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個女演員名字演過哪些電影
安娜·金斯卡婭(Anna Jimskaia),1979年1月22日出生於烏茲別克塔什干,烏茲別克女演員、模特。
18歲開始從事模特事業,並現身於世界各國秀場。90年代末,她移居義大利,在米蘭從事模特事業,同時學習表演。
⑵ 烏茲別克電影哪裡看
目前沒有正規比賽可以烏茲別克的電影。
烏茲別克共和國(烏茲別克語:Oʻzbekiston Respublikasi,英語:Republic of Uzbekistan,Uzbekistan),簡稱烏茲別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公元9-11世紀,烏茲別克民族形成。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14世紀中葉,建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龐大帝國。16-18世紀,建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
19世紀60年代,遭俄羅斯帝國吞並。1924年建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
烏茲別克位於北緯41°16',東經69°13',是中亞中部的內陸國家,西北瀕臨鹹海,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阿富汗毗鄰。
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低地佔全部面積的80%,大部分位於西北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東部和南部屬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的西緣,內有著名的費爾干納盆地和澤拉夫尚盆地。境內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均為內流河。
⑶ 烏茲別克歷史題材電影
匈奴王阿提拉
⑷ 求一部外國電影名字 主演是一個逃犯在西伯利亞逃亡三年 被一個蘇聯軍官追捕 最後還是把它放了 軍官贏了
極地重生/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2001)
劇情簡介:
德國軍人基文斯在二次大戰期間淪為戰俘,被放逐到嚴寒的西伯利亞東部接受勞改二十五年,經過五年的非人生活後,他矢志逃離這人間地獄,孑然一身展開他那14,208公里的「極地逃亡」。在三年多的逃亡日子裡,他經歷漫天風雪,征服祟山峻嶺,走遍西伯利亞、烏茲別克、白俄羅斯、蒙古等地,當抵達伊朗時卻成為階下囚,究竟他怎樣克服這最後難關呢?
⑸ 求:電影極地重生免費有效下載地址
鏈接: https://pan..com/s/1FNa8YDuZMEWF7KIEI0LObQ
《極地重生》是由HardyMartins執導,賓納.貝達文、HardyMartins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1年12月27日在德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後被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勞改25年的德軍少尉基文斯為了回家,孤身搏命進行大逃亡的故事。
⑹ 什麼電影動畫片電視劇經典又好看又耐看的
1. 七龍珠
故事講述了主角和那七顆能滿足人們心願的龍珠,把讀者從山村引到城市,從地球引到外星,又從現在引到未來。
根據《龍珠》的漫畫故事,還推出了《龍珠》的系列動畫片,無論是TV版還是劇場版,都吸引了無數的龍珠迷,掀起了一股股「龍珠」的熱潮。 《龍珠》也是目前全球漫畫單行本銷售最高紀錄的保持者,全球累積銷售三億多本(一套漫畫42本,完全版34本),並改編成電視動畫在全球60多個國家(33種語言)播出,而動畫電影(劇場版)也推出過近二十部,創造的紀錄至今為止仍沒有其他任何漫畫可匹敵!
2. 聖鬥士
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是來自一份名為「獅子星座流星群」的網路資料。車田正美看到從天而降的流星,引發出聖鬥士的概念。本來,主角星矢想用獅子座,但幾經調改後,最後決定用天馬座。星矢的名字來自聖物之箭,即聖矢。
與日本當時多數的熱血派漫畫的一對一擂台模式如出一轍,而北歐篇雖然是為了使TV版與漫畫拉開進度而特別增加的,雖然並非漫畫內容,但是其優秀程度卻是人所共見,尤其是其人物感情的安排實在是非常精彩,當時能和龍珠一比的也就只有聖鬥士
3. 名偵探柯南
作為同《金田一少年記事薄》其名的偵探推理漫畫,《名偵探柯南》自從1994年在周刊少年SUNDAY開始連載就為我們上演著每周必死N人的「美麗」故事,拜其所賜,江戶川柯南這個名字也成為煞星、瘟神的代名詞,基本上他走到哪裡,哪裡就必然會出現稀奇古怪的殺人案件,不同於沉迷於密室殺人案件的金田一,柯南中的殺人方式和作案地點更為多樣,加上在人物設定和故事架構的出彩,《名偵探柯南》已經成為了目前偵探推理類漫畫的代表,從連載至今也已經過了10多年!孩子大偵探依然在破案......
