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幾部好看的3d電影
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對於我來說好看的電影真是不計其數,而且每個人對好電影的理解不同,一部電影很難做到讓每個人都覺得好看,所以僅推薦幾部個人認為比較好看的電影吧!
1、《阿甘正傳》
一部曾經在1994年電影高產年份打敗《肖申克的救贖》奪得奧斯卡的勵志電影,電影運用了倒敘的創作方式,通過主人公阿甘的回憶來展開劇情。其實整個劇情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非常平淡,但如果靜下心來看完電影的話,你會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回味無窮,這可能就是一部電影的精髓所在吧!
好看的電影不計其數,除了國外電影之外,國產電影中林正英的僵屍片系列、周潤發引領的暴力美學、賭聖系列等,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都是值得回味的經典好看電影,當然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關於大家共同討論!
Ⅱ 中國3D電影如何發展
受《錦衣衛》和《大兵小將》2D電影的沖擊,國產3D大片《蘇乞兒》未能掀起多大波瀾,相對《阿凡達》的票房而言,中國的3D電影望塵莫及,因為《阿凡達》截至2月8日的票房為10億元,而中國2009年上影的《樂火男孩》、《齊天大聖前傳》和《麋鹿王》的票房分別為:250萬、450萬和210萬。除了票房懸殊過大外,在技術上中國的3D電影也和歐美相差太大,而在未來三年內,中國的影院將以3D當主流,面對這片空白市場,中國的3D銀幕會不會成為別人的賺錢工具呢? 中國3D銀幕飆升,卻給《阿凡達》創造了票房 2007年,中國引進第一部3D電影《地心歷險記》,當時3D銀幕只有82塊,而到20009年8月,漲到了330塊。為了迎接《阿凡達》的到來,中國的3D銀幕到12月達到了600多塊,整個亞洲的3D銀幕才1000多塊,中國就點了一半。《阿凡達》一上影,中國的3D銀幕達到了970多塊。《阿凡達》上影之日,全球的3D銀幕大約是6000塊,一個月全球就漲了1000塊,其中美國有2000多塊,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有970多塊,占便於的七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 加強3D設備,難道是給外國人打造賺錢的平台?中國人沒那麼傻,既然外國人能拍3D,中國人當然也能拍,不斷的增加3D銀幕是為了給中國的3D電影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業內人士預測,2010年中國的3D銀幕將達到1300塊左右,中國電影也將進入3D時代。 3D進入百姓家,會不會像所謂的國產大片一樣強行大家看? 看3D電影要戴眼鏡看,如果老百姓坐在家裡就能用一雙肉眼看,也就意味著電影時代升級了。這並不是不可能,目前很多國家都有3D節目,中國當然能夠實現。而有人則認為,3D進入普通家庭後,將極大地剌激動作電影和色情電影的發展。 為什麼歐美大片一上影觀眾爭先恐後的去看,而國產大片上影後遭遇冷漠,這並不怪中國的電影設備差,而是中國的電影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國外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電影喜歡把當紅的人拉去演,不管這些人會不會演,就是大牌,結果拍出來的電影只看人氣不看藝術,觀眾看了才知道沒有消費權益,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中國人喜歡跟風,電影也一樣,跟在別人後面跑,結果白忙活半天是為別人賺錢。那麼一部平庸的電影,即使用了3D技術又能如何,不但不能推進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會讓中國電影養成一種平庸的路線。
Ⅲ 《阿凡達》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阿凡達》是一部非常完美的電影,看完之後被它的優秀所折服。
3、說到《阿凡達》,我們首先想到的詞就是3D。當然,3D電影在現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但在剛開始的時候,《阿凡達》可以說開啟了一個電影的新時代。卡梅隆花了十四年的時間,研究了很多年的3D技術,真正讓人感受到工匠精神。3D電影的出現也給了電影新的發展空間,給觀眾新的視覺體驗,這一切都離不開《阿凡達》的貢獻。還有配樂,電影的經典配樂很吸引人,這部電影很吸引眼球,《阿凡達》中美麗的風景,加上詹姆斯的配樂,留下深刻印象。電影《阿凡達》推出了自己的漂亮特效技術,特別震撼,大眾的眼睛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以上就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經典。這部電影的特效處理非常完美。無論是漂浮的微小生物,還是巨型野獸,它都是如此真實。
Ⅳ 3D電影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3D電影是1953年5月24日首次出現。
3D電影一般指立體電影,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是好萊塢推出的一種電影。
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4)3D電影時代小說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3D電影
Ⅳ 什麼是3D電影!
