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過電影《2012》的朋友們,幫忙寫篇觀後感出來吧!!
好萊塢的災難大片實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災難場景震撼人心,當那一排排的高樓轟然倒塌,當一座座山峰瞬時被海水吞沒,真的禁不住尖叫!這是視覺的震撼,但更讓更讓人回味無窮的是電影表達出的思想內涵。其中人們在災難面前的團結一致的情景,父親在災難中不顧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一個陌生人甚至是一個情敵的情景,真的讓人好感動,也讓人感到人間好溫暖。在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不可一擊,但當億萬雙手緊握在一起的時候,人類不再弱小,災難不再可怕。人類團結一致抵抗災難的幾乎是災難片千篇一律的主題,但是《2012》是一個新的突破,當我看完《2012》後最大的感觸是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是不是等價的。
首先,其實美國政府早已預料到2012年地球會出現大的災難,所以各國政府聯合在研製秘密計劃,也就是諾言方舟計劃,但是這一切民眾還都蒙在鼓裡。當災難真正來臨時,美國政府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將政府官員轉移走,完全置公眾的知情權不顧,置三億美國民眾的生命於不顧。好在美國首席科學家強烈要求把真相告訴民眾,但總統顧問極力反對。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訴了民眾就會引起暴動,這樣會影響到他們安全撤離。這難道就是大家信賴的政府?在危難之際利用公共資源獨自逃生!不過令人感動的是總統堅持留了下來,並且決定把真相告訴民眾。他說:「應該告訴民眾真相,至少可以讓親友們有時間彼此告別一下,父親在臨死之前有時間請求女兒的寬恕」。也許把真相告訴大家也無能無力,但是至少給大家一些時間了卻一下心願。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愛意的可以向對方傾訴下,讓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對死亡。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人道主義的體現。
在災難面前,在逃生的機會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嗎?諾亞方舟計劃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資源,是民眾的財富,而不是政府官員的獨享。但為何有機會逃生的是各國政府首腦?還有是支付了10億歐元的富豪?我們普通民眾就沒有活著的權利?造諾亞方舟的目的是在災難過後能保證人類不至於滅絕,但我想問一下,那些老態龍鍾的各國首腦和滿腦肥腸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們強嗎?他們難道比科學家們更有價值嗎?顯然他們是利用手中的特權排擠我們生存的權利。更可悲的是當美國首席科學家走進諾亞方舟,發現給他安排的是豪華的單間,他憤怒的說這樣的房間可以多讓10個人活命。當億萬民眾沒有求生的機會的時候,那些各國首腦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華單間,真是可悲啊!不過可以理解,因為方舟是中國政府造的。還有一個鏡頭讓人很寒心,英國女王上方舟還帶著一群寵物狗,悠閑地帶著狗兒們散步,我們老百姓的生命還不如皇家的一條狗,狗都有機會逃生,我們只能死亡。當傑克遜他們的飛機迫降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當無奈的面對皚皚白雪時,迎面來了幾架直升飛機,但從飛機上下來的軍人要他們出示諾亞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們走,最後只有花了十億歐元買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拋棄下了傑克遜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錢決定著獲救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人類的悲哀。說起那個富翁,當災難即將發生時,他們一家准備坐飛機逃生,傑克遜司機送他那兩個公子哥到機場,那兩個公子哥嘲笑傑克遜:「我們家花錢買了諾亞方舟船票,你沒錢就去死吧!」並且傑克遜哀求老闆帶上他們家,被老闆拒絕。這是富人對窮人的嘲諷,對普通人生命的藐視。我注意到,上諾亞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國政要和富豪,而製造它的工人卻沒有求生的機會,自己造的方舟,當卻沒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間,完全不把工人當成人對待。
