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了宮崎駿的十大動畫電之後的觀後感
宮崎駿的作品雖然互有參差,但風格卻十分統一,每一部作品拿出手都有其值得一說的地方。似乎貼上「Ghibli」或者「宮崎駿」的標簽,這部影片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在此選取宮崎駿作品幾個時期的代表作——分別是《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ユタ)、《龍貓》(とないのトトロ)和《千與千尋》(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並以此為依託來就宮崎駿的作品做一些評析,也是淺嘗輒止的欣賞。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ユタ/Laputa:Castle in the Sky)》(片長124分鍾/1986年8月2日首映)
1985年,Studio Ghibli(吉卜力工作室,Ghibli是地中海附近的一種旋風的名字)由宮崎駿和高畑勛一起創立,這個規模不大的工作室擁有最好的製作人員,但是工作室的基調卻是有一些反商業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吉卜力工作室開始製作《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是宮崎駿早期作品的著名代表。也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後的開山之作。作為宮崎駿早期作品的個案加以分析當然是再合適不過:
不論是《風之谷》、《紅豬》或者《魔女宅急便》——乃至於這一部《天空之城》——宮崎駿的大部分影片都以華麗炫目的飛行動作為亮點,幾乎所有的主人公都認為天空是夢想實現的地方。而《天空之城》則是宮崎駿飛行夢最初也是極端化呈現——相對的說,《風之谷》的飛行是戰爭需要、《紅豬》的飛行是對世界的逃避、《魔女宅急便》的飛行則本身是一種能力,無所謂夢與不夢——而《天空之城》中形形色色的飛行器、以及那個包含在「尋找天空之城Laputa」之間真正的「飛行」的內核,構成了《天空之城》最寄託夢之記憶的氛圍。
影片是一部由Jonathan Swift寫的小說《Gulliver『s Travels》改編而成的電影。其主要故事框架為:
??小姑娘露舒達是傳說中「天空之城Laputa」的後裔,其所坐的飛艇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爭斗中露舒達從萬米高空的飛艇上跌落下來……被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斯(PASU)所救。但嗅覺靈敏的海盜很快就找上門來了。兩人在逃亡的過程中被軍隊的人抓住。而為了避免天空之城的能力被壞人利用,巴斯和露舒達展開了一次冒險,並且終於阻止了壞人試圖統治世界的野心。
故事本身並沒有脫離當時動畫故事中常常出現的「拯救世界」的老式主題,還保留有英雄主義的影子,和對「人類」大主題的關注。然而《天空之城》一劇則充滿了很多吸引人的元素。電影近乎完美地刻畫出了故事所發生時代的世界景觀,有點科幻色彩(形形色色的飛行器),也有點神話色彩(天空之城),最讓人欣喜的是,作品有一種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味道,諸如高架鐵軌上的舊式火車,黑漆漆的礦洞,飛空艇,如同泥塑般的機器人等等……這部作品甚至可以說是日本動漫畫界對工業時代的熱戀的開端——這種西方工業革命情結在那一部《蒸汽男孩》里表現的可謂極至,這也算是別的日本動漫畫工作者對宮崎駿的一種致敬吧。
《天空之城》充盈著緊張激烈的情節,但蔚藍的天空和濃濃的白雲反而將尖銳的沖突淡化得更耐人尋味——尤其是露舒達被巴斯所救的第二天早上,巴斯在屋頂吹著小號時,突然入鏡的那個俯視的小鎮風景。這一剎那間安靜的景象予人以深深的依戀與嚮往。這樣溫情的場面,在劇中還有多處:比如,巴斯和露舒達兩人站在飛艇頂上看著星夜的畫面;比如,留守天空之城的機器人拿開巴斯和露舒達墜落時壓在了鳥窩上的飛行器……而留守機器人那個寂寞的背影,它放在墓碑前的鮮花,它特意采來給露舒達的那朵鮮花……還有它在人類走後,一直看管著城市與墳墓的孤獨。
夢想是早期宮崎駿中顯性的主題:少年巴斯的夢想是要找到天空之城——他做到了,也收獲了友誼與冒險的經歷,並和露舒達一起經歷了考驗,一同走向了未來的生活;礦井裡的湯姆爺爺是一個串場的人物,但幾乎每一部宮崎駿的作品中,都會有這樣一個善良的人物:對生活與自然有著清晰透徹的認識,並給予主角人生的指點。湯姆爺爺在黑暗中傾聽著石頭的聲音……豈不是一個美麗的,追夢的姿態?而海盜們的夢想是收獲財富——自然,海盜的夢想也是夢想,夢想無所謂高貴與俗陋——更何況這一群海盜是如此的可愛,在與巴斯和露舒達相處的過程中,漸漸的顯露出他們善良的本性……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宮崎駿才願意讓他們最後收獲了大筆的財富吧?
