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2觀後感400字
看大家對電影2012討論的這么熱鬧,那我也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今天,特意在網上觀看了這部大片,原本現在就想睡覺,但是一閉上眼睛就是2012電影里的場景!於是在床上翻來覆去就是沒了睡意。
對2012地球覆滅說的認識,我最早是從公公婆婆的嘴裡所知。他們是虔誠的教徒,說什麼聖經里有預言,告訴他們世界要在那時滅亡。但是我是堅決的不信的,其一我不是什麼信徒,什麼也不信,另外,我相信,世界創造人類,人類掌控世界。但是,看了這部片子,我感動也沉默了……
我的感動,來自於片中的那種人性。這種人性,是博大寬廣,是勇於付出,而不是狹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片中誰去誰留已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只有在面臨生與死的決擇之前,無法抗拒的大災難之前,才能看出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強大,人性中的自私和高尚。片中,那個男主角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取,終於說服了政府要員,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
我的沉默來自於影片里那些災難的場景。影片把災難里發生的景象發揮的淋漓盡致!片中激動人心的鏡頭太多,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洪水、隕石雨等等,看的自己都像是融入了這個悲觀的場面當中。靜坐下來細思,覺得這些並不是無來由的:2004年12月26日南亞大海嘯,09年剛過去的海地大地震,10年智利8.8級強烈地震,而我們中國,08年的雪災,08年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近年來,一幕幕土地龜裂、江河斷流的旱象,在我們眼前不斷變幻。現在北方黃沙漫天,南方乾旱缺水,吉林省東南部暴雪連連,新疆北部融雪性洪水頻發……我國環境狀況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這么多災害同時肆虐,難道這不是在告訴我們中國環境提前進入「2012」?這是它們給中國的環境狀況的警示,給世界環境狀況的警示,警示人類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宇宙雖然浩瀚但自有法則,自然雖然無常但自有規律。看來我們人類只有學會謙卑,學會去敬畏自然,遵循法則,才不至於給自己自掘墳墓!
-----------
B. 2012電影觀後感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2012》。現在想起,我的心中還是會涌動著很多感想,還是會覺得很震撼,還是會想起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這部電影主要是根據瑪雅歷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會毀滅的傳說,描繪出了世界末日來臨時地震、海嘯等特大災難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和人們面對災難的表現。其中,發現世界末日要到來的人是印度的科學家;而最後,製造好「方舟」,拯救人類的是中國,我為中國和亞洲感到驕傲。
在電影《2012》中,主角叫傑克遜,他在發現災難來臨時,立刻帶上自己的家人,開汽車,開飛機,歷盡艱難萬險來到中國,在一個造「方舟」的工人的幫助下進入了方舟。可是卻因此給「方舟」造成了損壞,差點害死了全船人。於是傑克遜冒著生命危險與兒子一起齊心協力解決了故障,讓大家都得救了。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犯的錯需要我們去承擔!」我很佩服他在這種危急時刻選擇了知錯就改,勇於承擔。
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還是美國總統。災難來臨時,這位美國總統選擇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學家們發現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訴全世界的人們,而不是隱瞞真相,讓人們有時間與自己的家人告別。美國總統說過「我們是一家人,我會留下來和你們一起度過難關!」這位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上「方舟」,逃過這次劫難的人,但他卻認為驚慌的人們需要有人指揮;恐懼到了極點的人們更需要有人去安撫。