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製作剪輯的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導讀】影視製作剪輯基礎知識,指拍攝完成後需要完成的影視製作工作,包括非線性剪輯、特效合成、色彩校正、三維動畫、二維動畫、節目包裝、音樂配音合成、錄音產品等。那麼,今天小編挑選了一小部分來為大家做詳細的分享,一起來看看吧!
1、特效
在電影和電視中,人工幻覺和幻覺被稱為特殊效果(也稱為特殊效果)。電影製作人利用它們來避免讓演員陷入危險,降低製作電影的成本,或者只是為了讓電影更吸引人。其中一些是3D和Maya的結合。還可以模擬真實場景,如CS游戲中的射擊場景、真實記錄、真實表演等。
2、電影動畫
影視3d動畫涉及影視特效創作、前期拍攝、影視3d動畫、影視特效後期合成、影視特效動畫等。隨著計算機在影視領域的擴展和製作軟體的增加,3D數字圖像技術擴展了影視拍攝的局限性,彌補了拍攝在視覺效果上的不足。在某種程度上,由於預算成本、戶外天氣、季節變化等原因,電腦製作的成本遠遠低於實際的拍攝成本,為攝制組節省了時間。製作特效動畫的電腦硬體是一個三維數碼工作站。專業製作有電腦、電影、美術、電影、音樂等。影視3D動畫從簡單的特效到復雜的影視3D場景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
3、電影合成
電影合成是虛擬場景、物體和人物與真實場景、物體或人物的結合。影視編導與影視綜合有關。影視剪輯就是剪輯,即影視剪輯、廣告剪輯和其他圖像剪輯。這兩項工作在紙上看起來很簡單,但不要低估或低估兩者所需的綜合素質。編輯和合並應使用專業工具,如FinalCuttPro,
Avid,和其他常用的編輯系統,以及AE, Shake, Nuke,和其他合成工具。
關於影視製作剪輯的基礎知識包括哪些,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⑵ 電影後期的剪輯技巧 電影後期的剪輯技巧有哪些
1、切。合成的時候以1-2幀的疊化來代替用簡單的切,過渡會更平滑。
2、閃白。在剪輯合成時,如果不直接使用白幀疊化,後期製作可嘗試在原素材上調高亮度做一個簡單的動畫,然後再疊化。形成的畫面,亮部先泛出白色,然後整個畫面才顯白。
3、構圖。除了嚴肅、權威等表現場景外,盡量採用不對稱構圖法;盡可能地從視頻製作剪輯、銜接的角度考慮構圖。不要太執著於單畫面構圖,應該全面考慮動態的、時間與空間都有變化的立體構圖。
4、聲音與畫面。對於爛高中環境聲,不必和視頻畫面的製作剪飢山輯嚴格對應,一般來說環境聲先入後出。波形圖和畫面的剪切點錯開1-2幀感覺比較好,用眼睛和耳朵去感覺,不要太執著與波型圖和剪切點的一致。要考慮聲音傳到您的機器裡面所對應的環境聲比「環境場景」可能要稍有延遲,對於一些大的場景的現場收音與後期製作,要注意這點。光速與聲音的傳遞速度相差很大。
5、畫面色彩。純黑或純白色畫面盡量避免,如果要用到黑色,可採用壓到非常暗的紅色或藍色替代。感覺片子不夠亮或不夠暗,可採用增大亮部面積或比例等相對方法解決,但要盡量避免整體加亮或減暗的絕對方法處理。金屬光澤的質感,主要原則是「金不怕黑」,也就是說金屬質感的產生必須要有暗部,盡量使用移念枝動的燈光營造流動的高光效果來替代反射貼圖,使用負值的燈光來製造暗部。
⑶ 動畫剪輯怎麼解釋
動畫的剪輯可以分為無技巧剪輯和技巧剪輯兩種,無技巧剪輯只用「切」一種方式,而技巧剪輯則包括對視頻素材的變格剪輯和技巧轉場。變格剪輯包括升格(慢鏡頭)、降格(快鏡頭)、定格、倒放和重放等五種剪輯,技巧轉場可以分為「淡」「、溶」「劃」等三種轉場。動畫技巧剪輯對於時間的改變,涉及到動畫作品的段落構成和主題思想表達,這在動畫藝術短片中較為常見。
常用軟體:Adobe premiere等
剪輯,俗稱「剪接」,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對影片的節奏、運動、時空及思想的創造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動畫變格剪輯
動畫鏡頭畫面的組接技巧,一般認為有分剪、挖剪、拼剪、分剪插接、插入鏡頭和變格剪輯等幾種。[1]除了變格剪輯之外的各種技巧,側重鏡頭素材的順序安排,不是這里我們討論的范圍。對於變格剪輯的分類和內涵,以及利用軟體的實現,眾多教材都是簡要提及,這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進而把理論和技術實踐相結合,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所謂變格剪輯,是相對於每秒鍾24格的常速正格,通過對該素材畫格的延長、縮短等技術處理,以達到改變其播放速度的效果。這種效果能夠創造動畫作品較為獨特的時間流,因為故事是在時間中展開的,對時間的壓縮延長等變格處理,也能體現創作者的審美價值觀念。從剪輯的最終追求上說,剪輯是通過鏡頭的組接,增強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准確地體現作品的主旨。變格剪輯在一定程度上,讓創作者的風格和思想得以良好的展示。