宮崎駿的作品,大多數是女孩子的成長過程,男孩子雖然也出現,但女孩子顯然才是最為重要的角色。然而那些男孩子每每給我們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些少年單純而充滿熱忱的模樣,豈不是我們曾經的模樣嗎?只是我們在被社會浸染的過程中,如同是某種必然一般的漸漸失卻了對人生與理想的熱忱與希望。這也是宮崎駿的作品受眾面廣的原因之一。在它童趣而明快的表象之下,還總是有一個堅強的內核,有一顆關懷的心。宮崎駿所有的作品都在不停的討論心靈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所以在《天空之城》中,露舒達的心靈力量才最終戰勝了慕斯卡的XXX炮。而露舒達所說的那句「……我明白天空之城為什麼會沒落,因為即使擁有再高的科技,只要脫離土地,人就是不能生活的」,則更是宮崎駿對孕育了生命與文明的大地的深情贊美。也是對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心漸漸為物質所侵害的一種反感。
《天空之城》在剪輯上還有一些生澀的地方,但音樂卻很飽滿。宮崎駿的音樂搭檔久石讓,就是憑借這一影片奠定了自己在日本電影配樂界最初的大師地位,而這一次的合作,也堪稱是久石讓配樂生涯的巔峰之作。
《龍貓(とないのトトロ/My Neighbor Totoro)》(片長86分鍾/1988年4月16日首映)
《龍貓》是STUDIO GHIBLI的第三部電影,也是真正的頭號作品,同時,龍貓也是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形象代言,至今工作室的標識都是「龍貓」,每一部作品都必然會有一個龍貓的LOGO畫面。
因為這部電影,使這種虛構的可愛生物在全世界都家喻戶曉。宮崎駿本人的說法是:「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正是這個宮崎駿在幼年時所聽到的傳說,以及他始終念念不忘的在鄉下渡過的美好時光,才促使他編織了這個精巧的夢。作為宮崎駿轉型期的代表作,《龍貓》雖然依舊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但視角卻開始了從「人類」到「人」的轉變。
影片的故事框架為:
小女孩皋月和妹妹梅跟隨爸爸一起搬入了鄉下的新居,由於爸爸經常要去醫院探望有病的媽媽,兩個女孩只得自己去認識周圍這嶄新的環境,而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兩個孩子體會到了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有一天梅獨自在院子玩耍尋找橡樹子的時候,意外的看到了憨憨的小龍貓,小龍貓慌忙的想甩掉梅,卻把梅引到了正在睡覺的大大的龍貓身邊,……有一天下雨的傍晚,皋月姊妹等在爸爸下班回來的車站旁時,大龍貓出現了,皋月借給它一把傘卻被它當作非常有趣的玩具。
夏天快過去的時候皋月姊妹收到醫院的電報,媽媽身體不舒服,拖延了回家的時間,而梅又失蹤了——原來她想自己走到醫院看望媽媽,皋月四處尋找梅的時候,想到了龍貓,就這樣,龍貓喚來了貓巴士車,終於找到了迷路的梅,後來,貓巴士車又帶著姊妹倆來到了媽媽的病房窗前,遠遠的看到一切平安的媽媽,姊妹倆不知道有多麼快樂……
《龍貓》選取充滿著大自然氣色的鄉間作背景。使整部作品充滿著閑適而恬妥的溫情色彩。其間除了讓人心儀的童話場景,還遍布著對親情的描寫。
至今想起那個在寧靜的鄉間夜晚吹著奧卡利那笛的龍貓,都會有一種溫軟的感覺。想著與胖胖的龍貓一起在夏夜裡種橡樹……見到栽種的橡樹籽在月光下長成大樹……然後站在陀螺上隨著龍貓一起飛過田野。這樣溫暖而美滿的夏夢,是足以讓任何一個人動容的。(加上背景音樂,絕對讓每一個不忘記夢想的人哭泣,是感動的哭泣!!!!)
