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
這是一篇對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評論
下午看完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幾個人都圍過來,不好意思不繼續看下去。說實話,我不喜歡和別人擠著看這樣的電影,它不像《小鬼當家》一樣,要得是熱鬧和鬨笑。耳邊總是沒完沒了地好奇:他是不是喜歡她啊?這女的是誰,她不會和XX有關吧?這人真是有病啊,怎麼做這么搞笑的事情......真不知道如何回應身後這么多亂七八糟的問題。就不可以安安靜靜地看完嗎?或者說就不能少一些可笑的疑問嗎?郁悶!不能隨叫隨停;不能在迷惑的時候讓畫面定格,讓出空間給思考;不能反復糾纏著一個細節,回放,定格,沉思;不能放肆地沉浸在影片中,不去計較影片外的聲音......真是難過。
那樣一個扭曲的時代,被壓抑的人性發出的哀號,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寬容地用理解的眼光去審視呢?復雜的背景下人們的舉動,難免沖撞現代人對正常所認可的底線,但是人性的平等,無論哪一個時代都是如出一轍的。故事中常常出現的意識上的某種恍惚,分明可以看清主人公心底拚命在抑制的慾望,強烈到甚至想要穿越記憶與現實的禁錮,讓臆想跳到人們面前。越是匪夷所思的行為,越是暴露人心的缺口。只是那個環境下,年少的他仍無從說起他的缺口,所以現在只能帶著年輕記憶的余燼,緩慢而略有混亂地道出那個曾經只屬於懦弱的秘密。
喧鬧熱烈的北京城,空盪盪的街巷,深晦的家屬大院,古舊的瓦頂樓房, 燦爛得彷彿永遠不會褪色的夏季,像貓一樣奔跑在屋頂上的男孩,整合成一幅在熱鬧中被淡漠的懷舊氛圍。
少年的日子,比童年多了一些無聊。被空虛追逐的感覺,讓人們嘗試無數無聊的事情:扔書包,擾亂課堂,逃課,打架,學會吸煙,整日游盪在別家的屋頂,研究鎖藝,拿著自己配的鑰匙,悄悄潛進別人的房間,滿足空虛後的好奇心......似乎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就這樣被時間一步步牽著長大起來。只是那個社會實在太忙,忙著上山下鄉,忙著批鬥,忙著革命,忙著遠離城市,走向農場,忙著混亂。他們無暇顧及,顧及在這個背景下已經氣喘吁吁的孩子。
然而他們還是在成長著,各自以一種詭異的方式進行著自我的完備,這樣的推動力來自生活給的直接領悟和教訓。這不同於我們一般情況下接受的言傳身教。社會已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們指明該走的路,該做的事,以及做錯後會帶來的種種後果,我們就這樣在威嚇中漸漸學會謙卑,在經歷之前就已經懂得懼怕。然而他們,似乎從來不曉得害怕,大概是沒有人告訴他們所做的一切會要帶來可怕的後果吧,又或者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本來就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呢!沒有懼怕,一味蠻干,自然難免在現實面前磕得頭破血流,所領受的打擊和挫敗也非同小可,畢竟一股年少的激情被澆滅,對於狂熱的少年,總是一件很絕望的事情的。
然而終於他們也成長起來了,和我們一樣。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有更堅強敏感的內心,盡管有些缺口還潛伏在記憶深處,可是他們至少還和生活直接較量過,那樣的經歷將會讓他們終身受益。最真切的教訓,總是會留下更深遠的印記。看著這個少年,蒼白的嘴唇,暗黃的臉色,探詢而又迷惑的目光,總是給人一種營養不良的感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這大概是那個時代的通病吧。這或許是一種悲哀,但或許也是一種更深意義上的幸運,畢竟是他們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推敲人性的深處,生命的意義。
2009年3月10日
蟻牙
Ⅱ 空房間電影影評,空房間電影好看嗎
還可以吧,兩個孤獨的靈魂在一個瘋狂而醜陋的世界相愛。如結尾所指,很難講清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夢境。金基德很喜歡把自己的電影世界設定在一個奇異而虛幻的環境中,卻從中傳遞出生命中普遍而真實的愛和慾望,細膩又精緻。上一次是《春夏秋冬又一春》,這一次是《空房間》,金基德是一個哲人。
Ⅲ 麻煩寫一篇專業點的影評,影片名是《空房間》,一千字以內
活在背後的世界裡
