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魯迅觀後感

電影魯迅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27 21:09:26

『壹』 百年巨匠魯迅觀後感

寫作思路:百年巨匠是一部電影,劇中講了很多魯迅先生的事情,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可以根據這些事情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創作。

剛開始閱讀魯迅的作品時,多少覺得有些困難,覺得這位「大文豪」筆下的文字有些難以理解。可讀得多了,我就好像走進了魯迅的思想,看見了他深邃的內心世界。

百年巨匠用傷感的筆調表達出了對破碎友情的惋惜和對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生活的擔憂,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抨擊與反感。作品通過描寫閏土一個小人物的貧窮家境,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全中國勞動人民生活的困苦:多子,飢荒,戰役,納稅……

以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成功地反映了當時情境十分復雜的中國社會。文章結構清晰,內容緊密,字里行間透著無奈與悲傷,惋惜和擔憂,還有一些立志要扭轉這種局面的決心和力量。

魯迅的作品多以彼時彼地的社會為背景,以彼時彼地的國人為主題,能讓我們很好地正視歷史。如《祝福》《阿Q正傳》等,仔細讀來,所要表達的情感基本上與《故鄉》大同小異。魯迅是幸運的,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受到社會的影響,而是以強大的精神在革命路上愈戰愈勇。

在那個混亂的中國社會里,他竟能活得如此清醒,著實不易。魯迅非常偉大,因為他以筆為大刀,解剖了多數中國人骯臟的靈魂,用精神做支柱,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魯迅的筆是那麼神奇,因為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如此無情的故鄉,見到了一群被社會所迫而傷痕累累的故鄉人,見證了一段永遠不能忘卻的,令人憤慨又無奈的中國歷史。

聯想到當今中國的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人民安康,我們不能不想到魯迅以筆當槍而寫出來的那些抨擊黑暗、揭露醜行、啟示國民的文章。我們的國家進步和人民富強,與像魯迅這樣的用筆來解剖社會和啟迪人民的作家的作品是息息相關的。由此,我懂得了文學的社會價值。

(1)電影魯迅觀後感擴展閱讀

1909年魯迅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同時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學校兼職授課。1926年8月,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

1927年10月到上海,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安葬時,上海民眾代表敬獻了一面白底黑字的旗幟覆於棺上,上面寫著「民族魂」。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等約一千萬字,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貳』 魯迅傳讀後感2000字

帶著一種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開始閱讀魯迅,一個偉大尋求著的心聲,讀到了魯迅的思想,情感,知識,態度,言行。了解了魯迅的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對人生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認識到魯迅外冷內熱的熱烈情懷,對人生的深刻認識和摯愛。正因為對人生刻骨銘心的愛,才有了對戕害人生的言行的痛徹骨髓的恨,才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寫照,

人的生命是這樣的珍貴,我們的人生如果用一種健康科學的態度和思想來經營和維持的話,我們本來可以過的更加幸福和快樂。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社會功能的不正常,導致社會家庭生活的不科學不健康,誰之過?社會管理者的責任,當然也有我們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沒有充分爭取和使用我們手中的權力,缺乏對利益保護的追求認識和理解。民主與科學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銳利武器,經過流血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卻讓我們棄之如敝履,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嗎?一個缺乏有機統一組織的社會系統是不可能完全表現他的生命的豐富和生動的,一個健康的生命機體,有完善的系統組織,保證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動的正常,實現了生命的完美展現,這才是可喜可賀的人生歷史。

