1. 甲午大海戰的觀後感怎麼寫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看完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感慨頗多,心情久難平復。今早醒來,那些海戰的鏡頭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縈繞在我心頭。其實當時的北洋海軍實力是不弱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國之力才組建一支聯合艦隊。但日本卻相當團結,沒軍費了,明治天皇帶頭捐款,命令全國官員捐出10%的工資購買最新式戰艦;沒糧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頓飯,全國都節省開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團結不得不讓人佩服,反觀天朝,北洋水師七年沒添置新艦,彈葯不足,以次充好,軍費被貪污,難怪李鴻章無奈的說:「大清每年的錢財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經地方就相當不錯了。」光緒有心奮發,以前每天吃三個雞蛋,知道物力維艱後每天只吃一個,身邊的太監總管告訴他:一個雞蛋十兩銀子。他問李鴻章:「市面上雞蛋怎麼賣的?」李答:「一兩銀子大概可買800個左右。」官員腐敗至此,可見一般。光緒有心強國,怎奈大權旁落慈禧,慈禧還教育光緒說:「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寢。」可惜後來一下子丟掉了1080里領土,很諷刺!
一聲炮響,日軍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他只有這樣打才有必勝的把握)。北洋官兵也奮勇抵抗,兩邊的戰艦和指揮官實力其實差不多,但北洋的彈葯實在太差,經常打中而不炸。否則至少可以擊沉兩艘日艦--松島指揮艦和赤城號。海戰歷時兩個小時,日軍三艘戰艦重創退出戰斗,北洋被擊沉四艘,其中包括鄧世昌的致遠艦,鄧世昌本來可以活下來的,當時致遠艦彈葯打完了只剩魚雷,世昌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掛起沖鋒旗開足馬力向日指揮艦松島號撞去,把日軍指揮官嚇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揮附近所有日艦來攔阻炮擊。在眾多日艦的夾擊下,致遠艦沉沒了,鄧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時鄧世昌依然可以選擇生還的,但是他們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到一種理念「艦在人在,艦忘人亡」,所以他選擇了犧牲,永沉大海,同致遠號一起,伴隨他的還有他那隻忠心的德國犬—太陽。
這是最讓我感動和震撼的一幕,之後北洋的節節敗退,附近的軍隊見死不救,乃至北洋軍艦龜縮不出導致全軍覆沒,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甲午之敗,僅僅是慈禧這個老太婆和那些官僚導致的嗎?不然,時也勢也。用《陰符經》中的話來解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政治腐敗,政府愚昧妥協,人心盡失,愛國之士難以伸展,焉有不敗之理。
鄧世昌說:「讓血液來警醒世人吧。」「致遠,是到達遠方的意思,希望我們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走向深藍。」
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電影反復提到這句話。
想到現在歷史教育的缺失(中國的歷史書更像皇家歷史,都是按著「皇帝」的視野寫的),也許我們這代人對歷史的傳承太過缺失。有些東西,並非我們不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夢,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輝在我們身邊還剩下多少?並非我輩無能,只是遺忘了我們民族的信仰和堅持,因而我們沒有辦法去傳承。
致遠,鎮遠,定遠,平遠,濟遠,, 這些有著厚重歷史的艦名應當傳承沿襲下來。(竭力為您解答,希望給予【好評】,非常感謝~~)
2. 甲午海戰觀後感
這部影片筆者在小時候曾經看過數遍,片中的愛國人物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一直激盪著筆者的愛國之心,今日特地讓筆者的兒子也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戰中中方英勇反擊的光榮事跡,但所有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後甲午海戰是以清政府為代表的我方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後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進一步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為以後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提供了可能!
為什麼甲午海戰以我們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並不是簡單的北洋水師隊形的排列錯誤,更不是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不夠先進,恰恰相反,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船,由此可見,戰爭的勝負不一定武器的先進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機制的原因,但看看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切都處於混亂和飄搖之中,對外政策總是希望英美列強的調停來實現避免戰爭的目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沉醉在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是被德國繞過攻擊,英國也希望和德國和談,放縱波蘭被吞噬,蘇聯趕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呢?英國,法國,蘇聯全部和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古往今來,說明一個道理,和敵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試圖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不過是個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發展一旦形成趨勢,是很難改變其發展的進程的,試圖通過談判,等待,只會讓事情更加復雜化難以處理!