4. 寵物小精靈
又名《口袋妖怪》、《神奇寶貝》,是由游戲《口袋妖怪》改編來的一部不朽的、傳世的經典動畫巨作,,在出了不少劇集後,也相應的出了很多電影。
故事主角是一個名叫小智的男孩,今年剛滿10歲,住在真新鎮中,與母親相依為命。原來在那裡,任何人只要一滿十歲,就可以獲得小精靈使用權,並從大木博士手中領取一隻小精靈。 小智為了要成為一流的小精靈訓練家,而必須踏上修行的旅程接受考
5. 機器貓
阿蒙,小叮當,機器貓以及最後統一成為多啦A夢,這些足夠說明當時的機器貓有多大的影響力。看機器貓很多人都喜歡做夢,都喜歡做多拉A夢,我也想擁有一個機器貓,或者能有一個神奇的寶貝口袋。藤子F不二雄留給了我們一個夢。一種希望。在80年代日本正處於經濟危機階段,漫畫業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還好有機器貓,他給了孩子少年一個夢,而正是做著這些夢的人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和支柱,讓經濟重新崛
6. 灌籃高手
櫻木花道,湘北高校一年級生,上高中不經意被美少女赤木晴子的一句:「你喜歡籃球嗎?」燃起希望。為得到晴子的芳心,花道不顧一切的加入籃球隊,並以驚人的速度進步。
在湘北籃球隊中,隊長赤木剛憲是一位一直因無良好隊友而無法出人頭地的DUNK高手。然而在這一年初中時已是籃球高手的流川楓,大病初癒的宮城良田,曾誤入歧途的初中時MVP三井壽加入湘北籃球隊,使赤木隊長的稱霸全國不再只是夢想。在縣大賽時,赤木剛憲,流川楓,宮城良田,三井壽和新手櫻木花道通力合作,終於拿到全國大賽的入場
7. 足球小將
時至今日,足球小將在日本、華人乃至整個世界范圍內已經影響了幾代人,中田英壽、阿奎羅、托雷斯 等世界級球星都曾受到《足球小將》的影響,可以說《足球小將》是一個奇跡,正是它的出現使得日本足球由無知走向昌盛,它所帶來的力量是任何一部體育類漫畫無法相提並論的,也沒有《網球王子》中的帥哥們,有的只是對勝利的渴望,對夢想的執著。而足球小將也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作為中文翻譯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特此說
8. 鐵臂阿童木
《鐵臂阿童木》問世,轟動了世界。這個聰明、勇敢、正義的小機器娃娃幾乎是人見人愛。這部長篇連載故事加上後來製作的同名動畫在電視台播放,先後持續了13年。《鐵臂阿童木》還改變了一些人對連環畫的偏見,那些以前認為兒童連環畫會影響學業甚至還會受到不良影響的家長們,開始鼓勵孩子看連環畫。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龍珠的問世還得益於阿童木,畢竟手冢治蟲是鳥山明的老師......阿童木可以說是很為傳世的動漫了!
9. 北斗神拳
1983年至1988年間推出的著名漫畫《北斗神拳》(劇本:武論尊)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少年JUMP》雜志發行400萬份的原動力之一。其單行本全球銷量過億,成為20世紀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漫畫之一。原哲夫可謂技擊漫畫的一代宗師,對後輩的影響很大。談起《北斗之拳》,絕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暴力與血腥。然而,沒有法律,沒有道德准繩,惟有力量是生存的根本。一切在核戰的洗禮後回歸原始,人的情感也回歸到了那個蠻荒的年代,有些人選擇順從的做一個野蠻的原始人,有些人選擇凈化自己的情感成為蠻荒沙漠上的綠
10. 神龍鬥士
在1994、1995年間,《魔神英雄傳》第一、第二部合共91集,被引進一經播出,就成為青少年的寵兒,風行一時,影響力延續多年。時至今日,仍被動漫迷列為與《灌籃高手》和《龍珠》等相提並論的最受歡迎卡通片之一。經過十多年時光的考驗,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是一部動畫中的精品。
神龍鬥士是數年後,矢立肇公司的一部傾力之作,是其投入中國市場的第一部拳頭產品,也是一部精選之作。「小救星」小渡拯救「創界山」。
同一類型的動漫有光能勇士,也是部好作
11. 聰明的一休
以歷史人物一休禪師的童年為背景,故事發生在室町幕府時期。曾經是皇子的一休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到安國寺當小和尚,並且用他的聰明機智解決無數的問題。一休不光聰明過人,還富有正義感,他用自己的機智和勇氣幫助那些貧困的人、教訓那些仗勢欺人的人,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外,善良的小葉子、魯莽的新佑衛門、和藹的長老、貪心的桔梗店老闆和民生小姐、驕傲的足立將軍也都塑造的很成功,充滿哲理的動人故事深深影響了一代人。那時的孩子們紛紛以一休作為自己的榜樣,這部卡通片為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溫馨的回
12. 四驅小子
<四驅小子>是進軍中國最早的一部以四驅車為題材的動畫。
在片中,不僅有這些緊張逼真的賽車場面,更有許多專業性的四驅車知識講解。也一直為廣大四驅車迷所津津樂道至今。當年因為四驅小子的熱播,還帶動了整個中國四驅車市場。四驅車由此大賣,動畫里的仿車更是四驅車迷的追逐於心愛之物。記得哥哥小時候愛看的!四驅小子找不到配圖,拿四驅兄弟的代替下了。
同類型的優秀作品還有四驅兄弟!
