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一步看懂電影
首先自己看一遍電影,理解去思考這部電影的內涵,在電影結束後,回顧一下自己沒有看懂的內容,然後對於自己還是不懂,或者有更深層次理解的片段可以去網上看,豆瓣評論,那裡會有很多人留下自己的感受,然後通過這些並且網路電影的網路全書,再回顧一遍電影,再次欣賞一遍電影中的情節,結合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更進一步看懂電影。
2. 如何讀懂一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要讀懂一個電影背後的故事那麼就要深入電影,讓自己體會當主角的感覺,就會感受到當時的背景了。
3. 一個非電影專業的人如何對電影有系統的了解
我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也就是學的電影相關的專業,很高興看到別的朋友願意了解我們這個行業,我來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想了解電影行業,樓主必須要大量地觀片,看電影,提高自己的觀片量。並且要涉及所有的電影類型範疇,包括,劇情片,動作片,科幻片,驚悚片,包括鬼片等等,不過盡量從簡單的劇情片開始,比如上個世紀外國的默片,即黑白片,中國上個世紀的電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陽光從你的側面打過,你會覺得很美,而在鬼片里,很多鬼的鏡頭是從下往上打的,你可以自己對著鏡子,用手電筒打向自己的下巴,會感覺很滲人,這也是燈光的魅力所在。
通過這些硬體的培養,樓主意見可以看懂很多電影,然後就需要了解一下電影的內在了,觀看一些導演的采訪片,記錄片,這就可以加深樓主對電影的理解,要比一個人自己摸索進步快很多。
先說到這里,有什麼問題再來補充。
4.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5. 如何快速了解看懂一部電影
先從多看影評開始吧,看看別人是怎麼評論的,再對比自己的想法。如果想在這方面有研究,可以去看一些電影鑒賞類的書,還有就是嘗試自己寫影評。時間久了,看懂電影就是小菜一碟的事了
6. 如何理解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劇情情節
《大紅燈籠高高掛》劇情情節秉承並發揚了原作《妻妾成群》的主旨和風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鞏俐對作品核心人物頌蓮的塑造非常成功。
而飾演三姨太的何賽飛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彩表現。陳老爺的扮演者馬精武在片中沒有任何正面鏡頭,主要以聲音來體現出他的存在,卻將一個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式的人物表現得入木三分。
從電影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上看該片是張藝謀文藝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一部。影片本身沒有過多聲音重疊的場景,也沒有任何後期添加的音效,比如為了顯示黑暗勢力的統治地位,一直沒露面的老爺的對白就比較簡單卻非常有效果,彷彿老爺並不存在卻掌握著大院中每個人的生死。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某鎮坐落著一個城堡一樣的陳府。財主陳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雲和三姨太梅珊。19歲的女大學生頌蓮因家中變故被迫輟學嫁入陳府,成為陳老爺的四姨太。陳府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該姨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
雁兒的死令頌蓮精神恍惚、日漸消沉,經常借酒澆愁。一次酒醉後,她無意中說破了三姨太梅珊與高醫生私通的秘密。梅珊於是被弔死在陳府角樓小屋中。頌蓮精神崩潰,成了瘋子。次年春天,陳府又迎來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經瘋了的頌蓮穿著女學生裝在陳府游盪。
(6)如何了解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頌蓮演員: 鞏俐
頌蓮身上有著叛逆與反抗的性格,她被財迷的繼母嫁給陳老爺做第四房太太。頌蓮新來乍到便被前幾位太太擠兌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懷孕來博得老爺的寵幸,不想此事被丫環雁兒識破。當陳老爺得知頌蓮並沒懷孕時,下令封燈。
梅珊演員: 何賽飛
梅珊是陳老爺的第三房太太,曾是戲班中的名旦,模樣俊俏,本性並不壞,但是她天生的恃寵而驕,以為受寵便可以胡作非為,梅珊因為與高先生偷情被人告發。
7. 怎樣才能深入理解電影內涵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 (名著) ?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
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 -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 我們怎樣看電影:影片的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簡
任何涉及觀影活動的理論都必須以感知與認知的一般理論為基礎。這就是探討心理活動的構成理論(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來,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的主流。根據構成主義的解釋,
感知與思考是一種主動的、目的取向的過程
