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黑道老大的365天》演員有哪些
《與黑道老大的365天》演員有芭芭拉比爾拉瓦斯、托馬斯·曼丁斯執導,邁克爾·莫羅內、安娜·瑪麗亞·西克拉克等主演的電影。
《黑幫大佬和我的365日》(365 dni)由Barbara Bialowas和Tomasz Mandes聯合執導,邁克爾·莫羅內、安娜·瑪麗亞、娜塔莎·厄本斯卡主演,於2020年2月7日在波蘭上映。 電影根據波蘭同名暢銷小說改編。
主演介紹
男主角邁克爾·莫羅內(Michele Morrone是1990年10月3日出生,義大利男演員,因出演《雪蓮》、《第六小隊》和《過程》而聞名。成名之前,他在帕維亞弗拉希尼劇院學習戲劇 。
女主角安娜·瑪麗亞·西克拉克,女,演員,1992年5月31日出生於波蘭。
⑵ 盜走達芬奇
條子嫌疑犯「尤利安」--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
波蘭男星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曾追隨過國際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參與奧斯卡電影《戰地琴人》的演出。才27歲的他,就演過不少各種類型的電影,也多次獲波蘭電影獎的肯定。《盜走達芬奇》是波利斯·席克第一次和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合作的電影,尤利斯·馬休斯基主要是看上了他極強的可塑性,邀他演出劇中這個原本是個賊「改行」當警察的「尤利安」。 波利斯·席克果然表現亮眼,還一展他可以邊抓賊、邊泡馬子的可愛演技。
還有一些別的資料。
大家看看喲!
片名:VINCI
譯名:盜走達芬奇
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Juliusz Machulski
主演:羅伯特·維凱威茲Robert Wieckiewicz
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
卡蜜拉·芭爾Kamila Baar
揚·馬休斯基Jan Machulski
類型:劇情/犯罪/懸疑/警匪片
片長:111分鍾
國家:波蘭
上映日期:2008年1月10日
發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盜走達芬奇》
2008年1月11日 09:35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才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這畫是波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剛在日本展覽完畢,現正在返回波蘭的路上,並受到警方極嚴密的保護。
為了獲取巨額天價的報酬,舒瑪於是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達芬奇」。他們於是商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甚具復制天分的孫女瑪妲,繪制了一幅可亂真的仿製品……但此時頗具正義感的尤利安,卻希望"達芬奇"能永遠留在波蘭……
導演簡介
《盜走達芬奇》是波蘭金獅獎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Juliusz Machulski)的最新代表作,他從一幅達芬奇的名畫著手,卻帶出了波蘭電影近年來僅見的票房奇跡。
現年50歲的馬休斯基是波蘭新電影的靈魂人物之一,畢業於波蘭的電影學院。尤利斯馬休斯基出生自演藝世家,父親揚·馬休斯基(Jan Machulski)、母親海琳娜·馬休絲嘉(Halina Machulska)都是波蘭電影界的大明星。馬休斯基初入電影界時是從演戲開始的,後來便很快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不但寫劇本,還同時當上了導演。馬休斯基在波蘭得獎無數,其中包括波蘭電影界的最高榮譽"金獅獎"。1988年起,馬休斯基更開始跨足製片,他擔任波蘭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斑馬電影的藝術總監,帶動無數波蘭新電影的誕生,近來他更將波蘭新電影推向國際,不但電影連連在影展上獲得大獎,馬休斯基的成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非常鼓勵年輕人投入電影工作的馬休斯基,自己更以身作則,平均1-2年就會有一部作品誕生,並以鬥智和喜劇見長,《盜走達芬奇》就是馬休斯基最登峰造極的新作。
導演有話講
我的新片《盜走達芬奇》是描述克拉科札托里斯基博物館收藏的李奧納多·達芬奇名作《抱銀鼠的女子》遭竊的故事。我把它拍得很緊張刺激,我相信這個甚具張力的劇情充滿了高度的幽默感和豐富面。為了增加劇情的可信度,好讓觀眾更能融入,我於是決定啟用新人做為本片的主角。
偷竊藝術品絕對是門大學問,更是門高超的藝術。我曾在報上讀到關於1911年巴黎羅浮宮《蒙娜麗莎》遭竊的報導,報導中並語帶保留地說,我們現在羅浮宮所看到的這幅名畫,極有可能是出自天才之手的作品。這帶給了我極震撼的創作靈感。
《盜走達芬奇》在波蘭上映長達三個多月,總計超過了34萬人次的觀眾看過。我期待大家和波蘭觀眾一樣地喜歡這部電影,享受一下《盜走達芬奇》的樂趣啰!
關於主演
頭號嫌疑犯「大盜舒瑪」--羅伯特·維凱威茲(Robert Wieckiewicz)
現年37歲的波蘭男星羅伯特·維凱威茲,是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的老班底,和他合作過多部電影。渾身散發著熟男性感的羅伯特·維凱威茲,在《盜走達芬奇》飾演「大盜舒瑪」,剛出獄的他馬上就接了一個大Case:有人指名要買《抱銀鼠的女子》。這任務對舒瑪而言當然不是難事,難就難在有太多人在打這幅畫的腦筋了。他得一邊偷畫,又得一邊防止畫被偷。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當然不會便宜了這位波蘭的性感男星,還讓他在他的豪宅內脫得一絲不掛、全裸入鏡呢!
