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那麼都有哪些技巧呢?以下僅供參考!
剪輯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將單獨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和畫面,經過剪輯產生旋律,通過組合形成情節。
目的是:
1、准確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
2、做到結構嚴謹和節奏鮮明
現介紹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輯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虛」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
剪輯的精髓:
用畫面講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褥瘡怎麼治療褥瘡如何治療褥瘡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剪輯的一般規律
1、 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② 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
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
動作電影又稱為驚險動作片,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下面給大家介紹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歡迎閱讀!
一 音樂是重中之重
預告片牛不牛逼,音樂權重佔70%以上。
一段旋律有范、節奏變化豐富的音樂,是動作電影預告片的核心。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電影預告片。
剪輯技藝再牛逼,音樂平庸,預告片就平庸;音樂品位高,曲子編輯的好(音樂不是拿來直接一整條用的,需要經過延長、縮短、拼接、變速、變音等處理),那麼剪得糙一點都沒關系。
音樂是最直觀給你「感覺」的東西,2分鍾的音樂包含著巨大的情緒流,一個字也不用講,音樂一起,就能讓你感到「興奮」「感動」「愛情」「幻滅」「哲學」「宗教」「緊張」「恐懼」「壓抑」等情緒,這些抽象的大主題裡面又能細分出無數具體的意象。
而畫面和對白,在預告片的幾分鍾時間里,只能呈現出零星的「信息」。
所以,音樂最關鍵。
二 剪輯技巧
先明確一點,我們剪預告片時,幾個鏡頭剪成一組,幾組鏡頭構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就能組成一條完整的預告片。
新來的剪輯師往往會出現「剪得比較亂」的問題,為什麼?
1、一組鏡頭只需說清楚一個意思。如果你加入了不是這個意思的鏡頭,就會突兀。顯得亂。
2、一組鏡頭講完後,再去講下一組鏡頭,邏輯上或者情緒上要有承接或者遞進。新手會瞎跳亂跳,一組鏡頭還沒講完就開始下一組鏡頭。
3、幕與幕之間,要有大的邏輯串聯。拿《小時代1》的先導預告舉例子,第一幕起勢,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關系惡化進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豐富的變化進入高潮。(舉小時代 預告片 的例子是因為,它是業內外公認的高水準預告片)
1、鏡頭之間的視點和動勢最好接上。
A視點就是視覺重點,上個鏡頭的視點結束在畫面左側,下一個鏡頭的視點就盡量從左側起。
B動勢變化要順。這個看具體情況處理。如果你僅僅把動勢順著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麼看起來雖然舒服,但是有些楞。好看的動勢要像書法。有斷有連,有急有停,有粗有細,有開有合。這個看感覺了。
2. 根據音樂,普通鏡頭的剪輯要故意不壓在節奏上,只把重要鏡頭壓在節奏上。
為什麼這樣呢?所有鏡頭全壓著節奏上,第一很楞,第二看起來像MV,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每個鏡頭都壓在節奏上,都很爽,到了牛逼鏡頭或者該強化的鏡頭時,再壓在節奏點上就沒那麼爽了,效果就出不來了。
這樣是先抑後揚的一種做法。
3. 「刺激——反應」鏈條。
劇情片里,說出的一句話,要接住。(用別人的反應、事件、另一句話等來接)
愛情片里,拋出的一個媚眼,要接住。(別人的媚眼,幸福的表情等來接)
