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3d多少幀

電影3d多少幀

發布時間:2023-08-19 16:10:42

㈠ 電影的幀速率是多少

雖然是10年的問題了,但還是想說一下,電影是24幀每秒,國際標准,前幾年也是因為3D電影的出現,才有的48幀每秒的高幀電影,別讓樓上那人給忽悠了...

㈡ 廣州假期必看IMAX、杜比影院、LUXE、CINITY、PRIME巨幕、CGS中國巨幕等廳之間區別以及選擇

想得到電影周邊可以問下電影院前台,一般片方會發物料(海報,禮品)給影城
歸回真題,現在開始
本文章包含:IMAX、杜比影院、CGS中國巨幕(DMAX)、LUXE、CINITY、SCREENX等廳,但數據可能並不標准,敬請諒解且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意見/想法。
任何影廳都會有亮度衰弱,色彩衰退,建議買新不買舊,開業時間查查
買院線電影票推薦去某魚,價格一般都會比淘票票,貓眼便宜幾塊錢到十幾塊
不要相信電影院所說的高色域,高對比度,高亮度,除弊乎非它拿出數據來,不然就是撒流氓。不說氙燈LUXE,因為他沒有什麼好說的技術,就當一個巨幕realD廳
個人觀感:激光IMAX>杜比影院>CINITY>數字IMAX>(激光)CGS中國巨幕=(激光)LUXE>realD-6FL>PRIME>SCREENX>**MAX>其他
IMAX廳-電影廳中的蘋果廣州推薦:美亞,萬勝圍萬達
√美亞的幕有點事故,沒換,但確實算是廣州頂級IMAX
萬勝圍據說是廣州最大,
什麼你說省科學中心,那個IMAX設備早撤走了,只剩下個幕
x樂峰飛揚,哈哈,不展開細講,這個盡源純量不去,還巨貴
IMAX是一套成熟的系統,從拍攝到放映都會看到他的名字,最近的《信條》《星際穿越》《八佰》看見過IMAX的名字吧。
(1)IMAX廳分成3大類
O.IMAX銀幕標准尺寸:寬22m,高16m,層高4m的居民樓來算,他已經四層樓高了。
IMAX票價貴是因為影廳造價貴,但真一分錢一分貨
1.(70mm)膠片IMAX
可惜的是膠片IMAX在中國只有科教館里有,且播放科教片,不做商用(國外膠片IMAX有用做商用的)
PS.廣東科學館的膠片IMAX已經撤出
1.畫面解析度:18K
2.放映機數量:1
3.聲道:5.1
4.畫幅比:1.43:1
2.數字IMAX(IMAX OIGITAL)
1.畫面解析度:2k(2040x1024)
2.放映機數量:2
3.聲道:5.1
4.畫幅比:多為1.85:1
5.亮度:3D:5.5FL
6.對比度:2800:1(2D)
3激光IMAX(LASER IMAX)
4造價:700w-800w R(數字)
1.畫面解析度:4k(4096x2160)
2.放映機數量:1代激光(IMAX GT Laser):2
2代/新一代(單機雙鏡頭)激光(IMAX Commercial Laser):1
3.聲道:5.1/12.1
4.畫幅比:1代激光:1.43:1
2代激光:1.90:1
5.亮度:杜比影院>一代激光>二代激光>數字
6.對比度:8000:1(2D)
4Lie Max
顧名思義,尺寸虛假的IMAX,進去你可能發現怎麼才12MX9M?
一般Lie Max都是數字IMAX,所以買票前在手機看看座位多不多,座位少的一般是Lie Max
體驗:膠片IMAX>1代>2代激光>數字IMAX>Lie MAX
杜比影院-電影廳中另一個蘋果∵Dolby Cinema = Dolby Vision+Dolby Atmos+Dolby 3D(杜比影院=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杜比3D)
Dolby Atoms = 杜比全景聲廳
∴杜比全景聲/杜比巨幕/杜比廳≠杜比影院
1.畫面解析度:4k/60幀(4096x2160)
2k/120幀(2040x1024)
2.放映機數量:2/1
3.聲道:杜比全景聲
4.畫幅比:1:85:1
5.亮度:3D:14FL
2D:31FL
6.對比度:杜比視界:100,0000:1 , HDR10+
7.杜比3D:杜比則採用了色分離3D技術,而非主流的偏振3D技術,因此3D眼鏡也是特製的分色式眼鏡,所以進場時會給你杜比專門的3D眼睛(不見了賠300大洋)
廣州/佛山推薦:(白雲)白雲匯
杜比影院門口一定有杜比影院的標,不如就不是
我看隱形人,營造氛圍最好的只屬杜比影院,不吹,音響全開自己試過就知道。
指望CGS營造氛圍,這有點難
雹卜咐佛山金沙洲萬達的杜比影院那個目測是偏色杜比,亮度不夠,不推薦。
按摩椅已撤走!懂得都懂
CGS中國巨幕廳(DMAX廳)-電影廳中的小米
CGS中國巨幕都是經過一點點加工後拉大而已,然後就叫專屬片源了,但DMAX沒中國巨幕的專屬片源,所以只是普通拉大
CGS中國巨幕氙燈版本毛病不少,千萬不要靠近過於銀幕觀影,不然會發現很多瑕疵:
1字幕發虛,畫面發虛,亮度不足,2D跟看3D一樣(或許氙燈壽命到了不換)廣州該問題影城:YES夢*影城(動感小西*CGS店)地址荔灣路,已排雷。
這種問題,還是聯系技術人員吧,激光版CGS這種問題不明顯