影片最後,海嘯馬上就要來了,在大家面前諾亞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當總統顧問等官員登上方舟後,也就是他們生命得到保障時,他們關閉了艙門。面對船外黑壓壓求生的人群,他們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哪怕給他們一個站足的空間,就可以救千千萬萬的生命,但他們沒有,何況保護公民是政府的責任。對生命的漠視達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發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學家發表了發自肺腑的一段話,呼籲大家尊重生命,感動了麻木的官員,這才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災難面前,人類終於團結了起來,大家齊心合力終於戰勝了災難,人類才可以存續。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國元素。造諾亞方舟的正是中國,好像是中國拯救了世界,這讓很多中國人很自豪。但仔細回味下影片,當美國總統顧問剛來到諾亞方舟時不禁感嘆一句只有中國人才能造的出。總統顧問在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從反面人物中說出的贊賞的話,到底是諷刺還是誇獎呢?在前面一個情節在傑克遜他們逃亡時在機場面對一個超級大的飛機感嘆時,一個人說了句這是蘇聯時造的。把中國和蘇聯前後呼應,彷彿在諷刺些什麼?還有諾亞方舟有很多豪華單間,首席科學家也批評一間可以多載十多人,本來是救命用的,卻建的奢華,是不是由中國的風格呢?其中對中國也有貶低,當中國軍方直升機發現雪地求救傑克遜他們時,我們救走了富豪,卻拋下了傑克遜一家,難道我們軍人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還有我們工人辛辛苦苦造出來諾亞方舟,但他們沒有機會乘坐逃生。還有在傑克遜向中國西藏工人請求進舟時,有很多刪節,不知原版電影中我們工人說了些什麼,但肯定的是絕不是什麼有利於樹立中國人形象的話。所以美國佬應該沒安好心,我們對他們還是要提防的。
《2012》這部影片不但場面氣勢宏偉,其要表達的深意也令我們反思。假如是把美國政府替換成中國政府,登上諾亞方舟會是什麼人呢?在災難面前我們普通百姓有沒有逃生的機會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財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個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公民,同時嚴禁官員利用公共資源為自己謀私利。不要漠視他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需要的是互幫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2. 觀看電影長征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觀影《長征》有感 今天的黨課上,我們觀看了《長征》這部電影。隨著鏡頭再次經歷當年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偉大歷程時,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長征》是描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行程的艱難險阻,記述了在戰爭時代的種種艱辛困苦,我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長征途中,紅軍在險境中打了許多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勝仗,其中有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等。當看到張國燾拒絕北上抗日,還將參謀長曾中生殺害時,我和旁邊的同學都十分氣憤!當影片放映到飛奪瀘定橋時,我被電影那震撼人心的畫面所感染。國民黨在紅軍到達前,已經將所有的木板拆下,只剩下十幾根鐵鏈橫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戰斗剛打響,紅軍所有的武器一起向對岸開火,軍號聲、槍聲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擊勇士手持沖鋒槍、手槍或輕機槍,背掛馬刀,腰纏十幾顆手榴彈,趴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他們不顧下面洶涌的大渡河水和對面敵軍密集的槍彈,向橋對面奮勇前進。國民黨為了阻止紅軍前進,在橋口放起了熊熊大火,想把紅軍擋在橋上。緊急關頭,有一位戰士中彈跌入大渡河中,但其他戰士仍然不怕犧牲,勇猛地向瀘定城挺進。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戰斗,紅軍快速佔領了瀘定城,在橋面上架起了木板,為紅軍脫離險境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長征的勝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不僅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而且是革命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使得中國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勢,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如果沒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怎能有今天的幸福和平。