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埃及四分鍾微電影作文
一雙鞋,兩顆童心……我被感動了,你呢?
一位年僅20歲的埃及青年,卻捕捉到了人類最崇高、最善良的一顆純朴童心,並製作出了這部四分鍾的微電影。
電影沒有一句台詞,卻感動了世界上不同種族、文化的人,榮獲埃及盧克索電影節大獎,非常感人。
如果不是我的
我會把我得到的
還給你
如果我無法得到
我會把我有的
給你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分享好文
2. 《埃及艷後的任務》觀後感
埃及艷後和凱撒大帝打賭,如果埃及人能在三個月之內在沙漠里修建出一座宮殿,凱撒就承認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為了炫耀埃及人的建築工藝和水平高人一籌,也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埃及艷後下令無論如何都要按時完成任務。 這一切都被另一位建築師阿蒙波菲斯看在眼裡,於是對釹梅侯比斯心存嫉妒的他開始想盡辦法搞破壞。而此時的凱撒大帝早已是坐如針氈,他一方面不希望埃及艷後順利的完成任務,但又期待能與她在新建成的王宮中相會。 精彩視點 這是一部投入了5300萬歐元的影片,號稱是法國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影片。它取材自暢銷漫畫,由喜劇明星兼導演亞蘭·夏巴推上大銀幕,不但請來了大鼻子傑哈德·巴狄厄以及克·拉維耶、克羅德·利希等老牌演員,更找來了美麗的義大利女明星莫妮卡·貝魯奇飾演埃及艷後。影片曾獲得2003年度法國愷撒獎及最佳服裝設計獎。 簡評: 觀影中印象最深的是,在這部電影里的後半部,主人公和反角戲仿中國功夫大戰時,居然突然說起了中文,而且是一個講國語,一個講粵語,讓人不得不為中國功夫的影響力自豪。 在翻譯方面,我大多採取了一些中國的語言意譯——當然,前提是絕對忠實原本對白,整本電影我沒有夾帶任何私貨。在翻譯時參考了不少資料,在一些涉及西方歷史,神話傳說,及人物名言部分我會打個括弧注釋。 原本法國人做了一些語法游戲,例如à Alexandrie和en Alexandrie(兩者無區別,僅是介詞不同而已,均譯作「在亞歷山大城」),在結尾更以此為笑點搞笑。這種幽默實在難以譯出,而注釋又太瑣碎,因此只好照字面譯。估計大家看到類似地方時,一定不知所雲。 在人名方面保留了原文。因為情知片中涉及不少歷史人物,不敢造次亂譯。 ----- lxm3000
3. the other pair是什麼意思
你好!
the other pair
另一對
4. 埃及王子觀後感100字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
的故事為創作藍本耗資近一億美元歷時四年才完工,
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動用了最
先進的電腦動畫而且還有數百位歷史及宗教學者為本片擔任顧問,有方
.
基墨和
桑德拉
.
布洛克等好萊塢當紅影星的幕後配音,更有樂壇中的兩大天後瑪莉亞
.
凱莉和惠特尼
.
休斯頓為該片演唱主題曲。這部動畫被影評人士認為是電影史上
最偉大的動畫片。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
我對它的興趣並不是很大,
因為它的畫面並不是很好看,
還以為是一部講述歷史的歌劇加正劇,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
我逐漸被影片深
深地吸引了。
這是一部講述了男主人公摩西歷經上帝特別的考驗後,
最終成為希
伯來第一位祭司並完成了上帝給他的最大使命——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恢復
自由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運用一系列運動的鏡頭和悲天憫人的音樂有機結合,
營
造出了壓抑悲憤讓人同情的不同凡響的情緒,並速的揭示了男主人公摩西的身
世,
在先知約瑟死後的許多年裡,
在埃及原本地位崇高的希伯來人已經淪為苦役。
埃及法老害怕希伯來人生養眾多而危害到埃及,
因此要求接生婆殺掉所接生的希
伯來男嬰,
但她們並沒有真正聽從埃及王的命令。
因此國王在法律途徑下頒布命
令,
將他們新生的男嬰都丟到尼羅河去。
摩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放在草籃子
里被丟入河中。
幸運的是國王的女兒發現了這籃子中的嬰兒,
並收養了他,
取名
為「摩西」
。從此,摩西就在宮中長大了,摩西與王子蘭姆西斯一起生活在王宮,
兩人成了宮中最要好的夥伴,
這里沒有人知道摩西是希伯來人都以為他是皇後的
親生兒子,
摩西也逐漸愛上了這種生活。
後來在一次偶遇中摩西碰見了自己的血
緣姐姐和兄長,
得知自己的出身後摩西懷著非常矛盾的心情離開了皇宮和他親愛
的兄長蘭姆西斯。
流浪在沙漠中的摩西後來融入到一個新的大家庭,
並與那裡—
—西奈山的祭司葉特羅的女兒西坡拉結婚,過著平靜的牧羊生活。然而有一天,
摩西被一隻羊羔引領到一個山洞,
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荊棘著火,
卻未被燒
毀。
原來上帝在此顯現,
並陳明來意——差他到埃及王也就是他以前的兄弟那裡,
把上帝的子民從埃及帶領出來。
摩西接受了使命,
但是又不得不對曾經和他至親
至愛的兄長提出對立——讓我的人民離開,
已經身為埃及王的蘭姆西斯一方面期
望摩西回到他身邊,
一方面也不願自己成為埃及史上最薄弱的一環。
於是,
一場
心靈的糾葛在兄弟之間展開了。
因為蘭姆西斯的固執,
上帝懲罰了埃及,
那就是
我們所說的十個災難——「血災、蛙災、虱災、蠅災、瘟災、雹災、蝗災、黑暗
之災、一切投胎都得死」
。
當看見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死於這場災難的時候,蘭姆
西斯無力地對摩西說,
我,
准許你和你的子民離開
...
