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04 16:37:49

①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到從事一項科學事業是多麼的神聖。用去自己畢生的心血,換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那是何等的偉大。

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僅充滿了無數的親情、愛情、友情、愛國熱情,更是充滿了一個科學家對待科學的信心和決心。他們敢於向科學挑戰,敢於向世界挑戰,不畏懼環境的艱難險阻,不畏懼隱姓埋名的艱難困苦。

看了這部電影,我們應該為選擇了物理這樣的一門學科而驕傲,因為我們有先鄧稼先等這樣名副其實的偉人作為我們的榜樣。他們向科學挑戰的事跡一步一步地激勵著我們要努力的學習知識,認真的去對待科學。

當今的祖國繁榮昌盛,擁有更多可以讓我們去發展的平台,我們應該學習向鄧稼先這樣一代科學家對待科學的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持之以恆的精神,敢於向科學挑戰,向權威挑戰。我們作為當今祖國的青年,更是擔當起一份建設祖國的責任。

寫觀後感的要點

1、「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人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2、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② 大漠英雄鄧稼先觀後感

1958年秋天的某一天,錢三強部長召見鄧稼先時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並說明了工作的保密性。作為核物理專家的鄧稼先幾乎沒有思索便答應了,他答應像是自言自語:「我們終於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平淡的話語中透著早有的一份期盼。
1959年6月,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的專家。核技術是各個國家的機密,我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借鑒。國內懂得核技術的專家不多,為了培養人才,國家從許多大專院校調來了一批優秀的大學生,鄧稼先作為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他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為他們講解核技術,然後再帶領他們一起進行研究。
片中有這樣一段鏡頭:研究小組的成員進行著規模宏大的數據驗證,而他們的運算工具是中國沿用了幾千年的算盤。這畫面折射出一種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民族精神。正是這樣的演算否定了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據,解決了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這被數學家華羅庚稱為「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對工作無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試驗的事故中,鄧稼先獨自一人前去爆炸區檢查,到達投彈落點時,他發現原來是降落傘沒有打開,原子彈墜地被摔裂了。他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隨後又驚恐萬分地扔掉了碎片。作為核專家,他當然知道手捧原子彈碎片的危險性,那麼強烈的核輻射,對身體會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於手捧原子彈碎片,解釋只有一種,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這些基本常識。他又驚恐萬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長久矣。從影片的最後鄧稼先彌留之際,還不忘中國核武器發展事業,他向國家寫了一份關於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來看,他當時擔憂的不是個人的生命,他擔憂的是中國的核事業,因為他的生命早已屬於祖國。
片尾他的女兒典典在他彌留之際沖進病房看他時,奄奄一息的他突然雙目放光,他直起身來,一把拔掉插在鼻孔上的氧氣管,臉上露出微笑:「典典回來了。」他不想讓女兒看到他插著管子的模樣,他只想給女兒微笑。他知道他欠女兒太多太多了,28年來,不用說照顧女兒,就是見上一面也顯得那麼奢侈,他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多想好好地陪陪女兒,但他知道已經沒時間了。典典此刻淚雨磅礴,鄧稼先心裡也淚雨磅礴。他終於痛苦地躺在床上,一任女兒在撲在他懷里嚎啕大哭。
影片中的最後一段結束語是他的同學楊振寧對他的評論: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看完影片《鄧稼先》,我端坐良久。楊振寧是他的同學,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但我覺得鄧稼先身上有比諾貝爾獎更沉重的東西在裡面.
張愛萍將軍這么評價鄧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自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功勛澤人間。

③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黃沙漫天,飛沙走石,數不盡的戈壁灘接連成片,剎那間,天邊升起一團黑色的蘑菇雲,接著一束耀眼的火光突破黑煙的重圍,把天空染成一片深紅色。他興奮地跳了起來,又像是被原子彈擊中了似的,向後退幾步坐倒在沙灘上……

這便是這部影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鏡頭。當時的新中國成立不久,鄧稼先毅然承擔起祖國的重託,走上了研發核武器的道路。條件簡陋、環境惡劣,面對重重困難,他從未後悔、從未放棄,而是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直至生命的終結。

