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貳』 求一篇{老子}的讀後感,
可以去我的博客自由轉載,我是哲學愛好者,我的觀點和體會你可以轉載和引用,希望對你有幫助。博客中可能文章沒有提及老子,但是很多情況下裡面的思想是學習老子的心得體會,是更深入一些的讀後感。http://blog.sina.com.cn/87moyun
『叄』 看完老子的故事後有感作文
月底從北京德慧智郵購了部分書籍,前面幾天讀《慧性圖文思維教育》,意識到誦的重要性。4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6點在小區河邊讀大本簡體帶拼音的《德道經》,從頭讀到尾剛好一個小時。出門前將小丫讀誦的《德道經》CD放入機器里,讓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來。
不到一個星期,九歲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學習做飯菜,說自己學會了以後媽媽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飯時他就可以為大家做。在與外人接觸時也越來越變得彬彬有禮,願意主動招呼(不知是聽經的原因還是從他爸爸身上潛移默化來的,過去他是和我一樣對人為外冷內熱型不願意主動招呼)。他向我們提的問題也充滿哲理。比如:錢物和人哪個重要?世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大人為何喜歡追究過去、爭來爭去、自己都沒有做好卻喜歡指責批評小孩子?這些問題其實在德道經中都有答案。大人學習讀誦,孩子在無為(僅聽CD沒有讀)中即獲得。這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經典的力量。讀到《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一書第三章第五節熊春錦先生講述漢字是道德文化的記錄時,萌發了學習繁體字的決心(過去曾不解先生王彥贇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現今社會為何還堅持寫繁體字,現在通過學習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終於豁然開朗對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換簡體版為熊春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經》繁體豎版。
身邊喜歡讀書的年輕姑娘姬曉晨花了兩天時間抄寫完繁體豎版的《老子德道經》後與我分享,說開始抄寫德篇時很費力,堅持抄完到道篇時就變得出奇的順利。不知她的這一體驗是否可證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錦先生校注時恢復《德篇》放前《道篇》置後還《老子德道經》原貌的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在開始大聲讀誦時也有和曉晨類似的體驗。4月9日讀到附在《老子德道經》一書後的《經典誦讀心訣》,立即改變之前沒有目標的盲讀,而是在練習完開發光體課程所學的七個能量之後,借著全身在光的沐浴時觀想老子與自己融合再讀,發現誦讀變得更加輕松,明顯感應到聲音的共鳴。再將自己誦讀過程中得到的啟發與熊春錦先生的校注對照(前面僅讀繁體經-文並沒有看注釋),發現不謀而合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或許這就是頻率接近後能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棧禪修和儒教兩房外的花園里讀時,右小腿前面開始有陣陣熱流。聲音的啟動結合觀想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共振,這是與由楊子軍、鄭錦燕導師傳授的起源於美國歐林的開發光體課程 原理殊途同歸。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很早就都已經發現宇宙能量的秘密。這兩位華人心靈導師能將美國的開發光體課程教導傳授得比起源中心還要成功,這其中一定得益於導師從小對國學經典的學與實踐 四年前在上海錦燕導師曾說過她這輩子離開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一、創辦掌上明珠學苑,二、講道德經還此經之真貌,三、傳講龍華經)。