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家醜豆瓣

電影家醜豆瓣

發布時間:2022-07-03 08:20:44

A. 末路狂花是女權主義電影嗎,為什麼豆瓣上有人說不是,到底女權主義電影的定義是什麼

是女權主義電影

女性主義電影
從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間,美國影壇興起一股女性主義電影風,許多優秀的女演員也在這一段時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達合演的《茱莉亞》(描寫反納粹女傑的生平故事)、莎莉菲爾德的《心田深處》(描寫堅強的農村婦女的故事)、傑西卡蘭芝的《弗朗西斯》(描寫性格女星對抗好萊塢的悲劇故事)等。形成這一股風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開始盛行於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性解放運動,另一方面也多虧了這一批優秀的女演員,她們不願意再以充當銀幕花瓶為滿足,願意向復雜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戰,當然,也讓我們有幸領教到她們苦心經營的豐碩成果。這一股風潮到90年代便被許多肌肉男星的動作片以及計算機動畫的科技奇觀所取代,讓我們更對那一個時代的美好難以忘懷。
女性電影應該是什麼?很難定義,因為現在也還在發展中,如果用狹義的定義就是: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的議題的電影。而廣義的定義:女性導演所拍攝,不一定是女性議題的電影,或是男導演拍攝,但是探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一些導演擅長刻畫女性角色、女性情慾,這跟男性所表達情慾上的差別在:探討的是心靈而不只是動作; 情慾流動的描述而不是攝影機對女性身體的描繪; 身份上的尋找、認同,私密性的家醜、告解、誠實的表露,親人和好朋友或許會受到侵犯,所以還包含事前、事後的溝通。其它包還性別、同性、異裝的議題的作品。當然,女性主義電影還是以女性為其主角,描寫這一些女性在父權以及時代的傾軋下奮力求取生存尊嚴的故事,所描寫的女性角色並不是為了對舊時代的賢妻良母歌功頌德,藉以更加鞏固父權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寫的是一些桀傲不馴,甚至不見容於當時的「壞女人」,她們特立獨行的行徑除了勇氣可嘉之外,對於性別刻板的顛覆、以及性別壓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B. 王志文出演的影視作品

【電影作品】
《紅軍留下的兒子》(1985年,飾林秉蘇,導演孫羽)
《兩宮皇太後》(1988年,飾同治皇帝,導演王學新)
《秘密采訪》(1989年,飾麥克鋒,導演王冀邢)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1990年,飾黃志勇,導演李俊)
《風雨故園》(1991年,飾子凌公公,導演徐耿)
《周末情人》(1993年,飾拉拉,導演婁燁)
《家醜》(1993年,飾朱輝正,導演劉苗苗)
《紅粉》(1994年,飾老浦,導演李少紅)
《飛虎隊》(原名《鐵道游擊隊》)(1995年,飾張蘭,導演王冀邢)
《緊急救助》(1996年,飾公冶弘,導演張建棟)
《風雲之雄霸天下》(1998年,飾龍袖,導演劉偉強)
《荊軻刺秦王》(1998年,飾長信侯,導演陳凱歌)
《半生緣》(1998年,飾張豫瑾,導演許鞍華)
《超導》(1998年,飾貝小知,導演王冀邢)
《小說》(原名《詩意的年代》)(1999年,飾趙子軒,導演呂樂)
《說出你的秘密》(2000年,飾李國強,導演黃建新)
《誰說我不在乎》(2001年,飾老曹,導演黃建新)
《和你在一起》(2001年,飾江老師,導演陳凱歌)
《芬妮的微笑》(2001年,飾馬雲龍,導演胡玫)
《天黑請閉眼》(2003年,飾馬魁,導演阿甘)
《槍林戀曲》(2004年,飾華頭,導演鄭保瑞)
《美人依舊》(2004年,飾黃先生,導演胡安)
《求求你表揚我》(2005年,飾古國歌,導演黃建新)
《墨攻》(2006年,飾梁王,導演張之亮)
《兄弟之生死同盟》(2007年,飾譚信天,導演趙崇基)
《兩個人的房間》(2007年,飾民警,導演路學長)
《麥田》(2008年,飾匪首,導演何平)
《風聲》(2009年,飾王田香,導演陳國富、高群書)
[編輯本段]【電視劇作品】
《馬魯他》(上世紀80年代後期,飾上世紀40年代大學生,導演許瑞生)
《倫敦啟示錄》(2集,1987年,飾煢煢,導演王蘇源)
《正午陽光》(4集,1989年,飾程亮平,導演張建棟)
《柳亞子》(2集,1989年,飾柳亞子,導演徐耿)
《南行記》(6集,1991年,飾青年艾蕪,導演潘小楊)
《皇城根兒》(30集,1992年,飾王喜,導演趙寶剛)
《吳敬梓》(6集,1992年,飾吳敬梓,導演蔣廣森)
《過把癮》(8集,1993年,飾方言,導演趙寶剛)
《殺人街的故事》(8集,1993年,飾蘇建,導演王坪)
《東邊日出西邊雨》(20集,1994年,飾陸建平,導演趙寶剛)
《無悔追蹤》(20集,1995年,飾馮靜波,導演尹力)
《我愛我家之生活之友》(第46集,1994年,飾耶穌同志,導演英達)
《大屋的丫環們》(5集,1995年,飾少爺,導演白羽)
《像春天一樣》(電視電影,1996年,飾肖亮,導演吳天戈)
《走出凱旋門》(18集,1997年,飾韓涵,導演馮大年)
《闖上海》(26集,1997年,飾托尼,導演江澄)
《白板》(20集,1998年,飾建川,導演林大慶)
《找不著北》(20集,1998年,飾舒凡,導演滕華弢)
《刑警本色》(22集,1999年,飾蕭文,導演張建棟)
《讓愛作主》(22集,2000年,飾耿林,導演張建棟)
《南國大案之人獸大戰》(20集,2000年,飾張成德,導演徐燕燕)
《黑冰》(20集,2001年,飾郭小鵬,導演王冀邢)
《DA師》(22集,2002年,飾龍凱峰,導演鄭方南)
《天之雲地之霧》(24集,2002年,飾喬小龍,導演龐好)
《國家幹部》(29集,2005年,飾夏中民,導演蘇舟)
《龍虎人生》(27集,2005年,飾楊冠雨,導演郭靖宇)
《天道》(24集,2006年,飾丁元英,導演張前、林可)
《寬恕》(32集,2007年,飾肖一航,導演陳燕民)
《幸福還有多遠》(26集,2008年,飾吳天亮,導演姚曉峰)
《手機》(30集,2009年,飾嚴守一,合作演員陳道明、梅婷、劉蓓 原著:劉震雲 導演沈嚴)