動作片里,射出的一顆子彈,要接住。(東西被打爛,炸彈爆炸,人死亡等來接)
「刺激——反應」鏈條,是一組鏡頭最常用的敘事方式之一。給了刺激就一定要有反應,一組鏡頭才有結束感,結束之後再開始下一組鏡頭。路一步一步走,話一句一句說。新手剪片子,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給了刺激,沒反應。不知道怎麼就到下一組鏡頭了。就好像你給別人講故事,每句話都講一半,觀眾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只覺得不舒服、不好,其實是你挖的坑沒填上,絆到觀眾了。
4. 跳切、快放、快閃夾黑幀、慢鏡頭
鏡頭節奏要變化:幾個快的',就插一個慢的。幾個近景,來一個遠景。幾個格鬥,加個大場面。幾句對話,來個爆炸……永遠要給出變化,要有能量的起伏。帶觀眾做過山車。
有時人物動作慢我會跳切或適當快放,顯得有力一些。快閃夾黑幀這塊,《匹夫》先導預告1分10秒處有例子,學生服日本刀砍人。
5. 如果一場戲很牛逼,就整場放。(並不是說你不去處理它)
國外預告片最愛用的技巧,為什麼?因為人家電影拍的牛逼,場面撐得住。
常常最後一個鏡頭(就是最高潮那個),就用片子里的一個牛逼的場景鏡頭做結尾。不像我們,用高速剪輯或者凌厲的剪輯堆砌出一個高潮來。《獨行俠》的許多款預告片都是這么乾的,一整場動作場面碼上去。很過癮。
6. 起高潮之前壓低,高潮後要安靜,再起更高的高潮。
通常,開槍爆炸之前,我們會剎住音樂,讓整個音響安靜下來,說句話或者什麼的,再起開槍或爆炸。這樣做是為了讓高潮顯得更高更有力。通過能量差產生對比,做強效果。
再舉《小時代1》先導預告的例子。第四幕是高潮,所以第三幕要低谷一點壓抑一點(不管剪輯節奏、速度還是音樂能量都比其他幾幕要低),而且,在起第四幕之前,先猛地安靜,唐宛如喊叫「沖啊!」後,音樂再響起,進入高潮。
三 音響音效設計
評論里有位朋友說覺得音效最關鍵,實際上,沒有最關鍵的,所有的步驟都是關鍵。創意、剪輯、音樂、音效、特效等方面全都做到高完成度,才能出一支好預告片。
好萊塢預告片的音效使用量是非常小的,隨便打開一支好萊塢大片的預告,旁白和音樂占音響總量的90%,只有在關鍵的地方才有一兩個音效。他們最重要的是對白,對白一起,音樂都會降好幾個量級。
為什麼呢?因為好萊塢重故事,而且好萊塢演員的念白都很棒,隨便一句話都可以撐起來,,加上人家電影畫面牛逼,音效這種東西要你用好音響才能感受的到,所以想要看預告片真正的音響設計,還得去電影院里看前面的貼片。(最近看imax版本的《007幽靈黨》,前面有《火星救援》的全長貼片,那個錄音水準和音響設計水平可以說是世界最高水平了,快去看吧)
話說話來,音響設計涉及到的聲音層次有三層:音樂、旁白、音效。原理是:「此起彼伏,有起有伏」。
1、有起有伏
從大的音樂結構來看,必須做到「有起有伏」,音樂的能量不要一直高或一直低,需要變化。我們一般做音樂,同一個旋律走兩小節,就要變化。要遞進、中斷或者旋律發生變化。否則觀眾看的時候會疲。
2、此起彼伏
這里主要指音效和對白需要此起彼伏,簡單來說就是「有音效的地方別有對白,有對白的地方別有音效」「音效和對白不要打架」。這個以剪輯師為主,在剪輯時就應該注意,音響設計師做輔助。
觀眾在一定時間流裡面能夠注意到的信息是有限的,預告片屬於高強度的信息流,對於觀眾注意點的設置一定是排列有序而不是擠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看標准範式的好萊塢預告片,大的節奏設計通常是固定的:「說幾句話」+「插個音效」, 完成一組鏡頭。對應剪輯就是:幾個敘述鏡頭加對白或旁白+能出音效的鏡頭。
3、其他
音響在頻率上大致有「高、中、低」三個頻率段,許多新的預告片公司作品,往往聽起來不夠飽滿、音效怪怪的、銜接不夠順滑。原因有三。
一是忽視了氛圍音,主要是低音的填補。有一些耳機幾乎聽不出來的長長的「嗡」「嗚」的低音,我們是會隨著音樂能量的起伏,壓在音樂下面。這一層很重要,缺少了就會讓音響變得很「薄」。
二是音效的融合度不夠。同一個聲音,比如開槍的聲音,樂庫裡面可能有一千種音效,你要找到能夠融合進整體音響裡面的那一個。找不到,就試,試不出來就自己做變音處理,把它融合進去。融合度低的音效,就像一段光滑木板上面的倒刺,很扎手。
三是銜接處理要順滑。一部電影預告片會用到好幾段音樂,成百上千種音效。這么多的元素拼在一起,要把他們的接縫處打磨順滑,不扎耳朵。
;③ 剪輯動作片的四個技巧
剪輯動作片的四個技巧
准備一場打戲的時候,你需要考慮到很多的點:動作的編排,電影藝術,特技,音樂甚至是爆破效果。這些元素在製作一場電影感十足的打戲中十分的重要,但是,如果想要表現更具動態效果,更加的逼真,那就離不開後期的剪輯了。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剪輯動作片的四個技巧,希望能幫到大家!
