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剪輯電影片段有哪幾種手法
首先,剪輯就是通過鏡頭的組合,進行場面構建的過程。早在1920年,普多夫金確立了五個剪輯技巧,直到今天,仍是剪輯的基石。
他們是:
1、對比
2、平行
3、象徵
4、交叉剪輯
5、主題
有目的的運用剪輯,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反應。所以編劇和剪輯師都應該掌握剪輯技巧,因為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成為「觀眾的心理導師」。
1、 對比的手法是在剪輯中經常使用的。
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假設我們的片子是要講述一個忍飢挨餓者的悲慘處境,如果我們把一個富人愚蠢的暴食連接起來,那麼這個故事將會變得更加的生動。
對比剪輯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簡單對比關系基礎之上。對比的使用不光如此,我們還可以把單獨的場景甚至場景中的鏡頭,與其他場景或場景中的鏡頭連接起來,這樣,就等於間接強迫觀眾對兩個情節進行比較,使得兩方相互強化。
對比剪輯是最有效的剪輯方法之一,也是最普通最標準的方法之一。
2、 平行剪輯的手法和對比剪輯有些相似,但更加廣泛。
現在,我們虛構一個場景:一個工人,罷工的領導者之一,被判決在早上5點執行死刑。
這個段落就可以這么剪:工廠主,被判死刑工人的老闆,喝的醉醺醺的離開飯店,他看了看手錶,4點鍾。然後是被判死刑的工人——已被帶出囚室。工廠主按響門鈴,問了下時間:4點30分,囚車在重兵押解下前行。開門的傭人——死刑工人的妻子——突如其來的殘忍攻擊,酩酊大醉的工廠主,他腿上的褲腳泛起,手臂下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間慢慢的指向5點。工人被執行絞刑。
在這個例子中,兩個不想乾的事例,通過執行死刑迫近的手錶時間,平行發展。冷酷廠長手腕上的手錶,將會一直出現在觀眾的意識之中,因為它將工廠主與即將面對悲慘命運的工人聯系在了一起。
平行剪輯無疑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剪輯手法,具有相當大的發展前景。
3、 象徵剪輯手法。
在影片《罷工》的最後,槍殺工人的鏡頭中,穿插了屠宰場宰牛的鏡頭。成功的說明了,對工人的槍殺就像在屠宰場宰牛一樣。冷血,殘酷。
這種剪輯手法,可在不使用字幕的情況下,給觀眾意識中輸入了抽象的概念。
4、 在美國電影中,交叉剪輯使用十分常見。
最後段落常由同事發生並快速發展的兩個情節構成。其中一個情節的發展,依賴於另一個結果。
這種方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疑問的持續強化,給觀眾最大的刺激張力。讓觀眾不停的問:「他們還來得及嗎?他們還來得及嗎?」
5、 主題的重復,在想要強調情節的基本主題時特別有用。
例如:在一個意圖揭露沙皇政權御用教會的殘忍和虛偽的反宗教情節中,同樣的鏡頭重復了若干次:教堂的鍾聲悠揚的想起來,同時出現字幕:「教堂的鍾聲給整個世界發出忍耐和博愛的信息」重復出現,強調教會鼓吹的忍耐之愚蠢、博愛之偽善!
㈡ 誰能告訴我電影中的慢動作用於哪些場景各有哪些意味
「電影是每秒鍾24畫格的真理。[1]」而當電影的拍攝速度超過了24畫格/秒時,我們便稱之為升格拍攝,升格拍攝的畫面到了銀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電影時空上的延展放大,這便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慢鏡頭。相比於國外的電影來,香港電影對慢鏡頭的使用顯然更加頻繁,更加細碎,也更少限制和顧忌,下面便對之做一個小小的概括,看看香港電影人是如何靈活多變地運用這一拍攝手段的!
一.「暴力美學」與慢鏡頭:
早期的香港動作片中,慢鏡頭用得並不是很多。一般是兩個人進行對打,打到關鍵時刻正面人物施出絕招,一個飛腿或一記重拳打得反派跌倒在地,這時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神勇,而故意對動作場面進行時間上的誇大處理,音效上再配以人物的叫喊聲,真的非常有氣勢。但畢竟這是一種非常老套的拍攝手法,如今看起來實在有些好笑,於是很快便隨著「香港新浪潮」運動所帶來的先進手法而被淘汰。淘汰舊事物的同時,新的「暴力美學」觀也在逐步形成。這批才華橫溢的動作片導演,用他們手中的攝像機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個浪漫詩化的江湖世界。吳宇森、徐克以及他們的御用武術指導程小東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香港動作片的「黃金十年」(1986-1995)!
