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仰》的觀後感,1000字。。謝謝啦
自古以來,除了百家爭鳴,諸子立說的春秋時期,我們大都被獨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講求入世,求功奪權,一時間「在其位謀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為。因此幾千年的封建帝國莫不以爭戰權力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變幻,權力從左手轉至右手,沒有哪個朝代真正讓百姓跟從,讓人民信服。當共產主義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我們才發現,其實中國並不缺乏信仰,中國式的信仰讓整個世界都嘆為觀止,自愧拂如。
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國人救國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國的十月革命送來的一本中國人的信仰之源——《共產黨宣言》為中國革命點亮了希望之燈。這本書最傑出的誦讀者當為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正是這三位共產主義先鋒開創了不同的歷史偉績,將黑暗的中國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產黨宣言》中講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正因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爭的意義所在。孫中山講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客觀歷史下的三大斗爭任務;毛澤東為張思德題寫「為人民服務」,又把中國革命真正的意義寫得更實。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們追尋的目標再一次推進。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產黨宣言》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為普通百姓,為人民,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宗旨。這便是中國共產黨被跟隨的最大理由,為自己謀幸福,爭自由,為中國創未來。
我們的信仰何其單純又何其偉大。
電視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再現著歷史,呈現著現實,啟迪著未來。讓久已不聞槍炮聲,血腥味的我們,又回到那個為信仰敢捨身的年代。
烈士的鮮血讓世人警醒。那還未曾遠去的身影,可否讓今天的我們汗顏?
也曾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渾渾噩噩。或者喪失了鬥志,輾轉在夜鶯與玫瑰之間,把人民的請陳扔在了一邊。或者放鬆了自檢,驕縱了體格,無視方圓規則,愚蠢地自戀。
信仰被踩在腳下。我們可曾為自己是個共產黨人而羞赧。可曾為那劉胡蘭一句「怕死不是共產黨」而震撼;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請賞,而忘記了張思德屢立戰功,卻仍樂意從一個小兵做起,最終為救同志犧牲在窯洞里,無怨無悔。
當信仰被高高舉起,人的頭顱昂揚向上,我們的軀體挺拔健壯,我們敢於為了人民去付出鮮血與生命,人民把我們高高舉起。
當信仰蒙上灰燼,人便如行屍走肉,無視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邊,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拋棄。
誰樂意當沒有信仰之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獲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為她信仰「為人民服務」的真理,且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捍衛真理。被小米加步槍打敗的張學良總結得好:前仆後繼。沒有對信仰絕對的忠誠,何談前仆後繼?《信仰》中講得真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世界各國的政黨發展史上,中國人對信仰付出的代價之慘烈絕無僅有。中國人在追隨信仰的道路上,創造的奇跡絕無僅有。
「絕無僅有」四個字如今看來簡簡單單,然而回望歷史卻不忍細述。選擇信仰很難,堅守信仰更難!