不斷調整改變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願燃燒自己為世界服務)的狀態,依照經典或上師(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師)引導去樂行,就能掌握簡單訣竅獲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時間中雖然僅憑自以為然的方式在讀《德道經》,也很清楚繼續下去的收獲定會更多,終因無法等待忍不住內心的沖動寫下上述初讀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誦讀經典、為人格播下積極正面的種子為命運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實,為全國各地不斷在身體力行推廣德慧智的經銷商們喝彩。相信有越來越多家庭的誦讀,中國的國學道德之光定會在全世界綻放。要提醒大家的是,萬法歸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為讓其合道與自然融合之法),這需要在對自己充滿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薦利用簡單的心理學科技工具--內在交談全腦開發大師之金頭腦組合 對自己潛意識作有效改變、提升)的前提下開放、積極、腳踏實地去發現,切忌死搬硬套、東施效顰讓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煩惱而誤解經典歸罪上師。
感謝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傳播國(醫)學文化的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清明正義的文字、簡單生動的圖表,竭力還經典之原貌,讓一直在迷茫甚至錯誤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認識老子,吸收《德道經》中的精華,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薦有信心的朋友讀上的熊春錦先生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經》導讀報告--淺論道德救世,定會受益匪淺。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進
皆得暇滿人生
『肆』 急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
大秦帝國。。。 天地蒼茫,育我生命。一抔黃土,擁我魂靈。有情同去,遨遊蒼穹。千秋功罪,但與人評。一衛鞅與白雪 一個是才高八斗的法家名士,一個是國色天香的絕代佳麗。似乎才子佳人的浪漫結合本身就屬天經地義。
可她卻對他說他們的情愛應該與婚姻分離開來……
她揉合了男性胸襟的包容與海闊,又夾雜了女性溫婉的俠腸與柔情;她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和金錢,又集聚美麗與智慧於一身。是乎天底下所有的優點她都具備了:論財富難以計數,論襟懷志不可量,論才識堪稱名士,論心性明亮豁達,論聰慧天賦極高,論相貌絕然佳麗;才華中顯出自然與風情,操持中顯出雅緻與書香,特有的才華與志向深深隱藏在美麗的風韻之中,又處處顯露在她的一舉一動之中。
身為戰國首富兼魏國前丞相白圭唯一的女兒,她的美麗與智慧也為全天下人所共知,在魏人眼裡她是才貌雙絕的絕麗佳人。於是乎魏國丞相公孫卯拜在了她的石榴裙下,暗發奇想願推薦她為魏國王後以鞏固自己的地位;鬼穀子高徒在看到她女兒身的那一刻起也對她一見傾心。
她兼具女子的柔腸與男子的謀略,在衛鞅眼裡似乎她早已不是人而是神。
衛鞅深深的愛著她,也只有在她的面前不苟言笑的衛鞅才會撕去永遠嚴厲冷酷的表情,顯露出一個男人天生的本色,高興了就想大笑,悲傷了就想流淚。因為她那溫柔細膩而又明晰的女兒心總是像潺潺小溪,能夠滲透到他心田的溝溝壑壑,激起他的豪情,挽留他的悲傷,點燃他的心燈,化解他的失落。
白雪的胸襟也是一般女子難以可及的:他可以勸慰衛鞅迎娶秦國的公主以換取秦氏王族的信任,而甘願選擇離開衛鞅一個人孤獨的在深山裡隱居。而且此時,她已經懷上了衛鞅的孩子。
她的內心其實也是一直承受著煎熬的,但是為了衛鞅她甘願犧牲一切。
一個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子,要在人跡罕至的山林寡居獨處,僅僅依靠情感的堅貞,是無法消解那如火如荼的本能沖動的。只有她,憑借著出類拔萃的家世給予她的胸懷、品性、學問、見識,才錘煉得出這種「久經滄海,難為一瓢之飲」的高貴氣度。
黃沙滾滾掩埋了她的青春,但她對衛鞅的卻始終沒變。
這種豪情以及這種氣魄幾乎是所有女子都難以達到的,笑看天下,睥昵蒼生,誰能及此等巾幗!