其實說到香港電影的「暴力美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導演吳宇森。作為邵氏「陽剛暴力美學大師」張徹的弟子,吳宇森在其1986年的「咸魚翻身」作《英雄本色》中,非常果斷地將中國傳統武術中動作的柔美和諧融入到緊張激烈的槍戰戲當中,並採用了大量的慢鏡頭來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卻是動作上的美感。此後的《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和《縱橫四海》更是將這一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比起師父張徹來,顯然在自成一派的同時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他最具實驗色彩的嘗試還是在《辣手神探》的醫院走廊槍戰中,使用動作場面非常罕見的長鏡頭來表現周潤發和梁朝偉穿行在迷宮一樣的走廊里,不斷擊斃敵人,進入電梯後又來到另一個樓梯的走廊。這個長鏡頭中五次將正常速度轉換為升格速度,基本是在兩人擊斃敵人前後身體位置互換的時候。這種速度的變化形成了槍戰場面一張一弛的節奏感,而升格放大兩人互換位置時的動作,既表明這兩人配合默契,又象徵著他們每個人心態的變化和情感的交流。鏡頭始終沒有切換,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患難真情逐漸飽滿膨脹,彌散在很少台詞的緊張環境中,傳遞出微妙的浪漫氣氛[2]!
香港電影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製造浪漫,徐克和程小東的合作更是體現了這一點(當然吳宇森不少作品中的武指也是程小東)。作為動作指導,程小東在當時的這個圈子裡絕對算是個另類。他不像袁家班、劉家班那樣注重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也不像成家班、洪家班那樣專攻妙趣橫生的諧趣打鬥,而是充分利用快慢鏡頭的相互交叉,遠景近景的不停切換來表現出一種更加富有張力的動作語言。在他的影片中,非常注重造型美學的運用。他能把林青霞、王祖賢、張曼玉和梅艷芳等不會武功的美女變為一招一式煞有模樣的武林高手,就是通過對人物造型的塑造來完成的。《東方不敗》中的黑木崖之戰以及《風雲再起》中的海船之戰,林青霞飾演的東方不敗舉手投足之間便是一代武林梟雄之風范,而《新仙鶴神針》中更是運用慢鏡將武林高手靜時的長衫飄飄和動時的天馬行空表現得靈氣十足,充分體現了武俠小說字面上所蘊含的意境。而最具小東特色的還是利用慢鏡來表現人物被對方擊敗後倒地時的動作,特別是像《武俠七公主》和《東方三俠》中多人的倒地動作,則採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對每個人物的動作造型在時間上逐一進行放大展示,使得本應狼狽不堪的倒地變成了優美飄逸的舞蹈。如此具有浪漫氣息的暴力展示,自然成了此後不少動作指導競相模仿的對象!
雖然袁家班走得比小東要傳統,但也並非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像《太極張三豐》這樣需要表現中國最柔拳法最強戰鬥力的影片,慢鏡頭的使用也就成了影片武戲成敗的關鍵所在(同樣是表現太極拳,袁和平的《太極張三豐》就遠比洪金寶的《魔教教主》要好得多)。無論是張三豐練拳時抱葉成團的神來之筆,還是張三豐大戰董天寶時揮灑自如的套路展示,都成了西方的動作指導一百年都無法炮製出來的經典!
二.文藝片與慢鏡頭:
其實文藝片更多還是同長鏡頭結合在一起的,許多世界聞名的電影大師,像小津安二郎啊,特呂弗啊,阿巴斯啊,安哲羅甫洛斯啊,侯孝賢啊,都是玩弄長鏡頭的好手。香港電影素以快速剪輯聞名,長鏡頭的運用方面自然也就忽略了許多,即使是文藝片,節奏也比其他地區的文藝片要快得多。當然慢鏡頭並不是長鏡頭,有的時候為了體現出詩意的效果,導演們還是願意提高攝像機的拍攝速度,將銀幕時間盡可能地放大,這在王家衛的文藝片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說《阿飛正傳》吧,阿飛離開生母庄園時那個反復出現的奔跑慢鏡頭,則體現了人物「無腳小鳥」般的無根性,他渴望有個歸宿的夢想破滅了,只有繼續「飛呀飛,飛呀飛」,直到自己生命終結的那一天才落下地來。