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有哪些鏡頭手法
1、斜角鏡頭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㈡ 求一篇角鬥士電影的鏡頭分析..急急急 ..!!! 給力啊 ..50分 .要的來拿啊 ..
好的~如果滿意的話請給分,也可以追問~~~
《角鬥士》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式動作巨片。這類影片之所以近年來罕見,主要是因為拍攝工程浩繁,投資巨大,非一般片商所能承受。《角鬥士》耗資2.5億美元,動用了幾百名工程技術人員與工人,花了19個星期重建了作為古羅馬文明神聖象徵的角斗場。該片動作場面十分刺激,人們從野獸般的搏殺中,看到了頭顱橫飛,鮮血噴濺的鏡頭。在陣陣殺氣中,人們彷彿嗅到了血腥味。
《角鬥士》之所以令人如臨其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服裝與道具設計上不惜血本,力求逼真。幾千名臨時演員拿著長矛、長箭、斧子、弓箭等展開了殘酷的「殺戮」。許多武器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拍攝中消耗的火弓箭就達1.6萬枝。無論是兩位男主角穿的光彩奪目的盔甲,還是與英雄相愛的公主穿的華美的晚禮服等,設計者們都力求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
身為弱者而沒有權欲,還不足以看出其美德。只有像片中麥克西姆那樣作為戰場上的無敵英雄而置權柄於不顧,才有充足理由被稱作風格高尚。而歷史和現實生活所呈現的情形,常常是權欲被當作男人的天性和美質,被加以揄揚。人們似乎忘記了,一個不想控制任何人同時也不願被無端控制的人,其心理才可稱真正健康。畸形的文化觀念,造就銀幕熒屏畸形的英雄。畸形的英雄,敗壞著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角鬥士》以它特有的基於對人性深度思考的英雄觀,取得了振聾發聵的效果。
影片以古羅馬為背景,通過戰場和角斗場兩個軸心,運用強烈的悲劇色彩和濃厚的史詩風格,發人深省的故事情節,表達了對現代精神內涵的追求。因此,《角鬥士》磅礴的氣勢不僅來自於感人的英雄悲劇,而且來自於其蘊藏的豐厚的西方文化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㈢ 電影中鏡頭的運用及作用
1、弧形運動鏡頭
弧形運動鏡頭(Arc Shot),顧名思義,攝影機以按照某個圓周以弧形運動所拍攝的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在電影電視中屬於被濫用的鏡頭之一,對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難度大。《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對弧形運動鏡頭情有獨鍾。
2、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Close Up),最早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用來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細節。它的出現和應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也是鏡頭美學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觀眾最喜歡也最容易記住的鏡頭手法。
3、中景鏡頭
中景鏡頭(Medium Shoot),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稱為中景畫面,中景鏡頭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寫多,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在影視作品中中景鏡頭的比重較大,因為鏡頭的敘事性較強。
4、遠景鏡頭
遠景鏡頭(Long Shoot),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但卻可以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5、深焦鏡頭
深焦鏡頭(Deep Focus),利用焦距將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鏡頭到中,在電影構圖中,往往尋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細節都在鏡頭里畢露無遺。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鏡頭攝影大師當屬格雷格·托蘭德,他和大導演奧遜·威爾斯是深焦鏡頭的鼻祖。
6、仰拍鏡頭
仰拍鏡頭(Low Angle Shot),攝影機從垂直位置上低於多數被攝對象位置拍攝的鏡頭,往往可以使得畫面中主體人物顯得更加高大,當然,仰拍鏡頭的應用不止於此,關鍵在於這種低角度的拍攝和電影畫面的具體情節相結合,比如拍攝小孩等等。
㈣ 《卧虎藏龍》影片有關畫面、鏡頭、攝影方面的分析
