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要一篇觀後感,什麼內容都行
《2012》觀後感
剛看完最近剛上映的電影《2012》故事講述的是人類遭到毀滅時的情景以及人類在此極度危難之下所做出的種種想法和行動。而作為一個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僅僅只能做到的就是!就是將自己心中的那份感觸記錄下來。
看過這片之後不會再想其他的影片一樣,歸於一個系統的說人類的各種精神或抑制,它所包含的是一種啟示,告訴人們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抵禦的事情面前,各種不同的語言、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所經歷的事情。
末日將至的前期(大約3年前也就是2009年),然而最先得到消息的確是各國的領導(當然這是肯定的,畢竟領導我們的人,是通過民眾選舉出來的,代表我們每個人所產生出來的)然而故事中所講述的是領導將其對社會的隱瞞。(在這里我先說的是這並非一概的可以說是政府的陰謀,一群貪生怕死之輩,為了保全自己而不告訴大家實情!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領導人你會莊重而嚴肅的告訴大家世界末日來臨,並且我們根本無法應對這樣的災難嗎?!)所以個人認為不要通過表面來看待事情的本身(也就是主觀思想),其實事情的本身就帶有不可避免的抉擇。
就這樣!災難將至的影子不斷在顯現,各國地區開始發現地表大面積,人們卻依然活在「政客」們的語言之中。如這句這是故事在加州岩層斷裂並且導致毀滅的前1分鍾時,政客代表人所說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末日不會到來,此前發現的各個地表斷裂已明顯舒緩了板塊移動的張力。所以我們。。。。。」接下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到處是哭喊聲,就在這些哭喊而無助的聲中,加州毀滅了!(看到電影的景象的時,不知讀者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感覺是身為同一個活在地球上的人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存了下來,又多了一些時間來看待或思考發生在身邊的種種事情,而另一方面,連我自己都無法表達當那些政客連話都沒說完就已經成為廢墟中的一份子時自己心裡的感觸。是因為政府的無能導致了人間的悲劇?還是說政府本身也是其中的受害者?這點無人能回答!真的!無人能回答!)補充:此時主角和家人還活著,其實我感到的並不是滑稽,因為確實很多美國大製作的電影主角是「不死之身」我感到的是高興,發自內心的高興,「活著比什麼都好」這句話在這時說如同聖經里的真理一樣不可磨滅!
接下來大災難的前兆結束後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了,南北磁場變化,各大洲板塊崩裂下沉,海平面發生大型海嘯等等都預示著人類的毀滅已經到來了。
「思想」轉會5年前,當美國政府第一個知道這件事請以後第一個做出的判斷就是「方案」於是開始聯絡各個國家參與此次行動(最終有46個國家參加了,在這點上我就想說剩下的國家為什麼不參與,就因為他們國家的經濟不夠強悍,【在這里再補充一下最後活下的人都需要購買一張「票」而這張票的標價是10億歐元】所以他們沒有活下來的資格么,可是連我自己也在同一時間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有時候確實會發生改變,不能因為為了救這些不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的人們而影響到更多的人。取捨生命:總是最難抉擇的事情),於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勞動力的國家來承擔拯救世界危機的重擔。沒錯那個國家的名字就是Z國(在這里無法打出次過的名字所以拼音首字母作為縮寫)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我是Z國人我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仔細想想的確只有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勞動力以及種種條件滿足了這項重任的承擔責任。就這樣5年的時間過去了,諾亞方舟計劃就在基層人民不知道的情況下開始了。。。。。直至世界末日的到來它也終於問世於世界之中。
最後它所承載的是希望,同時也是回憶以及悲傷。當影片最後打出的一個時間時感悟也由此成為連成在了一起。0001年12月27日,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然而又是不同的時代,「我們」不是創造世界的造物主,但我們確是親生經歷世界被毀滅並且被重新創造的見證者,我們所迎來的是昔日之光——同樣的光芒,卻不同的時間所散發的光芒。我們要學會創造,並且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在這里見證,我們要在這里留下新的歷史!