而片中的候車片段則堪稱宮崎駿作品中最細膩溫情的片段:頂著一片荷葉的龍貓、破舊路燈下昏黃的光暈、滴落著的水滴、以及龍貓的一系列細微的表情變化,從繪畫到影片的鏡頭調度都獨顯功力。尤其在小女孩等待父親的焦慮中,那種幻境般童真的陪伴感,更是尤感溫馨。
《千與千尋(千と千尋の神隠し/Sen to chihiro)》(片長124分鍾/2001年7月20日首映)
2002年2月17日,第52屆柏林電影節破例把金熊獎授予了兩部影片,讓評選委員們做出這一打破歷史的決定的正是日本導演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在柏林電影節的歷史上,還從未把最高獎授予一部動畫片——這一次,宮崎駿真正使動畫片脫離了幼稚藝術的范圍,並且向人們證明了動畫片同樣是嚴肅的藝術形式,它是適合所有人的電影。其作品中所帶有著的美好情感、希望和人文關懷的思想終於被電影界真正的認同。對熟知宮崎駿的人來說,《千與千尋》並非是宮崎駿最好的作品,但卻是宮崎駿後期作品中最成熟、風格最鮮明的一部作品。因為宮崎駿終於完成了從「人類」到「人」的轉變,使他的作品在一個小的世界中卻呈現出了無限的張力。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現代,卻是一個帶有幻想色彩的作品。其主要框架為:
十歲的荻野千尋和父母在搬家過程中誤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小鎮。在那裡,千尋的父母誤食了給神吃的食物而變成了豬。千尋被少年小白所救,在鎮上的澡堂做工,但是她的名字被澡堂的主人湯婆婆奪走,只剩下「千」一個字。如果忘記自己本來的名字,千尋就永遠無法回到正常的世界;如果不及時救出父母,他們就會被吃掉。面對這些從未遇到過的困難,千尋從內心深處爆發出了「生命的力量」,最終拯救了朋友和父母,離開了這個幻境。宮崎駿的作品往往有關於一個少女的成長,而這一次的成長不同於《魔女宅急便》的成長,這一次的成長要更被動,是環境造成著這一次成長。
千尋是一個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女孩,她虛弱、從未遇到過危險,對外界一副冷漠、毫不關心的神情。然而,在困境中,她卻能顯示出令人驚嘆的勇氣和毅力。這不是尋常意義上的冒險,而是一次心靈的冒險。影片反映了千尋的成長過程。而作為一部動畫,它能將這種成長以更直觀的方式予以呈現。
最後,千尋不但找回了自己的,同時也解救了他人。而她所明白了的「要讓自己找回本來的自己」這一點,無疑是對於現代人的忠告。宮崎駿從孩子的視線出發,把整個故事講給所有人聽……同時也藉以千尋的經歷來影射現代人在溝通中所遭遇的困境,並依此探討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解讀人類生存之意義所在。而宮崎駿,也以最東方的美德完成了一次奇異的成長禮。
影片除了千尋本身的成長之外,還另外衍生著多條支線,使影片因其復調性而更有其隱喻的含義。千尋身邊的人物以及各式各樣的精靈,無不在當今的社會中有著寓意式的指向。
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了豬。從表面看起來似乎小題大做,但究其影片劇作的根源卻大有背景:「貪吃」是聖經中的七大原罪之一。而這七大原罪的根源就是人類對於性、對於錢、對於物質無休止的慾望。這是宮崎駿在對這個日益發展,日益畸形的社會的一種控訴。科技改善人的生活,也使人的生活更放浪。慾望越多,距離自己也就越遠——這一點在鬼神世界也同樣顯露出來。可見宮崎駿對這種生活樣態的反感之深。而故事的發生地——那個廢棄的主題公園——預示著所有的災禍都來自於人類本身的貪欲。而河神身上眾多污物,則更是人類污染環境的明證。
無面神的故事,則有著些許悲涼的色彩:漂泊無依的無面神偶然地走進了慾望之家,他貪婪地無節制的狂飲暴食,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在被慾望漸漸填滿的過程中走向了死亡——幸好有千尋,有千尋帶他離開,帶他到一個可以躲避風雨的處所(這又何嘗不是都市人偶爾念及的想法)。
寶寶的故事則更是因為千尋而圓滿。寶寶雖然已經有了成年的身體,卻因為始終躲在搖籃裡面而不可能真正的長大,而因為一次意外,跟隨著千尋外出短暫旅行的寶寶發現外面並沒有可怕的病菌,這個世界外面,是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成長需要的,也只是一個廣闊的世界。所以,寶寶、千尋和無面人,乘著火車去往一個善意的地方,他們在黑夜的旅途中靜靜守侯著屬於自己的光明……直到遠處透出一道微弱的光亮……那裡有錢婆婆,一個善良的女巫,錢婆婆說:「用魔法做的東西,沒有一件是好用的」,錢婆婆送給千尋發帶:「這裡面是大家的祝福」——宮崎駿終於用他的動畫語言和風格,說出了對工業時代的眷戀,說出了對世界與人心的祝福。
