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電影評分模式是什麼可信么
豆瓣評分
簡單地說,沒有關系,我們也不想有關系。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
豆瓣目前來源於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里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
電影行業里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牆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於豆瓣整體數據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
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後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麼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
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戶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里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
『貳』 求一篇勵志電影的影評
《弱點》觀後感 弱點,對這兩個字不
陌生,很久以前室友就強烈推薦去看
這部電影,但是 每次都因為種種原因
沒看成,可能是不喜歡這兩個字吧。
因為園區電影,我把這 部電影仔仔細
細的看了一遍,也明白了室友強烈推
薦的理由。 一 天 , 一 家 位 於 美
國 田 納 西 州 曼 菲 斯 市 的 私 立 教
會 中 學 (Briarcrest Christian
School)里來了一位學生家長,他的
兒子在這里上學。他帶來一位身 材高
大的 16 歲黑人邁克·爾歐荷
(Michael Oher,由 Quinton
Aaron 扮演) ,希 望學校的(美
式)足球教練收下邁克。 邁克屬於私
生子,開始與吸毒的母親在一起,而
且她還生過一打小孩,連小 孩的父親
是誰都不一定知道。所以邁克從小就
被政府機構收留,生活在各(暫時
性)收養家庭。在 9 年裡他上過 11
個學校,而且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各
留級一 年!他的成績只有 0.9 分,IQ
只有 80 分,絕對屬於低智。但邁克
最終還是被這 個「為神服務「的學校錄
取。 之後就是老師們對他個別輔導,
幫他提高成績(我也懷疑這 IQ 的成
績是否真 實)。 。。 又一天,邁克
無家可歸,被一對好心的、絕對生活
在美國上層的白人夫婦領 進家門,
給他提供暫時的住所、 提供衣、 這
對夫婦女主人叫 Leigh Anne Tuohy
食。 (Sandra Bullock 扮演) ,男
主人叫 Sean Tuohy(由美國著名的
鄉村歌手 Tim McGraw 扮演,不少
McGraw 的 Country 歌得過大獎)
。他們有一女兒 Collins(由 著名英
國歌手 Phil Collins 的女兒 Lily
Collins 扮演),和一小兒子 Sean Jr.
(由 Jae Head 扮演。他演出非常出
色,絕對是奧斯卡的料!,都是那個
私立學 ) 校的學生。 對於那場夫婦
把邁克帶回家印象深刻,那麼冷的
天,下著那麼的雨,他只穿 著他的長
短袖,拎著他那個塑料袋,走往體育
館,就因為那裡暖和。還有那位女 主
人看到時的表情和打算帶回家時的表
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
Tuohy 夫婦的照料、關懷下,以及老
師們的幫助下,邁克的成績不斷提
高。 當然,他所參加的球賽更是吸引
人,所在的中學也得到了區域冠軍。
那場女主人 交邁克打橄欖球場景十分
之搞笑,還有那場比賽也是超級之滑
稽。也因為那場比 賽, 很快, 邁克
引起許多美國大學足球隊教練們的注
意, 他們都紛紛 「降低身份」 , 前來
求邁克加入他們的球隊,並會提供全
額獎學金。。 。 不過,根據美國大
學體育聯合會(NCAA)的規定,邁
克的高中畢業成績必須達 到 2.3 分。
邁克目前還不行。 於是,Tuohy 夫
婦為邁克請了每周 20 小時的私人家
教 Miss Sue(由奧斯卡女 配角得主
凱茜·貝茨 (Kathy Bates)扮演)
。最後,邁克終於以 2.56 的平均分
超過的最低要求。 選擇大學球隊也是
很滑稽的事。 按理,邁克最應該上的
學校是他的所在州田納西大學。可
是,Tuohy 夫婦以及 私人家教 Miss
Sue 都畢業於密西西比大學(Ole
Miss) ,他們以及中學教練都在 明
里、暗中說 Ole Miss 的好話,田納
西的壞話。所以邁克最終選擇了密西
西比 大學。這又引發了一場 NCAA
的調查。。 NCAA 懷疑 Tuohy 夫婦
之所以讓邁克住 。 進家中,又花大
錢給他衣、食、住、行(送他一輛新
卡車!,就是為了給自己的 ) 母校
Ole Miss 輸送球員,最後 NCAA 的
調查沒有不利於邁克的結論。 邁克在
Ole Miss 大學當球員自然也是一路風
光,每年都是全美最佳陣容的 球星。
他也順利畢業於 Ole Miss。
2009 年 4 月,邁克被美國職業足球
隊 Baltimore Ravens 在第一輪選秀
賽中選 中,簽了 5 年$13.8 million
的合同。他的另一輝煌前程正在等待
他。。 。 這部影片故事非常精彩,
演員表演詼諧有趣。電影中有不少實
際上的名人在 「跑龍套」 ,例如:田
納西大學主教練就是演他本人。 在美
式足球里, (盲線)Blind Side 是跑
鋒(Runningback)在進攻時候,在 跑
動中一路遺露出來的空擋, 而本片主
角 Michael 就是負責保護跑鋒進攻時
候所 遺漏出來的盲點空擋。 可以說
電影的名字是一個雙關語, 另一方面
也表示了本片主演 Michael 從出 生
以來就沒有美好的童年,沒有好的教
育,朋友,以及一切我們有權利享受
的生 活,他一路跑來沒有人去幫他遮
擋住他的 Blind Side.我們天生的
Fullback(擋 鋒)其實就是我們自