『貳』 《諾亞方舟漂流記》英文觀後感100字
《諾亞方舟漂流記》觀後感
2016-8-20日下午我一個人去蘭馨悅立方看電影《諾亞方舟漂流記》,是用初級管理員福利票免費兌換的,去之前先用墨跡天氣的活動二維碼免費在麥當勞兌換了一份中杯雪碧。這是一部由德國、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電影製作團隊聯合出品的動畫電影,平時一般只看美帝和霓虹國的動畫片以及偶爾看國產動畫片,歐洲的電影特別是動畫片確實看的不多所以好奇去看一下。該片改編自《聖經:創世紀》中的一個典故,講述戴夫和芬尼父子倆的奇幻的冒險故事。《創世紀》第6章到第9章記載了諾亞方舟的故事。創造世界萬物的上帝見到地上充滿敗壞、強暴和不法的邪惡行為,於是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同時他也發現,人類之中有一位叫做諾亞的好人。上帝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並帶著他的妻子、兒子與媳婦。同時神也指示諾亞將牲畜與鳥類等動物帶上方舟,且必須包括雌性與雄性。當方舟建造完成時,大洪水也開始了,這時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動物們皆已進入了方舟。洪水淹沒了最高的山,在陸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諾亞一家人與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洪水退卻後諾亞一家人與各種動物便走出方舟。離開方舟之後,諾亞將一隻祭品獻給神。耶和華聞見獻祭的香氣決定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並在天空製造了一道彩虹,作為保證。言歸正傳講電影。
故事講的是世紀之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即將席捲Griffin島。動物們在獅子領袖的帶領下登陸一艘空前絕後的大船——諾亞方舟,不過不是所有動物都可以登上方舟。戴夫和芬尼是對呆萌可愛的喜歡旅行的父子倆,由於未在名單內,父子倆被禁止登陸方舟。為了躲避洪水,父子倆只好喬裝打扮成草原獵貓 ,混上了方舟。卻烏龍巧合的遇到了草原獵貓母女海澤爾和利亞。好不容易矇混過關,以為已相安無事,但兩個好奇的小寶貝卻不慎跌出船外。於是,芬尼和利亞開始了一場尋親之旅。期間,兩個孩子從冤家變成朋友,用勇氣和友情戰勝洪水和野獸的襲擊。與此同時,戴夫和海澤爾為了營救他們的孩子也在和傲慢的獅子船長鬥智斗勇……
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部比較適合小朋友看的動畫片。裡面的象鼻獸父子是有建築才能並且樂觀向上的小動物,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地球上已經絕種了沒有找到相關資料。洪水來襲象徵著人生的災難,而經常搬家的象鼻獸爸爸想出辦法帶兒子混進了船里告訴我們生活中要經常靠智慧,而樂觀的性格和思想會感染下一代。草原獵貓海澤爾從小給女兒灌輸的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獨立精神,所以在整個故事的開始利亞是缺乏團隊精神並且只關注自身利益的,有點像自私的小朋友。但是誰都知道人生就像西行路上一樣遇到的困難是未知的,就連孫悟空也有短板的時候。所以有時不能光靠個人能力解決問題,也不能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互相幫助發揮團隊精神藉助他人長項去克服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本片通過搞笑的卡通人物營造的故事很好的把正能量的精神傳遞給了觀眾,對小朋友的三觀有很正面的影響。結局也是不錯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位置,對於大人來說這個片子也是有啟迪意義的。滿分5分制我打3.5分。
『叄』 求電影2010評價和觀後感
這是我寫在博客的評價``自己去看看
http://hi..com/qjbskuvh
『肆』 2012 世界末日觀後感怎麼寫
1.過看這部世界級大片《2012世界末日》,我好像經歷了一次災難,震撼了我.洗禮了我的心靈,觸動了那根已經觸動的心弦,2012確使拍的成功.故事是根據一個預言家預言的在2012年12月1日12時.地球將發生巨變並說有顆小彗星將撞上地球.這次的導演就根據預言家的預言,運用高科技電腦合成技術拍攝了此片.在影片中美國總統向大家宣布真相.告訴大家在"最後的日子裡珍惜最後的時間.告訴大家要團結一致共同禱告.世界被毀滅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但是我們不能讓時間倒流,只能祈禱上帝能多給自己一天生命.在影片中我看到世界各國的城市和人類在短短的時間里突然的消失掉.被海水無情的吞噬.看到了生死離別的悲慘場面讓我心裡十分的心酸.
想想自己已經踏入社會有10年了.這十年中自己又做了那些.但這次看了這部影片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是21世紀的80後的青年.我們是國家的棟梁.我們應該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其實現在有好多大山上的貧困學生讀書十分艱辛.連教室都很簡陋.尤其是冬天.十分的冷.但他們依然堅持在那裡努力學習.我們的生活其實比她們要好很多倍.我們從小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尤其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被父母捧在手心當成掌上明珠,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花錢入流水.性格太要強.以為自己就像在家裡一樣.對別人發小姐脾氣和少爺脾氣.動不動就為了一點挫折就擊敗.就頹廢.就沮喪.抱怨別人.從不好好反省自己.哎.....
我們居住在這個世界裡.世界末日是否真的會像預言家所說的應驗.我們根本無法預測.所以我們世界各國人民要團結一致.積極的面對人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在工作中忠於職守.在生活里孝敬父母.關心親人.愛護朋友和尊敬他人.就算世界末日來臨我們都不會怕他.