美國總統最後選擇了留下,被海嘯淹沒。他做了一個普通人難以做到得偉大的選擇!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災難,但也會有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一個黑人在白人一統天下的西方世界,選擇了努力與奮斗,最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美國的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今年的感恩節,奧巴馬與兩個女兒一起出現在白宮,接收國家火雞協會按傳統向總統贈送的火雞。奧巴馬曾計劃把這只伙火雞吃掉,但女兒上前阻止,他就沒有吃,並且假裝嚴肅地把手放在火雞的頭上,說:「你被赦免了。」在威嚴的總統和慈愛的父親之間,奧巴馬選擇了做一個慈愛、幽默和會讓女兒快樂的父親。相信這樣的總統,這樣的父親,在碰上《2012》這樣的災難時,也會做出像電影中的總統一樣的選擇!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捨生取義的人,但我更希望我們在現在選擇健康,選擇環保,讓《2012》的悲劇永不出現!一起加油~
C. <2012>電影你看完有什麼觀後感想
1.特效真的很好
2.好像很燒錢
3.情節真的是
簡單
4.披著中國元素外衣的典型美國電影
D. 求電影《2012》觀後感,2500字,急需
請注意,這是觀後感,不是影評。
--10億美金不是個小數目啊。
--很抱歉我親愛的陛下,是歐元,10億歐元。
我不打算劇透,所以決定就寫寫感受,不描述情節了。上面那段話來自於美國政客給阿拉伯一位國王推銷諾亞方舟的船票的場景,石油大亨本著生意人的本能,想拿拿架子講講價,所以略有傲慢的,裝作不在意的樣子說:十億美金不是個小數目啊。(你這條褲子要100塊太貴了),政客說:很抱歉陛下我說的是十億歐元(我說的是一百塊美元不是人民幣)。
當然這不是一部藝術片,咱們走進電影院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感官刺激,同行的數個男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猛批這是個爛片,我只好問:你沖著什麼來這兒的啊,我是沖著場面跟特技啊,人又不是藝術片,要我說就是個所有以前我們看過的災難片的大雜燴,火山爆發,山洪海嘯,地震地裂,人性的探討我膩了,講一百年也講不完,不講了。
什麼用xz喇嘛諷刺中國人這一說,相信的人,你們覺得一個關注的是天下蒼生,人類命運的人(導演),會那麼狹隘嗎?至少說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這件事,導演做到了,或者說做的很盡力,而以我敏感多疑的個性,並沒有看到導演刻意打壓或者吹捧哪個國家跟民族,反而很糾枉過正的講所有救世主跟偉大的角色都留給了美國人以外的人,就算是美國人,也選擇了有色人種。這是最近的流行趨勢好像。
也有傳聞說這個是宣揚靠中國人拯救了世界,誇張了,絕對誇張,其實是美國政客賣票,中國負責造船,俄羅斯負責用他們的大飛機接人登船,大家都有任務,看吧,很全人類。
當然美國人還是擔任了拯救英雄,但是他們救的是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家人。
要說硬傷很多的,就我這種不懂科學的人也知道,一旦地球南北極互換了,所有的電子產品都得消磁,用不了啦,結果最後六條方舟居然恢復了通信聯系。
八國會議討論,世界末日前大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是延續物種,而不是拯救人類,不惜殺人,到了最後在這殘酷的命題下,方舟終於打開門,接納了岸上離生存希望一步之遙的人們。所有的人也包括觀眾,自動迴避了留在火山,海嘯,地裂之處的人的出境,無一例外的是毀滅。
方舟上留下很大的空間,放了長頸鹿,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些東西而不是盡可能多的人類,但稍有諷刺的是,為了支付高昂的造船費用,10億歐元一張的賣船票。
美國黑人總統留下沒有登船,第二波海嘯之前他從火山灰裡面爬起來,面對漸漸而至的海嘯喃喃念著亡妻的名字說我來了,與此同時義大利總理與民眾在西斯廷大教堂在教皇的帶領下祈禱,一道裂縫從上帝與亞當連接的手指間裂開,這比剛開始巴西上帝的雕像倒下更令人心碎,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老實說看完災難片很長一段時間里心情都會很平靜,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微笑著沉睡於方舟的密封箱內,米開朗基羅的亞當與西斯廷,與祈禱的人同歸塵土與洪水。有人盡力的選擇求生,有人逆來順受的面對死亡。有愛(黑人總統對亡妻的愛)、有信仰(西斯廷教堂前祈禱的天主教眾生)的人,恐怕不一定沒有方舟上的人幸福。