而到了《東邪西毒》的幾場動作戲中,更是採用了「抽格加印」的手法,即在升格鏡頭中平均去掉動作的一部分畫格(在1-2-3-4-5-6的畫格順序中去掉1、3、5),但是並不壓縮整個鏡頭的時長,而是在空出來的地方加印動作的其他部分(變成2-2-4-4-6-6的序列)[3],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慢鏡頭表現。其實這種手法並不是為了突出打鬥的激烈,而是為了傳達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特別是西毒內心的無盡孤獨和失落,更是在一頭一尾地兩場打鬥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自從九七回歸以來,香港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那些為了吸引觀眾而常用的快速剪輯手法漸漸減少了,代之而來的是多種景別,多種鏡頭的交互運用。比如杜琪峰《大事件》中那個長達七分鍾,極具寫實色彩的長鏡頭,在徐克吳宇森時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於是,在這種風潮下,許多商業定位的影片都體現出濃郁的文藝色彩,採用起大量的長鏡頭和慢鏡頭來。像葉錦鴻《半支煙》中對舒淇的描繪,就是通過了升格鏡頭的運用,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數十年過去了,她依然那麼年輕而有風韻,這到底是豹哥(曾志偉)腦海中的幻覺,還是實際物象的客觀呈現,我們與其仔細考究,還不如就這樣迷迷糊糊地沉醉於「電影魔術」所構造的銀幕幻像中。而《金雞2》的結尾處,年邁的阿金眼前浮現出一幕幕的往事畫面全都是以慢鏡來表示,非常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一種「時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唏噓感慨。既然商業片如此注重鏡頭美學的運用,文藝片就更不用多說了,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伴隨著舒緩的歐式音樂旋律,西裝筆挺的周慕雲和旗袍裹身的蘇麗珍在狹窄的弄堂過道里徐徐擦肩而過,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小資情調的場景,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2046》和短片《愛神——手》中,成了王家衛新世紀繼續叱吒於香港影壇的殺手鐧!
三.惡搞慢鏡頭:
比起動作和文藝來,香港電影人最愛做的恐怕還是惡搞了。當他們惡搞起來,從最低俗的「屎尿屁」到最高雅的貝多芬音樂,可是什麼類型品種都不願意放過的,而慢鏡頭這樣一種拍攝手法自然也就被納入了惡搞的范疇之列。周星馳絕對是這方面的好手,像《賭聖》中他模仿賭神出場時的風光無限,便是通過慢鏡頭來實現的,這種手法到了《審死官》中再次被搬用,宋世傑出場時所得到的民眾歡呼根本不亞於賭神。而《龍過雞年》(又名《撞財神》)就更加離譜了,因為根本就沒採用任何升格鏡頭,而是故意將周的出場動作放慢,從而製造出一種更加強烈的喜劇效果,像是對原先這種模式化出場方式的一種嘲諷。當然最有趣的還是《行運一條龍》中何金水慢鏡出場時,身後激盪而起的氣流和樹葉,本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裝酷鏡頭,沒想到卻是他花錢僱人用鼓風機所製造出來的效果,再次狠狠地惡搞了一把!
其實這種惡搞並不是星爺的專利,像《東成西就》中的「眉來眼去劍」,就是沒採用升格鏡頭而形成的「特殊」效果,張國榮所飾演的東邪和王祖賢所飾演的小師妹你眉來我眼去地相互放電,敵人的打鬥速度也不自覺地放慢了下來,「心甘情願」地被他們逐個痛宰,多麼有趣的創意啊!類似的還有《鍾無艷》中鍾無艷同放屁將軍的一場比試,為了不讓將軍因放屁而分心,兩人故意將打鬥速度放慢了下來,給人的感覺卻像是一種慢鏡頭的回放!
再來看看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當片尾唐伯虎滿以為自己抱得美人歸時,映入眼簾的卻是石榴姐那張不堪入目的丑臉。兩人徐徐旋轉下落,氣氛也由剛才的喧鬧轉入現在的平靜,更加體現出唐伯虎此時萬般失落的無奈心情。男抱女下落的場景倒是很平常,而女抱男下落的場景也隨著新世紀「小男人」喜劇的泛濫而屢見不鮮,2002年的《河東獅吼》中,柳月紅將下墜的程季常緩緩接入懷中的慢鏡頭,則象徵了影片中女人對男人的一種徹底征服!