宮崎駿被稱做是日本卡通動畫的黑澤明。他不但將日本商業卡通帶上了國際舞台,更創造出了宮崎駿式的人文精神。在一個電腦繪圖的時代依舊固執的採用手繪……反商業,反都會,深深地沉溺於對已逝歲月的追戀……這是他的偏執,也是他的魅力所在。所以他所帶給我們的歲月與夢的聲音,才會充盈著別樣的溫軟美感。
❷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宮崎駿的電影,你會如何評價
在吉卜力動畫工作室,總有一個白鬍子的工匠系著圍裙,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雕刻著手頭的作品,創造出一個永遠被美工們所青睞的奇幻世界。他是宮崎駿其人。第一次接觸宮崎駿其人動畫的人有多少,取決於電視台的零星播放和DVD播放機中的DVD碟片。三十年後,我們終於可以回到童年的夏天,透過電影銀幕,遇見我的鄰居龍貓。
除了萬物有靈論,少女、魔法和飛行是宮崎駿其人世界最常見的元素。Hida戴著飛石從天而降,綻放出奇異的光芒(《天空之城》);哈爾帶領蘇菲在空中行走,邁著華爾茲的音階(哈爾的移動城堡);女巫琪琪帶著她的黑貓,騎著掃帚俯瞰海邊小鎮(《女巫的送貨上門》)……它給了我們最初關於魔法的想像,深深地刻在童年的記憶里。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童話世界,失落背景下的純真更有價值。孩子和大人在這里能感受到溫暖和治癒,是因為他們在看清弱點後的力量和陪伴。
❸ 你如何評價宮崎駿的動畫片
動畫界宮崎駿是大師級的人物,不要因載體是動畫就小覷了這個人物,他的水平不下於文學大師和影視大師。一個動畫製作水準高,文化修養也高的大師製作出的動畫就是藝術,藝術給人美感或給人很深的感悟,所以欣賞宮崎駿的動畫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下邊拿幾個典型例子說一下:
《平成狸合戰》講的是人類過度開發,侵犯了狸貓的生存家園,有一群能夠變身的狸貓用他們的變身術想把人類嚇退,這怎麼能阻止開發商的貪婪呢,最終狸貓們的一切努力都被開發商不要臉的說成他們的魔術余興節目。
結果是山林被破壞,狐狸找來說咱們偽裝為人類生活就好了,狸貓感慨那不會變身的孩子們該怎麼辦呢?這可能就是在新興城市間還能零星的看到狸貓的原因吧。
後來影響力最大的作品當屬《千與千尋》,獲得了奧斯卡獎,這部動畫傳達的思想更深更隱晦,以筆者的筆力和悟性感覺還是不要點評,大家不妨自己去看,人與人的體悟終歸不一樣。
❹ 求一篇關於看宮崎駿動畫的感想
宮崎駿的動畫片大多給人一種單純、鮮活的生命力的感覺。總是在困難的時候,能夠看到希望的光芒,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蛻變、成長。大多體現了積極的生活態度。讓人真切的感受到真實、夢想、愛、希望、堅韌、和純真。看完他的動畫,總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凝聚在心裡,想要呼之欲出。但最後,又在那種安寧、詳和的美麗里慢慢的化為平靜。
生活里總是很難。但是我們在面對這樣的現實的時候,若是能像(宮)動畫里的人物一樣的,擁有他們那樣的生活態度,那又有什麼是不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呢?那樣的生活是不是更讓人有希望、有夢想。
在宮的動畫里,當主人翁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出現很多的人,陌生的。他們會真正的幫助到主人翁。不管是要回報還是不要回報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種態度,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在現今社會變得如此的脆弱。我們心裡的信任消亡了,所以我們很多的時候才會覺得孤獨。少一些懷疑,多一些信任。生活里總是有很多人的會幫助你,不管在什麼樣的時候,你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這樣,不就已經足夠了嗎?
但願我們能夠少一些迷茫和膽怯,多一些勇敢、真誠去面對生活。努力的用心去感覺生命,感受愛。努力的向著自己的夢想,一直向前......