長征精神,就是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想,今天我們在這里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總結長征革命歷史經驗,繼承和發揚長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們需要學習、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時期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定信念、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依靠群眾、重於求實、善於團結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始終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的風帆;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百折不撓,要學會在失敗與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我們要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腳踏實地,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
3. 2012電影觀後感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2012》。現在想起,我的心中還是會涌動著很多感想,還是會覺得很震撼,還是會想起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這部電影主要是根據瑪雅歷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會毀滅的傳說,描繪出了世界末日來臨時地震、海嘯等特大災難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和人們面對災難的表現。其中,發現世界末日要到來的人是印度的科學家;而最後,製造好「方舟」,拯救人類的是中國,我為中國和亞洲感到驕傲。
在電影《2012》中,主角叫傑克遜,他在發現災難來臨時,立刻帶上自己的家人,開汽車,開飛機,歷盡艱難萬險來到中國,在一個造「方舟」的工人的幫助下進入了方舟。可是卻因此給「方舟」造成了損壞,差點害死了全船人。於是傑克遜冒著生命危險與兒子一起齊心協力解決了故障,讓大家都得救了。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犯的錯需要我們去承擔!」我很佩服他在這種危急時刻選擇了知錯就改,勇於承擔。
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還是美國總統。災難來臨時,這位美國總統選擇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學家們發現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訴全世界的人們,而不是隱瞞真相,讓人們有時間與自己的家人告別。美國總統說過「我們是一家人,我會留下來和你們一起度過難關!」這位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上「方舟」,逃過這次劫難的人,但他卻認為驚慌的人們需要有人指揮;恐懼到了極點的人們更需要有人去安撫。美國總統最後選擇了留下,被海嘯淹沒。他做了一個普通人難以做到得偉大的選擇!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災難,但也會有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一個黑人在白人一統天下的西方世界,選擇了努力與奮斗,最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美國的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今年的感恩節,奧巴馬與兩個女兒一起出現在白宮,接收國家火雞協會按傳統向總統贈送的火雞。奧巴馬曾計劃把這只伙火雞吃掉,但女兒上前阻止,他就沒有吃,並且假裝嚴肅地把手放在火雞的頭上,說:「你被赦免了。」在威嚴的總統和慈愛的父親之間,奧巴馬選擇了做一個慈愛、幽默和會讓女兒快樂的父親。相信這樣的總統,這樣的父親,在碰上《2012》這樣的災難時,也會做出像電影中的總統一樣的選擇!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捨生取義的人,但我更希望我們在現在選擇健康,選擇環保,讓《2012》的悲劇永不出現!一起加油~