好了,說了這么多。但香港電影中的慢鏡頭數以萬計,絕不是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看看如何能夠通過慢鏡頭使得香港電影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㈢ 電影中的轉場運用手法有幾種
轉場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特技的手段作轉場,另一種是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作轉場,前者也叫技巧轉場,後者又叫無技巧轉場。
技巧轉場的方法
技巧轉場的方法一般用於電視片情節段落之間的轉換,它強調的是心理的隔斷性,目的是使觀眾有較明確的段落感覺。由於電子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的發展,特技轉換的手法也很多。
無技巧轉場的方法
無技巧轉場是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來連接上下兩段內容的,主要適用於蒙太奇鏡頭段落之間的轉換和鏡頭之間的轉換。
與情節段落轉換時強調的心理的隔斷性不同,無技巧轉換強調的是視覺的連續性。並不是任何兩個鏡頭之間都可應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運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需要注意尋找合理的轉換因素和適當的造型因素。
(3)電影的動作模式擴展閱讀:
無技巧轉場的表現手法:
所謂遮擋是指鏡頭被畫面內某形象暫時擋住,依據遮擋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情形:一是主體迎面而來擋黑攝像機鏡頭,形成暫時黑畫面;二是畫面內前景暫時擋住畫面內其他形象,成為覆蓋畫面的唯一形象,比如,在大街上的鏡頭,前景閃過的汽車可能會在某一片刻擋住其他形象。
當畫面形象被擋黑或完全遮擋時,一般也都是鏡頭切換點,它通常表示時間地點的變化。主體擋黑通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強的沖擊,同時製造視覺懸念,而且,由於省略了過場戲,加快了畫面的敘述節奏。
典型例子是:前一段落在甲地點的主體迎面而來擋黑鏡頭,下一段落主體背朝鏡頭而去,已到達了乙處。
在影視片中,尤其是電視中,前景遮擋轉場的運用較為普遍。在電影《有話好好說》中,有這么一段內容:男主人公在大街上等待女朋友,開始鏡頭在百無聊賴地東張西望,下一鏡頭,前景中汽車駛過,他在吃西瓜。
汽車再駛過,他在吃盒飯,最後一個鏡頭汽車駛過,畫面轉接到女朋友的家中。
利用攝像機的運動來完成地點的轉換或者利用前後鏡頭中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動勢的可銜接性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
㈣ 動作電影有什麼特點
動作電影:為容易區分不同類別的電影而作的分類中的一種。
動作一詞與英語中的action同意。此類電影著力渲染了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或赤手空拳,或舞槍弄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刺激與快感。動作電影在電影世界中占據著很大一部分分額,亞歐美等地區的電影也都有非常精彩的作品問世。由於地域、歷史、文化等的原因,不同的動作電影雖然都有著「動作電影」這樣的名字,但它們之間也有著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動作構成了動作電影的超乎尋常的魅力。香港電影中出色的有《精武門》《醉拳》,泰國電影中的《拳霸》,歐美電影中的《007系列》等等。
有人把動作電影與武俠電影分開來看,是因為武俠與動作有著內涵的不同,此內涵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因而武俠電影可稱得上中國特有,而動作電影卻不能。
分也好不分也罷,動作電影都將以它特有的表現方式挺立於電影這種最具吸引力的傳媒之中,給人以愉悅。
㈤ 全球最經典的八部動作電影,完美詮釋暴力美學,有人全看過嗎
全球最經典的八部動作電影,完美詮釋暴力美學,有人全看過嗎
1《怒火攻心》
這就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啊,有劇情、有人物、有血性、有技巧。而且整個場面一直在各種炫技,簡直是個跑酷電影啊親。可以說是幾乎集合了所有暴力R級電影裡面的關鍵元素,加以組合,烹飪出的一道火辣辣的視覺盛宴。結尾太有趣了。暴力情節過多,少兒不宜。
2《突襲》
這剪輯,這動作太牛了。沒有故事,沒有情節,動作和槍戰撐住全場,140分鍾全程無尿點。故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就是一棟大樓的闖關 游戲 。悍警與悍匪的暴力對決,真是翰爽啊!從槍戰到刀戰再到肉搏戰,幾場動作戲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3《守法公民》
一個復仇丈夫和父親的爆裂技。開始以為是司法倫理片,可惜吹得太好萊塢式的神奇,給人感覺失衡。我年輕的時候,很想改變這個體制,我想抗爭,不惜代價,做到最好。但是這里讓一步,那裡讓一步,最後陷入到這個 游戲 中。最後我意識到,我想改變的這個體制,卻改變了我。
4《疾速追殺》
這一部看完今年都不用看動作片了。基努里維斯最能打,沒有之一。帥逼里的戰斗機教你如何用日常用品爆頭(經典鉛筆三連殺)。影院音效開的特別大, 槍聲讓耳朵都痛。極大程度滿足了大眾的暴力欲,各種殺戮。感覺是我看過的爆頭最多的一部電影,太有CS臨場感了。簡單乾脆,神秘的組織都是看點,等第三部吧
5《虎膽龍威》
《虎膽龍威》讓布魯斯·威利斯瞬間成為眾所周知的動作電影明星,它所開創的草根英雄在密閉空間中勇斗邪惡反派的動作片模式,也成為後來眾多經典好萊塢動作反恐片的原型。電影將家庭生活與英雄人物進行最大程度的結合,甚至在對講機對話環節有過度的嫌疑,但它確實讓人物更加可信。
6《伸冤人》
殺人不眨眼的超市好大叔滅門俄羅斯黑幫,吊刺鑽頭開顎破舌大動脈放血,丹素華盛頓將「好漢爆炸不回頭」帶到了新高度,老派過癮正氣凜然!又是這種很酷的個人英雄主義動作片,60歲的丹澤爾·華盛頓真是寶刀未老。
7《第一滴血》
很多地方以現代的眼光去看並不是很高明。但是經典就是經典,無法復刻,無法泯滅。藍波【史泰龍】也許是美國最早起的熒幕英雄,他帶給那一代的是無法忘卻的經典回憶。第一集其實有2個結局,不可否認的是自殺的劇情似乎更完美。第二集藍波依舊腹背受敵,受盡折磨歷盡坎坷最後一人獨闖天關可謂過癮至極!
