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很老的電影演員
雖然不認識,但是幫你找了幾個老牌影星,讓你看看是不是!希望能幫到你!
讓-保羅·貝爾蒙多(看到一張他戴軍帽抽雪茄的,但是他那時很老了,他也是動作影星)
阿蘭德龍(這個可能性不大,法國影星,他是個美男!最出名的角色是佐羅)
賈利·古柏(他也演不少軍人的電影)
羅伯特·德尼羅(這個可能性更小,因為他是四十年代出身的)
克拉克蓋博
道格拉斯(他ms演不少打仗的電影)
羅伯特·泰勒
韋恩
james stewart
格利高里·派克
PS:好想越越找不靠譜了。。我想到一個留著鬍子的,很有名的影星,,但是找不到他叫啥名字。。。。不如你到「好萊塢黃金年代影星」吧(網路貼吧)看看,上面都是說一些老牌影星的,還有很多照片,去問問,,,,我也想知道哪是誰啊,還有那張照片~~!
『貳』 德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電影導演,以前的,現在的,都有哪些
01瑪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該片是由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編導的一部最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法斯賓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1967年加入「行動劇場」,1969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時間拍成第二部電影《Katzelmacher》,該片贏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導演,身兼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個職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雖然他的電影里經常出現同性戀,變性人,強奸,亂倫,虐待等鏡頭,很多畫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續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壓迫和不公平對待,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精湛掌握,使他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02錫鼓(The Tin Drum又保鐵皮鼓 1979年出品)
該片導演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國新電影的新銳,他堅持了荒誕、諷刺的基調,如小奧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邊,吃著滾燙的烤土豆,接著他的外公用卓別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來,瞞過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愛,並有了他的媽媽安妮。整個影片充滿了類似的表演和情節。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將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以及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等,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該片於1979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80年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
03 墮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該片由尤里•埃得爾(ULI EDEL)導演,他真實地再現了1978年9月發生在德國的一名可愛的少女沾上毒癮後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經公映,就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性的社會效應,並創造了當年德國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最終獲得了德國電影最高獎——金碗獎。
04 嘉芙蓮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體的代價 1975年出品)
該片是新德國電影四傑中的瑪格麗特•馮•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們的最佳作品之一。瑪格麗特•馮•特洛塔的作品還有《克里斯蒂娜•克萊吉的第二次覺醒》(1978)、《姐妹們,或幸福的平衡》(1979)、《瑪麗安妮和朱麗安妮》(1981)、《徹底瘋狂》(1983)、《羅莎•羅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來的女人》(1990)、《悠長的寂靜》(1993)、《諾言》(1995)、《羅森斯特勞斯的女人們》(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現女性之間的政治關系見長,善於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緊緊抓住歷史中的個人,使既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她被稱為德國新電影之女首領。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該片導演桃瑞絲•戴利(Doris Dorrie)畢業於太平洋大學,之後赴美國學習表演、戲劇和電影,1983年開始從事導演。她的作品以表現男女間的裂縫,特別在探索女人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情感的忠誠和性愛的愉悅,以及建立持久的愛情的不幸方面獨樹一幟。因此被稱為「聚焦兩性裂痕的德國女導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當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獅獎。
06 走出寂靜(無音曲/沉默背後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靜》是卡羅琳•林克的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調、細膩的手法、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描述了拉拉從依附家庭到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突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堅冰,達到相互間理解這個主題,使觀眾在兩小時內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該片不僅獲得了高票房,還獲得東京國際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溫哥華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