(一)動畫變格剪輯的分類
根據對動作和時空的變格處理,動畫變格剪輯分為升格(慢鏡頭)、降格(快鏡頭)、定格、倒放和重放等5種剪輯。
1.升格剪輯(慢鏡頭)
把體現正常觀看速度的每秒鍾24格延長,即升格(俗稱慢鏡頭),能夠讓時間變慢。這種鏡頭在電影中很常見,有藝術追求的創作者利用此種藝術手段傳達思想,效仿者也容易流於庸俗,如令人印象深刻和反感的,無過於男女主人公在沙灘上你追我感的慢鏡頭了。
慢鏡頭能夠讓觀眾看清畫面(往往是動作),這是它最基本的意義。在通常情況下,快速的事物僅憑人的肉眼難以觀察的到,慢鏡頭則創作出新的圖景。《殺死比爾》(2003)的動畫部分里,女殺手石井蓮槍殺汽車中的男人,子彈射出,並在男人的頭腦中穿過。
慢鏡頭有利於表達思想,產生象徵意義。如沙灘上男女追逐的慢鏡頭,則力圖表達愛情的浪漫《玩具總動員2》(1999)中牛仔姑娘回憶從前的美好生活,女主人拉著它旋轉的慢鏡頭,象徵著一種甜蜜。
慢鏡頭有利於表達思想,產生象徵意義。如沙灘上男女追逐的慢鏡頭,則力圖表達愛情的浪漫《玩具總動員2》(1999)中牛仔姑娘回憶從前的美好生活,女主人拉著它旋轉的慢鏡頭,象徵著一種甜蜜。
2.降格剪輯(快鏡頭)
降格剪輯達到的快鏡頭效果,原理是縮短了該素材的時間,即減少了畫格,如每秒鍾原本24格的畫面縮短到12格、8格、6格等,那麼在播放的時候,就是快鏡頭了。
快鏡頭的作用是加速了畫面的節奏,這在表現同一個對象時更為明顯。如表現植物的生長,可以在短時間的畫面內,看到植物有如神助地發芽成長的過程,這有利於科教知識的形象化表達。一些動作片在表現角色的打鬥、騰空等非常人動作時,也會以快鏡頭來顯示。
快鏡頭的作用是加速了畫面的節奏,這在表現同一個對象時更為明顯。如表現植物的生長,可以在短時間的畫面內,看到植物有如神助地發芽成長的過程,這有利於科教知識的形象化表達。一些動作片在表現角色的打鬥、騰空等非常人動作時,也會以快鏡頭來顯示。
快鏡頭還可以產生喜劇的效果,如把角色正常的走動加快速度等。電影的發明的初期,電影每秒鍾畫面是16格,這也是誕生了眾多的喜劇片的一個因素。
快速的剪輯是營造具有沖擊力動作的有效方式,在武俠片中,快鏡頭的運用導致了「暴雨剪輯」一詞的產生。快速剪輯是把原本每秒24格的畫面減少到8格或更少。這種手法加快了鏡頭的切換節奏,增強了影像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在電影的視覺影像層面形成的『標志性』剪輯語法,正是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獨特的美學風格所在。」[2]武俠動畫片乃至其他動作片使用了這一技巧是很自然的。《聖石傳說》(2000)由於是木偶的角色造型,肢體動作的運用,不像電腦或手繪的角色形象那樣自由,因此角色的武打動作就需要加速剪輯的速度,讓角色的「生硬」變為力量的隨意。影片開頭擒獲魔魁即運用了快速剪輯,以收到較強的運動效果。
3.定格剪輯
定格剪輯即把有代表性的畫面固定不動,延長該畫面的時間,取得照相的效果。這種方法被馬塞爾·馬爾丹稱為「畫面停頓法」,指出曾經很流行讓它用在影片的結尾處[3]。定格剪輯的藝術效果可能只有兩個突出的目的,即強調該畫面和讓時間停留。
定格剪輯可以顯示作品的風格。《迷宮物語》(1987)的第二個故事中,父女的房間就是長時間的定格畫面。旁白結合畫面敘事,這也是作品的懸疑風格的因素之一。當然,對於動畫來說,無疑也是節約製作成本的「明智之舉」。
定格剪輯同時也有交代說明的作用,如作品中間的黑底字幕(可能會結合淡出),《迷宮物語》的字幕在1987、2039、1988、1936等年代跳躍,使用的即是定格的字幕。《花田少年史》(2002)第一集在介紹家庭成員時,採用的是定格的照片效果。定格剪輯也能表達作品的思想。較為典型的例子是黑場定格在作品中的運用,如《華氏9·11》(2004)中對於恐怖撞樓事件,就以長時間的黑場來表達,即是對恐怖給人心帶來黑暗的顯示。
4.倒放剪輯
倒放剪輯是把該素材倒放,產生時間倒流般的的效果,它往往和原來的正常播放的素材放在一起,以便對比。《混沌武士》(2004)在第一集里,男青年聽著音樂在走,下面的鏡頭里,該鏡頭倒放了回去,這和作品的回憶敘事有關,產生出喜劇的效果。至於時間倒流對於人生事件的深刻意義,還缺乏有力的作品來體現。
5.重放剪輯
把一個片段畫面反復播放,就需要重放剪輯。電影拍攝中,以多機位的拍攝來重現畫面。動畫也可以進行模仿,達到同樣的效果。但這不是這里討論的重放剪輯。重放剪輯重放的是相同的素材,這些素材時間可以等同,也可以有所改變。如胡戈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2006),傾城在房頂反復脫衣服的動作,就是重放剪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