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3D成從電影

3D成從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23 08:54:36

㈠ 什麼叫3d電影

3D電影就是「三維電影」(英語:3-D film),是使用一種立體鏡視覺顯示系統,再制畫面將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體顯現成像,令觀眾對影像產生非現實的立體深度。
技術上,通常採用兩台攝影機擺設,同步拍攝影像,取得主體左右側體的立體感。觀看時,觀眾的視覺皮層會自動對圖像結合為單一三維影像畫面。現代電腦技術已能夠不採用傳統雙機拍攝,使用CGI電腦特效製作三維電影。欣賞時需要配戴合適的立體眼鏡。
鏡片其實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時我們只有用兩隻眼鏡看物體才能產生立體感,如果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同時攝下電影場景的像,製成正片。
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用振動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先偏振光重疊地放映到銀幕上,人眼通過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獨立的一個圖像。 就會像直接觀看時那樣產生立體的感覺。
(1)3D成從電影擴展閱讀:
1、歷史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 3D等技術發展及《阿凡達》等三維電影流行後,立體影片才近一步被廣泛推廣。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2、技術
電腦生成圖像為使用計算機產生的影像,更精確的如應用在影片中的3D特效,還有在電視節目、廣告及印刷媒體中也很常見。在電腦游戲中常使用的即時運算圖形都屬於CGI的范圍,也有些是用來做過場或是介紹用頁面。
在影院看的是立體版本的IMAX和 RealD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RealD則採用雙投影機及圓偏振光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

電影院看電影有3D和2D的區別,那3D成像的原理是什麼

每到電影院,我們看到的電影類型有2D、3D、IMAX。這些你真的了解么?這之間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縱觀電影發展史,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每一次的電影技術革新都成為一個里程碑。以上提到的2D、3D、IMAX是目前最主流的三種電影放映格式。電影院看電影有3D和2D的區別,那3D成像的原理是什麼?



至於IMAX電影,也有真偽之分。所謂真IMAX,是指前期使用特殊的65mm膠片及其IMAX專用攝影機拍攝,後期沖印成70mm膠片格式的電影,而不是使用傳統的35mm膠片,這使得真正地IMAX電影在成像質量上有著質的飛躍。所以,有條件的影迷,還是選擇IMAX電影吧。

㈢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㈣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

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4)3D成從電影擴展閱讀

現在3D電影的成像技術有很多,比如不閃式3D技術、時分法技術、光柵式技術等等,它們都各有優缺點,不過它們最終的實現依靠的原理還是一樣的。

不閃式3D技術利用的是偏光式3D成像;而時分法技術是通過提高屏幕刷新率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左右眼連續交錯顯示的兩組畫面,然後通過特殊的3D眼鏡使得這兩組畫面分別進入左右雙眼,最終在大腦中合成3D立體圖像。

而光柵式技術是通過光柵屏障來控制光線行進方向,讓左右兩眼接收到不同的影像,從而產生視覺差,最終形成立體顯示效果。

㈤ 把普通電影變成3D電影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讓人身臨其境的3D電影,究竟是如何拍攝出來的呢?數虎圖像告訴我們,原理很簡單,只要用兩台攝像機模擬左右兩眼,一般的話兩個攝像機之間的距離跟人眼差不多。

你只要用兩台攝像機模擬左右兩眼視線,分別拍攝兩條影片,然後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放映時再採用必要的技術手段,使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圖像。當兩幅圖像經過電影觀眾的大腦疊合後,他們就對銀幕畫面產生了立體縱深感,然後,你就可以不斷地聽到他們的大呼小叫了。

這看似很簡單的模擬,在實際操作中卻十分困難。在拍攝中,兩台機器的一致度要求非常高,否則很難拍出很好的效果。

在拍攝一組中國風的3D電影中,數虎圖像就遇到了「立體問題」,「我們需要一滴墨水滴在水裡,產生波紋的場景,由於條件的限制,採用了土辦法來拍攝,用相同品牌、型號的機器,計算好公式後,進行拍攝。在後期的電腦製作上,我們發現兩台機器拍出來的色差很厲害,出來的立體效果不是很好。」

數虎圖像介紹,「根據拍攝距離的遠近,有一個公式來算出兩個攝像機之間的距離應該擺放得多遠。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還是要靠經驗。有時候兩個攝像機可能會垂直著或是斜著放,然後再用一面鏡子,才可以完成拍攝。」

