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啟功的人格魅力
「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架。」
——《雜阿含經》卷十八
1.
回顧李叔同的一生,我們不難從他身上發現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及巨大的精神導向,對我們21世紀的青年來說,是不是應從其文藝成就和人格魅力上獲得某些啟示呢?今年是李叔同先生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我謹作此拙文,以慰先生的在天之靈。
「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李叔同先生作為中國近代文藝的先驅者,是最早提倡話劇,最早研究油畫和西洋音樂的人。他極富文藝才能,舉凡詩詞、篆刻、書法、音樂、美術、戲劇等等,無不獨領當時風氣之先。借用其得意門生豐子愷的話來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英姿翩翩,文采風流,從者如雲,才名四播。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見余秋雨《廟宇》)的藝術大師,卻於1918年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法號弘一(時稱弘一法師),陡然從一代俊彥轉變成為苦行佛陀。李叔同出家之舉,在當時曾震驚了整個知識界,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迷。值得一提的是,出家後的李叔同又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相結合,重興並弘揚了律宗,從而最終奠定了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的顯著地位。
「24年後,在距他生日還差十天的時候,功德圓滿,安詳圓寂於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時間是1942年10月13日。臨終前寫『悲欣交集』四字,以為絕筆,且預作遺書、遺偈數通,於彌留之際,分發示友。其偈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其生其死,都充滿了詩意和神秘的色彩,彷彿一切都是事先設計好了的,又彷彿是演完了一場人生大戲,在人們還沒有品評出韻味的時候,便卸妝收場了。」(見趙大民《李叔同的文化結構和文化人格》)
佛教認為,人生即苦難,苦難的根源是慾望,即生命慾望、佔有慾望。脫離苦海的唯一途徑是滅絕慾望,進入涅架境界。弘一法師由朱門子弟,風流半世,享盡富貴,一變而成為空門高僧,窮困半生,歷盡艱辛,後化作千百粒舍利,最終進入了佛門最高的涅架境界,求得功德圓滿。
他在從藝術家到皈依佛門的過程中,無不體現了生命的巨大落差和人生的反復無常。然而這樣一個民國奇才,究竟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呢?我們有必要而且必須對20世紀活躍在中國文壇的現代知識分子們做出進一步的梳理和思考,體味其生命征途背後的蒼涼故事和寂寞心情,從而達到對一個世紀、一個年代的整體性反思。
2.
天津頻臨渤海,地勢低平,多風多雨,又有海河貫穿其中,自清末以來已是長蘆鹽的中心集散地,源源不斷的食鹽生產業,培植和招徠了大批經營鹽業的商人。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祖父李銳大約於康乾年間從南方招資時來天津經營鹽業和銀錢業,逐漸殷富,及至叔同父親一輩,更是將李家富貴推向了頂峰。
父李世珍,字筱樓,於1865年接連考取了舉人和進士,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同年會試,是為摯友,官至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有名的鹽商、銀行家,享有「李善人」之美譽。其長子文錦出生後不久夭折而去,次子文熙,自幼體弱多病。李叔同系李筱樓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以字行世,號漱筒,以求平安。叔同出生時,母僅二十,父已六十八,可謂龍鍾老矣!傳說王氏臨盆時之際,一隻口銜松枝的喜鵲,突然飛入產房,將松枝安放於產婦床頭,又歡叫了一陣才向外飛去。長大後的李叔同確信其事,將喜鵲留下的那枚松枝,隨身攜帶了一生,直到在泉州圓寂,還掛在他寮房的牆壁上面。