3D電影就是「三維電影」(英語:3-D film),是使用一種立體鏡視覺顯示系統,再制畫面將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體顯現成像,令觀眾對影像產生非現實的立體深度。
技術上,通常採用兩台攝影機擺設,同步拍攝影像,取得主體左右側體的立體感。觀看時,觀眾的視覺皮層會自動對圖像結合為單一三維影像畫面。現代電腦技術已能夠不採用傳統雙機拍攝,使用CGI電腦特效製作三維電影。欣賞時需要配戴合適的立體眼鏡。
鏡片其實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時我們只有用兩隻眼鏡看物體才能產生立體感,如果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同時攝下電影場景的像,製成正片。
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用振動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先偏振光重疊地放映到銀幕上,人眼通過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獨立的一個圖像。 就會像直接觀看時那樣產生立體的感覺。
(5)3D電影時代小說擴展閱讀:
1、歷史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 3D等技術發展及《阿凡達》等三維電影流行後,立體影片才近一步被廣泛推廣。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2、技術
電腦生成圖像為使用計算機產生的影像,更精確的如應用在影片中的3D特效,還有在電視節目、廣告及印刷媒體中也很常見。在電腦游戲中常使用的即時運算圖形都屬於CGI的范圍,也有些是用來做過場或是介紹用頁面。
在影院看的是立體版本的IMAX和 RealD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RealD則採用雙投影機及圓偏振光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
Ⅵ 2014年有哪些3d電影
第三部《堅果任務》 The Nut Job 3D
電影名稱:《堅果任務》 The Nut Job 3D
上映時間:2014年1月17日
主 演:利亞姆·尼森、凱瑟琳·海格爾、威爾·阿奈特、布蘭登·弗雷澤
電影類型:CG動畫
出品公司: Open Road Films
第四部:《迷宮行者》The Maze Runner
中文名:迷宮行者
英文名:The Maze Runner
導 演: Wes Ball
編 劇: James Dashner / Noah Oppenheim
主 演: 托馬斯·桑斯特 / 威爾·保爾特 / Aml Ameen
類 型:科幻 / 懸疑 / 驚悚
製片國: 美國
語 言: 英語
上映日期:2014-02-1
第五部:《300:一個帝國的崛起》
影片名稱:300勇士:一個帝國的崛起
外文片名:Untitled 300 Sequel / Xerxes / 波斯王 / 300: Battle of Artemisia
中文譯名:300勇士前傳 / 300勇士:阿提米西亞之戰
第六部:《眼睛狗和眼鏡男孩》
更多中文名:皮博迪與謝爾曼
類型:動畫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4年3月7日
色彩:彩色
導演: 羅伯·明可夫Rob Minkoff
主演: 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
本片並不會像2000年《飛鼠洛基冒險記》那樣拍成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版本,像所有夢工廠的動畫片一樣,《皮博迪與謝爾曼》也將是全片動畫的形式。該片不會集中表現「時光旅行」,而更多是講述兩位主角最初的故事。對於眼睛狗皮博迪先生(Mr. Peabody),導演羅伯·明可夫說:「皮博迪先生屬於異常性遺傳,他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都是不會說話也沒有超級智商的狗。因此皮博迪先生被遺棄了,但他通過自身的優勢,克服了許多困難,最後活了下來。」另外,小男孩謝爾曼的角色並會被描寫成帶愚蠢的,他只是「有著一雙大大的眼睛且很天真幼稚」。
第七部《極品飛車》
上映時間:2014年3月14日
主 演:亞倫·保羅、伊莫珍·波茨、多米尼克·庫柏、邁克爾·基頓
導 演: 斯考特·沃
電影類型:動作
出品公司:夢工廠
第八部:《分歧者》
類型:動作 / 愛情 / 科幻
導演:尼爾·博格