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金基德憑借《空房間》拿下最佳導演銀獅獎。他領獎時,像電影中的男主角一樣,用手心裡畫了一隻眼睛的左手向全世界的記者致意。有人說,金導這個動作的意思是:韓國電影是第三隻眼睛看世界。而我猜想,那不是什麼第三隻眼,只是一隻普通的眼睛,或許導演只是在傳達電影里的一個意思:看看背後的世界。
人的目光——從左眼的最左邊到右眼的最右邊——是180度的范圍。這似乎註定我們的生活會被一分為二——看得見的被稱為「面前的世界」,而看不見的則被稱為「背後的世界」。也許是因為對看不見的事物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所以大部分的人選擇在面前的世界生活。不管這個世界多麼的糟糕,畢竟在可視的范圍內,一切都不容易失去控制。不知是否是這個原因,金導讓泰石(《空房間》里的男主角)帶我們走進了那個總是處於未知狀態的背後的世界。
這是一部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的電影。而泰石是個活在背後的世界裡的人,無法想像他是曾在面前的世界裡遭遇了什麼,還是與生俱來就活在那裡。電影開始,隨著泰石第一次打開的空屋,我們也第一次看到了背後的世界——零亂的兒童房間里有弄壞的玩具槍,客廳的電話打錄機里是主人出遊時留給親朋好友的祝福。這時才知,原來背後的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恐懼感。隨後泰石洗澡、洗衣服、吃東西、修理玩具槍、看電視、休息,除了些許的寂寞,覺得他的生活也並沒和我們有什麼不同。直至主人歸來,泰石將一切恢復原狀之後離開。電影這是從背後的世界回到了面前的世界:歸來的男女主人一臉的不悅,丈夫覺得已經滿足了妻子旅行的要求卻仍見不到妻子的好臉色,而妻子卻不停地抱怨這趟糟糕的旅行……鮮明的對比出現了:同樣的房間,與主人回來之後屋子裡充斥著的煩躁相比,沒有主人的空房間要顯得溫暖許多,或者說,其實這就是兩個世界的不同。原來,背後的世界才是寧靜、平和而舒適的。
電影繼續,泰石在美麗的庭院深處遇見了被丈夫虐待而傷痕累累的善華,不知是否是因為愛情,他救走了善華,把她從殘酷中帶離。而善華也跟著他離開了面前的世界,來到背後的世界生活。其實泰石明白:只有在這里,善華的傷痛才能被治癒。
電影依然在兩個世界之間遊走,但我卻不太想面對影片里所描述出來的面前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裡只有衣冠禽獸般丈夫的變態行為,看似「甜蜜」的愛人之間的猜忌,遺棄老人的兒子的偽善和利慾熏心的警察的出賣。對比之下,活在另一個世界裡的泰石和善華是幸福的,在這里,他們以愛情相依為伴,善華治好了身體和心靈的傷痛,而泰石也不再被寂寞圍繞。但兩個世界始終是相聯的,再美好溫暖,背後的世界也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偽善的兒子把泰石送進了監獄,而善華也被迫回到那個地獄般的房子。電影到了這里,透出了「絕望」的味道。
但影片立刻封住了這令人不快的味道,而讓「希望」蔓延。畢竟,如果人的心是溫暖的,就不會因殘酷的現實而變得冰冷。回到「地獄」的善華相信泰石一定會回來,她不再是開始時那個任人蹂躪的柔弱女人。她堅強地在那所房子里生活,並開始獨自勇敢的面對魔鬼般的丈夫,然後默默等待。而監獄里的泰石也終於找到了和愛人生活下去的方法,既然面前的世界中沒有他們能夠生活的地方,那就徹底的離開,活在背後的世界裡。隨後,電影里出現了那隻被畫在手心裡的眼睛。那並不是「第三隻眼」,而只是一隻普通的眼睛——一隻看不到背後世界的眼睛。
泰石回來了,但卻只有曾在背後世界裡生活過的善華能與之相對。當愚蠢的丈夫將善華的「我愛你」信以為真,而善華卻在他背後的世界裡和泰石相吻時,我們看到了他們愛情的徹底勝利。結尾處,丈夫出門了,房間里又響起了泰石第一次為善華播放的音樂。善華知道,此時此刻,泰石正在自己背後的世界裡。她張開雙臂,將愛人推到牆邊,然後轉過身。這是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也是唯一一個讓面前的世界和背後的世界完整結合的時刻。在這個完整的世界裡,只有一對相愛的愛人——畫面如此美麗。
這是一部美好而理想的電影。美好是因為影片能帶給人們溫暖的感覺。而理想是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像泰石那樣徹底地活在背後的世界裡。但我想,至少在我們鎖上房門離開,只留下空盪盪的房間在背後的時候,我們可以經常回頭——看看那個背後的世界。因為在那裡,會有曾被我們丟棄的溫暖在默默等待。
Ⅳ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Ⅳ 求《費馬的房間》影評200字就好
恐怕無論誰看這個電影的第一感覺都會是:那些問題也恁簡單了,我們小學的時候就解過,還拿來難為數學家?!