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缺乏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之危。這且不是危言聳聽,烈士的血跡未乾,我們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可依靠的強大後盾。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如果我們丟棄了信仰,那麼未來將暗淡一片。如魚兒離了水,是蛟龍也困在異域。請讓我們記住,我們要堅守,要獲取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共產主義的光輝灑播在每一個人身上,喚起我們奮進的鬥志。
其實選擇信仰不難,但為信仰堅守太難。戰爭年代的鮮血與生命是慘烈,但和平年代的堅守更加錯綜復雜,與戰爭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們面臨的誘惑與選擇更多,考驗更苛刻。我想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個原因吧。時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堅定信念,在當今更加需要。
馬·普頓爾說過: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共產黨人一旦認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堅定地去踐行。我想,只要我們付出了,人民和歷史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吧。
感謝《信仰》的播出,願她如一劑良葯,把當今中國的微恙早日治癒。
2.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播出的目的是什麼需要觀後感
這個是主旋律,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用宣傳的手段拯救信仰危機。
通過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的觀看,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味道、光榮、正確的黨,在這樣一個先進的、堅強的集體中,始終有無數馬列主義的信仰者,為了追求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事業不辭勞苦甚至不惜犧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首先要緬懷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從他們身上找到前進的信心、榜樣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和構成,充分了解其先進性合理性和偉大性,以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在認識上根本的認可和接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才可能去積極的傳播和踐行,所以大量的社會主義書籍是必看的,各種先進模範的視頻是要看的,因為這是改變一個人觀念的大問題,是對所有新時代人們進行的精神領航。
3. 《信仰》第三集的觀後感
信仰產生力量,有信仰的人更容易成功。
4. 足球:年輕的信仰電影的觀後感450
足球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一項消遣娛樂的運動,可也許對於深處貧困之中的非洲人來說,足球更是一條改變命運的途徑。它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命運。它可以讓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它可以使一個家庭擺脫貧困、它甚至可以將戰爭停歇,化干戈為玉帛。就像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圖圖主教所說,對於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足球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希望,足球是所有非洲人的信仰。影片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感動,這其中講述的是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信念、是成長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是對待生活與命運的樂觀態度、是揚名立萬後對家鄉和親人的回饋。而這一切的力量源泉都離不開足球,在這里,足球扮演著比別處更重要的角色。
5. 影片《信仰者》如何詮釋信仰力量的
主旋律影片《信仰者》7月30日開始在江西省上饒市點映,點映票房已近三百萬元。《信仰者》講述了革命戰士方誌敏帶領紅十軍團北上抗日,路途中不幸被俘,入獄後他抱定信仰、絕不屈服,身陷囹圄依然堅持寫作,壯烈犧牲前為後世留下泣血著作的故事。
《信仰者》在再現波瀾壯闊時代並勾勒歷史縱深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細節的雕刻,甚至通過對細節的層層剝開,將關於信仰的思考一一解答,正如有影評寫道,「為什麼要革命?有的人是為了吃上飽飯,有的人是為了加官晉爵,大撈油水……真正的革命者心中自有千鈞之重的信仰,這讓他們沒有棉襖穿也沖鋒陷陣毫不退縮。」
6. 無論有沒有信仰,都應該看的電影(岡仁波齊)影評
用朴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里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朴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朴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7.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猶記得半年前參加黨課培訓的時候,那時候在講台上的老師給我們講述了許多革命老前輩堅定自身信仰,為中華之崛起奮斗終身的事跡,那時候在台下的我激動萬分,為先人事跡感慨萬千。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法苑珠林》卷九四:「生無信仰心,恆被他笑具。」 沒有信仰之心,人的行動力就會受到限制,無法實現自身之最大價值,信仰從本質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有神論信仰,另一類是無神論信仰。
有神論信仰者謙卑,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創造,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因果循環,靠內心的善惡道德法庭約束自己,相信"頭頂三尺有神明",所以不敢胡作非為。無神論信仰者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科學,相信眼見為實,相信進化論,相信生死是必然的,人死了什麼也不存在了,永遠地"安息"了,所以把精力和時間主要花費在此生的榮辱勝敗尊卑貴賤上,既然相信人既無前世,也無來世,所以敢想敢為,不怕天、不怕地,更不相信什麼因果報應。
8. 電視片《信仰》觀後感