甲午海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面對外敵,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期待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加速戰爭的到來!
筆者也希望眾多家長讓孩子多看看這樣經典的影片,早日讓他們接受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培養有較大的益處。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東亞病夫了,不論任何國家,敢於挑釁我們,相信在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叫他有來無回!
3.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一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直至一年後《馬關條約》的簽訂,隨著遼東半島被無情地割讓,三千萬兩白銀交付給了日本,中華民族面臨著史上最嚴峻的危機。
中國歷來地理位置就相對封閉,北部西伯利亞是荒蕪地區,西邊沙漠和高原阻隔著歐洲大陸的文明,南部的海峽難以穿越。中國因此不受干擾地享受著自己文明的發展,但也圈住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認知。清朝甚至「閉關鎖國」,不接納外來的先進的事物,卻固守著迂腐的觀念。封閉是可怕的,他盤踞在統治者的心裡,落後的只會更加落後。
那麼,中國人想過要改嗎?是的,曾經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北洋水師的成立是標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跡斑斑,那時的中國早就雜草叢生。科學技術的更新只是件華麗的衣裳,而中國的制度不改,又怎麼面向世界?官僚腐敗的現象不杜絕,又怎麼迎接外來侵略者的挑戰?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為建自己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里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
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挨打的!
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現在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斗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中國可以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如果說曾經的中國不夠強大,對抗外來侵略時失敗了,而現在日本再次顯現出這種佔有的野心的時候,中國用最堅決的語氣說不!因為我們有實力面對肆意的侵犯,也絲毫不畏懼!
「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8年後,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已成歷史。如今,人們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漸漸遺忘了百餘年前的奇恥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戰》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論》中的句子:「世間萬物,優勝者生存,民族國家也如此,今中華民族若不奮起,必將為人類歷史所淘汰。」
雖然早已在歷史書上了解過這段歷史,但當坐在電影院中直觀地感受那個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起的時代、看著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時,我的心無疑是沉重的——在課本上正正經經的方塊字背後,沒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鮮血、多少生命,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鮮血是怎麼流的、是為何而流的。
影片從一群懷揣強國之夢的少年講起,我的心也隨之起伏澎拜:
當他們在去英國的船上面對即將遠離的故土齊齊一跪時,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湧上,為他們的愛國赤誠而肅然起敬;當他們開著新式鐵甲船駛入中國領海時,那一刻,盡管我明知結局,卻依然像他們一樣的滿懷激動與興奮,彷彿看到了中國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邁氣勢……
然而,好景不長,正如片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所言「中國這個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個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准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過了一陣子,只見他坐了下來,喝口茶,吸口煙,打個哈欠又睡著了。」北洋水師這支當時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艦隊,七年未添一艦、炮彈嚴重不足。李鴻章增添艦隊裝備的多次奏請,被慈禧太後一一駁回,而她用以修葺頤和園慶六十大壽的費用可購買足足20艘軍艦!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卻是省吃儉用、捐出俸祿購買快速艦。更有甚者,北洋水師與日軍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北京頤和園內卻是一片歌舞昇平;堂堂大清的軍艦,竟成了為慈禧太後運送水果的私家貨船!命中日軍「松島」號彈葯庫的炮彈竟是臭彈!我憤懣於清政府的腐敗之風、人們的醉生夢死。
當慈禧下達「可以開戰,但不可先開炮」的荒唐懿旨並導致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之時,當清政府面對侵略者的不平等條約一味求和之時,當看著海軍為守所謂的「禮」而錯失一次次戰機之時,我胸中恨鐵不成鋼之氣久久難以平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鄧世昌駕駛著「致遠」號義無反顧地撞向日本「吉野」號時,當愛犬「太陽」咬著他的披風隨他一同沉入大海時,當劉步蟾等人拒絕投降、親手炸沉軍艦並自刎殉國時,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自己的犧牲堅守了中國人的愛國信仰,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警醒國人「國難興邦」。
走出電影院,在觀影時迸發而出的情感已漸漸退去,但很多烙在心裡的畫面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不禁反思:那場艱苦的、恥辱的、悲慘的,壯烈的戰役所傳承的民族信仰與堅持,我們身上還剩下多少?當我們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受到侵犯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致遠」——「到達遠方」,是希望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又能走多遠?