07暴力啟示錄(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導演兼編劇的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有著針對加利福尼亞娛樂業的用心,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里的暴力問題。這位在戛納、柏林等電影節上屢獲殊榮的德國名導,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新作品,贏得了評論家和觀眾們的喜愛,並獲得德國電影導演金獎,使他在世界影壇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國電影學派四傑」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旺盛的創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羅拉快跑(又名疾走羅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導演湯姆•提克威13歲就進入電影界工作,34歲編導及配樂、拍攝了曾獲得德國六項大獎的《羅拉快跑》(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聖丹斯電影節觀眾獎-世界電影、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他在創作上的反傳統和形式上的時尚氣息,使該片聲譽極佳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該片的故事情節簡單,故事還重復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動機、動作和結果卻出人意料地不同,給觀眾提供了無窮的趣味。同時從這樣的人生遭遇中,引發的深刻的哲學思考。
09誘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羈的煩惱 2004年出品)
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阿奇米•馮•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優雅浪漫、詩情畫意的上流環境中,將青春男女爆發的迷情與狂情,以及對情色的放浪和慾望的執迷,演譯出槍殺和自殺事件再現於銀幕之上。該片曾轟動一時,成為德國當年最為成功的影片,此後獲邀參加了20多個國家的影展。此外,他還有作品《再見列寧》(2004年)、《 想像之愛》(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該片導演羅伯特•維內創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獨特的風格,創造性地將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內容統一於該片之中,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雖然,他的影片比新電影浪潮要早了數十年,但是他所創作的影片的表現主義風格和所塑造的瘋狂和幻想、殘忍和固執相結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對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成為電影表現主義的開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風格極大地影響著全世界。由此可見,他的電影創新和形成的導演風格與新電影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所以,在遴選新浪潮精品電影中,對這位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導演加上幾筆,以緬懷他對世界電影的貢獻。
『叄』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肆』 二戰時期德國著名影星和電影
《意志的勝利》,是希特勒為了達到進一步宣傳的目的,請了當時著名女演員兼女導演萊尼·里芬施塔爾拍攝的一部群眾集會的新聞影片。該片在國外也引起了巨大反響,到處為希特勒德國和法西斯主義作著張目宣傳。
『伍』 美英法俄各國的有名的動作演員都有誰
美國的有:尚格雲頓,傑森斯坦森,范迪塞爾,岩石,尼古拉斯凱奇,史泰龍,阿諾施瓦辛格,布魯斯威利斯,威爾史密斯,湯姆克魯斯等。他們都有很多作品,不過我不知道哪一部是代表作,所以就都沒寫。這十位是我認為很不錯的很有名的了,希望你會喜歡。
英國、法國和俄國的動作演員也有,不過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我看的美國片比較多一些,主要是動作和科幻的。你看看泰國托尼賈的,非常不錯的動作。
有機會多交流!
『陸』 電影<<鐵皮鼓>>里演奧斯卡的演員資料 他不是真的侏儒吧
大衛·本奈特David
Bennent,1966年9月9日出生於瑞士,他的父親Heinz
Bennent是德國著名演員。因為天生古怪長相,年僅11歲時他就在沃爾克·施隆多夫的經典影片《鐵皮鼓》中扮演Oskar
Matzerath一角,時至今日,相信有無數影迷腦海中仍然還記得那個敲著錫鼓、驚聲尖叫、拒絕長大的古怪少年。如今,本奈特已經是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舞台劇表演中,塑造了眾多重要的人物形象,獲得最值得尊敬的榮譽。2004年,還在美國怪才導演斯派克·李的電影《她恨我》She
Hate
Me中露過一把臉。
另外他應該不是侏儒,IMDB給出他的身高是1.75米。
『柒』 德國名人有那些急!!!!!!!!!!!!
第一位是二戰後德國首任總理, 阿登瑙,是他的政策和領導才能使廢墟下的德國走上復國之路.
第二位是音樂大家 巴赫,包括貝多芬,莫扎特在那一時期亦等都曾從師與他或受其影響.
第三位成就德國第一次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第四位則是後任總理布朗特.
第五位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的愛因斯坦(Einstein),
第六位則是德國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歌德.
第七位是最早發明印刷機和印刷術的古騰堡
第八位就是著名宗教改革者 馬丁.路德.
第九位才輪到中國人都熟悉的卡爾.馬克思同志了.
第十位則是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反納粹的學生領袖紹爾兄妹.
其它的還有 :
12. 著名音樂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9. 德國著名演員 卡爾海因茨,提起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不過如果你看過影片<<希茜公主>>的話,裡面那位年輕英俊的奧地利皇帝的扮 演者就是他了 :),
22. 著名音樂家 莫扎特,
26. 獲得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多年總冠軍的 大舒馬赫 .
28. 著名物理學家倫琴, 以他命名的倫琴射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x 射線「(就是去醫院常拍的那個X 光啦,就源於此哦,呵呵)
32. 曾叱吒網壇的女將 格拉芙
37. 辛德勒名單中的著名反法西斯者辛德勒 ,其拯救1000多猶太人的事跡後被改編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51. 偉大的德國醫學家、大名鼎鼎的羅伯特•科赫 ,他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炭疽, 傷寒,霍 亂弧菌桿菌,第一次分離出結核病細菌;第一次發明 了預防炭疽病的接種方法;第一次提出了霍亂預防法;可謂近代傳染病,病菌學之父,沒有他的貢獻世界上很多還生活在病魔的陰影中.
69. 德國著名音樂家 瓦格納
78. 著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成功扮演希茜公主3部曲中的希茜公主一角
80. 奧地利伊麗莎白皇後, 也就是希茜公主本人啦.
82. 格哈德.施羅德 德國現任總理,作為德國現在的總理排在挺後面的哦.
84. 詩人尼采.
85. 世界偉大數學家之一的高斯,記得以前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即在一個班上,老師 讓學生從1加到100,一個小男孩以最快的速度算出結果那就是高斯的童年.
93. 汽車發明者,卡爾 賓士, 對了現在上海大眾好像推出50輛賓士的計程車哦,價格和其它一樣,誰有坐過嗎?