。Karl Popper稱之為心靈的「探照燈」(search light)。感覺的刺激本身並不能決定知覺,因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體乃是根據非意識的推論而構成知覺的判斷。
推論的形成是構成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有些情況下,推論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進行的,結論的確立根據的是感覺的輸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有些過程,如熟面孔的辨識,則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進行的。
感覺資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預期、背景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其它認知作用所決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處理之所以是推論的,在於感知的「結論」是以資料、內在理路或先驗知識形成的「前提」為基礎所歸納出來的。
在構成理論中,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簡單說來,
典型的感知活動是根據提示,來認定三度空間的世界。感知成為一種主動的假設-檢驗的過程。生物體會從環境中獲取資料,而感知則具有先發的能力,多多少少會去捕捉預期中的事物。
貢布里希說: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體先偵查環境中的資料,再由感知的假設檢驗之。假設不是被確認,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設。由下而上的感知過程,比如觀看移動的物體,是以快速、無意識的方式運作的,但仍然類似於其它的推論過程。由上而下的過程則明顯依據前提、預期和假設為之。當我們在人群中尋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為環境的熟悉程度和過去的經驗而增加。認知過程則經由對情境與過去經驗的可能性評估,協助感知假設的修正。典型的認知活動,如事物的分類和記憶,皆依賴於推論的過程。
無論我們稱之為感知與認知的所有活動,都有一群經過組織的知識在其中主導著我們做出假設,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圖式」或「圖模」(schemata)。鳥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視覺認知的圖模,對一個完整文句的概念則可作為理解談話內容的圖模。圖模的種類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鳥的形象)、樣板式的(template,如文檔系統)、步驟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種熟練的行為,例如學習如何騎自行車)。
構成理論的動態本質,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實際的感知者會憑籍其認為最有可能的感知來假設。感知經驗就像所有的推論一樣,都會有風險,必須經得起新環境和新圖模的挑戰。感知假設在一段時間後,會被確認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體也會改變假設或圖模。這種感知-認知活動的循環,解釋了知覺基本上具有不斷進行的、修正的性質。該理論也解釋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練得、學習的活動;因為個人的知覺能力會隨著圖模的擴大、情境的改變及新資料的加入而逐漸變得細致而富於彈性。
視覺可作為構成心理學理論的經典示例。若就純粹的感覺經驗而言,視覺是印象的炫目震動。眼睛以快速而短暫的運動(即saccades),做每秒數次的定像,它會轉動以配合頭部與身體的運動,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顫動;而我們所接受的視覺信息卻都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不會感覺視覺對象的閃動或模糊,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世界、流暢的運動和固定形態的光影。視覺系統的組構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進行推演,因此,可以說,觀看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過程。在三度空間構成的一列物體會「立即」進入眼簾,想要不見也難。這種自動的建構也會受到圖模的影響,圖模根據相繼而來的視覺資料來檢驗假設。Julian Hochberg認為,由於只有眼球能見細節,圖模便主導眼球的快速移動朝向最豐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動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發掘環境。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時時對照著主控的「認知地圖」,連續的觀看則組成了我們的視覺世界。認知地圖讓我們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顫動,只將最重要的部分帶入視覺;圖模則對接下來所見事物形成假設。因此,