4. 甲午海戰觀後感600字
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敗的清政府和可惡的日本艦隊在海上交戰時的情況,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權力被可惡的慈禧太後掌握了,她毫不重視軍隊建設,在國家危機時刻,皇宮內還在為慈禧太後做六十大壽,將大量錢財揮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視軍隊建設,沒錢就把全國官員的工資減少十分之一,買新式鐵甲船,沒糧就每天只吃一頓飯,來節約糧食給海軍。我想日本真團結啊!要是我們中華民族也能這么團結,那麼中國就不會有這些屈辱的歷史了。
甲午大海戰剛開始,日本就顯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處,不一會兒,就擊沉了我們四艘北洋海艦,可他們的海艦卻未沉一艦,鄧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駕駛的致遠艦所向披靡,重創了日軍的五艘海艦,可後來,炮彈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彈,對日軍根本沒有殺傷力。之後致遠艦被日軍的東洋海艦打敗了,面對嚴重的傾斜危險,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本吉野號沖去。從這可以看出鄧世昌寧死也要和日本吉野號同歸於盡,他為了國家甘願奉獻自己的生命,可日軍見勢不妙,邊逃邊放魚雷,致遠艦不幸被擊中,炸為兩截,鄧世昌本有機會逃走,可他寧死和日艦共存亡,他的狗——太陽,也隨著他一起犧牲了,看到這里我不禁為他們所感動,他們真是太偉大了!
因為慈禧太後和許多的貪官污吏把那些錢財都用在了不正當的地方,不給海軍新添海艦,就連炮彈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國甲午大海戰的失敗,日本人也太可惡了,就連現在日本仗著有美國撐腰,還試圖霸佔我們中國的領土——釣魚島。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國防建設,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繼面世,「核導彈」、「核潛艇」、「殲_20戰斗機」、「航空母艦」……。
我們作為祖國的花朵,要永遠記住「甲午海戰」這段屈辱的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一定要發奮學習,將來更好的報效祖國。
5. 甲午大海戰(陸毅主演)的觀後感
看了愛國電影《甲午大海戰》之後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當悲壯的背景音樂響起時,我的思緒隨之飄飛在了150年前歷史的上空,我是多麼想親眼看看這全世界第六強大的北洋艦隊如何奮勇抵禦外強,以至全軍覆沒的。
追尋先人的足跡,領略大海般波瀾壯闊的豪情萬丈;臆想著手摸艦舷,志存高遠,睥睨天下的颯爽英姿;感受雙拳緊握,卻無處發泄的憋屈悲憤;感悟前輩浴血殺場,與天水交融的悲壯史歌……
在我看來,與幾十分鍾的整場大海戰相比,那隻只有幾次鏡頭的德國犬倒像是神來之筆,通人性、機靈、可愛至極。
我很喜歡回憶式的敘述方法和悲壯的背景音樂,很具感染力和代入感,彷彿身臨其境。但我個人認為電影若是依仗導演的敘述才能,單講述中國為何憑借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卻輸的慘不忍睹,淡化海戰,特效,或許效果更好。
電影中那些同窗數載,相見與浩瀚的大海的中日青年才俊皆是意氣風發,壯志雄心。在劉步蟾等擔心日本強大來犯我中華時,只有彈丸之地的日本出類拔萃的才子何嘗不是在擔心忌憚著中國呢?兩艘軍艦去日本楊威時,日本首相親自迎接,並謙卑的自稱「學生」,暗中卻派「百姓」搶占炮台,意圖炮轟軍艦;李鴻章去馬關談判,又是「小百姓」掏槍意圖射殺李鴻章;海戰開始,日本軍艦先鳴禮炮,以示友好,顧念舊情,隨後立即炮轟北洋軍艦。電影將這種腹黑的陰險丑惡嘴臉揭露的淋漓盡致。