所以當衛鞅下令被車裂時她也嫣然含笑的表示願同衛鞅一同赴死。
而此時衛鞅也笑了,他沒有拒絕白雪的赴死,因為他明白她的心靈之所思所想。
縱然瑩玉公主一直對衛鞅精心照料,可在衛鞅眼裡能與他同生共死的終究只有白雪。
因此他笑著與白雪攜手含笑九泉了,而此時瑩玉卻被衛鞅暗中送往了神農大山。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衛鞅想必是早就知道白雪早晚會來的,而且會一無牽掛的來,他們的心靈早已交織在一起了。
歲月距離淡化不了他們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相反反而使他們的愛情增加了更為明麗的色彩。
黃泉路上,他們將攜手共度。
二
嬴渠梁與玄奇 「不移,不易,不離,不棄。」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渾厚的誓言與深情的吟誦,在潔白的天地間抖動著燃燒著。
一個是秦國國君,一個墨家女徒,他們的相愛從一開始就具備著鮮明的浪漫色彩。
他們從相遇、相知到相愛,直至許下長相廝守的誓言。
盡管歲月上演了無數插曲,外界上演了無數糾紛,但她卻始終堅定不一的理解他、相信他、支持他,她深知他的秉性,為此她不惜背叛師門。
然而命運卻沒有給這對有情人半絲的機會,他們兩人始終天隔一方,一個為秦國的復興大業耗盡心血,一個為墨家的典籍編篡耗盡青春。而直到他將死之前他們才最終走到了一起。
這也是秦國國君的首次大婚。為了她,他苦苦等了二十多年,直到死之前還是衛鞅撮合才幫助他了解了此聲夙願。
三 嬴渠梁與衛鞅
秦周同源,均起西陲;秦為諸侯,而秦周分離。離五百年,而大合於秦。合十七年,則霸王出。老子的春秋語言如若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也終究只能成為一灘白紙沒有任何意義。 秦孝公嬴渠梁的胸襟是歷代君王無人可及的:他可以放開手中的權力官員退居幕後讓主政大政衛鞅隨意施展才華而絲毫不擔心變法功勛的光芒掩蓋自己;他可以運用政治手腕駕馭權術排斥舊族大臣為前台衛鞅變法創造良好氛圍而絲毫不在意其親族勢力在變法過程中遭受的損失;他可以置「只聞商君之令不聞國君之書」的民間歌謠於不顧卻一笑了之而絲毫不質疑掌權大臣衛鞅的出身來源及赤膽忠心。
於是在他執政期間衛鞅當上了集行政權與軍事權於一身的秦朝最具權力的大上造,而當過大上造這個官銜的人物在秦國漫長歷史上有且只有兩個。
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變法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而如今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中國歷史上重大變革中只有一次真正成功時真是不禁納嘆不已。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張居正變法失敗了,而商鞅變法卻成功了。這不能不說是奇跡。
沒有秦孝公就不可能有後來秦國的崛起強盛,更不用提後面的秦朝建立了。
誠然歷史進步的步伐是無人可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秦孝公秦朝就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了。或許這些封建統一王朝可能會是魏楚齊韓趙燕,但絕對不可能是秦。
他們齊心協力共同創造了天下難覓的的君臣友誼,他們君臣一體共同形成了同心同德的君臣。默契,他們上下同心共同開創了攜手相扶的百年大業。
但秦孝公有著如此開闊的胸懷並不代表著他的兒子有著同樣開闊的胸懷了。
於是衛鞅被處決了,而且是車裂。
盡管他死之前為衛鞅預留了無數退路,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兒子一如既往的誅殺衛鞅。
秦國變法成功了,而衛鞅卻為變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渭水刑場,草長鶯飛,柳枝飄舞。
五頭怪牛吼叫連連,奮力狂奔,厚厚的雪地上灑下了猩紅的熱血,帶著意猶未盡的千年一嘆詭異漫流。
仰望天空,天都哭了。
後記大秦帝國 公元前361年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隨後走上了封建主義道路,而西歐直到476年才步入了封建社會。
大秦帝國是一個輝煌的時代,是中國原生文明的開端。與其說我們是炎皇子孫不如說我們是大秦子孫。
可如今大秦帝國的歷史功績早已被人類忽視了。當今人們更多的是看到了大秦帝國的野蠻與血腥,而忽視了大秦帝國的輝煌與璀燦。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伍』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陸』 老子,莊子讀後感!
