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畫電影賞析角度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這兩個耀眼的獎項全部頒給了一部動畫長片,出自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之手的《千與千尋》,2005年,宮崎駿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動畫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伴隨著其低齡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於電影學術視角之外。10年前,宮崎駿以其作品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打破動畫界為兒童觀眾製作電視動畫短片的時代,紅遍亞洲電影院線;10年後,《千與千尋》以動畫這一類型片形式史無前例地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這足以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顯然動畫片作為電影的特殊類型之一,看似單薄的畫面、出自畫筆或電腦軟體的人物也能超出我們想像地成功承載導演試圖傳達的思想、成功傳遞人類特有的感情,動畫電影在票房與藝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並逐漸走出淺薄單純的刻板印象,在審美與藝術價值上得到了承認。
一、具有分析意義的動畫電影及其美日兩大風格
根據動畫電影的表現風格與文化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動畫電影中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是兩種具有明顯不同風格的流派。動畫電影的生成機制依賴於人在腦海中的想像與筆在白紙上的描繪,由於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真實本性,歷來以幼稚、簡單等刻板印象在各種電影學術視角的邊緣徘徊,這種印象的形成與沃爾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國通過系列改編自世界童話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大眾通俗文化中產生的重要影響緊密相關。從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參與的動畫電影《愛麗絲在卡通王國》開始,諸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影片屢屢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工作室出現之前,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項長期為迪斯尼所獨占。以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生產線歷來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考慮到美國復雜的電影分級制度,動畫影片往往迴避時事主題與性主題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內容,以改編、創編經典童話故事為主,並且始終貫穿著好萊塢對電影技術的崇拜。如最新賣座電影《功夫熊貓》中,其導演與敘事力量已經完全為CG動畫造型所帶來的震撼所取代,製作商也坦言其生產路線就是製造「針對兒童的夢幻」,其終極目的是讓家長掏錢購票,領著孩子走入電影院享受一次娛樂。
與美國動畫電影具有的「兒童化」、「超級英雄」、「3D」等風格關鍵詞相比,日本動畫電影就有著更寬泛的路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動畫產業如今擁有非常廣泛的觀眾覆蓋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排行中動畫電影就占據半壁江山,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種不同目標觀眾與風格的本土動畫電影,特別是知名連載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如以兒童為觀看對象的《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還有講述清純戀愛內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為觀看對象;以及熱血格鬥主題的《海賊王》、偵探類《名偵探柯南》等以青少年為觀看對象;其次才是《美食總動員》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為全球動漫大國,其總人口中視閱動漫的比率高達87%,居全球之冠,動漫產業成為其第三大產業[1];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動畫電影就開始了「輸出」之旅,而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廣泛關注與贊譽多要歸功於目前日本國內公認的動畫界三大權威: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製作的動畫電影以構思復雜、思想深邃、主題哲意為共同特徵,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批擁躉,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宮崎駿自《風之谷》後便在亞洲享有盛譽,2002年更是憑借《千與千尋》一舉贏得全世界矚目,其作品就此邁入全球關注的時代。押井守則是以根據日本科幻漫畫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畫原著改編製作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片與動畫電影成名,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美國產生了強烈反響,2004年製作的《攻殼機動隊》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t》在戛納電影節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殺手》與宮崎駿一齊角逐威尼斯電影節。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創作的連載漫畫《阿基拉》改編的同名動畫電影驚艷於西方世界,這部承前啟後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科幻電影思想[2],2004年他製作的《蒸汽男孩》也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並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雖然三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目前從影片國際發行數量、所獲國際獎項這些標准來看公認宮崎駿是最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