李叔同從小在長兄文熙和生母王氏的教導、關懷下成長,7歲學《玉歷紗傳》、《百孝圖》等,一遍過去即能琅琅成誦。9歲在常雲館接受老式教育,讀《孝經》、《毛詩》、《千家詩》、《古文觀止》等,又讀《爾雅》和《說文解字》,習訓詁文字之學,打下深厚國學根基。此後細讀史漢精華和《左傳》等多數史籍,並師從趙幼梅學詩詞,又師從唐靜岩工書法金石,書藝大進,始與同輩名士廣泛交遊,獲益良多。經過七八年的家館課程,李叔同在經史詩文和文字學層面,都具備了扎實的根底,為後來「二十文章驚海內」,精研佛典,打下了堅實基礎。
青年時陪母親南遷上海,由於其才思敏捷,智慧過人,很快為滬上名士許幻園所器重,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上海。李叔同入滬不久後便加入以許幻園為盟主的「城南文社」,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母親去世後,他赴日留學,並接觸西方文化和文藝。回國以後,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而後被南京高等師范請去教圖畫和音樂,接著又應杭州師范之聘,同時兼任兩校之課。1916年冬,短期學道,自詡「欣欣道人」,不久後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返回後,始素食,並閱佛典,有導儒歸佛之意向。1918年逢馬一浮友人彭遜之在寺中出家,深受感動,隨即拜了悟上人為師,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自此完成了由儒—道—佛的精神及身份的雙重轉換,從而最終拋棄了愜意舒適的世俗生活,硬是走到了芒缽衲衣、青燈黃卷,異常艱苦卓絕的追求西極的生活途徑上來。
弘一法師終其一生,既灑脫飄逸,光明坦盪,又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正如其好友夏丏尊在《弘一法師永懷錄》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樣:「綜師一生,為翩翩之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家,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卒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其行跡如真如幻,不可捉摸,殆所謂游戲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者耶?」散文家余秋雨這樣提到李叔同的出家緣由:「或許可說,法師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國的尷尬……他在掙脫,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時,突然間不耐煩囂。他不再惱於藝術與功利的重重抵牾,縱身一躍,去冥求性靈的完好。」這樣的解釋我是比較接受的,看似簡單的語言,卻娓娓道出了李叔同內心的精神掙扎和斗爭。當然,一個人在經歷這樣的磨難後,作出此種決定,絕不是一時的沖動,我們應該在更理性的精神層面上來分析和了解他獨到的感受。我想,只有這么,才能准確地把握人物的命運,不會再以世俗的眼光來衡量和判斷了。
3.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詩人之為詩人,就在於他對時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詩便是他為逃脫這流逝自築的避難所。」此種另闢新徑的解釋是很獨到的,引起了我的共鳴。當然,我在認同的同時,還認為有責任感的時代詩人應該肩負起為國人開啟明智,盪滌心靈塵埃的使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祖國外憂內患的多災階段:1894年甲午之戰敗於日本,1895年割地賠款與日本講和,1898年英佔威海衛,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賠款講和。部分激進的愛國知識分子們顯得有些急躁不安,他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王朝何時才能覆滅?當代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的序幕是否延續得太久了一點?」他們奔走呼號,東渡日本,西走歐美,上下求索著。
青年時代的李叔同就生活在這種大背景下,祖國的苦難讓李叔同感到不安和痛苦,他惟有通過手中的筆發出自己內心的吶喊和悲憤。當時「抵制美貨」、「抵制日貨」運動初起,身處上海的李叔同為滬學會作詞配曲《祖國歌》一首,於中原大地上喊出了自己的憤怒。歌詞如下:
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嗚呼,唯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昇平?