放映立體電影時,會有兩台放映機同時運轉,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一起,而觀眾觀看時必須戴上特製的3D眼鏡。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這樣一種無法言傳的奇妙之感。

㈥ 什麼叫做3D電影啊

以下文字摘引自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3D電影 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㈦ 3D電影的由來

立體電影簡介
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3D與4D立體電影
3D立體影院——在普通投影數字電影基礎上,在片源製作時,片源畫面使用左右眼錯位2路顯示,每通道投影畫面使用2台投影機投射相關畫面,通過偏振鏡片與偏振眼鏡,片源左右眼畫面分別對映投射到觀眾左右眼球,從而產生立體臨場效果。
3D立體影院一般設計成弧幕形式,立體感更強。
3D立體影院的設備構成上主要由片源播放設備,多通道融合處理設備,投影機(左右通道數×2),投影弧幕,偏振鏡片,偏振影片,音響等其他設備。
4D影院——4D影院是相對3D立體影院而言的,就是在3D立體影院基礎上,加上觀眾周邊環境的各種特效,稱之為4D。環境特效一般是指 閃電模擬/下雨模擬/降雪模擬/煙霧模擬/泡泡模擬/降熱水滴/振動/噴霧模擬/噴氣/噴霧/掃腿/ 耳風/耳音/刮風等其中的多項。
4D影院的設備構成相對較為復雜,在3D立體設備基礎上,增加特效座椅以及其他特效輔助設備。
4D動感影院——與4D影院的概念比較接近,區別起來比較模糊。4D動感影院主要強調「動感」二字,體現在座椅更具多自由度,更強的動感效果,而不僅僅是4D影院的簡單顛簸震動效果。
4D動感影院需要專業動感座椅。立體電影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投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特定的夾角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投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偏光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立體電影和偏振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你知道它的道理嗎?它就是應用光的偏振現象的一個例子。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副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這樣,從銀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體感.如果不戴這副眼鏡看,銀幕上的圖像就模糊不清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當然,實際放映立體電影是用一個鏡頭,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同一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裝置.這里就不涉及了。立體電影照片
立體電影照片是經過360度自主研發的立體相機對人物、景物或產品等進行多鏡頭數碼記錄,然後經立體設備加工而成的照片即是立體電影照片,立體照片擁有立體電影般的立體真實效果,是當今歐美發達國家貴族領域最時尚的影像消費方式,照片圖像景物遠近不同、層次分明、人物呼之欲出逼真的三維空間感給人一種人在畫中游的全新視覺感受。從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畫面的精彩圖像,並可設計產生出動畫旋轉.縮放.變幻等視覺效果!
立體電影照片可應用到藝術人像寫真、個性婚紗攝影、時尚兒童攝影、寵物寶貝攝影、商業產品攝影、室內裝潢攝影、建築雕塑立體展示、旅遊風景攝影等等。立體電影家庭影院
利用PC播放立體影片,再戴上特殊眼鏡,利用左右眼視差的特性,就可以看到立體的影像。用高級影音系統打立體電玩,的確是一種全新的享受。
相信您一定聽過「立體電影」這個名詞,我相信您也一定曾經有機會看過立體電影,甚至於也許您家中就有立體電影的相關產品。立體電影這個名詞說來有點狹隘,它僅限制於「具有立體效果的電影」,不妨我們這么說,將定義放大一點,把「立體電影」改成「立體影像」,這是不是廣義得多?
立體影像,顧名思義就是看影像有立體的感覺,這就不必我多說了,只要張開雙眼,眼睛所見都是立體的影像。只不過平時看東西都是雙眼看,對於立體的感覺早已經見怪不怪,沒有人會因為張開雙眼見到立體影像而興高采烈的。不過,如果我們在看東西的同時閉上一支眼睛,馬上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影像依舊,可是對於物體距離的判斷力就尚失了一半。嘗試將手伸出去拿東西,這個時候就不一定能夠精確定位了。
是的,正常而言,我們所見到的Video節目全部是平面的,它沒有真正的景深可言,用一支眼睛或一對眼睛觀看影像,對於遠近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如果今天有機會能夠藉由家庭劇院的屏幕,看到具有立體效果的影像,那不是很新奇嗎?這次采訪的用家,在家中就擁有這樣一套「製造」立體影像的設備,透過立體眼鏡與三槍投影機,坐在沙發上就可以輕易的感覺到立體的影像,影像中的人物與環境,會產生立體的互動,仿如置身於現場之中。
先把立體影像的話題擱置一邊,我們先來看看此視聽室精心規劃的環境設計,以及器材搭配情形。

