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電影的製作流程
3d電影的製作流程如下:
1、設置:打開視頻轉換器,通過添加視頻按鈕,把要轉換3d效果的電影導入軟體,通過單擊主界面的3d圖標,可快速選擇3d格式,或者可以點擊上面的3d效果按鈕。進入3d效果設置窗口,在此窗口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種3d效果的不同,及對3d立體深度進行設置。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Ⅱ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
它以人眼戚衡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氏仔搏
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
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2)課題製作用3D顯示拍3D電影擴展閱讀:
3D電影觀看不宜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殲祥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
眼睛長時間處在光芒較暗環境中,瞳孔擴大,就會使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的更窄,影響房水循環,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閉角型青光眼。另外電影畫面場景驚險刺激,可興奮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發作。
Ⅲ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電影是一種藝術,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充分的利用了3D技術生動性、豐富性、先進性、美觀性的特點,為觀眾呈現了眾多優質的3D影視作品,這對於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影視製作過程中,應該正確理解3D技術的概念,並合理的利用3D技術,重視影視作品的內涵以及美學觀念,使3D電影成為弘揚時代精神、教育人民的重要載體、文章針對3D技術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並探析了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旨在為影視製作人員以及相關技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前言
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三維軟體逐漸的成熟,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給影視製作產業帶來了新的革命、3D技術是三維設計、虛擬模擬等重要應用的關鍵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影視製作坦輪消中,從早期現實與虛擬結合的《泰坦尼克》、《未來戰士》,還是後期利用純三維技術製作的《最終幻想》、《侏羅紀時代》等,上述影視作品中都應用了先進的3D技術,並且投資越來越大,製作人物越來越逼真、場景越來越宏大,為人們呈現了眾多的視覺桐敗盛宴,3D技術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泛、因此,文章針對影視製作中3D技術應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3D技術的概念分析
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縮寫,指的是三個維度,在對三維空間中的物體進行描述時,需要對物體的長、寬以及高三個方面的進行進行描述、因此,所有的物體都具有三維空間屬性、3D技術,和只有長與寬兩個屬性的平面來說,通俗來講3D是對立體進行描述,利用3D技術能夠讓人產生立體視覺,能夠讓人們從遠近、左右以及上下三個維度感知事物、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3D技術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影視製作中,例如,在CG動畫中,3DMax三維凍哈軟體,會在計算機中創建一個具有三個維度的虛擬空間,然後在虛擬的空間中製作虛擬的模型,同時還能離在虛擬空間中模擬模型的運動,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許多傳統影視技術所不能創造的形象和畫面、
讓知 3、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分析
3、13D技術在電影特效中的應用、以《2012》為例,該部電影的特效製作中利用了大量的3D技術,採用先進的3D技術,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世界末日景象,雖然知道主人公一定會從各種危險場景中順利的逃生,但是,逼真的特效場景,依然讓觀眾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在長達161分鍾的影片中,眾多的`特效為觀眾帶來了眾多的視覺沖擊、3D技術的應用,營造了眾多重量級、大手筆、精彩絕倫的鏡頭,其中具有巨大破壞力的洪水、海嘯等,讓觀眾血脈噴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一項、水在《2012》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給人們展現了水的猙獰與狀況;地震也是《2012》的主要鏡頭,主人公駕駛轎車行駛在洛杉磯中心,大地震發生之後主人公駕車載著一家人趕往飛機場,在行駛的過程中,路邊的景象既有真實的實景,也有利用3D技術製作的房子與馬路,並且利用3D技術製作了房子、樹木倒塌的過程,這是傳統拍攝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3、23D技術在人物、模型製作中的應用、以《豚鼠特工隊》為例,該部電影是由迪斯尼公司製作,製作的豚鼠是現如今最先進的豚鼠,製作團隊在進行豚鼠特工隊的動作合成製作時,為了這些將地球從機械化威脅中就出的豚鼠特工隊逼真的毛發,毛發的數量接近了銀河系行星的數量,完成豚鼠特工隊模型製作後,還需要操縱豚鼠進行移動,由於該模型是由大量的多邊形、幾何形狀組合的機器人,其操縱難度超過變形金剛、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為了能夠真實的反映豚鼠的動作,動作演員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由動作演員表演指定的動作,並完整的記錄上述動作,在電影製作後期將上述的動作「粘貼」上去,這樣能夠賦予豚鼠人的性格以及動作,該種技術稱之為3D追蹤技術,其原理表現為:利用追蹤軟體,設定圖像中具有特徵的區域與點(追蹤區域、追蹤點),然後進行追蹤,追蹤軟體會對追蹤點的顏色變化進行追蹤和判斷,以此計算出追蹤點的各種屬性變化,例如縮放、位移以及旋轉等,通過對各個追蹤點進行追蹤,再由追蹤軟體對追蹤點進行綜合分析,利用上述信息,利用虛擬攝像機對畫面或者場景進行拍攝、同時,還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添加人物模型以及CG模型,採用虛擬攝像機從虛擬視角進行拍攝,對虛擬模型、人物的運行進行拍攝,以達到虛擬3D模型、CG角色與真實場景、道具的完美結合、