C. 家醜里女演員吳丹近況

吳丹1960年生,江蘇揚州人,中國電影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在校期間即主演了在當時非常轟動的影片《春暉》。吳丹在該片中飾演一個高三女生鍾曉星,並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1982年大學畢業後,吳丹被分配到杭州市話劇團工作,她開始了自己電影和戲劇相結合的藝術之路。1984年,吳丹再度和《春暉》的男主人公飾演者常戎合作出演影片《風雲初記》,吳丹飾演的少女芒兒。 1985年吳丹主演影片《流浪漢與天鵝》,吳丹飾演農村姑娘杏花,在前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上吳丹獲最佳女演員獎。吳丹後來又相繼參加了影片《相思女子客店》、《乾杯!女兵們》、《車隊從城市經過》的拍攝。八十年代末期,「七八」兩朵小花吳丹和李克純先後飛往大洋彼岸的美國留學深造,其間也偶爾回國拍片,如在《香港少爺》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勤勞、純朴、心地善良的建築工地女司機的形象,在其表演藝術道路上又拓出一條新路。
主要作品
《死神的愛》 (2017)
《占星驚魂》(2017)
《我的寶貝》(2015)飾 孕婦
《傻根進城》(2014)飾 陳紅
《喋血黃沙》(2002)
《碧血狂龍》(2002)
《太陽的味道》 (1999)
《金秋桂花遲》(1995) 飾 許蘭芝
《危情狂蝶》(1994) 飾 柳蘭
《家醜》(1993) 飾 阿芳

D. 如何評價王志文、何冰主演的電影《家醜》

《家醜》由王志文與何冰聯手主演,這是他們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們合作過的唯一一部電影。01、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20年代的江南古城。裕和當鋪作為一家連鎖店,是城中生意最紅火...