費馬,法國數學家,有著名的費馬定理。費馬的房間-數學家的房間,本身就是一個謎的房間。
所謂「費馬的謎」有兩部分。一個是顯的潛的小兒科的無趣的,另一個隱的深的吊胃口的懸念的。我題目說的正好是這兩種謎。
第一部分是「偽費馬」手機問「偽數學家」們的數學問題,即我們看來的小兒科問題。為什麼問這么小兒科的問題?原因1:因為估計真要問難了,觀眾就迷惑了,就偏離了電影的主題了;原因2:如果你是被「費馬」提出的小兒科問題吸引了,說明……也不是誰都覺得那些問題是小兒科的吧哈~它能起到吸引觀眾的目的,而且還要製造緊張感。
第二部分就是影片介紹里和片子開頭吊「偽數學家」們胃口的「為解決一道最了不起的謎題」。這個最了不起的謎題是什麼?就是為什麼出了這么個鳥事兒,為什麼這幾個人被騙到這鳥地方被驚嚇找娘中還要答小兒科鳥數學題。再說一遍,問題是不僅要解那些小兒科鳥數學題,還要解出為什麼自己被設了這個鳥局(我可真無聊)。
第一部分謎也就騙騙傻子,第二部分謎讓這個片得了獎(貌似)。但是第一部分謎在那傻乎乎滴戳著,看著真跌份。
像這種邏輯縝密、密室之中、人物相關聯、復仇殺人的故事……可謂多……平時常讀阿加莎、古龍與柯南的我,沒有猜中主謀……說明構思真是不錯。外加各種細節,海報、片尾、連牆紙的圖案都想到了要切題……
PS.每次看西班牙電影的時候,我都能想到「曼妙」一詞。可能是因為西班牙女子……
知識就是力量,書架VS液壓機
Ⅵ 觀 「英文電影 房間後感」
電影房間的英文觀後感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Ⅶ 空房間觀後感。
在熙完美演繹了《空房間》,雖然本片沒有在熙和李成延絲毫的言語,但是完美的眼神,演技早已經超過了我們所需要的感覺。 男主角沒有台詞,女主角一句台詞。有時候,兩個人之間保持沉默反而能讓彼此領悟得更多,同樣,演員無言的表演方式也能讓觀眾領悟到更多。空房間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表現了人性化的一面視覺化的一部電影!而且把人們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表述出來.其實也是講述愛!