13. 火影忍者
從小身上封印著邪惡的九尾妖狐,無父無母的鳴人受盡了村人的冷落,一句「我要成為火影」成為了這個木葉村吊車尾的口頭禪,一部「落後」少年奮發圖強的勵志成長史就此展開。
作為目前與《海賊王》、《死神》熱血少年漫畫齊名的火影忍者可說是近年來最具特色的忍者類題材作品,忍界大戰,其關於忍術、尾獸的設定更是為其後的多部作品奠定了基礎。作為各國基石的忍者村,忍者們的一舉一動都牽著整個世界的變遷,忍者們也從黑暗中的生存者變身成了陽光下的生力
14. 海賊王
海賊王羅傑臨死前的一句——「想要我的財富嗎?那就去出海吧.......」點燃了所有海上男兒心中燃燒著的火焰;蒙奇D路飛開篇時一句傻傻的我要成為海賊王!則註定了這是一部會讓所有讀者都會跟著熱血澎湃的作品。
層出不窮的惡魔果實能力者;危機重重的偉大航路;CP9、超新星11人、王下七武海、傳說中的四皇,消失於這個世界記錄的歷史真相......海賊王堪稱是當前少年漫畫的代表之作,尾田榮一郎也不愧是鳥山明老師的鐵桿粉絲,這部從1997年連載至今的作品到現在也看不到絲毫完結的跡
15. EVA
20年來,日本的動畫產品層出不窮,不過能引起廣泛社會討論的沒有幾部,由GAINAX製作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動畫使用了許多宗教方面的設定,內容晦澀難懂,別的作品是謎題隨著劇情發展不斷解開,可這部作品是隨著話數的增加舊謎題不見得解開,新謎題反而暴增。很可能到最後的最後,你還是搞不清楚劇中的人事物到底在做什麼,到底在想什麼。EVA就像一幕幕的夢境堆疊呈現出一個少年的內心成長、受創以及最後如何補完的故事。沒有人在做夢時能夠同時追究所有的謎底,而隨著夢境發展,原本現在的時空也會突然變成虛幻不穩定的另一個夢
16. 犬夜叉
身為人妖混血半妖的犬夜叉,因為自己半妖的身份受到人類與妖怪的排斥,為了成為真正的妖怪而想得到四魂之玉,卻在作者的有意撮合下而和守護四魂之玉的巫女桔梗結下了超越半個種族的感情,就在兩人約定使用四魂之玉的力量,把犬夜叉變成人類時卻落入了奈落的陷阱中,不僅犬夜叉殘遭封印,巫女桔梗也抱著四魂之玉共赴黃泉,於是畫面轉到了五百年後,一個樣貌酷似桔梗的少女戈薇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高橋老師再次用事實證明了故事的精彩與否不在於情節的老套,而要看作者是否懂得打
17. BTX
《鋼鐵神兵》是日本著名漫畫家車田正美繼轟動一時的《聖鬥士星矢》之後的又一精緻巨作,漫畫86話此片動畫共25集,後因為動畫製作公司解體從而沒有出去完,也是車田正美漫畫生涯20年的紀念之作,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和信仰的動畫,為了自由而戰為了未來而戰!