需要大量的動作鏡頭和反應鏡頭
動作鏡頭毋庸解釋。反應鏡頭實際是把你帶入情緒和情景的。例如,A砍了B,B的反應鏡頭是很疼,但是依然站了起來,向A反攻,你知道此時的`B已經不顧一切了。你被B的反應鏡頭帶進了打鬥的情緒中。這樣的打鬥戲才是既有動作又有情緒的
加速度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李小龍——事實上,按照他們對電影製作的影響,他們通常是相反的,典型的動作演員應該是在一個完整動作的關鍵動作點上(也許只是其中的幾幀)將其加速,來使動作看起來更真實,更有力,而不是強迫製作者降低素材播放的速度來使觀眾看到他出拳或伸腿。
整體的剪掉幾幀畫面
與其放慢每幀的播放速度,不如整體剪掉幾幀畫面,來使畫面呈現更緊張的效果。這個需要結合看上面的視頻理解,語言真的很難描述。
製作音效
單純的把音效拖拽到時間線上,是不足以使人們產生演員是在屏幕內互毆的錯覺的。你需要為音效加上一些過濾,使他們聽起來像是在現場錄制的,以求不失真。
以上就是今天要講解的幾個有用的後期剪輯技術,你可以用他們來使你的動作場景看起來更真實,更吸引人。如果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不妨在下邊分享一下。
;④ 2022年十部超好看的硬核動作片,炸街、飆車、喪屍、海戰,全齊了
《地獄尖兵》
年度最佳戰爭動作片,軍迷的盛宴,巷戰的教科書!解說展示作戰體系和部署,充分體現步坦炮協同推進,建築物的進攻與防禦,無人機偵察與反炮兵作戰的戰術細節。真實還原血肉橫飛的殘酷戰場,沒有醜化敵人也值得尊敬。戰鬥打起來,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也沒有時間給彌留的戰士說遺言,他們沒有愧對祖國,相信祖國也不會忘記他們!