有點懸疑,有點迷惑,有點稀奇,但是完美之處,吸引之處不正是在於這些吊人胃口的地方嗎!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演繹的電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呵呵,真的是精彩啊。
本片劇情清晰,但又不失迷茫之處。真的是很有深度啊。
在熙,總是創造精彩。 http://video.qq.com/v1/videopl?v=2cfFFXU4kMA
空房間劇情介紹:
泰石是個騎摩托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我行我素的男孩,白天他在住家門口張貼廣告宣傳單,確認房裡是否有人,晚上便利用小手段打開房門進去。他在陌生人的房間里居住,和主人家的照片和紀念物合影,但從不拿走任何東西,他甚至主動修理出故障的電器,洗衣打掃衛生,然後在主人回家前悄無聲息地消失。一天,他走進一個富有家庭,當他象往常一樣把這里當成家,自如的吃喝洗漱時,卻沒有察覺屋裡還有一個人正在悄無聲息地用一雙幽怨的眼睛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那是這家的女主人善花,一個受盡丈夫虐待的美麗少婦。泰石終於發現了善花,在她無言的目光下,他默默走出房間,騎上自己的摩托車離開了。然而,遠離城市的泰石又莫名地調轉車頭,重新回到了這個有著美麗而憂傷女主人的房間。善花看著他,兩人彷彿被無言的默契牽引……
第二天清晨,泰石早早起床,給善花做好早餐,然後自顧澆花。沉默中兩人象是早已有約的舊友。
然而,和諧的氣氛很快就被善花的丈夫打破,他氣急敗壞地從外地趕回,怒斥妻子,並試圖強迫妻子與自己親熱。隱藏起來的泰石終於忍無可忍,在房外的小花園里,他用高爾夫球射向善花的丈夫。善花平靜地和泰石走出房間,騎上摩托遠去。從此兩人在一起,從一個陌生人家走到另一個陌生人家,一起分享快樂和孤單,同時墜入了愛河。
兩人最後一次進入陌生人的房間時,居然發現一具老人的屍體。他們把這個死去多時卻被遺忘的老人精心穿戴起來,並舉行了一個認真的葬禮,然後開始在這個房間里住下。但是短暫的幸福又在老人的兒子到來時徹底打破。警察把兩人以殺人嫌疑犯身份帶走,善花最終被丈夫領回家,泰石則進了監獄。
回到以前日子的善花常會到以前和泰石去過的陌生人家裡,找尋平衡和快樂。而泰石在一次次演練後,終於成功逃獄。他找到善花家,以一種隱身的神奇方式,躲過善花丈夫的注意,和自己愛的女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Ⅷ 空房間的影評
《空房間》:於殘酷中獲得輕盈
來源:網易娛樂 作者:王梆 2005-01-25 15:45:39
在奇斯洛夫斯基的《愛情短片》中,那位對人類充滿悲憫的、常常無辜負疚的波蘭電影大師,總是試圖通過愛別人的人(而非被愛的人)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所以這份愛也一直與磨難、不可企及的沉重緊緊相連。金基德的《空房間》卻多了一個視角,一個在樹葉上漫步和散發小行星的天使——它使那些沉滯於愛情瘀傷的人們,在仰望天籟的時候,獲得心靈的輕盈和解救力。
如果說《愛情短片》是一把永恆的將自己關在公寓里的鎖,那麼《空房間》則是一把鑰匙。一個孤獨的男孩,除了他自己和一隻開鎖的工具箱之外,一無所有。白天,他騎著摩托車,穿梭於小巷和院落,在每家每戶的信箱里塞入一張銷售傳單。深夜,在尚未被撕毀的傳單底下,他熟練地撬門而入,像這個家中的一員一般,煮飯、洗澡,睡覺。在還沒有撬開那扇有小花園和高爾夫球洞的房門之前,男孩並不知道那貌似沉寂的空間裡面,住著一個臉上滿是瘀傷的幽靈般的女人。此刻,她正躲在陰影裡面看著這個男孩旁若無人地翻看她的相冊,用數碼相機與她的裸照合影,用洗衣板洗凈她的裙子和球鞋,為她修理好體重秤……與這個溫和而神秘的闖入者相比,她的丈夫,這棟房子的主人,簡直是一隻粗魯暴戾的豬。男孩不忍目睹柔弱而美麗的她,被她那自私而神經質的丈夫毆打,用棒球棍擊將這頭豬擊倒,並帶走了這個女人。他載著她,過起了他平日的生活。在各式各樣的空房間里,他們是被天使呵護的夜間植物的露水,是棲息在彼此羽毛里的嚴冬的鴛鴦。對於行將不能的外界,他們天真、純粹、無所畏懼。直到有一天,他們在一間空房間里發現了一具老人的屍體,他們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為這位老人洗去污垢,並給他隆重地套上喪服,埋在附近的一棵樹底下……很快,男孩被送進了監獄,以拐帶他人之妻,登入他人之室,和故意謀殺之名。
這個足夠殘酷的結尾裡面隱含了多種可能性。絕望的人會讓他死於一場酷刑,以徹底斷絕自己被搭救出去的念頭;樂觀的人則會讓他破獄而出,再攜情人,遠走高飛……然而世事從未處於兩極之中,而總是處在一大片漫無邊際的中間地帶。所以如何讓這個故事走到懸崖上,又飄起來——是門摳心摳肺的藝術。