己的父母。而 Big Mike 在他 16 歲的
時候終於有了自己的 Fullback 就是
女主角 Line 一家。從相識到成為一
家人,在電影里可能就只有 2 個小時
而已。但是到現實生活中那會多麼的
難! 我們都有自己的 Fullback,而
我們有一天也會成為別人的
Fullback,一切如 此循環,正如電
影剛開始,旁白裡面說了 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 然
後電影在結束的時候,又說了一個
One Mississippi,一切又重新開始,
Big Mike 的生活重新開始,在大學
裡面。他依舊是為別人當 Fullback,
而且他也有了 自己的 Fullbacks. 導
演在美國科幻片橫行的時候推出這一部溫馨的家庭勵志片可以說是大獲成功。首周末 3500 萬的票房也證實了這部電影的價值。 這個故事本身的感人之處還是非常多的, 對一個素不相識甚至在別人眼中是 個異類的孩子,她能夠傾注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這只能說是母愛,在片中母性 光輝展現的淋漓精緻,感人至深。這也許是一個女人的本性,在精明的商人也無 法做到。 我們每個人必須都有些缺憾,這也是生活和現實中難以避免的,我們不避為 此慚愧而逃避, 打開自己的心扉, 對自己寬容點, 讓自己的心靈找個棲息的地方。 弱點,無需隱藏,或者說它是一個人真實的象徵。
與其扭扭捏捏的被別人 嘲笑,不如坦
然的面對,放棄那些不必要的佯裝。
同時,也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價值觀
而活,思考什麼樣的生活對自己來說
最有意義,然後給自己一個信念,讓
意志左右生活,並為此運用自己的優
勢。努 力,奮斗,為了你想要的而
活。 生活難以抉擇,最好的選擇就是
你選擇自我,自我實現。 這是我們的
完美宿命。
『叄』 諾蘭電影的豆瓣評分為什麼都那麼高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
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
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肆』 諾蘭的《信條》,為什麼在豆瓣評分不足8分
《信條》是一部有著非常創新想法的警匪片,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諾蘭的這部《信條》如《盜夢空間》一樣有著非常創新的想法、高超的拍攝技術和燒腦的非線性化敘事,打破了當今市場上商業大片的常規,讓人耳目一新。
『伍』 你覺得豆瓣電影的評分值得認可嗎
下面著重說一下豆瓣電影的評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評分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
關於影視作品的評分平台在國內其實不多,豆瓣、貓眼、淘票票、時光網、微博,大概就這些平台,其中,評分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就只有豆瓣、貓眼和淘票票這三個平台。而這三個平台中最被經常提及的是用戶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個比較奇葩的存在,用戶量特別少,像《戰狼2》豆瓣標注總人數是50萬,《我不是葯神》八十萬,而貓眼和淘票票這種大熱的影片標注數都在三四百萬級別,比如貓眼,在國慶、過年這種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達到3000萬張票,所以豆瓣和貓眼淘票票從用戶數量上來說根本沒法比。
但是豆瓣評分在影迷群體當中(注意是影迷群體)的地位確實貓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較早,積累了一大批影迷群體和文藝青年,他們對電影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豆瓣評分要比貓眼和淘票票嚴苛很多,也正是因為這種嚴苛,使得豆瓣的評分格外受到關注,因為隨隨便便一個國產電影很容易在貓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顯得格外珍貴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錯了,物以稀為貴,所以豆瓣評分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尤其對於好電影來說,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拉不開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電影的「好」用具體數字標注出來,這也是為什麼這么多推薦電影和劇集的自媒體文章經常用「豆瓣X分神片...」這樣的句式來做文章標題。
2、豆瓣的反作弊機制是否完善:
其實從《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評分很難刷,從水軍的市場報價來看,刷豆瓣想看和評分的價格,也都是各個平台當中價格最高的那個,所以也側面證明了一點,豆瓣反作弊機制是相對可靠的。此處注意一點,對於評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場攻堅戰,反作弊並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卻步,就達到目的了。
3、豆瓣電影評分對於國產電影的價值:
上面說了,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絕大多數電影都能輕松過8分,而豆瓣對於國產電影說是過於嚴厲也不為過,基本上爛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沒有差,就談不上好,豆瓣這種能夠拉開差距的評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電影市場中影片的優勝劣汰有巨大幫助的;