使用器材:
屏幕:Draper
錄放影機:Sharp VC-H988
錄音卡座:Sherwood DS-7C
字幕機:Legitek DV-255
DVD光碟機:Kenwood DVF-9010
環繞前級:Sony TA-E9000ES
音響前級:ATC
效果器:STK VFX-256
VCD換片機:Pioneer PD-F1007
DVD換片機:Pioneer DV-F727
環繞喇叭:ATC 100Ax2、ATC 10x4
後級:Smart Audio SAD-10x2
投影機:Sony VPH-D50
其他:動態延展器x4、無線麥克風、Arcam電源開關器x2
立體電影播放器:專用PC一部
中央聲道由一對ATC SCM-10並排構成,ATC的聲音厚實,重現人聲對白格外適合。就是所謂的「聲音動態延展器」。
來源:233d.com

㈧ 什麼是3D電影

即立體電影
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為了把觀眾從電視奪回來,好萊塢推出了一種新玩藝兒--立體電影。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原理介紹

基本原理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如在每架放影機前各裝一塊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

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

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採用偏振光方式觀看的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偏振技術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你知道它的道理嗎?它就是應用光的偏振現象的一個例子。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副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這樣,從銀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體感.如果不戴這副眼鏡看,銀幕上的圖像就模糊不清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我國在八十年代製作的立體電影是採用一個鏡頭拍攝和放映的立體電影,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一條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光路裝置及偏振系統,這里就不一一涉及了。
立體電影製作流程

劇本討論

立體影片製作客戶的要求,主要訴求點,製作師交流與溝通。
概念設計

業內通用的專業立體電影流程前期製作,內容包括根據劇本繪制的動畫場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維設計以及整體動畫風格(色調,節奏,情緒,泥塑---魔戒,星戰,綠巨人等)定位工作,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分鏡故事板

根據文字創意劇本進行的實際製作的分鏡頭工作,手繪圖畫構築出畫面,解釋鏡頭運動,講述情節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粗模

在三維軟體中由建模人員製作出故事的場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為故事板(Layout)做准備。
3D故事板(Layout)

用3D粗模根據劇本和分鏡故事板製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軟體中攝像機機位擺放安排、基本動畫、鏡頭時間定製等知識。
3D角色建模型\3D場景\道具模型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在三維軟體中進行模型的精確製作,是最終動畫成片中的全部「演員」。
貼圖材質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對3D模型「化妝」,進行色彩、紋理、質感等的設定工作,是動畫製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骨骼蒙皮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對3D中需要動畫的模型(主要為角色)進行動畫前的一些變形、動作驅動等相關設置,為動畫師做好預備工作,提供動畫解決方案。
分鏡動畫

參考劇本、分鏡故事板,動畫師會根據Layout的鏡頭和時間,給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動的對象製作出每個鏡頭的表演動畫,有人工設定關鍵幀,也有動作捕捉器。動畫調節在三維動畫中是與二維動畫類似的思考方法,但在這個工作上三維動畫有很大的優勢。我們知道二維動畫在製作時有「原畫師」和「動畫師或中間畫」,在三維動畫的世界之中設計者做的是「原畫師」的工作,我們操作骨骼系統在不同的關鍵幀設定動畫。而「動畫師」的工作則全部由計算機自動完成。
燈光

根據前期概念設計的風格定位,由燈光師對動畫場景進行照亮、細致的描繪、材質的精細調節,把握每個鏡頭的渲染氣氛。
3D特效

根據具體故事,由特效師製作。若干種水、煙、霧、火、光效在三維軟體(Maya)中的實際製作表現方法。
分層渲染/合成

動畫、燈光製作完成後,由渲染人員根據後期合成師的意見把各鏡頭文件分層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圖層和通道。
配音配樂 由劇本設計需要,由專業配音師根據鏡頭配音,根據劇情配上合適背景音樂和各種音效。片子的音樂可以作曲或選曲。這兩者的區別是:如果作曲,片子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而且音樂能和畫面有完美的結合,但會比較貴;如果選曲,在成本方面會比較經濟,但別的片子也可能會用到這個音樂。
旁白和對白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對白完成以後,在音樂完成以後,音效剪輯師會為影片配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至此,一條立體電影的聲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備完畢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以上所有元素並的各自音量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並合成在一起。這是立體電影製作方面的最後一道工序,在這一步驟完成以後,則立體電影就已經完成了。
後期剪輯