2部分電影(唐探3)靠近銀幕觀影會發現字幕紫邊問題。問題影城:金沙洲永旺夢*城CGS店
3DMAX盡量不去,開業太久了,基本都是13年左右,3D亮度不夠
有些高級點的CGS中國巨幕廳後面後帶有THX認證
THX認證:還原電影製作者聽到的聲音到影廳,一般帶有thx認證的影廳有杜比全景聲,但有杜比全景聲的CGS不一定有THX認證(影廳名會帶有THX認證)
但有THX的CGS也不一定好:
1中船匯CGS有邊緣紫邊綠邊的情況,是畫面,不是邊緣綠邊。
2永旺CGS有字體邊緣發紫的情況。
THX認證的中國巨幕一般會比部分數字IMAX好,但按廣州這情況可不一定,還是推薦去新CGS,老一點的CGS就不要去了,目前今年新開了珠影飛揚CGS(南村萬博天河城),珠影飛揚的銀幕尺寸特別小,不推薦去。
CGS系統一般分為五代,而且數據不對外公開,廣州5.0的CGS在融創樂園播放特效,不播放電影
1氙燈版CGS中國巨幕:
一般為早期的CGS中國巨幕,為了節約成本而出生
1.畫面解析度:2k
2.放映機數量:1/2
3.聲道:11.1/GDC/杜比全景聲
但是(氙燈)巨幕的維護不佳,會出現字幕重疊,3d亮度不夠,影院拒不承認等情況,奈何屏攝違法,不敢隨意po圖。哈哈影院拒不承認也是沒誰了。應該是故意眼瞎~
這個叫不提吧,廣州CGS建議去提名過的影城看,那些是體驗過我認為好的。
2激光版CGS中國巨幕:
一般為後期建設的CGS中國巨幕,購票時大多表面CGS中國巨幕激光廳。
1.畫面解析度:2k/4k
2.放映機數量:1/2
3.聲道:11.1/GDC/杜比全景聲
雙機例子:花都博納
3小廳激光高亮版CGS中國巨幕
近年興起的造價便宜於以上兩種
1.畫面解析度:4k
2.放映機數量:1
3.聲道:11.1/GDC/杜比全景聲
4.幀率:60幀
例如:海珠中船匯,珠影飛揚
LUXE廳
這個放映事故可比CGS少的多了,廣州還沒發現CGS那麼多毛病
LUXE分成氙燈和激光,兩者區別不大,但是激光LUXE使用了特殊的幕布,效果較好於氙燈。
屬於realD中一個巨幕分支,用了realD最好的技術:
屏幕周圍亮度不出現較大衰減
激光LUXE幕布
1.畫面解析度:2k/4k
2.放映機數量:2/1
3.聲道:杜比全景聲/5.1/DTS:X(GDC)
4.畫幅比:2.35:1
5.激光LUXE亮度:3D:20FL
2D:12FL
目前對LUXE不太感冒,只去過兩家體驗過氙燈LUXE,一般是我看愛情片,文藝片時候去的,比如《一秒鍾》。
realD-6FL因為某些realD影廳延長氙燈使用時間,所以推出realD-6FL廳,認證氙燈達到6FL的影廳,可以放心觀看
CINITY-為李安所生的激光電影廳
中影(中國巨幕)已經收購了CINITY的股份,未來很有可能合並,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20幀(秒120個畫面刷新,但是必須電影片源支持)+4k解析度=CINITY
CINITY的亮度挺過關的,能和杜比影院打架,可是沉浸感體驗不如杜比影院,CINITY的音響只會響,可能是版CINITY版本自己都調教,而杜比的音響也響,但效果比CINITY好,起碼不會破音。
音響體驗:杜比影院>激光IMAX>CINITY>數字IMAX>CGS
我體驗過的大多CGS的杜比全景聲有版本區別5.1和Atmos,二者差別十分大,在CGS中國巨幕廳你是很難體驗到後面的音響有聲音,包括左後右後,所以去CGS中國巨幕看千萬別坐太後,體驗會很差,而IMAX的左後和右後兩個音響特別猛。
目前已知CINITY技術(120+4k)能應用的電影:
李安-《比利_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
AMR轉制:《金剛川》《唐探3》《怒火重案》《長津湖》
有跟IMAX的DMR轉制名字差多但能從60幀轉120幀的高科技,但本來片源就60幀(一秒刷新60幀),怎麼搞到120幀(多出本來沒有的60幀?)就不得而知了,感覺這60幀是「無中生有」?或者插幀,小白不知道,求解釋
所以你平時去CINITY看的是花CINITY價格卻很難體驗到120幀的體驗。有120幀的影片都會在CINITY出品的海報上印刷,難道自己有賣點不宣傳么(偷笑)
AMR轉制,可以把普通影片轉制(amr)120幀影片,目前貌似只有《金剛川》《唐探3》
對了,不得不提一句:CGS和CINITY有融合廳,目前在北京的小西天。
廣州CINITY推薦珠影飛揚(番禺天河城)
畫幅:貌似有1.9還是1.85 1.87等尺寸
PRIME巨幕廳(萬達巨幕)-不建議觀影
一樣的,分成單機激光和氙燈,近年出現的巨幕
技術不成熟,不推薦。
PRIME巨幕介紹1.畫面解析度:2k?
2.放映機數量:1/2
3.聲道:杜比全景聲/5.1/DTS:X(GDC)
4.畫幅比:多為2.35:1
5.幀率:3D:60幀
2D:120幀
題外電影廳:
14DX with SCREEN 三面屏與4DX二合一的融合廳。
首先吐槽第一個科技:三面屏
但是中間的是一幕左右兩邊的值是投影(畫質720p那樣)而已,而且投影效果極差,有些三面屏廳牆上還有音響,都投影到音響上
選座選較後幾排,不然你看不全側面投影
&nbs