主演:謝琳·伍德蕾 /提奧·詹姆斯/ 凱特·溫絲萊特 / Luke Kleintank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發行公司:頂峰娛樂(Lionsgate)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4-03-21
內容簡介:《分歧者》根據23歲女作家維羅尼卡-羅斯(Veronica Roth)同名小說改編,是三部曲之一。故事講述了在未來的芝加哥,人們被分成五大派別,分別是:誠實(Candor)、智慧(Erudite)、和平(Amity)、無畏(Dauntless)、無私(Abnegation)。每一個孩子在16歲的時候都要選擇一個派別加入,並經受考驗。女主角比阿特麗斯(Beatrice 「Tris」 Prior)正面臨這樣的選擇,然而她與別人不同,她同時具備無畏、無私、智慧三種特質,她是一個「分歧者」
第九部:《美國隊長2寒冬戰士》
外文名: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出品公司: 漫威電影工作室、派拉蒙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安東尼·羅素、喬·羅素
類型: 劇情,動作,科幻
主演: 克里斯·埃文斯,塞巴斯蒂安·斯坦,斯嘉麗·約翰遜,安東尼·麥凱
上映時間: 2014年4月4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843866
《美國隊長:寒冬戰士》為2011年上映的超級英雄大片《美國隊長》續作,影片主要故事線發生在《復仇者聯盟》之後,講述美國隊長斯蒂夫·羅傑斯在現代社會的故事,描繪這個從二戰年代穿越到當今世界的超級士兵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同復仇者聯盟其他隊員一起奪回宇宙魔方後,美國隊長回到了常規生活軌道。隊長誕生的時代是一個黑白分明的時代,因此當他到了現代後,對於如此灰暗的世界感到非常迷茫。如何判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非戰爭時期如何適應當今社會,或是能為現在這個社會做些什麼?這是隊長如今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神盾局指揮官尼克·弗瑞被陷害離職,被迫潛逃。一股隱藏在華盛頓的敵對邪惡勢力蠢蠢欲動,隊長必須和黑寡婦聯手抗敵,他也結識了新的戰友獵鷹。與此同時,在他們面前出現了一個似曾相識的面孔,他是敵人還是朋友
Ⅶ 《雨果》觀後感
我們都知道其實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一戰後的巴黎火車站。主人公雨果在父親去世後跟著酒鬼叔叔學鍾樓的維護,在叔叔不知所蹤後,獨自一人每天給鍾上發條,一邊還努力將父親留下的一個機器人修好,想知道父親給他的留言。結果發現這是一個電影家喬治的作品,並幫助他走出了陰影。
影片的色調像是一幅幅舊相片,時不時展現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舊時巴黎的風情,雖然是美國人拍攝的。火車站中的各個小人物都很生動有趣。特別是影片運用3D的效果展現了神奇的鍾表世界和電影世界,像有著巨大齒輪的大鍾,發條傳動的機器人以及舊時電影的歷史和製作。小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動,展現了小朋友的可愛。
同時故事也很吸引人,帶著兒童所喜歡的元素,探險、科學、技術、親情。時而有幽默的對白和好笑的場景出現。也不乏令人感動的畫面,像雨果極力搶回機器人,像喬治在表彰他的晚會上的發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堅持和勇敢面對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後,覺得這是部不可多得的兒童電影。從小孩的純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靈也會變得輕鬆了。
「我爸爸過世後不久,我在這兒站了一會兒,我想像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機器並不會有其他額外的零件,他們的總體量是很精準的。如果世界是一個單一的機器,我就不會是額外家出來的零件,一定有一個理由,我才會在這里。」
雨果和伊莎貝拉站在鍾樓里,腳下是繁華熱鬧的午夜巴黎。雨果說出這番話,鼓勵著伊莎貝拉,也鼓勵著自己。有多少人在這樣嘈雜的城市裡迷失了自我,被看不盡的未來迷惑,自甘墮落。而雨果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一個可愛孤單擁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卻深信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證明這一點。
這讓多少人汗顏!