《老子》讀後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柒』 《老子》四章讀後感是什麼
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理解:
一、道是一種思維方式
《道德經》第一章的核心內容講的是「有」和「無」強調「無」的意義和作用,看不見的更重要。第二章主要講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哲學上的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第三章老子主要講看待事物不應該只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尺度的,把握不好這個度事情就會轉化到相反的方面。
這一章核心在「沖」,沖的兩點放平就是二,沖就是二中,這兩點代表陰陽,一陰一陽之為道,任何一件事需要站在正反兩方面看,在兩者結合和運動的過程來看,這也是現代哲學研究的最高規律:對立統一。有了這個思維方式,就可以站在一個更好的角度來理解和解決問題。陰陽相互中和,相互轉化,很普遍,其作用是無窮的。
二、用道的思維方式理解事物解決問題
道是陰陽,是相互綜合,不僅僅應該突出一點,所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12個字講的是處理問題的方式。陽講突出,陰講收斂,鋒芒畢露的人長久不了,樹大招風,所以應該也懂得收斂。
看待事物不僅在自己這邊看,還需要站在另一面看,這樣才能夠對事物的紛擾,糾結,細節有更好的把控,才能有合理正確的解決方法。
『捌』 跪求《老子》隨便那個章節的讀後感3000字
、《老子》讀後感
《老子》又稱作《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玖』 《老子:謙遜與寬容的故事》 讀後感
老子講的「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讀後感 的故事讀後感 沈澤凱 604 班介紹: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系列叢書是從韓國引進的少兒類哲 學普及讀物,叢書共 50 卷,選擇了東西方哲學史上 50 位大哲學家,以 各人的核心思想為主題,一人一冊,用講故事做誘餌,一步步把小讀者 們引到相關的主題中去。50 位哲學家幾乎囊括了迄今為止對人類歷 史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精神導師。故事的編撰、插圖的繪制、故事與 思想的銜接、思想的表述均頗具水準。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韓國的兒 童教育學家和哲學家花費了五年時間,極其認真地做著這件事,力圖 在孩子和大師之間築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好句: 「等等,等等,呃,呃,啊!完了,都怨你! 」 唉!都怨弟弟來和我爭電腦,本來能得最高分,這一下完了,討厭的 傢伙! 我氣不打一處來。抬起手拍了一下弟弟的腦袋。果然不出所料,弟弟 這種事在我們家是家常便飯,幾乎天天都有。只要有弟弟在,我就不 能安心玩電腦。 看看, 我沒說錯吧?我媽媽既不生氣, 也不動手打人, 就是找我談話, 而每次一談話就是一個小時。可是,媽媽對弟弟卻不這樣……總是偏 向弟弟。 「善佑啊.你不是也知道為什麼我們給你起了這個名字嗎?善良的 善,保佑的佑,意思就是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想到別人。這個道理 你不可能不知道吧? 讀後感 最近老師讓我們讀了一本叫《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的書,雖 然這本書不厚,但我覺得這本書里的知識可不比這 200 多頁少。這本 書的作者是樸素晶,先後獲延世大學和東大學院碩士、博士學位。曾 任建國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著有 《殘暴的冒險》《十大韓國思想家:水雲崔濟宇》等,譯著有《也談中 國教養史》等。 《老子講的「道」的故事》大致講了一群小學生在圖書館遇見了 一位和藹而神秘的老爺爺,他是研究老子的大家。通過和老爺爺的對 話和接觸,小朋友們逐漸喜歡並理解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而且這些思 想不僅能夠解釋自己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 這讓我想起了第一課《兩小兒辯日》的文言文中的兩個好學,好 提出質疑的優點,這讓我十分佩服。如今還有多少人能保持這種好奇 的態度?也許他們確實說錯了,太陽早晚離人一樣近,但這種精神值 得我們學習。平時如果我們抱著這種心情去學習,不管是是誰,我相 信,他一定能學好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笨的人,只有不肯學的人。這 就是《老子講的「道」的故事》給我的啟示。也許對你們來說這算不 上什麼,但對我而言球十分重要。