96. 著名詩人海涅.
128. 著名童話家,格林兄弟,代表作: 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
135. 十世紀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撒.
145. 德國的電工學家、實業家,西門子.
146. 著名汽車工業家 費迪蘭.保時捷 ,什麼時候自己也有一倆就好啦 ,哎....
162. 燃料柴油的發明者, 德國工程師魯道夫-狄賽爾(Diesel,德語中).
200. 世界名模, 克勞迪婭•希弗.
『捌』 德國的一部電影
片名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
更多中文片名
歌聲伴我心
唱詩班男孩
更多外文片名
Choristes, Les
Choris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Kinder des Monsieur Mathieu, Die .....(Germany)
The Chorus .....(USA)
The Choi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Choir Boys
導演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
傑拉爾·朱諾Gérard Jugnot .....Clément Mathieu
狄迪爾·弗拉蒙Didier Flamand .....Pépinot alte
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 .....Pierre Morhange alte
尚-巴提 。莫里耶Jean-Baptiste Maunier
影片類型
劇情 / 音樂
片長
96 分鍾
國家/地區
法國 德國 瑞士
發行公司
嘉拉蒂影業公司 Galatée Films(法國)
米拉麥克斯公司 Miramax(美國)
上映日期
2004年3月17日
對白語言
法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
Rated PG-13 for some language/sexual references and violence.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Australia:M Iceland:16 USA:PG-13 UK:12A Germany:6 Switzerland:7 Switzerland:10 Finland:K-7 Netherlands:MG6
製作成本
5,5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導演
Christophe Barratier
編劇
Georges Chaperot .....(1945 story La Cage aux rossingols) &
René Wheeler .....(1945 story La Cage aux rossingols)
René Wheeler .....(1945 screenplay La Cage aux rossingols) &
Noël-Noël .....(1945 screenplay La Cage aux rossingols)
Christophe Barratier .....(screen story)
Christophe Barratier .....(screenplay) &
Philippe Lopes-Curval .....(screenplay)
演員
傑拉爾·朱諾 Gérard Jugnot .....Clément Mathieu
狄迪爾·弗拉蒙 Didier Flamand .....Pépinot alte
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Pierre Morhange alte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François Berléand .....Rachin
凱德·麥拉德 Kad Merad .....Chabert
Jean-Paul Bonnaire .....La Père Maxence
瑪麗·布奈爾 Marie Bunel .....Violette Morhange
尚-巴堤·莫里耶 Jean-Baptiste Maunier .....Pierre Morhange
Maxence Perrin .....Pépinot
Grégory Gatignol .....Mondain
Thomas Blumenthal .....Corbin
Cyril Bernicot .....Le Querrec
Simon Fargeot .....Boniface
Théol Carré-Cassaigne .....Leclerc
Philippe Du Janerand .....Monsieur Langlois
Carole Weiss .....La Comtesse
Erick Desmarestz .....Le Docteur Dervaux
Paul Chariéras .....Régent
Armen Godel .....Le médecin
Monique Ditisheim .....Le mère Marie
Steve Gadler .....Assistant Pierre Morhange
Fabrice Dubusset .....Carpentier
Marielle Coullon .....Madame Rachin
Michel Caccia .....(uncredited)
製作人
Arthur Cohn .....procer
Léonard Glowinski .....associate procer
傑拉爾·朱諾 Gérard Jugnot .....associate procer
Romain Le Grand .....associate procer
Nicolas Mauvernay .....procer
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procer
Ruth Waldburger .....associate procer
劇情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蘭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 Mathieu,傑勒德·尊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 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Pierre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幕後
主創簡介
該部電影的製片人雅克·貝漢,出生於1941年7月13日,1957年從影,之後成為歐洲著名的男演員。1966年,他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員。1975年,他製作的《特殊地帶》榮獲法國影院大獎,同年他出品了《勝利歡歌》並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從1988年開始,他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並出品了《猴族》。
在1994年到2001年,雅克·貝漢以「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震驚世界影壇,獲獎連連。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貝漢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檔。本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具有正統音樂教育背景的他,曾與老搭檔雅克·貝漢共同製作《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製作人,這使他在本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音樂由法國電影、電影音樂家BrunoCoulais擔綱,Coulais曾先後以「天、地、人」三部曲入圍凱撒獎最佳電影音樂獎,並獲獎,其作品包括:讓-雷諾主演的《赤色追緝令》、卡特林娜-德娜芙主演的《對不起,愛上你》、德帕迪約主演的1998年版《基督山伯爵》、2001年驚險片《奪命解碼》等影片。
該片主演熱拉爾·朱諾是法國影壇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在法國具有很強的票房號召力、2004年法國總統希拉克授予其「榮譽騎士」稱號。而影片中桀驁不馴的小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擁有清新明亮的天籟嗓音,試鏡時即一鳴驚人,被評論家譽為「歌聲宛如天籟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花絮
·創作靈感來源於關夜鶯的籠子Cage aux rossignols, La (1945)。
·2004年,該片在法國是票房冠軍,對外公布的數字是超過八百六十萬。
穿幫鏡頭
·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當拉辛和他的家人離去,他走進汽車的時候,可以在車窗玻璃上看到工作人員的倒影。
評論
一位評論家為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拚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聲響雷,讓法國合唱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繁榮起來,時至今日,共匯集起幾十萬各個年齡段的合唱業余愛好者。」這是法國本土的一篇評論。
精彩對白
[Arriving at the school, Mathieu sees a small boy waiting by the gate]
Clément Mathieu: What are you doing?
