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書奇譚》為何被中國人譽為最佳動畫電影
因為,《天書奇譚》表達了,很多觀眾喜愛的東西,映射了很多人間真理,所以,被中國人譽為最佳動畫電影。
❷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都有哪些優秀的作品
葫蘆兄弟
葫蘆娃
這是一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5-1987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我國動畫片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經成為中國動畫經典。
故事講述了7隻神奇的葫蘆,本領超群,為救親人前赴後繼,展開了與妖精們的搏鬥,深受廣大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們的喜愛。
黑貓警長
黑貓警長
《黑貓警長》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諸志祥同名小說改編的兒童動畫片,故事講述了機智、勇敢、帥氣的黑貓警長率領警士痛殲搬倉鼠,破偵螳螂案,消滅一隻耳等一個又一個危害森林安全的案件,令森林中的各種動物得以過上安枕無憂的日子的故事。
西遊記
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央電視台動畫部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火炬動畫分公司聯合製作的動畫片,總共有52集,導演方潤南。該劇描述了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共同保護唐僧由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沿途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師徒四人修成正果的過程。
❸ 說說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的評價,內容多一些。
老動畫做的不錯,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應該轉型了,現在的孩子不喜歡看老動畫,而且應該拓寬動畫製作面向的大眾層次,總的來說,落伍了
❹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哪些作品(動畫片)
影響比較深的:
五十年代:(起步)
《小貓釣魚》《謝謝小花貓》《神筆》《誇口的青蛙》《驕傲的將軍》《小梅的夢》《雙胞胎》《三毛流浪記》《漁童》......
六十年代(1960~1965年):(漸漸成熟)
《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聰明的鴨子》《沒頭腦和不高興》《長發妹》......
1966年~1971年受到文革影響停產。
1972年恢復生產
文革後期(1972~1976年)(慢慢恢復)
《放學以後》《小號手》《東海小哨兵》《小八路》《駿馬飛騰》《金色的大雁》《長在屋裡的竹筍》《大櫓的故事》......
70年代後期(1977~1979年)(恢復成功)
《蘆盪小英雄》《小石柱》(好像是第一個改編於小說的動畫,改編於1974年的《新來的小石柱》)《哪吒鬧海》《西瓜炮》《好貓咪咪》......
80年代~1999年(鼎盛時期)
《葫蘆娃》《葫蘆小金剛》《黑貓警長》《雪孩子》《阿凡提》《舒克和貝塔》《魔方大廈》《自古英雄出少年》《鏡花緣》......(太多了)
21世紀(漸漸埋沒):
《我為歌狂》《寶蓮燈》《馬蘭花》(別的我不知道,但21世紀到現在出的很少了。)
❺ 中國早期動畫片藝術風格分析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木偶片《皇帝夢》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令人沮喪的是與會者以為這部影片是蘇聯的影片。這個誤會使中國動畫人深刻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於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 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其實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也有這個傾向,萬氏兄弟的《紙人搗亂記》便是模仿美國的動畫製作,追求的是逗樂搞笑,僅是一部簡單的噱頭鬧劇而已。事實上這也是動畫娛樂本性體現,影片給人們以娛樂消遣,才會有觀眾,才會有市場。同時它在人物的造型設計上仍具有民族特點。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採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雲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於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師從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節動人。後來,靳夕拍攝的《誰唱的最好》在技術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受到了局限。當時的文藝政策較為教條,由於過分強調了「政治掛帥」、「革命傳統」、「主題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進一步發展。錢家駿在1957年導演的《拔蘿卜》和1958年導演的《古博士的新發現》就注意開掘動畫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製成功剪紙「拉毛」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於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 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於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大鬧天宮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眾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於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於「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哪吒鬧海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 動畫片三個和尚《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
❻ 為什麼90年代開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製作水準大不如前
我的童年歲月里,大多動畫片在主題曲後都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字體浮現在眼前,那時最愛看的就是《阿凡提》和《大鬧天宮》。
以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還有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為什麼現在很多年後銷聲匿跡了呢?