李叔同將民間曲調《老六板》減慢為四四節拍,配入歌詞,創作出這首樂歌處女作。秦啟明曾這樣評價此歌:「該歌詞貼切,主題鮮明,富有民族特色。歌頌了我幅員遼闊的華夏古國,抒發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一經教唱,即由滬學會傳遍滬上,傳遍全國,首創了國人用民族曲調配製樂歌的新風,李叔同也一舉成為聞名全國的樂歌音樂家。」他後來的門生豐子愷回憶當時「和同學們肩了旗子排隊到街上去宣傳『勸用國貨』的情景,憬然在目。我們排隊遊行時唱著歌,李叔同先生的《祖國歌》正是其中之一。」
《祖國歌》的盛行,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國人的反抗鬥志和激情被大大提高了,「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有這樣偉大稱號的國家有幾個?只有我們中國。「誰與我仗劍揮刀?誰與我鼓吹慶昇平?」這首歌無論從詞或曲都有激昂澎湃的情緒,從而反映出先生當時當刻內心熱烈的愛國情懷。
1905年,李叔同抱著為個人為國家尋求新路的願望,遠渡扶桑(日本)留學。臨行前填有《金縷曲》一闋,「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其詞曰:
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
漾情不斷凇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此詞既飽含李叔同內心的孤獨與憂郁,又揭示了祖國的危難:「破碎山河誰收拾?」自己曾經「二十文章驚海內」,到現在只覺得是過眼雲煙,「畢竟空談何有?」他的心緒忽然平靜了,平靜得如一泓湖水。然而他也在反思,在醒悟,這一點在最後三句表現得最為透徹。「聽匣底,蒼龍狂吼。」詞人的心緒為之一震,破天荒地發出豪邁之語,驚天地,泣鬼神,「那惜心肝剖!」這正是李叔同復雜心情的真實寫照,也是其錚錚男兒立下的豪壯誓言:拯救祖國於危難之中,不惜肝腦塗地,心剖膽裂,忍辱負重,像蒼龍般那樣狂吼著向前奔去。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積極入世的李叔同對此表示了熱烈的歡呼。他寫下了《滿江紅》一闋:《民國肇造志感》——
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河山,英雄造。
我們從中可以體味到作者當時的心情是何等的舒暢,如「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從此中國有了曙光,有了未來,「一擔好河山,英雄造。」此詞既是對民國肇造者的歌頌,也是作者在辛亥時期的激情和抱負的寫照。但是李叔同畢竟不是對政治很感興趣,對辛亥革命和民國的支持也只限於寫詞一類的言論上的歡呼,其他時候,並沒有作出實際的舉動來。這種心態和行動路線實際與他的性格、興趣和年齡有很大的關系。
李叔同先生雖然在後來遁入空門,但是在他冷奧的心裡一點愛國熱忱的星火始終沒有熄滅!據豐子愷回憶道:「他出家後,有一次我送他些僧裝的粗布,因為看見他用麻繩束襪子,又買了些寬緊帶送他。他受了粗布,把寬緊帶退還給我,說:『這是外國貨。』我說:『這是國貨,我們已經能夠自造了。』他這才受了。」
由此,李叔同先生強烈的愛國精神,我們可見一斑。
4.
李叔同東渡扶桑後,已二十六歲了。這二十多年來,他進過學校,也兩次參加鄉試,但始終沒有確定自己的事業方向和謀生之道。在去日本之前,他確定了學習的方向:主攻美術,兼習音樂。當然,這是與他多年來逐漸增濃的興趣和原有的書法技藝基礎有關。他是一個做事極為認真的人,在日本留學期間為祖國的文藝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和貢獻。如:中國第一份音樂刊物的發行;他是中國第一個美術留學生,首次開創了國內裸體繪畫的局面;同時他還倡導建立春柳社,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者。
李叔同從《祖國歌》產生的巨大影響中,感受到了音樂藝術本身巨大的作用,這促使他產生了想介紹和傳授西方音樂理論知識,為國人做些啟蒙的工作。
1906年2月8日,由李叔同獨力籌辦的《音樂小雜志》第一期,在東京三光堂印就,五天後寄回國內,20日又尤惜陰在上海代辦發行。這本雜志雖然很小,64開,30頁,但它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份音樂刊物。處在彼時彼地的他,在思想情緒中表現更多的是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這份小雜志,他以「個人綿力」編出,越發顯出了其對音樂所起的美育作用和社會功用的重視。
作為在我國音樂期刊上的首創之舉,編輯者在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首先,他發表了《樂聖比獨芬傳》,即貝多芬。除詳細介紹了他的生平、性格和成就之外,用了三分之一的文字著重突出了貝多芬的創作態度,這與他提倡的「先器識而後文藝」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其次,他還刊登了以李息翁署名的木炭畫《樂聖比獨芬像》。這是中國出版物上第一次刊登的西歐音樂家的畫像。最後,他還運用了五線譜譜成了《隋柳堤》,《我的國》,《春郊賽跑》,等三首民歌,為在我國推廣現代作曲法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叔同原來對戲劇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自到東京以後,又結識了藤澤淺二郎,川上音二郎夫婦第一批日本著名的戲劇家,向他們經常請教新派劇和浪人戲的表演藝術。同時,萌發了改革中國戲劇的念頭。