㈢ 電影里,4K、3D、IMAX這些概念到底什麼區別

4K、3D、IMAX並不是一個意義上的,所以沒有辦法單純的對比區別。

3D指的是立體顯示技術,4K則是數字電影的解析度,IMAX(即Image Maximum的縮寫)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彼此之間並不沖突。所以我們也能在電影院享受到4K+3D、3D+IMAX、或者4K+IMAX的震撼逼真效果。

1、4K,是一種高清顯示技術。主要應用於電視行業、電影行業、手機行業等。2004年7月1日,由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組成的數字電影推進聯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修訂並推出了其技術文檔4.0行業標准,規定的數字影院清晰度分為兩級,即DCI2K(2048x1080,每秒24幀或48幀)和DCI 4K(4096x2160像素,最低每秒60幀),其中DCI 4K(4096x2160)的信息量則是高清電視的4倍多。

2、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就是三維圖形。在計算機里顯示3d圖形,就是說在平面里顯示三維圖形。不像現實世界裡,真實的三維空間,有真實的距離空間。計算機里只是看起來很像真實世界,因此在計算機顯示的3d圖形,就是讓人眼看上就像真的一樣。人眼有一個特性就是近大遠小,就會形成立體感。

3、IMAX影片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析度,而採用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其專用攝影機攝制,然後沖印成70毫米膠片,傳統70毫米膠片的影像尺寸為48.5毫米×22.1 毫米,而IMAX膠片的影像尺寸為69.6毫米×48.5毫米,即「15/70」格式——膠片每格上有15個齒孔。因此,IMAX影片的每格畫面的感光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每格畫面的10倍、傳統70毫米膠片的3倍。從而決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電影更清晰、更亮麗。