皮皮電影

E. 家醜阿芳誰演的

家醜阿芳是吳丹演的。

吳丹,1994年3月23日出生於江蘇鹽城,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進修班。

2020年,榮獲2020年亞洲小姐全球總決賽冠軍、第68屆環球小姐上海賽區總決賽冠軍、第68屆環球小姐中國區大賽總決賽亞軍。

人物經歷

2021年1月3日,吳丹榮獲2020亞洲小姐全球冠軍,進軍演藝圈;2月19日,出演由李宏宇執導,馬天宇、戚薇領銜主演的都市科幻劇《你好,安怡》;3月,主演的電影《照妖鏡之狂瀾再起》在象山影視城、橫店開機。

2021年10月15日,參與由阿達色呷擔任出品人,劉曉理,徐永輝,李海龍,秦錫榕,王飛霞,鞠紅陽擔任聯合出品人。

F. 電影家醜演員表阿芳是誰演的

家醜阿芳是吳丹演的。

上世紀20年代,水鄉環繞的江南古城。裕和當鋪老闆朱華堂掌握著城中大大小小的當鋪生意,買賣興隆,財源茂盛。令朱華堂不能滿足的是管不住兒子朱輝正。

朱輝正從小受母親溺愛,但在父親嚴厲管教下長大,他痛恨父親。父親愛財,他卻充分利用父親的錢去享受,整天游手好閑,專惹父親生氣。田七和阿芳從小被賣到朱家,日夜操勞,無條件地服從。

10年後,幾個孩子長大了,朱輝正還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學會了賭錢。他對阿芳有了興趣,經常借故糾纏。田七也喜歡阿芳,他拚命攢錢,准備娶阿芳。朱華堂因兒子不孝,也打上了娶阿芳做妾的主意。

G. 電影家醜是什麼意思

根據季宇的小說《當鋪》改編。 本世紀20年代,水鄉環繞的江南古城。裕和當鋪老闆朱華堂掌握著城中大大小小的當鋪生意,買賣興隆,財源茂盛。朱華堂唯一不能滿足的是管不住兒子朱輝正。

朱輝正從小受母親溺愛,但在父親嚴厲管教下長大,他痛恨父親。父親愛財,他卻充分利用父親的錢去享受,自暴自棄,專惹父親生氣。田七和阿芳從小被賣到朱家,日夜操勞,無條件地服從。10年後,幾個孩子長大了,朱輝正還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學會了賭錢。他對阿芳有了興趣,經常借故糾纏。田七也喜愛阿芳,他拚命攢錢,准備娶阿芳。朱華堂因兒子不肖,也打上了娶阿芳做妾的主意。

朱太太認為兒子結了婚也許會好些,但城裡的名門閨秀,朱輝正一個也看不上。田七的聰明勤快深得朱老闆的賞識。朱華堂從妓院老鴇那裡以極低的價格買來了無價之寶「口塞」,把它放在太太的衣櫃里。朱華堂娶了阿芳。田七因朱華堂對他表示出絕對的信任,讓他掌管庫房的鑰匙,在愛情和事業上,田七選擇了後者。「口塞」被朱太太放回了庫房,但在當鋪「秋點」時發現丟失。田七為此遭到一頓毒打。朱太太告訴丈夫,是兒子偷了「口塞」。朱華堂對兒子恨之入骨。

為報復父親,朱輝正誘騙了阿芳,阿芳懷孕了,她要朱輝正帶她離開朱家,但朱輝正露出無賴面孔。兩人正爭執時,朱華堂趕來,開槍打傷了朱輝正,從此朱家再沒有朱輝正的消息。沒有了兒子,朱華堂認朴實的田七為義子,讓田七掌管櫃台。

五年後,田七當了裕和當鋪的老闆。朱輝正此時一改紈絝子弟的模樣,混進政界,進一步對父親進行報復。在朱輝正的謀劃下,裕和當鋪逐漸衰敗,田七忍無可忍,用木棒打死了朱輝正。臨死前,朱輝正還不忘利用田七報復父親。為振興裕和當鋪,田七奪走了朱華堂視為生命的「口塞」,命人將其賣掉。朱華堂望著面無表情的田七,帶著無限的遺憾死去。此時的田七,已不再是單純朴實的鄉下孩子了,他變得比朱家父子更陰險,更無情。

H.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是什麼,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

