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1942觀後感

電影1942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07 10:39:13

Ⅰ 有人看過電影 《1942》 嗎觀後感1000字

電影1942,醜陋的新高度

1942這部電影的編劇,真能編,應該獲胡編大獎!為什麼呢?因為他竟然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識的觀眾不難看出這些情節太不真實:

從開頭的乾旱的畫面上看,這一年都沒下過雨了,但鏡頭轉向庫房,少東家在庫房想以糧換嫖,為了突出東家的為富不仁,這庫房裡堆滿糧食,新鮮打下來玉米棒子一串串掛著...... 大家沒看錯,就是當年新打的玉米棒子,還很飽滿,這說明,這是個豐收年。

接著,來強盜了,東家找栓柱去官府報信,這栓柱回來向東家說來兵了,害得東家幾乎被土匪打死。本以為這栓柱和東家有仇,故意這么說的,後來才發現栓柱和東家沒仇,估計是前些年趙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編劇受影響了.....在電影的後半段,這栓柱在日本軍營,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說栓柱是對自己親生孩子玩的風車有感情的話還有點真實性,但為了別人孩子的一個小玩具,連糧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驚訝了,如果當真這么講情義,就會寧願自己餓死也不會賣老婆啊,當初這么講情義,怎麼偷那好心的洋記者的驢吃呢?所以這個不符合邏輯的角色無法再編,只能去死了。

鏡頭轉向逃荒群眾,在路上,災民隊伍和國軍的隊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飛機發現中國軍人佔多數,就開始投彈。隨著炸彈在人群中爆炸,到處血肉橫飛,這時候的人,正常情況不是被嚇得全身癱軟就是被惹怒反擊,可劇中卻是當兵的在此時搶錢搶女人。俗話說溫飽思淫慾,這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環境,誰還有那心思啊,人雖然仍存在野獸的本能,但野獸也不會在生死關頭還有心思配種吧?這編劇把中國人描寫得比野獸還變態!

還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反觀日本人,顯得那麼智慧,憑借充足的後勤供應,給出一些糧食給河南人,河南人就跟著日寇干,結果日寇就順利取得6萬對國軍30萬的勝利。河南人吃了老蔣的備用軍糧不賣力,日本人給吃的就從了,難道這日本人比ZG還偉大?而劇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最讓大家搞不懂的,是編劇的心態,或許正是因為他黑暗、醜陋的內心,才把中國人看得那麼丑惡、劣等,而洋人,都是那麼高大上。如果真如編劇所想,那麼影片中國民政府做足面子歡迎美國人應該不過分。難怪據稱這電影在國外受到一致稱贊......

Ⅱ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Ⅲ 馮小剛(1942)電影觀後感

昨天剛去看了,作為一個生活在四川的河南人,覺得還是我們的河南話好聽,感覺拍的不錯,沉重中有那麼一點詼諧,張默演的拴柱給人印象深刻,看了之後更討厭日本鬼子了。。。我們要自強。

Ⅳ 1942觀後感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影片《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Ⅳ 1942觀後感600字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Ⅵ 求電影《一九四二》學生觀後感500字以上

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上映一段時間了,電影《一九四二》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專業人士一致認為《一九四二》將對中國電影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饒曙光說:《一九四二》在中國電影史上有標志性意義,只有我們的民族強大自信之後才能面對自己的災難,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路海波認為《一九四二》是一部溫暖的電影,「《一九四二》沒有悲觀,而是相信人性的溫暖,給人往前行進的力量,哀而不傷。小編特別為你整理了電影《一九四二》的優秀觀後感,帶你感受一下影片的精彩。
而你在觀看電影《一九四二》之後,是否也被影片中的內容和場面所深深觸動,說說影片中觸動你內心深處的點。
《一九四二》觀後感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飢荒時期日軍放糧,而湯恩伯那潰不成軍的部隊卻以衛國之名義實土匪之行為。面對一個不保護自己的國家,本身國家觀念就不強的中國人在生存和民族大義之間大部分人選擇了生存。幫著日本人打中國軍隊。漢奸呼?非也。
再說,漢奸本來就只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概念罷了。
清朝亡了,我們可以活在中華民國,民國淪落成了一個小島,我們活在所謂的共和國。哪天共和國覆滅了,我們也依然活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是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願意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擁有選擇活下的的權利和方式。
倉廩實而知廉恥,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負我,我何故負他人。
選擇給四分是因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國電影揭示戰爭的殘酷性。1942拍的比集結號好,馮導對大片的掌握已然越來越熟悉。劇本又是由劉震雲操刀,保證了下線。1942的特效和煙花技術團隊用的還是上次集結號那幫班底,這次棒子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特效看起來挺不錯。
片中蔣介石說的那句:在這個世界上我最羨慕的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毛澤東。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負擔。可以融合到民眾。說這段話的時機安排的恰到好處。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轟炸那場戲。撕心裂肺的呼救,軍民互相為生存而打鬥。和烈士子女中打頭的那個小女孩的演技。
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信仰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還是就僅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Ⅶ 1942 電影觀後感 要自創的