縱觀稼先的一生,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本可以光明正大,自豪地去研究。但為了生死機密,他不透露半點風聲,有苦說不出,含淚望國。他無怨無悔。昔日好友前來探望,本可以回憶往事,大抒心聲。但為了人民利益,他含糊其辭,不敢聲張,把苦往肚子里咽。

鄧稼先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熾熱的愛國情感、堅忍不拔的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腳踏實地,勤奮刻苦。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該片在歷史回溯與當代意義的交叉坐標系中確定敘事主題,不強制人們接受鄧稼先以及他所體現的人生態度,而是朴實地呈現他的生活和生命過程,讓當代觀眾自己去思考和分辨影片的主題意義。

在敘事時有意規避主旋律電影常有的宏大場面或者煽情場景,在最該渲染的時候,不表面化地宣洩激情。該片以大量篇幅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的情感生活,鄧稼先與妻子兒女、同事朋友,特別是他與楊振寧的情感交流,構成了影片的主體場景,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

④ 《鄧稼先》50字讀後感

觀看了黃梅戲《鄧稼先》後,深受心靈震撼和靈魂洗禮。20世紀50年代初,鄧稼先為代表的一群在國外留學的知識分子,聽從中國共產黨的召喚,拋棄在海外的優厚待遇和優裕生活,毅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隱姓埋名,默默奉獻。這種高尚情操,可歌可泣。我心潮澎湃,戲後久久難以入眠。
一、構思精巧,加強了戲劇性和抒情性。
此劇的編劇余青峰和屈曌傑,領受了這一創作任務,先後查閱了大量史料,參觀了鄧稼先當年幾個工作之地,走訪了多位與之相識相關人士,進行了一番精心構思,寫出了劇本初稿,又幾次徵求意見,幾經修改,把這篇真人真事的「命題作文」做得很精彩。
首先兩位劇作家遵循戲劇規律,按照戲劇故事的發展,以鄧稼先、錢三強、朱光亞、錢學森、程開甲、郭永懷、王大珩一幫海外知識分子歸來為序幕。主題歌:中國男兒,要將雙手撐天空,長江大河,峨峨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虹。
其次,劇中第一場,1958年鄧稼先承擔了研究 「兩彈」重任回家向妻子許鹿希告別。劇作家發揮了戲曲寫情的優勢,表現了濃郁的夫妻情。第二場和第三場表達了鄧稼先在即將進行原子彈試驗的時刻,母親王淑蠲病危,鄧稼先忍痛拒絕組織已經安排好的回家與母親見最後一面的機會,專門設計了鄧稼先與母親跨時空對話,充分展示了母子情深。第四場反映了郭永懷院長乘坐飛機失事,壯烈犧牲,緬懷郭院長的同志深情。第五場,1979年在新疆羅布泊基地一次重要的氫彈試驗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接任了院長的鄧稼先為查明原因不顧個人安危,隻身深入爆炸區考察,原因是降落傘沒有打開氫彈直接摔到了地面。接著是鄧稼先想念妻子,送回一盆馬蘭花,許鹿希面對盛開的馬蘭花,思念遠方的丈夫。第六場,時空大轉換,1986年春天,已患癌症晚期的鄧稼先。回到北京與女兒平平和兒子典典團聚。充分展現了父女情和父子情。緊接其後,病入膏肓的鄧稼先在愛妻的陪伴下游覽圓明園,以大段唱腔互訴衷腸。尾聲,設計了鄧稼先由許鹿希的攙扶,在天安門廣場向五星紅旗行注目禮,馬上序幕重現,鄧稼先等一般海外知識分子歸國,最後在雄偉壯麗的《中國男兒》歌聲中落下帷幕。
全劇構思精巧,首尾回環往復,抒情性濃烈,戲劇性較強,塑造了鄧稼先和許鹿希,既高大豐滿又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是一部充滿時代氣息和正能量的閃光之作,值得充分彰揚。
二、二度創作充分花揮了戲曲的寫意性,精彩紛呈。