從電影分析的角度來說,電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作品,它可以衍生一個在敘事結構上以及視覺、音響上建立意義,並對觀眾產生特殊效應的文本[3]。雖然傳統電影分析的視角並未將動畫電影置於其中,電影藝術的論述著作中也常常僅將動畫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寥寥簡介,但是以宮崎駿及其系列作品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徵與導演風格痕跡,具有與商業電影對應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題構思、創作水準、藝術效果、視聽音像、目標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經典改編童話動畫電影的高度;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高品質作品以深沉的內容哲思與獨特的畫面風格獲得了觀眾與影評人的認可。如此2002年《千與千尋》才獲得了除柏林電影節大獎與香港金像獎以外,當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波士頓電影批評家協會特別獎、第30屆Annie Awards長篇動畫片電影獎、導演獎、腳本獎、音樂獎、第9屆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日本電影大獎導演獎動畫片電影獎等幾乎所有動畫電影評選的獎項[4]。這樣一部動畫電影能超越國界得到藝術與市場同時好評,為動畫電影這一常常被電影學術界忽略的類型具有放入電影思想與文化視域進行解析的價值做出了旁證。
二、日本動漫產業語境下的宮崎駿電影賞析
日本動漫產業市場除了數量繁雜眾多的印刷出版物,還包括動畫電影、動畫電視片和動畫音像(錄像帶、DVD)與周邊產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內產品內容無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動漫製作公司,科幻、靈異、偵探、戀愛、格鬥、人際關系、倫理批判、個人奮斗等各種題材與內容的動畫產品每天在這些公司中生產出來,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頹廢、色情、肉體刺激等充滿負面內容的動畫作品。在這樣一個龐大蕪雜的環境內,靠觀眾以自身脆弱的感知與判斷在消費中來辨別動畫產品的良莠實在過於勉強,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代表的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並激勵感悟的動畫電影作品才得以以標桿的位置豎起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旗幟。「動畫電影作品」與立足於短期收益的「動畫電影商品」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提倡只觀看欣賞權威導演的作品,但是對於日本動畫電影的消費與賞析,必須首先選擇在內容與思想上有品質與品位,其次是能傳遞出一定的導演通過世界觀、價值觀設定所欲表達的創作與人生理念的電影。
對於本文欲討論的日本動畫電影主要代表人物宮崎駿,其作品無論是美學視域還是導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個人主創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後,其個人風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貫延續,並且在這背後還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輪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實踐者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三劍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角色的倡導與實踐意義始終限定在三個層面之上:通過編導合一賦予導演在影片視聽構成與總體風格的掌控權利;將文學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論研究方式實踐進入電影評價,以導演作品的視角考察其電影;以導演作為劃分並指稱電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製片廠的標示來勾勒電影現象與電影作品[5]。「電影作者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導演在堅持藝術理想與平衡大眾口味之間取捨,持續培育自身的風格。
原作與編劇、編劇與導演在電影作品內容的理解上產生矛盾與沖突是十分常見的,製作人與投資方提出修改意見也常有發生,編導的沖突與磨合在動畫領域中主要表現在原作與腳本間、製片人與導演間。宮崎駿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創立之初推出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據小說家角野榮子的原作改編,因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節,曾被原作者認為有違展現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強烈反對[2],雖然最後雙方做出了改編的妥協,但無疑原作者的意圖是導演意圖的干擾因素之一。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宮崎駿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製作了《魔女宅急便》與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其餘作品的原作、腳本、導演、人物設定、分鏡全由宮崎駿一人完成,配樂設計也是由合作數十年的老搭檔久石讓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製片人德間康快、高田熏等人則是以有名的從不幹預導演的任何製作工作而與宮崎駿保持了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可以說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實踐了「導演作者」的自覺意識。宮崎駿作品的主要題材與重復主題也是十分明顯的,以《風之谷》聞名於世的關注自然,批判戰爭與破壞的「環保教父」頭銜在其後的《幽靈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復印證;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現的「飛行」場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現風格細膩的水彩寫實風格自然景觀;絕大多數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鏡頭由細致的手繪畫面製作…這些主題與表現上的特點已經形成導演本人的獨特烙印,成為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標志。
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員,宮崎駿及其吉卜力動畫工作室通過系列動畫影片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打上了本人鮮明的藝術烙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每部影片都是當年日本國內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視的動畫形態,只要打破「給兒童看」這個藩籬,導演也能實踐自己的藝術意圖,甚至由於人物、背景、色彩等畫面設定上的自由性還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實踐導演個人的主題與風格追求。
2、寫意的美學追求
寫意本是與「工筆」相對的中國畫技法,強調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從而表達作者的意境。簡言之,寫意是以看似簡單的筆觸體現出描繪對象的精髓。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面線條都十分簡單,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繪原圖為基礎製作出來的2D畫面,畫面立體感全部依賴色彩表現,主色調突出,色彩柔和豐富。但所有的宮崎駿電影都以流暢的視覺觀感與明亮的色彩成功傳達出影片的情緒,令觀看者腦海中久久留下那簡單卻純凈的意境。以任何美術研習者都能具備的技巧繪畫製作的電影如何給人們產生觀看的愉悅?這就是寫意的境界。