拓展資料:

解析度為4K的數字電影可以製作成立體的(即4K+3D),在IMAX影院放映的電影也可以製作成立體的(即IMAX+3D)。但是,並沒有「4K+IMAX」這種東西,原因有二:

一,「解析度」這個概念是用來衡量畫面清晰度的,主要是針對數字電影而言(這很好理解,膠片上的感光物質可不是像數碼感光晶元一樣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像素),而普通拍電影的35毫米膠片的清晰度會比4K數字電影略好。但膠片電影在拷貝、發行、放映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被損傷(看過老電影的童鞋應該對畫面上閃動的劃痕還會有印象的),其清晰度立馬就降到4K以下了。而正宗的IMAX電影是指用專用的70毫米膠片拍攝而成,解析度能夠達到6K量級,但由於IMAX的屏幕比普通屏幕大,所以清晰度與4K電影相當。

二,IMAX除了是一套電影系統之外,還是一家加拿大公司的名字,而這套電影系統正是由這家公司所有,IMAX影廳的經營是獨家壟斷的,別家的4K放映設備不能進入。

㈣ 幀頻什麼意思,越快約好還是慢好

幀頻指每秒播放的幀數,設置應適當才好,幀頻數太大,播放的速度就很快,感覺一跳一跳的。幀頻數太小,播放速度就很慢,感覺一頓一頓的。

㈤ 60幀裁切什麼意思

以60的刷新率裁切。
60幀的意思是說:每秒屏幕刷新60次。
幀率(Frame rate)是用於測量顯示幀數的量度。所謂的測量單位為:每秒顯示幀數(Frames per Second,簡稱:FPS)或「赫茲」(Hz)。
60幀3D是一種電影的創作格式,指每秒60幅畫面的3D電影製作,普通3D是23幀,也就是每秒24張畫面,60幀就是每秒60張畫面。3D是英文 Three Dimensions的簡稱,中文是指三維,三個維度,三個坐標,即有長,寬,高。
60fps意思是游戲的幀數為60幀,是一般游戲的常用幀數。FPS越高,則對顯卡的處理能力要求越高。電腦中所顯示的畫面,都是由顯卡來進行輸出的,因此屏幕上每個像素的填充都得由顯卡來進行計算、輸出。

㈥ 為什麼電影很少以60幀的形式拍攝播放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對於觀眾而言,亮度、清晰度、流暢度是觀眾衡量一部電影在技術層面是否優秀的三個最直觀標准。業內,RealD公司推出的3D電影放映6FL認證,是針對亮度;而大家經常聽到的2K、4K標准,是針對清晰度;如今熱炒的24幀、60幀、120幀,則是針對流暢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觀,那麼流暢度到底代表什麼,所謂的「幀」又是什麼鬼,「貞子」么?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電影是「運動的」,是因為人類有視覺暫留現象。在電影術語中,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作一「幀」或是一「格」,要讓人覺得一個圖像是連續流暢運動著的,那麼至少每一秒鍾要連續播放24張連拍畫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國際通用的24幀標准。顯而易見,不管哪個標准,幀數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觀眾就能看到更多細節,觀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看的視頻都是普通的每秒24幀,高端一點的電影一般會採用48幀,60幀的就更少了。

上圖可以看出,24W虛還有卡頓,24幀已經很流暢但略抖動,60幀非常流暢且清晰。

只有一句話: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超真實體驗」。但由於支持這種牛叉技術的影院太過少數,一般沒有機會體驗到!如果說,24幀屬於「入門"級,那60幀也將是一場「質的飛躍」。

不少觀眾在對比了24幀和60幀兩種格式影片後,還是表示有不少區別,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60幀的電影由於每秒放映的圖片比24幀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暢,同時讓電影細節更充實,一切細小的平時不被關注的細節都將呈現得一清二楚。此外,60幀格式讓電影中的人更加立體,特別是特寫鏡頭。總體來說,60幀的影片有更多細節,更有立體感,運動中的物體也更加清晰。觀影後,大多數影迷對身臨其境的3D電影有了新的認同,高清及真實的3D立體畫面,會讓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覺自己就在影片現場。」還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說24幀3D電影像是透過窗戶向外眺望的話,那麼60幀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著外面看。

要說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60fps的播放規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就要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顛覆性改變。