魯迅先生為構建新型的國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樣做了一個徹底的堅定革命戰士。我們卻自陷在物慾橫流的漩渦中不能自拔,這是多麼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餘,仍然不想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為了人生的幸福,必須像魯迅先生一樣做「韌」的努力和奮斗。周圍的人們還會沉迷在現有的唯利是圖的圈子裡用異樣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經有人覺醒,趁著黎明前黑暗的掩護悄悄地向著光明的方向輕裝前進了。我要抓緊時間學習,去追趕前面奔跑的人們--------像魯迅一樣,做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當代中國社會需要魯迅這樣清醒的鬥士,人們的精神需要魯迅這樣的文化先鋒。當代青年作為文化傳承者,應該把解讀魯迅作為一生的文化使命,讓魯迅精神在更加廣闊的時空范圍內影響中國、中國人,重塑中華民族之魂。
青年一直是魯迅所關心的對象,他一生以「立人」為己任,認為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在《熱風》中有這樣一段深情的話:「願中國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會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明日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亮人類,連我也在內。」[7]這段話中包含著作者對於中國青年和社會的無盡期望。
但由於歷史的變遷,時代環境的變化,使當代青年對於魯迅其人、其精神在體認上存在著一種隔膜。絕大部分青年只知道魯迅是中國現代以來最偉大的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以作品作為投槍、匕首,與封建社會黑暗做斗爭,然而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主義新時期,魯迅的作品已經喪失了它的價值與意義。另外,魯迅先生一生執著於中國的啟蒙,要打破鐵屋子的黑暗,然而自身卻難以擺脫因懷疑一切而帶來的「鬼氣」,這使他成為中國最憂憤的靈魂之一。如此復雜而痛苦的靈魂使很多當代青年不忍去觸碰,擔心在拷問自身靈魂的過程中,不堪心靈的重負,以魯迅的方式來思考社會人生,會讓自己活得很累,因而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又因為魯迅文本自身的艱深,使得在快餐消費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很難擺脫浮躁,認真地肯噬文本當中的深刻。
那麼如何打破隔膜,消除啟蒙者與啟蒙的對象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呢?這些任務自然落在當代青年,特別是那些愛思考,想認識社會人生的青年身上。其實,當代青年與魯迅溝通,接受魯迅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我們與魯迅一樣,處於一個歷史、社會、文化的轉型期:面對東西方文化的沖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困難的歧路面前,我們自然會產生與魯迅類似的探索與思考。在轉型時期,選擇屬於民族的,社會的道路。此外,在更加合理的現代教育制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接受了多元化的思想。不會再把魯迅當作一個神、或者偶像來崇拜,也不會輕率的、偏激的去否定他,而是以更科學的態度去分析理解,與魯迅進行平等、獨立的對話,從而在內心中接近真實的魯迅。
首先,藉助媒體,廣泛展開魯迅的研討與宣傳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成為第四種力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開放的時代條件下,也應當讓魯迅不斷地走入公共的話語地帶,使廣大受眾接受平民化的魯迅,不再僅僅作為學者們的私有物。比如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就是從魯迅作為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分析這個憂患的靈魂的形成過程,從而得到了很多「年輕讀者的激賞」。同時以魯迅生平為藍本的影視劇創作,同樣激起了人們想要全方位了解魯迅的求知慾望。可以說藉助媒體的力量是使魯迅走出象牙塔,進而平民化的有效渠道之一。
其次,讀原著,回到魯迅那裡去。魯迅本體意義的存在主要依賴於他留下來的全部文本,讀《魯迅全集》是理解魯迅智慧與哲學的全部基礎,是獲得個人體驗的全部出發點。但是閱讀經驗告訴我們:魯迅作品本身是十分艱深的,白話文初創時期語言的生澀,造成語法以及文字閱讀上的陌生。另一面,從中學時代便開始的魯迅作品的學習,並不是在主體閱讀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化體認,而是教師主觀式的灌輸,甚至是左的思想的影響。這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青年對於魯迅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心理產生了敬畏而非親近之感。消除這種畏懼和隔膜的關鍵是克服青年與魯迅的心理障礙,激發青年人積極主動地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或者自身閱讀相關的書籍,從而獲得個人對於先生的看法,形成自己的魯迅觀。
再次,進行文本細讀,並將這種閱讀作為一生的使命。魯迅的每個思想命題都有它的現實針對性,並且是在思想文化斗爭的具體實踐中展開的。進行細讀的前提,是要對魯迅思想形成、發展、轉變的背景有所了解。在歷史中解讀魯迅,不斷回到歷史的原點。並結合自己日漸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搭建和先生對話的平台。此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還要注意對於作者的觀點,論述內容的總結,以筆記的形式摘錄文章當中表明作者意圖的話,並對一些名言名句進行必要的記憶。只有在細讀的基礎上魯迅才能徑直地走入青年的心靈深處,使青年領略到他作品的風采,人格的魅力,並自覺地把魯迅精神作為自己一生當中重要的資源。
任何文本的意義都是恆變的,因而對於全集的閱讀隨著時間經歷的變化,也要成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當代青年正處於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歷,人生體驗地不斷加深,觀察事物的角度也要不斷變化。所以應該把這種閱讀當作一生的任務來看待,在成長與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去體會魯迅思想的豐富內涵,感受偉大的人格魅力。
閱讀魯迅作品,研究魯迅精神不僅僅從魯迅這一個人的角度出發,更要把魯迅作為一個文化系統來看待,從閱讀的實踐當中不斷發現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因而當代青年更應該把解讀魯迅看成自己的文化使命,讓魯迅精神成為人生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狀,青年人要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撥開現實的黑與白,從多個方面去理解,思考當代的魯迅,克服對於魯迅作品理解的偏頗,不斷地深入理解魯迅其人,其思想,其當代價值,作為自己認知世界的財富。同時,把魯迅精神作為自身人格重塑的力量,面對各種歧路和文化危機保持個人的追求,自覺的承擔青年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東西是屬於歷史的,但是他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屬於當代,同時也關照著未來。他的作品和精神將伴隨當代青年一路前行,青年也有把這種寶貴的財富一直綿延下去的重要使命,讓魯迅的作品隨著時代常讀常新。