動畫藝術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動作、語言、繪畫和聲音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動畫形象上集中表現,構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6]。宮崎駿的寫意手法就在於動畫形象的整體意境描繪上。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一部繪畫作品打動觀眾的方式在於以畫布、色彩等物質事物達到一種平衡的形狀,從而組成一個蘊含著畫面要素的能動關系、充滿著張力與馳力的空間,即所謂的藝術作品的「幻象」[7]。借鑒這種分析畫作的觀點來分析宮崎駿電影中的畫面,即是以色調、角色造型、表情細節、背景設計等合力營造出整體的獨特「畫風」空間。比如《龍貓》中的大龍貓,以簡單的灰色調與毛邊橢圓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與富有變化的眼睛和鬍子,並添上與巨大身材不相稱的小爪子與尾巴這些細節,寥寥幾筆背後是深厚的畫風積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質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便將畫面襯托的生機勃勃。宮崎駿式「幻象」的營造在於對畫面傾注的充沛情感,以寫意的手法描繪角色,但是又利用畫面的每個細節同時向觀眾傳遞關於角色的情緒,因而成功營造出獨特的浪漫主義意境。
宮崎駿本人比較排斥電腦技術,他堅持在其製作的動畫電影中不使用任何電腦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深厚的寫意意蘊才是他真正打動觀眾的美學理念。
3、民族文化的輪廓
同樣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將龍貓這一角色與迪斯尼2001年製作的影片《怪獸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個對比;皮克斯在設計表現「毛怪」這一主角時所採取的是全球最先進的3D技術,毛怪身上的絨毛多達300萬根以上,為了詳細表現出每根絨毛,並且在動作上同時表現出重力感與靈巧度,皮克斯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專門開發了一種用於建模設計的電腦軟體[8]。製作方花了巨大的代價試圖表現一隻「可以亂真」的怪獸,影片中以毛怪的動作為表現重點,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節安排緊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與心理的刻畫反而略顯牽強。而輪廓化二維化的龍貓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以鄉間森林中憨胖可愛的精靈形象留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貓」一詞與「巨大柔軟憨胖精靈」建立起了意指鏈,影片播出後龍貓形象的毛絨玩具在整個亞洲大受歡迎,至今仍在生產。也許這兩位主角甚至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審美差異折射出的也是東西方之間的審美差異,以漢文化圈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歷來貫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從觀看畫面時的視覺習慣到把握概念時的認知習慣,東方文化都傾向於從「整體」上著手,具有追求整體和諧的習慣;尤其是宮崎駿的美學理念向來在於以柔美舒緩的筆觸營造整體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與意境美觸摸觀眾的心靈。而發軔自歐洲的西方文化則以「人物對立」的理念來統攝其世界觀,視覺習慣上關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關心結論,西方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也更習慣接受主角在畫面中心不斷地行動、打鬥。
藝術無時無處不與主體、社會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它總是某種社會文化類型的模型。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潤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審美特性與個性輪廓。
(1)日本社會與平民主角
在《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與一致,以「恥感」為道德標準的社會,各自擁有固定的角色與責任、傾向合群低調的人群就像同質的汪洋。低調與寡言的日本人面臨著職業與家庭的角色責任,背負著社會既定的壓力。「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會,並在此之上置入「國家神道」的信仰核心,個人主義在這個社會是不被提倡的。在這種提倡團隊精神與社會規則的社會精神下,我們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少女少年,連魔女都是穿著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見義勇為的飛行員也是一頭豬(《紅豬》);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算英雄,他們只是通過戰勝生活與心靈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幫助了身邊的人也幫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讓觀眾目睹著身邊的平凡人與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長的荊棘路中發生變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在觀感撼動性沖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宮崎駿所選擇的是後者。
(2)自然神靈與和而不同
日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宗教並存[9],與此對應的便是多神的觀念。多神觀念的源頭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界諸神,日本各地可見的神道神社就多出於山嶽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嶽、河流、森林等自然神靈雖然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開發背道而馳,但多神與自然神靈的觀念伴隨著人類學傳承而滲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龍貓》的創作就直接源於宮崎駿本人幼年聽過的傳說;而《千與千尋》的原片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就是日本文化中用來表示孩子突然不見或失蹤的說法,意為被神靈藏起來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自然神靈的存在理所當然。
