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節是怎麼來的
春節 :
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歷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歷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歷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歷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歷」,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採用陽歷紀年,並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編輯本段]臘八吃臘八粥 :
農歷臘月初八,在老北京,也算個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兒當然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祭祀神農,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岳飛,有的說是從朱元璋那兒傳下來的。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紀念佛祖的說法。
根據佛教《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嗜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學滿畢業的時候,正是中國的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稱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畢業的時候,已經是襤衣爛履,瘦骨嶙峋。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連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牧牛女子,用缽孟接濟牛奶,煮熟以後送給釋迦牟尼食用,使釋迦牟尼的身體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 的習俗。明代陳耀文所著《天中記》中說:「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這里所說的「七寶五味粥」指的就是「臘八粥」。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是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臘八粥供奉佛祖外,還把它當作親友鄰居間互相饋贈的禮物。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摻在一塊兒,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乾果熬成的,喝的時候,再加上紅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調料。講究的,則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混在一塊兒熬成粥,再鋪上密餞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絲、紅絲,還要擺出花樣兒圖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除了熬臘八粥之外,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把剝好的蒜瓣兒裝進壇子,加滿醋,封上口兒,我個暖和地兒放著,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餃子的時候,才打開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兒顏色碧綠,像翡翠一樣,吃起來酸不唧兒的,稍有點兒辣,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兒。
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在清代的時候,宮里邊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了以後進貢的。
「送信兒的臘八粥」,是流傳很廣的民謠:過了臘八,債主就該上門付債了。而一般到了臘月三十,就沒人追債了。
[編輯本段]二十三日祭灶王 :
每逢農歷臘月二十三,舊北京家家祭灶。北京俗曲《門神灶》中唱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土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贊祝那灶王爺降了吉祥。」這首俗曲描寫了舊北京當時家家祭灶時的排場和真實情景。
我國商朝已有灶神之說。《莊子·達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記載。司馬彪註解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淮南子·記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於天下,死祭祖於灶神。」當時祭祖灶神,屬紀念性質。據說灶君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故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君何時回宮?大概是春節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裡,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祿。祝融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一視為帝獸時火官,後人尊為火神。火神本是為人類造福的,也成了火災的代名詞。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為自古以來,在春節前後天氣乾燥是多火災的時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北京諺話有:「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之說,意思是臘八傳來春節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到年關債主逼債,而二十三日是逼債最緊要的時候,所以是要命的關東糖,到除夕午夜吃餃子,一般債主按規矩就不來了。
一些窮苦之家,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關東糖祭灶,因此,舊京民間有歌留傳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從前北京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供灶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風俗。
灶神為民間灶頭供奉之神,也稱灶君、灶王、灶王爺。原始人為了表示對火的發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徵火,灶也代表火。我國北方有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掃塵土不僅有益於環境衛生,還有益於防火,因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徹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個起火因素。
[編輯本段]臘月二十四掃房 :
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經歷代相傳,形成了春節前掃房的習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貧困的人家也要掃房。這不僅是一種迎接諸神下界的准備,而且也是一種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重要舉動。
老北京的重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其實民間並不在臘月二十四日掃房,而是在臘月十五日以後,二十三日祭灶以前,從皇歷上擇個「宜掃舍」的吉日就開始掃房,說是「不能讓老灶王爺頂著土上天」。
掃房確是一件相當麻煩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戶人家主人指揮僕人們去干;一般住戶則全家老少一齊動手,將室內傢具陳設一律搬到庭院,擦拭乾凈,尤其是上邊的銅活一定要打亮。對於室內主要是掃除牆角頂棚上的塔灰、蛛網,撕掉牆壁上的舊年畫,待進行粉刷或裱糊後,再貼上新年畫;撕掉玻璃窗上的舊窗花,擦凈後待除夕時貼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掃,諸如香爐、蠟扦、花筒、海燈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須擦亮,佛前舊聯對,掛錢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較多的住戶則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掃房以後,人們還要「擇吉」到澡堂或在家裡沫浴洗澡,剃頭理發,表示除舊迎新。
掃房以後,全家即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編輯本段]臘月三十守歲 :
農歷臘月三十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則在臘月二十九。老百姓管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節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樂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貼春聯。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兩邊都要貼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門楣上還要貼橫批。春聯內容大多是增福、增壽、招財、進寶什麼的,反正都是吉祥話。其次是貼門神。老北京的門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一個白臉兒,一個黑臉兒,一左一右威風凜凜。據說,驅邪捉妖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的住戶還要貼掛千。掛千也叫掛錢,用紅紙或彩紙剪成,貼在門窗上,據說可以避窮神。
過去,老北京大多數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門,有油炸的麵食、月餅點心、蘋果柑桔、什錦果脯、黃白年糕、餃子饅頭,真是應有盡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還擺著香爐、蠟扦等供器,供桌前邊的地面上擺著蒲團,行禮跪拜的時候用。
據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菜餚中大多是燉魚、燉肉、燉雞、丸子、扣肉之類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冷盤,比如,用蔓菁、大紅袍羅卜做成的辣菜,還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兒什麼的。主食則以餃子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豬肉韭菜做餡兒。吃餃子時,決忘不了拿「臘八醋」當調料。
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借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為了守歲,年三十夜裡要有些娛樂活動。老人多湊在一起打打麻將,婦女們則喜歡盤腿兒坐在炕上打紙牌,小孩子們最歡勢,提著燈籠繞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點,就要舉行接神儀式了。接神儀式嚴肅而莊重,至於人們心裡在想什麼,是不是所有的人對諸神都打心眼兒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儀式結束,全家要進行團拜。長輩接受小輩的跪拜,並要給一些壓歲錢。然後,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兒接神餃子。到此為止,除夕才算過完了。
⑵ 找一首歌的名字.只記得有一句是:我們飛啊飛
隨夢而飛.
黎明和陳慧琳唱的
隨夢而飛(電影《江山美人》主題曲)歌詞:
作詞:林夕 作曲:雷頌德 演唱:黎明 陳慧琳
黎明:
我會忍受所謂孤單
卻不能讓你承受苦難
但願你能對命運反抗
放下你那沉重行囊
陳慧琳:
我何嘗喜歡帶著傷
成長 成就他人對我期望
黎明:
誰在乎流芳
陳慧琳+黎明:
誰願意錯過年少輕狂
陳慧琳:
一擁抱就地老一吻就天荒
黎明:
像活在放棄人間的天上
陳慧琳:
人間天堂
黎明:
無窮無盡江山
陳慧琳:
從來沒有那麼好看
陳慧琳+黎明:
明天還有什麼要打算
陳慧琳:
你帶我飛 我飛 我飛
帶給我活著的滋味
黎明:
忘掉傷悲隨風而飛
每一秒像過了一輩
陳慧琳:
一去不回的飛啊飛
這就是我們的堡壘
黎明:
什麼也無所謂
陳慧琳+黎明:
人生難得一次越軌
是你告訴我是誰
⑶ 廣州市番禺茂盛音響專業器材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州市番禺茂盛音響專業器材有限公司是1994-02-25在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迎賓路里仁洞路段169號。
廣州市番禺茂盛音響專業器材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13618706793E,企業法人陳耀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市番禺茂盛音響專業器材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廣播設備及其配件批發;家用視聽設備零售;電影設備及其配件批發;電視設備及其配件批發;。在廣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0164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58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州市番禺茂盛音響專業器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