2.唯有我們能夠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涼風吹在臉上,猛然間感到了臉上的熱度。影院空調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動,更是身體熱量增加的原因。這熱度,就來自剛剛看完的美國大片《2012》。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的呼吸幾乎一直在綳緊。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動中感動。
對美國,不是很有好感,因為自己的父輩曾經與美國人在朝鮮戰場血肉相拼,無數中國軍人在那場戰爭中流血,犧牲。也因為從自己青春時期起,就見過太多美國對中國的羞辱。
但這不代表自己對美國的一切都拒絕,如果是美國的優秀的一面。
2012》,就是這樣一部可以代表美國優秀一面的電影。
影片是災難片,這是美國人早就拍的爛熟的一種電影,我也看過別的美國災難大片。但這部片子,確實從內心深處打動了我。
這部片子,幾乎集中了災難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級火山,超級海嘯,毀滅整個人類的大洪水,陸地的下沉與崛起,地球磁場的倒轉,城市的毀滅,無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見聞有限,反正能把這么多災難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災難大片,記憶中好像沒有,大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日本沉沒》,災難元素的集中度稍可與《2012》相提並論,但也遠遠不及,場面與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語。看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靜觀看的時候,眼睛裡隨時都是驚天大災難,所有的思維都在隨著影片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命運在轉動。
但這些,只是讓我激動的理由,而不是讓我感動的理由
我的感動,來自於片中的那種人性的光輝。人性,這個詞用於評論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濫,但我還是要說,這部片子,最讓我感動的,是人性。這種人性,是博大寬廣,是勇於付出,是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狹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脆弱,那麼健美的身軀,那麼精美的建築,那麼溫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無力,幾秒鍾,或者幾分鍾,在地震、火山、海嘯、超級洪災面前,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我也看見,無論是在什麼樣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或者說作為人類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還有那些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人類的尊嚴。美國總統在災難註定來臨的時刻,選擇留在美國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後時刻,「船長不願丟下正在沉沒的船,這是他高貴的選擇」,影片中那位美國官員對總統的評價,我完全贊成。在超級洪水襲來的最後時刻,那些掌握著方舟外幾萬人命運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們,在瑞得里安博士「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人類的文明就在與互相幫助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今天放棄他們,那麼即使我們生存下來,我們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怎麼去面對他們的孩子」的激切演說下,一致同意打開方舟大門,無數人歡呼著沖進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麼人,不管是什麼政治立場,我想,都會在心中刻下一絲溫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奮斗和努力,更值得我們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傑克,為了讓自己的一家人得到進入方舟的船票,駕著車瘋狂地跑,從黃石國家公園跑到了拉斯維加斯的機場,在漫天黃石公園火山爆發的巨大煙火中找到沉迷於要和地球共存亡並且快死了都不忘記自己是第一個宣布地球完蛋的那個瘋狂傢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縫後爬出來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經過了飛機原本說要在中國南海迫降最後卻在中國西藏降落的戲劇性經歷,終於在那位好心的中國方舟工作人員天慶的幫助下全家進入了方舟。當傑克在影片最後,終於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機械故障使得方舟順利開動,一家人悲喜交集擁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為平凡人的傑克,在這樣的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同樣巨大的勇氣,應該說不上是為了什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這點)。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確實是一個全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義人物,而傑克,在尋常時期在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險來臨時,他的無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但誰能說,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他的這一切舉動就不值得我們感動,並且值得我們向他致敬呢?又有誰能說,他的一切舉動,不是博大寬廣、勇於付出和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光輝人性呢?
