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利波特的讀後感
《哈利波特》讀後感
一個棕色頭發,在鼻樑上架著一副寬邊大眼鏡的男孩。他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輕輕便能帶你進入神奇的魔法世界,讓你時刻都為他的神力所驚喜。他擁有一把神奇的掃把,騎上它,便可盡情的在空中飛行。他是誰?他便是神奇的小魔法師--哈利波特。
在《哈利波特》這本書中,虛幻的事物變成了真實。有巫師,有怪獸,有精靈,也有惡魔。他們分別代表著善與惡。而這個善良的男孩,哈利波特,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從整本書來看,作者是以這個小魔法師的神奇經歷為線索,從而表現了孩子與孩子,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真摯感情,還有的便是孩子們面對困難時堅持不退縮,機智斗惡,用他們有限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逃過難關。而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記述了哈利波特,還有他的朋友,在這個神秘的魔法學校中的點點滴滴。
一切是那麼神奇,在這個神秘的國度里,住滿了巫師,有老有少,貓頭鷹成為他們的信差,信刊:可以自己開口朗讀,飛天掃帚是交通丁具,多的如天上的鳥一樣。西洋棋會思考,主人叫它怎麼走,便聽從命令,命令一F,自動移入其位。畫像的人是活的,會微笑,會眨眼,有空還會互相串串門。還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神奇。怪不得哈利波特可以成為風靡全球的小魔法師。我真有點佩服這本書的作者,竟有那麼豐富的想像力!而在這本書5中,我最佩服的還是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面對惡勢力的那種勇敢。他們始終都有這么一個信念:「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國度,危險時刻都存在,但只要相信自己,勇敢的去面對困難,甚至是惡魔,沒有什麼奸怕的,就算會陷於危及生命的困境,只要適當的使用在學校里所學到的魔法,一定可以勝利。」這是多麼堅定的信念啊!每次一看到這種驚險的關頭,都被他們這種堅定所感動,同時也為這群有神奇經歷的孩子捏一把汗,畢竟,邪不勝正,那些邪惡的人最終還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神奇」。在這個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裡,有一個神奇的國度。在那裡,有一個擁有不可思議力量的男孩--哈利波特。而我在閱讀時,也隨之掉入了一個魔法的時空。
哈利波特讀後感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說《哈利波特》有點誇張,但它真的有魔力,否則為何會如此轟動全球,令這么多讀者為它瘋狂。而我也是其中一個中了它的魔法的人。記得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是學校組織我們去看電影。我承認那時我真的落伍了,同學們都不知道把這部電影看了幾遍了,而我卻才看第一遍。電影散場後,我趕忙拖著死黨沖向了書店。那時不知是從哪兒來的動力,讓我如此堅決地去買書。一進書店,我毫不猶豫的從書堆里抓出那本《哈利波特與密室》,氣勢洶洶地走向帳台去結賬。搞得在旁的死黨一頭霧水。打從那以後,我開始愛上了看《哈利波特》,嚮往著那個神秘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喜歡書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每一種神奇的生物;喜歡書中的每一段情節,每一句話;喜歡暢游在這個由羅琳阿姨所創造的魔法世界。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由衷的佩服羅琳阿姨的寫作才華,她那豐富的想像力,巧妙的構思方法,有點兒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的小細節。特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和它那令人實在意想不到的結局,總能讓人眼睛一亮,使讀者回味無窮。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人物,每一個彷彿都是從羅琳阿姨的手中活生生的蹦出來一樣。勇敢的哈利,熱心卻總是鬧出一堆笑話的羅恩,還有機智多謀的赫敏等等等等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人物。雖然他們會魔法,但卻又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就是因為這些各有特色的人物,組成了這本有特色的書。當你手捧著它時,你的情緒會跟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你整個人會漸漸地融入其中,讓你不得不感嘆它的神奇!所以每每讀這套書,我總會忘了吃飯,忘了時間,視線總不願離開它。用我媽的話就是"走火入魔"!至於原因,我想這就是《哈利波特》--這本轟動全球的書的魔力吧!就是別人想學也學不到的魔法
PS:其他人不許粘貼!!!~~~~
2.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800字讀後感
即使這本書破舊不堪,但我仍為它迷醉。即使看了千萬遍,我仍然百看不厭。我的雙手緊緊握著這本書,夢想著自己也拿著魔杖——念一個咒語......