馬修:你在干什麼?
Pépinot enfant: I'm waiting for Saturday. My father is coming to collect me.
小孩:我正在等著星期六。我的父親會來這里接我。
Clément Mathieu: But it's not Saturday today.
馬修:但是今天不是星期六。
佩皮諾的執著等待是有道理的,馬修被解僱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
--------------------------------------------------------------------------------
Chabert: Action. Reaction.
夏伯特:動作,反應。
--------------------------------------------------------------------------------
Clément Mathieu: You see evil everywhere.
馬修:你看見罪惡無處不在。
Chabert: Here? Yes.
夏伯特:這里?是的。
--------------------------------------------------------------------------------
[Chabert is dragging a boy off for punishment] (夏伯特正托著一個孩子即將懲罰他)
Clément Mathieu: What are you doing?
馬修:你在干什麼?
Chabert: He stole my watch. From my room.
夏伯特:他偷了我的手錶。從我的房間。
Clément Mathieu: Where are you taking him?
馬修:你要把他帶到哪裡去?
Chabert: Dungeon.
夏伯特:地牢。
Clément Mathieu: Wait!
馬修:等等!
Chabert: Why?
夏伯特:為什麼?
[Chabert and the boy disappear into the school] (夏伯特和男孩消失在學校)
Clément Mathieu: He's my only baritone.
馬修:他是我的唯一的男中音。
---------------------------------------------------------------------------------------------
馬修:我想向著全世界吶喊,可誰又會聽到呢?沒人知道我的存在
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從鏡子里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
音樂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即「雙童聲協奏曲」,男聲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為「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小男主角,女聲Clémence Saint-Preux為原曲作家的女兒。全曲沒有一句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游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為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餘的。原曲是由音樂家Saint-Preux所作的「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編成童聲合唱,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把美妙的童聲演繹的淋漓盡致。
『玖』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德國動作片是哪部為什麼
最近看的一部德國電影《守護天使》。這部出自德國的動作片於2012年上映,是由蒂爾·施威格 莫里茲·布雷多主演。影片講述了一位退伍老兵受任保護一位被追殺的少女的故事。妮娜是一名孤兒,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一次偶然中,她成為了一起惡性兇殺案的目擊證人,而被殺害的不是別人,正是妮娜的好友托尼,而知曉真相的妮娜則成為了兇手貝克爾急於殺死的對象。
為了保護妮娜的人身安全,警方任命退伍老兵麥克斯到妮娜身邊作為她的隨身保鏢,但是妮娜身邊一直跟著一個脾氣怪異的老男人讓妮娜特別不適應,但是一次次的危險過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麥克斯的可靠帶給了妮娜前所未有的安全感。鐵漢大叔與蘿莉少女的組合,頗有一點《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味道。男主給人一種沉默、滄桑、剛毅、內斂的印象。單手換彈夾的動作簡直帥炸天。影片所包含的驚悚、動作和感情元素都很飽滿,槍戰情節雖然沒什麼新鮮感卻也依舊緊張感十足。
影片中的硬漢大叔為了救妮娜讓妮娜先走的情節,真的感動到我了。這部電影又叫做《孤膽保鏢》,雖然是照搬了好萊塢式的劇情,但是導演卻拍出了德國人的硬漢形象特有的堅毅質感。是德國動作影片里的少有的佳作,非常值得一看。
『拾』 德國有什麼名人
馬恩、歌德、俾斯麥
德國名人簡介[ZZ]
Abbe, Ernst
恩斯特•阿貝。德國物理學家,1840年元月23日出生於埃森納赫,1905年元月14日卒於耶拿。1882年和卡爾•蔡斯共同在耶拿創建玻璃廠。阿貝曾設計過很多光學儀器。
Abendroth, Wolfgang
沃爾夫崗•阿本德羅特。德國國家法學家和社會學家,1906年5月2日出生於烏珀塔爾,1985年9月15日卒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自1951年起任馬爾堡大學教授,1964年出版《德國社會民主的發展和危機》。
Achternbusch, Herbert
赫伯特•阿赫特布施。德國作家和製片人。1938年11月23日出生於慕尼黑。
Ackermann, Konrad Ernst