8《非法制裁》首先要安排老婆孩子跑路,然後花至少一年時間儲備武器彈葯,摸清敵情。既然開始殺人,就不要想著冤有頭債有主,該想的是斬草除根一氣呵成。非常喜歡凱文貝肯在本片里的表演,詹姆斯溫這片拍得很爺們,特別是中間的一大段追逐戲,鏡頭沒有聽過,看得非常爽。
版權所屬,嚴禁轉載,抄襲必究,部分圖片取自網路
㈥ 電影拍攝手法
1、麥格芬手法是一種電影的表現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的推銷員謀殺案。
2、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3、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
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6)電影的動作模式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特指用兩台攝影機同時以一定間距和夾角來記錄影像的方式。
立體特效可採用正投、背投,平面、環幕,主動、被動等多種實現方式。
目前大多數立體電影製作還停留在電腦三維的虛擬繪制狀態,實拍因為兩台攝影機雲台的同步對焦,同步變焦,同步角度調整需要幾個人同時同步作業,非常難以協調,這也是觀眾最終在電影熒幕上看立體效果時間長會導致雙眼疲勞和難受的原因.此問題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在後期剪輯時也可以校正。
㈦ [轉載]電影表現手法都有哪些
電影表現手法
【電影景物描寫】劇作對人物生活環境中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它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景物描寫要從生活出發,符合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定情境,有特定時代的和濃郁的生活氣氛。
【電影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細節可以擔負一切劇作功能。電影中所有表現元素都可以通過精心構思成為細節,如聲音細節、人物細節、景物細節、物件細節、色彩細節等等。生活細節成為藝術細節,必須經過加工和提煉,成為有一定意義的細節。電影細節描寫要有獨創性、可視聽性和真實可信性。
【電影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手法借用於電影劇本創作,指電影劇本寫作不可能對對象做長篇的詳盡描繪,運用白描手法,可以簡潔鮮明地突出所表現形象的特徵。以形傳神。
【電影象徵手法】電影編劇通過一定劇作形象的描寫,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內涵的一種藝術手法。從影象構成角度看,那些屬於影片整體構思的或始終屬於劇情本身的藝術元素,除了他們的直接意義外,還寓意著更深廣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這就是電影的形象象徵。電影的影象象徵分為寫實性象徵和符號象徵兩大類。
從電影綜合藝術元素的構成看,象徵手法所描寫的象徵形象有四種基本范疇:1.視覺性象徵形象。影片《大決戰》中毛澤東和周恩來邊推碾子邊商量戰事,是推動歷史車輪的象徵;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辮子,作為某種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徵被刻意突出;影片《紅衣少女》中,安然身著醒目的紅衣的造型,是人物開放向上精神的象徵。2.聽覺象徵形象。影片《夜行貨車》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時,以列車轟鳴聲,象徵民族正氣。3.視聽結合象徵形象。影片《鄉音》末尾獨輪車的視覺形象與火車轟鳴聲的聽覺形象交叉,象徵新舊生活的沖突和歷史趨勢的必然性。4.敘事性象徵形象。主要指情節和細節的象徵。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節敘述構成影片的整體象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後三次出現婚後的旺泉倒尿盆的細節,象徵著他終於融入傳統。
【電影怪誕手法】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寫怪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怪誕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反映和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和實質,表現或深化主題等。怪誕雖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現象,但符合藝術的真實。怪誕手法的運用有全劇整體性的,有僅在劇作局部使用的,也有與寫實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電影寫實手法】