我喜歡傑克,理解傑克,因為我是一個和他一樣的父親,一個和他一樣有著自己孩子的父親。當兒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時,他不準兒子和自己同去;而當兒子悄悄跟來被他發現後,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為他知道,要讓兒子活下來,他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排除故障,否則,他活不成,兒子也活不成。可以讓自己去死,但絕對不能讓孩子去死。因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親。
這一幕,也出現在俄羅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渾身充滿著銅臭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處。尤其是那種臨危不亂的風度,頗有「帶頭大哥」的氣質。飛機迫降西藏,幾個人為了是否等待飛行員米沙而在豪華車里爭執不休,眼看著再不將車開出飛機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聲大吼「閉嘴」,壓住所有人,隨後大家將車開出迫降中的飛機,結果雖然飛行員薩沙遇難,但絕大多數人的命卻保住。從事態發展的結果看,尤里的做法雖然對薩沙不公,但卻是正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尤里的當機立斷無可指責。在方舟大門即將關閉,幾萬人將被拋棄的一剎那,看著兩個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聲「跟我來」,帶頭沖擊方舟。當方舟大門打開後,尤里不是自己先進方舟,而是拚命的先把兩個孩子送了進去,最關鍵的時刻,眼看大門即將關上,而自己還有一個孩子卻爬不上門,尤里做出了最後的選擇:他用盡全力,舉著孩子的腳奮力往前跳躍,孩子的手終於抓住了方舟的門板,而尤里的的跳躍之後,腳下就是無邊的懸崖。。。。
還有那位飛行員薩沙,一個英俊硬朗的俄羅斯男人。在飛機迫降的最後時刻,他拒絕了別人要他一起撤離的勸告:「我必須等飛機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飛機再走」!「那你呢」?「我沒事」!他幾乎是吼著說出了這句話,他也果真做到了。當所有人都撤離飛機後,他駕駛著的飛機,沒能停住,滑下了懸崖。。。。飛機上,有將他的愛人奪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救了飛機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敵。薩沙,一個俄羅斯男人,真正的男人!當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時刻,他的嘴角,應該是帶著一絲微笑吧----自己的愛人吧,還活著。。。。。。
在傑克排除故障,和兒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奮力一躍,將兒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兒,想到了在自己雙腳骨折的那一天,女兒把自己最喜歡吃的零食帶到醫院,還給我帶來了《讀者》,說,爸爸最喜歡看這本雜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幾個月,女兒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煮好面條端到床頭;想到了因為受傷後腳冷,女兒端著對她來說太重的一盆熱水給我燙腳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壞力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天性中光輝燦爛的人性,是為了親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切,我們也才能夠拯救自己,我們也才能夠拯救人類和文明。
3.好萊塢的災難大片實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災難場景震撼人心,當那一排排的高樓轟然倒塌,當一座座山峰瞬時被海水吞沒,真的禁不住尖叫!這是視覺的震撼,但更讓更讓人回味無窮的是電影表達出的思想內涵。其中人們在災難面前的團結一致的情景,父親在災難中不顧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一個陌生人甚至是一個情敵的情景,真的讓人好感動,也讓人感到人間好溫暖。在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不可一擊,但當億萬雙手緊握在一起的時候,人類不再弱小,災難不再可怕。人類團結一致抵抗災難的幾乎是災難片千篇一律的主題,但是《2012》是一個新的突破,當我看完《2012》後最大的感觸是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是不是等價的。
首先,其實美國政府早已預料到2012年地球會出現大的災難,所以各國政府聯合在研製秘密計劃,也就是諾言方舟計劃,但是這一切民眾還都蒙在鼓裡。當災難真正來臨時,美國政府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將政府官員轉移走,完全置公眾的知情權不顧,置三億美國民眾的生命於不顧。好在美國首席科學家強烈要求把真相告訴民眾,但總統顧問極力反對。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訴了民眾就會引起暴動,這樣會影響到他們安全撤離。這難道就是大家信賴的政府?在危難之際利用公共資源獨自逃生!不過令人感動的是總統堅持留了下來,並且決定把真相告訴民眾。他說:「應該告訴民眾真相,至少可以讓親友們有時間彼此告別一下,父親在臨死之前有時間請求女兒的寬恕」。也許把真相告訴大家也無能無力,但是至少給大家一些時間了卻一下心願。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愛意的可以向對方傾訴下,讓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對死亡。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人道主義的體現。