上個星期天,我看了電影《2012》。現在想起,我的心中還是會涌動著很多感想,還是會覺得很震撼,還是會想起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這部電影主要是根據瑪雅歷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會毀滅的傳說,描繪出了世界末日來臨時地震、海嘯等特大災難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和人們面對災難的表現。其中,發現世界末日要到來的人是印度的科學家;而最後,製造好「方舟」,拯救人類的是中國,我為中國和亞洲感到驕傲。
在電影《2012》中,主角叫傑克遜,他在發現災難來臨時,立刻帶上自己的家人,開汽車,開飛機,歷盡艱難萬險來到中國,在一個造「方舟」的工人的幫助下進入了方舟。可是卻因此給「方舟」造成了損壞,差點害死了全船人。於是傑克遜冒著生命危險與兒子一起齊心協力解決了故障,讓大家都得救了。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犯的錯需要我們去承擔!」我很佩服他在這種危急時刻選擇了知錯就改,勇於承擔。
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還是美國總統。災難來臨時,這位美國總統選擇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學家們發現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訴全世界的人們,而不是隱瞞真相,讓人們有時間與自己的家人告別。美國總統說過「我們是一家人,我會留下來和你們一起度過難關!」這位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上「方舟」,逃過這次劫難的人,但他卻認為驚慌的人們需要有人指揮;恐懼到了極點的人們更需要有人去安撫。美國總統最後選擇了留下,被海嘯淹沒。他做了一個普通人難以做到得偉大的選擇!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災難,但也會有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一個黑人在白人一統天下的西方世界,選擇了努力與奮斗,最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美國的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今年的感恩節,奧巴馬與兩個女兒一起出現在白宮,接收國家火雞協會按傳統向總統贈送的火雞。奧巴馬曾計劃把這只伙火雞吃掉,但女兒上前阻止,他就沒有吃,並且假裝嚴肅地把手放在火雞的頭上,說:「你被赦免了。」在威嚴的總統和慈愛的父親之間,奧巴馬選擇了做一個慈愛、幽默和會讓女兒快樂的父親。相信這樣的總統,這樣的父親,在碰上《2012》這樣的災難時,也會做出像電影中的總統一樣的選擇!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捨生取義的人,但我更希望我們在現在選擇健康,選擇環保,讓《2012》的悲劇永不出現!
成都師范銀都小學五年級十班 高勝寒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今天,是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我是肥泰,一個自由社稷者!說不好聽的,我是一個不成功的寫手!現在在做網管,沒時間可以繼續寫我的原創小說《精英警察》。
今天沒事做,看過電影《2012》完美中字版,之後,我聯想起,三年後的今天,我們的世界,是否會和電影《2012》一樣,和古文明時代的瑪雅,他們的預言一樣。
現在很多網上的人傳言,說是2012年的12月21日的那一天,是我們的世界末日!但是,後來我查過很多資料,和我那群兄弟們,一起研究這個所謂的『世界末日』。還有對比瑪雅的預言!
「根據瑪雅文明的記載,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當這一天黑暗降臨後,第二天的黎明永不到來。」其實,2012年12月21日,只是我們現在,地元第五代子孫,一個即將結束的日期!並不能算是世界末日!我相信,那幾天的災難過去之後,會迎來新的,另一個人類文明,也就是我們的子孫--地元第六代子孫。
我在等待著2012年12月21日,瑪雅的預言的實現!同時,我希望瑪雅的預言,對於我們這個地元第五代子孫,只是一個玩笑而已!
我想,若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瑪雅預言的那個2012,世界末日時。我想你們一定會很不爽,因為你們還年輕,你們的前途還很長,你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呵呵,其實我現在也不過就19周歲而已!