日本為了一艘戰艦,天皇帶領全國領導捐款,為了一場戰爭,天皇一天吃一頓飯。然而中國呢?任何一場變革,「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最快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最徹底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的對比,突出了腐朽的領導階層最終必然導致國家走向滅亡。清王朝—一個外表枝繁葉茂的大樹,而根已經腐爛了,來場風雨,定然倒下。
評判這次自救的「洋務運動」赫德說的再恰當不過了「中國這個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准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的睡著了……」
國家在變化,人又何嘗不是啊。原來嘻嘻哈哈不問國事的頑童,變成了那群留洋英國、美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國難當頭,他們面對朝廷腐敗無能,太後昏庸無道,帶著有苦難言的憤懣步入而立之年;最終也沒有完成最初保家衛國的夢想,「同死」於甲午海戰……命運是如此的不懂憐愛。我想,即便是那個最能堅持童真童趣,總是跳到哥哥身上撒嬌,愛吃粽子的小丫頭,最後也將孤獨終老……
當看到戰爭結束,劉步蟾接到日本發來的勸降書,滿心怨恨的他命令手下「開炮回答」,得到沒有炮彈的回復時,當看到丁汝昌為了軍艦不為敵軍所得,下令毀掉自己曾經引以為豪的軍艦時,我真的感受到什麼叫做絕望,什麼叫做無助,什麼叫做無可奈何。
看完了這部《甲午大海戰》,我感覺自己更愛自己生長的這片領土,舊中國已然逝去,但新中國會不斷強大起來,我想向那些愛國志士一般,用自己的全部去建設國家,為祖國繁榮盡最大的努力,延續這份愛國的力量。
親,你們也看了這部電影啊,還是要寫觀後感,一樣命苦的孩子......
6.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要求字數700字
如下:《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它主要講述是是清朝甲午年間,中國和日本展開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洋海軍的所有戰艦都被擊沉,中國因此而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部電影給我很大的觸動。
主角鄧世昌小時候在船政學校學習,為了增強中國海上作戰的水平,國家派他的很多同學都去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十幾年過去了,鄧世昌在國內學習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還擔任了什麼官職。他奉政府之命到英國購買兩艘鐵甲艦,並把在英國的同學接回來。
回來後不久,中日關系就緊張起來了,甲午海戰爆發。李鴻章派他們去作戰。最後,「濟遠」被擊沉,鄧世昌掉進水裡,他的隨從把救生圏扔給他,可卻被他推開了,大喊:「我要與戰艦共存亡!」喊得非常悲壯,非常絕望。然後就和他的愛狗一同沉下去,以身殉國!這是一個愛國的人,但在我看來,鄧世昌這種做法不對的,為什麼你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呢?可能別人覺得這是壯烈,壯烈是有的,但是他的死有沒有價值呢?答案是否定的。他應該繼續活下去,這樣的人才不應該輕易死掉,他應該抱住救生圈,努力游上別的戰船繼續為國家效力。
中國北洋海軍的失敗並不怪他們,罪魁禍首是慈禧太後,她動用海軍經費去造頤和園了。北洋海軍自從1888年到1894戰爭之間,戰艦沒有任何的保養,沒有任何的改進,也沒有增添任何一枚炮彈。在北洋海軍打仗的時候,她卻悠然自得地在辦六十大壽慶典。此人實在是無恥到極點,老太太用來辦壽辰的錢有700萬兩銀子,足足能再購買一個北洋艦隊。如果把辦壽辰的錢充當軍費,那麼日本和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將士們在海上作戰時因為沒有高質量的炮彈,已經打入日本戰艦彈葯庫的炮彈居然不會爆炸,這怎地不讓將士們悲憤交加,怎地不讓人扼腕嘆息啊?大清有這么一個無恥太後,怎麼會不滅亡?