❺ 你為什麼喜歡宮崎駿的動漫作品,透過這些作品你看到了什麼
刺激於簡單的線條居然可以描繪這么美的氛圍。amazing後來就喜歡上動畫。後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新看宮老的每一部動漫。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也許是因為年齡不一樣,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眼界也不一樣了。就如同起初看千與千尋,只是看到了千尋和小白之間唯美的感情,後來才發現湯屋代表的世界,無面人隱喻的孤獨和佔有欲。
宮崎吾朗在創作虞美人開放的山坡時,曾一度陷入動漫無法如期發布的窘迫局面,而宮崎駿只用了一張圖便向宮崎吾朗和近藤勝也證明了如何讓女主小海成為一個栩栩如生,有魅力的角色。有人說動畫電影是畫給孩子看的,連宮老本身也這么說。我同意這一點,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動畫電影也是給成年人看的。而孩子和成年人看到的是同一部作品,卻是不同的思想。
❻ 宮崎駿的作品《起風了》的觀影感受是怎樣的
《起風了》是宮崎駿收官之作,講了一個飛機師製造飛機的夢想,一段沒有美好結果的愛情,以及殘酷無情的戰爭。我覺得這部電影沒有他另外的電影《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那麼高的評分,整個電影看下來讓人覺得心裡很難受,男主有他的理想,製造飛機,但他只管自己的理想,沒有想過飛機製造出來可以殺人,他的理想太純粹也太自私,女主最後得了肺結核英年早逝,這也是讓我覺得很遺憾的結局。回看宮崎駿以前的動畫都是那麼純真,善良,這部電影太過於真實,殘酷了,我不會在看第二遍,但我會推薦別人看。
❼ 看宮崎駿的動漫電影會有什麼感受
我的觀點是
我相信有大部分年輕人都有看過宮崎駿的動漫,無論是今天千與千尋龍貓還是哈爾的移動城堡,都成了一代人心中特別記憶的動漫電影。
你還在看童話嗎?或者說,你還相信那些古老而傳統的價值觀,相信愛的力量,相信奇跡的存在嗎?有一段時間,我被那些盡情顛覆,盡情嘲笑,盡情展現人性之黑暗的電影征服了。我以為這才是人生的真相,這才是答案。而那些真善美啊,美好溫情啊,犧牲奉獻啊,不過是一層甜得發膩的奶油,只適合給未成年的孩子們解解饞,而大人們——他們需要一些重口味的東西。
這樣想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長大了,扔掉了那些童話書,如飢似渴的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我嘲笑那些一本正經的人,覺得他們要不就是過時了, 要不就是在裝蒜。那些以「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的住在一起」結束的童話恐怕再多說一句,霧氣就要散去,手中的片刻溫暖也要化作冰涼。
以上僅此個人觀點。
❽ 在宮崎駿的動漫《龍貓》中,你有什麼感悟
宮崎駿老爺爺的動漫可以說是每一位兒童的童年了,對於小編來說更是如此曾經,可是把宮崎駿導演的動漫全部都看完了,那麼很多人都評價說宮崎駿的動漫龍貓中體現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格,以及對世界的感悟。可以說一樣的電影,不同的人觀看是有不同的感受的,那麼小編對龍貓是有一些獨特的感悟。
其實宮崎駿老爺爺龍貓獲獎也受到很多粉絲熱愛觀看的一個原因,就是宮崎駿老爺爺畫的這個龍貓。真的是展現了成年人對兒童天真無邪的保護,以及希望每一份人都能保持內心的那一份童趣和童心。所以很多人觀看龍貓後,都會留下對兒童美好回憶的熱淚,也是在懷念兒童最天真無邪的時候。上就是小編在觀看龍貓的一些自己的感悟了。
❾ 宮崎駿電影《龍貓》1000字影評5篇觀後感
《龍貓》是一部在1988年上映的電影,電影的高清重製版於2018年12月14日在中國公映。我為大家帶來幾篇《龍貓》觀後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龍貓》觀後感一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
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題記
寧靜的鄉間,沒有華麗的色彩,一切都是淡淡的自然的,連人也是那般的淳樸善良。這就是宮崎駿筆下的龍貓帶給我的感受。很喜歡這種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利慾熏心的感受,一切都是那般的自然、靜謐。
和爸爸一起搬到鄉下的兩姐妹,在家旁的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只有好孩子才能看見的TOTORO。其間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而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小梅獨自在院子玩耍尋找橡樹子的時候,意外的看到了憨憨的小龍貓,小龍貓慌忙的想甩掉小梅,卻把小梅引到了正在睡覺的大大的龍貓身邊。這個秘密讓小月和小梅姊妹興奮不已,小月也夢想著有一天也能見到龍貓精靈,這個夢想很快就實現了。有一天下雨的傍晚,小月姊妹等在爸爸下班回來的車站旁時,大龍貓出現了,小月借給它一把傘卻被它當作非常有趣的玩。夏天快過去的時候小月姊妹收到醫院的電報,媽媽身體不舒服,拖延了回家的時間,姊妹倆非常的擔心媽媽的情況,而小梅又抱怨姐姐不管自己,姐姐怪小梅不懂事,小梅大哭著喊著姐姐是個笨蛋跑遠了。那一天,小梅失蹤了,原來她想自己走到醫院看望媽媽。小月四處尋找小梅的時候,想到了龍貓,就這樣,龍貓喚來了貓巴士車,終於找到了迷路的小梅,後來,貓巴士車又帶著姊妹倆來到了媽媽的病房窗前,遠遠的看到一切平安的媽媽,姊妹倆不知道有多麼快樂,小梅抱著送給媽媽的玉米走失在去看往生病的媽媽的路上時,一種曾被忘記的溫暖回到了身邊。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雖說人總是要長大的,但是我們也應在心中給童真留有一席之地。現實是丑惡的,但我們不能讓現實把我們吞噬。偶爾抽身遠離喧囂的塵世,回歸自然這該是件多麼愜意的事。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細細聆聽自然的聲音:微風拂過,花兒搖擺、葉子抖動、昆蟲你高我低的大合唱……花、小石、昆蟲等,其中有些外形不大美觀的,不過也可以嘗試用手觸摸並細心觀察。當你重新審視對大自然的看法時,或許你也會碰到龍貓呢。
電影充滿了溫馨的親情。小月與小梅之間的那種單純深切的姐妹深情讓人感到無比親切。看到這部電影總是回想起童年裡總也甩不掉的遠遠跟在身後哭著跑的妹妹,記憶中沒幾次可以順利擺脫她。這也許是作為家裡老大的不幸——照顧弟弟妹妹。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龍貓》觀後感二
一片漆黑中,目光的焦點聚集於那唯一發出光亮的銀幕,聚精會神的聽著從喇叭傳出的一字一句,深深的陶醉於各式各樣的情節.....沒錯!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之一 -----看電影!