值得回憶懷
18. 頭文字D
這次的主題是夢想。近十年來日本動漫追求的意境,同時也是現代動漫最吸引年輕人的亮點。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是青春勵志,倡導個人努力、提升自信。除了以其創新的題材吸引人之外起表現手法也首開日本動畫先河,其跌宕起伏的劇情以及對賽車詳盡專業的闡述吸引了諸多車迷!有一輛自己的車子,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是每一個男孩子的夢
19. 藍精靈
藍精靈"系列是廣泛流傳了50年的世界經典童書。101個藍色的、三個蘋果高的藍精靈在大森林裡快樂的生活,可是巫師格格巫和阿茲貓總想捉住他們,用他們熬一道美味的湯。於是,他們之間就有了無數有趣好玩的故事。"藍精靈"風靡全球,被譯成25種文字,改編的動畫片曾在60多個國家播放。
又一個兒時的回憶......
20. 變形金剛
不得不提的作品!變形金剛(the Transformers)是從1984年起至今美國孩之寶(Hasbro)公司與日本TAKARA(タカラ)公司合作開發的系列玩具和推出的系列動畫片/影片的總稱。但因為對動畫片不甚了解的成年人的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廣義地擴展到各種(能夠變形的)機器人玩具和動畫
21. 魯魯修
《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也譯作《代號基亞斯 反叛的魯路修》、《叛逆的魯魯修》、《叛逆的勒魯什》等)是日本日升動畫所製作的動漫作品。描述被不列顛帝國侵略而亡國的日本——11區中,立志粉碎帝國的黑色王子魯路修,與堅持公理的白色騎士朱雀所掀起的巨大變化。
動畫從2006年10月開始播出至2007年,接續的系列『R2』從2008年4月開始播出,為現在日本最熱門的連載動畫之一,連續排名月刊Newtype最受歡迎的動畫人氣榜第一、男/女角色人氣榜前五強。2007年3月22日榮獲「東京國際アニメフェア2007」第6回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テレビ部門 優秀作品賞受賞。以及11月4日,第12回アニメーション神戸賞テレビ部門作品賞受賞 。
22. 蠟筆小新
或許很多人都沒想到吧!蠟筆小新也會成為大家最熱愛動畫作品之一!不過,蠟筆小新的確值得大家喜愛啊!可愛的小新,以及他那身讓人無法理解的高強本領都是讓大家笑掉大牙的絕技!做為一部休閑動畫來說!小新帶給大家的都是極大的快樂感吧!雖然看的是碟版,但不得不說,蠟筆小新的中文配音是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全球總收視率為2.3億!
類似的作品還有: 櫻桃小丸子,麥兜的故事
23. 美少女戰士
舞HIME的前輩動畫,以美少女為主角的少女動畫.憑借著美型的人物,吸引人的劇情,精美的畫功,這部動畫曾經在美國轟動一時,而它在美國的收視率也遠遠超過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幾部電影!憑借著3000萬的收視之下成功地站上了世界的頂峰!而這部動畫在其他國家的聲望也不低於美國!
24. 游戲王
據日本公布的材料,在2000年度日本各界高額納稅者中,漫畫家高橋和希以納稅金額10.9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00餘萬元)高居首位。
日本每年都會公布上年度納稅最高的名人名單,在99年度里以漫畫家身份而打入最高位的是高橋和希(現正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游戲王),第2位的鳥山明(現正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SAND LAND),第8位的青山剛昌(現正在周刊少年SUNDAY連載名偵探柯南),第18位的高橋留美子(現正在周刊少年SUNDAY連載犬夜叉),第19位的藤崎 竜(現正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封神演義)。高橋和希的納稅金額高過一系列的金融大亨、網路菁英,成為日本納稅之王。
25. 米老鼠和唐老鴨
一部風靡全球的喜劇性動畫片,收視率居世界之首。片中以米老鼠、唐老鴨、高飛父子、大狗布魯托的活動為主要線索,通過它們一系列不連貫的、片段式滑稽遭遇,運用擬人的手法和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哲學等各種原理,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個幽默的、令人捧腹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小品段落。中國的孩子認識迪斯尼就是從這部片子開始的。李揚老師和董浩老師的配音絕了。