⑤ 有哪些電影剪輯的非常精彩的求推薦~
說到剪輯我立刻就想到了《諜影重重》系列,現在有四部,第五部 2015.8.14 上映;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電影系列:" 你可能再也找不到比這還好的動作系列電影了 "
前三部是 馬特·達蒙 主演的,第四部是 傑瑞米·雷納 主演的
值得一提的是,《諜影重重》3 還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 和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 ,這個系列的電影剪輯用一個詞形容:出神入化
另 外給你說幾個剪輯特別不錯的電影,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怒火救援》;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刺殺肯尼迪》(老片了),連姆尼森主演的《颶風營救》 ——————————————————————————-——————————都是我看過的剪輯很不錯的電影,全手打,望採納
⑥ 剪輯電影片段有哪幾種手法 了解三大剪輯方法
1、傳統剪輯
⑴也可稱為剪輯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氣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脈絡清晰 ,使觀眾不致把 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 。因此 , 這種剪 輯必須做到:
防止混亂。鏡頭銜接必須准確無誤,不脫節不重疊,人物動作的方向、空間關系必須一致。
⑵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動作形態、節奏為剪輯點,即「動接動」、「靜接靜」。「動接動」指在鏡頭或人物的運動中切換鏡頭,如一個搖攝鏡頭接另一個搖攝鏡頭或一人奔逃的鏡頭接一人追逐的鏡頭等等。「靜接靜」指從一個動作結束後(或靜止場面)接一個動作開始前(或靜止場面)。
⑶省略實際過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觀眾不看自螞虧碼明的過程,而仍能保持動作或情節的連貫。如一個飛機起飛鏡頭接一個飛機降落鏡頭可以省略旅行過程,一個桃花盛開的鏡頭接一個滿地落葉的鏡頭可以省略時間的變化過程等等。傳統剪輯,基本上是按著正常的生活邏輯進行,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生活中的全部過程。
2、創造性剪輯
⑴習慣上稱能提高影片藝術效果的剪輯方法為創造性剪輯,主要有以下幾種:
戲劇性效果剪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選擇最佳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都在劇情展開的最恰當時間出現。
表現性效果剪輯 。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流暢的同時 ,大膽簡化 或跳躍,有選擇地集中類比鏡頭,突出某種情緒或意念。將一些對比和類似的鏡頭並列 ,取得揭示 內在含義 、渲染氣氛的效果。
⑵節奏性效果剪輯。一般說來,鏡頭短、畫面轉換快,能引起急迫、緊張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可導致遲緩或壓抑感。因此長短鏡頭交替,畫面轉換快慢結合可造成觀眾心理情緒的起伏。利用這一點,在剪輯上控制畫面的時間,掌握轉換節奏,就可控制觀眾的情緒,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這種剪輯節奏也稱剪輯調子。
⑶然而鏡頭的長短、轉換快慢不能超越觀眾對內容含義理解的限度,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剪輯調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節或情緒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張弛有致。影片中一個段落的剪輯調子是由空閉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稱剪接率。鏡頭數目多,稱剪接率高或快調剪輯;鏡頭數目少,稱剪接率低或慢調剪輯。
3、電影剪輯技術
⑴電影拍攝的再好也缺少不了電影的剪輯部分,在一般的電影製作後期剪輯時,要注意剪接電影片段,一般電影拍攝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悶哪果(這樣的過程要不斷的重復和製作)。