4. 急求一篇2012年比較新的電影觀後感,什麼電影都行寫的勵志一點,800字左右。
電影《勇敢傳說》預告片里說:「無論你什麼年紀,家是永恆的港灣。」這句話著實打動了我,哪怕只是這個童話中最簡單的一句話。
再度看皮克斯的電影,始終感覺到那種打動人的細節,華麗而不繁瑣,驚喜而不驚悚,浪漫溫馨中波瀾起伏,忍俊不禁中打動人心。我並不在意電影是將一個無人問津的童話故事重新改編,肯定會有部分人抱怨說老套的劇情,可是童話那種簡單的魔力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哪怕是意料之中的美好結局,因為那些將極度美好打破的悲劇只會讓我更復雜,只有單一的安寧才是社會的撫慰劑。曾經想過,為什麼要有意料之外的結局才是好的影片,是不是浮躁的心需要有準備去接受刺激的現實,還是現實時局的不定折射在觀眾的心靈中造成一定的共鳴,很多人為何不願意再去拿起幼時的童話沉浸其中,為何不接受反派的該有的命運,為何不能相信公主與王子幸福的生活。
我不想說這部電影的劇情,也不想說這個電影對於我來說受益多大,其實這只不過是場景震撼,但情節簡單的片子,可是看完後真真正正得溫情滿滿。
「如果有機會改變命運,你將如何抉擇?」主人公梅莉達這樣問道,看完這部電影腦海里一直浮塵著這句話。梅莉達用行動改變了自己的婚姻,獲得了自由,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當梅莉達用縫好的毯子蓋在已經變成熊的媽媽的身上,陽光已經升起,可是她的媽媽依然沒有變回原樣,我們都心知肚明一定是個美好的結局,可是當梅莉達失聲痛哭於母親沒有從熊變回來時,那種感動一定會觸碰每個人的心弦。
我更喜歡這部電影的英語名稱,只要一個簡單的英語單詞Brave,那種簡單的勇敢打動我更多,也許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只是勇敢,但勇敢中裹藏的是親情,是期許,是對人生勇敢而又簡單的觀望。皮克斯這次以女性為主角講述的故事,又忍不住讓我想到了宮崎駿的動畫和《簡·愛》這部書籍,這種女性堅定的性格和為自己自由勇敢的表現十足珍貴。
當我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會和普通家長一樣為孩子讀那些簡單的童話,和他們一樣為曲折的情結捏把汗,為美好的結局歡呼,將內心的美好吐露。
我相信,我祭奠的是還未逝去的青春和叛逆,是對還未面對的復雜人生的簡化。
我期待我以後的孩子也會和我經歷的一樣,然後再回到純真的童話,慢慢理解童話對這個世界的影響。
我對我的人生要求很簡單,就是能簡單地愛,擁有簡單的勇敢,懷有簡單的心。
5. 求作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800字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隨著女歌唱家甜美的歌聲,《我和我的祖國》的電影大幕徐徐拉開。電影通過「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七個故事展開的時間軸來展現新中國成立到今天的變遷。
其中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新中國國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的驕傲;科學家們為了科研隱姓瞞名遠離親人,不惜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冬冬和小美的女排故事,冬冬在友情和女排比賽里來回徘徊,看著街坊鄰居的期待眼神,冬冬像個戰斗一般身披「戰袍」沖向屋頂扶住電線,正是這一刻中國女排戰勝了美國隊,整條街的街坊歡呼雀躍把冬冬拋向了天空,冬冬錯過了和小美的告別,雖然很遺憾但他鑒證了女排精神,更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香港回歸故事是聽爸爸媽媽講的,今天在電影里能親眼目睹真得非常驕傲,女警官換警徽的動作實在瀟灑極了;去過北京但沒有去過「鳥巢」,我也很想去摸摸這位「小哥哥」爸爸勞動過的欄桿,北京是首都,是中國的第一扇窗戶,它把最溫暖的陽作文光灑遍了祖國每一個角落;看「白晝流星」之前我還不懂得什麼是「失足少年」,李叔用自己救命的錢換來兩個少年的醒悟,讓我不由自主的掉下了眼淚,航空員的返回艙就像白日里的流星,給迷失方向的人們帶來了希望,李叔的精神不就是那個流星嗎?我也終於懂得了什麼是「備飛」,為什麼最優秀的飛行員不能在閱兵儀式的上空飛翔,寧可成全了隊員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是何得的大愛,是中國人民幾千年的傳承下來的美德。
影片里通過小人物的故事來述說大時代,那些時代都是我這個年紀不曾經歷過的,所以我看得很認真也很仔細,小人物從來都不是小人物,他們對待工作時的堅守,以及為了保障國家利益時表現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讓歷史的高光時刻更加奪目耀眼。
我真慶幸生活在如此幸福安定的時代里,可以在明亮舒適的教室里學習文化,可以在假期里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可以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這些都是一代代中國人民的努力換來的,我也要從自身做起,努力學習,追尋閃光足跡,賡續紅色基因,接力奮斗追夢。
6. 電影2012觀後感3000字,急急急急!!!