開場白:「哦,演出開始了。這是沃爾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
26. 貓和老鼠
動畫片的編劇和導演分別由威廉·翰納和約瑟·巴貝拉(後以翰納-巴貝拉聞名)擔任。從1940年到1958年,直到好萊塢米高梅公司的動畫部門被關閉前,動畫劇集都由該公司所出品。米高梅公司於1960年將《貓和老鼠》的製作外包給了東歐的倫布蘭特電影公司(由吉恩·代徹所領導),但因內容不受歡迎,因此播了只有13集。1963年,《貓和老鼠》又返回了好萊塢製作公司,由查克·瓊斯的 Sib-Tower 12出品擔綱製作;這部動畫劇集一直播放到了1967年。後來《貓和老鼠》又重新回到了熒幕,分別由翰納-巴貝拉(1975—1977,1990—1993)飛美遜工作室(1980—1982)製作。到了2004年,華納兄弟亦做了現代版的貓和老鼠(湯姆傑利小故事),以三個小故事為一集
27. 數碼寶貝
數碼暴龍是由日本東映公司製作的系列動畫,目前一共出了五個專輯,播映至今贏來了廣大好評。這部動畫講述了人類小朋友進入數碼世界冒險的故事,是一部虛幻、神秘、充滿童心樂趣的動畫巨作。
在堅持翻譯作品的基礎上,數碼暴龍空間還引領著數碼獸同人創作的熱潮,同人動漫以及文學之風在DMS的盛行極大的促進了數碼獸的傳播工作,也為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藝的一個平台,另外,數碼暴龍空間將以官方名義參加西安的漫展,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開通網路通販渠道正式發售相關同人志合集,讓更多的人了解數碼獸,喜歡數碼獸。這也是大陸非官方同人動漫界絕無僅有的。
28, 忍者神龜93版和03版
忍者龜最早誕生於1983年的美國的新罕普夏州,描寫四隻基因突變的烏龜,住在紐約市的下水道,他們的老師本是一名日本忍者,也因沾染有害液體而突變成一隻老鼠,傳授他們忍者的心理與拳腳功夫,於是四隻忍者龜在紐約市開始了打擊犯罪的任務。老鼠老師斯普林特和他的四個在下水道的神龜學生,當年的翻譯挺有意思的,四個海龜的名字分別引自四位歷史名人:達芬奇,朗斐爾,愛因斯坦,米開朗基羅。漂亮的記者美眉阿普利爾。反面頭子叫斯雷特,戴著口罩,穿著斗篷,還有一個只有大腦、四肢退化、只能靠機器身體行動的怪物——朗葛,反面角色總有幾個蠢貨,這片也不例外,牛頭豬面都上陣了。海龜居然愛吃義大利餡餅,有趣。93版的動畫給我們的童年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
忍者神龜——03版本動畫 講述了在紐約市一條大街的地下管道里住著四隻功夫高強的忍者神龜和他們的老師斯普林特——一隻來自日本的超級大老鼠。神龜們各個驍勇善戰,身懷絕技,為了維護正義,保衛城市家園,他們同狡猾的巴克斯特·斯多克曼博士、紫龍幫的壞蛋以及一夥神秘且訓練有素的忍者(史萊德的部下)展開殊死搏鬥…… 這四隻神勇無比、所向無敵、神氣十足的小烏龜,手執武士刀、武士棒、雙節棍和鋼叉,披掛上陣英勇迎敵,團結如兄弟,不畏邪惡與恐嚇,始終與妖魔鬼怪斗爭著……性格迥然的小烏龜還以知名藝術家、科學家命名(是當時老鼠老師以文藝復興時期四位大師的名字命名的),分別是他們的領導者達芬奇、個性沉穩的多納泰羅、暴躁沖動卻富有激情的拉斐爾和最愛搞笑的米開朗基羅。這四隻大名鼎鼎的小烏龜,是歐美動畫史上最強的忍者。
29, 大力水手
大力水手出場名曲「我是大力水手卜派……嘟!嘟!」和大力水手女朋友奧麗薇的呼叫聲「救命呀,大力水手!」卜派吃了「大力菜(菠菜)」便力大無窮,這個情節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曾產生強烈的效應,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菠菜銷量增加了33%,以出產菠菜為主的得州克里斯特爾城,更在1937年設立了一個卜派雕像表揚這位卡通人物。
20世紀50年代,《大力水手》卡通登上電視,吸引了更多觀眾,後來紅遍全球,伴隨許多人成長。與此同時,美國的菠菜消費量也因此提高了33%之多,也因而挽救了即將崩潰的菠菜產業。一部動畫片挽救了美國的一個產業。
30, 史努比
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z),1922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2000年2月12日因腸結癌辭世,享年77歲。他1950年開始創作史努比系列漫畫,五十年來史努比、查理·布朗等故事人物的觸角,已延伸至全球七十五個國家,透過21種翻譯本刊登在2600家報紙上,以及3億本漫畫和50部卡通,估計每天陪伴3億4千萬讀者一同歡笑。