從攝襲搭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龍 從攝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龍》,無非就是再次欣賞一場色彩和空間的對話,這些都和中國畫的創作理念有關,,《卧虎藏龍》的攝影師鮑德熹最能心領神會。 傳統的香港電影畫面講究華麗,講究炫奇,製片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要在銀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麗,對比鮮明,夜晚必定放煙,以突顯氣氛;主角現身必有逆光襯底,手法花俏,極盡雕琢能事。但是,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過去我拍的《白發魔女傳》就像色彩強烈的西方油畫,"鮑德熹說:"李安要的《卧虎藏龍》則是色清淡的中國水墨畫,這種『清淡』的風格,十足就像李安這個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國水墨畫講究空間經營,留白才有氣韻,留白才有回想空間,從鏢局到貝勒府,美術設計葉錦添幾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傢具擺設全都撤了,空盪盪的場景已經拉開了整體的氣韻格局;鮑德熹透過觀景窗所掌握的戲劇空間更是無時不忘以中景、遠景放出空曠的氣韻,讓觀眾看戲如有看拍森拿畫的心神體會。 空間有了,接下來就是用色。 "電影像長詩,意境超寫實,故事很扎實,一場接一場的好戲,讓人目不暇給" 鮑德熹說:"如果我再運用極其華的色彩來突顯戲劇交果,那就不是幫助,而是干擾了,色彩跑進來搶戲,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龍》的用色,配合劇情發展有四套設計,前半段強調暈黃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幾場動作夜戲,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奪劍的戲感卻十足火熱,冷熱交雜,才不致在刀光劍影中,火上加油,讓人坐立難安。 其次,則是豐紅豔黃的新疆色彩。這段戲是玉嬌龍無時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為無時或忘,才會記憶鮮明,所以用色要濃,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襯顯羅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點出這段戀情的濃烈,也才可以帶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裝江湖行的矢志決裂。對照前半段的暈黃微紫,這里的豐紅豔黃已然是一種行動宣言了。 第三層顏色則是江南綠。從黃山到竹林,綠意盎然,生機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劇情演戲的地理環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轉機,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對俞秀蓮說出了難言心事,也在竹葉梢頂窺見了自己不曾面對,也不願去解決的玉嬌龍不肯還春談劍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戲,不論是暈厥、迷香、中毒、勾魂、訣別到對泣色彩盡皆灰藍,情難了,人已沓,灰藍一片,恰恰對應了李慕白與俞秀蓮的人間難舍不了情。 《卧虎藏龍》的片名直叩玉嬌龍和羅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鎖定的焦點卻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見風霜的俞秀蓮:不是李慕白執意還劍,江湖不會再勃溪;不是俞秀蓮人情練達,多方隱忍,姐妹早已翻臉。色彩偏幽暗,輕黃紅的比重分配,其實就已經間接顯現了主配角的主從戲份,但也因為幽暗為重,所以驚鴻一瞥的沙漠黃與江南綠才對照得格外鮮明。 《卧虎藏龍》是李安童年時閱讀武俠小說的夢想實踐,袁和平的武術指導和鮑德熹的鏡位掌控都是功臣。飛檐走壁不難,定點移位也可以靠吊鋼絲來解快,難的是俠客在飛,攝影師也要模擬飛行,凌虛踏肩而上,千里相隨,才能創造立體空間。這種視覺奇觀對於只懂得靠推軌技術來運作的手工業拍片工人而言,當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機械手臂和滑竿輔佐下,人體工學的體能極限不再是問題,鮑德熹拍出了雙重飛行的俯照全景的視覺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學的具體實踐了。 至於江湖傳奇的武術之美,鮑德熹摒棄了傳統武俠電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長景鏡頭,透過遠觀和俯看,才能讓刀劍奇技重現,才能體會武術律動之美。李慕白夜戲蒙面嬌龍,以及玉嬌龍的茶樓戲群俠,同樣都是用中景來演繹俠客風流;至於俞秀蓮和玉嬌龍的鏢局對決,則是遠景捉舞動,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輪替了。 留白,留出氣韻。 淡彩,淡出神韻。 鏡位,盡得神韻。 鮑德熹的攝影鏡頭讓觀眾的心神得以龍飛鳳舞,讓武俠之夢不再是夢。 詳見: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
㈤ 影視專業知識2:解讀鏡頭形式
我們來繼續上次的學習......