還有,本人我肥泰,對於科學,那是半信半疑。現在的科學家呢,把解釋不了的東西,就如人死後留下的靈魂,又或許是某些地方,連續出現的怪異現象等等,就用「不存在」或是「迷信」等字眼,排除這些早已存在於這個地球上。或是說,早在我們第五代人類文明存在時,它們早就已經存在。或許是上一代的留下來的,也或許,是上上一代的...。只是現在的科學還沒到那麼『尖類』拔萃。
現在,我覺得今天的陽光,比以前的,更加的燦爛,亮麗!
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啟示。還是,希望我在有生之年,好好的再看看一個人類總是自以為地球是屬於人類家園的世界。現在的我,只能說,人類是地球的產物,總有一天,我們會搬離這個家,去新的家園,建立新的人類文明。
電影《2012》裡面,一個鏡頭,我現在覺得那句話,說得很對,很好!
後悔吧,我們還有時間...
什麼?你說什麼?該讓我們後悔的事是什麼?那好,我問你,你們小時候讀書用的紙、橡皮擦等等文具是從哪裡來的!所有人生活中的桌子、椅子、房子的建成、食品。我們現在身上的衣服!煤氣,汽車用的汽油。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是從哪裡來的!
這些都是從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上,那些樹,那些生長了近百年或是幾百年的樹,砍伐。種一片森林那麼簡單嗎?哪怕是一棵樹!下山容易上山難,同理可鑒。還有,地球如今的面目,我想應該是千瘡百孔。那些都是挖掘地下礦物質所形成的!
大自然的報復,很簡單,狠狠的一個海嘯,足以死上上萬人!假設,如果龍卷風、海嘯、地震、火山爆發、風暴、冰雹等,把整個地球掃盪一遍的話,我們人類能生存下來的幾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呢?
作者:肥泰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下午14:07
E. 電影 2012 觀後感
盡管在敘事上頗為拖沓,《2012》還是依靠其過硬的特技效果震撼著每個觀影人的視覺。如果你能對那些宣揚美國「主旋律」信念的台詞選擇性迴避,並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贊中國還是貶中國的話,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豐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對自然極度惡劣的末日,人類究竟該如何應對?本片要表現的核心內容正在於此。
先說些好話,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確實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綜合了災難片曾經運用過的各種伎倆。地震、火山、海嘯、雪崩,這些在「《後天》製作組參與作品」里挑大樑的災難,在本片中一股腦全部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強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證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災難片都只是從他那裡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災難場景,還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邊角料嚇怕過,就別來電影院看《2012》!
F. 電影《2012》觀後感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於技術上毋庸置疑。世人經歷過、能想像的所有自然災害都在影片中呈現殆盡,真實感所營造出的視覺上的「好看」在這部災難片中發揮到了極致,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水深火熱的人類幾無可逃,如《後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無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運」逃脫而逐步消解。藉助於電腦數碼技術,災難片已經完全可以做到嘆為觀止,但這種景象重復多了,並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動觀眾,反而變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現,需要仰視這《星球大戰》里才有的龐然大物時,作為災難片的《2012》其實已經變成了「科幻片」。