電影劇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實地描繪客觀現實的方法。客觀現實世界是多維的、縱深的、動態的,包括歷史和現實的各種人物、社會環境、自然風貌等等。寫實手法要求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各類人物和社會生活風貌的描繪不作人為雕砌,要求環境和細節表現逼真、精細描繪的態度。寫實手法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區別。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的機械照相,而要求藝術的典型化。
【影片基調】基調原為音樂用語,指貫穿整部音樂作品的旋律變化或完整主題。影片基調是指影片的貫穿性意蘊與影片鮮明藝術傾向的融合。它反映導演的思想傾向、情感傾向、創作意圖和藝術追求。
導演往往根據文學劇本提供的表現內容、影片題材和所選擇的樣式,憑借自身的生活經驗、藝術感覺,以及對社會的思辨和洞察力,感受、捕捉和設計影片的基調。各創作部門以導演確定的整部影片的基調為依據決定各自的創作基調,如表演基調、造型基調、攝影基調、色彩基調等等。影片基調最終以豐富的景象造型元素與聲音造型元素為媒介表現出來,顯現於影片的主要風格特色和藝術特色之中。
【銀幕效果】電影銀幕上的藝術形象作用於觀眾心理所引起的各種情感反應。銀幕形象是由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綜合構成,因此銀幕效果也稱為「視聽效果」。電影的畫面與聲音元素結合,相輔相成,以變化豐富的動作、聲音、色彩、情調、節奏、寓意性等刺激觀眾,產生豐富的銀幕效果。銀幕效果是一種特殊而復雜的視聽刺激效果。無論視覺效果、聽覺效果還是視聽結合效果,都可以有兩種基本情況:一是通過直觀的視聽造型刺激,產生直接性銀幕效果,包括引發觀眾的各種聯想;二是通過間接的視聽造型刺激,大量靠調動觀眾的想像力產生間接性銀幕效果。
【銀幕造型】電影藝術的綜合表現面貌元素。與靜止的空間造型藝術不同,銀幕造型是時空結合的運動的造型,也是一種聲畫結合的造型。在這種聲畫結合、時空運動的綜合造型面貌中包含著豐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
電影是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所有的創作成員都是銀幕造型的創作者。相對而言,每個部門只能對銀幕造型的某個方面起到作用,通過各部門創作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銀幕造型。這種集團創作歸根到底仍是以導演的總體構思為依據的,因此,導演對銀幕造型的質量負有主要責任。電影導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現在銀幕造型上。【節奏】是電影藝術至關重要的方面之一。電影節奏是電影藝術中所有要素的綜合構成並作用於觀眾生理心理所產生的效果。節奏在電影中既表現在時間的流程中,也表現在空間的運動形態上,以及時空綜合中。影片節奏不單純是藝術技巧的表現,而是根據劇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對影片總體把握、對電影手段綜合運用的結果,是節奏的局部構成與整體構成的辯證統一體。電影的節奏總體存在於劇作中、存在於導演的總體構思和分鏡頭本中,滲透在表演、造型、聲音、攝影、美工、剪輯等藝術創造中,形成情節節奏、造型節奏等節奏方面。而導演作為影片總設計師和指揮者,對影片節奏面貌的體現和創造影片的節奏風格起著決定作用。
節奏在根本上是藝術情感的顯現。節奏的物理形態是運動,其心理根源是藝術家通過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在作品中傳遞出一定強度的情緒情感的脈律,並引發觀眾情緒情感上的震盪或共鳴。人們常將速度作為節奏的唯一表達形式,以快、慢來衡量節奏,但速度並不等於節奏。速度節奏只是節奏的一種。節奏的衡量,也不單是鏡頭的長短,還有音響、線條、色彩、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有規律的運動變化(高、低、強、弱、緊張、鬆弛、疏緩等等方面),以及它們引起欣賞者的生理感受狀況。節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電影表現內涵的無限豐富性、電影表現手段的無限可能性和觀眾接受心理的復雜性,決定影片節奏形式和節奏變化的無窮多樣性
【內部節奏】
緣於情節發展的內在矛盾沖突、人物的情感波瀾等內容要素而形成的節奏。在電影中,內部節奏顯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場面調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員的表演、演員飾演的角色情感的內在張力。
【外部節奏】
由畫面上一切主體的運動,各種長度鏡頭組接和鏡頭的各種轉換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種畫面形式的變換而產生的節奏。外部節奏表現有時和內部節奏相一致,有時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現。服從於統一的藝術構思。
【庫里肖夫效應】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飢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里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庫里肖夫效應。