在災難面前,在逃生的機會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嗎?諾亞方舟計劃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資源,是民眾的財富,而不是政府官員的獨享。但為何有機會逃生的是各國政府首腦?還有是支付了10億歐元的富豪?我們普通民眾就沒有活著的權利?造諾亞方舟的目的是在災難過後能保證人類不至於滅絕,但我想問一下,那些老態龍鍾的各國首腦和滿腦肥腸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們強嗎?他們難道比科學家們更有價值嗎?顯然他們是利用手中的特權排擠我們生存的權利。更可悲的是當美國首席科學家走進諾亞方舟,發現給他安排的是豪華的單間,他憤怒的說這樣的房間可以多讓10個人活命。當億萬民眾沒有求生的機會的時候,那些各國首腦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華單間,真是可悲啊!不過可以理解,因為方舟是中國政府造的。還有一個鏡頭讓人很寒心,英國女王上方舟還帶著一群寵物狗,悠閑地帶著狗兒們散步,我們老百姓的生命還不如皇家的一條狗,狗都有機會逃生,我們只能死亡。當傑克遜他們的飛機迫降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當無奈的面對皚皚白雪時,迎面來了幾架直升飛機,但從飛機上下來的軍人要他們出示諾亞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們走,最後只有花了十億歐元買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拋棄下了傑克遜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錢決定著獲救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人類的悲哀。說起那個富翁,當災難即將發生時,他們一家准備坐飛機逃生,傑克遜司機送他那兩個公子哥到機場,那兩個公子哥嘲笑傑克遜:「我們家花錢買了諾亞方舟船票,你沒錢就去死吧!」並且傑克遜哀求老闆帶上他們家,被老闆拒絕。這是富人對窮人的嘲諷,對普通人生命的藐視。我注意到,上諾亞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國政要和富豪,而製造它的工人卻沒有求生的機會,自己造的方舟,當卻沒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間,完全不把工人當成人對待。
影片最後,海嘯馬上就要來了,在大家面前諾亞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當總統顧問等官員登上方舟後,也就是他們生命得到保障時,他們關閉了艙門。面對船外黑壓壓求生的人群,他們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哪怕給他們一個站足的空間,就可以救千千萬萬的生命,但他們沒有,何況保護公民是政府的責任。對生命的漠視達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發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學家發表了發自肺腑的一段話,呼籲大家尊重生命,感動了麻木的官員,這才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災難面前,人類終於團結了起來,大家齊心合力終於戰勝了災難,人類才可以存續。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國元素。造諾亞方舟的正是中國,好像是中國拯救了世界,這讓很多中國人很自豪。但仔細回味下影片,當美國總統顧問剛來到諾亞方舟時不禁感嘆一句只有中國人才能造的出。總統顧問在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從反面人物中說出的贊賞的話,到底是諷刺還是誇獎呢?在前面一個情節在傑克遜他們逃亡時在機場面對一個超級大的飛機感嘆時,一個人說了句這是蘇聯時造的。把中國和蘇聯前後呼應,彷彿在諷刺些什麼?還有諾亞方舟有很多豪華單間,首席科學家也批評一間可以多載十多人,本來是救命用的,卻建的奢華,是不是由中國的風格呢?其中對中國也有貶低,當中國軍方直升機發現雪地求救傑克遜他們時,我們救走了富豪,卻拋下了傑克遜一家,難道我們軍人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還有我們工人辛辛苦苦造出來諾亞方舟,但他們沒有機會乘坐逃生。還有在傑克遜向中國西藏工人請求進舟時,有很多刪節,不知原版電影中我們工人說了些什麼,但肯定的是絕不是什麼有利於樹立中國人形象的話。所以美國佬應該沒安好心,我們對他們還是要提防的。
《2012》這部影片不但場面氣勢宏偉,其要表達的深意也令我們反思。假如是把美國政府替換成中國政府,登上諾亞方舟會是什麼人呢?在災難面前我們普通百姓有沒有逃生的機會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財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個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公民,同時嚴禁官員利用公共資源為自己謀私利。不要漠視他人的生命,在災難面前需要的是互幫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伍』 誰能幫忙寫篇觀後感是看電影的、、