哈利·波特,一位有著特殊身份的男孩,也許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落到如此下場:一歲時,哈利被黑魔王伏地魔殺害,父母雙亡。自己被母親的愛所拯救,頭上落下了一道疤,使他一生不平凡。之後又被討厭他的姨父姨媽收養,他的表哥達力更是對他態度惡劣,使他過了一個不愉快的童年。就在他11歲那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一個叫海格的巨人讓他知道了自己是一名巫師,而且要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去學習魔法,於是,哈利開始了自己的魔法之旅。在去魔法學校的火車上,哈利認識了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傻頭傻腦的羅恩·韋斯萊,另一個是聰明伶俐的赫敏·格蘭傑,可是他並沒有意識到伏地魔已經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布下了天羅地網,而是樂觀的迎接自己的魔法生活。在學校里,哈利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一個處處針對他的男孩兒德拉科,讓他丟掉了格蘭芬多學院150分。走在路上,旁觀的人也會紛紛議論他,可善良的哈利並不以自己逃出了伏地魔的魔爪為榮,而是希望自己是個普通的人,簡簡單單的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
最終,他和羅恩、赫敏來到了保護魔法石的一道道關卡,羅恩戰勝了巨大棋盤,但也倒下了。赫敏為哈利喝下了倒退進口的魔葯。在朋友的重重保護下,哈利終於來到了擁有魔法石的房間。可驚訝的是:在房間里的人並不是斯內普,而是——奇洛,可是哈利沒有退縮,獨自一人戰勝了伏地魔,並把格蘭芬多第四名的成績拉回了第一名,贏得了學院獎杯。故事雖然驚險,但與我們的生活處處相關。如果哈利的母親在最後時刻沒有保護哈利,那麼哈利怎麼可能活到明天?如果赫敏那個時候沒有用火燒斯內普的長袍,那麼哈利也許早就從飛天掃帚上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如果最後沒有羅恩和赫敏的保護,哈利怎麼可能面對奇洛,摧毀伏地魔的美夢?答案是否定的。
這一系列的書都在告訴我們,愛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深奧的魔法,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不要放棄愛與希望,它們可以驅走黑暗,因為愛和希望比死神更強大!
3. 哈利波特電影影評
長大以後再看哈利波特電影,和原著的差別確實很大,大多是為了讓沒看過原著的人理解劇情,或者說,哈利波特,以及很多長篇小說,結構並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為了使劇情被理解,不僅要改編,要刪減,還要把改編和刪減後的劇情組合成一個好萊塢式的易懂的結構,一些段落的情感氣質也隨之變形,異化,這甚至是一種不得不得為之的敷衍,但也不能因此諒解一些即使這樣,還是可以避免的錯誤。
哈利波特這部的感情線是金妮和盧娜,這是我不理解的一點,電影確實有意引導觀眾注意和盧娜的感情線,包括唐克斯的任務被用一種盧娜式的方式完成(這個是合理的,大部分人不會明白唐克斯是誰),赫敏的福靈劑任務也交給盧娜(這個是不能理解的,這么做沒有意義,這屬於赫敏和羅恩的感情線的一部分),盧娜在學校中穿著奇裝異服的鏡頭,因為演員的個人氣質得到加強,在舞會現身,這么做本來不過不失,在劇作意義上也很圓滿,但隨後盧娜消失,金妮的比重和盧娜一樣重,一部電影里有兩道被刻意安排的感情線,這對於大眾來說不是一種迷惑嗎。即使在原著里哈利和金妮的感情也被質疑,但我重讀了混血王子,發現羅琳在這個感情線上的塑造是清晰的,它只是作為一個並非重點的支線被刻意省略了,而非因筆力的不足而刻畫失敗了,這兩者有徹底的區別(這點我是很佩服羅琳的,因為她很可能是中後期才開始想到把哈利和金妮安排到一起,即便如此也有能力把金妮塑造成一個具有合理現實性人格的,甚至具有戲劇性和一些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事實上,金妮的選角反過來也使原著的讀者不可避免地抱有偏見的眼光。話說回來,如果要在感情上遵循原著(電影也確實這么做了)何必要在前半段安排盧娜使觀眾迷惑呢。
