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推手觀後感

電影推手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13 15:01:29

① 電影《推手》導演李安的影評,最好原創啊,急

《推手》作為李安的導演首秀,便讓人有感其過人的導演天賦,電影就仿如劇中老朱的那手太極絕技,節奏雖有顯緩,但招招皆能切中要點,在以中美文化差異營造張力的同時,又以父子親情間的隔閡塑造了矛盾,給人感動的同時以深思。——夢里詩書

②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的首部電影《推手》

雖是李安第一部電影,也看得出李安的功力了,尤其是劇本方面

③ 《推手》你還記得這部劇呢

《推手》這個名字就是這個意思。推手這個傳統的太極項目講究的就是對抗雙方力量的平衡。找到了平衡就可持久,失去了平衡就會被打敗。推手既可視為一項養生運動,獲得內心的平靜,又可視為一種武術功夫,在必要時爆發出強大的力量。李安非常智慧地把這個隱喻注入作品中。一方面,身懷絕技的太極大師給這部有東方元素的電影製造了許多看點。尤其是對美國觀眾來說,神秘老頭一人在中國城對抗十五名紐約警察的情節就有十足的賣點。而另一方面,精通推手的老父親又象徵著一種傳統的思維模式。

中國人在面臨種種文化沖突時,似乎總想用一種儒家的方式,一種類似太極推手的方式解決這種對抗。用以柔克剛的力量權衡內化掉外來的抗拒和沖突,在退退進進間摸索那個掌握平衡的點。但是,事實常常不是如此。就如同電影的結尾,在推手項目中總能找到平衡,百戰百勝的老父親終究在現實生活里找不到解決矛盾的平衡點。雖然洋媳婦和老父親都有相互理解,但是並生的矛盾是不可抗拒的。最終,代表傳統守舊的東方思想付出了妥協,老父親離家出走,獨自搬到了唐人街居住。在面對過去和將來的兩難選擇中,兒子選擇了將來。這種選擇既是讓人心酸的,也是讓人理解的;是讓人反思的,但同時,也是讓人反思無果的。

④ 電影推手中體現著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這部電影說的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國人講的是孝道,而美國人崇尚獨立和自我,於是乎一個中國兒子和美國媳婦組成的家庭必定會產生一些摩擦,這個摩擦在代表傳統的老人面前顯得尤為尖銳。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個故事的結構並不如後來兩部來得精緻,感覺有很多細枝末節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兒子發那麼大的脾氣,還有整個過程養媳婦都是無動於衷,記憶中美國女人也沒有那麼不近人情吧,所以說太刻意地想去表達一些什麼了。

他要表達的無非是,在一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中國老人的生活處境是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獨立能力要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非自閉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會「太極」,他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因此本片會有那樣的結局。那樣的結局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一種陰陽的調和,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的調和,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

李安的電影如果在大陸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讓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還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痛斥大陸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責。
安憑借《推手》這部電影已經展示出他對中西文化比較拿捏准確的端倪了。電影主人公是一位中華老人,一個「武林高手」,喜歡太極拳,並以推手這種拳法自娛自樂。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老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他賴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制約下,「孝順」「人老兒養」在美國這個國度里漸漸與「生活獨立」思想發生著沖突,一點點的,老人自我感覺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開始嘗試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貼心人。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這種思想沖突的束縛,展開新的生活,沒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間的中國傳統思想再次的束縛了他們。他們都沒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雖然,自己的孩子最後和他再次融合,但這種思想關系還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改變。

太極拳里的「推手」是一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里提示的要決:如「圓化直發」、「舍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太極中著重是要練「氣」,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沖突來解決問題的,西方人處理問題「丁是丁,卯是卯」,不亂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國人是講「通」的,講「變」的。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電影中,作為老人的主人公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難以改變和融合。電影藉助美國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兒女與父親之間的沖突來表現這些問題。推手中那種蓄勢待發,然後一蹴而就的態勢,也許還在暗示著李安沉寂六年的後的一次爆發也說不定。

⑤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電影《推手》

推手非常不錯,劇情環環相扣,精彩絕倫

⑥ 從電影《推手》看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方式

文化是社會的產物,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使得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而電影可以展現文化現象,反映文化內容,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電影《推手》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娛樂享受,也為觀眾展現了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中的種種差異.