康拉德•恩斯特•阿克爾曼。德國演員,1712年2月1日出生於什未林,1771年11月13日卒於漢堡。他是德國戲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曾和萊辛合作工作。1765年,阿克爾曼在漢堡開辦了一劇院。其妻子索菲•莎洛特•阿克爾曼(Sophie Charlotte Ackermann,1714年5月12日生於柏林,1792年10月13日卒於漢堡)和女兒多羅特婭•阿克爾曼(Dorothea Ackermann,1752年2月12日生於格但斯克,1821年10月21日卒於漢堡)均為對德國戲劇藝術的發展起過影響作用的演員。
Adenauer, Konrad
康拉德•阿登納。政治家、法學家。1876年1月5日生於科隆,1967年4月19日卒於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ndorf)。自1917年起任科隆市長。1933年由於反對納粹被開除一切職務,1944年被短期關押。1945年再次擔任科隆市長,但為時短暫。自1946年起任英國佔領區基民黨主席。1950-1966年任基民黨聯邦主席。1949年阿登納被推選為基民黨/基社黨、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的聯邦總理。此時的阿登納在明確主張德國和西方靠攏的同時力求德國的獨立以及和西方的平等。1955年在莫斯科訪問時,他促成了蘇聯和德國建交,並且使蘇聯同意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阿登納致力於促進德國和法國的和解,1963年簽署的德法條約為此後西歐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61年基民黨/基社黨大選失敗,阿登納於1963年10月15日辭去總理職務。其4卷回憶錄於1965-68年間出版。
Agricola, Georg
格奧爾格•阿格里柯拉。德國自然科學家。1494年3月24日出生於格勞豪,1555年11月21日卒於克姆尼茨。他是現代礦物學的奠基人。
Albertz, Heinrich
海因里希•阿爾貝茨。德國基督教神學家和政治家,社民黨員。1915年元月22日生於現波蘭的布雷斯勞(Breslau),1993年5月17日卒於不來梅。1966年至1967年間任西柏林市長。阿爾貝茨是和平運動的積極倡導人。
Alder, Kurt
庫爾特•阿爾德。化學家,1902年7月10日出生,1958年6月20日卒於科隆。1927至1928年間,阿爾德和奧托•迪爾斯共同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Diels-Alder-Synthese),於1950年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Altdorf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畫家。約於1480年生於累根斯堡,1538年2月12日卒於同一地方。
Bach, Johann Sebastian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埃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卒於萊比錫。
Barschel, Uwe
烏韋•巴舍爾。法學家和政治學家。1944年5月13日生於奧拉寧堡,1987年10月11日卒於日內瓦。1982-87年間任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總理。由於被控對社民黨的伯爾恩•恩霍爾姆進行誣蔑誹謗活動而辭職。
Barlach, Ernst
恩斯特•巴拉赫。雕刻家、版畫家及文學家。1870年1月2日生於韋德爾市(荷爾斯泰因),1938年10年24日卒於羅斯托克。
Barzel, Rainer
賴訥•巴澤爾。政治家。1924年6月20日生於東普魯士的布勞貝格(今屬波蘭)。1962-63任全德事務部長,1964-73任基民黨/基社黨在聯邦議會中議會黨團主席。1972年,對維利•勃蘭特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時被提名為總理候選人,但沒有成功,1972年重新競選總理。1971-1973年任基民黨主席。1983-84年任聯邦議院議長。
Beckenbauer, Franz
弗蘭茨•貝肯鮑爾。德國足球明星。1945年9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在1965-1977這段時間,貝肯鮑爾在德國足球隊出場103次。1984-1990年間任德國足球隊長。自1994年起是巴伐利亞足球俱樂部負責人。被譽為足球皇帝。
Becker, Boris
鮑里斯•貝克爾。網球明星。1967年11月22日生於海德堡附近的賴姆。於1985、1986及1989年獲溫布頓網球賽冠軍。
Beethoven, Ludwig van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生於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從1784年起,他是波恩選帝侯宮廷樂隊的成員。作為海登的學生,貝多芬於1792年來到維也納,在這里,他很快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是器樂,如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和奏鳴曲。貝多芬的每個作品都有其獨特性,因此,他在維也納的早期作品就因其大膽、新異而受到同行的好評。
左圖:貝多芬就是在這座位於波恩市中心的房屋中出生的,現是貝多芬紀念館。
Benz, Carl
卡爾•本茨。工程師和汽車製造先驅。1944年11月25日出生於卡爾斯魯厄,1929年4月4日卒於拉登堡。其父親是一火車司機。由於早年喪父,本茨未能完成機械製造學業。1883年在曼海姆成立汽油發動機製造公司,其1884年設計的由汽油發動機驅動的三輪汽車雖然遭到人們的諷刺和嘲笑,但於1886年獲得德國以及其它國家專利。1926年其公司和戴姆勒發動機製造公司合並為戴姆勒-苯茨股份公司。
Biedenkopf, Kurt