⑵進入電影剪輯部分就真正的進入了電影的非線性部分,有的時候技術高的剪輯師在剪輯電影的時候不會按部就班,也就是說不會去按照一個順序一個一個的剪輯,很多剪輯師是從中間剪開,插入一個鏡頭,或者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
⑶但這種方式對於很多技巧的製作是無能為力的,剪接師無法在兩個鏡頭之間製作一個疊畫,也無法調整畫面的色彩,所有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過程中完成。同時剪刀加漿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⑦ 剪輯電影怎麼剪輯
1.點擊【分割】,當軌道上出現
剪刀形狀時按下左鍵實現分割。像使用剪刀一樣,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間,按下空格鍵能夠定格在某一幀,點擊左鍵這時候整段視頻則被且分為兩部分,重復操作即可將視頻分為三部分、四部分等
2.當使用【分割】工具以後,一段視頻已經成功切分為幾部分。對於自己不需要的部分,首選選中,然後點擊滑鼠右鍵選擇【刪除】,就能夠將不需要的部分刪除。
3.當刪除以後軌道上就出現空白,這時候一定要拖動視頻將所有的無縫銜接起來,軌道不留白導出才沒有黑屏,導出之前按住【ctrl+enter】從頭播放一遍無誤再導出。
首先電影剪輯在早期是通過負片沖洗出來的正片進行剪輯的,被沖洗出來的正片上每一格畫面都會有編號和負片相對應,這個被拿來剪輯的正片叫工作拷貝。剪輯師將工作拷貝掛載到剪輯台的膠片轉軸上可以控制正向、反向和逐格的查看,而定位光孔會直接把當前定位的膠片畫面投影到小型的監視屏幕或者毛玻璃上。聲音以磁帶錄制,以等比例的速度被平行放在和畫面同步的另一卷轉軸上,定位是感應磁頭,保證聲畫同步即畫面轉動24格(常速播放1秒)磁帶也轉動常速播放1秒的走帶長度。
剪輯操作就是在分別在兩段膠片和磁帶上找到需要剪輯的位置先用記號筆作出標記,然後剪斷膠片和磁帶,最後將需要連接的兩段膠片和磁帶用透明膠帶粘合起來。這個操作每次被剪斷的余片都要非常認真詳細做好標記。因為如果剪多絕祥遊了那麼很有可能要在余片里重新找回一些畫面和聲音添加回來,所以需要在剪輯前對剪輯的不同畫面非常熟悉並且有構造剪輯節奏非常強的時空想像能力,否則來回地嘗試改變實際上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每一刀的剪輯不是在機器上而是在腦海中,但現在已經很少有學校會學習膠片剪輯了。遇到像淡入淡出、疊化、多重曝光特效等鏡頭需要在剪輯台上決定特效時長和特效出入點後算出對應的畫面格數然後用特殊記號筆標記出來。
剪輯好的工作拷貝會被送去整理出所有剪輯出入點的編號然後去查找出對應的負片,其中也包含覆蓋特效畫面格數的負片,沖好的負片被按照剪輯和特效的每一個出入點連接起來,不同的是連接時不再使用會破壞畫面的透明膠帶,而是齒孔卡扣,同時連接時不會直接用手而是質地非常細膩的真絲手套在柔軟的絨布上進行。因為電影拍攝後沖出來的負片僅此宴洞一條,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洗出的所有拷貝,所以一定是被頂級保護的。其中淡入淡出、疊化、多重曝光等特效鏡頭會在沖洗時採用配光技術完成,然後這個負片會被洗成成百上千個拷貝發往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進行放映。
由於你的題目不甚明確,不知道說的是作為職業剪輯師的電影剪輯還是個人想電影混剪。這里我兩個都說一下。
作為電影剪輯師,剪輯電影就具有高度的專業性,需要一定的剪輯技巧,電影剪輯通常被稱為「隱形藝術」,大多數剪輯師的目標是創建無縫的成品。一旦工作完成,並且做得很好,就很難注意到單獨的部分。以下說幾個電影剪輯的剪輯技巧:
1.長鏡頭
在過渡到下一個鏡頭之前持續一段很長時間的鏡頭。每個鏡頭的平均長度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差別很大,但大多數當代電影的剪輯速度往往更快。一般來說,任何一分鍾以上的鏡頭都被認為是長鏡頭。
2.節奏
聲音的頻率和規律性,一連串的鏡頭和鏡頭內的動作。節奏因素包括節拍(或動感)、腔調(或重音)和節奏(或速度)。節奏是電影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決定了電影的情緒和觀眾的整體印象。這也是最復雜的分析之一,因為它是通過場景、攝影、聲音和剪輯的組合來實現的。的確,節奏可以理解為電影中所有元素的最終平衡。
3.重疊剪輯