說 到電影,那麼滿口電影經的我,就非得要談談我最喜歡的電影-----宮崎駿的「龍貓」啦!它的內容大致上是描述一對姐妹和父親一同搬到一間充滿奧妙的大房子里,並遇到了許多有趣且不可思議的事。後來妹妹因為媽媽病情加重而堅持要到醫院探望媽媽,卻不小心迷了路,最後藉著龍貓的幫助,姐姐終於順利找回走失的妹妹,並到醫院探望她們的母親。
在看完龍貓後,我好想化為一道清風,和故事中的姐妹倆一起探險那充滿神秘與驚奇的地方,一起搭乘貓巴士, 享受快樂的生活。在電影里,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段是姐姐皋月焦急的尋找不見的妹妹小梅,並在找到妹妹後,兩人放下先前吵架的不愉快,重修舊好,姐妹之間 溫暖的手足情誼,令人感到十分溫馨。還有兩人在醫院窗檯上留下親手摘的玉米,並坐在窗外的樹上看著病房裡的媽媽,那種滿心愉悅的感覺更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親 情,心情在不知不覺中也悄悄的被感染了那種歡樂的氣氛。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龍貓令我深深著迷的原因之一吧!
在我當初看這部電影時,覺得皋月與小梅姐 妹倆及父親所居住的地方,有著鄉村的朴實風格以及無限的驚喜。屋內有著像是小黑球模樣的可愛「煤炭球」,還有著可以讓一家人一同泡澡的大浴室;屋外則有綠 油油的草地、大樹、茂密的森林,及小龍貓與森林的守護者「大龍貓」。宮崎駿用龍貓實現了我小時候幻想的鄉村別墅,並讓好久沒有沉浸於幻想之中的我,重新回 到了天馬行空的世界,找回了自己童年的天真活潑,也讓那顆被收藏在心底的赤子之心再次活躍。
看完「龍貓」後,體會到這個故事告訴著我們, 要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並且互不攻擊與傷害,也提醒了我們保護環境的重要。例如電影中的那株雄偉壯麗的大樹,在現今的世界上,像它一樣的大樹不知道還有幾棵? 亦或我們已找不到如此高大的樹木了? 或許就像電影中說的一樣,「或許是我們不知道,也或許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與發現,一些事物可能就因為這樣而被我們疏忽了」,如果人們只顧著自身利益,而不重 視這塊養育我們的土地,疏忽了它的存在,那麼在某一天里,我們將會發現受到傷害的不只是這塊土地,我們也傷害到了自己。「龍貓」這部電影,令我體會到一個 道理-----如果我們與大自然和平相處,那麼地球將會健康的永遠保存下去;相反的,如果我們人類繼續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大自然,將會面臨被自然反撲的 惡果。
充滿想像力、撫慰人心,給予我保護自然的啟示,也讓我重新找回了赤子之心。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里,藉此獲得樂趣,從中領悟一些道理,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龍貓」。
《龍貓》觀後感三
時光倒流於每個人都洋溢著青春的笑臉的 90年代。孩子們大街小巷的亂跑,大人們也不會阻止前行道路的時代,干凈的臉上堆滿了純朴與無邪。燦爛的陽光灑滿流動的空間,極具陳舊的畫面再一次因為《龍貓》中那翠綠的鄉村風景而引出來。
悄悄地把自己融入動畫意境當中,回想曾經看過的《美少女戰士》,幻想自己也有神奇的魔力;因為《變形金剛》而眉頭緊鎖的神情;黑貓警長為伸張正義而騎著摩托車的身影,等等一系列年少時看過的動畫景象都因《龍貓》而一一浮現在腦際。