在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殘自然的現狀,被稱為「環保教父」的宮崎駿常常在影片中展現人類對信仰的漠視與大自然沉默的報復,也許不只是對於環境惡化現狀的危機感使然,導演更想從自然神靈與現代社會和諧存在的理想圖景中召喚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論是《幽靈公主》中人類與森林生靈血淋淋的戰爭,還是《千與千尋》中各路神靈悠然自得的異世界,「和而不同」是導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設定的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中徜徉的觀眾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時代。
(3)含蓄深遠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說是概括以儒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美術、文學理念的關鍵詞之一。表現在影片的審美領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說又止」的敘事方式,以及傳承自「物哀」情結的婉轉淡雅氣氛的營造。
宮崎駿動畫電影常常在120分鍾以上的時間里陳述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並安排一段極其復雜的劇情,在人物關系與背景架構交代清楚後,影片便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展開,但高潮的鋪陳舒緩,主題立意深遠,導演有意無意不交代徹底的一些細節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想像空間。如《幽靈公主》中著名的結尾台詞「一起,活下去」,又如《千與千尋》中帶著些許悵然的千尋離開異世界的腳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載著生機緩緩升空的大樹之城等等,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結論讓人安下心來,這種欲說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細節懸念交代,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技法,於空白處留出想像的空間,邁入這處空白的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導演的世界,這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直白單調相比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物哀」則是由《源氏物語》在日本社會所開啟的一種審美意識,淡淡的哀傷,婉轉的情意自公元1世紀以來就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3],就連日本的國花櫻花也是充滿著繁茂枝頭轉瞬即逝的哀婉與悲傷,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說《古都》、《雪國》中物哀、風雅、幽玄這一獨特美感與日本文化的內在精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浸潤在日本文化中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物哀」情結的影響,宮崎駿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滿異域文化的場景設計,影片的情節內容等仍是十足的東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獨的機器人伴隨著大樹上的都市飛向太空,《幽靈公主》中為了各自生存註定要斗爭下去的雙方,《紅豬》中寧願變豬、常常留給吉娜期望與等待的波魯克等等情節的安排,充滿著無奈與感傷。而體現在人物關繫上,導演則常常描繪一種少年少女間的朦朧傾慕或嚮往之情,人物細膩的表情、目光移動與面紅向觀眾訴說著心中情愫,婉轉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說過的情感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有力感染觀眾,以意蘊取勝。
三、結語
作為人類想像的產生物,動畫電影這一類型與傳統電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優秀動畫電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與意蘊在藝術與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不少動畫電影導演還能以獨特的作者意識使動畫這一形式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客觀的立場與審美角度出發,在與傳統電影平等的視角下對動畫電影給予應有的關注與解析。有趣的是,隨著全球電影廣泛使用進而依賴CG技術,流行商業電影的畫面開始有了追求「以假亂真」境界的傾向,也許押井守曾預言過的「所有電影都將成為動畫」的時代真的並不遙遠
B. 尋求一個關於電影介紹的PPT!!!!
www.ckps.e.hk/subject/com/chanhan.ppt
http://210.240.6.7/v7/edata/course/1597/20071004-081823_%C0%F4%B9%D2%B1%D0%A8|%BCv%A4%F9%C2%B2%A4%B6%A4j%BA%F5.ppt
http://www..com/s?lm=0&si=&rn=10&ie=gb2312&ct=0&wd=%B5%E7%D3%B0%BD%E9%C9%DC+ppt&pn=10&ver=0&cn=01&cl=3&uim=0&usm=0
你自己下載 不喜歡的話 點第三個網址進行選擇~
C. 求武漢理工大學影視鑒賞ppt 課件(論文和平時作業) 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幫幫忙啊 同學
武漢理工校園新配色PPT模板 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5-F0QVl2kPaQPC9-nIO8yw
D. 如何進行電影鑒賞.ppt
http://jingyan..com/article/48206aea042903216bd6b373.html
E. 迪士尼動畫作品發展史1950—1966 要做PPT作業 。
華特迪士尼在二十二歲時隻身從堪薩斯到好萊塢闖天下,當時誰也沒想到會因此造就一個娛樂王國的誕
生!半個多世紀以來,迪士尼動畫一直帶給全世界歡樂,盡管娛樂本質不變,但在拍攝技巧、內容取材、音
樂等方面,迪士尼作品也有頗多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向個時期:
開創時期(1937—1942)
戰間調整時期(1943—1949)
黃金時期(1950—1966)
蟄伏摸索時期(1967—1988)
第二黃金時期(1989以後)
開創時期(1937-1942) 華特迪士尼的成功可說好萊塢影史上一大佳話,當年他憑著本身創意起家,在二十二歲時隻身從老家堪薩斯來到好萊塢闖天下,當時電影仍是黑白、無聲階段,卡通片則只不過是擺在電影開演前的娛樂節目,都只有短短十幾分鍾而已。迪士尼一開始默默無聞住在單身公寓,在1927年,華特迪士尼終於創出一個頗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幸運兔奧斯華】(Osward, the Lucky Rabbit),當時獲得不少人的青睞。
1928年2月,華特迪士尼信心滿滿地與太太莉莉蓮搭火車趕到紐約,要與發行人 Charles Mintz 洽談奧斯華卡通下一期的合約,華特原本計劃要提高價格賣出,不料發行人在此時告訴華特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已經高價買通所有奧斯華的幕後人員!照樣可以繼續推出奧斯華,而華特卻已無法擁有奧斯華了…奧斯華是華特迪士尼心底永遠的痛,在此事件中華特嘗到被下屬背叛的滋味!經此慘痛經驗後華特迪士尼學到一個教訓:一定要本身擁有影片的版權!從紐約回途在火車上,華特迪士尼腦中萌發了另一個卡通主角的靈感,那就是:一隻老鼠!華特馬上幫這只老鼠取名為「Mortimer Mouse」,不過迪尼夫人莉莉蓮卻想到一個更好的名字:「Mickey Mouse」!