此劇的二度創作,導演張平充分發揮戲曲的時空自由。以大寫意的手法精心構思,布局了簡潔洗練的舞美,獨具特色的燈光,讓兩位男女主人公展現劇中的所扮人物的風采,使用黃梅戲的唱念做舞,如行雲流水般的在舞台上靈動呈現,給觀眾帶來應接不暇的戲劇優美感受。兩位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劉國平和吳美蓮,在導演的啟發下,深入了解所扮人物的個性,體驗所扮人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特殊心態,表現出了所扮人物的精神氣質,初步塑造了鄧稼先與許鹿希光輝的舞台形象。當然,仍需進一步努力,爭取達到神似,豐富中國戲曲現代人物畫廊。
當我欣賞許鹿希唱「一盆馬蘭花,數年魂夢牽。它美而不鮮艷,它紫而不扎眼。冷寂中,清香綻,隱忍中,品性堅。……若說有怨卻無悔,若說無憾卻不甘,我多想化作馬蘭花一朵,常伴他,眼波溫柔將我看……」我的眼前彷彿許鹿希就是馬蘭花,馬蘭花就是許鹿希,人與花合二為一。最好此處安排鄧稼先與許鹿希跨時空對唱,由鄧稼先唱:「夫人就是一朵馬蘭花……」,更具藝術感染力。
三、此劇全體昭融,光芒四射,動躍前卻。
以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元勛,為了祖國不受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在極基惡劣的環境中潛心研究出「兩彈」,功勛卓越。當我欣賞劇中鄧稼先與夫人的大段對唱「……你和我,一條心,緊緊相連。只為了堂堂正正做個中國人,有底氣,有地位,有尊嚴!再不懼,耀武揚威,燒殺搶掠,再不用,低三下四,婢膝奴顏」時,心跳加速,熱血沸騰。
通觀全劇,大氣磅礴,雄渾壯美,流光溢彩。清初孔子三十三代孫孔真瑄描寫自己登泰山《日觀峰觀日出》中記有:「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缶樽,次如葫蘆,上黃白,下紫赤,類薄蝕狀;又次如葫蘆、缶樽之倒置;最後如炬燈之燼。蓋其初為海氣所蒙,蟬蛻既盡,然後全體昭融,光芒四射,動躍前卻,若危船簸浪,震盪心目,神體為之不寧。」我在觀看此劇情中,也有「全體昭融,光芒四射,動躍前卻,若危船簸浪,震盪心目」的審美心理感受。
四、千秋事大,也費商量
明代初葉,著名劇作家高明在《琵琶記》開篇中提出,戲曲作品「樂人易、動人難」的千古論題,激勵著歷代戲劇家為創作「動人難」的經典之作而奮斗。為使這部已經達到藝術高原之作向藝術「高峰」攀登,國家藝術基金把此劇列入滾動資助劇目。筆者有幸觀看了這次在西安「一改」演出,又參加「一改」演出後的學術研討會。
在這次研討會上,有的專家提出,劇中描繪鄧母病危,發來加急電報,組織已經安排好讓鄧稼先回去控母,鄧稼先為了工作任務而主動放棄,對母親不夠孝敬,而真實情況是組織上沒有告訴鄧稼先,這樣表現有損鄧稼先的形象。我也覺得這一建議有道理,可否改為鄧母不讓兒子回去,是夫人許鹿希發急電來告訴,丈夫鄧稼先猶豫再三,與母親或夫人通了長途電話,才放棄回去探母的。總而言之,謹慎處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才能使正面形象更可親可愛。我也提出,劇中表現郭永懷院長飛機失事之後,鄧稼先和同事痛悼送別的場面,可否改為鄧稼先接任院長,深感責任重大與工作壓力,去郭永懷的墓地悼念,傾訴衷情,鄧稼先面對墓地旁邊秋日醉紅的胡楊林,唱一曲黃梅戲的《胡楊贊歌》用「千年不倒」和「千年不朽」,贊美胡楊林,比喻贊揚郭永懷,更有戲劇性與抒情性。此曲和《馬蘭花歌》,精心打磨詞曲,使之成為以後可以留傳的經典唱段。
我相信,在國家藝術基金指導下,經過功力深厚的主創團隊進一步精心修改,提升此劇的藝術性,使之成為當今現代戲的藝術精品。
最後,我以著名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結尾詞與拙文閱讀者共享: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裡,幾度倘徉。風止高梧,蟲吟小榭,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
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也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後,伴葯爐經卷,自禮空王!
(秦華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蓮盅評戲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