故事中的那兩姐妹形影不離的身影讓我想起小時候與姐姐許下的諾言,「姐姐要一直上學,上出來再教我。」簡單的許諾雖然最終沒能實現,卻足以流露出我對姐姐的依戀,那時候的我們,互相踩著自己的影子游戲,笑聲彌漫了整個蒼穹。
影片剛開播,便映現出嗥月與梅在新家撿橡樹籽時兩人感到好奇的場景,兒時的無知再也禁不住流瀉出來。記得那時天剛下過雨,萬物像是被換上了新裝一樣,明朗翠綠,院子里的那棵杏樹底下不知何時多了些彩色珠子,我問姐姐:「這些是天上下的嗎?」「嗯,是啊,下次還會下彩珠的。」往後下雨時,我總要在那棵大樹底下看看是否下彩珠了,只是再也沒有「天上下彩珠」這樣美好的事了,盡管姐姐騙了我,可這件事卻成了我回憶往事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而電影里的梅也問自己的姐姐橡樹籽是什麼,回憶總是這么悄無聲息地從記憶深處流淌出來,讓人回味無窮。
《龍貓》這部影片充滿了童話色彩和親情的溫馨。一天,嗥月和梅吵架後獨自去往醫院尋找母親,但途中迷了路。姐姐四處尋找無果的情況下,轉念尋求善良而溫和的多多諾幫忙,多多諾換來了自己專有的龍貓電車。它載著嗥月找到了迷途之路依然抱著玉米的梅,並一起去醫院看望生病的母親,當看到父母在親切地交談時,梅將自己懷里的玉米放在母親病房的窗檯上,乘著龍貓電車回到鄉村。這種和諧的家庭關系,與卡夫卡筆下的格力高爾對比,讓人不禁對親情產生了嫉妒之情,而自然與人的和諧更是在這部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那天,嗥月去上學,父親去上班,獨留梅一個人在鄰居婆婆家,正當嗥月上課時,婆婆帶著梅來到學校,並與姐姐坐在一起上課。回家的路上,天氣突然陰沉沉的,漸漸雨點多了起來,沒帶雨傘的她們只能暫時找個地方避雨,正無奈時,鄰居家的勘太將自己的雨傘借給她們。晚上雨依然未停,她們去站台給父親送傘時見到了期盼已久的多多諾,臨走時送給她們一袋橡樹子,並帶走了嗥月給它的傘。第二天,她們將種子埋在土壤里,等待著它們發芽,長大。自此孕育著希望,等待著奇跡的到來。
在寧靜的夜晚,多多諾和它的家人突然而至,並且使她們希望得以實現,隨後她們坐在高高的橡樹頂端,吹著悠揚的笛子。盡管只是南柯一夢,沒有華麗的色彩,一切都是淡淡的自然,但第二天,橡樹籽確發出了翠綠的嫩芽。這一幕讓我回想起小時候與弟弟一同移栽的一顆杏樹,而今,那棵杏樹每年都會碩果累累,而《龍貓》中反映的,何嘗不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呢?
《龍貓》中更多的場景總讓人回想起那些打馬而過的童年時光,在來不急細細品味的匆匆過往中,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更多的把人們變的沉默而內斂,孩子們眉頭鎖緊應付每一門考試,即便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也是將孤獨的靈魂游離於網路這樣虛擬化的世界。男孩女孩比起曾經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的大家閨秀更顯一籌,因而流行出了「宅男」,「宅女」這樣的詞。天真純朴的笑臉時常隱藏著對學習壓力的無奈,那些落寞的眼神,總也掩飾不了內心的孤寂。真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著那些質朴無華的往事,守望太過壓抑而喪失純真的少年,守望…… 緬懷我早已逝去的純真,還孩子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吧!