31, 藍皮鼠和大臉貓
藍皮鼠聰明伶俐、助人為樂,善於動腦筋想辦法,本領高超,卻不甘寂寞,害怕委屈,不肯吃虧。大臉貓則憨態可掬,又饞又懶,喜歡拋頭露面,卻又膽小怕事,但有什麼說什麼,決不虛偽。他們倆共同的特點是既善良又膽小,既聰明又不太成熟。他們還有一對搭檔叫金豆豆和綠芳芳,是一對甲蟲,他們住在藍皮鼠的耳朵里。
32, 小糊塗神
糊塗神是中央電視台在1998年製作的一部動畫片。最初是在中央電視台第一頻道的動畫城節目中播出,該片獲得中國大陸的第十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動畫片中的主要人物有小寶、小糊塗神、老糊塗神、老老糊塗神、大魔包。
經典台詞
金糊塗,銀糊塗,比不上咱家的老糊塗;金糊塗,銀糊塗,比不上咱家的老老糊塗。
33, 阿凡提
阿凡提是烏茲別克傳說中的一個典型人物,阿凡提本人出生在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州,生活年代為1208年--1284年,是以為當時家喻戶曉的詩人、通過自己的口才曾為為百姓解難,「阿凡提」意思是老師、有知識的人,是個尊稱,而不是名字,他的名字叫納斯列丁,為了對他表示尊敬,大家又稱他為霍加·納斯列丁·阿凡提(霍加也是稱號,意思也是「老師」)。
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歡樂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臉的人就會展開笑顏。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投機的商人,受賄的法官、偽善的毛拉們逞威作福的萬惡的社會……一句話,他嘲笑那些假仁假義的人,這些人在自己為了欺騙而製造出的宗教法律的掩護下,吸幹了窮人的血。
阿凡提的形象:頭戴一頂民族花帽,背朝前臉朝後地騎著一頭小毛驢,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聲也富有特色:溫和而極具某種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間創作之一,阿凡提已經被列入「世界民間藝術形象」之列。
34, 魔神壇鬥士
90年代初國內播放的從日本引進的懷舊動畫,由遼藝配音演員配音。動畫原名為《鎧伝サムライトルーパー 》(Yoroiden Samurai Troopers),「魔神壇鬥士」是遼藝翻譯的。另外還有香港粵語TVB版本翻譯《鎧甲聖鬥士》,英文版翻譯《Ronin Warriors》。為日本動畫公司SUNRISE矢立肇在1988年的作品,由於當時製作成本不太高,所以在總體方面遜色於之後的其高達系列動畫。
魔神壇鬥士(以下稱「鎧傳」)全部作品TV39集,加3部OVA(《外傳》、《輝煌帝傳說》、《MESSAGE》),當初在日本的受歡迎度甚至遠遠地超過了同類型鎧甲動漫《聖鬥士》,其聲優團體N.G.FIVE也因此名氣大增;有個日本動漫評選(第1回 アニメ大賞),《鎧傳》當年包攬了三項第一(作品賞、角色賞、聲優賞),而且是以絕對優勢
其實還有很多的 但是 我都感覺很經典 樓主 可以嘗試看下我推薦的這些·
⑺ 右邊這個烏茲別克明星的名字還有他有一個電影,名字是什麼
美麗公主組合(Shahrizoda)自從2004年的一首《歡樂的跳吧Oynasun》紅遍了整個新疆,三位成員美麗的外表和動聽的歌聲吸引了新疆各族人民,她們的追捧者稱她們為「新疆版的S.H.E」。2007年她們在新疆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祝福Bahttilesh》,其中的2首漢語歌曲似是她們給予漢族歌迷的「禮物」。這個風靡新疆的組合其實不是新疆本土組合,她們來自於烏茲別克,組合名叫「沙合熱扎德」(Shahrizoda)。
電影
Shahrizoda成員Muborak Ashurboeva 主演的電影《Panoh 》
Panoh劇照
Shahrizoda成員Muborak Ashurboeva 擔任女主角的MV有:
01.《Afsusdaman》
02.《Yor yor》
03.《Yana sensiz》
04.《Sen yengilding》
⑻ 看烏茲別克電影別哭可以嗎看烏茲別克電影別哭可以嗎
yighlimighin(別哭)... 超感人的烏茲別克電影, yiglimi gin
⑼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