當代作品中CGI技術的運用
——觀《恐龍》有感
提起電影的概念,30年前人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電影就是用膠片來進行拍攝,經過剪輯之後拿到電影院里播映的影像。但如今,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再那麼確信,就算是對電影有著深厚研究和愛好的電影人也不能給出一個完整、准確的答案。原因很簡單,當前信息革命正以勢不可擋之勢沖擊著各行各業,IT闖入電影界,電影的信息化被視為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之一。這場信息革命使得影視在美學和物質載體兩個層面發生了質變。在美學層面,電影影像的逼真性受到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計算機生成圖像)的挑戰;在物質載體層面,膠片不再獨行其道,以數碼信號為基礎的電子平台將膠片電影進行整合。
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Computer Generated Images)是指完全由計算機創造出的影像,包括靜止的圖像和三維動畫,即通過計算機軟硬體的環境來創造三維的電影人物形象、創造一個模擬的電影空間壞境、描繪或改進一個真實的空間環境或者創造出一個獨立的「虛擬現實」,一個前所未有的三維空間,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也稱為計算機圖形(Computer Graphics)技術或電腦成像(Computer Generated Images),簡稱CGI技術,它的產物是一種數字化的作品。由於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計算機可以直接產生畫面,這就意味著取消了攝影機的參與,因此可以說通過使用CGI技術,傳統的通過攝影機來拍攝畫面的「拍電影」的說法已經不能成立,而是通過計算機軟硬體環境來「做電影」。
電影中活靈活現的恐龍其實是電腦特技的功勞。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及3D動畫技術的完善,電腦特技已經成為現代電影製作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在《侏羅紀公園》里,造型逼真、兇猛殘暴的恐龍就是通過電腦特技完成的。繪制人員先在電腦屏幕上製作出一頭3米長的恐龍外形,然後把綠色的非洲風景照輸入電腦,將恐龍的形象嵌入照片內,再模擬兩架照相機的多次成像過程,把照片上僅有的一頭恐龍變成10多頭恐龍。緊接著,繪畫專家會把恐龍每一秒內的動作分解為24幅連續變化的靜止畫面,再製成電影膠片,經放映機放映,觀眾就可以從銀幕上看到一群恐龍在草地上捕獵的奇幻場面了。為了使這些恐龍像真的猛獸那樣在銀幕上追逐廝殺,人們又用超級繪畫計算機繪制出了一個長達10秒鍾的恐龍運動特寫鏡頭,每一幅草圖上都畫出恐龍的三維視覺效果圖,甚至標出每一塊骨骼的位置。先在已有的骨骼上附上肌肉,然後根據日照的明暗程度給它上色,最後用皺紋、鱗片和一些泥土對它進行細致的調整。現在一些危險或需要加入特定效果的拍攝也是通過電腦特技來完成的。演員只是站在藍色背景下拍攝動作,之後用電腦特技將藍色背景替換成需要的背景。一些地震、海嘯等情節無法真實拍攝時也都會用電腦特技來完成。 電影史上最大的巨制,迪士尼耗資3.5億美元製作的《恐龍》,是世界上最早一部實景拍攝加數碼影像合二為一的電影,1300個電影特效鏡頭展現了活動的、寫實的、會說話的三維恐龍和狐猴,將觀眾完全帶入一個亦幻亦真的史前恐龍世界,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跡。 《恐龍》影片劇本早在1988年已完成,《恐龍》的影片也開始醞釀和策劃,由於當時技術達不到影片的要求,因此1994年迪士尼才著手開拍,為了完成這項拍攝計劃,迪士尼專程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數碼工作室:Feature Animation Northside。《恐龍》是一部實景拍攝加數碼影像合二為一的電影,它的故事版最初寫於1996年,1997年發展成二維的分鏡頭腳本,後來又用Avid的Softimage 3D製作成三維動畫分鏡頭,同時也對背景進行了描述。攝制組為了拍攝和三維描述的史前世界非常接近的拍攝地點,而且在鏡頭中的比例必須能夠容納這些巨大的動物們,他們用了18個月走遍世界各地,如:佛羅里達州、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夏威夷、洛杉磯、加州的死谷等地尋找合適的外景。然後再掃描、合成、修飾,創造出白堊紀的景象。 時間回溯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阿拉達是一頭禽龍,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它從未見過自己的同類,是一群狐猴將它養大。一場突至的流星雨毀滅了小島,阿拉達和幾只狐猴朋友僥幸逃脫了這場劫難並來到大陸。它們加入了一群四處尋找安全的棲身之所的恐龍隊伍。水源和食物的短缺、以及嗜血的食肉恐龍的不斷侵襲時刻威脅著它們的生命。具有創新思想並對弱小同伴表示同情的阿拉達與冷酷而固執的首領克龍和它忠誠的手下布魯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沖突。在克龍的妹妹妮拉的支持下,阿拉達向傳統發起挑戰並證明了適應環境並相互團結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電影的開頭,一隻慣於偷蛋的恐龍偷走了即將出世、還在蛋殼中的阿拉達,隨後這個恐龍蛋又被一隻會飛的恐龍叼在嘴裡飛越了千山萬水,最後掉落在了一座美麗的小島上。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海灘、森林、草原、懸崖峭壁等眾多美麗的自然景象。這些都不是合成的,而是實景拍攝。為了做到這一點,兩支外景隊在18個月的時間里周遊世界,為這部融科學事實與迪斯尼豐富想像力於一身的神話故事抓取各種各樣奇幻的背景。由電腦控制的攝像設備拍下的實景被送回位於伯班克的工作室,由一批數字專家一幀一幀地分離出來,再與電腦創造的史前生物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於是我們看到的那一幕幕,就像是真的一樣了!