有了奧斯華慘痛的經驗,迪士尼這回可學乖了,老鼠的秘密計劃是在自家車庫中秘密進行的,在迪士尼與夥伴 Ubbe Iwerks 努力趕工下,第一部米奇卡通飛機迷終於完工!迪士尼將成品拿給一些片商看,不過卻都沒有人感到有樂趣,華特迪士尼並不因此放棄,繼續再推出。不過反應卻還是很冷淡!在當時有聲電影的時代剛開始,於是迪士尼動起把卡通拍成有聲片的念頭!因此第三部製作的米奇卡通就被製作成有音效卡通,本片也成為影史上第一部有音效卡通影片!1928年11月18日【汽船威利號】在紐約市的殖民大戲院隆重舉行首映,反應空前熱烈,許多人涌進戲院不是為了看當天上映的電影,而是為了看電影前播出的迪士尼卡通。
迪士尼又在1932年推出世界第一部彩色卡通【花與樹】(Flower and Tree),他所創作出的米老鼠、唐老鴨更是從此家喻戶曉,然而華特迪士尼卻並未因此而滿足,他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拍一部完全是卡通的電影。當華特迪士尼決定開拍白雪公主時,許多影評都嗤之以鼻認為沒有人會願意花錢看一部都是卡通的電影,沒想到本片一上映就空前成功,在好萊塢戲院首演時,獲得包括卓別林等名人觀眾起立鼓掌,片中歌曲也成為人們琅琅上口的旋律。
到了1940年迪士尼又推出第二部動畫片【木偶奇遇記),首次拿下奧斯卡金像獎兩項音樂大獎,在美國依然獲得不錯的票房,但是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得歐洲市場頓失,本片製作的高成本讓迪士尼無法獲利。那就是當時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美國因此宣布參戰,一夕之間美國也捲入了世界大戰。
戰間調整時期
(1943—1949) 在1940年代初期,歐亞各國正為二次大戰打得如火如荼,當時美國原本希望孤立於戰火外免受波及,因此當時美國非常重視與中南美洲的鄰邦關系,期待讓美洲國家能維持和平的局面。迪士尼之前的幾部電影【木偶奇遇記】、【小飛象】…等尚無緣與歐亞地區的觀眾見面,但是在拉丁美洲早已熱烈上映,米老鼠、唐老鴨更已經風靡當地的觀眾,因此美國國務院就邀請華特迪士尼代表國家到中南美親善訪問,以敦睦彼此邦交。1941年,迪士尼花了約六周的時間走訪中南美各國,並且也順便拍攝了許多當地的風土民情,回國後迪士尼將這些影片剪接製作成兩部類似紀錄片性質的動畫電影,分別是【致候吾友】(Saludos Amigos)與【三騎士】(The Three Caballeros),都是由唐老鴨獨挑大樑。但是沒想到當這兩部電影推出之前,美國卻早已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如此,這也是迪士尼經典動畫中頗有時代意義的兩部作品。
當美國參戰之後,迪士尼片廠一半的員工都被軍方徵兵去了,片廠大部分也被美國政府借去作為軍事用途,因此這時期迪士尼無法再拍像之前【白雪公主】、【小鹿斑比】那樣的長篇動畫,迪士尼原本的一些長篇動畫片計劃也因而暫時停擺,參戰後迪士尼也接受政府的委託拍一些宣導從軍、繳稅之類的短片,例如在一部動人納稅的宣導短片中,唐老鴨不納稅最後卻自討苦吃,呈現納稅的重要,迪士尼以唐老鴨這種"逆向宣導″的手法收到很大的效果!
