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星照耀中國的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根據《紅星照耀中國》的內容為主題,真情實感的表達書中的劇情,結合實際情況描寫自身感受,正文:
一邊是國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一邊是惡劣到極點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紅軍之所以能在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堅持行軍和戰斗,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靠的就是這種精神——題記
一九三六年,埃德加。斯諾懷揣著對中國革命的無數問題輾轉進入陝甘邊區冒著危險快過白色區域,第一個進入紅色區域采訪。在這里他采訪的對象既有開國元勛也有平頭百姓,了解並體驗了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生活,他又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紅軍總長達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向西方說明紅軍真實的生活。
一九三六年十月第五次」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為擺脫國民黨的包圍和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了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
紅軍一方面軍於一九三五年十月月抵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一九三六年年十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一方面軍會師,這樣萬里長征勝利結束了。
長征的勝利離不開紅軍的努力和奮斗,更離不開毛澤東等領導的帶領。
讓我們弘揚而又學習這種長征精神——堅定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
❷ 《紅星照耀中國》劉志丹讀後感是什麼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描寫劉志丹: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
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斯諾沒見過父親,他形容父親是羅賓漢,因為羅賓漢是個殺富濟貧的俠盜。
其實父親哪裡是俠盜,他是個英雄好漢。劉力貞回憶別看父親斯斯文文打仗可厲害!都叫他活地圖,哪裡的地形什麼樣甚至哪個村有幾個鍋、幾個炕,能往哪裡跑他都知道。
背景介紹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
該書絕大部分素材來自作者采訪的第一手資料,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❸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00字
《紅星照耀中國》的讀後感
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經有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給予過各種形式的幫助,比如埃德加斯諾。
毛主席曾經說過,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把中國共產黨、紅軍介紹給全世界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東方的大國有著這樣一個政黨,這樣一隻隊伍。
《紅星照耀中國》的意義不只是向外界介紹了中國的革命情況,它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
一九二七年之後,由於國民黨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導致大批共產黨人的犧牲,蔣介石撕碎了偽裝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輕的共產黨於死地。全國各地都在搜捕共產黨,甚至敢於同情共產黨的行為也會導致死刑的懲罰,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著掉腦袋的危險,義無反顧的追隨在共產黨的紅旗下,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理想是什麼、斗爭的方向是什麼,並不為當時的大多數人所了解,在國民黨的宣傳機器的惡意詆毀下,共產黨被說成一小撮反動的暴民,而紅軍則是為數不多的、衣衫襤褸的土匪罷了。
但是國民黨無法解釋的是,如果真如他們所說,共產黨是暴民土匪且人數少得可憐,為什麼一直無法被消滅?相反還繼續擴大著根據地?共產黨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國民黨支持者所說的,他們激烈的抗日口號只不過是爭取公眾的同情和絕望的掙扎,是亡命的漢奸和土匪最後的呼號?
總有些人願意追求真相,即使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斯諾無疑是這種人。
盡管心中忐忑,斯諾還是在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幫助之下,毅然決然的踏入了這個被蔣介石政府描繪成是充滿血腥、暴力、野蠻、土匪當道的紅色根據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寫給毛澤東的介紹信。
然而懷著冒險心情的斯諾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擔心毫無必要,這些紅色區域絕不是國民黨政府所說的那樣恐怖,正相反,在這里,有著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於外界的封鎖和造謠,共產黨領導人的情況一直不為外界所熟知,國民黨不停地在炮製他們的「惡行」,並且諷刺的是,在多次報道毛澤東、朱德等共產黨領袖死亡的消息同時,他們又懸賞對這些人進行緝拿。
按斯諾自己所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好奇心強、敢於冒險的洋鬼子,但是在紅色政權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貴賓的待遇,而共產黨的領導人們也對其坦誠相見,為其的采訪報道提供一切便利條件,這和國民黨的遮遮掩掩、欲蓋彌彰、顛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過和共產黨、紅軍的接觸,斯諾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惜犧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產黨,為什麼紅軍在人數、裝備
❹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有哪些
《紅星照耀中國》讀完內心依舊澎湃不已。整本書以斯諾的第一視角,生動豐富地描述了紅色根據地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他通過搜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與革命領導人進行談話,運用文字的力量將這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斯諾的語言很平實,他沒有添加過多的修飾性的詞彙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筆,即使朴實無華,但他筆下的人物卻有血有肉,帶著鮮明的特點。他記錄了一些革命領導者的事跡,如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彭德懷、徐海東等,對主要的歷史事件也進行了敘述,如蘇區教育(比如紅軍大學)、人民抗日劇社、長征、西安事變等。正是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對國黨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橫亘在漫漫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對立志救民於水火、避免我亡國之禍的革命先驅更加心生敬畏。
❺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開頭該怎麼寫
「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輕輕合上書,嘴裡卻依然「咀嚼」著這鏗鏘有力的話語······
閱完《紅星照耀中國》這本經典著作,我的心靈是震撼的,堅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
紅軍·勇士
有一種無所畏懼的勇士,叫紅軍;有一種堅不可摧的堡壘,叫紅軍;有一種所向披靡的力量,叫紅軍——《紅星照耀中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它,讓世人知道,紅軍是永不言敗的,他們的信念是無法動搖的!