赫敏和羅恩的感情線也使觀眾迷惑,從這部開始,兩個好朋友開始實在地對彼此產生感情,羅琳特別詳盡而且也足夠有說服力的用很多段落來講這個,但電影里兩個人的情感力度都被削弱了,比如赫敏萬彈齊發的段落應該是歇斯底里的,兩個人的情感,觀眾的情感都應該在這里得到發泄,但電影竟然安排成了一個緩慢的哀傷的段落。當然,可能因為羅琳安排了一個完整的感情線,電影把每次情感轉折交代明白電影就變得更長了。鄧布利多死以後,哈利是絕望的,歇斯底里的,復仇的,他被安排穿過混戰的人群一路殺過去,鄧布利多死了,哈利的這些行動本來應該被安排成電影高潮,但電影又沒有,食死徒緩慢地行走在幻影移形的路上,斯內普和哈利的談話也像是簡單的憤怒,斯內普鄭重其事地對哈利說
4. 哈利波特的觀後感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成人禮,我經歷10年終於走完。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剎那,我終於可以和我那魔幻的童年說一聲再見。起初捧起這本書時,我還沒有哈利那時大,最後和上這本書時,我卻已超過了哈利的年紀。與其說是我們陪伴哈利成長,倒不如說是哈利伴著我成長。羅林在最後一部的扉頁這樣寫道,這本書也送給你,如果你始終忠於哈利直到最後的最後。我想我做到了。而哈利也將作為我童年最美的回憶陪我直到最後的最後。謝謝你,哈利。
5. 哈利波特觀後感
答:關於哈利波特的觀後感,這個相信是很多年童年的回憶吧,一提起哈利波特就會有很多想起魔法,以前可是很多年的童年治癒之片啊,看完了之後很多人都想擁有魔法,就像哈利波特一樣勇敢,還有和他一起的幾個小夥伴,每一個都很優秀,甚至應該當時有人是相信這個是世界是有魔法的吧。
看到裡面開頭的時候收留哈利波特的姨媽和他的姨丈剛開始很真的很生氣,既然收養了人家但又不對人家公平對待,還是不是因為一點小事被關進小黑屋,當時真的氣得癢癢的,還有他們的小兒子也是,真的是子不教父之過,當時他們去動物園玩遇到那條大蛇小兒子被關進去真是解氣。
整部電影還是很魔幻的,第一次看接觸到這種魔法學院時真的好神奇,就好像遇到奧特曼要相信光一樣。
6. 求哈利波特觀後感800字以上!!!
靈魂的旅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觀後感
《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經久不衰,多少人在盼來小說的完結之後又在銀幕前翹首以待。可以這么說,《哈利波特》是陪伴我們長大的。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不僅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還有它包含的肺腑真情。它不光展示了磅礴的畫面、高科技的效果,還有最朴實的愛與勇氣。
這個故事不光是魔法界慘烈的腥風血雨,更多的是心靈的較量。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個溫馨的畫面:一家三口一起在一個溫馨的小家中,然而隨著背景音樂切換為凄美的效果,一切都不同了。為了保護父母,為了減輕分離之痛,赫敏顫抖地舉起了魔杖……一個「一忘皆空」便斬斷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伴多年的長輩已不再記得自己的女兒,相片上原是歡笑的小女孩的位置也成了一片空白,從此相忘於江湖,形同陌路。這個畫面讓我揪心,赫敏的理智戰勝了她的情感,是她斷了後路,從此心無旁騖地支援好友。
赫敏,這個聰慧堅強的女孩,承擔起了一個巫師的義務,一位朋友的責任。只有她,在死黨反目之時依然不離不棄,強忍內心的無盡辛酸。暗夜裡,赫敏和哈利緩緩地共舞,不疾不徐。他們的每一步都是那麼的沉重,然而,他們都有抬起腳的勇氣。
另外讓我動容的是三位主角根深蒂固的友誼,無論前方多麼渺茫,未知的黑暗有多麼深不可測,他們也未曾懼怕。友情在他們之間豎起了強大的保護盾。正如莉莉給哈利的關於愛的魔咒,保護著兒子安全成長。這些,都是愛、的、力、量。
片中,羅恩曾經因為魂器的力量一度喪失了理智,中途離開了好友,但是任何邪惡的力量又怎能與深切的友誼相匹敵?羅恩很快又尋覓到了朋友的蹤跡。
毀掉魂器就是心靈的較量,當你最恐懼的東西出現在面前,在四肢百骸冰冷的同時,在怒氣滿盈的時候,你是否還可以擯棄雜念,去克服你心底最大的軟肋?