本期主講:鏡頭形式
1、固定鏡頭
固定鏡頭:這個最簡單易懂,就是在攝影機不改變機身位置和沒有任何運動時所拍攝的畫面。
嚴格的固定鏡頭是靜態構圖的單個鏡頭,只有人物調度變化,沒有攝影機的參與,不改變基本構圖形式;機位不變而攝影機變焦或搖的運動拍攝鏡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固定鏡頭。
長固定鏡頭——對一個場景和人物動作過程的完整記錄,具有不做任何引導和評價的客觀性。
短固定鏡頭——更多地交代重要細節和過渡環節,信息比較明確,常採用近景系列的景別,可以建立鏡頭的節奏感。
2、運動鏡頭
運動鏡頭:在拍攝中間移動攝影機並藉此使移動著的人物始終保持在畫面之內的拍攝方式。
運動鏡頭不僅給畫面增添了動感,而且使電影有別於其他藝術的造型特徵,脫離了戲劇的美學特點,再現了人的眼睛在觀看中的運動形態;使得銀幕獲得立體空間感,也使動作獲得更大程度的如實再現。
搖鏡頭
搖鏡頭:攝影機機位不做位移運動,而是利用三腳架、雲台拍攝方向可變動的功能,機身做上下、左右方向的變化。
跟搖拍攝運動中的對象時,可以使對象保持在一個畫面以內;人物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時,搖攝能使他始終處於畫面的構圖中心,從而表現出人物主體運動的狀態與細節。
(1)環境空間搖攝和人物搖攝
環境空間搖攝在景別上以大全景、全景為主,在史詩片拍攝中經常使用大全景的搖鏡頭來展現場面的宏偉,也可以在一個鏡頭里表現戰爭中對峙的雙方。
對室內小環境的搖攝帶有強烈的主觀視點,常用來表現人物對環境的觀察、搜索。
對人物搖攝的使用:對話人物間的搖攝,場景內呈現邏輯關系的搖攝;搖攝的對話場景往往交流感強烈,對話雙方語言交流頻繁、反應迅速。
(2)快搖攝和緩搖攝
快搖鏡頭常用作兩個鏡頭之間的過渡,強調起幅、落幅畫面間的內在關系;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有突然、意外和令人驚異的視覺效果,表達效果強烈。
也可以當做是一種轉場的方式,即兩個畫面效果像快搖一樣。
慢搖經常用於描繪大場面的場景規模,掠過的被攝物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質時可以產生積累與升華的情緒效果。
(3)橫搖攝和垂直搖攝
橫搖攝除了展示空間的廣度和規模之外,可以再現運動中的主題狀態,模仿人的主觀視線,如同生活中人們原地跟蹤觀看的動作。
垂直搖攝在畫面造型上能表現空間的高度和深度,與展示空間廣度的橫搖或橫移運動相結合,是塑造銀幕空間的典型手法,也適合表現人在垂直方向上的觀察視線。
推鏡頭
推鏡頭:沿攝影機光軸方向向前移動的接近式拍攝方法,畫麵包容的范圍越來越小,表現進入某一場的感覺。
符合一個運動中的人物對環境中景物關注的視點。
符合一個人物在固定位置下對某一物體的視覺關注。
符合導演、攝影師想要強調的某個注意中心、表現中心的視點特徵。
具有從整體到局部,從環境到細節,突出某個局部、某一細節的作用。
常常用在影片的開始或一場戲的開始,以將觀眾帶入故事中。
(1)從廣闊范圍內進入某一場景或景物
案例:希區柯克電影里常用的開頭(城市樓群——某大廈——某個窗口)
(2)強調重要的細節,推進敘事
在表達結果即將發現什麼的時候,如果用剪輯處理,切一個大特寫鏡頭會強調發現的突然性,但是用勻速的推鏡頭就表現逐漸地發現和揭示,給觀眾時間自己去發現故事中的因果關系。
案例:《精神病患者》中瑪麗安拿了老闆讓她存進銀行的錢打算據為已有並逃走,鏡頭三次有意的「推」。
(3)用於劇中人物
表現、揭示人物的內心狀態。
提醒觀眾注意畫面呈像中越來越大的拍攝對象。
對人物有意的「推」是強調人物此刻的某種狀態和思考,常用來暗示人物的思想動機和下一步的行動。
案例:我們會發現在一些影片中遇到殺人的環節之前往往會用推鏡頭展現謀殺者的臉部表情,強調人物心理活動。