在這本書里,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故事,每一次描寫,無不將紅軍所擁有的優點,所展示的面貌,所蘊含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讀者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從作者剛來到中國,到進入紅區,與紅軍領導人交談,再到最後的感慨,都十分具體真實,紀實性很強,簡單的敘事中穿插了各種政治術語,時而妙趣橫生,時而嚴謹認真,從兩方面突出了紅軍具備而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特點——堅韌不拔,英勇無畏。
細節·感悟
細細品味這本書後,印象最深的還屬那段——長征。
那他到底有多麼震撼?還記得作者在此章節的最後,用一個再好不過的詞來形容長征——觸目驚心!是啊,長征的數據觸目驚心,長征的經歷觸目驚心,就連長征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是那樣觸目驚心!
渡大渡河,過大草地,翻大雪山······哪一段故事不觸目驚心?哪一個細節不觸目驚心?然而,紅軍戰士們卻毫不畏懼,從不放棄,萬眾一心,在這段布滿荊棘的道路上殺出一條血路來!一次次的絕地逢生,一次次的轉危為安,只因他們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堅不可摧的堡壘,所向披靡的力量!
傳奇·致敬
歷史的腳步,在這里駐足;革命的航船,從這里起航。
往事隨著時光漸漸淡去,而紅軍卻永遠被歷史銘記。
《紅星照耀中國》,它以不一樣的口吻,不一樣的角度去向人們敘說這段傳奇的故事,讓這段傳奇在歷史的長河裡閃耀,永不熄滅;它也告訴世人:紅星,不僅僅照耀中華大地,也照耀整個世界,照耀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讓全世界感受到紅軍的力量,乃至中國的力量!
《紅星照耀中國》中的紅軍,是一段傳奇,一段無法抹去,永遠閃耀的傳奇!讓我們在這里,向傳奇,致敬!
長夜裡,紅星閃閃驅黑暗;寒冬里,紅星閃閃迎春來;斗爭中,紅星閃閃指方向;征途上,紅星閃閃把路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這些紅色戰士,不僅譜寫了長征這樣舉世罕見的偉大史詩,更是鑄就了無與倫比的精神豐碑。
「讀史使人明智。」再一次翻開眼前記錄傳奇的書本,再一次重溫這傳奇的經典,回首那傳奇的時代······我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而驕傲,讓我們不懈努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富國強民而奮斗!
❻ 紅星照耀中國1-4篇讀後感600字
摘要 作為第一部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程的圖書,它在英語世界獲得了轟動性影響,是一部文筆優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網路全書」。
❼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800字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翔實記錄了美國友人埃得加·斯諾在紅軍根據地的真實見聞。書中用非常平實的語言,詳盡地描繪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物,生動地展現了紅色軍區下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追憶了那段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也見證了中國革命黨人走過的艱酸路程。
埃得加·斯諾是第一個深入采訪紅區的美國記者,由於他對中國國情和政局的了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使得他能夠深入各地進行實地考擦和探究。這也使得這部行走在土地上的作品,擯棄了資本主義固有的派別與階級偏見。書中所寫完全就是作者本人的親眼所見和直觀感悟,從而對紅色革命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宣傳。
紅色,是中國開啟新時代的起點,它也象徵著紅紅火火。《紅星照耀中國》書寫了中國艱難的復興前進之路,那些無名的英雄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甘心赴死。這部作品就是歷史留下的深深的痕跡,就像作者說的,歷史需要我們銘記,堅守「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發揚「紅色」文化,讓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紅色」文化的印記!