哈利害怕的東西是蜘蛛,但是羅恩,並不是什麼物質的東西,他的夢靨是自己的能力不如好友,然而如果僅是如此也就罷了,他不能容忍的是好友樣樣比自己強,所以心愛的女孩心不在己……雖然他的怒火中燒使他毀掉了魂器有些意外,給影片增加了喜劇的元素;但是我不得不說,羅恩也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英雄不僅僅是哈利一個人。
這的確是一部令人揪心的片子,赫敏在羅恩離去後黯然神傷,堅持留下痕跡;小精靈多比為救哈利而中刀身亡;喬治為護送哈利而永遠失去了一隻耳朵;瘋眼漢卻為此與世長辭;就連一向作惡多端的小矮星彼得也為了報恩而自決……
《哈利波特》已不僅僅是一部童話……
片中還有一位角色,也許這是一個大家並不怎麼喜歡的人物,他的戲份不多,僅僅在電影里露了兩次臉。是的,他就是——德拉科·馬爾福。這個「壞男孩」出場的寥寥幾個鏡頭,足以讓我心疼。這個驕傲的男孩一直在別扭地成長,漸漸失去了他的威風,變得膽怯與不安。在《混血王子》中,孤立無援的他如受驚的兔子,甚至向桃金娘哭訴。而在《死亡聖器》中,他的眼裡只剩下了驚惶。盡管先前一度飛揚跋扈,但是他無心作惡。向鄧布利多舉起魔杖的手是顫抖的,我依舊記得那句無奈而哀傷的話——「I』ve to do this」,而且他的魔杖遲遲沒有動作,天知道他的心裡是何等澎湃!
當眾人將面目全非的哈利推到他的面前,他明知道可以憑借哈利向伏地魔「贖罪」,以換取伏地魔對馬爾福家族的又一次信任,但他還是沒有說破。他又怎會認不出哈利呢?他們做對了多少年!人之初性本善。以往的爭斗做對只不過是年少的心高氣傲罷了。但是,風口浪尖上,德拉科還是選擇了沉默。我記得鄧布利多說過:「德拉科的靈魂,沒有被玷污。」
德拉科其實也和哈利一樣,有自己宏偉的志向,一樣看重義氣,雖然偶爾對好友發脾氣,但是他也向哈利對待羅恩和赫敏一樣地對待著高爾和克拉布。正是他們的許多相似之處,才是他們水火不容,正如「既生瑜,何生亮」(雖然歷史證明諸葛亮和周瑜的過節是羅貫中的杜撰)的典故,周郎一樣才華橫溢,一樣擁有胸襟抱負。但是歷來被人們稱頌的只有也只能有那麼一個……
德拉科,只給我留下一個寂寥而孤單的背影,我希望這個「壞男孩」能夠勇敢地繼續走下去……
《死亡聖器》並不像前幾部一樣,是奇幻瑰麗的魔法世界的展示,帶給觀眾無限的視聽盛宴與無與倫比的新奇感。相比之下,這一部更顯真實,選材更顯傷感,充滿了人性的矛盾,心靈的較量。它不再是孩子們的童話,它更像是一次靈魂的旅行。
7. 哈利波特讀後感800字
《哈利波特》讀後感800字
在這個系列中,哈利在逐漸長大,他的成長歷程,也告訴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忠誠,信念,友情,理解,溝通…
在第一部中,哈利以為斯內普要加害於他,但是斯內普卻是他的救命恩人,這一個小小的片段告訴我:不要以貌取人。第一部中,哈利在面對奇洛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信念,終於成功的將伏地魔阻止。
還記得,在分院時,哈利面對馬爾福時對他的拒絕,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事實也證明了,羅恩是哈利永遠的朋友,他不因為哈利的名氣爾要求哈利作什麼,而是在哈利需要的時候默默站在他的身後,永遠支持著哈利。
赫敏是典型的好學生代表,在哈利他們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第一個站出來阻止他們的,就是赫敏。這也讓他們避免了許多錯誤。在海格准備為他的鷹頭馬身有翼獸打官司時,是赫敏積極為他准備材料,而哈利他們卻忘的一干二凈的。這讓我們也看到:承諾的事,就要立刻去做。
在面對親人,朋友一個個離開時,哈利也得知只有他毅然去死,才能救出大家,這種大義,有幾人能做到呢?為了朋友們,為了世界安寧,哈利在努力著奮斗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扛起那份屬於我們的責任!