在那座美麗的小島上 ,生活著一群毛色鮮艷的狐猴。這些活蹦亂跳的狐猴也是專家們通過CGI技術合成的。對於狐猴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製作皮毛,因為在1995年幾乎沒有相應的軟體可用。軟體總監Sloat說:「我們只能完全用動力學來製作,狐猴要有又短又直或又長又卷的頭發。再由我們的設計師來進行裝飾,要看上去有點濕而且粘著灰塵,同時還要符合特寫鏡頭的要求。」 為此,軟體開發組編寫了公司內用的皮毛工具,運行在SGI Iventor前端上。在渲染方面,用的是Pixar公司的Render Man軟體。在動力學方面,製作組用的是Maya軟體。而製作狐猴的動畫時,為了呈現它們身上細密的皮毛,技術人員不但為每個狐猴加上了超過上萬根的毛發,更誇張的是,還特別用軟體將這一萬多根毛發一一編號,並藉由這套昵稱為「發型師」的程序,在電腦中依場景所描寫的環境,將不同編號的毛發依風向決定它的方向及位置甚至是不同的毛色。「當你愈關注那些細節,你就會更逼近真實。」負責視覺效果的希林(J.Hilin)在解釋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時說。 我們應該都注意到了,影片中有很多對恐龍肌肉和皮膚的特寫鏡頭。對於凸出的肌肉和微微顫動的皮膚,製作組運用了被稱作Body Builder的獨特工具,該軟體在Maya 環境下運行,技術導演把一個截面是圓形的封閉曲面附到骨骼上,來製作肌肉。當骨骼移動時,曲面發生形變,導致截面也發生形變,因此肌肉會凸出。影響肌肉的另一方面是慣性的計算,有助於表現大型恐龍的重量。為了控制皮膚上大量的皺紋,技術導演運用了參數貼圖和彈性網格。
在《恐龍》這部影片中,最驚天動地的場景要算是損石雨撞擊狐猴大本營的一幕了。超巨大的損石從天而降,實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然景觀。為了創作逼真的戰地效果,迪斯尼的藝術大師們,結合爆破特技效果,以電腦摸擬損石撞擊後的煙雲。你看為使屏幕上的煙雲活靈活現,攝影師們把攝影機倒了過來。哦,煙雲真的好像是在地上蔓延了,電腦師又把現場的影像掃描進了電腦,在經過數位燈光師開始在電腦中為煙雲著色,製造光影特技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煙雲效果了。在損石落下這場景中,恐龍與狐猴在實景火光四射的森林中奔跑的這場戲是攝影車模擬跑動的動物在林中四處飛奔,拍攝下四射的火光後,再把恐龍、狐猴等動物,按攝影車跑動的路線合成上去完成的。 創造另一個令人信服的一點是音效。製作組為不同的恐龍製造了不同的音效。他們首先去佛羅里達錄制獅虎豹的聲音,你看花豹一副要吃人的樣子,非常適合怒吼著的食肉龍。狐猴的聲音來自猴子和玩具喇叭的叫聲。恐龍走路的音效是由兩個人來完成的。他們一個人負責前腳,一個人負責後腳。
迪斯尼公司的《恐龍》是一個新的典範,電影工作者將眾多三維和二維的電腦動畫片斷、實拍場景和微縮模型場景藝術地組合到一起,專業動畫師們製作了寫實的三維動物形象。在這部影片中,他們不留痕跡地把拍攝和三維動畫融為一體,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並且使像真人一樣說話的恐龍和大家熟悉的迪斯尼傳統風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如在迪斯尼公司製作三維動畫已經有13年的Griffith所說:「今天電影製作中電腦動畫與實際拍攝已經變得隨心所欲。」
數字技術在電影製作中的運用,極大地擴展了電影在技術和藝術手段上的表現力。數字技術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製作的工藝流程,向傳統的電影製作觀念和大眾對電影本體的認知進行了強大的沖擊。
《恐龍》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有心靈上的啟示。正如《恐龍》一片所闡述的,在巨變的時代,惟有不墨守成規、最能適應環境者才能生存,當科技進占娛樂工業,惟有那些能善用技術、滿足觀眾幻想的,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這是我們選修課的論文,有3500多字吧,你覺得長了的話就改一改吧。
『陸』 諾亞方舟讀後感
gdjdghdhdgjj
『柒』 電影《2012》觀後感徵集
我剛剛看完《2012》從電影院出來。
電影場面做的的確是宏大,比起《後天》來,是又上了一個台階。而且特技做的很逼真,我是坐在第五排,就感覺像是身臨其境一樣。比看3D電影要來得舒服。總的來說,當我走出電影院,我沒後悔花了30塊錢來看這場電影。至少,我認為,截止到現在,是我看的災難片中最好的一本。(當然,和《泰坦尼克》還是有一定差距,有些東西先入為主。即使《泰》的特技做的再爛,在那樣的一個年代,那樣的一個氛圍,那樣的一種感動,恐怕畢生是不會再有了。)
看完其實心裡有些壓抑,當電影院燈光亮起時,有些小小失落。(個人因素,我是比較悲觀的一個人。)
恐怕想的最多的還是,2012年的瑪雅預言真的會實現么?還是現在已經是這樣樣子,而各國政府卻聯合起來,像電影里的那樣,欺瞞著人民?那感覺,就像看《楚門》一樣難受。是不是天外還有天,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抑或者只是另一個「人類」手裡所把玩的水晶球?而他們只是把我們當做一個實驗來看?