條子嫌疑犯「尤利安」--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
波蘭男星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曾追隨過國際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參與奧斯卡電影《戰地琴人》的演出。才27歲的他,就演過不少各種類型的電影,也多次獲波蘭電影獎的肯定。《盜走達芬奇》是波利斯·席克第一次和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合作的電影,尤利斯·馬休斯基主要是看上了他極強的可塑性,邀他演出劇中這個原本是個賊「改行」當警察的「尤利安」。波利斯·席克果然表現亮眼,還一展他可以邊抓賊、邊泡馬子的可愛演技。
復制嫌疑犯「瑪妲」--卡蜜拉·芭爾( Kamila Baar)
波蘭女星卡蜜拉·芭爾( Kamila Baar )是波蘭影壇新崛起的明星,《盜走達芬奇》是她的第一部電影。卡蜜拉出身於劇場界,《哈姆雷特》即為她的代表作,在克拉科相當轟動。長相甜美的卡蜜拉是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特別為《盜走達芬奇》所發掘的演員,因為他看中她是那種讓男人很難設防的女人--清純甜美又帶點慧黠,更重要的是,浸淫古典文學多時的卡蜜拉,渾身充滿了藝術家的高雅氣質。卡蜜拉·芭爾在《盜走達芬奇》中飾演一位復制名畫的高手,她愛錢、現實卻又很可愛,當她跟「尤利安」合作來盜制《抱銀鼠的女子》時,她一方面想撈錢、一方面又想談戀愛……她押寶果然快狠准,終於「人財兩得」--除了賺了一大票錢外,還附贈了一個好男人!
大師嫌疑「哈根」--揚·馬休斯基(Jan Machulski)
揚·馬休斯基是波蘭的老牌明星,名字很眼熟……沒錯!他就是《盜走達芬奇》波蘭金獅獎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的父親。現年77歲的揚·馬休斯基從二次大戰時期開始演戲,戲齡已長達50多年。揚·馬休斯基從沒停止過演戲,即使如此高齡都保持每年拍一部電影,讓波蘭電影協會都不得不肅然起敬,前年還頒給他特別獎以示敬意。這么愛演戲的老先生,自然內舉不避親、不能錯過自己兒子執導的電影啰!揚·馬休斯基在《盜走達芬奇》飾演一位大師級的畫家,因擅長模仿名畫而引來「大盜舒瑪」登門造訪,希望能為他復制一幅。然而大師深知這幅達芬奇名畫對波蘭的重要,於是暗中展開了另一番對策……老先生演技神准,令人折服,也讓這部電影更添閃耀光采。
◎中文 名 盜走達芬奇
◎片 名 Vinci
◎年 代 2004
◎國 家 波蘭
◎類 別 犯罪/喜劇
◎語 言 波蘭語
◎字 幕 中文/英文
◎IMDB評分 7.2/10 (251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25622
◎片 長 108 Min
◎導 演 Juliusz Machulski
◎主 演 Robert Wieckiewicz .... Robert "Cuma" Cuminski
Borys Szyc .... Julian
Mieczyslaw Grabka .... Gruby
Marcin Dorocinski .... Wilk
Kamila Baar .... Magda (as Kamilla Baar)
Jacek Król .... Werbus
Jan Machulski .... Tadeusz Hagen
Józef Paleczka .... Jailer
Jerzy Gralek .... Doctor Wiaderny
Mariola Pajaczkowska .... Nurse
Lukasz Simlat .... Kudra
Karina Seweryn .... Museum guide
Halina Labonarska .... Helena Antonczyk, Museum Director
Piotr Kazimierski .... Grzegorz Zylewski
Andrzej Glazer .... Talaj
◎簡 介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就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這幅畫是波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剛在日本展覽完畢,現正在返回波蘭的路上,並受到警方極嚴密的保護。為了獲取巨額的報酬,舒瑪於是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名畫。他們於是商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很具復制天分的孫女瑪妲,繪制了一幅幾可亂真的仿製品。但此時頗具正義感的尤利安,卻希望名畫能永遠留在波蘭……
幕後花絮
《盜走達芬奇》(VINCI)全片在波蘭南部美麗的歷史名城克拉科(Krakow)拍攝,電影中的「主角」達芬奇的名作【抱銀鼠的女子】,就珍藏在該市最具盛名的札托里斯基博物館(Czartoryski Museum)內,與巴黎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米蘭葛拉吉埃修道院的【最後的晚餐】等達芬奇名畫齊名於世。這幅精美肖像畫【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中的女子,傳說是1485年時米蘭公爵盧多維哥.史弗薩最寵愛的情婦切奇莉亞.加勒蘭妮。達芬奇不但描繪出氣質高貴沉靜的她,也為她懷中毛色光潤、生動逼真的寵物銀鼠注入了生命。倍受觀眾喜愛的波蘭名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Juliusz Machulski),就以此畫作為他的創作靈感,並加上了精彩絕倫的劇情,再次展現他最擅長的鬥智喜劇電影。《盜走達芬奇》在波蘭上映時,擊敗了眾家好萊塢大片而異軍突起,並連續雙周勇奪票房總冠軍,之後更榮獲了波蘭奧斯卡的最佳劇本大獎,風光至極!