信仰的力量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大型紀錄片《信仰》詮釋了中國人是如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如何堅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勝利。歷史選擇毛澤東和蔣介石代表各自的階級和政黨,用手中的槍桿和心中的信仰,用對歷史的感觸,和對未來的預測,在飽經風霜的中國大地上,在進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國的命運也就取決於這兩種信仰的博弈。這種信仰成了中國人尋找一條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偉大的黨,以及那始終引導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產黨宣言》創造了共產黨信仰的起點。1992年,鄧小平曾經回憶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共產黨ABC》,正是以《共產黨宣言》為起點,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不停的追尋,堅守自己的信仰,發揮了他永恆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醞釀著時代的藍圖。開天闢地慨而慷。《共產黨員宣言》確立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信仰,在這種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鋒隊開始了救亡圖存的偉大探索,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共產黨宣言》引導彭湃從一個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從他燒田契開始,已經開始綻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揭開了中國現代歷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還要堅守,正是有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堅守自己的信仰,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聆聽著片中的入黨誓詞,再次心潮澎湃,歷經各種時期,黨的誓詞也在不斷修改,但毛澤東主席添加的「永不叛黨」一句從未更改。絕大多數共產黨人在用生命捍衛自己的信仰。方誌敏曾寫過:死,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他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說道:中國一定有個可愛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於像他這樣對信仰的堅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現在已經出現。當然,不是所有的共產黨人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像陳公博、張國燾等人,他們終將被歷史所唾棄。
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奇跡靠的是什麼?就是信仰。湘江戰役陳樹湘斷腸而死,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毅的「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達了對信仰的忠誠,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劉胡蘭的「怕死不是共產黨員」,無不是對信仰的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斗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從蘇維埃到民族解放,從新中國到五星紅旗,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讓人們凝聚起來,為信仰而奮斗,就是為未來而奮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幟的指引下,我們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9. 《信仰者》劇情主要講述了什麼
1935年,為了配合中央紅軍長征,方誌敏奉命率領紅10軍團直插國民黨腹地。蔣介石驚恐萬狀,調遣大軍圍追堵截。由於在敵占區作戰,紅軍補給非常困難,方誌敏決定,在譚家橋伏擊立功心切的王耀武獨立第1旅。
軍團長劉疇西剛愎自用,不顧大家強烈反對讓剛剛組建的第20師打主攻,結果,由於新兵過度緊張,槍支走火,伏擊戰打成遭遇戰,損失慘重。當年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22歲的猛將尋淮洲中彈身亡。
在懷玉山,劉疇西再一次指揮失誤,命令主力部隊原地休息,沒有按計劃跟上先頭部隊。已經成功突圍出來的方誌敏不顧個人安危以及參謀長粟裕的堅決反對,返回懷玉山,欲將主力部隊帶出懷玉山。
這時,國民黨剿總總指揮顧祝同得到情報,急令十萬大軍將懷玉山團團包圍。閩浙贛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第19師師長王如痴;第21師師長胡天桃;軍團參謀長曹仰山先後被俘,紅十軍團全軍覆沒。
蔣介石下令,想盡辦法勸降方誌敏等人。在獄中,國民黨反動派窮盡一切做方誌敏的工作,只要他改變信仰,許諾可以讓他陞官發財,榮華富貴。希望加入他們的陣營,敵處長、顧祝同、蔣介石相繼勸說方誌敏改變自己的信仰,都被方誌敏斷然拒絕。他一連串的質問,說得敵人啞口無言。
《信仰者》由中共弋陽縣委、弋陽縣人民政府與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原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的歷史電影,由楊虎執導,黃少祺、葛子銘、王力可、趙毅等聯袂主演。
該片講述了1935年為了配合紅軍長征,方誌敏奉命率領紅十軍團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追擊包圍,不幸被俘,入獄後不畏強權,每天堅持寫作,壯烈犧牲前為後世留下了不朽著作的故事。
該片於2018年6月20日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7月30日開始在江西省上饒市點映,8月24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角色介紹:
1、方誌敏:演員 黃少祺
為了配合中央紅軍長征,他奉命率領紅十軍團直插國民黨腹地。途中遭到國民黨追剿,他不幸被俘。入獄後堅定理想信仰,不畏強權,每天堅持寫作。國民黨反動派窮盡一切做他的工作,都被他斷然拒絕。他壯烈犧牲前為後世留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不朽著作。
2、曹仰山:演員 葛子銘
參謀長。協助方誌敏率部轉戰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宣傳紅軍抗日主張,並與方誌敏一起深入虎穴,營救方誌敏的妻子繆敏,牽制國民黨兵力以減輕蘇區壓力。
3、劉疇西:演員 趙毅
紅十軍團的軍團長。由於剛愎自用的性格使他輕敵,派出紅20師在譚家橋伏擊王耀武獨立1旅時變成遭遇戰,導致方誌敏等紅十軍團領導人先後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