因為高層對電影的計件酬費高,成本高,製作沒法完成。以前上海美術廠的老藝術家基本都不在人世了,接替的人都急功近利,一心向錢看齊,再也拍不出當年的風采。想當年日本的動畫工作室都是學習借鑒中國動畫的製作。
我印象中從《寶蓮燈》後中國再無經典動畫片,比較可惜。朝錢看的藝術就不是藝術了,中國動畫的本身是藝術,不是用錢能夠衡量的。
悲哀的是中國人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深度發掘和擴展沒有日本民族做得好,所以到現在中國的藝術失傳許久,顯而易見。
❼ 《山水情》這部作品講的是什麼求解!
這里有網上的簡評:
中國水墨動畫的巔峰之作《山水情》,相較之前的作品已趨於完美,因為它將山水的意境表現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現,無論是靜景還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國畫的寫意之中,這部動畫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遠的韻味美和登峰造極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渾厚音色,讓人心曠神怡,從而演繹了一個曠世知音的動畫。
意境是什麼?以通常的說法:意境就是情景的結合,或叫「情景交融」。一般來說,藝術是作者主觀意識對客觀現實反映的表現,但由於所表現的內容、題材、體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卻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闊」、有的驚心動魄、有的絲絲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間的景物來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沒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點,意境不同於其他藝術的表現,也就是藝術具有一個空間的境象。這個空間境象,有的雖然不是直接的表現出來,也能間接的引人對它的聯想。所以當人們感受到一幅畫或一首詩有意境時,便會在眼前呈現出一片清新的,或寧靜的,或開朗的,或壯麗雄偉的等等空間感覺,彷彿自己親臨於大自然之中一樣。可以說,意境的特點,主要是依據空間境象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畫與詩都追求意境,意境與詩畫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詩產生意,畫產生境。詩和意是主觀情感,畫與境是客觀的景象。主客觀契合,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詩句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描寫,將對美景短暫的留戀與珍惜表現的淋漓盡致,黃昏下溫和的斜陽映照著一種凄婉、憂傷、悲涼的情景,詩人的瞬間感受留在了心底筆尖,這種色彩烘托的視覺圖像已形成了畫面的意境。
以傳統水墨畫的形式演繹的動畫片《山水情》充滿了中國式的優美韻味,將中國文人長久以來的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用中國的方式表現。客觀上展現了文化的傳承精神,更是體現了傳統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將筆墨情趣與優美的詩境融進了每一畫面里,通過繪畫性的水墨,表現了江水煙霧蒙蒙,山巒雲起繚繞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讓人完全陶醉在水墨製成的山水之間。
意境作為中國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審美特徵。水墨動畫將水墨技法和電影技術相結合形成一個個「活」的流動的畫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種現代動畫手法,充分發揮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創作出中外藝術史上獨具中國特色的意境之說,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 虛實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劉禹錫說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實)與「境」(虛)的兩個層面。虛與實,是中國繪畫中一對重要的理論范疇,它包括隱現、藏露、濃淡、黑白的對立統一,它顯示山川萬物的陰陽變化及創作主體的獨特感受,虛實相生,意味無窮。虛,指筆線不到的空白處;實,指有筆墨有物象的實部。水墨畫往往簡單勾繪甚至乾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虛襯實,凸現主體,拓展畫面意境,增強表現效果。《山水情》中用「半邊」構圖和空處留白展現煙雲水氣的甜潤靈秀,清新飄逸;用「梅花點瓣」式的筆觸濃濃的刻畫出蒼茫山色,水的「白潤」與墨的「黑韻」交融在流動的畫面中,虛中帶實,實中帶虛,從而形成一個意中之境的藝術空間。
(二)民族音樂的朦朧美
在音樂中,我們常常會體會到一種朦朧美,因為音樂的形象具有不確定性。當音樂響起時,音樂之聲到底描寫的是山還是水,是青松還是翠竹,欣賞者不可能有具體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朧之中,在說不清楚美在何處的陶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中國水墨動畫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樂的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即「天人合一」,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而音樂的產生正是源於人對大自然的感悟。《山水情》中笛聲、風聲、水聲、雁聲、鷹聲等天籟之音與悠揚琴音遙相呼應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響樂,久久不絕於耳,尤其是琴藝的升華為影片創造出了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心靈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境界。