從某種意義而言,雨果是一個流浪的孤兒。他執著,勇敢,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當他看到一個同樣命運的同齡人將被抓到孤兒院時,卻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角落裡。他的內心也掙扎著,但那孩子卻還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個孤兒,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現實過於苦難與未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無措。但他那顆熾熱的溫暖的心卻得到了來自自己的深深的譴責。
看到這里,我也無奈。有多少人不曾這樣呢?因為現實,無奈的逃避、離開,最後淪為如此遭遇。
我們到底擁有什麼?我們的身體里到底蘊含了多少力量?也許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曉……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兒子一起看電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詞打動了座位里的我們。
男孩雨果在鍾表匠爸爸去世之後,寄宿在本應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車站鍾樓里,每當孤苦寂寞來襲時,這個機械小天才就會把整個世界想像成為一部大的機器。而他自己,則是一個零件,他告訴自己:「無論零件怎樣渺小,一定有他的用處,不會是多餘的。
喜愛搗鼓機械的他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而在一次行竊被店主當場抓獲後,原本只想修好機器人的小男孩,卻在堅持與勇氣中,喚醒了一個曾經輝煌的電影老人的夢。
這似乎也是影片導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萊塢這個充滿藝術泡沫的圈子裡沉浮近三十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而拍攝一部「大片」;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大導演依靠上億美元成本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時候,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回報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淡定面對票房慘敗,不懈地探索電影語言。這個與眾不同的導演就是有「電影社會學家」之稱的馬丁·斯科塞斯。
現今70歲的馬丁·斯科塞斯生於紐約一個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影,童年的夢伴隨著他的一生,對社會問題始終報以嚴肅的關懷,使成為他罕見的學者型影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也許歷經坎坷和挫折,那美麗的夢就會隨著現實的打磨而逐漸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個零件,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就是現在的模樣,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獲得84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攝影的《Hugo》,在影片開頭隨著鍾表的滴答聲,進入充滿夢幻和夢想的巴黎。隨後將近2分鍾的視覺和音效的體驗,將觀眾帶入本片的發生地——巴黎一個繁忙卻安逸的火車站,繁忙在於人們的.來匆匆,安逸在於在這個繁忙的火車站,依然有一幫每天工作在這里的人們,依然有著愛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這是部根據原著改編的片子。除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外,冗長,緩慢的情節進度,真的讓人只有不停快進的沖動。一個躲在巴黎火車站「牆」里的,看管鍾表的男孩,透過一個個鍾表窺視著整個火車站,窺視著一個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將近12分鍾的「唧唧歪歪」才出現《Hugo》的字樣,實在有點點雲里霧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死於一場離奇的大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再提真正的原因)。而這個孩子用了整整「2個小時」通過父親生前從博物館撿來的一個機器人(可以說這個機器人是貫穿2小時電影的主線,只是,作用不明顯)來尋找父親留下的訊息,只是…最後所謂的訊息,似乎跟他父親,沒有太大關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個「兇巴巴」的玩具店的老頭和一個怪異的車站巡警(就是這個怪異的巡警最後還在車站尋找到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於是這個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頭的養孫女開始了一場…所謂的冒險。片中不斷出現早期的電影情景和拍攝過程,說實話有點雷人。
當然,當知道這部片子其實是在向偉大的世界電影第一人——喬治·梅里愛先生致敬的時候,不得不換個角度看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險和搜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許可以這么說,本片的主角卻是那個「兇巴巴」的玩具店老闆,也就是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先生。那個被小男孩父親撿到的機器人就是喬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製作自己的電影放映機的零件來源。一個機器人勾起了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對於自己年輕時期電影創作的回憶,有快樂也有憂傷。而影片後半段那個撰寫關於喬治梅里愛的作者,或許也可以看作是電影導員對於這位電影先驅尊敬之情的一個化身。告訴梅里愛先生,人們對於他開辟電影先河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只是,懷念電影先驅的片子,為什麼要用一個小男孩的理由並不充分的找尋之路來鋪墊呢?也許是因為一部小說的改編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視覺特效放在這樣一個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讓人混亂。當然,懷舊的主題卻照應了今年,或者說近年來奧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題,畢竟,電影就是電影,不管電影發展到什麼樣的層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遠都是這個繁華事業至高無尚,不可撼動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們對於電影事業的鞠躬。