現在的中國強大起來了,我希望我們中國永遠強大!
7. 《1894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導演是馮小寧。
觀影歸來,我心裡有一股敬佩感油然而生。這部影片描述了19世紀後期,慈禧太後掌權,國家落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帶領全體將士,鄧世昌、劉步蟾等海軍精英懷揣保家衛國的理想登上了各自的戰艦,與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上展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鐵甲艦大決戰。中方英勇反擊,可卻還是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屈辱的一頁。
看完這部電影,我非常敬佩這些名族英雄。就像鄧世昌,他誓與艦同沉,艦沉時,他明明可以上岸卻不願上岸,表明了他視死如歸的決心。可他的愛犬--太陽,卻捨不得他的主人,便跳入大海中去救鄧世昌,可他還是不願上岸。於是,鄧世昌狠狠心把愛犬一同帶入海中。我看到這一幕時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場景令人十分感動!
我敬佩英雄,同樣也憎恨小人。那些日本人甚是可惡,想方設法佔領中國的領土。當時的清政府軟弱無能,受盡了列強的欺辱。現在,我們的祖國強大了!可是,日本還想搶我們的釣魚島,他們難道還認為我們的國家是一百多年前那個任人宰割的時代嗎?別再痴心妄想了!
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以鄧世昌這些民族英雄為榜樣,努力學習,長大後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8. 甲午海戰觀後感,500字
甲午戰爭觀後感
唐劉暉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爭,當時我們中國人里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知道私自放炮會砍頭,但是為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為那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小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返回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後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但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悲劇,但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但是我們的釣魚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很高興為您解答!
祝天天開心,學習進步!如果不明白,請再問;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點擊本頁面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 , 謝謝!
*******************************************************************
9. 求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原創,,急求
「世界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看完《甲午大海戰》之後,這句話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是啊,電影里講述的正是那一場決定了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命運的——甲午大海戰。
我不得不說我是一個十分感性的人,也一直自認為是一個愛國情懷很重的人。看到船政學堂的孩子們在廣場上服裝整齊、精神抖擻地大聲報著自己的班級名字,我那麼強烈地感受到了他們滿腔的熱血,他們堅信: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事情。就像影片中的小鄧世昌在回答洋先生的問題時說的:「任何君主,如果只有陸軍,他就只有一隻手,加上海軍,才是雙臂齊全。」其實這真的不是一個感人至深的畫面,但是課下我再次觀看影片,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看到這個畫面,看到他們大聲說著「駕駛班第一期劉步蟾……駕駛班第一期鄧世昌」淚水都會止不住地沖出我的眼眶。我知道,我是激動的,激動與在那個年代,這些年少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愛國之志,他們的肩上承載著那樣沉重的護國之任。但是,今天的我們也深深的知道,在清政府那腐朽的政治下,他們……最終以身殉國,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中國前進的道路,警醒國人。
鄧世昌——歷史上甲午海戰中無可爭議的英雄,他率船誓要撞沉「吉野號」。他與艦同沉終以身殉報國之志,以血醒華夏之人。這部影片也著重描寫了鄧世昌。他豪情萬丈,眼光獨到,正氣凜然,他的船是「致遠」寓意「走向遠海」。本來他們是可以走向遠海的,北洋艦隊號稱當時亞洲最強的海軍。可是他們的政府是腐敗的清政府,內務府買雞蛋都是「十兩銀子一個」的清政府啊!有銀子要先滿足慈禧太後奢侈慾望的清政府啊!各方軍馬推脫不前毫不作為的清朝政府啊!所以他們沒有銀錢購買有速射炮的新軍艦,沒有銀錢買彈葯。所以他們的彈葯是放不進彈筒的,是不炸的,是要了他們命,毀了中國的彈葯啊!