1906年底,一個由李叔同、曾孝谷發起的在東京戲劇團體「春柳社」在東京成立。正因如此,李先生成為了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者,開創了中國話劇史新局面。「春柳社」第一次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中演出《茶花女》,李叔同參與演出茶花女的角色,此劇在日本話劇界和留日學生中產生了很大轟動。
春柳社的成立和首次上演《茶花女遺事》,對中國話劇來說是破天荒的,開創性的,它標志著中國傳統戲劇出現了大的變革,標志著中國從此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戲劇形式——中國話劇。
親身參與了中國話劇創始期活動,並在東京看過李叔同演出的徐半梅先生,在《話劇創始期回憶錄》中說:「世界各國的戲劇,差不多都是以話劇為主,歌劇為賓;獨有我們中國情形不同,一向只有在歌舞為主的戲劇。所有的戲,都以唱為本位,所以演戲稱為『唱戲』,看戲稱為『聽戲』,在以前的中國,差不多可以說戲劇即歌劇,歌劇以外無戲劇。」確實,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中國觀眾們都希望中國戲劇應該加以改革了。由於春柳社的影響,1908年後的幾年中,以上海為中心,而後春筍般地出現了眾多提倡話劇的戲劇團體。如春陽社等等,就是接受了春柳社的啟示。
李叔同在東京上野美術學院畢業後學成歸國。如前所說,當在浙一師任教的時候,他擔任圖畫和音樂老師。在此期間,他又開創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藝術實踐——裸體繪畫。他自編西方美術史的課程講義,屬國內首創,又填補了中國藝術教育的一個空白。
5.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
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
——泰戈爾
李叔同是詩詞大家,同時也是歌曲創作的高手、大師。他一生中最負盛名,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送別》和《憶兒時》兩首。大多數人是聽著這首《送別》而後知道有李叔同其人的。現在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送別》的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送別》的曲子,原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John.p.ordway,1824—1880)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旋律優美流暢、悠遠深切,李叔同便選用它為《送別》一詞配曲。《送別》歌一經問世,立即風靡海外,八十多年來傳唱不絕。電影名著《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等,選它作插曲或主題歌,更加擴大了它在國內外的影響。
《憶兒時》是李叔同另外一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歌詞曰: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脫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選配的則是美國通俗歌曲的作者海斯(William.s.Hays,1837—1907)的《我親愛的陽光明朗的老家》一歌的曲子,舒緩的旋律中不無憂傷。
李叔同創作的大量歌曲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原因是作者「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裘夢痕、豐子愷《中文名歌五十曲序》)。其歌詞,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濃厚的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其曲調,通俗流暢,雅俗共賞。他的創作理念為中國的音樂製作提供了一種實踐的示範,從而擴大了歌曲的流行面。
6.
愛默生說:「偉大的有信仰的人永遠被視為異教徒,終於被迫以一連串的懷疑論來表現他的理念。」