同時又不能過分誇大豆瓣評分的價值,因為在國內電影市場中,豆瓣評分與票房不一定是正相關的,由於豆瓣用戶群體的特殊性,文藝片、藝術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評分會偏高,而這類影片在貓眼和淘票票的用戶群(普通觀眾)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時豆瓣的高評分或許對影片的市場幫助不大,而商業類型片在豆瓣評分當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這些商業類型片普通觀眾最愛看,所以在貓眼和淘票票上評分會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如果單純從市場和票房角度來說,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對於研究電影市場受眾和擴大票房更有幫助。
豆瓣電影的戾氣和寬容:
豆瓣電影已經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時候的樣子了,網頁版面倒沒太大的變化,只是用戶有進有出,用戶結構有了比較大的變化。現在的豆瓣戾氣比較重,沒上映的影片,沖著導演或演員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評分現在呈現出兩極分化,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好電影,豆瓣評分會讓你顯得更好,而爛電影,豆瓣評分會讓你顯得更爛,6分左右的電影越來越少,對於好電影的寬容和對於爛電影的不寬容,這種矛盾的狀態或許就是豆瓣用戶感性的一面。
其實,不論是豆瓣還是貓眼淘票票,他們的評分都只是個參考絕對值,所在平台的評分並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質,看電影畢竟是個相對主觀的事,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很正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更代表普通觀眾的感受,對於整體市場和票房來說更具有參考價值,而豆瓣電影的評分更能代表文藝青年和影迷群體的感受,對於電影評論和藝術水平的研究更有參考價值。
『陸』 豆瓣評分有什麼用
豆瓣評分可以作為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的標准。一部電影不同的人有不同觀影角度以及解讀角度,豆瓣官方沒有修改評分的許可權,豆瓣評分是每一位在豆瓣打分的網友的體現,可以作為選擇電影或電視的參考。
豆瓣的用戶很多,偏文藝受眾,但是整體來說什麼人都有。而且短評長評等功能的設置讓大家有了一書胸臆的渠道。從中涌現出了許多很能代表廣大群眾心裡所想但礙於文筆有限表達不出的觀點。而且能把觀點寫出來並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證明是有一定水準的。
豆瓣表面上看是一個評論(書評、影評、樂評)網站,但實際上它卻提供了書目推薦和以共同興趣交友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BLOG、交友、小組、收藏於一體的新型社區網路。
「 豆郵」是用戶的站內聯系方式。「豆列」是個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的一系列推薦。這兩個是官方性質的獨創語言符號。而在官方之外,網站更主動收集推廣了用戶創意的「豆瓣辭典」,如「豆粉」指豆瓣的粉絲,「豆芽」是新注冊用戶,「黃豆」是資深用戶等,這些親切又另具新意的詞彙,形成了豆瓣獨特的語言體系。
關於豆瓣網的評分機制,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網路--豆瓣網
『柒』 豆瓣評分有多少權威性
你誤會豆瓣了
售票軟體評分虛高,全部電影不分好壞全都集中在高分區,你看評分都很高,其實有很多並不適合你看
別的評分站太假,才會讓你覺得豆瓣偏低
其實豆瓣上,上6分的都是好作品,7分已經是挺高分了,8分佳作,9分上天
柯南劇場離破案推理越來越遠,動作越來越科幻,票房越來越高,都說明古早粉絲早就沒辦法適應了,大部分是把河南劇場版當爽片看的,爽片在豆瓣能有7粉,那是真的爽。
豆瓣評分有一點點問題,就是對動畫不太公平,是相較於真人電影,動畫評分整體偏低,越是大眾動畫,評分越低,這意味著,大眾對動畫有偏見、評分的大多數人對動畫是有偏見的,
豆瓣只是一個平台,它體現的是人的意志,
當一個作品只有少數核心粉絲打分,那分數自然高,
一旦受眾廣泛,路人皆知,那很自然就會降低分數,因為大多數人是局外人,不重視作品
『捌』 求2021年豆瓣年度熱門搜索影視資源
覺醒年代
豆瓣評分:9.3
本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覺醒年代的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
『玖』 豆瓣9.6,上映26年零差評,《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至今無法超越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的好看,當年看到它的豆瓣評分9.6,而且無數人推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大家都說這部電影無可超越了,所以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得到這么高的好評呢?它憑借什麼吸引到了大家呢?
看這部劇的時候真的非常的佩服男主角,他到了監獄之後利用自身的優勢,而且在這樣一個無底洞的地方,卻一直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希望,他花了整整十九年的時間,冒著被發現的危險,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到後面飽經風霜的成年,遭遇了很多人沒辦法想像的那一幕,最後在一個雨夜成功的逃離了這個地方,那一瞬間屏幕前的我也為他激動,他真的給大家展現了什麼叫做堅持,心懷希望。
所以這部劇得到這么多人的喜歡也是正常的,真的非常的好看。
『拾』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