理解是人生最大的良葯,只有理解溝通才能有成功,在第五部中,由於鄧不利多對哈利的躲避,才導致小天狼星的死,而這也成為哈利一生無法抹去的痛。缺少理解,缺少溝通,讓哈利的人生突然殘缺,我們也是一樣,在遇到問題時,及時的溝通,才會最大程度上避免錯誤。
斯內普,留給我們的印象曾經那樣的不好,但是誰能想到他才是最大的好人呢?對莉莉的愛,令他一生都致力於對抗黑魔法的事業中。是啊,以貌取人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常常因為這個,我們失去了多少朋友,為自己樹立了多少敵人。
幽默也是這一系列叢書的最大亮點,有了幽默,生活才會快樂。雙胞胎兄弟正是幽默的製造者,這也是他們對抗烏魯姆奇的武器之一吧,因為幽默,他們開辦了韋斯萊魔法商店,令所有人對他們刮目相看,可惜,幽默過頭並不好,因為他們不辯敵我,讓食死徒利用他們的產品進入了學校。
想說的太多,有用的也太多,從我們在享受讀書時,也在反思我們,升華我們。
8. 哈利波特讀後感
是他,騎著掃帚,飛入了我的眼簾,打開了我的心扉。讓我以後的生活,從此不再灰暗。
是他,以勇敢,堅定的信念感動了我。讓我懂得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來,不要輕易流下眼淚。
是他,以堅強的毅力和奮斗的精神吸引了我。讓我不懂得放棄,知道努力過就不會有遺憾。
他——哈利波特。
哈利是一個失親的孩子,所以被寄養在德斯里一家。同時,他也過著非常不愉快的生活。因為在那裡,他遭受了不平的對待。不過,這卻沒有令他喪志,自暴自棄,反而他更加努力向上,奮勇向前。
無可否認,額頭上有道閃電傷疤的哈利是一位天生的英雄。他的才氣,他的天賦,他的性格還有他的知名度,都讓大家羨慕他,但與此同時,更多的是對他的喜歡。
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要是需要送信,就找貓頭鷹吧;要是需要到另一個地方,就用呼嚕粉吧;要是需要存錢,古靈閣是最安全不過的;要是需要洗碗,打掃,織毛衣等等就用魔杖揮一揮吧......那是多麼的奇妙啊!
這些新奇的事物,通過熒幕和具有穿透力的聲響,讓我從電影里看到了生動,看到了喜悅也看到了神秘和緊張。
赫敏:一位漂亮的女孩。喜歡看書,多愁善感,冰雪聰明,忠誠善良。從她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勤奮用功是怎樣的一回事。在很多地方,知識是少不了的。這也是她的發光點。
羅恩:雖然在電影里,他一直給觀眾們傻傻的感覺。不過,在緊急關頭,他還是會勇敢地挺身而出。還記得那場精彩的巨型棋嗎?羅恩他為了讓哈利能夠順利地阻止魔法石的被盜,選擇了犧牲自己。
還有我最敬佩的鄧不利多校長:他慈祥,和藹,懂得理解別人和尊重別人,是一位最值得別人景仰的人。他的好,足以讓他成為孩子們心中最可愛的爺爺。
......