『叄』 看《魯迅的一生》電影有感作文400字

電影魯迅觀後感
曾幾何時,魯迅一直是一個「里程碑」的形象。而今天,我也很有幸觀看了一部以描寫里魯迅為主題的電影-----《魯迅》。
《魯迅》一開始是從魯迅眾多小說的一情一景中開始的。有《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記〉,〈社戲〉和〈阿Q正傳〉。正當我們的思想還在小說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時,影片回到了現實之中。
濮存忻所主演的魯迅,少了一絲「文膽」,但我仍然為魯迅的一身正氣所動。當魯迅身邊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楊杏佛〉一個個被抓,一個個被殺,他根本不因國民黨政府的才殘暴而感到絲毫畏懼。他依舊奔走於各地,為志士們平反。他說出了「國民黨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說它壞是為它好,是為促其進步,然而它卻會還你一顆帶毒的子彈」的話,可見他面對死亡的威脅依然是正氣凜然,毫不退縮。
國民黨的子彈,炸葯都沒有嚇倒魯迅,然而由於長年吸煙加之疲勞,魯迅還是倒在了疾病上,在無情的病魔吞噬著魯迅的生命時,他沒有去療養,他用自己餘下的生命編出一本《海上述林》來紀念自己的至交---瞿秋白。
最終,魯迅還是死了,他沒有被反動派擊倒,而是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在影片行將結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景:「魯迅解開了綁住老百姓的繩索,又把一扇沉重的大門緩緩拉起,由他那堅實的肩膀頂住大門讓充斥了太多黑暗的氤氳中射入了一線陽光,看著那些迫不急待要離開黑暗走向光明的人們,魯迅的神情異常堅定:"可以說,這個情景,就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標。
魯迅一生就為了"救國",為了解開囚禁中國人民心靈上多年的枷鎖,他不斷地努力,他為中國人民而寫,為中國人民
而斥,為中國人民而歌,為中國人民而死。
魯迅面對死,說道「我將大笑,我將歌唱」,他的死,使人民的靈魂得到了升華,為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
魯迅是鑰匙,達開人們心中的鎖;魯迅是大火,燒穿了華夏幾千年的瘡疤;魯迅是盤古,撐起了屬於人民的一片天;魯迅是驚雷,炸醒了一切沉睡的人。
魯迅死了,帶走了他的靈魂;但他也活著,送來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肆』 魯迅影視作品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准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伍』 看電影《魯迅》有感

《魯迅》有感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篇小說、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吶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懷著期待的心情,看了《魯迅》這部電影。電影一開始,是魯迅在向同學們演講。那慷慨激昂,幽默風趣的話語,讓同學們懂得:學生是知識階級的預備軍,並終將成為它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知識階級永遠是精神界的戰士,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顧利害,因而永遠都處於痛苦,並隨時預備作出犧牲,社會的不斷的進步,正是需要這樣的,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合時宜的的真正的知識階級!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問魯迅:「先生,你還是夜晚寫作么?」「是的。」「為什麼?」「因為白天比夜裡更黑暗!」這是多麼引人深思的一句話啊!在同學們琅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先生緩緩里去了。
楊杏佛先生帶他的兒子外出遊玩時,遭到暗殺,杏佛先生用生命保護了兒子。在它的葬禮上,記者問魯迅:「聽說你也會面臨和杏佛先生一樣的危險?」魯迅先生頗有感觸:「我已經五十多歲了,見過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會流眼淚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輕,我算是長壽了!」聽到這句話,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死亡是不足為奇的。但是,畢竟都是一條條生命啊,就這樣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殘忍。
先生是一位偉人,但是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開玩笑或討論心得,這一點是我非常敬佩的。
魯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實:為革命而奮斗。他把自己稱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勝於一切,當然,這個「一切」包括生命,他認為,預期多活幾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幾年。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不正是我們缺少的、值得我們學習的無私精神嗎?
在電影的結尾,魯迅先生終於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但與此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我的眼淚又忍不住掉了下來。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為什麼還要等待呢?難道只有等到生命盡頭才能懂得時間、生命的重要性么?
確實,時間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貴的,因為他們都不能重來。魯迅的生命不只屬於他自己,還屬於中國革命。那麼,你的呢?