表演捕捉技術是動作追蹤技術的升級,動作追蹤技術只能對動作演員的肢體動作進行記錄,但是,角色或者模型的面部表情需要動畫師進行後期重繪、表演捕捉技術的應用有效的彌補了動作追蹤技術的缺點,能夠對動作演員的面部表情進行捕捉和記錄、以《猩球崛起》為例,該部影視作品充分的利用了表演捕捉技術,並且向人們展示了表演捕捉技術的魅力,通過表演捕捉技術為人們展示了一隻猩猩的各種表情,例如思考、屈辱、抗爭以及憤怒等,動作演員基於人的表情,再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採用表演捕捉技術記錄了真人的表情,再通過後期製作將各種表情移植到猩猩面部,讓人能夠感受到這只猩猩的各種表情,
3、3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傳統二維色彩設計,並不能夠實現很高的色彩鮮艷度,並且色彩不分明、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能夠顯著的增強色彩的真實感、層次感,有效的提高視覺效果,並且還能夠營造出真人電影所不能夠營造出的色彩效果、
4 、3D電影發展的對策分析
3D技術的發展前景非常好,為了進一步的推動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應該不斷的豐富思想內涵以及推動電影美學發展,以此實現3D電影的快速發展、
4、1豐富3D電影思想內涵、雖然現階段的電影藝術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僅僅依靠先進的技術,並不能夠長久的吸引觀眾的目光,技術的更新能夠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而隨著該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其吸引力也不斷的降低,即技術手段只能推動電影藝術一時的發展,並不能夠流傳一世實現長遠發展、因此,一部好的3D電影,既應該有精湛、先進的技術,還應該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以及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時代精神與時代價值觀,通過觀影讓觀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使3D流傳於世、
4、2加快3D電影美學的發展、利用3D技術創造的充滿新奇的電影,雖然能夠帶給人新奇的視覺享受,但是並不是電影美學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因為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電影美學包括表達方式、藝術種類等,基於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體,向人們展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場景的同時,讓人們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即使3D技術帶給人的新鮮感消退,但是依然能夠依靠3D的美學特性,讓觀眾銘記於心,例如,《飛屋環游記》、《愛麗絲夢遊仙境》、《阿凡達》等,既能夠帶給觀眾豐富、刺激、新鮮的視覺感受,又能夠表達電影美學,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3D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3D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電影製作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並且3D技術的應用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嘗試,而是充分的利用3D技術創造影視作品所需要的各種場景、人物、動作、表情等,該種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對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實現3D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應該重視技術自身的創新性,還應該重視電影的內涵以及美學特徵,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多觀眾的喜愛,並實現3D電影長流於世,為實現電影行業的健康、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Ⅳ 3D電影是怎麼實現的立體感是如何產生的
3D電影的拍攝不同於2D電影,它會模仿了我們的眼睛,使用兩台攝像機對同一個場景進行拍攝,我們就可以得到略有不同的兩段影片。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讓我們兩隻眼睛分別接受這兩段影片。 電影屏幕就只有一張布,要讓兩隻眼睛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要靠3D眼鏡了。我們平時看見一個物體是因為光進入了我們眼睛,我們而能分辨出光有不同顏色,因此最初的3D眼鏡的左右鏡片分別是紅色和藍色,電影拍攝時也使用不同顏色的鏡頭,因此兩段影片顏色有所不同,然後它們就可以分別透過3D眼鏡的鏡片進入我們的眼中,最後再經過大腦合成一幅讓我們產生立體感的3D影 片
Ⅳ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阿凡達》採用3D技術,將電影屏幕變成了一個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處理。因為兩隻眼睛位置的區別,每隻眼睛看到的圖像都有細微的不同。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讓我們能夠分辨出距離感。3D電影原理就是如此———讓兩隻眼睛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剩下的就讓大腦自動完成吧。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
Ⅵ 3D電影越來越多,觀眾的觀影體驗越來越好,3D電影的原理是什麼
3D電影的原理是利用兩個鏡頭,像人的眼睛一樣,對場景進行雙重觀察。通過兩台放映機,圖像顯示兩個視點,使兩個略有不同的圖像顯示在屏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會重疊,有些模糊,要看到立體圖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邊的圖像,在右眼只看到右邊的圖像。首先,我們應該了解3D電影的原理和特點。
從原理上解釋,紅藍立體電影一般是左眼看紅,右眼看藍,畫面也是紅藍錯位。用初中物理知識就可以解釋,紅色鏡頭只有紅光可以通過,藍色鏡頭只有藍光可以通過;這樣一來,左眼的鏡頭過濾掉畫面中的藍色部分,只看到紅色部分,而右眼過濾掉紅色部分,只看到藍色部分,這樣左右眼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形成立體印象。3D不能在普通電腦或電視上播放,因為電影院製作的圖片是由兩台投影儀投射出來的,它利用了光線的 "振動方向 "原理。通過特殊的偏振式3D眼鏡,不同的圖像可以被我們的左眼和右眼接收,從而達到3D效果。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Ⅶ 什麼是3D電影!