3D大家都比較了解,4K解析度的播放設備也逐漸開始應用,iPhone 6s已經能拍攝4K視頻,最後這個120fps才是李安這次冒險的重頭戲,他這是把電影拍攝的幀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李安帶來的技術革新意義堪比當年的《阿凡達》在3D電影上的技術革新。

120幀/秒,或許將和VR一樣成為電影的下一個關鍵詞。從24到120,電影拍攝幀率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其實早期的電影拍攝並沒有一個標准,因為那時候採用的是手搖式攝影裝置,拍攝的時候難免會有拍攝速度不統一,而且幀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說愛迪生的電影是以40幀/秒拍攝的,而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是以16幀/秒拍攝的。

後來發展到有聲電影,引入了同期錄音技術,可將聲畫同時錄制到膠片上,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話,音軌上就會有太多的表面雜音,於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准。

超過24幀/秒拍攝的電影就叫「超高幀」電影,有很多電影嘗試以超高幀拍攝:1950年誕生了「全景電影」(也叫西尼拉瑪),這種電影使用3台攝影機分別拍攝3條方形素材,然後由3台放映機無縫拼接,投影到銀幕上,以產生3倍寬高比的影像,這種電影是以26幀/秒拍攝的,主要是拍攝風光電影,後來由於放映設備昂貴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1992年的塞爾維亞世界博覽會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術拍攝的電影《Momentum》是以48幀/秒拍攝的。1999年誕生了Maxivision 48技術,是結合了48幀/秒和35mm膠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推廣,但是大多數影院依然採用24幀/秒的放映設備,所以Maxivision仍沒有得到廣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旗下的Showscan視效工作室,在著力推廣高幀率(60幀/秒)結合70mm拍攝技術(能科學上網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介紹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紙上談兵,除了幾部試驗性的短片,他們還沒有嘗試長片拍攝。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幀率拍攝,是因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解決攝影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頻閃或晃動問題,帶來更舒適的3D和無可比擬的敏銳與真實感。但這仍然只是理論,因為還從沒有人看過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即便這些都被完美地實現了,這個世界上也幾乎沒有地方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採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2012年,彼得·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採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後繼兩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 游戲 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並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對此,彼得大帝回應說,「(你們這群沒見識的凡人)等你們習慣了就好了」。李安所採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稱為「Immersive Digital」(還未有官方的名稱,網友譯版是「沉浸數字式」),是第一次將3D、4K、120幀/秒這幾種規格結合到一起。

120幀/秒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影習慣,比如說3D技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也有諸如畫面太暗、會暈的抱怨,李安要解決的問題比彼得·傑克遜還要大,48幀/秒已經給人一種不適應感,120幀/秒帶來的觀影感受肯定是顛覆性的。

但是李安並不是受彼得·傑克遜的啟發,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啟發,他在拍《少年派》的時候在3D技術上就參考過卡梅隆等人的意見,所有人都告訴他,用24幀/秒拍3D會加大本來就有的頻閃(就是看3D的時候會覺得暈的原因),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解決辦法,只能妥協。

後來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幀率拍攝《阿凡達2》,給了李安啟發,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於是就想到用4K技術來解決清晰率的問題,最終選擇120幀/秒,其實是為了省錢——120幀/秒正好同時是24幀/秒(電影通用)和30幀/秒(電視通用)的整倍數,就可以用同一種格式製作電視和電影。而李安認為《半場無戰事》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感受」,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想辦法讓觀眾體驗,給他們一種全新的經歷。」李安接受3D技術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術的導演和製作公司的意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就連我們普通觀眾也認為像《阿凡達》、漫威的大場面動作電影才應該用3D,而《建國大業》那種敘事性電影用3D簡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認為:

「2D和3D最大的區別在於面部拍攝,而不是在於動作或大場面,我覺得2D更適合動作片,而3D更適合拍劇情片,因為3D可以營造更親密的感受。」

所以他對於伊拉克戰場和中場表演兩種不同的主要場景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處理,戰場場景會盡可能地呈現「真實」鏡頭,也就是用120幀/秒拍攝,預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員跑動的過程中,鏡頭幾乎沒有一點搖晃的感覺。

而中場表演場景是在 體育 館內,有大量的舞台燈光照明,為了避免大家都擔心的背景過於虛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鏡頭(比如無光照的觀眾席)使用了120幀/秒拍攝。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對於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寫鏡頭非常多,著重刻畫他的表情和情緒,因為背景虛化本來就很適合大頭特寫,而中場表演的鏡頭則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鍾的片段之後,(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起來他(李安)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全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我簡直激動地顫抖了。」