或許LZ會笑我,你想的太離譜了,太客觀唯心了。但盡管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學的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但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胡思亂想一下。
雖然《2012》里的災難源自於天體本身,地殼的運動什麼的,但在我的感覺中,最後結局不應該是這樣樣子,應該人類全部滅亡的。
……殘忍了點…… 但《後天》我就能接受那個結局,可以接受人類存活下來。而且當最後我看到博士和總統的女兒接吻時,就感覺,太突兀了,戲劇化,或許是我認為他們本不該存活著。這種皆大歡喜的結局,一向是災難片喜好的。
還有一點小小失望,就是奧巴馬沒來客串。撇去各種政治因素不說,光奧巴馬的長相是讓我喜歡的。……(女生,沒有辦法)
這部片子沒有給我太多溫情的感覺,因為裡面講的親情在好萊塢片子里司空見慣了。一般都是父親太忙,顧不上家裡,但是仍深愛著女方,然後最後經過種種挫折,兩人終在一起的套路。倒是政客的行為讓我記憶很深。看完了影片,忽然覺得世界有點悲涼,連書上都說,國家和國家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關系。在現實面前,彷彿一切情感都不存在了。
有時候我會想,等再過100年,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現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就發展的如此迅速,那再過20年呢?又會是怎樣一副前景?再過100年,我們地球上的資源是否會被消耗完盡,然後發現新的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或者乾脆人類自己變異來適應壞境?到那時候,是否會實現我們教科書里所描寫的共產主義社會?想著想著,就會感覺一切都很虛幻,彷彿這些觸手可及。可當我明白,到今天,科學家還沒有研製出攻克癌症的葯物,又感覺到人類的渺小。
講了這么一些,總體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心裡很模糊。我還只是個學生,沒有接觸過社會,看東西還過片面,所以也比較膚淺。但,《2012》,我想,主要給我們展示的還是一種人性的善與美吧。
LZ,不用去想太多。每天懷著奮斗的心情,過好自己的明天,或許才是我們最重要的!
『捌』 諾亞方舟漂游記里的芬尼有什麼特點
以及動物們皆已進入了方舟,有點像自私的小朋友《諾亞方舟漂流記》觀後感 2016-8-20日下午我一個人去蘭馨悅立方看電影《諾亞方舟漂流記》,在陸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於是。離開方舟之後、盧森堡。洪水退卻後諾亞一家人與各種動物便走出方舟,去之前先用墨跡天氣的活動二維碼免費在麥當勞兌換了一份中杯雪碧。結局也是不錯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位置,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即將席捲Griffin島。所以有時不能光靠個人能力解決問題。這是一部由德國,父子倆只好喬裝打扮成草原獵貓 。當方舟建造完成時,而樂觀的性格和思想會感染下一代,講述戴夫和芬尼父子倆的奇幻的冒險故事。同時神也指示諾亞將牲畜與鳥類等動物帶上方舟。滿分5分制我打3,作為保證。洪水淹沒了最高的山,人類之中有一位叫做諾亞的好人。期間,於是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5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地球上已經絕種了沒有找到相關資料、兒子與媳婦,父子倆被禁止登陸方舟。草原獵貓海澤爾從小給女兒灌輸的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獨立精神,歐洲的電影特別是動畫片確實看的不多所以好奇去看一下,就連孫悟空也有短板的時候,由於未在名單內、比利時,而經常搬家的象鼻獸爸爸想出辦法帶兒子混進了船里告訴我們生活中要經常靠智慧,戴夫和海澤爾為了營救他們的孩子也在和傲慢的獅子船長鬥智斗勇…… 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部比較適合小朋友看的動畫片,對小朋友的三觀有很正面的影響。上帝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也不能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愛爾蘭電影製作團隊聯合出品的動畫電影,是用初級管理員福利票免費兌換的,這時諾亞與他的家人。好不容易矇混過關,大洪水也開始了。創造世界萬物的上帝見到地上充滿敗壞。耶和華聞見獻祭的香氣決定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並帶著他的妻子。該片改編自《聖經。同時他也發現。動物們在獅子領袖的帶領下登陸一艘空前絕後的大船——諾亞方舟。《創世紀》第6章到第9章記載了諾亞方舟的故事,所以在整個故事的開始利亞是缺乏團隊精神並且只關注自身利益的,用勇氣和友情戰勝洪水和野獸的襲擊,不過不是所有動物都可以登上方舟。本片通過搞笑的卡通人物營造的故事很好的把正能量的精神傳遞給了觀眾,兩個孩子從冤家變成朋友。為了躲避洪水。裡面的象鼻獸父子是有建築才能並且樂觀向上的小動物,芬尼和利亞開始了一場尋親之旅,諾亞將一隻祭品獻給神,只有諾亞一家人與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並在天空製造了一道彩虹。戴夫和芬尼是對呆萌可愛的喜歡旅行的父子倆。言歸正傳講電影、強暴和不法的邪惡行為。卻烏龍巧合的遇到了草原獵貓母女海澤爾和利亞,互相幫助發揮團隊精神藉助他人長項去克服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對於大人來說這個片子也是有啟迪意義的,混上了方舟,以為已相安無事。洪水來襲象徵著人生的災難,且必須包括雌性與雄性。與此同時。但是誰都知道人生就像西行路上一樣遇到的困難是未知的。故事講的是世紀之末:創世紀》中的一個典故,平時一般只看美帝和霓虹國的動畫片以及偶爾看國產動畫片,但兩個好奇的小寶貝卻不慎跌出船外
『玖』 諾亞方舟觀後感要300字的
還要上網看作文,自己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