3D電影就是「三維電影」(英語:3-D film),是使用一種立體鏡視覺顯示系統,再制畫面將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體顯現成像,令觀眾對影像產生非現實的立體深度。
技術上,通常採用兩台攝影機擺設,同步拍攝影像,取得主體左右側體的立體感。觀看時,觀眾的視覺皮層會自動對圖像結合為單一三維影像畫面。現代電腦技術已能夠不採用傳統雙機拍攝,使用CGI電腦特效製作三維電影。欣賞時需要配戴合適的立體眼鏡。
鏡片其實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時我們只有用兩隻眼鏡看物體才能產生立體感,如果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同時攝下電影場景的像,製成正片。
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用振動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先偏振光重疊地放映到銀幕上,人眼通過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獨立的一個圖像。 就會像直接觀看時那樣產生立體的感覺。
(7)課題製作用3D顯示拍3D電影擴展閱讀:
1、歷史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 3D等技術發展及《阿凡達》等三維電影流行後,立體影片才近一步被廣泛推廣。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2、技術
電腦生成圖像為使用計算機產生的影像,更精確的如應用在影片中的3D特效,還有在電視節目、廣告及印刷媒體中也很常見。在電腦游戲中常使用的即時運算圖形都屬於CGI的范圍,也有些是用來做過場或是介紹用頁面。
在影院看的是立體版本的IMAX和 RealD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RealD則採用雙投影機及圓偏振光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影像。
Ⅷ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Ⅸ 3d電影是利用什麼原理
3d電影原理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3d電影原理是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
3D立體電影的_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準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_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_聚功能將左、右像迭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3D立體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3D電影眼鏡主要有紅藍紅青3D眼鏡、偏振鏡和液晶快門眼鏡。紅藍紅青3D眼鏡,這種眼鏡分很多顏色類型,比較多見的是紅藍和紅青的,這種顏色區別必須用於相對應顏色的3D圖像,否則會效果很差乃至看不到效果。這種眼鏡歷史悠久,又因其廉價、實惠、幾乎不存在維護費用,適用性好的特點,被早期3D電影或者3D網路電影較多採用。但因為光通量不足,顯示畫面往往較暗。
以上就是小編收集整理出來的,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Ⅹ 3D電影為何能讓人身臨其境,怎麼做到的
去電影院看了3D電影的朋友們都了解,戴上3D眼鏡便會讓你有配對的體會,是啥讓電影這般的栩栩如生起來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大家的二隻眼睛能夠分辨物件的間距,造成立體的覺得。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用上下兩個拍攝同拍攝,而在播映時所拍的兩個電影同歩到顯示屏上邊,當觀眾們戴上3D眼鏡的情況下,根據相應的光學原理,就可以造成立體的實際效果。
三,3D電影盡管十分漂亮,對身體的損害卻十分大
看多了3D電影會使我們的眼睛疲憊,由於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看東西自身便是立體的,但是3D電影必須人們的眼睛持續的開展調整才可以融入面前的景象。假如長期的觀查,讓目光持續的對焦會造成眼睛疲憊的狀況。發生眼睛干預,痛疼等不適感的情形產生。
與此同時3D的作用十分真實,畫面轉換過快,人的眼睛向人的大腦持續的傳送已經動的信息內容,假如長期的觀查,眨眼睛的頻次降低,會造成眼睛視力下降;而且3D眼鏡是公共的物件,要是沒有消毒殺菌得話會造成眼睛遭受病菌的感柒,而引起眼睛疾病的產生。
3D電影主要是由2個不一樣的畫面,通過3D眼鏡再相互配合人的大腦標示將畫面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立體,真實的畫面。3D電影盡管漂亮,可不可以長期的收看,以防造成眼睛的不適感。針對發育階段的少年兒童和眼睛有病症,血壓高,心臟疾病,有暈機的群體都不宜看這個型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