此時期由於戰爭的關系迪士尼無法繼續推出長片,但是迪士尼卻必須維持推出動畫作品以跟片商、支薪的員工…等交代,所以迪士尼就把一些短篇組合起來,成為一部動畫長片。所以從1942年的【小鹿斑比】之後,迪士尼接下來所推出的六部動畫電影都不是長篇劇情片,它們包括之前所說的兩部紀錄片【致候吾友】與【三騎士】,以及兩部短篇合輯音樂片【為我譜上樂章】(Make Mine Music)與【旋律時光】(Melody Time)、兩部中篇合輯劇情片【米奇與魔豆】(Fun and Fancy Free)與【伊老師與小蟾蜍大歷險】(The Adventures of Ichabod and Mr. Toad)。其中【米奇與魔豆】、【旋律時光】、【伊老師與小蟾蜍大歷險】正式在美國戲院推出時,都已經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了。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漸趨尾聲,美國的戰況也逐漸樂觀,再加上迪士尼公司於大戰的期間幫國家拍了不少政令宣導的影片,因此許多當初被徵召從軍的片廠員工,都相繼被國家派回迪士尼片廠協助拍片,華特迪士尼於是開始計劃再度拍攝長篇劇情動畫電影,迪士尼動畫也從此進入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1950—1966) 迪士尼動畫王國黃金時代首部推出的動畫片是1950年的【仙履奇緣】(Cinderella),本片創想其實在二次大戰期間就已經產生,但是一直到了戰後才正式開拍,片中的主題曲「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被視為是祈求和平反戰的代表作;之後迪士尼又推出當初因為戰爭緣故而停擺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小飛俠】(Peter Pan);更在1955年的【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里,首度把動畫場景由幻想王國搬到現實都會當中。在此一黃金時期,迪士尼動畫幾乎拍遍了所有童話題材,無論是以王子公主為題材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以動物角色為題材的【101忠狗】(101 Dalmatians),或是改自歷史傳奇故事的【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在次顯示出迪士尼動畫取材的多元性。
在這黃金時期,迪士尼還拍了許多真人主演的電影,以及許多關於野生動植物的紀錄片,1950年推出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迪士尼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真人主演的電影。華特迪士尼也成為每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常客,其中在1964年迪士尼推出一部由真人及動畫合演的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一舉獲得奧斯卡十三項提名、五項得獎,其中包括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拿下的最佳女主角獎。【歡樂滿人間】也成為迪士尼影史上成就最高的電影。
另外,此一時期迪士尼的娛樂王國擴張的更大,在1955年加州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正式開幕,1954年時迪士尼為了要幫即將開張的迪士尼樂園宣傳,就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買下一時段,每周播出一名為【Disneyland】的節目,每集都是在介紹迪士尼樂園的所有一切。後來迪士尼在ABC這個時段就一直持續播映下去,但是節目名稱也由原來的【Disneyland】先後換了好多個名字,內容也不再只是介紹樂園而已,甚至包括迪士尼動畫、公司的介紹,甚至還拿來播映一些早期的作品、專門拍來首播的劇情片…等等,後來這節目也從ABC換到其他的頻道播出,到了1961年,這節目換到NBC頻道的時段播出時,才正式更名為【彩色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Disney),這一系列的迪士尼電視節目在美國一播就播出26年。
華特迪士尼晚年把重心都放在籌劃佛羅里達州的新樂園【迪士尼世界】,當他染上肺癌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時,還望著天花板的方格,利用方格來『規劃』未來的EPCOT中心,不料他還是在1966年12月15日上午9點35分與世長辭。【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便成為他最後的一部遺作。當【森林王子】在1967年上映時,立刻開出空前亮麗的票房,對於影迷來說,這也是為動畫史上這位不朽人物的一種悼念吧!