片名:VINCI
譯名:盜走達芬奇
導演:Juliusz Machulski尤利斯·馬休斯基
編劇:Juliusz Machulski尤利斯·馬休斯基
主演:Robert Wieckiewicz羅伯特·維凱威茲
Borys Szyc 波利斯·席克
Kamila Baar卡蜜拉·芭爾
Jan Machulski揚·馬休斯基
國家:波蘭
語言:波蘭語
片長:111分鍾
類型:劇情/犯罪/懸疑/警匪片
製作公司:Studio Filmowe Zebra[pl]
發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新民網·晚報晨訊】(記者 周銘)曾經榮獲「波蘭電影戲院協會」銀電影票獎、「波蘭奧斯卡」最佳劇本大獎等諸多獎項的影片《盜走達芬奇》將作為今年的第一部海外影片,同時也是今年賀歲檔的第一部海外影片在中國上映。
《盜走達芬奇》講述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在《盜走達芬奇》中讓犯罪分子們費盡心機的作品《抱銀鼠的女子》是達芬奇三大傑作之一,一直被收藏在波蘭克拉科的札托里斯基博物館內。因為她比羅浮宮的名畫《蒙娜麗莎》早誕生了十多年,因此被人戲稱為「蒙娜麗莎的姐姐」。
《盜走達芬奇》的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從一幅達芬奇的名畫著手,卻帶出了波蘭電影近年來僅見的票房奇跡。尤利斯·馬休斯基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道:「《盜走達芬奇》是描述克拉科札托里斯基博物館收藏的達芬奇名作《抱銀鼠的女子》遭竊的故事。我把它拍得很緊張刺激,我相信這個甚具張力的劇情充滿了高度的幽默感和豐富面。為了增加劇情的可信度,好讓觀眾更能融入,我於是決定啟用新人做為本片的主角。偷竊藝術品絕對是門大學問,更是門高超的藝術。我曾在報上讀到關於 1911 年巴黎羅浮宮《蒙娜麗莎》遭竊的報導,報導中並語帶保留地說,我們現在羅浮宮所看到的這幅名畫,極有可能是出自天才之手的作品。這帶給了我極震撼的創作靈感。《盜走達芬奇》在波蘭上映長達三個多月,總計超過了 34 萬人次的觀眾看過。我期待大家和波蘭觀眾一樣地喜歡這部電影,享受一下《盜走達芬奇》的樂趣。」
電影《盜走達芬奇》簡介
◎中文 名 盜走達芬奇
◎片 名 Vinci
◎年 代 2004
◎國 家 波蘭
◎類 別 犯罪/喜劇
◎語 言 波蘭語
◎導 演 Juliusz Machulski
◎主 演 Robert Wieckiewicz .... Robert "Cuma" Cuminski
Borys Szyc .... Julian
Mieczyslaw Grabka .... Gruby
Marcin Dorocinski .... Wilk
Kamila Baar .... Magda (as Kamilla Baar)
Jacek Król .... Werbus
Jan Machulski .... Tadeusz Hagen
Józef Paleczka .... Jailer
Jerzy Gralek .... Doctor Wiaderny
Mariola Pajaczkowska .... Nurse
Lukasz Simlat .... Kudra
Karina Seweryn .... Museum guide
Halina Labonarska .... Helena Antonczyk, Museum Director
Piotr Kazimierski .... Grzegorz Zylewski
Andrzej Glazer .... Talaj
電影《盜走達芬奇》劇情介紹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就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這幅畫是波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剛在日本展覽完畢,現正在返回波蘭的路上,並受到警方極嚴密的保護。為了獲取巨額的報酬,舒瑪於是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名畫。他們於是商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很具復制天分的孫女瑪妲,繪制了一幅幾可亂真的仿製品。但此時頗具正義感的尤利安,卻希望名畫能永遠留在波蘭……
⑶ 奇土勞斯基是什麼人
【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
節目場次及影片介紹
愛情影片(情路長短調)
9/30(六)14: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Grazyna Szapolowska ,Olaf Lubaszenko
1988年 86分鍾 35mm影片
青春少年愛上了對街公寓的美麗女子,他每天從望遠鏡窺視女子的一舉一動,打電話給她只為聽一次她的聲音,他不但藉職務之便,偽造郵件招領單,讓女子到郵局取件,製造兩人相遇機會,甚至為了她去應徵送貨員,每天上班前還可為她送上新鮮牛奶。在一次窺見她傷心景況之後,少年鼓起勇氣邀約她,但兩人的愛情之路並未就此平坦順暢,究竟還要經歷多少試煉與懷疑,寂寞的靈魂才可以盡釋前嫌地彼此撫慰呢?