《哈利波特》擁有我們大家的夢,在他們的世界裡,有精靈的世界,有矮人族的世界,有靈魔的世界......他們在我們的腦海中交織成一片美妙的音符,同時也譜出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讓我們感動得落淚;讓我們開心地大笑;也讓我們緊張地揉皺了心。
我感嘆:是《哈利波特》騎著掃帚,飛入了我的眼簾,打開了我的心扉。讓我以後的生活,從此不再灰暗。是《哈利波特》以勇敢,堅定的信念感動了我。讓我懂得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來,不要輕易流下眼淚。是《哈利波特》,以堅強的毅力和奮斗的精神吸引了我。讓我不懂得放棄,知道努力過就不會有遺憾。
9. 求哈利波特觀後感800字
在這個系列中,哈利在逐漸長大,他的成長歷程,也告訴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忠誠,信念,友情,理解,溝通…
在第一部中,哈利以為斯內普要加害於他,但是斯內普卻是他的救命恩人,這一個小小的片段告訴我:不要以貌取人。第一部中,哈利在面對奇洛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信念,終於成功的將伏地魔阻止。
還記得,在分院時,哈利面對馬爾福時對他的拒絕,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事實也證明了,羅恩是哈利永遠的朋友,他不因為哈利的名氣爾要求哈利作什麼,而是在哈利需要的時候默默站在他的身後,永遠支持著哈利。
赫敏是典型的好學生代表,在哈利他們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第一個站出來阻止他們的,就是赫敏。這也讓他們避免了許多錯誤。在海格准備為他的鷹頭馬身有翼獸打官司時,是赫敏積極為他准備材料,而哈利他們卻忘的一干二凈的。這讓我們也看到:承諾的事,就要立刻去做。
在面對親人,朋友一個個離開時,哈利也得知只有他毅然去死,才能救出大家,這種大義,有幾人能做到呢?為了朋友們,為了世界安寧,哈利在努力著奮斗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扛起那份屬於我們的責任!
理解是人生最大的良葯,只有理解溝通才能有成功,在第五部中,由於鄧不利多對哈利的躲避,才導致小天狼星的死,而這也成為哈利一生無法抹去的痛。缺少理解,缺少溝通,讓哈利的人生突然殘缺,我們也是一樣,在遇到問題時,及時的溝通,才會最大程度上避免錯誤。
斯內普,留給我們的印象曾經那樣的不好,但是誰能想到他才是最大的好人呢?對莉莉的愛,令他一生都致力於對抗黑魔法的事業中。是啊,以貌取人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常常因為這個,我們失去了多少朋友,為自己樹立了多少敵人。
幽默也是這一系列叢書的最大亮點,有了幽默,生活才會快樂。雙胞胎兄弟正是幽默的製造者,這也是他們對抗烏魯姆奇的武器之一吧,因為幽默,他們開辦了韋斯萊魔法商店,令所有人對他們刮目相看,可惜,幽默過頭並不好,因為他們不辯敵我,讓食死徒利用他們的產品進入了學校。
想說的太多,有用的也太多,從我們在享受讀書時,也在反思我們,升華我們。
10. 哈利波特讀後感700字
很多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小巫師,他鼻樑上有一架黑框眼鏡,他總是騎著飛天掃帚在空中飛,在他亂蓬蓬的黑發下面,還有一道神秘的傷疤。這個男孩的名字叫哈利波特。
哈利一歲時便失去了父母,一直在姨夫姨媽的欺凌下生活。在哈利十一歲時,他突然得知自己是一名巫師,於是他開始了自己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習生涯,並且認識了兩個好朋友,羅恩和赫敏。
可是殺死哈利父母的伏地魔卻一直對霍格沃茨虎視眈眈,原本在哈利身上喪失能力的他打破了哈利剛開始的平靜生活……
看完這套書之後,我很難想像,竟然有這樣的隨時要面臨著死亡的孩子,哈利承擔連很多成年巫師都擔當不了的責任!有這樣勇氣的孩子,在現實社會中又會有幾人能做到?他所吃的苦,又有幾人能承受?
雖然有那麼多的考驗等著哈利,可是奇跡一次又一次出現,哈利總是逃脫危險。這些,全都是因為愛。
哈利的母親為了救哈利而死,她對哈利強烈的愛,在哈利的身上留下了印跡。被一個深深地愛過,盡管愛他的那個人已經死了,也會給哈利留下一個永久的護身符。這就是伏地魔殺不死他的原因。
伏地魔不懂得愛,他也是早年喪失了父母,他生活在孤兒院,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他性格很孤僻,獨來獨往,他也不需要朋友……一個不懂得愛也沒有愛的人,會做出無數喪心病狂的可怕的事情來。
這也許就是這套書要告訴我們的,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愛是連最深的魔法,也無法達到的境界。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也不要放棄愛與希望,它們可以超越死亡,照亮黑暗,因為愛與希望比命運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