一、 關於本片的背景
(一)、原著背景
《飛越瘋人院》原本為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發表的小說,作者以瘋人院暗喻美國的社會體制,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體制提倡個人自由意味。而在小說的發表年代(60年代)也正是美國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二戰結束後的東西方冷戰、麥卡錫主義、馬丁路德金倡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總統被暗殺、美國捲入越戰……,相應的藝術領域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作家、詩人、歌手紛紛藉以文字、音樂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荒謬的大時代成就了美國文學史上一批傑作:《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海勒)、《五號屠場》(庫兒特。馮內古特)……
(二)、電影背景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2年後(1974年)根據這本小說改編而成電影,由於米洛斯•福爾曼個人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使得這部同名電影似乎有了更為深遠和獨特的蘊意。也許只有了解導演個人背景才能更好詮釋米洛斯•福爾曼不合時宜在70年代的美國拍攝如此一部反體制的電影動機何在。(美國50年代有以艾倫。金斯堡和克魯亞克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以及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60年代有呼喚「愛、自由、和平」的嬉皮士和花童為表率的「迷惘的一代」,7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則被史學家稱之為「享樂的一代」)
米洛斯•福爾曼原籍捷克,猶太教徒的父親和清教徒的母親二戰死於納粹集中營,他從小在布拉格親戚家中長大,畢業於布拉格戲劇音樂學院。(這里同樣誕生了優秀的捷克導演史瓦拉父子——「菁菁校樹」),其早期在捷克完成的電影作品既顯露鋒芒,「black peter」(1964)、「loves of blonde」(1965)、「the fairman's ball」(1967)分獲威尼斯、戛納電影節獎項。60年代捷克國內日漸濃厚的藝術創作自由使得米洛斯•福爾曼打算在布拉格一直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但在1968年,隨著蘇聯坦克轟隆挺進布拉格,米洛斯•福爾曼被迫逃亡到法國。這就是現代史上知名的「布拉格之春」。
或許從「布拉格之春」里可以探求出米洛斯•福爾曼賦予本片的另一層深意——不僅只是個體對體制的反叛(個體與社會的對抗),而且尚可看做是捷克對蘇聯把持的社會主義聯盟之反叛!(弱國與強國的對抗)
(三)、布拉格之春
1968年是現代史上的「捷克斯洛伐克年」,這個中歐小國以「布拉格之春」而聞名於世,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顆明星。
1968年8月20日的晚上11點,由蘇聯國防部副部長,陸軍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將軍指揮的華約部隊的24個師(16個蘇聯師,3個波蘭師,兩個東德師,兩個匈牙利師,一個保加利亞師。)以閃電戰的形式瞬間佔領了捷克首都布拉格,佔領軍沖進捷共黨中央大廈,扣押了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捷共第一書記亞•杜布切克,國民議會主席斯姆爾科夫斯基;政府總理切爾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引得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大發雷霆做出攻打布拉格舉動正是因為捷克國內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53年斯大林去世,標志著斯大林時代社會主義聯盟的政治恐怖和強權統制的結束。1956年2月25日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克里姆林宮第二十次蘇共代表大會上,對斯大林實行獨裁專制和血腥暴行的控訴。赫魯曉夫一邊在控訴斯大林罪行的同時,一邊相繼對社會主義聯盟內部的小兄弟東德、波蘭、匈牙利國內出現的試圖反抗和擺脫蘇聯擺布的狀況派兵鎮壓。
捷克國內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聲音,一些作家充當了呼喚自由的先鋒,在1967年6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第4次作家代表大會上黨員作家(及我們所熟知的後來寫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的作者)米蘭•昆德拉提出的「自由與專制、人道和非人道」的話題和瓦丘利克所做的關於政治恐怖和專制統治的話題將會議推向了高潮。反專制,要民主;反斯大林主義,要人道精神;反審查制度,要文化、新聞自由的呼聲成了這次大會的主旋律。