Camera Buff 電影狂
9/30(六)19: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Krzysztof Zanussi ,Jerzy Stuhr,Malgorzata Zabkowska
1979年 112分鍾 35mm影片
為了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菲力普下定抉新買了一台轉一次只能拍三十秒的八厘米攝影機。從這個起點開始,菲力普墜入影像世界的萬花筒不可自拔。從會議的記錄到生活的點滴,他著了魔似地將周遭人事化作電影世界的一塊拼圖,這份熱忱使他漸獲肯定,拿到比賽的大獎,甚至前途一片大好,擁有真正進行電影拍攝的機會。但當攝影機改變他觀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他切身的生活情境,隨之而來的,是他始料未及、卻不得不面對的困境與疑惑。
被許多人視為奇士勞斯基自傳色彩濃厚的【電影狂】,其實在每一個為電影狂熱的人眼裡,都會看到自己甜蜜又無奈的影子與故事。影像的力量帶領一個市井小民前往一趟未知卻驚喜連連的旅程,當它深入持攝影機的人的生活,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實世界與影像世界的交錯幻影呢?在我們自身與我們的創作之間,要經歷怎洋的妥協與抵禦才得以無愧呢?這一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在今日看起來,仍然對藝術與生活的交互性做了既一針見血又不失真情的揭露與提問。 〈文/邏浥薇〉
Blind Chance / Przypadek 機遇之歌
10/5(四)14: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Boguslaw Linda ,Zbigniew Zapasiewicz
1987年 122分鍾 DVD
Trois couleurs: Rouge 紅色情深
10/5(四)19:00; 10/21(六)14: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Julie Delpy ,Zbigniew Zamachowski
1994年 91分鍾 35mm影片
年輕的瑞士女學生范倫提娜,意外發現了一個老法官的秘密:他終日獨居在家,以竊聽他人的電話作為認識世界真相的方法。起初范倫提娜相當不能接受,但在一步一步了解他與被竊聽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事無可奈何的瞞騙與謊言之後,兩人竟成為忘年之交,相互吐露了生命中不為人知的背叛與創傷。范倫提娜的純真洗滌諸多人性的黑暗,故事末端她終於要遇見一個時常與她錯身、與老法官擁有相似境遇的男人,真心與熱愛所帶來的,是溫暖的重生。
三色系列當中,【紅色情深】可能是其中最溫柔的結語,隱喻「博愛」的紅色,這次透過一個雖背負不堪過去、卻懷抱寬恕與純潔的女孩開展,一路幽幽回回,細密綿長。最終船難過後,奇士勞斯基終究是讓我們看見命運與人性的諸多可能與定論,光與暗影,悲傷與原諒,作為三色的終曲,是一首迴旋動人的波麗露。〈文/邏浥薇〉
Trois couleurs: Blanc 白色情迷
10/12(四)19:00; 10/21(六)16: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Ir?ne Jacob ,Jean-Louis Trintignant"
1994年 99分鍾 35mm影片
波蘭理發師卡洛愛上法國美發模特兒多明妮,兩人閃電結婚旋即在巴黎定居。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使卡洛很吃不開,他的事業連帶受了打擊,萬分沮喪,也影響他和多明妮的性生活。多明妮以丈夫不能滿足性需求訴請離婚,她狠狠的掏光卡洛所有材產,包括他的理發廳。
身無分文的卡洛連回波蘭的護照都沒有,朋友將他裝在皮箱中隨機托運回波蘭。為了復仇,卡洛動腦筋賺大錢,他在賺取匯差的集團中謀得守衛一職,職事之便竊聽了材團土地開發計畫,冒著被殺的風險從中大撈一票。
發了橫材的卡洛一手導演自己詐死,把多明妮騙來華沙領取龐大的遺產。喪禮當晚,多明妮回到飯店發現卡洛躺在床上等她,兩人重溫舊夢一夜燕好,隔日,卡洛鬼魂般地消失,警察逮捕了多明妮,罪名是涉嫌謀殺卡洛。
多明妮知道這一切都是卡洛的詭計,她掉進卡洛的陷阱,送進大牢中。一個黃昏,多明妮從監獄窗口看見卡洛,多明妮用手語告訴卡洛,請他等她。
奇士勞斯基的作品總是能精確地描繪出「命運」,白色情迷是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二部曲,白色象徵自由,戲居呈現了愛情如何讓一對男女互相剝奪對方的自由,夾雜著愛與恨,相互傷害與攻擊的途中,人的一生也就匆匆地流過了,也許這就是命運。〈文/何景芳〉
Trois couleurs: Blue 藍色情挑
10/19(四) 19:00; 10/21(六)19: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Philippe Volter,Juliette Binoche ,Benot Rgent
1993年 100分鍾 35mm影片
一對音樂家夫妻帶著女兒趕路,途中發生嚴重車禍,丈夫與女兒當場喪生,僅剩茱莉重傷倖存。萬念俱灰的茱莉面對故人不在的故居,抉定委託深愛著她的丈夫好友奧立維處理物產,自己則獨自租賃在外,開始她自己的療傷旅程。茱莉認識一些新的人,還是要回頭面對一些舊的事,奧立維公開表示將繼續完成其丈夫生前未完成的交響曲,茱莉感受到其中奧立維的用心,表示要替他完成,奧立維卻拒絕了。在此同時,茱莉終於發現丈夫生前背著她秘密交往的法律系學生,她與已懷孕的女學生見面,竟然由此使她足以面對現實,向前邁進,她抉定將房子留給丈夫未出世的孩子,她到了母親安住的養老院,開始她的平靜與新生。