電影《雨果》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為了致敬電影先驅喬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電影。它講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當場抓獲,因忌憚帶獵狗的巡警只得就範。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隨至喬治家中,結識了養女伊莎貝拉,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探秘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齒輪轉動的聲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燦燦的齒輪當中,繁華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來,令人十分驚喜。接著就是一個色彩絢麗的遠近景替換,將巴黎夜景轉到巴黎火車站裡面的熱鬧場景。場景隨著鏡頭拉近而愈發清晰,車站忙碌而極具生活氣息的景象生動無比地通過畫面傳達出來,營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濃烈的油畫般的畫面質感增強了時代復古感覺,在20xx年頒獎季風行復古風的旗幟下,《雨果》毫無疑問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達到極致的標桿。
蒙太奇的運用在這部電影中也十分明顯。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車站的生活主要有兩條線索:1、維護好車站鍾樓的運作並躲避巡警的圍追堵截;2、盡全力修好父親遺留下來的機器人。片中還有一條隱形線索就是梅里埃大師的救贖。舉一個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門前捉住時,影片開始插敘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憶,拋出一個謎團將機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聯系在了一起。於是影片開始一邊敘述雨果的車站生活,一邊講述他與梅里埃一家的經歷。環環相扣,十分刺激。
由於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術拍攝的,其表現力比較強,特別是長鏡頭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拍攝手法的獨特,強化了視覺沖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是:雨果為撿回機器人冒險到鐵軌上,遠處火車由遠及近地駛進時那個場景。長鏡頭的運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車頭冒出的滾滾白煙和車頭的顫動,雨果面對危險時的不知所措和鐵道兩旁乘客的驚恐形成了鮮明對比,十分逼真!
導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導演人,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對電影技術的熱愛。馬丁斯科塞斯把機器人,梅里埃,時間,火車,巴黎都結合在戰爭之後的這個時代,即是想賦予梅里埃和電影誕生的那個年代一個重要的意義:它誕生在真正的現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現代化社會和資本主義逐漸趨向成熟、時間這一概念逐漸趨向模糊語境賦予了電影特殊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換言之,梅里埃的夢是一個現代主義的夢。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電影時代的另一個夢呢?它是一個結合了歷史、時間、對現代性思考的夢。
導演也通過影片宣揚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那麼我們生活在其中,也必然會有自己的作用!」
昨天,媽媽從公司考回來了一部電影,名叫「雨果」。媽媽告訴我,這部電影她看過了,他覺得又好看又驚險,建議我看。
我和彭彭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電腦,開始觀看。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場突發的大火中被燒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帶到火車站修理大鍾,而雨果的叔叔,卻神秘失蹤了,從此以後,雨果就一直躲在鍾樓的牆壁里。雨果為了修好父親在世時從博物館里撿來的壞機器人,偷偷地從喬治?梅里埃的店裡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喬治當場抓住了,喬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開,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來,還把雨果爸爸在世時辛辛苦苦畫的小本子收了,聲稱要把它燒毀。雨果認識了喬治的養女,並與她一起冒險……
最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喬治年輕時,是一個很有名的魔術師、導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來,他們都覺得電影很無聊,於是,人們就漸漸的忘了喬治與他的演員,喬治覺得很痛苦,他決心毀了這一切,並忘記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毀了自己精心製作的機器人,於是,便送給了博物館……
雨果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著自己的勇氣與屈強,逃過了車站巡查員的一次次追捕、不顧一切的從火車軌道上撿回機器人等,足以讓我們生起敬佩之心。
這部電影中,我最討厭那個追捕雨果的車站巡查員,他總是不顧青紅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歡幫助雨果度過重重難關的那個女孩……
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我要寫的這篇觀後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電影寫的觀後感,也不是學校組織看電影後老師逼我們寫的,而是我在小學生涯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寫的,謹此紀念。
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車站的鍾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廢棄的博物館閣樓發現了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人,但壞得很嚴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機器人的同時也被大火燒死,於是雨果覺得要把機器人修好,但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的原著《造夢的雨果》
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種堅持不懈、努力追尋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如果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認為那堆機器是破銅爛鐵,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好了。當然,我也不可能發現這後面隱藏的秘密。