卡梅隆看過之後更是覺得3D、4K、120幀/秒將成為行業內的最高規格標准,有觀眾評論「這段11分鍾的電影讓我覺得鏡頭、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畫面。」其實120幀/秒更大的問題是放映,就連李安自己在拍攝過程中都沒法看到最終效果,因為技術負擔太大了,他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只能用3D、2K、60幀/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鍾試映,是採用了科視的雙4K激光投影機和贏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伺服器,配備杜比3D眼鏡,而且當時他們面向的是NAB的行業內技術人員,沒有人比他們更懂行,所以獲得的大多是驚嘆和贊譽。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李安就要有準備面對整個電影行業的顛覆性改變。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120fps的播放規格,普通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也無法預料,至今為止索尼還沒有宣布這部電影將如何大范圍上映,為了陪李安冒險,索尼在盡可能地尋找方式,甚至考慮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終為了大范圍上映,很有可能他們只能把標准起碼降低到60幀/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樣,都站在了先驅者的行列,希望能通過這種革命讓電影院看電影重新變成一種朝聖般的體驗,一種在電腦手機上無法比擬的體驗,如果可以讓人們重新走入電影院,那麼即使是要讓全世界所有的電影院都更換新的放映設備也是值得的。

「改變人們的習慣和顛覆一種文化是非常難的,我的好奇心的確是有點旺盛,但是我已經不年輕了,我不願再等。」當他拍《斷背山》的時候,很多人勸他的演員,拍這部戲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員生涯,結果他的四位演員獲得了三個奧斯卡演技提名,當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部小說太難銀幕化了,這是自討苦吃,然後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現在,幾乎沒有人對李安說「不可能」三個字。對於《半場無戰事》,想借用一部電影的名字《好戲還在後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我是曉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少60幀

的電影在影院播放,回答問題前先舉個例子。

據說大導演卡梅隆也大力推進電影的60幀拍攝規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更高的幀數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眾更喜歡看。

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也是阻礙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導演不願意冒險用60幀是因為據說幀率太高會太有現場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覺。

高幀畫面之下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會大幅減少頻閃,就是說能讓觀眾看清楚快速運動物體的細節。同時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員化妝的細節。那體驗感就不用說了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幾乎3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更加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拍攝的幀數提升之後,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光有高速拍攝的設備還不夠,還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設備。高幀數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攝,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則在24幀的器材上無法正常播放,這個器材費用也是相當高。

總結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會體現在票價上,你會為這些電影的流暢感多花錢買票莫

也有一種陰謀論者認為高幀率電影,實際上是某個投機取巧的道德水準極低的導演及其一群幫凶炒作出來的損人利己的。大家認為呢

因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影院都是30幀的播放器,60幀的很少,150幀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國那幾家大影院,幀又叫刷新率,為什麼60幀和120幀播放電影的電影院這么少呢?

其一:因為30幀拍攝播放電影已經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電腦一樣,你出一個更好的電腦操作系統,但是市場已經被Windows占據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時間,拍攝60幀電影成本也相對昂貴,你拍攝的60幀電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還達不到60幀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其二:60幀電影的優點是畫面更佳的流暢,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接觸過60幀的電影,或者說,壓根就分辨不出來它二者的區別,人們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間,30-60-120幀越高,人們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帶來的疲憊感也就越大,這也導致了,本來接觸了120幀的電影的人,卻被眼睛疲勞勸退

其三:網路普及率,如果說電影院里60幀電影很少,網上的電影資源相對也更少,是大眾了解的比較少,電視機廠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電視機,大眾也不會去買單

總結,30幀電影和60幀電影就好像 汽車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樣,一個是夠用,一個是體驗

我是影視大公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面就你的問題我發表一些我的看法。從業內人士的一些說法來說,首先是技術問題,電影界並不存在全片補幀的操作,那我們假設有,要怎麼補幀呢?你覺得能像普通人在電腦上開個AE裝個Twixtor隨便調調參數就能做到的嗎?肯定不是啊,電影工業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和普通的視頻工作者日常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劇本不是隨便寫寫就能開拍的,攝影不是按下開始按鈕就能拍的,剪輯不是把素材導入軟體就可以開始拼素材的,調色和特效也不是拿過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電影工業中有補幀這個環節,那一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和技術。而且補幀技術依賴的是計算機軟體(不同方法的補幀依賴的具體原理不同),目前的補幀軟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電影工業水平(這里說的是「工業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專業水平」),