重復部分或全並銷部動作的剪輯,從而擴展了它的觀看時間和情節持續時間。最常見的是實驗性電影製作,由於其短暫的令人不安和純粹的圖形性質,它也出現在動作和動作優先於情節和對話的電影中:體育紀錄片、音樂劇、武術等。重疊剪輯是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動作電影的共同特點。當導演吳宇森移居好萊塢後,他試圖將這種風格融入主流動作片,比如《碟中諜2》。
4.轉場
鏡頭是由剪輯定義的,但剪輯也可以將鏡頭連接在一起。在傳統中,剪輯是為了建立空間,引導觀眾看到場景中最突出的部分。
1.借位
借位在連貫性剪輯中,是一種從一個鏡頭到另一個鏡頭顯示連續時間和空間的方法,但實際上它與場景中人物或物體的位置不匹配。在文森特·明奈利的《火樹銀花》中,犧牲了真實的物理空間來換取戲劇性的空間。正如在第一個畫面中看到的,電話後面是有一堵牆的。然而,在第三個鏡頭中,這堵牆神奇地消失了,為了顯示電話和圍坐在餐桌旁的家人(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從一個角度看,這在真實的房間里是不可能的。
2.交叉
交替拍攝在不同地方發生的動作鏡頭,通常同時進行。因此,這兩個操作被銜接起來,將來自不同空間的角色關聯起來。為了進一步強調他們的相似之處,這位父親實際上是在重溫他和第一個女朋友的第一次約會,而他的女兒實際上是在第一次約會。楊使用跨越時空的交叉,暗示歷史會一代又一代地重復。
3.切入鏡頭、切離鏡頭
在同一空間中,從遠處取景到近景的瞬間轉換,反之亦然。
4.疊化
兩個鏡頭之間的過渡,第一個畫面逐漸消失,而第二個畫面逐漸出現。有那麼一會兒,這兩個畫面混合在一起了。疊化可以作為一個相當直接的手法連接任何兩個場景,或以更有創意的方式,例如暗示幻覺的狀態。
5.圈入/圈出
一種圓形的、可移動的蒙版,它可以結束一個場景(圈出)或強調一個細節,也可以打開一個場景(圈入)或顯示一個細節周圍的更多空間。
跳躍式剪輯是用來表達的,暗示一個角色或他/她的日常生活的沉思或矛盾,但這也是與主流電影敘事方式決裂的明確標志。與其把一部電影呈現成一個完美的、在我們面前無縫展開的獨立故事,不如說,跳躍式剪輯就像是一句話,既證明了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人為性,也證明了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困難性。
6.定位鏡頭/再定位鏡頭
一種鏡頭,通常包括遠距取景,顯示場景中重要人物、物體和背景之間的空間關系。通常情況下,場景的前幾個鏡頭通常是定位鏡頭,因為這介紹了其中的位置關系和空間關系。
7.正反打鏡頭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鏡頭對角色進行相互切換,通常在對話的情況下。
8.疊畫
在同一膠片上曝光多個圖像。與疊化不同,疊畫並不意味著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的轉換。通常是用於相同的演員在屏幕上同時出現兩個角色、表達主觀或醉酒的視覺效果,或者簡單地將敘事元素從另一部分的迷幻世界引入場景。
9.劃像
一種鏡頭之間的過渡,其中一條線穿過畫面,在第一個鏡頭移動時將其刪除,代之以下一個鏡頭。這是一個動態的、引人注目的轉變,通常用在動作或冒險電影中。
就像其它的轉場方式,比如橫搖,劃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變得流行起來,以至於成為那個時期電影的風格標記。
5.匹配剪輯
匹配剪輯指的是通過在兩個鏡頭之間建立某種形式的聯系來連接和分割兩個鏡頭的技術。這種聯系可以從場景描述的情況中推斷出來(例如,圖形匹配)。
1.視線匹配剪輯
一種遵循動作原理的剪輯,第一個鏡頭是一個人朝一個方向離開,第二個鏡頭是一個附近的空間,裡面有他或她看到的東西。如果這個人向左看,下面的鏡頭應該暗示這個人在屏幕外是向右看的。
2.圖形匹配剪輯
兩個連續的鏡頭連在一起,以創造出構圖元素的強烈相似性(如顏色、形狀)。用於傳輸連續性樣式,以平滑的方式在兩個鏡頭之間進行過渡,圖形匹配剪輯也可以用來做隱喻性的聯想,就像蘇聯連貫性風格。
6.剪輯風格
1.連貫性剪輯
一種保持敘述動作連貫的剪輯方式。連貫性剪輯依賴於從一個鏡頭到另一個鏡頭的方向、位置和時間關系,即連續鏡頭之間的時間和空間是連貫的。此外,當屏幕上的方向與電影世界的方向相匹配時,敘述也更容易被理解了。如下圖所示,「180度規則」規定了攝影機應該停留在動作軸兩邊的一個區域內(場景中有一條主要元素A和B之間的假想線,通常是兩個角色)。
通過遵循這一規則,導演要確保每個角色在畫面中占據一個一致的區域,幫助觀眾理解場景的布局。這種一致的空間感通過例如動作匹配等技術手段得到了加強。
2.蒙太奇
包括鏡頭內的蒙太奇、聲音和圖像之間的蒙太奇,多層次的含蓄,以及在兩個鏡頭之間的沖突。通過持續時間、屏幕方向和鏡頭比例的模式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了使不相關聯的鏡頭產生了意義。