在災難片里必須提供的「終極解決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個並不新鮮的精英路線,為了撇清《獨立日》中過於明顯的美式沙文主義,《2012》里刻意強調了所謂的國際合作。然而,我們看到所謂文明的揀選仍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導演沒有迴避這種不公,卻也無法給出解釋,最後只得用道德救贖來煽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被再次強調,「只有中國人能造出來」, 作為一句字正腔圓的誇贊,也顯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國工人們,並未算在被救贖的范圍內,還是「走後門」式的自救或是精英們的憐憫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僅僅當作一部好萊塢的商業產品,那中國只是能造出來方舟的「工廠」,「Made in China」還得掏錢來給「自己的方舟」捧場。票房的最終受益者還是出點子的美國人。在影片中決定人類命運的G8會議上,並沒有再給出中國決策者的鏡頭,在中國造方舟似乎僅僅是取決於喜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盧燕扮演的老奶奶為代表的中國人,其實和喪生海嘯的印度科學家處於同一階層,他們始終沒有被作為抗災的主體來對待,還是10億歐元買來的通行證來得保險、踏實。
影片為了做「大」,基本涵蓋了地球上各國階層和族裔,然而仔細分析這些稍縱即逝的人物,就會發現除了美國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單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羅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國人對他們的一貫印象,並無改觀。即便是梵蒂岡教堂和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徵意義,毫無抵禦災難的主動性。即便片長有兩個半小時,但導演艾默里奇還是來不及深入地刻畫人物。代表美國中產階級的傑克遜由誰來扮演無所謂,怎麼演也無所謂,他可以是約翰·庫薩克,也可以是湯姆·克魯斯或者尼古拉斯·凱奇。作為還算戲份多的主演,庫薩克所做的只是從一場災難跑到另一場災難里,在汽車、小飛機、大飛機、方舟等各種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總能利用「最後一分鍾法則」成功脫險。模式化的場面在《2012》中出現了多次,電影的長度只是和災難的次數成正比,在不斷重復同類型的影片的橋段後,庫薩克終於扮演了一回《海神號》里的「牧師」,犧牲掉了情敵,保全了自己一家團圓。
銀幕上的黑人總統如今已是現實,丹尼·格洛弗雖不及奧巴馬年輕干練,倒也顯得沉穩厚道,最後一刻的大義凜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麼虛構,災難片也與時俱進,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為三軍統帥的一國元首,總攬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犧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樣能感動全世界。這才是好萊塢的精明之處,艾默里奇這位德國打工仔領會精神,既捧好了領導和老闆,又哄好了全球觀眾,賺個盆滿缽滿當在情理之中。
G. 《2012》觀後感500字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於技術上毋庸置疑。世人經歷過、能想像的所有自然災害都在影片中呈現殆盡,真實感所營造出的視覺上的「好看」在這部災難片中發揮到了極致,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水深火熱的人類幾無可逃,如《後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無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運」逃脫而逐步消解。藉助於電腦數碼技術,災難片已經完全可以做到嘆為觀止,但這種景象重復多了,並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動觀眾,反而變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現,需要仰視這《星球大戰》里才有的龐然大物時,作為災難片的《2012》其實已經變成了「科幻片」。
在災難片里必須提供的「終極解決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個並不新鮮的精英路線,為了撇清《獨立日》中過於明顯的美式沙文主義,《2012》里刻意強調了所謂的國際合作。然而,我們看到所謂文明的揀選仍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導演沒有迴避這種不公,卻也無法給出解釋,最後只得用道德救贖來煽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被再次強調,「只有中國人能造出來」,作為一句字正腔圓的誇贊,也顯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國工人們,並未算在被救贖的范圍內,還是「走後門」式的自救或是精英們的憐憫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僅僅當作一部好萊塢的商業產品,那中國只是能造出來方舟的「工廠」,「MadeinChina」還得掏錢來給「自己的方舟」捧場。票房的最終受益者還是出點子的美國人。在影片中決定人類命運的G8會議上,並沒有再給出中國決策者的鏡頭,在中國造方舟似乎僅僅是取決於喜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盧燕扮演的老奶奶為代表的中國人,其實和喪生海嘯的印度科學家處於同一階層,他們始終沒有被作為抗災的主體來對待,還是10億歐元買來的通行證來得保險、踏實。