⑤ 觀看檔案鄧稼先的讀後感

《鄧稼先》觀後感

看完電影《鄧稼先》後,我認為鄧稼先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為人:不求功名利祿,只是默默地在為自己的國家奉獻。更何況如今貪官污吏遍地叢生,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看到過一則笑話。官員一拜訪官員二,看到他的豪宅,就問他是怎麼變得如此富有。官員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橋:「我吃了這個工程的20%」。後來,官員二拜訪官員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宮一般,就問了同樣的問題。官員一指了指沒有橋的河說:「我吃了這個工程的100%」。如此調侃,可見這種行為早已變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會有人感到驚訝。

可是鄧稼先卻沒有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當他被告知馬上要參加的工作需要他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從此銷聲匿跡,他仍然毫無返顧地接受了。而這件事是他最親的親人也無法知道,而且會讓他遠離他們。這份工作,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並且忍受遠離家人的痛苦。按現代人的價值觀,這絕對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工作。可鄧稼先還是同意了,並為這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為了國家放棄了利益、名聲與親人,為他贏來了無數好評;而現在有無數人,不是成為金錢的奴僕,就是成為權力的木偶,為了這些他們犧牲了尊嚴與地位,有時甚至違法,卻只「贏」得他人的唾罵與鄙視。所以,鄧稼先的這種為人,值得我們學習而它們也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回報。

⑥ 鄧稼先觀後感300

鄧稼先爺爺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的愛國之心更是要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永遠把自己的祖國放在第一位,為了祖國而努力奮斗,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國母親,是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祖國母親。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爭取也想鄧稼先爺爺一樣去外國留學,等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祖國,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報效祖國母親,祖國母親的強大,是所有的國人最大的心願!

⑦ 看電影《鄧稼先》寫一篇觀後感。500左右。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遙遠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悅耳的歌聲唱出深深的情,為了這巨龍的騰飛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價!而有一個偉人,他沒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戰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人們他就是鄧稼先。今天我去看了電影《鄧稼先》,讓我們一同走近鄧稼先的世界,感受心靈深處的震撼吧!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他的一生對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 他因為遭到氫彈的核輻射,在1986年7月25日,逝世於北京。
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便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他來到了生活條件惡劣的戈壁灘為祖國國防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白天的戈壁灘酷熱而晚上又刺骨般冷.他在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成功的領導了氫,原子彈的發射.
他是氫彈的開發者,他的成就意味著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是中國的功臣,而奧本海莫也是其國家的功臣.但二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奧本海莫鋒芒畢露不拘小節,鄧稼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人生.
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曾說:「他把畢生的經歷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楊振寧稱贊鄧稼先時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們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國慶60周年緬懷和追憶英雄。是我永遠學習的動力,永不忘本。向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的人民致敬。
我們對比他和居里夫人的光輝事跡,便會發現許多驚人之處:一樣熱愛祖國,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樣做出傑出貢獻;那我們便可以說,鄧稼先是中國的「瑪麗.居里」!
他的成就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歡天喜地,慶賀中國這古老的巨龍騰飛了!但他仍不懈努力,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默默奉獻著他的一切.
中國人不可以忘記的人------鄧稼先

⑧ 電影鄧稼先的觀後感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在慶祝黨的89歲生日之際,集團公司黨委組織觀看了愛國主義史詩獻禮片《鄧稼先》,廣大黨員共同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滌盪。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能夠成為大師,本身的經歷定是足以被稱之為「風雲」或者「傳奇」的,鄧稼先就是這樣的傳奇。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願隱姓埋名於戈壁荒漠,一紮就是數十年,環境惡劣超出常人想像。但他為了神聖的事業,義無反顧選擇了堅忍。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組織上嚴格要求他對外界甚至是自己至親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點風聲,他深知利害,忍了下來;原子彈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終身遺憾,不能發表研究成果,更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他嚴守秘密,忍了下來;明明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的人,卻因為這不能說的秘密被抄家以致連累妻子兒女,他心痛且疚,還是忍了下來;美籍華僑楊振寧教授回國探親,他被點名參加接待,面對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關切,他依然是恪守紀律,訥訥地推說「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鮮明,旁人看著心酸,他仍舊可以淡然地搪塞過去。可是在「中國的原子彈聽說有兩個美國人的幫助」這樣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辭,卻讓他悶悶不樂,「感到不舒服」,因為這嚴重傷及的是他最珍視的民族精神和中國氣節!幸好周恩來總理及時作出了明確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餞行晚宴上,楊振寧看到這封特快專遞來的信,激動得泣不成聲。那一刻,我們讀懂了「中國心」的涵義,更為無數像鄧稼先這樣「中國的脊樑」式知識分子而揚眉吐氣。