我忘不了電影中這樣幾個畫面:
「定遠號」上的水員們在戰場上奮力銼著炮彈,日本人的炮彈就在他們的身邊炸開,他們撥開隊友的手臂,繼續銼彈,最終一顆炮彈再次在他們身邊炸開,讓那僅余的銼彈的水源發現炮彈不響,他高舉著手中的炮彈向劉步蟾忿然喊道:「大人,打不響,炮彈打不響啊!」
還有就是「定遠號」打進日軍「松島號」的穿甲彈竟然不響,我不能忽視松島號長官金幣的雙眼,那顆打進松島彈葯庫的炮彈如果響了,松島就完了……
影片中許多地方都向我們顯示了這場大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可是決定這場大海戰結果的,真正決定國家命運的其實是國家的政府、政權、政治形式。
當時,日本是較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他們經過明治維新政治清明,全國人民愛國為國,不自私自利。而清政府呢,腐朽的封建制度,末路王朝上下挪用公款中飽私囊。北洋水師如何不敗呢!我只能感嘆當年船政學堂的那些孩子們,當年北洋水師的列位英雄們生不逢時,如果是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他們一定會在海軍中發光發熱,為祖國和人民貢獻他們的力量,而且我們的國家也需要像他們一樣為國為民的人才。
今天,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穩定幸福的國家,我們有中國共產黨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那麼我也希望我也可以成為鄧世昌他們那樣的人,想成為我們這樣偉大的政黨中的一員。當然,我現在還是一名學生,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學好自己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將來可以以更大的能量投入到對祖國的建設中!
歷史逝去且已走遠,但我們不能忘記血的教訓,不能忘記那些曾經有過的恥辱,今天的中國以雄獅之姿、翔龍之勢屹立在世界東方是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是中國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崛起帶來的。我們的民族,我們民族的人民,只要團結起來,就會產生無可估計的力量,無法匹敵的力量!
在德國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你就是德國」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只要每一個德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就會讓德國更強大、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同理,只要每一個中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就會讓中國更加強大、美好,人民更加幸福。
我們都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每一個中國人加在一起組成了我們偉大的民族,偉大的祖國。作為一名中華兒女,中國人民,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我將盡我所能努力學習,努力成長。雖然我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部巨大的國家機器身上的一顆小小螺釘,但是我也要深深釘進我的位置,知道耗盡全身的力氣。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背負民族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是劉步蟾離國求學時留給鄧世昌的話,雖與今天國情不同,但與我愛國之心別無二致,藉以此句結文表我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10. 甲午海戰電影觀後感
一直以來,我以為甲午中日海戰當時的中國戰敗,是單純的因為國力不支造成的,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明白事實的真相。戰爭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部電影又將這次戰爭史詩般的再次展現在國人眼前,好像在訴說著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落後保守就會被動挨打!」
當時的清政府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規模龐大,實力雄厚,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從北洋水師新購買鐵甲戰艦到日本訪問之威風,到不到一
年的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不光是因為日本的強勢崛起,關鍵是當時的清政府被外強中干、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進
取,政治上腐敗墮落,貪官橫行,再加上貪圖享樂、混蛋無比的慈禧太後只顧為自己准備六十壽誕的大肆祝賀,不惜動用北洋水師的大量軍費修建「頤和園」揮霍無
度,致使北洋水師的戰艦彈葯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戰艦上僅僅只有三枚炮彈。再看日本,當時的明治天皇英明決策、銳意改革,對內推行「明治維新」增強國
力,實行軍國主義,對外不斷擴張,侵略掠奪朝鮮和中國。戰爭中作戰的的雙方,一方是准備充分、蓄謀已久、兇狠殘忍、陰謀狡詐,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
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備不足、倉促應戰、戰略失誤的腐敗透頂的清朝政府。更讓人可恨的是,在戰斗的最關鍵時刻,一邊是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鄧世昌、丁
汝昌,一邊卻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方伯謙、趙懷業,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當權誤國,跪地求饒,人心惶惶。這樣的戰爭,其實結果誰勝誰負早就命中
註定,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也實屬被逼無奈。
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卻仍然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前車之鑒」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就像周恩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美麗中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國富而民強,讓東方巨龍早日騰飛,讓偉大的中華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