影片為了做「大」,基本涵蓋了地球上各國階層和族裔,然而仔細分析這些稍縱即逝的人物,就會發現除了美國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單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羅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國人對他們的一貫印象,並無改觀。即便是梵蒂岡教堂和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徵意義,毫無抵禦災難的主動性。即便片長有兩個半小時,但導演艾默里奇還是來不及深入地刻畫人物。代表美國中產階級的傑克遜由誰來扮演無所謂,怎麼演也無所謂,他可以是約翰·庫薩克,也可以是湯姆·克魯斯或者尼古拉斯·凱奇。作為還算戲份多的主演,庫薩克所做的只是從一場災難跑到另一場災難里,在汽車、小飛機、大飛機、方舟等各種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總能利用「最後一分鍾法則」成功脫險。模式化的場面在《2012》中出現了多次,電影的長度只是和災難的次數成正比,在不斷重復同類型的影片的橋段後,庫薩克終於扮演了一回《海神號》里的「牧師」,犧牲掉了情敵,保全了自己一家團圓。
銀幕上的黑人總統如今已是現實,丹尼·格洛弗雖不及奧巴馬年輕干練,倒也顯得沉穩厚道,最後一刻的大義凜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麼虛構,災難片也與時俱進,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為三軍統帥的一國元首,總攬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犧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樣能感動全世界。這才是好萊塢的精明之處,艾默里奇這位德國打工仔領會精神,既捧好了領導和老闆,又哄好了全球觀眾,賺個盆滿缽滿當在情理之中。
H. 2012的觀後感
對世界末日的態度 影片《2012》中所謂的「世界末日」,我們既不必當真,也不必批判。 世界末日這件事情,純粹站在科學的立場上說,這個可能性總是存在的。因為不可知的災難什麼時候都可能發生——也許下一個小時就是末日,這個可能性也存在,只不過它的概率非常小而已。況且按照我們的唯物主義理論,這個世界有始也有終,地球本身,太陽系本身,也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衰老死亡之日,那時候當然就是世界末日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末日當然是存在的。 但問題是,當我們現在討論對於世界末日之說「相不相信」時,我們是另有暗含問題的。當我們談論「相不相信」時,我們其實暗含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你信了,你准備怎麼生活下去?如果你不信,你又准備怎麼生活下去? 比方說,如果你確信兩年之後是世界末日了,和你確信兩年之後世界還將是正常的,你此刻的生活態度就會不一樣。在前面一種情形下,也許你覺得反正再過兩年世界就完蛋了,從現在開始很多約束你都不願意接受了,你想吃喝玩樂,你想醉生夢死,你想倒行逆施……。如果你相信世界還是正常的,那你當然不會胡來了。也就是說,你是不是打算按照兩年後世界要毀滅來安排你現在的生活。理智告訴我們,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這樣安排生活,都不可能接受這個假設來安排生活。絕大部分人,只要還有理性,肯定會按照「兩年後世界將是正常的」這一假定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大部分人在這種情形下都會相信世界將是正常的呢。因為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兩年後世界將是正常的,即使太陽系真會發生什麼變化,那也是長周期的變化,幾年的時間尺度之內當然感覺不到。 那麼為什麼我們相信科學,而不相信神秘主義的預言呢?那是因為,科學在以往這幾百年裡所取得的業績,讓我們相信這個理論是管用的,它對於大部分自然現象的解釋是正確的。比方說,它對萬有引力的理解是正確的,以至於我們可以發射一艘飛船飛向火星,居然就真能在火星上著陸,這說明我們計算的軌道是正確的,我們計算這個軌道所依據的整套理論也是正確的,如果它有一點不正確,飛船就飛不到那裡去。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權威當然是最大的。大部分人面臨這個選擇的時候,還是願意選擇科學。選擇科學,我們當然假定兩年後世界還將是正常的,我們當然也就不信末日預言了。 有人曾預言,影片《2012》上映之後,大家會更加熱衷於談論「世界末日」之類的神秘主義話題,現在看來倒是有點不幸而言中了。當然,作為談資,看完電影後,沿著電影里神秘主義的話題繼續討論討論,這很自然,也常能令人愉快,也不至於有多大害處。可是你不會因為這個而改變你對生活的預期和安排——你明天該上班還是要上班! 「導演找了許多方法讓地球毀滅」 影片也的確展示了這樣的特色。