心有大事業,成就大目標。世人看見的多是壯麗輝煌的果實,又有幾個人能了解這過程的曲折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朝著既定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歷經磨難終不改其志,無怨無悔奉獻畢生,又怎能成就這偉大神聖的事業呢?鄧稼先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他的寬廣無私相比,當前倍受職場白領追捧的「杜拉拉」們內心裡那點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慚到塵埃里去的。浮華時代,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頂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縱然不能成就驚天偉業,也要無愧於一個大寫的人。

⑨ 鄧稼先觀後感(寫出自己的感受為主)

永遠的鞭策——觀電影《鄧稼先》所感(2011-10-17 21:37:55)轉載▼標簽: 鄧稼先觀後感教育
鄧稼先,一個舉世聞名、婦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值得我們永遠敬仰、悼念、學習的偉大物理學家。

懷揣著崇敬,夾雜著些許好奇,觀看了電影《鄧稼先》。

電影以倒敘的形式從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問鄧稼先是否願意參加國家放一個「大炮仗」的工作開始,為我們再現了鄧稼先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為祖國無私奉獻,直至生命耗盡的二十八年。

電影給了我很多的感動,其中一些片段更是讓我記憶深刻,感觸頗多。

當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問他是否願意參加國家的一個需要嚴格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的「大炮仗」計劃時,他沒有任何的猶豫,而是激動地說:國家終於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他這是時刻盼望著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啊!所以當問到他時,才會感到激動而沒有絲毫猶豫。

當然激動過後也有幾分憂慮,從此自己就不能照顧家裡,不能陪在家人身邊了。或許是心中愧疚吧,當女兒要求他帶她去動物園看老虎時,他卻答成去看老鼠。好笑嗎?一點都不,為國舍家是大義,但人之常情總不免惦記家人。捫心自問,換成是我們,要我們為大家作出如此大的犧牲,我們能毫不猶豫的答應嗎?他並不是不顧家,只是為了大家,只能舍小家!

回到工作中,國家下決心造原子彈了,但有的卻只是從蘇聯緊急抽調回來的留學生,以及從國內高等院校中找的一批學生和將軍口中的鈾濃縮工廠、原子彈裝配廠、核試驗基地。

如何開始?先得把這批學生帶成核專家。俗語有雲:說得容易,實際實行談何容易。但鄧稼先愣是毫無怨言地接下了這個困難重重的任務。

從此,他從家人和世人的視野中徹底消失,撲身於原子彈的研製。穿梭於研究所與實驗場之間。領導大家設計,親自下到實驗基地,檢查實驗的進行,觀察實驗。面對本該有的蘇聯援助,最後卻沒有,他毫不懈氣,帶領大家一點一點地摸索,不屈不撓。甚至於在一次實驗發生了問題時,不顧危險親自去檢查,看到殘片時他毫不猶豫的撿了起來。確認問題後才反應過來,這是帶有核輻射的極度危險品,慌忙地扔掉。慌忙很正常,捨身為國,真的毫無懼怕?說不怕,肯定不現實。人有著求生的本能。不過是在另一種堅定信念支撐下即使有著這樣的畏懼仍能勇往直前罷了。英雄也是人,不是神!

為了祖國,隱姓埋名,在艱苦的條件下默默奉獻著。但在動盪的文化大革命中,仍沒能倖免。一回到北京,見到同事在被批鬥,他上前解圍。同行的人無奈的告訴他,快回家看看,你家也被抄了。匆忙回到家,看著一片狼藉的家,以及坐在家中憔悴的妻子。他開玩笑說,還以為走錯門了。言語中多是無奈,卻仍無甚怨言。甚至於後來因為一次實驗的失敗,集體被要求反思莫須有問題、錯誤,遭受無仁道的對待。危急時刻,所幸同窗好友楊振寧回國,要求見他,才得以回北京避過一劫。如此情景,不免讓人覺得心酸,一個大物理學家,卻不得不以如此方式才得以逃過一劫。或許這也就是文革的無理所在了吧。旁人亦覺心酸,他作為當事人卻硬生生地給忍下來了,支撐他的無疑是那顆火熱的「中國心」,那份濃濃的愛國情。