(三)深邃悠遠的韻味美
「韻味」是指意境中所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韻、趣、味等多種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師與小漁童惜別,傾吐對人生的贊美與祝福,老琴師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鷹、孤雁、江流這一意象的出現,將觀者引向了更為廣闊的、豐富的間接意象,使人們不僅看到了離別場面,而且深切感受到離別之情的深遠,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發的間接意象,構成了畫面的意境,並在意境中產生了一種韻味,離別的痛苦、友誼的深厚,一切都在這韻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簡單而真實,其中的韻味卻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總之,無論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現實的層面來看,水墨動畫無疑是中國動畫電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國動畫片中當之無愧的精品,它是中國藝術家在動畫領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個高峰。
❽ 做出《哪吒鬧海》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不是名存實亡了
在我看來,做出《哪吒鬧海》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名存實亡了。1958年,一部動畫電影的出現改變了宮崎駿未來的生活方向。這部動畫電影是東映公司根據中國民間故事改編的《白蛇傳》,宮崎駿看這部作品就好像他遇到了一個命中註定的愛人。他瘋狂地愛上了動畫,宮崎駿及其隨行人員對上海電影藝術工作室的一些作品贊不絕口,尤其是中國水墨動畫。
這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羨慕的地方:社會主義者首先實現了藝術的動畫。然而,之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停滯了1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核心創作能力被拋棄。改革開放後,大量外國電影進入中國,商品經濟佔了上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經濟轉型的大時代被推向市場,並受到海浪和沙灘的洗禮。然而,在這種趨勢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因追求利潤而失去了最初的信心,不再看到那些湧出的優秀作品,在之後的幾年裡它慢慢走向沉默。所以在我看來,做出《哪吒鬧海》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名存實亡了。
❾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優秀影片
作為中國影片生產基地,拍攝了許多優秀影片,如《51號兵站》、《羊城暗哨》、《女籃五號》、《紅樓夢》、《聶耳》、《李師師》、《枯木逢春》、《李雙雙》、《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惱人的笑》、《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秋天裡的春天》、《芙蓉鎮》等。1957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曾一度改為上海電影製片公司,下設3個電影製片廠:江南電影製片廠、海燕電影製片廠和天馬電影製片廠。不久,撤銷江南廠,上海電影製片公司改建為上海市電影局。
1973年後,海燕廠(當時名為紅旗電影製片廠)和天馬廠(當時名為)重新合並為。補充:上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成立於1957年4月。她是融美術片、兒童片的製片、製作、發行、放映及圖書、雜志、音像製品、多媒體產品的出版、發行、銷售;版權授權經營與開發:兒童卡通服裝、玩具、文具禮品的開發與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影視文化機構。這里匯集了蜚聲動畫影壇的編劇、導演、美術設計師、攝影師、作曲家和技術專家,具有較強的影視動畫片創作、製作和衍生產品研發實力。
50多年來,《鐵道游擊隊》、《牧笛》、《南征北戰》、《雞毛信》、《渡江偵察記》等優秀作品享譽國內外,獲得了包括丹麥歐登塞童話電影節「金質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童牛獎」等在內的200多個獎項。在致力於發展中國民族動畫片的同時,還和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合作拍攝了《狐狸列那》、《諾亞方舟》、《不射之射》、《環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醬》、《鴨子偵探》、《天才發明家》等影視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具有較完善的影視發行網路。
所創作的影視動畫片發行至東南亞和歐美地區;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片電視播放欄目《卡通王》在全國近30家電視台播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擁有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卡通王》雜志社和上海美術電影專修學校等實體,以動畫產業化發展為目標,為社會各界提供影視片、廣告片的製作、形象設計、卡通產品的研製開發、製作和動畫片創作人才培養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