影片中,幾乎集中了電影史上所有災難:洪水、地震、海嘯、颶風、岩漿,大量體現人類文明的標志性建築物像豆腐一樣被自然的巨大力量碾碎,幾乎是能想像到的人類災難的極限。 而整部影片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杉磯的消失。整個城市就像泰坦尼克號那樣先斷裂再傾斜,最後下沉到太平洋里。讓中國觀眾印象深刻的是,滔天洪水跨過西藏的雪山,淹沒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 美式套路「單親爸爸救小孩」 《2012》的故事主線很「美國大片」:學者傑克遜坐飛機前往被地震吞陷的洛杉磯拯救前妻和兩個孩子,並冒險驅車去正面臨火山大爆發的懷俄明州黃石公園找一名知曉災難的廣播電台主持人來得到飛船的地圖,當然,災難片發展到今天,當初《世界末日》中布魯斯·威利斯獨力救地球的「英雄本色」已不能再糊弄觀眾,地球還是會遭受重創。但英雄起碼能救自己的家人,而且這個英雄通常都是單親爸爸。之前熱映的《神秘代碼》中,離異男尼古拉斯·凱奇就傾盡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兒子,而自己卻葬身災難。 這次扮演單親爸爸傑克遜的是約翰·庫薩克,跟他多次合作的36歲女星阿曼達·皮特扮演其前妻。庫薩克被業界評價為「最被低估的男演員」,為人頗有個性,從前只愛拍獨立電影,不知該片是憑什麼打動他第一次出演商業大片。而導演艾默里奇曾經表示,在構思故事時腦海中浮現出的男主角,就是庫薩克。 「故事老套 足夠煽情」 該片主線依然是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最擅長的父子情。約翰·庫薩克扮演的作家傑克遜婚姻破裂,前妻甚至有了新男朋友。當這場大災難發生的時候,傑克遜剛從前妻家接走自己的一雙兒女,准備前往黃石國家公園度假。在得知洛杉磯的災難之後,傑克遜還是決定本著大無畏的精神返回市區救回前妻以及前妻的男友。
I. 2012電影讀後感(400)字
觀眾對《2012》這個電影的反響都是很不錯的。於是,昨天下了班我帶著期待與好奇去觀看了這場電影,說真的,直到現在,當我回想起電影中的每一處情節時,依然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中的恐慌與不安,因為我有些擔憂,我知道這種擔憂或許會被看成是杞人憂天,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人類真的需要好好的自省一下了。《2012》雖只是一部關於人類毀滅的災難片,講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我們人類是如何掙扎求生的。
但對我們每一人來說也敲響了警鍾,影片中講述的自然環境和資源長期被人類掠奪性破壞,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統已經面臨崩潰。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這樣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瑪雅文明預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個文化、種族,全球的科學家、政府,都無法預知這一天到底會發生什麼。
影片中所帶來的視覺沖擊,讓觀眾切身的感受到了彷彿世界末日真的降臨了一樣。影片中強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發讓眼前熟悉的家園變成了人間煉獄,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爆發,每一個鏡頭每一處情景都讓我緊緊的抓住康的手,彷彿我們就是那場世界末日里掙扎的人一樣,害怕即將失去的一切美好事物和心愛的人。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傑克遜一家在尋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過程中多次經歷了生死考驗,最終他們終於到達方舟基地。然而已經製造完成的方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從世界各地聞訊涌來的受災人群,於是,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這句話也讓那些在生死邊緣的人們看到了生的希望,最後人們終於在方舟中度過了這一全球性的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希望,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記得康說,這樣的災難即使來了也無所謂,所有的人類都一起面對然後一起消失。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會是這樣,即使2012年的12月真的會是世界末日我仍然希望災難離我們遠一些,如果一定要面對那恐怖的巨變,我希望我會和我愛的人在一起,和我的家人們在一起,一起躲過這可怕的惡夢。
珍愛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吧,生活是美好的,為了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珍愛生命珍愛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