3.省略式剪輯
省略事件中部分的鏡頭過渡,導致情節和故事持續時間的省略。
講完這些,再來說說電影的混剪。
第一步,確定好要剪輯的中心思想
在開始混剪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好要剪一個什麼類型的片子,而不是一上來就開始動手剪輯,所謂的謀定而後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步,挑選影片素材
主題確定好了之後,開始圍繞著主題挑選素材,你不能定下要剪輯溫馨擁抱合集,卻挑選出打鬥血腥的場面。例如剪輯漫威反派,就挑選漫威系列的電影,剪輯鋼鐵俠,就挑選涉及到鋼鐵俠的電影,剪輯機器人系列,就挑選科幻類的電影,剪輯中國功夫,就挑選武俠功夫片等等。
第三步,確定框架
瀏覽影片確定好架構並找出適合片段電影准備好之後,要根據自己的中心思想定下大體的框架,比如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然後瀏覽影片挑選出合適的片段。
第四步,音樂很重要
挑選合適的音樂音效素材不誇張的說音樂挑的好,混剪就成功一半了,要根據中心主題和架構來挑選音樂,剪輯溫馨的就挑選舒緩的音樂,剪輯激烈打鬥的就挑選激昂燃系的音樂等等。
第五步,粗剪
根據音樂和架構進行粗剪首先根據架構把挑選出來的片段整理好,其次把同類動作拼起來,比如跳躍、擁抱、跑步、碰撞、攻擊、摔倒、爆炸等等。最後根據台詞旁白等鋪陳好畫面,整體連貫起來。
第六步,精剪
根據音樂的節奏,開始一幀幀的調整,在高潮部分卡准音樂節奏節拍。刪掉多餘的鏡頭。
第七步,檢查
反復修改好的片子都要反復的修改,自己多看幾遍,修改好了,再請別人觀看提出修改意見,反復雕琢,直至能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觀眾。
第八步,成片輸出
渲染輸出在修改好之後無誤就可以渲染輸出成片啦!
⑧ 電影怎麼剪輯視頻片段
下面以小米手機為例,介紹具體操作方法供參考:
1、首先打開手機中的系統工具,如圖所示。
視頻剪輯軟體:
一、愛剪輯
愛剪輯是最易用、強大的視頻剪輯軟體,也是國內首款全能的免費視頻剪輯軟體,由愛剪輯團隊憑借10餘年的多媒體研發實力,歷經6年以上創作而成。
二、繪聲繪影
繪聲繪影X7,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視頻編輯軟體,具有圖像抓取和編修功能,可以抓取,轉換MV、DV、V8、TV和實時記錄抓取畫面文件,並提供有超過100多種的編制功能與效果,可導出多種常見的視頻格式,甚至可以直接製作成DVD和VCD光碟。
⑨ 常用電影剪輯技巧
剪輯流暢的秘訣不只是動接動,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下面給大家介紹常用電影剪輯技巧,歡迎閱讀!
1 、正確的剪切點: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
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據說由於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 7:3 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如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
第三點:有目的地重疊動用,用以強調。
如動作影片中必殺技的鏡頭,可以採用不同角度重放,或同角度快慢鏡重放。強化視覺沖擊力。成龍影片經常使用。
動作連接的畫點:
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大幅度改變動作和攝像機的位置會增強畫面的氣勢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要盡量在動作頂點處進行連接。
3 、 場景轉換和和製造連接點
第一點:相溶:指讓前面的畫面慢慢消失,同時讓後面的畫面徐徐出現。 第二點:淡入淡出:以黑色過渡。 第三點:用遮掩物連接不同場景。 第四點: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第五點: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第六點: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空切」 第七點: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廣告和音樂電視」 第八點: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