本部電影將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真實的生平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試圖忘記過去的他卻被雨果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給找回了自信。
雖然電影中的雨果在車站里扮演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鍾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卻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追求,這一點也是我最欣賞的。
雖然劇場里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可見許多人都慧眼識不了寶貝。同樣這部電影以它的劇情和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
有了夢,生命的銀幕亮了。
《雨果》故事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法國巴黎,影片《雨果》主要從兩條線來說明故事。電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慘遭遇為開端,他努力從喪父的悲痛中走出陰霾開始尋找自己的樂趣與追求;後半部分通過小雨果的經歷逐漸引出第二條線,就是對梅里埃默片的致敬。當然也是對整個默片時代做出貢獻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還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歡電影的色調,暖暖的,雖然開始小雨果境遇悲慘,但是在此色調中讓人的心裡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歡這個時期歐洲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穿著打扮,正如我們中國三十年代大上海時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廳,都是洋溢著那個時期的特色。第三,是因為影片中兩個可愛的小正太和小蘿莉。喜歡阿沙·巴特菲爾德那雙藍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讓人心靜如水,頓時對阿沙產生一種憐愛的感情,喜歡有加;當然,在此部電影中,科洛·莫瑞茲已不再是小蘿莉的年齡,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小蘿莉已經長大,在影片中的表現明顯進步,對小女孩的心理刻畫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現細膩,不管是悲情戲份還是喜劇場面都能把握准確,令人有一種她亦是伊莎貝爾,伊莎貝爾亦是她之感,讓人不盡驚嘆。
可以說,它是一部孩子的電影,也是一部講述時代的電影。
孩子,天真爛漫,有著簡單的夢想和簡單的快樂,有著探索的喜悅和冒險的快感,還有純潔懵懂的情感。
戰爭,傷害了身體,造就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老人,扼殺了夢想,摧毀了藝術。
喜歡這部電影,有孩子,有時代烙印。還有就是,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你努力過,堅持過,都會擁有。「夢從哪裡來,就從這里」。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評比結果中拿到5個技術獎項,影片奪得技術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全部影片發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個老火車站時里。這樣一個狹小的環境被設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場,讓人彷彿置身於30年代的巴黎,簡直有點《清明上河圖》的意思。
《雨果》的敘事可稱精彩。本來是一部致敬片,但導演居然採用一個充滿了冒險、懸疑敘事模式。影片一開始寥寥數筆就簡單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鋪墊在挖掘玩具商喬治教父為什麼對小男孩兒的筆記本感興趣上。直到最後,才最終揭開了迷底。真不是那種一開頭就猜中結局的電影。這種敘事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這不是一般的一部簡單懷舊的電影,它是寫給法國電影大師,默片鼻祖梅里愛與他所創造的燦爛輝煌老電影時光。它不僅僅是一個12歲兒童雨果的歷險記,而是默片梅里愛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寫照。在這部電影中,梅里愛的形象就是那個火車站上開玩具店的嚴肅老頭喬治梅里愛,雨果的同齡朋友伊莎貝爾的養父。
正如同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喬治梅里愛原本是一位著名的魔術師和木偶藝術家,後因為受到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寫實火車電影短片的啟發,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攝影棚。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盧米埃爾紀錄片式那種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等在當時相當創新的手法拍攝了《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紀初,他率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將《雨果》以走在時代尖端的電影技術拍攝的美輪美奐,彷彿時光倒流,再現了梅里愛默片時代的場景,故事與往事,融會了真實與奇幻的感覺,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中一樣,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再次理解曾經的默片大師梅里愛,作為對那個輝煌時代,燦爛人物的一個敬禮。
20xx年第xx屆奧斯卡剛剛落下帷幕,電影《雨果》獲得包括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五項獎項,談及馬丁的再次與最佳導演失之交臂,奧斯卡與他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談。
《雨果》在本屆奧斯卡上雖說與《藝術家》拿了相同數量的獎項,但獎項分量根本不能與後者相提並論。怎麼說呢?是《藝術家》真的那麼好嗎,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網路》與《國王的演講》的冤案,今年《藝術家》的成功或許在於公關宣傳的給力,《藝術家》的勝利,毫無疑問,只能說哈維韋恩斯坦公司實在太強勢了,最懂奧斯卡的行家,69個奧斯卡,將一部部電影推向奧斯卡寶座,哈維韋恩斯坦本人就已經讓無數電影人即愛又恨。然而,在無人能阻擋《藝術家》走上奧斯卡寶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這部真正最有實力的電影——《雨果》
因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頭,影片在北美上映時就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作為馬丁第一部3D電影,這是他18年來第一部PG級影片,再加上11個奧斯卡提名,毫無疑問,這部兒童片還是很成功的。