拉鏡頭
拉鏡頭:沿攝影機光軸方向向後移動遠離式的拍攝方法,畫麵包容的范圍越來越大。
畫面中的被攝體由單一變為多元,從只拍一個對象到拍更多對象。
同「推鏡頭」一樣,都揭示了個體和環境的關系。
常用於影片的結尾,充當鏡頭的結論和升華情緒。
通過攝影機的後退展示未知的、令人吃驚的東西,因而可作為幽默的鏡頭拍法,也可大量用於懸疑片和恐怖片中。
3、移動鏡頭
移動鏡頭:攝影機沿各種方向做移動拍攝。
從拍攝技術上移動鏡頭分為:軌道車移動拍攝、搖臂移動拍攝、手持攝影機移動拍攝、航空拍攝、特殊運動鏡頭設備拍攝等。
跟蹤拍攝
跟蹤拍攝:鏡頭跟隨運動的人或物體進行拍攝的方法。
按位置關系分為:前跟、後跟、側跟,前跟鏡頭強調運動主體的運動狀態,後跟鏡頭強化跟蹤的視點感並常用於恐怖片中,側跟鏡頭的畫面動感最強烈。
意味著視點和畫面主體的同步變化。
攝影機晃動產生的紀實感並不是生活真實的樣子,只是復現了人對陌生環境的茫然、凌亂的主觀感受。
軌道車水平移動拍攝
軌道車水平移動拍攝:簡稱「平移拍攝」,將攝影機放置在軌道上做水平移動。
會帶來畫面角度、方向、景別、構圖的不斷改變,視覺內容豐富。
既可以表現完整的空間,記錄和跟蹤運動,也可以富有視點位置的變化。
高空攝影系統
高空攝影系統:電腦控制的運動鏡頭系統,攝影機由四條線纜綁定懸在空中,每條線纜都由計算機遙控。
能夠實現全景俯瞰拍攝。
可以在一個鏡頭內實現從細節到遠景的景別跳躍以及豐富的三維(水平、垂直、縱深)空間關系展現。
給觀眾帶來如飛翔於場景之上的新奇的視覺角度(常用於體育賽事轉播和大型電視文藝節目的轉播)。
4、長鏡頭
長鏡頭:不停頓地拍攝一個完整的場景、事件或記錄一個完整連貫的動作的拍攝方法。
由幾個長鏡頭組成的一個意義段落叫做「長鏡頭段落」。但要注意的是長鏡頭的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極易造成一些不知所雲的影像或空洞無物的表現內容。
紀錄式長鏡頭:最早出現的形式,強調時間的真實和與事件的同步性,再現時空的完整性。
具有客觀性和置身事外的觀察記錄者的視點。
紀錄式長鏡頭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視覺元素,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和偶然性。
觀眾看的時候需要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感受與影片溝通。
敘事性長鏡頭:體現時空的統一性,敘事目的更明確。
鏡頭運動和人物調度都有明顯的意圖,畫面視覺內容的變化呈戲劇關系。
能夠很好地揭示人物之間的空間聯系,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流暢感。
時間長鏡頭
時間長鏡頭:這類長鏡頭不呈現強烈的戲劇沖突,不介入場面中發生的事件,只是遠遠地記錄。
侯孝賢的「時間長鏡頭」常常固定地拍攝一個生活場面,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故事,鏡頭就像時間的見證者,呈現那些再平常不過但卻非常動人的人情世故。
需要觀眾對場景的韻味有情感共鳴,能夠進入審美的觀賞層面。
5、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將一個行動「舞台化」或「放在場景中」。
場面調度涉及的元素包括人物的上下場、位置移動、人物空間關系變化等均是與演員有關的空間變化形式。
(1)描述場景的空間關系,強調演員表演
使畫面內同一空間中的人物建立聯系,傳達給觀眾必要的空間信息,強調重點演員的表演。
(2)引導和強調戲劇性