【主觀鏡頭】將電影攝影機的鏡頭,當做電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攝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即為主觀鏡頭攝制。這種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視線的鏡頭,叫做主觀鏡頭(狹義的主觀鏡頭)。主觀鏡頭還包括明顯表示出導演主觀評論觀點和主觀情感與情緒的鏡頭(廣義的具有強烈主觀表現色彩的鏡頭)。沒有純粹的客觀鏡頭,也不會有純粹的主觀鏡頭,主觀鏡頭總是在客觀鏡頭表現中產生的。例如這樣一種典型的希區柯克式的主觀鏡頭表現:人物頭部受傷,鮮血流下,逐漸遮蓋了視線,鮮血覆蓋了畫面,是主觀表現,但它不能離開人物受傷這個客觀過程。主觀鏡頭表現比客觀鏡頭表現更為復雜,有著變化多樣的運用模式。如反應式主觀鏡頭、想像式主觀鏡頭、多視角式主觀鏡頭、多層次式主觀鏡頭、近似式主觀鏡頭等。
【客觀鏡頭】
一般指攝影機採用大多數人在拍攝現場所共有的視點拍攝的鏡頭。這種鏡頭在銀幕直觀效果上可使觀眾產生共同臨場感,達到客觀表現的目的。客觀鏡頭客觀性包括兩個含義層:首先是指反映對象自身的客觀實在性,即藝術所再現的生活內容的真實性。這通常是導演在運用傳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時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現的許多事件、環境、人物等生活畫面,都要求對生活真實性的再現,也就是藝術所反映生活的能見性;二是指對對象的客觀描述性。這種客觀描述性無論在現實生活片還是在童話片、神話片、荒誕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遊記》中種種事件過程的表現,都是客觀鏡頭的用武之地。客觀鏡頭運用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觀眾觀賞無論哪一層含義的畫面表現,都具有規定情境的客觀實在性,使影片達到敘述和描寫的目的。最終,它們都免不了滲透著編、導、攝的思想情感。【空鏡頭】即沒有人物出現的景物鏡頭。是導演闡述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情感意境、轉換銀幕時空、調節節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觀空鏡頭和客觀空鏡頭兩大類。主觀空鏡頭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覺,客觀空鏡頭是客觀表現的環境景物以及過場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現的真實實在性。
【時空轉換技巧】
影片中用以表現一定時間、空間鏡頭或段落的變換,以造成各種藝術效果的手段。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有:利用漸隱、漸顯、化、劃等傳統光學技法,在兩個鏡頭或段落之間插入能夠表現時間、季節、地點變換的景物鏡頭;利用字幕和繪畫說明時間、地點的變換;無技巧剪輯,即完全利用畫面內容本身的直接轉換、而不用附加的光學技巧來表明時空的轉換、劃分時空段落。
【漸顯、漸隱】亦稱「淡入、淡出」、「漸明、漸暗」。傳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電影藝術表現時空間隔的傳統手段。其常規表現形式是:前一場景的畫面逐漸暗談直至完全消失(漸隱),後一場景的畫面逐漸顯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漸顯)。這種手法表現某一個情節(段落)的終了和另一個情節(段落)的開端,留有一定間隔,使觀眾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暫的間歇,從容領會進展中的劇情。並可表現一定的情緒和節奏。【切】「切換」,即「切出、切入」的簡稱。屬於無技巧剪輯手法。漸已成為電影最基本的鏡頭轉換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學技巧如化、劃、淡化之類作為過渡,而是直接由一個鏡頭轉換成另一個鏡頭或由一場戲轉換成另一場戲為保證鏡頭切換流暢,符合藝術邏輯性並適應一般觀賞心理,在剪輯創作中,必須把握影片節奏和准確地掌握鏡頭恰切的剪接點。【化】亦稱「化出、化入」、「溶出、溶入」。傳統剪輯技巧之一。電影藝術表現時空轉換的傳統手段。其常規表現形式是;前一畫面漸漸隱去(化入、溶出)之前,後一畫面即開始漸漸顯露(化出、溶入),兩個畫面同時重疊隱現,直到後一畫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時空過渡作用;可簡捷地表現大幅度時空轉換;常常用來表現人物的想像、夢幻、回憶等,直接傳遞情緒;在時空距離較近情況下,連續使用「化」過渡鏡頭,可產生抒情、緩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話片中用來達到「變形」的特殊觀賞效果等等。