李叔同出家之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就有幾條值得注意。這也是近年來其研究者得出的某些結論。一是家庭氛圍中受其影響。他五歲以後,就時常與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他家來念經拜懺。他的家庭中彌漫著一股信佛的傾向。二是西湖佛教氛圍的影響。浙一師離西湖很近,他經常到附近的寺廟里遊玩。叢林密集,僧人眾多,鍾聲梵吹時有所聞,這種特有的人文環境,有形無形地強化了他自幼種下的佛化因子,三是周圍人的影響。如馬一浮即為其代表之一,他試圖用以儒學為主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推進一步,從佛教哲學中吸取養料,從而建立儒佛合一的思想體系。四是對男女情愛、家庭婚姻的負疚感。李叔同出家之因中,不能不說沒有他對自己年輕時期荒唐生活的後怕和懺悔。這是一個難言之隱。五是生理病性的影響。他長期患有神經衰弱症,和由上一代傳染的肺結核,從而更加需要他在幽靜清新的環境中調養,遠離囂塵的山谷叢林。除了厭棄世俗看破紅塵,也是由於其對博大精深而高深莫測的佛學思想的入迷和嚮往,何況,他是一個凡做事就要做得認真和徹底的人。當了和尚,他也有自己的目標,同時又在中國佛教各宗各派佛理佛法和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佛學思想體系。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及弘一法師時,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提法。他認為:「紅塵中人看破紅塵而達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圓滿,是弘一法師生平的三部曲。……弘一法師雖是看破紅塵,卻絕不是悲觀厭世」;「佛終生說法,都是為救濟眾生,他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業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朱先生的這個提法,常被弘一法師的研究者所引用,是有影響的。
在中國十大佛教宗派(俱舍宗、唯識宗、律宗、成實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凈土宗)中,華嚴宗是一個理論體系比較完備,且有哲學深度的派別。它的理論體系統稱為「法界緣起」說。如前所說,「弘一法師入佛,不單是為了避卻俗世的紛擾,以求清凈;入佛後,也不想僅僅做個撞鍾念經的和尚,他是為了生西成佛,超脫生死。而要達到這一終極目標,從修行角度上說,首先就得從佛教哲學的高度上,把握到佛性和佛境的內含,以及達到的途徑。弘一法師鑽研《華嚴經》和華嚴宗,正體現了他在探索佛性和佛境時的深度和品位。(見金梅《悲欣交集弘一法師傳》)
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律宗,實際上就是指道宣的南山宗,道宣則是中國律宗的高祖。第二祖為道宣弟子、唐代周秀律師。第三祖為北宋道恆律師。自元代起,律宗消沉不振,典籍散失,佛紀渙散,加上禪風盛行,逐漸下滑。本世紀頭二三十年間,中國開始從日本請回部分唐宋律宗之書,此宗才重新被佛教界予以重視。正是在這種過程中,弘一法師才被譽為重興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師。
他為佛教留下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這部著作,並和其門生豐子愷等商定編繪了《護生畫集》,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影響。法師後又倡導舉辦了南山律苑學院,專門弘揚律宗,其後接著倡立「佛教養正院」,在佛教界產生了巨大震動,加上法師在俗時的影響,大批可造僧材脫穎而出,一時佛教之氣蔚然成風,較之以前大為改觀。
7.
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是與其時代息息相關的。雖然用他自己話來說是「遍走天涯」,但他走來走去也沒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終是一個文化人,就是出家以後也還是一位文化和尚。(見黃福海《弘一法師與我》)他在俗時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入佛後,又在佛教界做出了貢獻,其一生充滿神秘和坎坷。我們今天面對他時,多了一份旁觀者的姿態,多了一份閑適的心情,然而我們還是被他獨具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了。是呵,有時候我們擁有的功利心太強了,少了一份寧靜和閑適,少了一份對生活、藝術、人生的多角度思考。
弘一大師在俗39年,在佛24年,都值得我們當今的學者研究,特別是其在文藝上對我國作出的巨大成就。掩卷深思,我在想,21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又是走在怎樣一條富國強民的道路上呢?
② 電影《啟功》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啟功它主要就是以教育學家啟功先生的生平所改編的一個電影了。而在整部電影中,他的一些經典的台詞也很多,精彩片段有很多,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就是,當時他在劇中就說了一句評價老師的一些話,他說學校發的是聘書,老師呢,是賓客衙門發的,可是委任狀官吏是老鼠,你要明白為人師,貴在傳道。
③ 電影 啟功中啟功最後說的話是什麼
