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電影《我的個神啊》觀後感150到200字
電影的一開始覺得很突兀,從外星人到來突然跳到到另一段感情的發展,銜接的不太好。讓人一種好像故事是從一個科幻片和一個愛情片中截取橋段的。
一般的電影都是講訴男一號和女一號的愛恨悲愁,這部電影算是破了先河,女一號和男二號互相喜歡一直到最後,男一號喜歡女一號,結尾是男一號為了女孩的幸福割捨了個人感情,回去了外星球。這個改變了我的三觀!
不過一開始的愛情故事片段還是不錯的,有點泰國片的小清新,一開始的小矛盾到聯合到互相喜歡,再到因為誤會分開,很多細節都為以後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例如大師的預言已及突然冒出來的那隻貓。
電影的精彩在於結尾,但原諒我先吐槽一下中間片段,因為拍的實在是太糟了,是編劇為了發泄對於宗教的不滿么?雖然滿滿的都有亮點,但這段鋪墊真的太長了。
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或許不會理解主角的做法,像是看一個傻逼表演,但如果跳出已有的思維邏輯,可以看出原來如果一開始我一無所知的話,我可能也會這么做。但編劇是藉此諷刺那些信奉神靈的人沒有主觀意識么?
丟了回去的聯系遙控,為了找回來,尋求各種方法,知道別人都向求神,於是就開始了求神生涯,印度教,穆斯林,佛教,基督教......
各種習俗的相互矛盾,如獻品的不同,印度教是牛奶和椰汁,基督教是紅酒。印度教里喪事是穿白衣而基督教結婚卻也是穿白衣.....
隨後是碰到的種種挫折,因為破壞習俗被追打,因為久久不能如願而懷疑自己的做法,於是出現了在派尋找神的傳單時與女主角的相遇。
電影里把這些場景連接在一起,雖然很多給人感覺很搞笑,但卻使電影的沒有協調感。進度的把握似乎不太好,原諒我是個完美主義者。
發展到這里,男主角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的追求者,故事慢慢滴向一個方向轉變。
接下來是男主和女主的相處階段,由一開始的女主對男主
㈡ 看我的個神啊觀後感2000
《我的個神啊》觀後感
電影的一開始覺得很突兀,從外星人到來突然跳到到另一段感情的發展,銜接的不太好。讓人一種好像故事是從一個科幻片和一個愛情片中截取橋段的。
一般的電影都是講訴男一號和女一號的愛恨悲愁,這部電影算是破了先河,女一號和男二號互相喜歡一直到最後,男一號喜歡女一號,結尾是男一號為了女孩的幸福割捨了個人感情,回去了外星球。這個改變了我的三觀!
不過一開始的愛情故事片段還是不錯的,有點泰國片的小清新,一開始的小矛盾到聯合到互相喜歡,再到因為誤會分開,很多細節都為以後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例如大師的預言已及突然冒出來的那隻貓。
電影的精彩在於結尾,但原諒我先吐槽一下中間片段,因為拍的實在是太糟了,是編劇為了發泄對於宗教的不滿么?雖然滿滿的都有亮點,但這段鋪墊真的太長了。
㈢ 跪求<偶滴神啊>觀後感 1500字左右的 謝謝了
在Z133上看了個電影《偶滴神啊》,是放假前在人人影視論壇里下的第二推薦的電影。
Be free from fear. Be fearless and have faith in the divine. ---《偶滴神啊》
摒棄畏懼,信仰神明而無畏。
這是一個印度片,主要是講宗教信仰與無神論者的問題。這片子剛看的時候索然無味,要在電影院肯定又會覺得是和《晚秋》一樣的無趣了,從地震把Kanji Bhai的商店毀了之後,整個劇情開始撥動心弦了。
坎傑的商店上過保險,但是保險公司使詐,在合同上用小字標注了天災不給予賠償,坎傑氣急,在保險公司裡面就機智得借著神的名義把保險公司經理給打了一頓。之後就想去打官司,聰明的坎傑並不是去告一個有著好幾十億資產的保險公司,他准備去告神。但是想要告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第一步,找律師就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坎傑找了很多個律師,但是那些律師都以為他是個瘋子,他們是神的信徒。經過坎傑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幫他寫聲明的律師了,不過得他自己為自己辯護。
法院受理了這起訴訟,於是乎,各地受天災從而流浪各地的人們都來請求坎傑幫他們辯護,賠償金也從4千萬提升到了40億。這真是一起大官司。但是那些宗教領頭人會輕而易舉得答應賠償么?信徒們開始劫殺坎傑,破壞他的家庭,他的女兒看到電視里的新聞不敢說那是我的爸爸。
在神明化身的奎師那的幫助下,坎傑終於取得了勝利。
影片中有不少語句是很有哲理性的,比如說我們不能剝奪別人的信仰,當你去剝奪別人的信仰的時候你就會成為信仰,是的,當坎傑依靠各種宗教聖典打勝了官司的時候,坎傑可以被神化為新的神明。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我們不能去剝奪別人的信仰,當你成功的剝奪了別人的信仰的時候,你也就會成為他們的信仰,人們總是懶惰,不去思考。通過自己的思考才會成為真正的信徒。
佩服坎傑的睿智、堅持、執著,堅定自己的觀點並為之不懈得去努力!同時書本中有所有問題的答案,要勤於讀書。
採納吧
㈣ 巴黎聖母院,帝國的惆悵,我遇到你,夢在青春在,我的個神啊,浪潮的讀後感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讀書體會
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後,還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的手中。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鍾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鍾人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鍾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㈤ 我的個神啊印度關於宗教的觀後感
昨天看了阿米爾汗主演的《我的個神啊》(又名《外星醉漢PK地球神》),其實本以為「我的個神啊」這個命名僅僅是為了引進中國而搞笑的模仿「額滴神呀」,看完影片再結合2012年上映的《偶滴神啊》知道並非如此。整部片子充滿了對宗教、對神的信仰的挑戰。
我算無神論者,也並不了解印度的宗教情況或者說宗教的整體情況,但我看完影片觸動很大。這篇文章就想談談我關於印度,關於宗教,關於這兩部電影的一些看法。
剛才想搜關於印度宗教的資料,在網路輸入「印度」時看到一條新聞,「印度高溫已致1700人死亡」。震驚同時也在好奇,這個國家到底是如何一種情況?