閱讀老子, 閱讀老子,感悟智慧 每當我手捧《老子》 ,讀著那充滿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 ,這 樣的一幅畫面總會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的去 到函谷。老人微笑著看著路邊的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在一張牛皮上,老人慢慢 的記錄著心中不時湧出的點點思緒,只言片語……兩千年後,我們手捧《老子》 , 默默的讀著,汲取著智慧的甘露,似乎連世界都安靜了下來,慢慢的抬起頭,我 們也看見了那幽幽山谷,聞到了那陣陣花香…… 老子留給後人太多的想像空間,以致人們漸漸將他神話,就連他的出生於去 世,都被後人描繪的那樣浪漫而傳奇。道教更將老子奉為道祖,尊為太上老君。 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而那曾經有血有肉的老子,怕是已經永 遠的湮沒於歷史的流沙中了。也許老子真的就是仙人,信手就丟給人間一個兩千 多年都說不清道不明的「道」 ,這個「道」能生萬物,這個「道」無處不在。天 地中有「道」 ;一草一木亦有「道」 ;更不用說一人一心了,那就是「道」的化身。 而《老子》就像是這樣的一本指南,為人們訴說著「道」 ,辯論著「道」 ,指引著 人們找到「道」 ,擁有「道」 。其實, 《老子》有時真的就像一本手冊一樣,並不 是那麼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用現在的話說, 《老子》有的時候很生活。所謂 的大智慧,其實都是從生活的點滴中滲透出來的。樸素,單純,卻意味深遠,甚 至一生都難以參透。但一旦頓悟,那種豁然開朗的快感,那種破開迷霧的興奮, 是言語難以形容的。站到了更高層次上的自己,如果轉身看看過去,有的怕是只 有輕輕一笑吧。 《老子》與《易經》和《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 想巨著。 《老子》精練至極,一共只有五千字左右。故十分艱澀難懂。從古至今, 為《老子》作注者甚多。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為客觀自然規律, 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以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 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 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雖誕生於數千年以前,但其要義與 當今的主流世界觀亦較為吻合。足見其認識世界的深刻程度,且對中國哲學的發 展乃至文化的形成都具十分深刻的影響。 短短五千字的《老子》包羅萬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獨特的世界觀,價 值觀和政治觀。如體現世界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 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 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如體現價值觀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天下 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還有體現政治觀的「不上 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 不治.」「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 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困擾每個人一生的關於本我存 在,自我價值,以及人生意義的大問題,經老子寥寥幾字的闡述,不敢說是豁然 開朗,至少算是有所方向了。他讓我們找到了使自己開心的鑰匙。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社會,老子卻擁有著異常豐富的精神世界。難怪令人驚為 天人。老子從「無」的角度為切入點去感受世界,認識世界,雖然幾乎沒有實踐 方面的科學經驗,但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去認識世界。更神奇的是,從這 套理論中升華出的哲學與當今建立在以近代物理學為基礎上的哲學並無根本上 的沖突。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哲學確實是科學的形而上學。 《老子》是如此的精髓,不是我能說得清的。也正如老子自己所說,「道」 說明白了,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就不為「道」了。我們看《老子》不是為了 感悟出什麼,更不是為了追趕國學熱。能用平靜的心態,慢慢的看一遍,記住幾 句經典也就夠了。 如果能用一些老子的思維方式處理遇到的問題, 就更了不起了。 人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看到了,聽到了,思考了也就夠了,不 必要追求一個結果。一個刻意的強求出來的結果只會破壞美好和諧的心境。像老 子一樣,坦然的活著,隨心所欲的活著,多好。
『拾』 看一篇老子的讀後感300字
【篇一:《道德經》讀後感】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