【疊印】電影語言中特有的一種形式。電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時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畫面重疊起來,復印在一條膠片上,即疊印。同時,疊印的各個畫面的內容之間必須保持內在聯系,以形成疊印畫面的各種意義。有的影片片頭字幕或唱詞字幕也採用疊印方法與畫面合成。【劃】亦稱「劃出、劃入」、「劃過、劃變」。傳統電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為實現畫面銜接所採用的一種技巧。表現形式是後一鏡頭從前一鏡頭畫面上做左右劃、右左劃、上下劃、斜向劃、棱形劃等。當代電影中,這種手法比較少用,但為了加強某種視覺效果或製造其他各種藝術效果,這種手法有時仍然使用,並且注意具有新穎性。【跳切】「切」的一種。屬於無技巧剪輯手法。它打破常規狀態鏡頭切換時所遵循的時空和動作連續性要求,以較大幅度的跳躍式鏡頭組接,突出某些必要內容,省略時空過程。跳切既以情節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為依據,也以觀眾欣賞心理的能動性和連貫性為依據,排斥缺乏邏輯性的隨意組接。【閃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場景結構中插入另一場景或片斷。閃回可以是電影的一種片斷敘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結構形態,即閃回結構影片。從內容上看,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閃回前面鏡頭中某個人物的思維或回憶。它可以是情緒性的,也可以是敘事性的;可以是較長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間意識表現,目的是使觀眾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維、情緒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樣片】每個攝制工作日都要將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條正片,即為工作樣片。供攝制組創作人員和廠負責人審查用。在工作樣片尚未經審查通過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攝現場的各項設置不得拆除。在後期製作中,工作樣片供導演和剪輯修剪、組接鏡頭用,也供配音、混合錄音用,還供最終審查影片用,最後作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據。工作樣片屬珍貴資料,要求精心保管。【雙片】即「完成雙片」、「混錄雙片」。由經剪輯完成的工作樣片和混合錄音後的磁性聲帶片兩部分組成。雙片的用途是為聽取審查意見後便於修改。與正式拷貝不同,它必須通過聲畫同步放映機放映才能達到聲畫合成的效果。審查通過和修改後,經過畫面套底,將混錄磁帶轉成光學聲帶,就可印製正式拷貝。
㈧ 電影拍攝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技巧一、提拉運鏡
從一個動作的細節一直後退提拉穩定器,直到展示出這個拍攝對象的整體畫面。整個過程實際就是一個從細節到全貌的運動模式。
>>>拍攝過程中,將穩定器設置成全跟隨模式,運鏡從一個細微的動作到展示整個背景全貌,使用全跟隨模式解鎖穩定器的航向、俯仰、橫滾軸,使攝影師能夠創意發揮鏡頭視角。
提拉運鏡的拍攝還可差察派結合中心構圖等常規的攝影構圖做輔助,例如利用簡單的抬升鏡頭或模擬滑軌等運鏡,使運動軌跡更加豐富。
技巧二、斜角後退式跟拍
在側跟隨的運鏡中做了改進和提升,為更大范圍地展示人物和環境的動態關系,攝影師在側跟隨的基礎上可以向斜後方後退拍攝。
如下例,被攝主體沿著直線往前走,攝影師拿著穩定器就一直往斜角方向後退。最終得到的畫面效果是拍攝對象越來越小,但是個人所在的環境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豐富。
>>>穩定器設置為航向跟隨模式,或者水平移動或垂直方向的鎖定模式。在後退的行跡中,攝影師還需要注意後側方的交通情況。
這樣的運鏡在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利於交代人物與背景之間的交融沖突關系。另外在取景方面,盡可能做到背景更具帶入感。
技巧三、平行推運鏡
一段好的故事結尾是整條故事線的點睛之筆。以人物作為故事主體,可以採用半壞繞-後拉-定格的運鏡來作為故事情感的延續。
>>>操作也非常簡單,只需拍攝主體站在原地不動,攝影師手舉穩定器慢慢往後退,逐漸後退直到人物融入到自然環境中。
這樣的環境能夠讓觀眾從剛才的一個故事線,或是剛才的那種情緒中抽離出來,隱喻這段高潮的結束,或是另一段敘述的開始。
適當地在干凈的背景下加入一些前景作為點綴增加畫面層次感,這也是多數攝影師的沒州偏愛之選。
歸根結底,從影視作品到我們實際的日常生活攝影,不管是哪一種鏡頭敘述語言,它都離不開這幾個通用技巧和虛賀畫面整體構圖。因此,在我們短視頻的拍攝中,除了專注於拍攝技巧外,充分利用主體與環境產生的互動也至關重要。
㈨ 從《使徒行者2》《掃毒2》到《追龍2》,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何只剩警匪片
因為香港是一座資本程度極深的城市,香港影視圈非常遵循市場化的那一套,電影市場上什麼最賺錢,這群香港電影人也就扎堆去拍什麼電影。
2010年過後,香港電影原本擅長的四大商業類型大片。前面三種類型大片由於拍得太多,太爛太廢,相繼被成長起來的內地觀眾拋棄過後,香港電影圈不得已只能拍警匪大片了。
當等到內地市場已經發展起來,成龍等香港電影人回歸的時候,連同甄子丹等人都一起老了,內地電影圈又沒能培養出新的動作明星和電影類型。
但是,相反美國好萊塢從香港動作電影那裡學到關鍵技術,結合美國最強大的電影工業,用《諜影重重》《王牌特工》,漫威超級英雄等等電影,革新定義了新時代動作電影模式。
亞洲的韓國電影用同樣的模式走出一條路子。
香港動作片就在內部危機和外部競爭情況下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