1、學生會的老師就像這個大家庭里的家長,他(她)們慈愛而又嚴厲,老師們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學習,教會我們工作。老師對我們的關心與疼愛我們始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啟功電影觀後感XX字人生充滿許許多多的偶然,人生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組成 。然而,我相信,人的事業,生命的價值,卻可以由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實現的。下面啟功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有評論說,中國最後一個大師走了,是季羨林。不過季羨林先生留給後世供人們爭搶爭論爭讀爭看的東西太多,後世不爭不搶不讀不看的東西也很多,所以走了和沒有走差不多。對於大師,我不知道標準是什麼,也不知道,懂十二國語言著作上千萬字的大師和只說中文著作不足百萬字。
2、的大師含金量有多大差別。只要有人封號我就認為是大師了,好像選舉,有一群人提名就得了。仔細回味,發現做大師難,難得有人稱之為大師,難得成為了大師還要代表一大群人說話。更難的是,被稱為大師之後,還當眾被發一個大師工作室紅匾,接過紅匾之後申明不想當大師而繼續干著成就大師事業的大師。不過我還是認為,大師當中最難的是專家點頭百姓鼓掌而且還會搞笑,這種大師非啟功先生莫屬。啟功先生揚名不在於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孫,也不在他是北京師范大學的資深教授,在於他的書法藝術、古代書畫碑帖鑒定和古文學研究。在這幾個領域中,除了給人莊重深厚嚴謹脫俗感覺之外,和搞笑沒有什麼關系。不過啟功老爺子確實搞笑,太搞笑了。啟功先生XX。
3、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於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歲時,自撰墓誌銘: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沒有人像啟功那樣,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詩給自己蓋棺定論了。說到死,就有鬼,鬼文化也是國學中的一大塊。長江邊上豐都鬼城也越來越火爆,不知先生是否去過豐都鬼城,但是他和鬼也搞笑,有詩曰: 昔有見鬼者,自言不畏葸,向他擺事實,向他講道理,你是明日我,我是昨日你,鬼心大悅服,彼此皆歡喜 。一個明日我昨日你,把永不同軌的陰陽兩界炫耀。
4、成一道彩虹。身為雍正皇帝八代孫,啟功先生拒絕愛新覺羅之姓,說愛新覺羅根本不是姓,是前清滿族人部落的稱呼,相當於現在住宅小區的稱謂,堅持自己: 姓啟名功 。
④ 作文:觀《啟功》有感
讀《啟功先生生平》有感
朋友傳來了一篇電郵,是關於介紹中國的幽默大師------啟功先生的生平。看後,不得不令人驚嘆,佩服。使人感觸良多,大師一生奇遇甚多,歷經滄桑,飽受世態炎涼,但卻笑對人生,往往在幽默的言談之中,把一切困擾一一化解。其功力之深,手法之妙,不得不令我等後輩汗顏,望塵莫及。
大師2005年逝世,享年九十有三,但在他六十六歲時,就自題墓誌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他用幽默而又輕松的語氣為自己蓋棺定論。
大師晚年,時有病痛,面對疾病,他就隨口作打油詩自樂:
沁園春•病
舊病重來,依樣葫蘆,地復天翻。怪非觀珍寶,眼球震顫;未逢國色,魂魄拘攣。鄭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虛衷聽一言?親愛的,你何時與我,永斷牽纏?"多蒙友好相憐,勸努力精心治一番。只南行半里,首都醫院,縱無特效,姑且周旋。奇事驚人,大夫高叫:"現有磷酸組織胺。別害怕,雖葯稱劇毒,管保平安。
後來做了頸椎牽引術,躺在牽引床上,吟:西江月
「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栓牢。長繩牽系兩三條,頭上幾根活套。雖不輕松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里每篇瞧,不見這般上吊。」
後來先生又發心臟病,送入影院搶救,榻上口占長句,時為1989年冬:
「填寫診單報病危,小車直向病房推,鼻腔氧氣徐徐送,脈管糖漿滴滴垂,心測功能粘小餅,胃增消化灌稀糜,遙聞低語還陽了,游戲人間又一回。」
大師出生富貴,卻甘於平凡。他自幼有良好的家教,豐富的閱歷,廣博的知識,還有樂觀善良的性格,使他能超然對待人世間的榮辱冷暖,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真而又深邃的赤子之心。啟功先生是愛新覺羅德後代但一生卻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破,自稱「老頑童」。在他漫長的九十三年人生,苦難,坎坷,曲折等,卻從不自甘墮落,自暴自棄。它所受的苦難是伴隨著新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而變化起伏,亦是今天難以令人所接受和想像。
大師天生樂觀。他的助手問他「經歷了這么多,您為什麼還這么樂觀?」大師說:「我從不溫習煩惱。人的一生,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很短暫,很快也會過去。只有將來是有希望的。」故在困難面前,大師是強者,從不輕易低頭,折服,而是用幽默,詼諧的話語去一一化解。在歡樂面前,他謙和,自持,決不自傲欺人。在名利面前,從不居功自傲,他面對社會權威不屑一顧,大師總是自稱自己只是「東方之孫」,並自娛「此地無砂,紅土為貴」。
