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30 01:13:05

⑴ 電影《十二公民》影評,十二公民好看嗎

看過了國產片《十二公民》,毫不誇張地說,本片絕對可以排進年度華語電影前五甚至前三名!從電影技法上說,還有些不足之處,但戴著枷鎖跳舞能如此出色,已經讓人贊嘆不已。本片台詞極好,自然緊湊,毫無絕大部分華語電影浮泛做作之病。韓童生老師在本片里表演非常棒。

⑵ 12公民觀後感,圍繞有沒有責任寫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⑶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充實的內容和緊湊的結構帶來強烈的戲劇張力,讓人覺得編劇有話要說,有情懷不得不表達。
雖然改編自美國1957年著名電影《十二怒漢》,但其本土化做得非常地道,完全從北京市井文化中生長出來。盡管借鑒了原著的結構框架,但內容講的的的確確是中國社會原汁原味的話題,從不同背景里走出來的人因其特有的立場和偏見而產生矛盾沖突。
整個故事只在一個場景里展開:十二名背景不同的司法學院學生家長聚集在一個室內場所,圍著桌子坐下,為學生們組織的模擬法庭所審理的一件司法案扮演陪審員,針對案情進行討論,根據陪審團的結果來決定學生們是否通過本次英美法的補考。
演員神一般的演技更在狹小的空間里把有理由的矛盾沖突發揮到淋漓盡致,兩個小時的時間讓人目不轉睛,即便盯著單一的場所也不覺得無聊,而分析案情時,窗外天氣由晴轉雷陣雨再轉晴的過程,也完美配合了十二個人之間的關系由客氣到緊張到意見達成統一的轉變。分析案情時,在人物敘述案發現場的情形時,火車轟鳴聲和腳步聲,多重音效的自然配合顯得簡潔而有力。

⑷ 你怎麼看《十二公民》這部電影

在這以前我看過一次《十二公民》,當時的感受就是覺得裡面的故事情節很吸引我,我沒有過多的思考。說白了就是看看而已。但今天又看了一遍以後,感覺自己有些和當時不一樣的感觸。我覺得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武斷。也不聽聽取別人的片面之詞,在沒有確鑿的證據面前不能正在判斷一件事情。

吐槽了這么多,我們說說《十二公民》的可取之處。《十二公民》在劇情設計上做出了本土化改編,以虛擬法庭的討論為基礎,可以說非常成功。這點我們是給予肯定得。

看過這部電影以後我不禁會思考,那些固有印象和固執偏見帶來的思維定式,死不認錯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真的太難了

所以說《十二公民》這部電影,還是值得我們去看的,因為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人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⑸ 《十二公民》大家都讀懂了什麼

影視現在我來說說: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等主演,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的法庭鬥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真實的故事真相,不知道大家有無看過這部電影?

⑹ 十二公民評價

《十二公民》是一部反映中國現實的群像作品,對經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電影里最直接表現的是西法當中的陪審員制度,在發展比較好的美國,陪審員制是體現民主性和司法獨立性的重要標志,很多人甚至認為陪審員制度要比民主選舉來的更加重要;
因為民主選舉只不過是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機器來執行對國家的管理,而陪審員制度則是決定了對一個人命運的審判,在人權高於一切西方,陪審員制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十二公民》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群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公義的追求,以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對影片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6)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
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⑺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群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公義的追求,以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對影片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十二公民》是一部反映中國現實的群像作品,對經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



基本信息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

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⑻ 十二公民法律方面的觀後感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
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這對於我們來說真可畏意義重大.
我認真地聽完了這次報告會的內容,給我的感觸很深.做這個報告會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員,不僅如此,他們都是擁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輕青年.他們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又是如何的後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
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於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們,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要從小樹立省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同時還告訴我們要慎重交友並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不忘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是一個處於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發自內心的悔恨和領悟.他想把這些道理傳達給擁有自由的我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產生心靈的震撼.
聽完這節課,我想這對於我以後的人生道路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給了我許多真理和啟發,告訴我要想成才必先學會做人,我會一直受用!
聽了今天的報告,我感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為什麼呈上升趨勢,主要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懂法,還有的不知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麼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培養未成年人的自覺法律意識,首先應組織未成年人系統學習法律,多形式組織未成年人學習新《憲法》、《刑法》、《刑訴法》和《社會治安處罰條例》等法律條文,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注重引導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徵,調解自己的情緒,加強自己抗挫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上各種環境的考驗。因為,未成年人正是長身體的時期,他們已開始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不想事事依賴成人,想獨立去處理一些問題,但是,他們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又跟不上獨立意識的發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執使自己的行動帶有很大盲目性,這就需要我們成人對他們進行整體引導,逐步提高他們能分析和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⑼ 寫一篇電影《十二公民》(中國)觀後感800~1000字

觀《十二公民》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一個憑借「聽覺」,一個憑借「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並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採信將意味著什麼,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盡量做到憑借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麼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於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⑽ 12公民觀後感

前天看完了電影《十二公民》,感覺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過這種能讓人花時間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審團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數學老師,有的士司機,有房地產的老闆,有學校門口賣雜貨的,有做保安的,這樣一個群體,組成的陪審團,在辯論中,各自都從自己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匝一看,應該是公正公平的判決方式。但是,電影一開始,就冾如現實中一樣,表現出社會底層人員思考問題簡單,對生命的冷漠,甚至把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當成兒戲,花一小時去辯論是浪費時間。辯論開始,是十一比一的這樣一個局面,判定被告有罪。但是在8號陪審員抽絲剝剪的方式下,一條一條的將各種證據找出疑點,一條一條的反駁,最終以12票通過,判定被告無罪。
電影結束,留給觀眾的, 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從電影中我卻感到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想法,那就是這種西方式的大陪審團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首先,組成陪審團的人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層次,也是各不相同。那麼,在陪審團辯論中,那些思考不嚴謹、想法不周全的陪審團人員,可以直接被駁倒,直至忽略。最後留下的,就只能聽見社會精英的聲音。在辯論當中,社會精英們可以指鹿為馬,把白說成黑,因為剩下的人,根本不夠成辯論桌上的對手。最後,那個被告,是否有罪,就成了某些社會精英的意識形態當中的觀點,可以翻雲覆雨。其次,那些暴戾的犯罪分子,在被社會精英們翻雲覆雨的辯論後,重新走入社會,又成為了這個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但這卻已經超出了社會精英考慮的范疇,社會精英們只是考慮辯論桌上的勝負。
這部電影,留給我的,想法很混亂,如何才能找到個正確的辦法,毫無頭緒。也許這正是導演們留給觀影者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清朝十大酷刑視頻 瀏覽:403
大鵬艾倫新電影 瀏覽:100
1313電影網苦瓜201 瀏覽:535
電腦顯示器畫面像老式電影 瀏覽:842
綸電影日本 瀏覽:908
俄羅斯電影神曲叫什麼 瀏覽:193
邯鄲哪個縣拍過電影 瀏覽:234
破繭威龍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589
手機愛奇藝下載電影存在哪裡了 瀏覽:328
周星馳賭場電影順序 瀏覽:174
女孩去法國巴黎當保姆什麼電影 瀏覽:321
告別茱莉泰國電影 瀏覽:193
俄羅斯戰爭電影營免費高清在線 瀏覽:464
電影在正規平台下架如何觀看 瀏覽:492
哪裡有免費電影大片看 瀏覽:849
營口遼河大劇院電影 瀏覽:875
傷感的電影大全國語版 瀏覽:356
日本軍裝電影 瀏覽:798
歐美產婦生小孩電影 瀏覽:580
印度電影百度網盤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