運動鏡頭和人物位置變化必然帶來場面內新的敘事信息的介入,打破畫面原來的平衡關系,此時,調度便成了電影突破平面性,使同一個空間中分割表演場地,呈現因果關系主要手段。
重復調度的手段也可以強調場景的氣氛。
(3)場面調度的類型
人物調度:演員在場景中通過運動發生位移及在畫面中的位置變化,也包括演員之間相互位置關系的調度變化。人物調度主要分為橫向調度、縱深調度、垂直方向調度、環形調度和綜合調度五種。
鏡頭調度:攝影機運動而人物不動的調度方法。鏡頭調度由於是鏡頭運動而被攝主體保持靜止,因而鏡頭的運動便成了畫面視覺內容變化的明顯要素。此方法的暗示性和引導性很強,有一定的目的或意味。
人物和鏡頭綜合調度:讓攝影機和人物保持運動的一致性,有利於保持觀眾對場景真實感的幻覺。
㈥ 有人能說下電影中打鬥場面不斷切換鏡頭帶來的效果嗎請從觀眾和導演的角度分析,謝謝
動作電影後期製作一般習慣使用連續剪輯手法,也有使用平行交換的(比如說李小龍的電影)。迅速切換的連貫是最重要的,改變平行空間的單線視角。這種手法也屬蒙太奇的一種,畫面的沖突和時間節點通常會順序連續的連接,是畫面和視點極具張力和沖擊感。為保證動作連貫和流暢連續剪輯,平行剪輯和交叉剪輯通常要混合使用。
你要學電影嗎?還是在學電影?
㈦ 電影鏡頭中運動畫面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需要留意是對象的運動可以是三維的,XYZ軸三個方向的運動可以讓空間顯得更飽滿。如下圖:阿甘的母親面對攝影機走動軌跡的一個分析(這是影片第10:20秒開始的一個鏡頭,其實這不是最好的例子因為攝影機還是有所運動)
這種方式的運動雖然鏡頭沒太大動作,但通過演員的走位設計讓畫面顯得豐富。人的走入走出,走近走遠,運動方向都可以用來製造動感。
方式二:以攝影機的運動為主
攝影機在空間中運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藉助三角架,軌道,升降機,或人的身體進行各種軌跡的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更容易去交待事情,可以很好地控制觀察的順序。單從畫面上看,如果你嫌攝影機前進太簡單,可以同時加一個搖攝,並再用升降機升高。當然運動並不是越復雜越好。
方式三:攝影機和對象的同時運動
前兩種方式常被結合起來,以創造更為流暢而豐富的影像。這種運動需要更為精心的場面調度的設計與控制。它常常帶有這樣一個特點:鏡頭中出現不同的角度與景別,產生各種層次的縱深效果。
㈧ 為什麼現在好多電影電視的武打場面,鏡頭都做慢動作播放,是有什麼深意嗎
首先說到慢鏡頭就不得不提80年代香港動作片了。對於慢鏡頭運用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哪些舊的香港武俠,警匪動作片了。在這一時代,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的動作指導和動作片導演,比如袁和平,程小東,徐克等人。
這些電影將中國傳統武術中動作的柔美和諧融入到緊張激烈的槍戰戲當中,並採用了大量的慢鏡頭來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卻是動作上的美感。其實慢動作鏡頭不僅僅是在動作片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眾多的文藝片中,慢鏡頭往往更能起到提升意境,抒發情感的作用。因為升格可以使瞬間拉長 ,讓人看清楚本來一掃而過的瞬間 ,可以說是現實的升華 ,讓人更有時間感受人物的情感,
㈨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9)動作電影鏡頭分析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