蟄伏摸索時期(1967—1988) 在華特迪士尼還在世時,迪士尼動畫拍攝過程都不須編劇,華特迪士尼總是把所有工作夥伴召集到一個房間,然後花將近四、五個鍾頭,他一下扮演小矮人,一下扮演老巫婆…把整部電影情節手舞足蹈地呈現出來,整個劇本都在華特的腦海里!迪士尼本人是一位夢想實現家,而且他也是公司的創意來源。然而,當迪士尼於1966年去世後,迪士尼公司頓時面臨失去"創意″的窘局,1971年華特的兄長洛伊迪士尼在完成華特建造佛羅里連迪士尼世界的夢想後也相繼辭世,公司頓時陷入前人不在的困境,動畫工作也為了尋找新方向而必須摸索。
華特迪士尼去世後,原本視為迪士尼公司非凡成就的動畫電影,也隨著華特迪士尼的去世而減少量產,在1970年代,迪士尼僅僅推出四部動畫片,其中還包括只是集結著作而成電影的【小熊維尼歷險記】(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其他的作品如【貓兒歷險記】(The Aristocats)以及【羅賓漢】(Robin Hood),都還保有早期迪士尼動畫片詼諧及音樂等特質;至於1977年的【救難小英雄】(The Rescuers)則是一部轉型期的迪士尼作品,片中可以看到傳統迪士尼動畫討喜的人物情節,也可以聽到流行感十足的主題曲。此時期隨著動畫片減產,迪士尼公司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主題樂園,因此迪士尼公司才會決定遠渡重洋授權日本OLC成立東京迪士尼樂園(Tokyo Disneyland),以增加公司穩定營收。
到了1980年代,當初與華特迪士尼一同打天下的動畫家們都到了退休年紀,公司積極培養新的接棒者,1981年推出的【狐狸與狼狗】(The Fox and the Hound)就是由兩代動畫家共同完成的作品。新人一接手總是想有新的作風,因此1985年推出的【黑神鍋傳奇】(The Black Cauldron)可說是迪士尼動畫最另類的作品,片中不但沒有任何歌曲,而且有許多黑暗面的表現方式,以當時美國標准不太適合兒童觀賞。僅管題材取向還在摸索階段,但拍攝技巧卻是持續在進步,【黑神鍋傳奇】第一次採用電腦動畫輔助,不過只是短短幾個畫面而已;到了1986年的【妙妙探】(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迪士尼才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造出倫敦鍾樓的場景。之後1988年的【奧麗華歷險記】(Oliver & Company)更利用電腦做出不少精彩的畫面。
然而除了動畫作品方向還在摸索之外,此時期迪士尼內部的派系之爭更是愈演愈烈,當時的企業執行長 Ron Miller(華特迪士尼的女婿)將經營重心轉向不動產的投資、刪減創意部門,此舉激怒了華特的侄子Roy Disney(他跟他父親同名),他認為若繼續如此經營下去,公司將只會變為華特迪士尼的『紀念館』,電影一直是創意理念的基礎,沒有 Snow White、 Cinderella …等,就沒有 Disneyland 。Ron Miller 與 Roy Disney 理念的不合,造成一些兼並野心家因此有機可乘,一場迪士尼爭奪戰就此展開。
美國娛樂界80年代中期被一股兼並熱趨勢橫掃,許多公司以橫跨各型態媒體的經營方式來擴大影視力,例如時代-華納、新力-哥倫比亞…等等,但是反觀迪士尼,在這股兼並歪風侵襲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處境,企業執行長 Ron Miller 最後終於辭職下台,總裁 Ray Watson 於是力邀已離職的董事 Roy Disney 重返公司解除困境, Roy 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危機,於是延攬了專業企業管理人 Michael Eisner 接管公司才挽回頹勢,迪士尼公司的全名也從原本的『Walt Disney Picture Company』更改為『The Walt Disney Company』,朝多角化經營邁進。而原本的動畫部門則改以一般電影製作流程來進行,有劇本、導演等要素,維持傳統迪士尼動畫的高品質。之後迪士尼又成立了好萊塢(Hollywood)和正金石(Touchstone)兩家子電影公司,以拍攝更多角度的電影。Michael 入主迪士尼後,是這家公司第一次由外人經營,卻可能是除了華特迪士尼本人外,讓迪士尼表現最令人激賞的時期!