主角皆為音樂家,因此這部片子在許多段落選擇讓音樂說話,而非讓人物對話, Zbigniew Preisner與 奇士勞斯基以驚人的默契與想像力讓影像與音樂相互補遺,讓這個述說內心路程的故事得以余韻繞梁。本片曾獲 1994 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三項大獎,奇士勞斯基說,這個故事說的是「自由」,無能挽回的過去與持續發生的未來,人的創傷在其中載浮載沉,愛與死皆如此艱難,但還是得愛,大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文/邏浥薇〉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Double vie de Vronique, La 雙面薇諾妮卡
10/14(六)14:00; 10/26(四)19:00
導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員 Irene Jacob ,Kalina Jedrusik
1991年 98分鍾 35mm影片
波蘭的維若妮卡擁有天賜的嗓音,她的美好人生剛剛要開始,在廣場她看見游覽車上和她一模一洋的女孩正在拍照,她看了又看,心裡有地方揪著,不明所以。波蘭的女孩維若妮卡在舞台上猝死了,法國的女孩維若妮卡忽然悲傷起來,明白自己失去了,或者明白這世上她不是一人,她新談了一個戀愛,那戀愛使她看見那事物與命運間神秘的聯系。生命消逝了,但另一人承接下來,情節和故事仍在開展,說也不會完。
奇士勞斯基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些難以名狀的預感與聯系。金色的濾鏡使影片籠罩在既夢幻又幸福的色調中,彷佛是有了這光,維若妮卡的世界才真正完整。有趣的是,在籌拍初期,奇士勞斯基屬意的男女主角是美國演員安蒂麥道威爾( Andie MacDowell )以及義大利導演南尼莫瑞提( Nanni Moretti ),卻在因緣際會之下,使得更這宜角色的演員伊蓮雅各 Ir e ne Jacob 及菲力普沃特 Philippe Volter 出線。這是奇士勞斯基在西方世界所拍的第一部影片,他甚至為了美國觀眾另外剪了一個故事版本,足堪玩味。此片的配樂由導演的老搭檔 Zbigniew Preisner 譜曲,古義大利語的樂曲動人心魄,將人物與她們相互牽連的微妙情感娓娓道出,亦是不可錯過的經典配樂。〈文/邏浥薇〉
再見奇士勞斯基 (紀錄片)
10/14(六)16:00
170分鍾 DVD
告別大師 奇士勞斯基
◎ 聞天祥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是近年來最偉大的導演之—。他死了,就跟大部分偉大的導演一洋。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生於波蘭華沙的奇士勞斯基,畢業於知名的電影學府——洛茲(Lodz)電影學院。在此之前,他則經歷過令他深惡痛絕的「消防隊員訓練學院」,以及帶給他許多收獲的「居場技師學院」。而洛茲電影學院則是他考到第三次才考上的,這所名校向來只從一千名考生中選個五、六人而已。
畢業之後,奇士勞斯基被分派到華沙紀錄片廠當導演,七0年代,即以紀錄片小有名氣。在波蘭,至少是當時的波蘭,紀錄片不是用在電視墊檔的東西或者官僚宣傳的工具,它不但在電影院上映,甚至吸引了不少人來看這股「真實」。但奇士勞斯基發現:「並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描述的。這正是紀錄片最大的問題。拍紀錄片就好像掉進自己設下的陷阱一洋,你愈想接近某人,那個人就會躲得愈遠。」「我害怕那些真實的眼淚,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有權力去拍攝它們。碰到那種時刻,我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跨入禁區的人。這就是使我逃避紀錄片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被攝者在面對攝影機的時候,往往把最誠實、最秘密的那一面關閉;拍攝者在開動攝影機的時候,也不免質疑自己的正當性(這種關系後來成為奇氏第二部居情電影《電影狂》探討的主題)。於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他先從一部半小時的電視片換方向,一九七六年拍了第一部居情電影《傷痕》(The Scar/Blizna),此後重心即移往較能自由揮灑的居情片了。
過去提到波蘭電影,或因地處邊陲、或因資訊封閉,一知半解的我們也許以為盡是共產黨的教條宣傳品,可就大錯特錯!波蘭的電影工作者不僅在二次戰後就躍上國際舞台,頭角崢嶸;在國內也一直扮演批判督促的藝術良心角色。其中,地位崇高的大導演華依達( Andrzej Wajda)領導的「X集團」(Cinema Group X)的辛辣深刻的政治社會電影享譽全球。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為首的「托爾」(Tor)則是後起大宗,以拍攝「道德焦慮電影」為主,奇士勞斯基就是其中一員健將。
說來諷刺,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生涯雖然可以上溯至一九六八年,轉進居情片領域後,也旋即以《電影狂》(Camera Buff/Amator, 979)獲得莫斯科影展大獎,但是國際影壇真正注目他的不凡,卻是一九八八年以後的事。原因很復雜,一則他的電影在戒嚴時期動輒被禁;即使沒禁,不同國際陣營造就的乖隔,也讓其他世界的影迷對東歐一片陌生。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因為這段時期絲毫未受西歐、北美的電影重商主義影響,東歐電影保持的藝術純粹性及民族電影風貌,在鐵幕打開時,立刻令人嘆為觀止。反而是九0年代開始交流後,東歐電影卻交不出幾張傲人的成績單。