庫爾特•比登科普夫。1930年出生於路得維希港,中學畢業後分別在慕尼黑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攻讀政治學、法學和國民經濟學。1958年或法學博士。1964-70年間任波鴻魯爾大學教授,其間在1966-67年間任此校法學系主任,1967-69年間任校長。1971-73年間任亨克爾有限公司經理。1973-77年間任德國基民黨總秘書長。1976-80年間任聯邦議會議員。1980-83年間任北威州基民黨議會黨團主席。自1990年起任薩克森州總理。
Blücher, Gebhard Lebrecht Fürst
格布哈德•萊布雷希特•布呂歇爾•馮•瓦施塔特侯爵。普魯士陸軍元帥。1742年12月16日出生於羅斯托克,1819年9月12日卒於西里西亞。在滑鐵盧之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odewig, Kurt
庫爾特•博德維希。1955年4月26日出生於萊茵貝格,已婚,有一兒子。1973年加入社民黨,自1998年任聯邦議會議員,自2000年3月20日起任聯邦交通、建築和住宅部議會國務秘書。
Brahms, Johannes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1897年4月3日卒於維也納。他是卡拉拉、羅伯特•舒曼夫婦是好朋友。布拉姆斯在世時,其盛譽也傳遍歐洲。
Brandt, Willy
維利•勃蘭特。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爾•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生於呂卑克,1992年10月8日卒於瓮克爾。政治家。1933年移民挪威,1940逃亡到瑞典。1945年以記者身份回到德國。1947年以筆名維利•勃蘭特重入德國籍。1949-57年以及1969年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6年任西柏林市長。1964-87年任社民黨主席,1987年起任名譽主席。1966-69年間任聯合政府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69-74任總理。197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74年因吉永事件被迫辭去總理職務。1979-83年任歐洲議會成員。
Büchner, Georg
格奧爾格•比希訥。劇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塔特,1837年2月19日卒於蘇黎士。他是現代戲劇的先驅,其手法是將無因果聯系的各個場景進行平行排列、用印象派的獨白片斷來替代傳統的對白。
Bürger, Gottfried August
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文學家,1747年12月31日出生於曼斯費爾德,1794年6月8日卒於格廷根。用其敘事詩對德國文學起到了同歌德一樣的貢獻,使德國文學開始富有民族特色。他系統地整理並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險故事。
Busch, Wilhelm
威廉•布施。作家、畫家。1832年4月15日生於施塔特哈根,1908年1月9日卒於澤森。
Carstens, Karl
卡爾•卡斯滕斯。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不萊梅,1992年5月30日卒於梅克海姆。曾分別在德國、法國和美國學習法學和政治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39-1945年服兵役, 1945-1949年在不萊梅任律師,1950-1973在科隆大學任教。1954-1955年任聯邦德國在歐洲議會的常任代表。1972-1979任聯邦議院議員。1973-1976任基民黨/基社黨聯盟的議會黨團主席及基民黨主席團成員。1976-1979任聯邦議院議長。1979-1984年任德國總統。
Christiansen, Sabine
扎比內•克里斯蒂安森。1957年9月20日出生於普雷茨,1983-85年間,在漢堡北德廣播電台接受新聞工作職業培訓,1985-87年間在漢堡作電視節目主持人,1987-97年間在聯邦德國廣播電視網作編輯和「今日要聞」節目主持人。自1998年元月主持以她自己名字作名稱的專題節目,它是目前德國電視中最成功的節目之一,觀眾超過400萬人。克里斯蒂安森因她傑出的新聞工作獲得多項大獎,如金攝像機獎、金小鹿獎,並被評為1999年德國婦女名人。
Clement, Wolfgang
沃爾夫岡•克萊門特。1940年出生於波鴻,曾在明斯特大學攻讀法學,畢業後在馬爾堡大學擔任助理。自1968年擔任《威斯特法倫評論》擔任政治專欄編輯。1970年加入社民黨。1981-86年間為社民黨主席團發言人。1987-89年間任《漢堡晨報》總編。1989-95年間任北威州州總理辦公廳廳長。1995-98年間任北威州經濟部長。自1998年起任北威州總理。自1999年12月7日起,擔任社民黨副主席。
Cornelius, Peter von
彼得•馮•科內利烏斯。畫家,1783年9月23日生於杜塞爾多夫,1867年3月6日卒於柏林。1811-19年在羅馬和拿撒勒畫派的畫家們接觸,其後在慕尼黑和柏林創作。曾嘗試革新德國濕壁畫藝術。
Cranach, Lucas
盧卡斯•克拉納赫。畫家、銅版雕刻家和木刻畫家。1472年生於克洛納赫,1553年10月16日卒於魏瑪。
Daimler, Gottlieb
戈特利布•戴姆勒。工程師和發明家。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舍恩多夫,1900年3月6日卒於斯圖加特的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機械製造專業大學畢業後,戴姆勒曾在英國和法國深造。1872年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和威廉•邁巴赫一道,完成一高速發動機的設計;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1886年生產和馬車相似的汽車。在1900年生產的由其設計的汽車,已達34馬力,速度高達每小時74公里。自1902年起,這種汽車按照一車輛設計工程師女兒的名字Mercedes被命名為「梅塞德斯」。