第二黃金時期(1989年以後) 隨著電影市場主流更替,百老匯式的歌舞片在80年代逐漸失去光環,迪士尼電影也因此面臨瓶頸。到了80年代晚期,即使【奧麗華歷險記】依然賣座,片中也依舊充滿音樂歌曲的成份,但卻總感覺還是缺少些什麼。直到【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製作時,迪士尼找來音樂劇創作家亞倫孟肯(Alan Menken)和霍華愛許曼(Howard Ashman),才真正找到問題所在,那就是歌曲音樂與劇情的統整性,故劇情與音樂在【小美人魚】製作過程是緊密結合的,而不是分開作業最後才湊在一起。
盡管1990年迪士尼仍推出一部沒有歌曲的動畫片【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The Rescuers Down Under),但前一年的【小美人魚】已經成功定出未來的走向,百老匯歌舞片因此在迪士尼動畫里獲得重生!【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更成功與流行音樂結合,從此以後的迪士尼動畫都有流行版的主題曲,並且【美女與野獸】也是影史上到目前唯一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動畫片。
在拍攝的技巧方面,迪士尼的電腦動畫技術愈益靈活,在【美女與野獸】、【阿拉丁】(Aladdin)都還只能繪制場景而已,到了【獅子王】(The Lion King)開始用在有生命的動物身上,【鍾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更將其用在人物群眾身上,尤其在1995年還與PIXAR公司一同推出一部完全用電腦製作的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之後繼續推出的【重重危機】(A Bug's Life)、【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都有很好的成績,並且在2000年,迪士尼又耗資甚巨推出首部完全自製的電腦動畫片【恐龍】(Dinosaur)。另外迪士尼也嘗試用陶土模型走出新的動畫方向,【聖誕夜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和【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都有不錯的成績。
在故事取材方面,迪士尼動畫題材走向也愈來愈多元,除了改編自神話的【阿拉丁】、【大力士】(Hercules)外,迪士尼並嘗試取材自歷史傳奇故事,如【風中奇緣】(Pocahontas)、【花木蘭】(Mulan);或自名著取材,例【鍾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泰山】(Tarzan);甚至也嘗試原創故事,例如【獅子王】、【變身國王】(The Emperor's New Groove)等。並且迪士尼也替這些經典動畫片開創新的出路,例如改編成音樂劇、冰上表演、電視影集…等,或是直接就以影音產品推出續集,像【阿拉丁】的續集【賈方復仇記】(The Return of Jafar)及【阿拉丁和大盜之王】(Aladdin and the King of Thieves)、獅子王的續集【獅子王2:辛巴的榮耀】(The Lion King 2: Simba's Pride)…等,都在錄影帶銷售排行榜上名列前矛。
迪士尼從沉潛到重生,開創出第二個黃金時代,不但繼續穩占動畫王國版圖,更成功跨入各娛樂領域,從樂園到游輪、從電視到網站、從冰上表演到音樂劇,其他還有專賣店、互動式游樂場、運動球隊…等,迪士尼已經成為娛樂界的龍頭!告別20世紀,迪士尼特別在千禧年時推出了與IMAX技術結合的古典音樂動畫電影【幻想曲2000】(Fantasia/2000),這部作品正象徵了迪士尼神奇與魔幻的傳承。新世紀以後迪士尼的新片題材還包括有探索沉沒大陸亞特蘭提斯之謎的【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以夏威夷為背景的【星際寶貝】(Lilo & Stitch)、把故事背景移到外太空的【星銀島】(Treasure Planet)、以變成熊的少年為主角的【熊的傳說】(Brother Bear)、回到美國西部拓荒年代的【放牛吃草】(Home on the Range)…等等,然而,隨著迪士尼動畫市場的成功經營,華納、夢工廠、哥倫比亞等公司也都紛紛開始籌拍動畫片,迪士尼新的挑戰才剛開始!
F. 製作一篇關於電影的PPT(幻燈)需要介紹哪些內容
如果你是一個新手,我建議你把幻燈片的內容,它是操作和方便; 如果你必須顯示在幻燈片上更多的內容,可以設置每個內容「項」類別動畫。
G. 求一個關於電影《孤兒怨》或者《人骨拼圖》的電影賞析PPT,要全英文的,中英對照也可以。
《孤兒怨》
Kate and John Coleman are rebuilding their troubled marriage. Kate had a drinking problem, but is in therapy and is doing well. She has been sober for one year. The couple decide to adopt a child. When they meet the nine-year-old Russian girl, Esther, at the St. Marina Orphanage, they immediately fall in love with the well-ecated orphan. Their young son, Daniel, is hostile to his new sister; but their deaf daughter, little Max, is enchanted with her - at first. Eventually, Kate begins to feel that Esther is manipulative and possibly even psychologically disturbed. John refuses to listen to his wife's misgivings, and the wounds in their marriage reopen. Kate calls Sister Abigail at the orphanage, and the nun informs her that Esther has a troubled and mysterious history. Kate delves further into Esther's past and discovers she is not all she pretends to be.
《人骨拼圖》
Quadripeligic ex-cop Lincoln Rhym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his assisted suicide when he got the news: some sicko was abcting people in a taxi and leaving them to die in particularly sadistic ways. With time counting down between each abction and possible death, Rhyme recruits rather-unwilling Amelia Donaghy, haunted by her cop father's suicide and thinking she's next, into working the crime scenes to track down the killer.
H. 介紹電影的ppt怎麼做
介紹電影的PPT其實還是挺好做的。就從你選擇的電影開始入手,拍攝電影的人員、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導演對這部電影的想法、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想法等等。只要把這些都寫上了,其實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