1942年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我們不知道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河南人民又意味著什麼?電影用血腥、暴力、慘不忍睹的場景和場面為我們展現了1942年的那場河南大災荒。不但讓我們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後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由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封鎖消息,官史貪污,對民眾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萬民眾顛沛流離,三百萬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餓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下,有的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別人鍋里。特別是在看到兩只野狗在那裡搶屍體時,讓我一陣惡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當美國記者把這張照片給蔣委員長看的時候,蔣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眾的疾苦,而是他所為的官職,所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螻蟻。為了躲避戰爭,為了活著,為了不挨餓,河南一千多萬人民拖家帶口的逃往陝西。老東家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帶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陝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們遭受了寒冷、飢餓和日本飛機的轟炸,為了換取一點點糧食,他們賣女兒、賣老婆、賣自己。老東家的兒媳生下孩子後餓死,女兒賣了自己換了五斗小米,孫子在逃到陝西時悶死了,瞎鹿為了找驢被燙死在鍋里,長工栓柱為了別人的孩子跳了火車,最後死在了日本人的劍下......

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片斷,都讓人心疼和悲痛。電影中特別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飛機上巡視河南災情,日軍軍官陳訴日軍兵力不足,戰爭不利。岡村指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政府對民眾極其冷酷,如果能幫助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民眾,則必然扭轉戰局,擊敗貌似強大的中國軍隊。岡村要求日軍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軍官們疑惑不解:「……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啊!」岡村寧次說:「別忘了,他們首先是人!」毫無疑問,這句「他們首先是人」是這部電影最為刺耳的台詞。

是的,首先他們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著,為了活著有一些災民不惜為日本人賣命,不惜喪失自己最後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可是在那樣的境地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為繼,再說尊嚴和國家名譽都只是空談。在生命面前,所謂的尊嚴和國家名譽都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災人禍加上蔣氏政府對民眾的淡漠,把他們推入了舉步維艱、實難選擇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無奈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體會到的。

這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也是洗滌人心靈的故事片,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們不能更改歷史,但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揣對生活的希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著。

Ⅷ 1924電影觀後感

那叫 1942 馮小剛拍的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不知道這種心情怎麼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後心裡總有種東西在狠狠地糾纏著,似苦,似酸、似辣,唯獨沒有甜………….
電影放完了,我們不想走坐在那裡說著心裡的感受,嗯、感慨吧媽媽,孩子說,我說是的心裡很復雜,馮導確實做的很好,電影做的從內容到手法和陣容都沒的說,真實的再現了歷史,教育了人們戰爭的殘酷,自然災害的無奈和權利的強大,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場,演員精湛的表演,電影都將這些表現的凌厲之極,兩級跳躍似的畫面轉換告訴人們很多……。
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和國家連在一起,和國家的領導人聯系在一起,大與小是一樣的,當困難出現在眼前時,當孩子需要母親時,當人們需要幫助時,統治者考慮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寶座穩不穩,那樣的政府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大批的難民死亡,軍隊的損失,國家的危機啊那是國破家散人亡的結局啊。

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士國人與外國人是一樣的,電影中的李主席,外國的記者,他們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無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碼在歷史上有了他們鮮活的為人的生命而戰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幾個家庭的毀滅幾代人的命運最後的結局讓人有著無法言說的滄桑感,復雜的心裡壓抑感和心痛感。
心裡很多觀後感,電影清晰的畫面,人物極致的表演,豐富的電影內容,敬慕的大師力作,又一朵奇葩讓我的心情也隨著電影滌盪,謝謝馮導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也謝謝演員們又一次的付出。還想著再去看一次。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飢荒時期日軍放糧,而湯恩伯那潰不成軍的部隊卻以衛國之名義實土匪之行為。面對一個不保護自己的國家,本身國家觀念就不強的中國人在生存和民族大義之間大部分人選擇了生存。幫著日本人打中國軍隊。漢奸呼?非也。
再說,漢奸本來就只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概念罷了。
清朝亡了,我們可以活在中華民國,民國淪落成了一個小島,我們活在所謂的共和國。哪天共和國覆滅了,我們也依然活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是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願意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擁有選擇活下的的權利和方式。
倉廩實而知廉恥,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負我,我何故負他人。
選擇給四分是因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國電影揭示戰爭的殘酷性。1942拍的比集結號好,馮導對大片的掌握已然越來越熟悉。劇本又是由劉震雲操刀,保證了下線。1942的特效和煙花技術團隊用的還是上次集結號那幫班底,這次棒子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特效看起來挺不錯。
片中蔣介石說的那句:在這個世界上我最羨慕的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毛澤東。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負擔。可以融合到民眾。說這段話的時機安排的恰到好處。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轟炸那場戲。撕心裂肺的呼救,軍民互相為生存而打鬥。和烈士子女中打頭的那個小女孩的演技。
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信仰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還是就僅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閱讀全文

與電影1942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