男孩在監獄裡面望著自己的影子,突然冒出一個古怪的想法。
日子一天天過去,想起羅蘭·巴特在《明室》中說:「一個細節的存在便足以讓我的整個閱讀出神入化。"對愛著的人來說:「一個細節的存在便足以讓我的整個人生出神入化。"
男孩苦苦練習一個細節:使自己的腳步變得輕盈,即使降落在偌大、空曠和危險的房間里,也要像天使的羽毛那樣。
這一點,金基德和男孩同時做到了。此外,在長達90分鍾的影片中,男孩沒有說一句對白,而女人只說了一句:「愛你。"他們所有的愛意全部用肢體語言來傳達,像二十隻手指如此小心翼翼地珍惜一件心愛的樂器。
Ⅸ 求電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觀後感 2500字左右
這是一部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電影,其製作之精美令人贊嘆,其中最出色的演員我以為是瑪吉史密斯,把一個典型的英國老姑娘演得極其到位,那個扮演喬治的父親的老演員也很好。至於漂亮的男女主角,倒是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當然還是記住了海侖那美麗而憂傷的大眼睛,整個人象只小鳥。
對大多數人最為贊嘆的義大利的風景,甚至片子里大部分的場景都忘記的差不多了,對接吻的場景倒是記得蠻清的,因為那時自己還是個沒有接吻經歷的女孩子,所以看到那樣的鏡頭就特別臉熱心跳。
最為清晰的記憶是那場露西獨自去街上,看到了那雄健的男人的裸體雕塑,目睹了一幕街頭斗毆,便昏了過去。
其實很有意思,似乎世界上有幾個地方是特別容易產生浪漫愛情的地方,對於傳統的北歐新教徒來說,熱情的天主教南歐才是產生藝術和愛情的的地方,那裡溫暖的氣候,熱烈的感情,那些充滿了生命力的雕塑,對於冷靜刻板的維多利亞式的教條是一種摧毀。當露西看到那些剛健的男性裸體時,鏡頭就突出了這種沖擊力。那是對一個深受禮教束縛,內心卻渴望情慾的,一種少女矛盾心理的刻畫。在這兒,情慾第一次覺醒了。
一個看似文靜一本正經的少女,居然喜歡彈奏貝多芬,這是一個徵兆。因為貝多芬絕對是最男性化的音樂家,他的力量,粗曠,幾乎要掙脫古典主義束縛的,浪漫主義幾乎要釋放的激情,是一個充滿熱烈情感的靈魂最坦率的表露。音樂是最能立刻發現心靈秘密的藝術手段。
整個的故事,就是心靈的覺醒,情慾的釋放,清教徒的理性對於傳統希臘人性美--羅馬是繼承了西方文明這一傳統的的臣服。心對於腦的勝利。在眾多的西方文學作品中,這種宗教與人性的掙扎是永遠的主題。就歐羅巴人自由與追求美和極致的天性來說,基督教是一種束縛這種天性唯一的繩索,鞭打這過於精力充沛和狂放的肉體是這宗教征服羅馬和歐洲的法寶。
但是,人性總要萌芽,也要有所束縛。
這是一部女性電影,因為它對女性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無論是對少女還是老姑娘,女人的心靈在一坐充滿男性魅力和愛情的城市打開了,即便在回到理性與幽雅的不列顛,那心是再也關不住了。 打開心靈的窗子,就看到了愛情。
女人總是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而對於男人來說,風景是在心裡的。藍藍的天,小鳥的歌唱,這一切都在心裡。愛默森先生用叉指著自己的胸口,虔誠地說道。
這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那對奇怪的愛默森父子剛出場時的一句台詞。於是來自英國的美麗的露西小姐在牧師的說服下接受了他們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歐洲古典文學里最常見的陪襯角色——一個老處女搬進了能夠看見佛羅倫薩美麗風景的房間。鏡頭拉伸,從露西小姐的視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義大利的美麗風光安靜地鋪陳在整個畫面里。故事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舒緩而寧靜,帶著歐洲古樸的生活氣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覺得甚至不如電影拍的好,有些章節太拖沓,不如電影脈絡清晰。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幾個小節,每一個小節開始之前會出現一個用繁復的花紋做外框的標題,有一種英國特有的嚴肅刻板的幽默成分,並且帶著十足的歐洲文藝腔。影片里的台詞大部分還是忠於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從直著脖子持一口英國英語的演員嘴裡說出來,顯得格外的動人。