『陸』 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觀後感

在魯迅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前夕,我來到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憑吊,寄託自己對這位偉人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里,它始建於一九五一年。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年前擴建後的新館。新館仍保留二層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風格,青瓦粉牆,山牆高聳,在正面牆上鑲嵌著周恩來總理當年題寫的「魯迅紀念館」五個大字,白底黑字,鮮明耀目。走進大門是一個庭園,右首是「百草園」,種有許多魯迅作品中寫到過的植物,如何首烏、木蓮藤等,還有特地從紹興移此的石井欄、烏篷船等。我們還沒有參觀展覽,已經走進了魯迅作品的特有氛圍。

穿過庭園,便是高大軒敞的大廳,無論建築材料、建築語言都是現代化的,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格調。在大廳左首,一座高二點五米的魯迅全身銅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執煙卷,神情肅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樓還設有「奔流藝苑」與「朝華文庫」。前者乃專題展廳,正在舉行一個畫展;由巴金題額的「朝華文庫」則專門收藏魯迅的弟子、友人以及與魯迅有直接接觸的現代文人的文化遺存,每人一庫,我看到有陳望道、許廣平、巴人、黃源、曹靖華、李霽野、唐�等十六人的專庫,從他們身上也折射出了魯迅的光輝。

我從大廳拾級登樓,二樓是魯迅生平陳列廳。寬敞的大廳里,弧形的牆上排列著六幅浮雕,每幅高二點六米,寬一點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頭像,背景、畫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戰斗與生活,生動而概括地展現了魯迅的一生。

先生生平陳列突破了一般以編年布展的模式,採用專題陳列,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華夏民族魂五個展廳,通過魯迅先生文學創作、培養新人、中外文化交流、投身社會革命追求真理以及深遠影響等多個側面,全方位地展現出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人生歷程、光輝思想和人格魅力,以重彩濃墨展現了一代偉人的熠熠風采。

一個紀念館、一個展覽,擁有豐富的館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關鍵。魯迅紀念館擁有有關魯迅的文物文獻資料二十餘萬件,其中一級文物達一百六十餘件。大量珍貴的魯迅手稿、遺物,文獻照片,使人倍感親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墳>的題記》、《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手稿,《毀滅》的譯稿等,魯迅逝世前兩天所寫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告訴我們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筆戰斗和勞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令人肅然起敬,激動不已。展廳中還展出了魯迅發表第一篇文章《斯巴達之魂》的《浙江潮》,發表《孔乙己》的《新青年》雜志、刊有魯迅致中共中央信件部分內容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等珍貴報刊。魯迅的一些遺物、實物、照片也彌足珍貴。照片有魯迅在日本時拍攝的,魯迅與宋慶齡、肖伯納的合影,魯迅與內山完造的合影等。遺物有魯迅喜用的金不換毛筆和文房四寶、先生穿過的毛衣、長衫,用過的油燈、燭台、懷表、辭典、老花眼鏡,參加楊銓追悼會時用的雨傘,閱讀過的馬克思著作《史的唯物論》等。這一切都是魯迅光輝人生的歷史佐證。

展覽還採用了多種藝術展示手段,特別是多媒體、電腦、影視、聲光電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給人強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廳中《阿Q正傳》的場景、三味書屋的活動模型、《野草》MTV、電影《阿Q正傳》、越劇《祥林嫂》、《魯迅在東京》等的放映,魯迅逝世前十天與青年版畫家圍坐交談的蠟像等,都緊緊地吸引住了我的眼光。特別是最後放映的魯迅逝世時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電影資料片《民魂永在》,再現了當年上海市民萬人空巷的魯迅先生送葬的悲壯場景,更有一種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在大廳和序廳外還設置有數台電腦觸摸屏,參觀者還可以點擊檢索有關魯迅的各方面的資料。

離開魯迅紀念館後,我又到公園里的魯迅墓和山陰路上的魯迅故居去憑吊、瞻仰了一番。如今這附近一帶已經成了魯迅的世界。在魯迅世界裡漫步,心情難以平靜,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不禁跳躍在我的耳邊:「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的,魯迅先生是不會死的,這里分明仍然回響著他偉大的聲音,仍然跳動著他生命的脈搏。

『柒』 電影魯迅觀後感600字,拜託拜託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於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
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麼;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後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雲般的長袖彷彿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彷彿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
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台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後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鬍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捌』 《魯迅之路》觀後感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玖』 求關於《魯迅》電影的觀後感600字!