回到北京見到同窗好友楊振寧,同窗問到這些年在幹嘛,卻只能以「家還在北京」搪塞。好友說起留學時的趣事,鄧稼先卻已難以記起了。對於好友的問題,在政治條件下,不能回答,卻又不能不答,最後只能艱難地含糊其辭。好友不停地製造話題,卻仍無話可說。小心翼翼地應付自己的好友,換誰都不會覺得好受。好友給他帶來一張田園唱片,很驚喜,笑笑,讓人覺得有幾分失落,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有這么個愛好了。

送好友走,好友說出了憋了很久的問題:外國流傳是美國人幫忙中國才造出了原子彈,是真的嗎?鄧稼先的表情很憋屈,然而卻不能回答,得先問國家的意思,對於這么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回到家,接到國務院的電話,總理指示據實回答:是中國人憑借自己的力量造出來的。他立即動手開始寫信,一臉寫滿的是激動。接到這個肯定回答的好友楊振寧同樣很激動,激動地哭了。可見前輩們對祖國的熱愛是何等的深沉。

動盪的文化大革命終於過去了,科研環境也漸漸好轉了。鄧稼先成了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長,他的妻子卻是第一次踏入他工作的九院。妻子要來了,鄧稼先卻發愁了,沒地方住。警衛直言和他住一塊啊!他卻擔心自己住的地方也是院里大家討論工作的地方,怕與保密條款不符。是啊,他的工作室是保密的,嚴格保密,因此他在之中過了二十多年單身漢的生活。見到妻子,卻都已經老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給了祖國,給了人民,默默地貢獻了一生。擔心吃飯問題,警衛說到專家小食堂去打,他卻惦記著公私分明。

項目穩步進展著,他自己卻已經垮了。當年反應過來自己直接接觸了核物質時,他就知道自己會有這一天,他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天來的這樣快。躺在病床上,他心裡惦記著的仍然是核研究,甚至自己已經躺在床上不能動了,仍在口述著自己對於核研究的見解、計劃,惦記著我們不能落別人太多!

短短的100分鍾,再現了鄧稼先為祖國無私奉獻的二十八年。他對祖國的愛,化為了他二十八年的默默奉獻,無論祖國如何待他,都毫無怨言。祖國強大了,就是他最大的快樂。

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份愛國情操,讓我為之動容。看看今天身邊的一些人,嚮往國外,擠破了頭想要出國。當然我不反對出國留學,畢竟我們的科學技術確實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我們需要走出去,需要學習別人先進的技術、理論。然而,出國的留學生中真正學成回國的少之又少。有些人貪圖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卻還要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嚷嚷著科學無國界。科學真的是無國界嗎?即使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經常聽到人在說國外如何如何好,環境好,福利優。可是那些優越,哪一個不是建立在以天價出口科技產品,廉價進口高能耗低科技產品的基礎上的。或許出國的人會說那這也是全體國民的責任啊!但不要忘了,國家給了你為數不多的高等教育機會,投入巨大讓你接受優良的高等教育,難道為的就是讓你有一天用你所學到的知識為外國從養你的祖國那裡賺取巨額的利潤,然後再去為外國公民創造福利?老一輩科學家批評青年一代信仰缺失,我很贊同。真的,每天大家都在為了自己的那一點蠅頭小利而忙碌著。遺忘了很多很多!當然能者多為,平凡的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就好。然而,自問,我們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嗎?

很佩服鄧稼先,佩服他能不畏艱辛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在艱苦的環境下從事著繁重的科研任務;佩服他對祖國無怨無悔,無論祖國如何對他,他仍毫無怨言;佩服他對祖國那份深深的愛、那顆火熱的中國心。

鄧稼先的一生,想了很久,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語句來概括,能想到的詞語,在他身上似乎都顯得很無力。他的一生,張愛萍將軍的悼詞給出了很好的概括,在此借用一下吧: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

如今給我們青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我們總是很抗拒,很排斥。《鄧稼先》,一個偉人的傳記,給我們的,卻是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永遠鞭策著我們:記住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落後別人太多!

⑩ 《鄧稼先》100字讀後感

作文講述的是鄧稼先。

閱讀全文

與鄧稼先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