大師夫妻情深,大師一直把他的妻子當作姐姐,大恩人。大師的婚姻是母親包辦的,婚前是從未見過面的。但他感激妻子對家庭的照顧和負擔,成年累月無聲無怨關照家人,挑起重擔,自己日益消瘦而從不計較。大師覺得無以為報,就請妻子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給她磕一個頭。文革時,妻子冒著「惹火燒身」的危險,偷偷地將大師最能代表啟功國畫風格的12幅作品藏起來,致使這批精品得以至今留存。大師在後來把這些畫的重新裝裱,並在這些畫的旁邊都題上了詩句,把這一套字畫命名為「二十痛心篇」,在《痛心篇二十首》中這樣寫道:「白頭老夫妻,相愛如少年,雖然兩個人,只有一條命。」
大師遠去,卻風范流傳。他有著「無邊的心海」,他是中國近百年來的一顆光耀熠熠的明珠,他的一生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重讀啟功大師的傳奇生平事跡,我深深地感到:「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的比賽,我們的每一足,每一步,都記載著我們的前進的痕跡」。
⑤ 啟功的社會評價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彭利銘如此評價啟功先生:「啟功先生是中國書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剛正、儒雅大方、幽默風趣,是為人師表的典範。啟功是第二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為中國書法的正本清源、發展創新做出過巨大貢獻,他的逝世,是中國書法界和文藝界的巨大損失。啟功先生直到晚年還堅持帶學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們將會永遠記住他。」書法大家謝涇廉說:「老師作為知名的學者,以他博大的胸懷給予我不僅僅書法上的教導,最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他的人生觀。」彭利銘先生回憶說,啟功老師非常幽默風趣,一生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
山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陳梗橋先生說:「啟老是一代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也是社會公認的鑒賞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國的文物鑒賞和文物拍賣,中國文物界對他敬愛有加。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與啟功先生有過多次交往,他給我印象最深、啟發最大的是在文物鑒定方面的實事求是:鑒定古代書畫,知道的就是知道,不明晰的就說不知道,非常坦誠。我曾攜帶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清代的冊頁到北京請啟功先生鑒定,他給了我很多啟發。另外,在交往中我感覺到他的一些觀念都十分開明,並且往往以朴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述出來。他是個京劇迷,常說:『京劇里板眼第一,然後才能講韻味。寫字也是如此,先講究結體,才能求韻味。』這句話在我多年的藝術創作中起到很大的啟迪作用,避免了一些彎路。」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永年曾撰文紀錄 :故宮博物院有個比我年輕的學者王連起,雖然沒有讀過大學,工人出身,但善於學習,精通碑帖和書畫,對趙孟頫有系統研究。他八九十年代是徐邦達的助手,啟功先生非常器重他,當做忘年交,而且逢人說項,不斷為他創造發揮與提高的機會。90 年代初,啟功先生讓我推薦王連起去美國大都會做研究,「讓美國人也知道我們有這樣年輕的專家」。稍後我問王連起這回事,他說為他去美國,啟功先生煞費苦心。在一次宴會中,啟功先生在與方聞的交談中,特地引出一個話題,就是趙孟頫的《雙松平遠圖》。這件作品一真一假都在美國,一件在大都會,另一件在辛辛那提。啟功先生對方聞說,在座的王連起能告訴你誰真誰偽的鐵證,你聽他講講。」於是王連起講道,真跡不但有乾隆印璽,而且有一段乾隆題跋,在宣統元年狄平子出版的《中國名畫集》里就引出來了,可是後來乾隆題跋被挖掉了,譚敬組織人作假時就沒有乾隆題跋了。因此。流傳到美國的一真一假兩件,沒有挖痕的必假,那件細看有挖痕的真跡無疑。他又仔細講了真跡的流傳經過和偽作出現並賣給美國的歷史,方聞大為折服,當即拍板邀請王連起赴美。 我叫啟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滿洲族人,簡稱滿族人,屬正藍旗。