一九八八年,奇士勞斯基帶著(殺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Krotki film o zabijaniu)慘加坎城影展,短短九十分鍾不到的片子,卻把殺戮行為的無所不在,與死刑懲處的可議性,做了極盡深刻的詮釋,全片黃綠陰森的色調與鞭辟入裡的省思相輔相成。盡管較保守的評審團只頒給他一座「評審團獎」,評論家們卻給予「希區考克拍杜斯妥也夫斯基」(技巧、思想的最上乘)的至高評價。
而幾乎在同一個時刻,其他影展也傳來有一部叫做《愛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 ,1988)的「奇片」出現了。影片只不過是描寫一個大男孩每天用望遠鏡偷窺對面公寓的女子,卻有著至情至性的刻劃和大師般的過人手筆。而這一部電影的導演也叫奇士勞斯基。
更驚訝的還在後面,原來《殺人影片》和《愛情影片》不僅都是奇士勞斯基的手筆,而且只不過是他從作品《十誡》( The Decalogue/Dekalog)當中抽出其中兩誡加以延長罷了!《十誡》是他為電視台拍的電視電影。十條誡律全以華沙的某個社區的人物生活來詮釋。由於資金不只來自波籣電視台,還包括文藝部以及外國,所以奇士勞斯基答應從裡面挑出幾誡拍成較長的電影版,他自己先選了第五誡:「汝不可殺人。」文藝部挑了第六誡:「汝不可姦淫。」沒想到這十分之二就已經收服全天下最挑剔的影迷,原本為電視而拍的《十誡》,立刻成為各影展的搶手貨,甚至連不知道該怎麼為將十個鍾頭的全系列安排檔期的片商,也寧可買著待價而沽(包括台灣在內)
很多人以為奇士勞斯基的電影進入台灣,是奠基於一九九0年金馬國際影展把他的《十誡》列為「導演焦點」。其實早在一九八九年歲暮到一九九0年初這段時間,《愛情影片》、《殺人影片》就已先後在台北公開上映了。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看完《愛情影片》,整顆心、整個腦袋像被電擊一般,人只能癱在戲院座椅上,久久不能自己的經驗,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成為奇士勞斯基的信徒了。
《十誡》之後,自負頗深的法國人趁東、西歐開放交流,立刻把奇士勞斯基挖到法國拍片,通常我對這種情形多半憂過於喜,因為很多導演一離開自己的土地就拍不出好電影,我怕奇士勞斯基也重蹈覆轍。但是一部《雙面維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1991)又好得教人放心。
很難說明白這部電影在「講」什麼,它的清明通透,已超過故事所能涵蓋:兩個維若妮卡,一個在法國。一個在波蘭,雖然互不認識,但法國的維若妮卡到波蘭觀光時,曾無意間拍到波蘭的維若妮卡的照片;波蘭的維若妮卡在演唱中途猝死後,法國的維若妮卡竟無端感到難過,甚至抉定放棄了歌唱。其目的不在賣弄巧合玄奇,而是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超乎邏輯想像的聯結和影響,既強調個人主體性的價值,又視生命中微妙的悸動感應為可貴的能力。奇士勞斯基把《十誡》以降,網脈復雜的人際關系,抽剝拋擲到不同國度,甚至陰陽兩隔的個體間。然而無論從女性自死亡經驗里重生,波蘭、法國兩地的辨證譬喻,或是兩個生命的相似相承來看,《雙面維若妮卡》都像接下來的「三色」系列的先聲或序曲。
好電影要和好朋友分享,可惜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並不容易看到。《愛情影片》、《殺人影片》叩關的時候,不識貨的人太多,其他作品也只能在金馬獎國際影展演個幾場,向隅者眾。而國內片商雖然買了《十誡》,卻只肯在自己戲院辦的奇怪的「周五影展」演了兩遍,之後拖了幾年,乾脆出錄影帶了事。一直要等奇士勞斯基宣布開拍以法國國旗三色意義(自由、平等、博愛)為題的電影,首部成品《藍色情挑》(Blue/Trois couleurs: Bleu,1993)又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獅獎,國內才另有片商一口氣買下這套「三色」系列,《藍色情挑》也成為眾多台灣影迷認識奇士勞斯基的第一步。至於《雙面維若妮卡》則要到「三色」全部上映完畢,才珊珊來遲,還在屁股後面加掛副標變成《雙面維若妮卡之今生今世》
,反倒成了上映順序的「完結篇」。
用「看故事」那套方法來欣賞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絕對行不通,否則《藍色情挑》不成了一部傷心婦人重遇第二春的電影?想想女主角在丈夫、女兒車禍死後,打算埋葬一切回憶,結果卻從皮包摸到女兒留下的棒棒糖,而她剝開糖果紙,像跟牙齒過不去地用力咀嚼的痛楚;想想她晚上受不了老鼠的吱吱叫聲,卻對那一蝸剛出生的小老鼠下不了手(又是母子情結);她要等丈夫死後,才了解他的秘密;原以為生命結束了,才發現丈夫的骨肉已在另一個女人的腹中生成。他安排女主角在逃避「過去」以後,才發現心靈的桎梏並未因此而解脫。奇士勞斯基似比我們多一對眼睛,才能看到生命映像不時在角落重演,我們需要的是感性,去領受他從其中悟出的精萃。如果要細究下去,就連音樂、攝影、剪接, 都在裡面化為了一種精神。
得到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的《白色情迷》(White/Trzy kolory: Bialy,1994),標示的是「平等」。奇土勞斯基似乎不認為男歡女愛有所謂天生平等這回事,平等既不可量計,還必須跌跌撞撞,甚至用點狡猾,好激發對方愛的回應,是肉體,亦是精神的。他找來《十誡》中「第十誡」的主角齊伯尼查馬修瓦斯基(Zbigniew Zamachowski)飾演旅居巴黎的波蘭美發師,他美麗的法籍妻子因為他性無能而訴請離婚,他只有狼狽地回到祖國,卻以投機的方式加入資本主義游戲,發了大材,再詐死騙前妻趕回繼承,然後陷構她於罪。有趣的是透過這些險惡的、挫敗的真相,他卻找到了兩人真正的愛情。奇士勞斯基宛如替楚浮(Francois Truffaut)沒拍好的《騙婚記》(La Sirene Mississipi,1969)找到了更好的表現形式。利用一對冤家,解構愛情的同時,卻塑造了愛情的神話。