時任捷共第一書記的諾沃提尼,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處處模仿斯大林:給自己設計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樣的元帥服;還有,同樣尊嚴地緊閉著嘴,同樣拿著一個斯大林式的大煙斗。他對於這次作家大會大為光火,對「傳播對社會主義有害的、與共產黨格格不久的意見和思想」實行全面反擊。隨後就開除了幾位作家的黨籍,將作協的文學報劃歸新聞部和文化部直接領導,開除了全部19名編輯,限制在報上談論改革,禁止一些所謂「改革家」公開講話。
此時捷共主席團成員杜布切克開始反對諾沃提尼的文化專制和鎮壓浪潮。提倡進行改革,包括政治上的黨政分開和經濟改革。在經過幾次激烈的政治對抗後,杜布切克這位並未掌握著黨、政、軍大權的政治家因在國內獲得大多數人民支持最終在1968年4月成為了新一任的國家領導人。他提出了民主與自由的行動綱領。
同時,作家瓦丘利克也寫下了「布拉格之春」里最耀眼的2000字宣言——「統治者的主要罪惡和最大騙局是,他們把自己的專橫說成是工人階級的意志。」、「削弱了共產黨的權威的,並不是人民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是這個制度本身」……
該份宣言引起了蘇共極大憤怒,在蘇聯的主持下,華約五國領導人共同寫給杜布切克一封聯名信,信上說「反動勢力利用了捷共領導的軟弱,濫用了」民主化「的口號蠱惑人心,發動一場反對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及其忠誠可靠的幹部的運動,其目的顯然是要取消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反社會主義和修正主義勢力把黑手伸向報刊、廣播和電視中去,把它們變成攻擊共產黨的講壇……這正是反動派能夠利用《2000字宣言》的形式向全國發出號召,公開自己的政治綱領的原因。這個聲明直言不諱地號召反對共產黨和合法政府,煽動罷工和騷亂。因此我們相信,堅決擊退反共勢力的進攻,保衛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是你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任務。」
杜布切克在復信里斷然否定了裡面的指責。隨後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和爭執。在經歷了數輪會議後,並未達成一致。到了8月,便出現了如上情景。在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也可多次看到這位作家談起「布拉格之春」及蘇聯入侵。
蘇聯入侵後不久,布拉格的作家、電影工作者、知識分子等文化人士紛紛逃離蘇聯軍隊進駐的布拉格,前往法國。其中就包括本片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二、 瘋人院的寓言理論
對於該片的理解最為暢快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破解本片豐富的隱喻及微觀的象徵,這部分之所以稱為寓言理論,是因為這部分引用了一些權威人士對影片象徵意義的讀解。在後結構主義理論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癲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瘋人院在福柯那裡預示著關於現代文明社會的經典寓言。我們知道,無論何種機構,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精神病院,都有其自成體系的一套結構性特徵。而片中所展現的瘋人院的體系結構,正是「資產階級社會及其價值觀的象徵性縮影。家庭與子女的關系與父親的威嚴為中心,違法與懲罰的關系一直接伸張正義為中心,癲狂與神經紊亂的關系則以社會和道德秩序為中心。」 不難看出,瘋狂與瘋人院在於福柯無疑成了一個關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寓言。在福柯那裡,瘋人院與監獄不僅是文明社會的典範,也是西方文化的典範。本片由於獨特的選材和在美國影壇上的轟動效應,引起了人們的持續關注,引發了人們寓言式解讀的興趣。曾有國內論者在一篇頗有見地的文章 中詳盡的論及了影片作為一部反美國現存體制之語言的含義。此論者認為:影片包含著一個由拉查德護士長所指稱的關於「秩序的深化」,和由印第安酋長和麥克墨菲指稱的「反叛的神話」。此論者指出,占據了秩序/反叛間一項的,是麥克墨菲,「他被封鎖在瘋人院般的現存體制中,其慾望的核心就是逃離和反叛這一異化的牢籠。而作為這一體制本身所造就而成的產物,逃離和反叛的結局只能被自詡的強權是以懲罰並被剝奪意志和行為的能力。」而占據了非秩序/非反叛這一中立項的,是瘋人院的眾瘋子,他們「構成了一種奇怪而普遍的語義——社會關系」,「他們既不遵從和信賴現存體制的合理和可靠,卻又沒有能力徹底打碎和逃離之一異化了的秩序。」而作為秩序/非反叛一項之指稱的,是拉查德護士長。「作為現存體制的守護神和管理者,其職責和功能就是非反叛,即遏制一切具有反叛意向的人對秩序本身的褻瀆、破壞和逃離。」她既是規則秩序的代名詞,表面上是以一個治療者的身份對對瘋人們進行管理和治療,實質上就是對病人追求自由的天性的一種壓抑和泯滅,「是壓抑和改寫瘋子般的反叛者」。作為反叛/非秩序,即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叛者之指稱的,是印第安酋長,他是影片中「唯一的逃離者」,「他的逃離表徵著他本來就不是屬於這一現存體制中的產物:實質上,在影片的情節體系中,他代表了一種非美國文化的,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問候。他的始終裝聾作啞、沉默不語,恰好在語義層面上,象徵著他與深陷其中的文化秩序格格不入,因而實際上他不接受拉查德的話語權力的管理和改寫。正是由於他根本不是這一體制所造就的個體,它才成為芸芸眾生中唯一的逃離者。