首先關於印度的宗教情況:
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
——網路
網路關於印度宗教的問題有很詳盡的介紹。提到印度,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宗教」這個關鍵詞,我們甚至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你去印度當別人問你信仰什麼宗教時,若你的回答是「無神論者」,會讓對方感到極大的詫異和困惑。同時,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毋庸置疑,宗教在印度的影響之大。我想起高曉松談到「國家」時說的一句話,「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你不用想為什麼要存在國家,因為它就在你身邊。」那我想在印度,宗教的存在是讓人們,准確來說是大多數人民不去考慮為什麼要存在宗教的。宗教像煙,像酒,像毒品,因為會上癮。《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這兩部電影的主創,我不敢說他們是無神論者,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作品,或者他們的意識里對現存林林總總,紛繁復雜的宗教(商業化的)是抱著極大的懷疑甚至是否定的。因為宗教不等同於信仰。《偶滴神啊》里有這么一句台詞,「宗教為人而生,但人不是宗教創造的。」他們也許是相信神明的存在,但這兩部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觀點是:真正的神明不是廟堂里供奉的神明。尊敬造物主,尊敬神明不一定要信奉宗教。
下面結合這兩部電影里的一些台詞或情節談談這個問題。
一、 「那張相片只在一種紙上有用」。
相片: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紙:盧比。這句台詞是極其諷刺的,將現代社會人們唯金錢是從的特質暴露出來的同時甚至還有更加深層的意味。試想一下,當相片從甘地換成毛主席,紙從盧比換成人民幣,還是這句台詞。
二、「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師那。」
我認為真正的信仰是來自內心的。就像《偶滴神啊》里神靈所說,無神論者才是真正的信徒,因為無神論者跟神靈之間不存在利益交換的問題。所謂的信徒在祈禱時帶著一些所謂的籌碼,比如「我妻子懷孕了就添香燭」等等。當然,信仰是個人自由,我們不能去干涉或剝奪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宗教的方式。當他們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自己得到安慰或者讓神明得到尊敬,那又有何不可。《我的個神啊》里「塔帕茲大師」說的唯一一句讓我認同的話,「有人飢腸轆轆,有人以天為被,他們甚至沒有朋友傾訴,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自殺、割腕、上吊,為什麼?因為沒有希望,如果神現身,將小塊肉貼於前額,將衣服放在你手上,給他們生存的希望,那你憑什麼剝奪他們這種希望?」其實不僅是在印度,即使是在中國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人們為了一件事或者一個願望而祈禱,而並不僅限在佛教徒、基督教徒等等。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祈禱的對象究竟是誰,這恰恰印證了這句台詞「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師那。」——人內心深處的信仰是至高無上的,是真正的信仰。外星醉漢PK地球神,PK甚至就是自己的神,來自外星的神。無神論者,他們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他們探索思考追求的是什麼?不就是自己的信仰嗎?總有人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我不同意。我認為人人都有信仰,只不過有的人的信仰可以物化,有的人的信仰就是意識形態的,社會永遠不存在信仰缺失。相信自己也是一種信仰。
三、「願神明保佑你。」
這句台詞來自《偶滴神啊》里坎傑在法庭上講的一個故事。信徒排隊將大量牛奶倒在濕婆神的陽物上然後流向下水道浪費掉,與此同時乞丐飢腸轆轆。坎傑就將自己的牛奶給了乞丐,乞丐喝了牛奶,對坎傑說,「願神明保佑你。」我聽了這個故事,不由自主地跟隨電影中的人為坎傑鼓掌。這個故事太美了,坎傑的方式難道不是最有效的祈禱嗎?如果有能力幫助別人就傾盡全力,總是最好的故事。
《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在豆瓣上的評分都是八點幾,不得不說這兩部電影首先都是很好看的,包括情節敘事甚至印度經典的歌舞元素。後者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同時也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導演,有人說《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對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我的個神啊》是對印度宗教的強烈批判。批判、審視題材的電影在台灣、香港、大陸的新電影浪潮中屢見不鮮。毋庸置疑,社會的發展、電影藝術的發展都需要批判,審視和進步。衷心祝願電影文化漫漫長路,不斷發展,能有更好的明天!
願神明保佑你。
㈥ 我的個神啊觀後感800字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六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