《龍貓》觀後感四
《龍貓》是在198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由宮崎駿執導。其主要講述了在母親住院期間,父親帶著小月與四歲的小梅搬家到農村生活,從而引出小月與小梅巧遇龍貓以及相關的故事。
影片中,小月與小梅因搬到一處新家,異常興奮,尤其是4歲的妹妹小梅。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是小孩子的天性,而這種天性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殆盡。但是,明顯的是,姐姐小月與妹妹小梅的興奮度不盡相同。從而導致她們對生活存在不一樣的態度。可是,她們的興奮沒能持續多久,心靈卻覆蓋上了不安。夜裡洗澡時,因外邊刮著大風,屋子看似要坍塌,從而造成了姐妹倆不安。看似只是因物質導致的不安,其實不然,這根本的原因是姐妹倆只有父親的陪伴,母親不在身邊,是缺乏母愛的深深不安。我們不難發現,父愛是難以彌補母愛的殘缺的,畢竟孩子是從母親由身體孕育的。也是因為缺乏母愛,小梅常常對姐姐與父親大吼:我不怕。觀察細致便可得知,這是未經世事的孩子,掩飾內心不安的手段。而處在4歲的年齡階段,這句話看似表現得很堅強,但那隻是不安心理在作祟。究其根本,是一個小孩在渴望母愛呵護的階段,卻並不能如願以償的表現。
此外,當姐妹倆與父親去醫院探望生病的母親時,母親幫姐姐小月梳理頭發,而一旁的小梅大喊母親也要幫自己弄頭發。這一片段,顯然表達了在孩子心中,從母親那裡即使得到一點點呵護,她們卻會心滿意足,從而表露了她們對母愛極度的渴望。
雖不能從現實生活中完滿地獲得母愛的滋潤,但是小梅卻能自娛自樂。在姐姐上學、父親做研究的期間,小梅獨自在屋子附近玩耍,也是這時,她幸運地遇上了小龍貓,然後跟隨小龍貓,卻意外發現了正在酣睡的巨大龍貓。小梅沒有害怕的意思,反而很是開心。她趴在龍貓身上,覺得很好玩,靜靜地看著它,時而撫摸它柔毛毛。再後來,姐姐也見到了龍貓,從此,姐妹倆與龍貓結下不解之緣。姐妹倆之所以喜愛龍貓,是因為龍貓就像可以給她們心靈呵護的母親一般,溫暖慈祥。深入分析可知,在小梅首次追尋龍貓的過程中,那條曲徑通幽的樹林小道猶如通向母體子宮的產道,而小梅進入的大龍貓酣睡的樹洞,就像母親的孕育孩子的子宮。整個過程簡直就是回歸母體的歷程。從而,可以得出這是,導演彌補生活中姐妹倆缺乏母愛所做的平衡,這般比喻,可見導演非凡的藝術素養。
龍貓雖不常出現在姐妹倆的視野中,甚至是真是假還有待考證,就如影片中所說:雖是夢,但又不是夢。但是,龍貓是否真實存在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姐妹倆已從中得到了猶如母愛般的呵護。龍貓就是姐妹倆的母親,可以給予她們愛的呵護,可以幫助她們健康成長。
縱觀全片,盡管在現實中姐妹倆缺乏母愛呵護,但是於似夢非夢的狀態下,她們卻得到了猶如母愛的滋潤。現實與夢幻的平衡,讓觀影者看到姐妹倆生活中依然存在希望而感到欣慰。可見導演獨到的表現藝術的高超水平。
《龍貓》觀後感五
蔚藍的天空下,幾朵向日葵正朝著太陽茂盛地生長著,一陣輕風吹過,樹葉「嘩啦啦」地響著,一輛老舊的小汽車緩緩駛過,小女孩小月和妹妹小梅跟隨爸爸一起搬入了鄉下的新居。
鄉下的天空是那麼藍,就像是透明的水晶,空氣是那麼好,沁人心脾。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沒有高高厚厚的水泥牆。兩個女孩在美麗大自然的懷抱里,體會到了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小梅遇見了毛茸茸的巨大龍貓,但是姐姐不相信,只有父親安慰地說相信她;下雨了,小凱把自己的傘借給了小月和小梅,自己卻冒雨跑回了家;得知媽媽的病情加重了,小梅准備把自己摘的玉米給媽媽,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借了小凱的傘,小月和小梅穿著雨披把傘還給了他;龍貓給了姐妹倆樹種子,但是種下去一直沒開,直到一天晚上,龍貓一家圍著種有種子的那塊地蹦跳、參拜,種子很快的發芽、長大,長成了參天大樹,之後,它便帶著姐妹倆坐著陀螺飛翔在夜空……
這美麗的童話故事裡,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主題。但是就是沒有主題,它彷彿就是在敘述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身邊的故事:平淡的開始,平淡的結局,總是讓人覺得親切,也總是有些期待。
坐在貓巴士上飛奔,飛過田野、奔過山崗。在這一刻,孩子們感受到了樹的呼吸,聽到了風的歌聲。
童真,永遠是那麼地美好。就像是藍天里的白雲,就像是和龍貓初次相遇,就像是純凈透明的水中有魚兒暢游,就像是陽光下有花朵盛放,就像是那幾粒小小的、載著希望的種子,這點點滴滴,這一切的一切,也許只是我們兒時的美麗夢境,但它純真,倒映出了我們美好的心聲,充滿了期待、希望和驚喜。
我們的永無鄉,也許就是這么普通,但是卻很美麗;也許就是這么幼稚,但是卻充滿了我們兒時的全部夢想。那清澈的小河、美麗的森林、寬廣的田地、樸素單純的人們,那麼簡單,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