用渲染的各圖層影像,由後期人員合成完整成片,並根據客戶及監制、導演意見剪輯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觀看方式

1. 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不閃式3D技術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電影院里享受生龍活虎的3D影像,能夠同時看兩個影像把分離左側影像和右側影像的特殊薄膜貼在3D電視表面和眼鏡上。通過電視分離左右影像後同時送往眼鏡,通過眼鏡的過濾,把分離左右影像後送到各個眼睛,大腦再把這兩個影像合成讓人感受3D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
唯一缺點是播放1080p時只有540p,也就是畫質減半,導致效果不明顯。
不閃式的優勢
首先沒有閃爍,能體現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不閃式3D沒有電力驅動,可舒適佩戴眼鏡並且全然沒有閃爍感。因此可以盡情享受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看實際測量閃爍程度的數據就能知道數據幾乎是零,不會有頭暈的狀態出現。
能夠用輕便舒適的眼鏡享受3D影像。不閃式3D眼鏡輕便、價格合理,還可以使用夾套眼鏡讓配戴眼鏡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體現沒有重疊畫面的3D影像。畫面重疊現象是因為右側影像進入左側眼睛或左側影像進入右側眼睛而發生的。不閃式3D所使用的特殊薄膜分離左右影像後體現3D影像,所以不會發生畫面重疊現象享受好像看到活生生的真實物體的立體影像。通過實際測量畫面重疊的數據就能知道不閃式3D的重疊數據是人無法感知的水平。
2. 互補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3. 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優點:
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
缺點:
1、戴上眼鏡之後,亮度減少較多;
2、3D眼鏡快門的開合在日光燈作用下與左右圖像不完全同步,會出現串擾重影現象;
3、快門式3D眼鏡的售價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對較貴,並且需要安裝電池或充電使用。
4.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接收電視立體節目,我國自己製造出了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這個缺點就是要技術進步。
5.普氏立體

這是一戰後的一位老兵發現的一種看立體的方式(國內叫過全真立體),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原有各種制式的電視設備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讓攝像機向左或向右勻速移動,主要是運動立體的效果。觀眾看節目時,戴上一付對應左移或右移的特製眼鏡,這種眼鏡的鏡片一個是透明的,另一個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這項技術面臨淘汰的原因是左移與右移所拍的片子與觀看帶的眼鏡容易混淆,造成立體效果不明顯,而其兼容性好的特點又被過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幾起幾落。
6.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7.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發展簡史

立體電影的起源: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

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

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將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將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㈨ 3d電影是什麼意思

3D是英文「Three Dimensions」的簡稱,中文是指三維、三個維度、三個坐標,即有長、寬、高。D是英文Dimension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也就是立體電影,在國際人們通常叫3D電影。

3D電影存在立體空間,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多個面,相比2D平面具有更強的立體感,更逼正的效果,就猶如我們身在場景中一樣。

3D技術的應用普及,有面向影視動畫、動漫、游戲等視覺表現類的文化藝術類產品的開發和製作,有面向汽車、飛機、家電、傢具等實物物質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也有面向人與環境交互的虛擬現實的模擬和摸擬等。

(9)3D成從電影擴展閱讀:

3D電影原理——

普通的電影,是一台放映機,把畫面打在大屏幕上,光,通過在屏幕上的反射,進入觀眾的眼睛,但3D電影,相當於一左一右,兩台放映機,分別將兩組畫面,以幾厘米的偏差,一左一右打在大屏幕上;而一旦你帶上了3D眼鏡,由於放映的光,與眼鏡鏡片的特殊性,你左眼看到的,就是左放映機的畫面;右眼看到的,就是右放映機的畫面。

而實際上,這左右兩個畫面,並不相同。而是分別來自於,拍攝電影現場的,左右兩個鏡頭所拍攝到的畫面。所以,坐在電影院里的你,就相當於去了電影拍攝現場,用你的雙眼看到畫面。

閱讀全文

與3D成從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