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
歡天喜地地離開,
他們走向紅海,
然而背後突然出現的是後悔的蘭姆西斯帶領而
來的軍隊。
就在這時,
摩西再次聽到了上帝的指令,
用摩西之杖劈開了那洶涌的
紅海,
閃出一條讓希伯來人奔往自由的道路。
再次回首,
摩西眼中流露的是對兄
長無限的留戀和難以感發的情感。
而浩瀚的紅海那頭,
是不斷呼喊摩西名字的蘭
姆西斯——那個多麼想讓摩西回到自己身邊的王
...
整部影片中摩西身份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轉變:
從奴隸到王子,
從王子到平
民,
從平民到義人領袖。
影片對於摩西的細膩刻畫在於身份轉變的過程是遞進式
的,
也就是說,
通過一點點的外界和內心的沖擊使他逐步成長,
而在表現人物性
格轉變的同時緊緊抓住摩西注重情感、
堅毅而敏感的特點,
將一個人物形象刻畫
的入木三分。
所以當我們看到他和兄長從親密的手足變成對立的敵人,
才能油然
而生悲傷、痛苦和振奮、激動的感受。
5. 關於埃及艷後的觀後感(英語100詞左右)
閃光燈反反復復地地道道紛紛幸福出發
6. 如果看待獲獎作品埃及微電影《另一隻鞋子》
真的好暖心的一個小短片,超級無敵值得推薦。
這支短片的靈感應該是來自甘地的故事。短片雖然很短,但傳達的信息呼之欲出。就我個人從整體上看《另一隻》,影片最終明確的落腳點,點在了願望的對稱上;而對稱最終的促成則來自同理心的交匯。
影片里的主要人物的社會身份並不對稱。一個是衣著臟兮兮穿破人字拖的孩子,另一個則干凈整潔穿著新鞋。但兩個孩子都是一樣珍視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出場的小男孩即使在人字拖已經無可修復的情況下還在一次次不斷嘗試修補它。
而在屢試屢敗的實況里忽然在車站人群中望見一雙踏著新鞋的雙腳,而鞋子的主人卻一直拿紙巾不斷擦拭鞋面,小男孩滿眼羨慕目光地一直跟隨著這雙新鞋流動,又時不時看看自己腳下的人字拖,表情既羨慕又失落,患得患失。但由此可以看出兩個孩子的珍愛之心是相同的。
在車子立即發動的時候,擁有新鞋的孩子不小心在人潮中將一隻鞋子擠掉,但鞋子的小主人依舊戀戀不舍的回頭期望能拾回這只遺落的鞋子。
而人字拖已經損壞的男孩看見並上前撿到了這只新鞋,端起來滿足得只看了一會兒,又望向火車上的男孩的表情,他毅然拿著鞋子追了上去,期望能將鞋子歸還到它主人手中,但車子速度太快,孩子的步伐太小,兩個人只能錯失機會。
這里可以得到的信息就是:同理心。穿人字拖的孩子心思單純又細膩,即使也有想要穿新鞋的渴望,但同理心從一開始就折射到了一直在擦新鞋的男孩身上。所以他根本也沒來得及多想,一看到火車上的男孩對新鞋的可惜,他就義無反顧的追上去。
轉折在於穿新鞋的孩子得知自己無法拾回另一隻鞋子,卻最終選擇了將腳下的鞋子脫下來扔出車,其實這個與其留著單只鞋子不如成全一雙鞋子的行為行為既包含了成全,也包含了感激。成全了一雙對稱的鞋子,也無意中成全了想要穿上新鞋的男孩的夢。
所以一個完整的善意舉動應該是雙方促成的,缺了任意一方的參與它都不構成圓滿的句點。
同時,也可以看出同理心其實不分,也不該按階級區分。不論富貴貧窮與否,保持它,就可以為匆忙的世界留出溫柔的一隅書寫和諧的人文關懷。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同呼吸,共命運的體現之一。
7. 20歲埃及微電影讀後感
20歲埃及微電影讀後感
一雙鞋,兩顆童心……我被感動了,你呢?
一位年僅20歲的埃及青年,卻捕捉到了人類最崇高、最善良的一顆純朴童心,並製作出了這部四分鍾的微電影。
電影沒有一句台詞,卻感動了世界上不同種族、文化的人,榮獲埃及盧克索電影節大獎,非常感人。
如果不是我的
我會把我得到的
還給你
如果我無法得到
我會把我有的
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