我既然叫啟功,當然就是姓啟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名啟功嗎?別人也願意這樣稱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恭維。這實際很無聊。事實證明,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這是我從感情上不願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想以這個家族的名義開一個書畫展,邀我參加。我對這樣的名義不感興趣,於是寫了兩首詩,第一首的意思是說,即使像王、謝那樣的世家望族,也難免要經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滄桑變化,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家族為重的,就像王羲之那樣,他在署名時,從來不標榜自己是高貴的琅琊王家的後人,但誰又能說他不是「書聖」呢!第二首的意思是說,我就像古時戲劇舞台上的丑角「鮑老」,本來就衣衫襤褸,貌不驚人,郎當已久,怎麼能配得上和你們共演這么高雅的戲呢?即使要找捧場的也別找我啊。我這兩首詩也許會得罪那些同族的人,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
但偏偏有人喜好這一套。有人給我寫信,愛寫「愛新覺羅啟功」收,開始我只是一笑了之。後來越來越多。我索性標明「查無此人,請退回」。確實啊,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證、戶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檔案材料,從來沒有「愛新覺羅啟功」那樣一個人。
我雖然不願稱自己是愛新覺羅,但我確實是清代皇族後裔。我在這里簡述一下我的家世,並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貴族出身,之所以要簡述一下,是因為其中的很多事是和中國近代史密切相關的。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雍正的第四子名弘歷,他繼承了皇位,這就是乾隆皇帝。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晝,只比弘歷晚出生一個時辰,當然他們是異母兄弟。乾隆即位後,封弘晝為和親王。我們這支就是和親王的後代。
⑥ 關於啟功電影觀後感 800字
在哪可以看電影啊
⑦ 如何評價電影《啟功》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的,平靜淡然的筆調,尤其是其中的兩場哭戲,安靜的音樂,只有主人公無聲的流淚,讓人動容。
這部電影並沒有避免文化大革命,但它並沒有展現出太多關於一個人的出身所引發的問題。主人公的遭遇,主要來自他的愛好和性格,對於這一部分的講述也不算很差。
啟功先生繪畫、寫作、學習詩歌。他是一個傳統文化的人,他的家充滿了封建主義的書籍。他把自己的對聯掛在牆上,文化革命青年質疑他:你是逍遙自在的,你不關心運動!氣功先生說,我馬上把它弄掉,力求在政治的旋渦中能夠獨善其身。
⑧ 啟功 觀後感
感想:好端端的一塊陸地,因有一條窪陷處,無情的海水,乘低流過,使得這海峽兩岸的家人夫子夫婦兄弟互不相聚,已若干年了。我們全家祖先的光輝文化,最集中,最突出的標志,莫過於歷代文物。這些年來,在中原各省新出土的幾乎近於「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了,以古書畫論,也發現了五十年前從來沒人見過的許多「重寶」。
現在二玄社已把海峽彼岸的部分古書畫精品復制出來,飽了此岸人的眼福,大家看了這次展覽以後,彼此交談,表現的心情,不約而同地想到如何把我們此岸的精品,也給彼岸的同胞,同好們看看。我們都從童年過來的,回憶兒時得到一件好玩具,總想給小朋友看,互相比較,誇耀,中心目的,還是共賞。小孩如此,我們今天雖早成了「大孩」,「老孩」,可以說,我們還是童心尚在,天真未泯的,我設想一旦大大小小的天真孩童相見,心中的酸甜苦辣,誰能不抱頭傾訴呢?互有的玩具,共同拿出來比較誇耀一番,豈不是彌天之樂嗎?
⑨ 電影啟功觀後感
電影《啟功》觀後感
影片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命題作文,完成度較高。選角非常值得稱道,扮演老年啟功的馬恩然戴著那頂小帽,與先生的形象驚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員形象連貫性極佳,完全能脫離演員本身的話題和形象。
劇情完整展現了啟功先生的生平,幾乎所有劇情均有出處,就連很多細節,比如喚妻子姐姐,向妻子磕頭,與妻子打賭等等都出自先生親筆。
啟功先生與陳垣先生的師生情誼十分動人,也是片子濃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攜,暮年拜壽,晚年以陳垣先生書齋命名獎學金,足見師道傳承,也頗為契合教師節的主題。
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展現先生的生平細節,參與創作者也多為先生的學生,影片幾乎沒有演繹的成分,敘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賬。純粹為致敬是足夠了,但作為傳記電影,稍欠火候。
啟功先生常說,書法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他用一生踐行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三星給中規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⑩ 談談啟功先生有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
為人隨和,謙虛幽默,豁達熱忱,不趨炎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