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我認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來說,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個折扣。因為老的配音演員總喜歡過於誇張地表現外國電影中的人物情緒。這一次再看,不但讓我感受到演員們平緩而得體地表現福斯特筆下優美的語句,而且還看到中文版中已經被剪切掉的,英國古典電影中不多見的一場裸戲。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還有媽媽一起散步時,遇見自己的弟弟、喬治還有鎮上的牧師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從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種被繁文縟節束縛著的英國上流社會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於作為自己未婚夫的擺設,她的心裡太多激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佛羅倫薩開滿罌粟花的鄉間,露西被喬治強吻之後,表面上如同一個大家閨秀應該做的那樣憤怒地離開了他,其實心裡卻偷偷地萌發了愛的念頭。
說起那個不由分說的吻,再和露西與那個假模假式未婚夫訂婚後的那個吻一比較,後者便讓人忍俊不禁了。我們這位戴著金邊夾鼻眼鏡的未婚夫對露西說,露西,好像我們訂婚之後我還沒有吻過你。露西說,是的。未婚夫說,那我可以吻你么。露西說,當然可以。於是未婚夫緊緊地抿著雙唇像品嘗中葯那樣蹙著眉接近了露西,在十分勉強的接觸中,這位先生的夾鼻眼鏡險些掉了下來,慌忙地用手去扶。露西說對不起。未婚夫說沒關系。然後他又扶了扶眼鏡,捋了捋頭發,像一個紳士一樣拿著文明棍走在前面。
影片的音樂是另一個動人的部分。裡面多次選取了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曲子,在喬治第一次吻露西的時候,還引用了普契尼的歌劇燕子中的詠嘆調朵瑞塔的夢想。那也是一個和愛情有關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朵瑞塔也和男主角有著讓人盪氣回腸的一吻。而片頭普契尼膾炙人口的唱段我親愛的父親與影片主題也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吻合,描述的都是女主角愛上了不該愛的人。這個曲子在鑒賞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提醒我們注意其中凄婉的意味。老師是個義大利中年女子,她說英語的時候,某些音節仍讓我聯想起那些優美的詠嘆調,難怪人有曾經告訴我義大利語是音樂的語言。
我想用喬治在說服露西離開她未婚夫時的話語來結束這篇文章,他說:他只是想佔有你,然後像欣賞一副油畫或者一個象牙盒子一樣看著你。你只是他可以佔有並展示的一件東西。他不希望你思考,不需要你真實地存在。他不愛你,可是我愛。即使當我緊緊擁抱你的時候,我仍然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
看完這樣的電影,我去歐洲的念頭又更強烈了一些。
Ⅹ 費馬的房間觀後感200字
《費馬的房間》又名《數學謀殺案》,顧名思義,是圍繞數學題目展開的一場智力問答的死亡游戲。四個數學家相繼被邀約到一個空房間,解決一道了不起的數學題目。但是誰也沒想到,幕後主使提前在房間裡面做了手腳,房間的四堵牆被壓力閥推進,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回答出問題,那麼大家都會被房間摧毀。這是一場和死神爭分奪秒的智力問答賽,且沒有退出的權利。
人的天性就是極力想到得到某些東西。人、財富、地位或者是名譽。電影中最可憐的就是那個老教授,一個萬念俱灰的數學家,用了35年的精力去解開「哥德巴赫猜想」,窮盡一生換來了回報,卻因為嫉妒心的干擾,徹底敗給了一個少年的謊言。那少年的謊言除了換來了一則新聞,其實一文不值。
我想,這就是那個數學老教授最軟弱的地方吧。在成功面前,在成就面前,因為付出的太多,所以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如果沒有,心理就無法平衡。人人都是貪心鬼,我們都貪戀那些本該屬於我們的東西,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