眼見並非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種構成的活動,涉及迅速的計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標、預期與假設的運作。我們也可以根據聽覺進行另一個可茲比較的解釋。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釋美學活動的構成理論,然而其輪廓已經浮現。藝術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觀者主動的參與,將之整合、賦予血肉。藝術作品多多少少發揮了由下而上過程的主動性;它確實會製造幻覺。但藝術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觀眾有所期待,並將圖模形成的假設帶入藝術作品中,這些期待與假設來自日常生活經驗、對其它藝術作品的認識等等。藝術作品也為觀眾設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徵與藝術作品的整體形式相互引發、互為限制。藝術作品鼓勵圖模的運用,縱使感知活動最終必須將之揚棄。
那麼,美學的感知和認知活動,與非美學的有何差異?在我們的文化中,美學活動運用的技巧並非以實用為目的。
我們在接觸藝術時,焦點不在於感知的實用結果,而會將注意力轉移至美學過程本身。在日常心靈生活中視為無意識的部分,卻被有意識地對待。圖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設-確認的工作也因之延緩。美學活動如同所有心理活動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藝術會強化、修正甚至攻擊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認知方式。
因此,構成理論認為觀影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心理過程,操控著以下種種因素:一、感知能力。
電影媒體依賴視覺活動的兩項生理缺陷。首先,視網膜無法順應光線快速的明暗變化。在
臨界「融合」(fusion)頻率
下,每秒超過50次的閃光便會產生穩定的印象。其次,當眼睛面對一連串畫面一個個地出現,會出現
表面運動(apparent movement)的現象
。(1)此效果的出現,乃因眼睛會將間歇的輸入當作是運動,只要跳動不至過大。閃光的融合與表面運動代表了自主與強制性的由下而上的過程;雖然我們知道電影只是定格畫面的頻閃呈現,但視覺卻一定能建構出連續的光影和運動。電影是一種幻覺的媒體,依賴我們做出「錯誤」的推論。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於控制我們對刺激的誤測。
黑暗掩蓋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讓我們專心於影片。當觀眾適應低亮度後,閃光融合與表面運動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過程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活動,比如觀看銀幕上的色彩。至於要透過景深的提示來建構敘述空間,則必須同時啟動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種過程。二、先前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觀看電影所憑借的圖模,來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藝術作品。基於這些圖模,我們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確認或推翻假設。有辨識物品、了解對白乃至理解整個故事,都需要運用過去的知識。三、影片本身的內容和結構。
在敘事電影中,影片提供了資料結構——包括敘事系統和風格系統,並鼓勵觀眾進行建構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現各種提示、形態與缺隙,讓觀眾動用圖模,測試假設。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將各種因素抽離開來討論,其實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試想觀影時時間的角色:觀眾在觀看敘事電影時,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將事件以時間順序排列。先前對敘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經驗,使我們期待事件會以某種固定的順序出現,影片中的提示也會讓我們假設各事件是接續出現的。如果敘事不以時間先後呈現事件,我們就得動用一己之力,依據圖模重新安排;但這類電影得冒著讓觀眾看不懂的風險。再者,電影的觀影條件更增添了一筆限制:正常情況下,看電影不能如翻書一樣回頭再看。過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強了觀眾記憶力和推論過程的重要性。因此,導演若不以順序說故事,觀眾不是得重新建構故事順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麼。這也許是大部分電影避免時間跳躍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我們也看到,近幾十年來,有著復雜時間形態的影片能提供觀眾新的圖模,或吸引觀眾一看再看。電影形態式的歷史發展因而可以改變觀眾過往的經驗。
因而,不同於所有被動的觀眾理論,我們認為觀影是一種復雜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動。看電影似乎如同騎自行車一般,不費吹灰之力,但兩者都必須經過練習。這或許是觀眾與讀者最重要的關聯。我們習慣上認為閱讀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語言早已學成,閱讀也是一項極度復雜的工作,需要挑選線索、消化大塊文章、決定如何抽閱文本、預先設想、理解豐富的語意。理解一幅畫的工程似乎同樣浩大。貢布里希表示,觀者必須認識媒介的局限和慣例,了解繪畫的目的、具備增補的能力,並且能夠以人生經驗與畫作相參照。以電影如此富含視覺、聽覺和語言內涵的媒介而言,若無需經由主動而且復雜的建構,的確會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