就作品本身來說,全文緊扣「紅」字,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從作品的開頭設置出懸念,到結尾解開懸念,都能引發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也明顯地表達出了紅色之心。作品選擇的角度也很獨特,紅色象徵吉祥、力量,也是國旗的顏色!作品堅持以「紅色」為主線去鋪開筆墨,讓人的心頭湧起一陣愛國的浪花!我們都是革命先烈的後代,就更應該奮發圖強!
紅星,照亮全新的中國。作品在細節描寫方面比較朴實,把紅軍樂觀、平等的形象刻畫得十分貼近人心。用這本書中的話來說:「紅軍待我們真的是好,我們從來不挨打。在這里人人都平等……大家為著窮人而奮斗,為著中國而奮斗。」可見,紅軍當時是多麼令人鼓舞和深入人心。在作者和老百姓的眼裡,紅色象徵著熱心溫暖,也象徵著正直不屈。
盡管斯諾的這本書是新聞報道性的作品,而非一本歷史著作,但仍需我們借用分析的態度和歷史的眼光來仔細閱讀書中提出的問題。斯諾在書中寫到:「這本書確實是我寫的,然而從最實際的意義上來說,這些故事卻是紅軍創造的,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使得這本書中所描寫的故事始終是活著的。」今天我們又一次站在歷史轉折性的時間節點上,追尋著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理想。當我們重新翻閱這本紅色書籍,心情依舊是無比澎湃。
正是英勇頑強的紅軍有著革命必勝的信仰,所以才能擺脫國民黨的重重圍困,才會毫不顧及性命也要為長征保留革命的種子闖開一條血路;正是有著信仰,所以紅軍即便是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也能翻越雪山、跨過草地,因為心中充滿了力量,使得紅軍始終義無反顧地向著革命的勝利走下去。
❽ 紅星照耀中國電影觀後感
看完《紅星照耀中國》這部電影,我的心靈是震感的,堅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紅軍勇土有一種無所畏懼的勇士,叫紅軍;有一種堅不可摧的堡壘,叫紅軍;有一種所向披靡的力量,叫紅軍。《紅星照耀中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它,讓世人知道,紅軍是永不言敗的,他們的信念是無法動搖的。
在這部電影里,每一幕,每一段故事,無不將紅軍所擁有的優點,所展示的面貌,所蘊含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給我們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從記者剛來到中國,到進入紅區,與紅軍領導人交談,再到最後的感慨,都十分具體真實,紀實性很強,簡單的敘事中穿插了名種政治術語,時而妙趣橫生,時而嚴謹認真,從兩方面突出了紅軍具備而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特點:堅韌不拔、英勇無畏。
細細品味這部電影後,印象最深的卻是電影的紀實。20世紀初期,硝煙四起、烽火連天,卻有人逆火而行,從光明走向了黑暗之處,將一個鮮為人知的紅色中國帶到了世界眼前,並留下了一本寶貴的著作,他就是美國記者埃德加聽諾。
將近一個世紀以後,在陽光下幸福生活的我們看了《紅星照耀中國》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到了中國紅軍點點滴滴的的感人事跡。
在這部影片中,紅色中國全然不是想像的死板,緊張,這里有著好幾百萬的人民,而蘇區的管理可謂井井有條,學校,工廠都有。真可謂麻雀量小,五臟俱全。
盡管在當時共產黨被蘇區外的國民黨圍剿壓迫,蘇區的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學校里的課本用的紙都是從敵方得來的傳單,槍械田是從乾縣府和的,但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下,者百姓仍然十分愛戴紅軍,我想這是因為紅軍不欺壓百姓。
反之,還幫百姓從大地主手中奪回了自己的土地。要知道在舊中國,土地就是勞動人民的命。紅軍可謂是人民的軍隊。
❾ 紅星照耀中國電影觀後感300字作文誰有發一下
紅星照耀中國觀後感
影片中說道,中共一大的會址,十分簡朴,15個人擠在一起起草黨的綱領和建黨事宜,中間由於特務的干擾而一度中斷,其中李漢俊與陳公博主動留下善後,冒著被抓捕的危險,與法國巡捕周旋,並保留了黨的珍貴會議資料,使得一大在轉移會議地點後得以勝利的閉幕。當時全國的共產黨員就50多人,參加一大會議的平均年齡也只有28歲,就是這樣一群年輕的知識分子憑著愛國之心和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開始了行動,並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積累經驗,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更應該心存祖國,心存人民,在周邊局勢不明和動盪
的時候,積極思考,關注國家大事,了解黨中央的思想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要學習建黨元老們的那種敢於擔當,敢於冒險的大無畏精神。積極行動,積極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