好萊塢的災難大片實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災難場景震撼人心,當那一排排的高樓轟然倒塌,當一座座山峰瞬時被海水吞沒,真的禁不住尖叫!這是視覺的震撼,但更讓更讓人回味無窮的是電影表達出的思想內涵。其中人們在災難面前的團結一致的情景,父親在災難中不顧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一個陌生人甚至是一個情敵的情景,真的讓人好感動,也讓人感到人間好溫暖。在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不可一擊,但當億萬雙手緊握在一起的時候,人類不再弱小,災難不再可怕。人類團結一致抵抗災難的幾乎是災難片千篇一律的主題,但是《2012》是一個新的突破,當我看完《2012》後最大的感觸是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是不是等價的。
首先,其實美國政府早已預料到2012年地球會出現大的災難,所以各國政府聯合在研製秘密計劃,也就是諾言方舟計劃,但是這一切民眾還都蒙在鼓裡。當災難真正來臨時,美國政府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將政府官員轉移走,完全置公眾的知情權不顧,置三億美國民眾的生命於不顧。好在美國首席科學家強烈要求把真相告訴民眾,但總統顧問極力反對。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訴了民眾就會引起暴動,這樣會影響到他們安全撤離。這難道就是大家信賴的政府?在危難之際利用公共資源獨自逃生!不過令人感動的是總統堅持留了下來,並且決定把真相告訴民眾。他說:「應該告訴民眾真相,至少可以讓親友們有時間彼此告別一下,父親在臨死之前有時間請求女兒的寬恕」。也許把真相告訴大家也無能無力,但是至少給大家一些時間了卻一下心願。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愛意的可以向對方傾訴下,讓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對死亡。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人道主義的體現。
在災難面前,在逃生的機會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嗎?諾亞方舟計劃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資源,是民眾的財富,而不是政府官員的獨享。但為何有機會逃生的是各國政府首腦?還有是支付了10億歐元的富豪?我們普通民眾就沒有活著的權利?造諾亞方舟的目的是在災難過後能保證人類不至於滅絕,但我想問一下,那些老態龍鍾的各國首腦和滿腦肥腸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們強嗎?他們難道比科學家們更有價值嗎?顯然他們是利用手中的特權排擠我們生存的權利。更可悲的是當美國首席科學家走進諾亞方舟,發現給他安排的是豪華的單間,他憤怒的說這樣的房間可以多讓10個人活命。當億萬民眾沒有求生的機會的時候,那些各國首腦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華單間,真是可悲啊!不過可以理解,因為方舟是中國政府造的。還有一個鏡頭讓人很寒心,英國女王上方舟還帶著一群寵物狗,悠閑地帶著狗兒們散步,我們老百姓的生命還不如皇家的一條狗,狗都有機會逃生,我們只能死亡。當傑克遜他們的飛機迫降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當無奈的面對皚皚白雪時,迎面來了幾架直升飛機,但從飛機上下來的軍人要他們出示諾亞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們走,最後只有花了十億歐元買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拋棄下了傑克遜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錢決定著獲救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人類的悲哀。說起那個富翁,當災難即將發生時,他們一家准備坐飛機逃生,傑克遜司機送他那兩個公子哥到機場,那兩個公子哥嘲笑傑克遜:「我們家花錢買了諾亞方舟船票,你沒錢就去死吧!」並且傑克遜哀求老闆帶上他們家,被老闆拒絕。這是富人對窮人的嘲諷,對普通人生命的藐視。我注意到,上諾亞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國政要和富豪,而製造它的工人卻沒有求生的機會,自己造的方舟,當卻沒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間,完全不把工人當成人對待。
影片最後,海嘯馬上就要來了,在大家面前諾亞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當總統顧問等官員登上方舟後,也就是他們生命得到保障時,他們關閉了艙門。面對船外黑壓壓求生的人群,他們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哪怕給他們一個站足的空間,就可以救千千萬萬的生命,但他們沒有,何況保護公民是政府的責任。對生命的漠視達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發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學家發表了發自肺腑的一段話,呼籲大家尊重生命,感動了麻木的官員,這才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災難面前,人類終於團結了起來,大家齊心合力終於戰勝了災難,人類才可以存續。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國元素。造諾亞方舟的正是中國,好像是中國拯救了世界,這讓很多中國人很自豪。但仔細回味下影片,當美國總統顧問剛來到諾亞方舟時不禁感嘆一句只有中國人才能造的出。總統顧問在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從反面人物中說出的贊賞的話,到底是諷刺還是誇獎呢?在前面一個情節在傑克遜他們逃亡時在機場面對一個超級大的飛機感嘆時,一個人說了句這是蘇聯時造的。把中國和蘇聯前後呼應,彷彿在諷刺些什麼?還有諾亞方舟有很多豪華單間,首席科學家也批評一間可以多載十多人,本來是救命用的,卻建的奢華,是不是由中國的風格呢?其中對中國也有貶低,當中國軍方直升機發現雪地求救傑克遜他們時,我們救走了富豪,卻拋下了傑克遜一家,難道我們軍人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還有我們工人辛辛苦苦造出來諾亞方舟,但他們沒有機會乘坐逃生。還有在傑克遜向中國西藏工人請求進舟時,有很多刪節,不知原版電影中我們工人說了些什麼,但肯定的是絕不是什麼有利於樹立中國人形象的話。所以美國佬應該沒安好心,我們對他們還是要提防的。
《2012》這部影片不但場面氣勢宏偉,其要表達的深意也令我們反思。假如是把美國政府替換成中國政府,登上諾亞方舟會是什麼人呢?在災難面前我們普通百姓有沒有逃生的機會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財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個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公民,同時嚴禁官員利用公共資源為自己謀私利。不要漠視他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需要的是互幫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7. 1924電影觀後感
那叫 1942 馮小剛拍的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不知道這種心情怎麼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後心裡總有種東西在狠狠地糾纏著,似苦,似酸、似辣,唯獨沒有甜………….