「魯迅完全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人。」
魯迅先生的孫子周令飛如是說。

作為魯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說過類似的話:「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塑造出來的魯迅太『緊』了一點,魯迅應該是個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魯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政客、摯友、論敵、親人有著各自的描述,每個讀者和觀眾心中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那個魯迅。只是我不喜歡很多人站在某種意識形態的立場上去褒揚或者詆毀他,正如陳獨秀1937年在《我對於魯迅之認識》中所寫的那樣:「世之毀譽過當者,莫如對於魯迅先生。……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當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魯迅傳》中扮演魯迅而痴迷的琢磨過他的戲骨趙丹也在《角色自我設計》中這么寫道:「我無論如何不能抱著主席誇贊魯迅的幾個偉大去創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須忘掉那幾個偉大。」

是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就是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接近真實的那個被官方宣傳已經臉譜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兒。他不僅僅是個革命者(但絕不是什麼「無產階級的」),也不僅僅是個戰士(但絕沒有拿著「匕首和投槍」),他還是一個生活有著情調的男人、愛著女人的丈夫、疼著孩子的父親、講得了笑話的長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識分子!他告訴蕭紅怎麼搭配衣服,他開導蕭軍怎麼談戀愛,他教巴金如何欣賞版畫,他還陪許廣平一塊兒看電影。影片將鏡頭對准了魯迅一生中的最後三年,插入了七個夢境貫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並將魯迅生平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串連在電影中。很多場景和台詞都來自魯迅的小說詩文或者真實生活,有些則作了些許改編(比如女人的女兒性和母性那句)。

電影的開篇,昏黃的夜燈下,魯迅獨自一人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烏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和人物向我們走來。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去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於是接下來,三個人的死亡便組成了影片的一個內在結構: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魯迅之死。在影片的結尾,幾乎是完全再現了當年萬人空巷的那場葬禮,鏡頭甚至沒有向我們展示一滴眼淚,但當看到那浩浩盪盪的為「民族魂」默默送殯的黃包車隊時,我差點兒就落淚了。

作為一部小眾化的藝術電影來講,《魯迅》各個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見的中國藝術片啊,大概有幾個年頭沒看到這樣的國產小眾藝術電影了,手法上構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寫評論那還得找機會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覺得是過於舒緩,剪掉20分鍾去就應該更好了(據說導演曾為參展東京國際電影節做了個縮減版本,就是如我所願的把每場戲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緣得以看到這部傳說中的小眾電影,是因為《魯迅》作為了第二屆武漢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幕影片,而開幕式是在武大舉行的,這部電影也還真和武大扯得上一點關系。開場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場戲里的潘梓年,就是後來(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國立武漢大學的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部長,算是行使過一段校長的職能。不過遺憾的是,魯迅卻實在是沒有和武大發生過任何直接的關系(倒是胡適和武大關系挺好的),但他卻和武大的很多人通過文字聯系了起來,這些人裡面,既有被他罵過的比如陳西瀅,也有罵了他大半輩子的比如蘇雪林。1936年魯迅去世後,武大亦舉行了悼念魯迅的活動。

魯迅永遠是個另類,是個超離孤獨的孤獨者,「是中國遍地奴才意識的思想荒原上的一個異數」(鄧曉芒語)。國民黨時代是這樣,共產黨時代也會一樣。毛澤東在1957年就說過:「假如他還活著,我想要麼是坐在牢里還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保持沉默。」和同時代的很多文人一樣,他也是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獨立,因為沒有一個國人能像他那樣,在強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個這樣的國人來么?有一個魯迅是中國的驕傲,只有一個魯迅卻是中國的悲哀。在片中有段戲,許廣平說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說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這就是魯迅。

魯迅曾經說過:「失去了現在,也就沒有了將來。」從現在看來,魯迅是過去時的,魯迅也是現在時的,魯迅更是將來時的!林賢治說自己是悲觀地認為「魯迅的精神,這是一個人的傳統,幾乎不可能繼承。」我們會有人繼承他、甚至超越他么?但願那個美妙的時代能夠到來吧。

閱讀全文

與電影魯迅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