同名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由於該片是由六十年代末從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國的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改編,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間尺度。好萊塢拿他的這一情況大做文章,似乎《飛越瘋人院》是影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然而該片中瘋人院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縮影的說法是被主流影評人士推崇的說法。其實該片是揭露了美國自己的"家醜"。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國病態、壓抑的社會縮影。正如有的評論指出:"該片以觸目驚心的畫面揭露了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弊病 ──壓制人性和束縛自由。現代的管理社會竟如此恐怖,給歐美觀眾以極大的沖擊。"
然而既然界定本片為一部睿智的頗富啟示的反體制影片,為什麼又會「為體制所贊賞」?既然說他是一部與好萊塢傳統電影語言相悖的反神話電影,為什麼又會一舉奪得奧斯卡五項大獎?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本片結構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
三、飛越瘋人院的影片結構
(一)、人物分析與人物結構
1、麥克墨菲
墨菲是一個沒有患精神病而卻無意中闖入精神病院的熱血青年。他熱愛自由不喜約束的天性導致他的種種反叛行為,導致他把一個原本看似平靜、安詳的精神病院搞得天翻地覆。在電影中的瘋人院里,體現出的是一種被遮蔽的壓制,看起來似乎氣氛和諧、光線柔和,實際卻有著諸多空間約束,更演化為一種精神枷鎖,桎梏個體自由的條例規章,麥克默菲輕易地擊中看似完美的瘋人院靜謐世界中的脆弱。一進瘋人院,當警衛給他解開手銬,他就開始縱聲歡呼,並激動的在警衛連上吻了一下,昭然若揭的這有裝瘋賣傻之嫌,但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為自由得歡呼。一開始,他就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樣乖乖地在音樂下吞咽無名的葯丸。是墨菲第一個人孤軍作戰要求能看世界盃的棒球轉播,是他第一個試圖抬起看似堅不可摧的壓水檯子,並在失敗後說「But I try,didn』t it?」;是他帶領大家玩牌、打籃球,給死氣沉沉的瘋人院注入新的活力;是他第一個爬出去偷開汽車把眾瘋子帶到海邊盡情嬉戲,出海釣魚一段無疑是本片最絢麗的一段,剎那間它動搖了很多固有的偏執觀念分崩瓦解,博取了人類心靈深處共同的笑聲。自由與快樂潛移默化地療救枯竭的心靈,瘋子們表現出來的生命氣息和運動節奏幾乎模糊了觀眾對他們的成見和定義。
麥克默菲破除的是一種儀式,他到來之後,吃葯、開會心理治療這些程序都遭到質疑,盡管他顯得有些缺乏教養,具有流氓無產者的一切劣根性,但是有兩點確是不容置喙的:對自由的崇尚和對弱者的同情。盡管麥克默菲每次的要求都遭到拉奇德的拒絕,但是對於一直機械、呆板地重復這些程式的瘋子們,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使得他們在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可以產生新的反應。墨菲顯得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沖動,他千方百計地讓病人們感覺到自由是可以獲取的,慾望是應該得到釋放的。基於這個信念,率直的墨菲甚至不吝將女友暫借比利,「親愛的,就一次,把他想像成我就好了」,他兩次出逃都為了比利耽誤下來,最後被殘忍的施以切割腦蛋白的手術,變成不折不扣的白痴。
2、拉查德護士長
拉查德護士長是一個絕對權威的象徵,她管理、維護著醫院秩序,從影片中她所展露的表情而看,她大多時候都是一副不動聲色,端莊威嚴的神情。她對整個局勢的把握游刃有餘,她調度著這個規范化世界裡的病人們,她熟知他們的弱點,盡管她並不曾從人性的角度去了解過他們,面對病人她從未發出過來自心底的關心體貼。一旦病人對其規章制度有所質疑的時候,她總會狡猾地尋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當墨菲要求關小音樂的音量以至於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交談的時候,拉查德會和藹的笑著以規章制度不能隨便更該為推辭搪塞過去;當墨菲等要求看世界盃電視直播的時候,她又假意民主要求投票表決,眾病人在她的淫威之下不敢舉手,直至酋長在墨菲的游說下舉起手湊夠票數,她又以時間已到為托辭拒絕打開電視。