⑦ 《推手》你是否讀懂李安的內心

李安導演的《推手》是他的處女作,是一部劇本精彩、電影語言優秀的電影作品。影片講述了一個大陸老人來到美國同已經在那裡結婚生子的兒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與兒子的美國媳婦發生了一系列的沖突。故事的尾聲,老人和一位有著類似情況的陳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個凄涼中有著一絲溫暖和安慰的結局。
整個影片貫穿並構建於「沖突」。老人朱師傅與兒媳瑪莎的沖突,老朱與兒子的沖突,老朱與社會的沖突(老朱在家附近走失過一次,老朱在與兒子一家的矛盾之後出走到中國餐館打工被辭退事件)以及中國與美國的文化沖突,當然電影本身也是從一次次的沖突之中推向結局的。但是在我的解讀中,沖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後的結局表達了這樣一種思考:人是孤獨的。這也許是我非常個人化的解讀,但藝術作品的魅力就在於他作用於不同的欣賞個體,產生的藝術意蘊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老朱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兩條敘事線索交錯進行:一條是老朱與兒子家庭的矛盾沖突,一條是老朱與陳太太的感情發展。老朱與兒子家庭的矛盾沖突從影片的開始就以專業的電影語言表現出來,影片從此安排了幾個升級的沖突事件,把故事推向了無法逆轉、必須產生變化的高潮。影片的一開始,沒有藉助對白,沒有藉助音樂敘事,直接以畫面語言表現了老朱與美國媳婦的沖突,李安此處視聽語言運用之精彩,足見其功力扎實。通過這幾幅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布景中牆上的中文字畫和電腦屏幕上的英文,中國老人和美國女人,開始的對比蒙太奇是非常溫和的。把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置於景深鏡頭中,前景的人與後景的人自然產生了某種聯系,那種強烈的沖突和無聲的矛盾被畫面充分地表現出來。
廚房「微波爐爆破事件」出現了一個沖突小高潮,此幅畫面中,為了吸引觀眾的視線,前景的光線晦暗,照明集中於處於後景的兩個人身處狹小的廚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狹窄的門里,逼仄的空間,喻示著兩人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中西方的飲食差異也參與進沖突的構建,而兩個人共處於同一個屋檐下,卻是身處於兩個隔膜的世界。
這一組沖突蒙太奇把兩人之間的「戰爭」升級,老朱「啪啪」的切蔥聲,瑪莎「嘩嘩」的洗盤聲,兩人發出的聲音像是一場槍戰一樣激烈,而兩人朝向不同的臉剪輯在一起也強調了這種沖突。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通過動作外化出來,這場廚房的沖突戲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晚餐飯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現出來,兒子夾在父親和妻子之間左右為難。我一直佩服李安導演設計台詞的功力,看似隨意自然但又效果突出、用力恰到好處。畫面里餐桌上三個人的矛盾沖突不斷,背景聲音是孫子傑米在看的動畫片里傳來卡通人物槍戰打鬥的聲音,這種聲畫組合巧妙的傳遞出「餐桌戰場」的寓意。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沖突高潮。中國學校里,老朱和陳太太「不打不相識」,很普通的相識場景的設計,同時又讓人覺得印象深刻、獨一無二。在以後的段落,我們也可以看到,沒有講半個「情」字,但是老朱對陳太太的「情」觀眾都一目瞭然。瑪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幫她瞧病,治療失敗的這場戲可算是第二次沖突的高潮。老朱幫瑪莎看病,最後瑪莎胃出血,慌亂的畫面、不穩定的構圖、晃動的機位運動、虛化的焦點都強化了這種沖突的高潮。


⑧ 誰看過推手這部電影 李安寫的那個 能把電影內容要表達的思想介紹一下嗎

內容簡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進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獨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關注中西文化沖突的《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沖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齡、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使老朱根本無法和兒媳交流,也無法融入兒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個多餘的人。老朱一身太極功夫足以讓他自傲,但在美國他卻什麼也沒法干,連洗盤子都幹不了。這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也難怪兒子要以頭撞牆。所有的兒子和所有的老人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面對這種沖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陽光下輕輕的長嘆了。就連最後的結尾,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李安都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有",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銀幕前的觀眾。

雖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但很多場面處理手法相當老到,後期作品的諸多元素和關注的問題都有所顯露。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幽默地處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後的作品中都會有更多的發揮。

不過,畢竟是處女作,這部《推手》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線索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夠豐滿立體,戲劇性發展比較局促,還沒有李安後期作品的圓潤舒展的作風和氣派。

⑨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9)電影推手觀後感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⑩ 從電影推手能總結出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嗎

我覺得可以的!電影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千萬個片段通過剪接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電影也是真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映!我們的孩子是捨不得放手,美國人是該放手就放手!孩子到了什麼年齡獨立了之後他們基本很少干涉孩子的私生活!教育的目標在我個人看來就是讓孩子擁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才是成功的教育!!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電影推手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