Dalberg, Theodor Karl von
卡爾•特奧多爾•馮•達爾貝格。1744年2月8日生於伏姆斯,1817年2月10日卒於累根斯堡。1802-13年是美因茲選帝侯。1806年是萊茵聯盟大諸侯,1810年是法蘭克福公爵。1813年下野。
D?ubler-Gmelin, Herta
赫爾塔•多伊布勒-格麥林。1943年8月12日出生於普雷斯堡(今屬捷克),信基督教,有兩個子女。在蒂賓根和柏林上大學時,主修法學和國民經濟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加入社民黨,1972年擔任聯邦議院議員和巴登-符騰堡州社民黨主席團成員,1979年被選入社民黨聯邦主席團。1988年擔任社民黨副主席。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司法部部長,2002年大選後,盡管社民黨和綠黨獲勝而繼續執政,但多伊布勒-格麥林因其將美國總統布希和希特勒相比的言論而不再續職。
Diels, Otto
奧托•迪爾斯。德國化學家,1876年元月23日生於漢堡,1954年3月7日卒於基爾。他於1906年發現二氧化三碳,並發現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結構。1928年,迪爾斯和庫爾特•阿爾德一道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兩人因此在195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Dietrich, Marlene
馬倫娜•迪特里希。1901年12月27日生於柏林,1992年5月6日卒於巴黎。電影演員和歌唱家。1930年主演電影《蘭天使》出名,後移居美國,1937年入美國籍。50和60年代她在世界各地舉行巡迴演出。德國有面值為1.1馬克的郵票紀念她。
Droste-Hülshoff, Annette von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女詩人。1797年1月10日生於明斯特附近的徽爾斯霍夫庄園,1848年5月24日卒於邁爾斯堡。德國現在通行的20馬克面值的鈔票上有其肖像。
Dür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德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471年5月21日出生於紐倫堡,1528年4月6日卒於同一城市。
Ehrlich, Paul
寶羅•埃爾利希。醫學家。1854年3月14日出生於西里西亞,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霍姆堡,他是化學療法的創始人和治療梅毒用葯灑爾拂散的發明人。1908年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德國面值為20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其肖像。
Eichel, Hans
漢斯•艾歇爾。1941年12月12日生於卡塞爾市,有兩個子女。上大學時期主修的專業有日爾曼學、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和歷史學。1964年加入社民黨。1975-1991年任卡塞爾市長,自1984年起,任社民黨主席團成員,自1989年任黑森州社民黨主席,1991-1999任黑森州議會成員和州總理。自1999年4月起,擔任聯邦財政部長。自1999年12月起為社民黨主席團成員。
Engels, Friedrich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家。1820年11月28日生於烏珀塔的巴門,1895年8月5日卒於倫敦。恩格斯的一生受馬克思的影響很大,自1844年起兩人就建立了終生的友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就是這種友誼的結晶。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協作於1873-83年間,出版於1935年。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傳播、發展和恩格斯的工作分不開。
Erhard, Ludwig
路德維希•艾哈德。政治家。1897年2月4日生於菲爾特,1977年卒於波恩。大學期間主修國民經濟學和企業經濟學。1928年起在紐倫堡從事研究工作。1945-46年任巴伐利亞工商部長,自1948年起任「統一經濟區經濟管理部」部長,艾哈德在1948年6月20日即由他參與准備的貨幣改革日宣布結束統制經濟,此後他實施了社會市場經濟,被稱之為「德國經濟奇跡之父」。1949-76年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3年任副總理,1966-67任基民黨主席。1963-1966年任聯邦總理。
Eulenspiegel, Till
蒂爾•厄倫史皮格爾。諷刺家。有關他的文獻記錄很少,傳說他本人是一農民,出生於不倫瑞克,在1350年卒於莫爾恩。他的名字,在德語中成了滑稽詼諧並且愛捉弄人者的代名詞。
Fallersleben, Hoffmann von
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日爾曼學家和抒情詩人。1798年4月2日出生於不倫瑞克市附近的法勒斯萊本,1874年元月19日卒於科魏堡。寫作過大量政治抒情詩和兒歌。1841年在赫耳果蘭島完成《德國之歌》。
Fischer, Andrea
安德阿•菲舍爾。1960年元月14日出生於阿恩斯貝格市,1978年高中畢業後當膠印印刷學徒工,期滿後當印刷工人和清樣校對工。1985年加入綠黨,1985-1990年她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國民經濟學,獲學士學位,學習期間從事新聞工作。1990-1991年在歐洲議會工作,重點為勞工市場和社會政策方面。1991-1994年間在柏林科學中心參加「中歐及西歐勞動力的轉移」科研項目。自1994年任聯邦議院議員。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衛生部長。2001年元月9日因為對德國的瘋牛症問題處理無力而辭職。