電影放完了,我們不想走坐在那裡說著心裡的感受,嗯、感慨吧媽媽,孩子說,我說是的心裡很復雜,馮導確實做的很好,電影做的從內容到手法和陣容都沒的說,真實的再現了歷史,教育了人們戰爭的殘酷,自然災害的無奈和權利的強大,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場,演員精湛的表演,電影都將這些表現的凌厲之極,兩級跳躍似的畫面轉換告訴人們很多……。
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和國家連在一起,和國家的領導人聯系在一起,大與小是一樣的,當困難出現在眼前時,當孩子需要母親時,當人們需要幫助時,統治者考慮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寶座穩不穩,那樣的政府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大批的難民死亡,軍隊的損失,國家的危機啊那是國破家散人亡的結局啊。
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士國人與外國人是一樣的,電影中的李主席,外國的記者,他們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無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碼在歷史上有了他們鮮活的為人的生命而戰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幾個家庭的毀滅幾代人的命運最後的結局讓人有著無法言說的滄桑感,復雜的心裡壓抑感和心痛感。
心裡很多觀後感,電影清晰的畫面,人物極致的表演,豐富的電影內容,敬慕的大師力作,又一朵奇葩讓我的心情也隨著電影滌盪,謝謝馮導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也謝謝演員們又一次的付出。還想著再去看一次。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飢荒時期日軍放糧,而湯恩伯那潰不成軍的部隊卻以衛國之名義實土匪之行為。面對一個不保護自己的國家,本身國家觀念就不強的中國人在生存和民族大義之間大部分人選擇了生存。幫著日本人打中國軍隊。漢奸呼?非也。
再說,漢奸本來就只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概念罷了。
清朝亡了,我們可以活在中華民國,民國淪落成了一個小島,我們活在所謂的共和國。哪天共和國覆滅了,我們也依然活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是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願意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擁有選擇活下的的權利和方式。
倉廩實而知廉恥,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負我,我何故負他人。
選擇給四分是因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國電影揭示戰爭的殘酷性。1942拍的比集結號好,馮導對大片的掌握已然越來越熟悉。劇本又是由劉震雲操刀,保證了下線。1942的特效和煙花技術團隊用的還是上次集結號那幫班底,這次棒子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特效看起來挺不錯。
片中蔣介石說的那句:在這個世界上我最羨慕的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毛澤東。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負擔。可以融合到民眾。說這段話的時機安排的恰到好處。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轟炸那場戲。撕心裂肺的呼救,軍民互相為生存而打鬥。和烈士子女中打頭的那個小女孩的演技。
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信仰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還是就僅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8. 電影《2012》觀後感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於技術上毋庸置疑。世人經歷過、能想像的所有自然災害都在影片中呈現殆盡,真實感所營造出的視覺上的「好看」在這部災難片中發揮到了極致,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水深火熱的人類幾無可逃,如《後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無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運」逃脫而逐步消解。藉助於電腦數碼技術,災難片已經完全可以做到嘆為觀止,但這種景象重復多了,並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動觀眾,反而變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現,需要仰視這《星球大戰》里才有的龐然大物時,作為災難片的《2012》其實已經變成了「科幻片」。