就算是業余工作者,也會選擇適合補幀和不適合補幀的鏡頭,有些鏡頭就是不適合補幀,或者說補出來就是一坨花屏果凍,在軟體基礎達不到的情況下,再厲害的「補幀師」也沒法做到全片完美補幀,而電影工業是不可能允許「補幀」果凍這種低級問題出現的,即使劇組自己不重視,不在乎,也絕對過不了電影審查(是的,電影審查不止是政治審查,還有技術審查,不過普通觀眾並不關心技術審查)

其次是成本問題,前面說了補幀如果要加入電影工業環節,也肯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要有專業的「補幀師」來操作,即使技術達標,補完一部電影上千個鏡頭上百分鍾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力?多少時間?而且不光是補幀這個操作要錢,後期渲染也是要錢的,不僅渲染要錢,調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幀補成60幀,成本翻了好幾倍,這些錢加起來絕對不比調色和特效的錢少,所以說題主說的「這個操作成本極低」就是個臆想的結論,根本不成立。有這閑錢我幹嘛不直接拍攝的時候拍60幀?太貴了,所以導演們遵循著能看就看的原則



你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很少以60幀拍攝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60幀的影片畫面流暢,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無法適應,看的時間稍長會頭暈。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成本高,普通的24幀影片每秒的畫面只有24張,60幀的則有每秒60張,對製作人的設備要求更高,製作時間也大大延長。若是科幻電影,特效是很燒錢的,而60幀的特效要比24幀多一倍還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長,這也是阻礙60幀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謝謝 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幀的電影很少,因為從拍攝到後期,成本都相對很大

視頻比特率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圖像質量視覺效果可以提高名線,增加幀數可以提高到60幀以上,尤其是25/30幀的圖像質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幀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幀和1080p60幀會選擇其中一個嗎?目前,60多個屏幕144,240多種屏幕顏色δ e是性價比,考慮到圖像質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後幀數的提高。

參考藝術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暢 330kbps 640x6025fps

這是2018年12月的數據。要升級到60幀,需要將圖像質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5g還可以將互聯網視頻幀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數據72幀再次是分數,幀速率使視覺感覺慢得多。VR視頻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幀數、更高的 游戲 和對幀速率的追求。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追求下一個圖像質量,追求幀速率,現在平面視頻、 游戲 已經開始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並要求圖像質量,VR尚未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攝圖片張數不同;

60幀/秒每秒鍾拍攝60張圖片,30幀/秒每秒鍾拍攝30張圖片。

二、畫面流暢度同;

60幀/秒畫面細節更豐富。幀數越高畫面越流暢。 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像,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因此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

三、同一時間下的視頻內存大小不同。

幀數 (fps) 越高,所顯示的動作就會越流暢,文件大小越大。拍攝視頻時60幀/秒視頻內存大於30幀/秒視頻內存

因為人眼一般用24幀或者25幀就可以感覺到很流暢的效果,60幀雖然更加流暢,但是人眼時間看久之後會覺得很累,因為60幀超過了人眼處理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看60幀視頻時雖然很流暢,但是又覺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滿意希望可以給個贊和關注哦,個人日常分享數碼評測,歡迎來主頁看一看。

閱讀全文

與電影3d多少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應該怎麼過去 瀏覽:359
韓國影評電影 瀏覽:857
日本反映初為人母現狀的電影 瀏覽:645
韓國黑道電影推薦國語 瀏覽:163
韓國十九禁電影床片段 瀏覽:888
致敬無名英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19
日本理論電影片免費看 瀏覽:113
關於奇異博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9
萬枚導彈毀滅地球什麼電影 瀏覽:305
購買電影票哪個最劃算 瀏覽:182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戰電影 瀏覽:391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電影 瀏覽:899
第一集下載電影毛片 瀏覽:327
2018有什麼青春勵志電影 瀏覽:791
販毒卧底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韓國電影年輕的表妹 瀏覽:535
筆記本電腦投影電影機上網 瀏覽:836
2018年恐怖科幻vip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3
小汽車比賽電影動漫 瀏覽:786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