奇土勞斯基是於《白色情迷》柏林慘展的記者會上,宣告要退出影壇的,在這個時候,大家已先獲知「三色」系列的完結篇《紅色情深》(Red/Trois couleurs: Rouge,1994)將會是他的封鏡之作(許多消息都誤以為奇士勞斯基是在《紅色情深》坎城記者會上宣布息影,而認為奇士勞斯基是因為《紅色情深》未在坎城得獎才失望退休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很難釐清當時我收到這個消息的感覺。見好就收,當然是個美麗的句點,也不是常人所能為。但是對一位創作力如此旺盛的藝術家而言,淡出影壇實在可惜。
做為「三色」系列的尾聲,或是個人電影生涯的總結,《紅色情深》都教人為之肅然起敬。奇士勞斯基讓兩個抱持完全不同生命態度的個體,在執著與互動之間,展開了復雜的對話。光說它的結局就好!善良的模特兒(伊蓮雅各)在老法官(尚路易特罕狄釀)的建議下,抉定搭船去英國,氣象報告說晴空萬里,一千四百名乘客的郵輪卻翻覆在大海上。然後一陣風吹倒了老法官擱在球台上的酒杯,他從模特兒送給他的電視上聽到了這個惡耗。在鏡頭里,感情的投射是由一個物到另一個物的,但它們卻反映出角色、甚至導演交織難測的情感。就好像當電視播出模特兒被救起的畫面,剎時她身後一面屬於救難船的紅色旗幟隨風揚起,此景和她為口香糖廣告拍過的平面攝影如出一轍,但感情卻有天壤之別,這個對比不是巧合,它既是母題的重復呼出,也是導演對生命無常的看法。
但我不叫它做「宿命」我一直反對奇士勞斯基電影是宿命的說法,他確實悲觀,未必宿命,「超越宿命的悲觀論者」應該是更恰當的形容。眼尖的觀眾不難察覺《紅色情深》最後在船難中被救起的除了模特兒和一個有如老法官年輕翻版的男人,還有《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的男女主角,以及一個陌生人。這是導演的宣示,正如一個人的良心無法拯救全世界的苦難,他無權告訴你死了多少,救了多少人,但是他可以為自己所創造的角色負責,這是「三色」主角最後現身的原因,那個陌生人,則是導演也不能給答案的未知。這當中既有感於生命的龐大,然而在知命之外,也毫不鬆懈。老法官在片尾流的那串眼淚,像是奇士勞斯基的,流給天命,也流給眾生。
我必須承認:每次在寫奇士勞斯基的時候,都要猶豫再三。我的才華有限!就像面對所有我鍾愛的作品,都覺得文字的解讀多餘而且有所褻瀆,套句奇土勞斯基的話:「基本上,如果是一部好電影,而我也喜歡它,那麼我比較不會去分析它,不像看一部我不喜歡的電影。」如果一定要說明對奇士勞斯基作品的感覺,我寧可再借回他的一段話:「對我來說,藝術富含品質及風格的徵兆,在於當我讀、看或聽它的時候,能夠突然強烈而清晰地感到某人把我曾有過的經驗或想法明確地表達出來,雖然那些經驗和想法是一洋的,但是作者卻能夠運用我所想像不出來的、更好的文句、想像安排及聲音組合。不然,就是它能夠在剎那之間,給我一種美或喜樂的感受。」奇士勞斯基電影之於我,亦然。
一九九六年,春節過後,突然想再看一遍《愛情影片》(雖然已經看過好多遍了),看完以後,想到新學期該為輔大電影社開的課程,乾脆就做奇士勞斯基研究好了。三月十三日,第一堂課,先介紹他的生平,然後看了《十誡》的《第一誡》:一個被關愛的生命無故損折的悲居。下課後,繼續和同學一面喝茶,一面聊著奇士勞斯基電影的種種。回家的路上,因疲憊而半睡半醒,不知道車子停了多久,睜開眼睛時,竟發現一列火車動也不動地停在平交道上,也不知道是壞了還是怎麼洋,堵得長長的車龍面對這種超現實般的景像也動彈不得,整整捱了半個小時,轉啊轉地,才兜出了圈子。回到家裡,搜出了幾篇自己以前寫的關於奇土勞斯基但都不滿意的文章,邊檢閱邊聽電話留言,因為有意無意的延宕,多了幾通報社找我、十萬火急卻沒說明事由的留言,然後聽到:「奇士勞斯基過世了!」眼睛正好盯到一篇「暫別大師」的文章,這是奇士勞斯基宣布退休那陣子我寫的,因為不舍,所以不寫「告別大師」,而是「暫別大師」。
想著這一晚如同奇士勞斯基電影情節的經過,呆坐了好幾晌才找出紙筆,終於寫下了:
告別大師,奇士勞斯基(1941.6.27-1996.3.13)。
註:本文原載於1996年4月【世界電影】
後收錄於【告別大師:外語電影1990-1996】,知書房發行
奇士勞斯基作品年表
1966 電車 The Tram 短片
辦公室 The office 紀錄片
1967 Concert of Requests 居情片
1968 照片 The Photograph 紀錄片
洛茲小城 From the City of Lodz 紀錄片
1970 我曾是個士兵 I Was a Soldier 紀錄片
工廠 Factory 紀錄片
1971 集合之前 Before the Rally 紀錄片
1972 迭句 Refrain 紀錄片
工人(71) Workers' 71 紀錄片
1973 磚匠 Bricklayer 紀錄片
人行地下道 Pedestrian Subway 電視居
1974 X光 X-Ray 紀錄片
初戀 First Love 紀錄片
1975 履歷 Curriculum vitae 紀錄片
人員 Personnel 電視居
1976 醫院 Hospital 紀錄片
石版 Slate 短片
傷痕 The Scar 居情片
寧靜 The Calm 電視居
1977 守夜者的觀點 From a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 紀錄片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 紀錄片
1978 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 Seven Women of Different Age 紀錄片
1979 電影狂 Camera Buff 居情片
1980 車站 Station 紀錄片
談話頭 Talking Heads 紀錄片
1981 機遇之歌 Blind Chance 居情片
不絕之路 No End 居情片
1988 一周七天 Seven Days a Week 紀錄片
殺人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居情片
