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孫中山誕辰一百多少周年紀錄片觀後感
孫中山
(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編輯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2]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② 電影《孫中山》的觀後感
希望可以幫到你電影《孫中山》的觀後感 有的人·不僅其生前為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在其去世後·仍保有著持久·強大的影響,人們會從他的遺產中汲取教益獲得力量,繼續推動社會和歷史向前。孫中山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 十九世紀末葉,中國積弱積貧,孫中山最先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從那一時期起,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奮斗;再今後的若干世紀內,中華兒女也仍將繼續為之奮斗。 孫中山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堅定的,完整的明主主義,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歷史實現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古老的中華大地升起了「共和國」的大旗。此後的歷史雖然反復多變,但是,將我國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現在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得奮斗目標。 孫中山不僅期望國家富強,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孫中山高於他的同時代佔有的地方就在於,他在領導人民進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時,還創造性的提出「民生」問題,要求建立一個新社會,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達到「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境界。 孫中山是以為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從提出:「驅逐韃虜」,到提出「中國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從提出「創立合眾政府」,到提出國家政權應該「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從提出「平均地權」,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地「:處處體現出,孫中山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發展自己的思想。孫中山又是一位大公無私的愛國者。他將自己的醫生都獻給了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民國初建,他將臨時大總統的崇高地位讓給袁世凱,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時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為公,視個人權位如敝履的博大胸懷嗎?孫中山還是一位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個人,然而,卻毅然,決然向清王朝這個龐然大物發起沖擊,民國建立,是孫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與挫折接踵而來。孫中山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革命斗爭,為推翻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的北伐戰爭大俠勝利的基礎。 孫中山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其經歷,事跡,精神,思想都將永遠是中國人民的珍貴財富。在中華民族完成最終統一,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的發揮這一珍貴財富的作用,作為一個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牢記這位為人,把為人的英勇事跡一代代傳承。並為祖國的統一和復興貢獻終身。
③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啊!!!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選我!
④ 孫中山博愛精神觀後感應該怎麼寫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看了一部抗日戰爭的電影,電影的題目叫《鐵道游擊隊》。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一群農民在隊長劉洪和政委的帶領下,與日本鬼子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他們不怕犧牲,不畏任憑艱難險阻,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 游擊隊員們非常勇敢,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正在飛馳的火車,拿走敵人的槍支彈葯;面對那麼多兇殘的敵人,他們毫不畏懼,堅決與敵人搏鬥;被捕的游擊隊員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寧死不屈,不向敵人透露一點游擊隊的秘密。 游擊隊員們在險惡的環境下,從不害怕,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困難,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用歌聲來激勵自己:「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看了這部電影,我懂得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用我們的雙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⑤ 求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500字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是由電視劇轉過來的。我看這一部電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師讓我們在國慶假期看一部愛國電影並寫觀後感,爸爸媽媽也讓我了解一點中國歷史,所以我看了這部片。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新世紀電影城觀看了辛亥革命這一部愛國電影。剛剛進了新世紀電影城的六號放映廳,電影就已經開始放映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盪盪,不可阻擋!
我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的祖國,所以今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更上一層樓,將來為祖國做出我應有的貢獻。
⑥ 求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600字左右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中國當代青年,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樓主請根據需要刪減、修改、添加。給分吧
⑦ 一篇關於孫中山的電影的觀後感
作為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現在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進步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了解歷史。感嘆一句,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穩定的家庭、老公對我的愛、孩子對我的依戀。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為了讓自已的女兒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學,他叫劉玉堂),小女孩是多麼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著他,直到最後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著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兒子被卷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麼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手裡握著槍,不開槍呀?
⑧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3000字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⑨ 《尋找孫中山》觀後感 50字
電影一開始就講由於政府腐敗無能,官兵把帶頭革命的孫中山抓進了監獄,但是孫中山不畏強權,他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的小辮子。後來,孫中山來到了廣州,買了300支手槍和500顆子彈開始革命,而且那些錢是用他哥的牛去賣得到的,清朝政府正在通緝孫文,官兵來了,孫文和他的夥伴兩邊逃跑,有一個夥伴酷東為了那旗子被官人射死了,真可惜呀!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中國以前多麼的腐敗,多麼無能,幸好有孫中山勇敢地站起來,帶領人們走出了困境,廢除了許許多多的封建制度和不良的陋習,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來得多麼不容易呀!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我以後要加倍努力學習,將來用知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更加強大。
⑩ 《孫中山》讀後感700字
《孫中山》讀後感
我讀廉潔教育書以後,發現古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添詩拒禮的包拯`,直言感諫的魏徵,恪盡職守的徐恪,秉公辦案底白居易;在我們近代中,有鐵面無私的林則徐,廉潔為公的孫中山;還有現當代的大公無私的周恩來,拒收禮品的毛澤東,工作第一的鄧小平。這都是我們中國廉潔的榜樣。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廉潔為公的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前,在為革命奔走,籌募經費,開展斗爭,他的生活非常的儉朴,生活及旅費都為人資助。1904年到紐約及1910年其母病世,都無費用生活及回家探望其病母。在武昌起義後回國的孫中山對記者說:「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來者,革命之精神耳!」
孫中山沒有私產,兩袖清風。廉潔甚為表率,這不得讓人想起了他的三個遺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家事醫囑。 1925年3月12日,致力與中國革命40多年的偉大革命者的孫中山先生去世。遺囑中寫道:「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成自立,忘各自不忘國事,以繼余志。此囑。」這里所說的「一切」就是兩千本書籍雜志和一所只有五間房間的住宅。就連這一所住宅,也是四位華僑籌買送給他的。起初,孫中山先生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後來,經過四位華僑的懇切勸說,才遷進這所房子。
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獻身精神和廉潔奉公,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