撇開數字,來談談電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馬丁斯科塞斯這個名字就已經是質量的保證了吧。《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純真年代》《飛行者》《無間行者》…他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真正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大師。如今70歲的他卻童心未泯,拿起3D攝像機拍起《雨果》,本片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於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業內視作《哈利·波特》之後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電影無論從劇情,敘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屬於上乘之作。
影片依舊延續了馬丁對故事結構的嫻熟把握,在場景設置和鏡頭運用等方面都顯得爐火純青。20世紀繁華的巴黎,忙碌的火車站頭,故事在這個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開,同樣是孤兒,只是沒有哈利波特那麼幸運的擁有霍格沃茲和魔杖,雨果對機器修理很感興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車站偷麵包吃,但每個夜晚都會在燭光下給火車站的時鍾一絲不苟地上油、校準,後來他結識車站玩具店的老闆喬治斯、他的孫女伊莎貝拉,兩人開始了一段關於電影的冒險。
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尤為濃厚的經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電影鼻祖梅里愛更甚至整個電影默片時代致敬,巧妙穿插電影歷史情節,趣味生動的電影敘事方式,而不是像《藝術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顯輕浮。20世紀,電影如同魔術般的越來越受到歡迎,這種全新的敘事媒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這種全新的媒介在打開人類的視野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煩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闆喬治斯的回憶而漸進高潮,並逐步揭開電影開始所設下的種種懸念。
作為一部出色的改編電影,在我們繼續見證馬丁四平八穩的敘事風格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的電影的魅力和神聖,即使如今中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都處於低潮期的時段,電影作為20世紀的藝術,將繼續帶領我們穿梭於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領略光影魅力。
Ⅷ 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什麼
不是阿凡達,是《愛情的力量》。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拓展資料:
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
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好萊塢推出了一種電影。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Ⅸ 什麼叫3D電影啊
3D電影就是「三維電影」(英語:3-D film),是使用一種立體鏡視覺顯示系統,再制畫面將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體顯現成像,令觀眾對影像產生非現實的立體深度。
技術上,通常採用兩台攝影機擺設,同步拍攝影像,取得主體左右側體的立體感。觀看時,觀眾的視覺皮層會自動對圖像結合為單一三維影像畫面。現代電腦技術已能夠不採用傳統雙機拍攝,使用CGI電腦特效製作三維電影。欣賞時需要配戴合適的立體眼鏡。
鏡片其實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時我們只有用兩隻眼鏡看物體才能產生立體感,如果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同時攝下電影場景的像,製成正片。
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用振動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先偏振光重疊地放映到銀幕上,人眼通過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獨立的一個圖像。 就會像直接觀看時那樣產生立體的感覺。
(9)3D電影時代小說擴展閱讀:
1、歷史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 3D等技術發展及《阿凡達》等三維電影流行後,立體影片才近一步被廣泛推廣。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2、技術
電腦生成圖像為使用計算機產生的影像,更精確的如應用在影片中的3D特效,還有在電視節目、廣告及印刷媒體中也很常見。在電腦游戲中常使用的即時運算圖形都屬於CGI的范圍,也有些是用來做過場或是介紹用頁面。
在影院看的是立體版本的IMAX和 RealD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RealD則採用雙投影機及圓偏振光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
Ⅹ 到目前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有哪些
眾所周知,看電影是全世界人民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獲獎無數,也能票房大賣,賺得盆滿缽滿。雖然近年來,國產電影票房如芝麻開花一般節節高,如《戰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得數十億人民幣的票房,但是如果換算成美金,就不怎麼顯眼了。那麼,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目前全球電影票房前十的電影(以下票房均為美元):
第一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2019上映,全球總票房高達27.978億。
在2019年5月5日,《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後簡稱《復聯4》)以12.09億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打破前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成績,獲得「首映周末全球票房最高電影」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復聯4》是漫威電影宇宙積攢了十年的史詩巨制,這么高的票房也是實至名歸。
以上就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看完了,我們會發現基本科幻電影、超級英雄電影就佔了一大半。雖然很多人說這種類型大多隻是爆米花電影,但是觀眾們的身體還是蠻誠實的。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