她永遠掌握著決定權,每周召開集體治療討論會,討論沒有意義的問題。
她有兩次明顯的露出真面目的表現,一次是在墨菲裝模作樣的解說一場實際上不存在的比賽,一次是看到比利和埃蒂赤裸的躺在床上。在對待比利的問題上,她又代表了一位惡毒母親的形象,她面目猙獰的呵斥比利,且用媽媽威脅他,甚至比利在她的恐嚇下自殺後她都會冷靜的關上門說:「安靜下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回到日常生活。」
3、印第安酋長
酋長作為一個從原始森林裡走出的少數族裔,他抵制著美國的主流話語強權,作為一個沒有精神病的精神病人,他也抵制著正常人組成的管理階層。於是他裝聾作啞,拒絕與任何人交流,處於一種「物慾」狀態。其實酋長的心中是很孤獨的,他的心中充滿了渴望,我們可以注意片中幾處細節,當墨菲剛來時跟他說話他冷峻的臉無動於衷;當墨菲准備搬壓水檯子的時候他充滿好奇的看了一眼(或許他以前從沒有見過這么有生命力,有反抗慾念的人吧);當墨菲鼓動大家舉手投票看棒球比賽的時候猶豫的舉起了手;當墨菲站在他身上翻出院牆那開心的笑容;當墨菲被警衛制服的時候仗義的出手相救;打籃球是有一開始的僵硬變得活躍快樂;當他第一次開口對墨菲說「謝謝」的時候,那一個簡單的單詞似乎包含了許多,包含了對墨菲的信任、感激與崇拜。
最後當酋長一邊說著「我不能這樣留下你,咱們走吧」,一邊含淚用枕頭門悶死已變成白痴的墨菲,他用解除軀殼束縛的方式讓麥克默菲的靈魂隨著他回到叢莽之中,搬起了麥克默菲生前揚言要舉起,卻沒有力量舉起的壓水台,用它砸破了桎梏,砸碎玻璃,在病人莫名其妙的歡呼聲中飛越了麥克默菲沒有來得及飛越的瘋人院,向著晨光微曦的地平線奔去的時候,我們都不得不為之動容。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是美國光榮與夢想之歷史的起點,也是一塊抹不去的斑點。在《飛》中,酋長作為美國社會的天敵,無疑是影片之表象認知系統的一次成功誤導,一種主流話語所實現的謊言效應 。
3、比利
病人比利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式人物,這一形象以他孩子般孱弱、單薄的體型,一對清澈的、時常為恐懼所充滿的大眼睛和令人難以忍受的口吃而引動觀眾無限同情和認同。從片中諸多對話處我們可以看出,比利殘缺的語言能力正是他在心理上作為未成年者的指標,是他佔有欲強烈的惡魔母親的造物。他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孩,卻因為對媽媽的懼怕而不敢表白。是一個逃避現實、拒絕真相、消極對待生活的角色,他口中不出場母親帶給他無形巨大的壓力,其實治癒比利的手段異常的簡單,給他一個無須點綴太多愛情的女人,就可以使他告別怯懦的童年,變成一個真正的男人。在狂歡夜後當護士長發現仍懷抱美女酣睡的比利時,當她不再掩飾她的兇悍面目猙獰的時候,呈現在前景中的比利一臉明亮的笑容,他流利而勇敢的說到:「我可以解釋一切。」然而陰險的拉查德再次把比利的媽媽拿出來威脅他:「我擔心的是你媽媽會怎麼想。」已經變成男人的恢復了語言能力的比利再次變得結結巴巴,最終跪倒在拉查德面前苦苦哀求。在絕望與恐懼中他以自殺結束生命。事實上,比利這個角色對墨菲的影響甚大——麥克墨菲的出逃,而這似乎輕而易舉、唾手可得的行動兩次被耽擱下來,都是因為比利,並因為比利被永遠的耽擱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麥克墨菲正是為了不利犧牲了自己。比利以弱者的身份反襯了強制政權體制下人性的不自由。
4、其他病人
是一群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下麻木生活的人群的縮影。整天在固定的時間吃葯、睡覺,直到墨菲的到來讓他們意識到原來生活也不是必須一成不變,他們也可以享受陽光、運動、激情的樂趣。強烈的異化感和墨菲的啟蒙,他們開始產生對醫院的不滿,萌動對自由的自覺追求。戲劇性的一幕是,當墨菲向管理船隻的人逐個介紹:這些都是來自國家精神病研究所的醫生時,他們表現的比醫生還像醫生。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我不禁想起一個笑話,警察在機場到處搜羅精神病人,忙乎了一天,最後還真找到了三個人,一經調查,結果出乎意料:他們都是精神病醫生。當墨菲對著一個關著的電視機進行虛張聲勢的解說,病人們瘋狂的歡呼;當他們乘著漁船滿載而歸,他們瘋狂歡呼;當墨菲帶來兩個女人和酒,進行告別前的狂歡,他們瘋狂歡呼;但是,當墨菲被切除腦白質變成白痴後,他們恢復了平靜,只有隻言片語的猜測說墨菲已經逃走了;當酋長砸碎玻璃逃出瘋人院,他們又一次瘋狂歡呼……
關於本片的主題
(一)、反諷社會體制制度的主題
現實社會或者說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就像一個瘋人院,而管理者們就像影片中的護士長,以絕對的權威與統治地位來壓榨病人們的自尊與激情,假使你不是他們所界定的「瘋人」——比如說那個沒有教養的麥克墨菲,那麼他們最終就會把你變成一個麻木沒有反抗意識的「瘋人」——通過切除腦白質手術來消除你的叛逆與反抗,以符合他們的秩序與法則。
(二)、關於自由與反叛的主題
墨菲顯得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沖動,他千方百計地讓病人們感覺到自由是可以獲取的,慾望是應該得到釋放的。是已經麻木太久的病人們重新認識到有些權利是要自己去捍衛的,有些需求是要自己去爭取的。
(三)、逃避現代社會、回歸原始自然的主題
從影片最後,幫墨菲得到解脫的酋長砸碎窗戶,奔向茫茫的晨光微熹的地平線,我們能體味出一個逃避現代社會、回歸原始自然的主題。