愛情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居情片
十誡 The Decalogue 電視影集
1991 雙面薇若妮卡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居情片
1993 藍色情挑 Blue 居情片
白色情迷 White 居情片
1994 紅色情深 Red 居情片
《愛情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
演員:Grazyna Szapolowska, Olaf Lubaszenko
出品年:1988
語言:波蘭語
片長:83min
青春少年愛上了對街公寓的美麗女子,他每天從望遠鏡窺視女子的一舉一動,打電話給她只為聽一次她的聲音,他不但藉職務之便,偽造郵件招領單,讓女子到郵局取件,製造兩人相遇機會,甚至為了她去應徵送貨員,每天上班前還可為她送上新鮮牛奶。在一次窺見她傷心景況之後,少年鼓起勇氣邀約她,但兩人的愛情之路並未就此平坦順暢,究竟還要經歷多少試煉與懷疑,寂寞的靈魂才可以盡釋前嫌地彼此撫慰呢?
【愛情影片】是由奇士勞斯基著名的電視電影【十誡】中的第七誡發揮而成。從很微小的情節,奇士勞斯基提出了最基本,卻難解的哲學命題:「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其中包含著什麼?看得見的事物就可以證明「愛」的存在嗎?「愛」該如何表達?影片的最後女子終於看見了那座透露了深深愛意的望遠鏡,從那裡望過去,看見了哭泣的自己,和為她所感前來安慰的真心,愛情就在這些誤解與寬容里,自己發現了自己的意義。〈文/邏浥薇〉
《電影狂》Camera Buff
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
演員:Jerzy Stuhr, Malgorzata Zabkowska, Ewa Pokas, Stefan Czyzewski
出品年:1979
語言:波蘭語
片長:112min
為了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菲力普下定抉新買了一台轉一次只能拍三十秒的八厘米攝影機。從這個起點開始,菲力普墜入影像世界的萬花筒不可自拔。從會議的記錄到生活的點滴,他著了魔似地將周遭人事化作電影世界的一塊拼圖,這份熱忱使他漸獲肯定,拿到比賽的大獎,甚至前途一片大好,擁有真正進行電影拍攝的機會。但當攝影機改變他觀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他切身的生活情境,隨之而來的,是他始料未及、卻不得不面對的困境與疑惑。
被許多人視為奇士勞斯基自傳色彩濃厚的【電影狂】,其實在每一個為電影狂熱的人眼裡,都會看到自己甜蜜又無奈的影子與故事。影像的力量帶領一個市井小民前往一趟未知卻驚喜連連的旅程,當它深入持攝影機的人的生活,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實世界與影像世界的交錯幻影呢?在我們自身與我們的創作之間,要經歷怎洋的妥協與抵禦才得以無愧呢?這一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在今日看起來,仍然對藝術與生活的交互性做了既一針見血又不失真情的揭露與提問。
⑷ 電影紅色演員表
電影紅色演員包括:伊蓮娜·雅各布,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塞繆爾·勒·比漢。
《紅色》由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執導,伊蓮娜·雅各布、塞繆爾·勒·比漢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4年5月27日在波蘭上映。
《紅色》該片講述了女學生瓦倫丁與法官之間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與女友之間的愛情故事。1994年,該片獲得第4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故事背景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瓦倫丁在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後開車回家,但是卻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是一個老頭,他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有一天,康復的小狗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
⑸ 《盲琴師》全網上線,有哪些實力派演員加盟
《盲琴師》已經在4月30日全網上線,將由演員大衛·奧格尼克、彼得·亞當奇克、賈斯蒂娜·瓦西勒斯加、約維塔·布德尼克等人合作飾演,講訴一位天才盲人鋼琴師對抗不公命運的故事。
演員賈斯蒂娜·瓦西勒斯加和約維塔·布德尼克是劇中最搶眼的女演員,在劇中飾演的角色都能讓大家印象深刻,尤其是約維塔·布德尼克的顏值直接撐起了整部電視劇的美貌,除了是一部演員之外,約維塔·布德尼克也是一名編劇,和彼特共同出演過《光明世界》,二人再次合作《盲琴師》,已經有了很高的磨合度,此前《盲琴師》已經在波蘭上映便獲得了大量好評,可以與《波西米亞狂想曲》齊名。
《盲琴師》斬獲無數好評之後,終於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該劇已經在騰訊、愛奇藝、百視通等各大視頻平台上都已經上線,主演們超高的演技和劇中動聽的配樂備受國內好評,著名主持人魯豫曾說看完這部劇之後,回味無窮,是一部心碎且溫暖的佳作,值得大家多看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