在災難片里必須提供的「終極解決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個並不新鮮的精英路線,為了撇清《獨立日》中過於明顯的美式沙文主義,《2012》里刻意強調了所謂的國際合作。然而,我們看到所謂文明的揀選仍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導演沒有迴避這種不公,卻也無法給出解釋,最後只得用道德救贖來煽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被再次強調,「只有中國人能造出來」, 作為一句字正腔圓的誇贊,也顯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國工人們,並未算在被救贖的范圍內,還是「走後門」式的自救或是精英們的憐憫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僅僅當作一部好萊塢的商業產品,那中國只是能造出來方舟的「工廠」,「Made in China」還得掏錢來給「自己的方舟」捧場。票房的最終受益者還是出點子的美國人。在影片中決定人類命運的G8會議上,並沒有再給出中國決策者的鏡頭,在中國造方舟似乎僅僅是取決於喜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盧燕扮演的老奶奶為代表的中國人,其實和喪生海嘯的印度科學家處於同一階層,他們始終沒有被作為抗災的主體來對待,還是10億歐元買來的通行證來得保險、踏實。
影片為了做「大」,基本涵蓋了地球上各國階層和族裔,然而仔細分析這些稍縱即逝的人物,就會發現除了美國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單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羅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國人對他們的一貫印象,並無改觀。即便是梵蒂岡教堂和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徵意義,毫無抵禦災難的主動性。即便片長有兩個半小時,但導演艾默里奇還是來不及深入地刻畫人物。代表美國中產階級的傑克遜由誰來扮演無所謂,怎麼演也無所謂,他可以是約翰·庫薩克,也可以是湯姆·克魯斯或者尼古拉斯·凱奇。作為還算戲份多的主演,庫薩克所做的只是從一場災難跑到另一場災難里,在汽車、小飛機、大飛機、方舟等各種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總能利用「最後一分鍾法則」成功脫險。模式化的場面在《2012》中出現了多次,電影的長度只是和災難的次數成正比,在不斷重復同類型的影片的橋段後,庫薩克終於扮演了一回《海神號》里的「牧師」,犧牲掉了情敵,保全了自己一家團圓。
銀幕上的黑人總統如今已是現實,丹尼·格洛弗雖不及奧巴馬年輕干練,倒也顯得沉穩厚道,最後一刻的大義凜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麼虛構,災難片也與時俱進,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為三軍統帥的一國元首,總攬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犧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樣能感動全世界。這才是好萊塢的精明之處,艾默里奇這位德國打工仔領會精神,既捧好了領導和老闆,又哄好了全球觀眾,賺個盆滿缽滿當在情理之中。
9. 電影《2012》觀後感
個人覺得 很震撼。。我一直以為 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 人類是自私的 不管別個並且抱有一種 我死了你也一定要死的想法 但是。。 這部電影很多地方關鍵地方 主宰的卻是人類的良知。 深愛的前妻與自己的感情 兒女與自己的感情 前妻的男朋友與自己的關系 政治家跟人民之間感情等等 雖然也有過自私 有過刻薄 有過放棄良知。。 但是 當危險真正來臨的時候 最後還是挺身而出。。 那個刻薄、吝嗇的老闆 最後為了救兒子掉入大海 而他的情人 那個美艷的女人 最後卻救出了小女孩跟她的寵物 而自己淹死在隔艙裡面。。 政治家們最好決定打開了那扇門 那個中國人最後選擇把所有人都帶入諾亞方舟 而自己為此折斷了一雙腿 美國總統決定留在本國 他選擇了人民 而不是他自己。。
我喜歡這部電影 是因為 它更多想要表達的是。。人類真正面臨這些的時候 我們還有救。。 我們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