(三)、於相關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類比
兩部影片有諸多相似之處。
其一,兩部影片的公人主都失去自由,身陷囫圇。一個被關進了監獄,一個被關進了瘋人院。這兩個地方並沒有太大本質上的區別,特別在影片的表現上也是如此,,身在監獄的,他其實是清白之身,而住在瘋人院的他,其實是正常的人。兩部影片的主人公在這限制了自由的地方,都有一個知心的好朋友,,安迪的好朋友是瑞德,墨菲的好朋友就是那位身材魁梧的印第安酋長。這兩位好朋友,對於劇中主人公的幫助都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兩部影片都揭示了當時美國式的教條主義制的社會體制,這也是我認為兩部影片最重要的精神相似的地方。
監獄和瘋人院都是被幾堵高高的圍牆圍起來的,人們在其間失去自由。其實這幾堵高牆之外,還有著更高更大的無形的牆,影片的表現手法把監獄和瘋人院比作當時社會縮影,當時的社會體制限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自由,目的無疑是讓所有的人服從於當時的統治階級,盡管有些思想是正確和鮮活的,但它違反規矩,違反統治階級制定的法律,就是不行。兩個地方似乎都是在改造人,但怎樣的人才算是真正屬於「改造」成功的人呢,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見解,像白痴,行屍走肉般的人,或許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兩部影片中都有著這樣一個代表統治階級的人物,《肖》片裡面是那位衣著光鮮的監獄長,《飛》片裡面是那位永遠端莊,表面上永遠受人尊敬的護士長,她的古板間接造成一位剛剛在聖誕夜完成「成人儀式」的病人自殺。當墨菲發瘋般的沖向她,用暴露著青筋的大手死命的卡住她脖子時,觀眾心裡多多少少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
第三,影片的結局都是完美的或者說接近完美,《肖》片的安迪和瑞德都獲得了自由,安迪用了十九年時間挖了通道,然後爬過相當於五個足球場般長的下水道。已經不奢望再會有自由的瑞德也終於假釋,在那美麗的墨西哥海岸,兩人開始了新的生活。
《飛》片里的墨菲最後變成了白痴,酋長含淚用枕頭蒙死了他,然後帶著他的遺志,用強壯的身驅舉起他生前沒能舉起的壓水台,砸爛了象徵著教條主義的鐵窗,向著那太陽初升的地方奔跑而去。
這樣美好的結局,都不是輕易得來的,是主人公歷經了萬般磨難才終換回來的自由。這也是影片所象徵的希望。

——來自豆瓣影評

I. 李萬年拍的電影有那些

《情殤》,《村小故事多》,《何班主和他的情人》,《家醜》,《小村無故事》,《一代廉吏於成龍》,《三連襟》

閱讀全文

與電影家醜豆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昌平悅薈萬科電影院 瀏覽:39
一部國外電影睡著就會看見鬼 瀏覽:756
電影紅高粱國際影響力 瀏覽:992
2018年度美國電影 瀏覽:357
今年拍電影最火的片是什麼 瀏覽:331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出身導演 瀏覽:429
辛格印度電影 瀏覽:796
大電影灰太狼 瀏覽:647
印度電影種子下載 瀏覽:525
周星馳和許冠文搶菜吃什麼電影 瀏覽:29
戰斗類電影大全 瀏覽:904
韓國兩個老頭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356
2018女兒失蹤電影 瀏覽:980
電影票螞蟻森林 瀏覽:262
小栗旬演過哪些日劇和電影 瀏覽:40
美國科幻電影泰坦 瀏覽:992
河智星演了哪些電影 瀏覽:65
美國一部女主角是瞎子的老電影 瀏覽:55
如何創建一個電影的網站 瀏覽:239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文化課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