Fischer, Joschka
約施卡•菲舍爾。德國外交部長。1948年4月12日出生於巴登-符騰堡州的格拉布隆,1982年加入綠黨,1983-1985年3月29日聯邦議院議員。1985年12月12日-1987年2月9日任黑森州國務秘書和聯邦參議院代理議員,主管環保和能源。1987年4月8日-1991年4月4日任綠黨在黑森州議會黨團主席。1998年10月27日起出任德國外交部長。
Fliedner, Theodor
特奧多爾•弗利德訥。基督教神學家。1800年1月21日生於埃盆施泰因,1864年10月4日卒於杜塞爾多夫。1836年首次創建培養從事教會社會救濟工作女護士的教院。
Focke, Henrich
亨里希•福克(1890年10月8日,不萊梅-1979年2月25日,不萊梅)。飛機設計師。自1908年起開始設計飛機,1933年完成直升飛機的設計生產,1936年首航。
Fontane, Theodor
特奧多爾•馮塔訥。1819年12月30日生於諾伊魯平,1898年9月20日卒於柏林。作家、記者和文學評論家。曾任德法戰爭中的戰地記者。
Fraunhofer, Joseph von
約瑟夫•馮•弗朗霍夫。物理學家。1787年3月6日生於施特勞賓,1826年6月7日卒於慕尼黑。1814年發現用其名字命名的太陽光譜吸收曲線(弗蘭霍夫曲線)。對光的波動理論有突破性進展。
Gau?, Carl Friedrich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於不倫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於格廷根。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發表過有關高等數學、微分幾何學和天體運行的重要著作。和物理學家威廉•韋貝爾一道,高斯對地球磁力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地球磁感應單位「高斯」用其名字命名。德國面值為1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高斯的肖像。
Genscher, Hans-Dietrich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政治家、法學家,1927年3月21日出生於哈勒附近的賴德堡。1968年任自民黨副主席,1974-85任自民黨主席。1969-74內政部長,1974-92任外交部長。
Gerhardt, Wolfgang
沃爾夫岡•格哈德。1943年12月31日出生,獲哲學博士。1987-1991年間任黑森州副總理兼科學藝術部長,同期任聯邦參議院議員。自1995年6月任自民黨聯邦主席。自1998年10月任自民黨議會黨團主席。格哈德出版過多本政論書籍。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作家。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1765年歌德按照其父的願望到萊比錫學習法律,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歌德於1774年完成的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近期小說的典範。
G?ring, Hermann
赫爾曼•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於羅森海姆,1946年10月15日自殺於紐倫堡。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定戈林為其接班人。他是納粹政權時強制外國人勞動和滅絕猶太人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紐倫堡法庭被判處死刑。
Grimm, Jacob
雅各布•格林。德國語言學家和文學研究家。1785年1月4日出生於哈瑙,1863年9月20卒於柏林。他是日爾曼語言學的先驅,他的一生和其弟弟威廉•格林密切相關。他們於1812-15年間完成的《格林童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在1819年再版的《德語語法》中他首次闡明了德語語音的規律性。1854年出版《德語詞典》。
Grimm, Wilhelm
威廉•格林。德國文學研究家。1786年2月24日出生於哈瑙,1859年12月16日卒於柏林。《格林童話》主要為其所完成。
Gropius, Walter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德國及美國建築學家和設計師。1883年5月18日出生於柏林,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對20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1919年建立寶豪絲。在1928到1933年在柏林做建築師,1933年移居倫敦,從1937年起定居美國,並建立自己的建築學校。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寶豪絲》。
Gutenberg, Johannes
約翰內斯•谷騰貝格。在 1397-1400年間生於美因茲,於1468年2月3日卒於美因茲。約在1450年左右發明活版印刷。
Gysi, Gregor
格雷戈爾•吉西。1948年元月16日出生於柏林,已婚,有三個子女。1966年中學畢業後參加培訓,學習養牛。1966-1970年在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法律,1976年獲博士學位。1971年起,在柏林任律師。自1990年10月3日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98-2000年10月任民主社會主義黨議會黨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