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封禁42年動漫改編電影《阿修羅》,尺度驚人的殘酷之作
佛教六道之一的阿修羅,善良與憤怒並存,天性執著於殺伐。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天災人禍頻發,災難與黑暗籠罩大地。飢荒奪走了人們的尊嚴與理智,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乃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恐怖景象。在這樣的亂世中,阿修羅以殘忍的方式生存下來。
影片以18禁鏡頭描繪了飢餓的母親將孩子幻想成食物的恐怖場景,揭示了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扭曲。阿修羅在亂世中誕生,外形瘦弱,目色猩紅,發如枯草,展現出野獸般的生存狀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阿修羅遇上了善良的農民之女若狹,她喚醒了阿修羅兇狠乖戾內心的人性,成為了阿修羅生命中的一抹明亮色彩。
然而,阿修羅的天性頑劣與世人對他的恐懼和怨恨形成了鮮明對比,導致他失去了若狹的信任。為了拯救即將餓死的若狹,阿修羅找到生馬肉給她,卻因誤會而被認為是被殺死之人的肉。若狹因無法接受這一現實而離世,阿修羅在心灰意冷中皈依佛門。
影片通過2.5D畫面與CG技術,生動展現了灰褐色色調下的亂世場景與血漿四溢的殘肢斷臂,營造出強烈的壓迫感。人物造型恐怖,只有少女若狹象徵著美好事物的存留。影片探討了人性的極端表現,至善與至惡的極端呈現。一方面,慈悲的法師為感化殺人如麻的阿修羅而流淚,並砍下手讓他吃,彰顯了「渡人」聖佛的慈悲;另一方面,純潔、善良的若狹至死也不肯吃阿修羅帶來的肉,表現了人心中至臻的善念。
電影通過至善與至惡的對比,揭示了人性在亂世中的扭曲與掙扎。飢餓的人們為了生存不惜殘殺同類,親情、友情在生存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在亂世中,保持初心、避免失去人性成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阿修羅在電影的最後實現了自我救贖,成為了佛門弟子,或許這也是對亂世中人性最深刻的理解。
電影中的配樂與畫面相得益彰,古典音樂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營造出磅礴大氣的歷史背景與冰冷陰郁的氛圍。角色設定與佛教六道相符,阿修羅亦正亦邪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了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所喜愛的角色。盡管原著漫畫內容曾因過於陰暗而被封禁,但經過42年的等待,《阿修羅》最終得以解禁拍攝,呈現給觀眾一部觸及人性深處的電影。
㈡ 動畫電影阿修羅告訴了我們什麼
不管怎樣的人都改變不了一個世界,人都是自私的,就像女主角不相信阿修羅那是馬肉,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經不起考驗,
㈢ 如何鑒賞日本動畫電影阿修羅
「為何把我生在這苦難深重之地?我恨啊,我恨啊!」——這是阿修羅內心最直白的吶喊。其後,阿修羅皈依佛道。佛道講慈悲,談隱忍。阿修羅依然活在苦難深重之地,只是沒有了恨而已。所有他最珍視的東西,都已遠離他而去,當他與若狹的屍身擦身而過的一剎那,心得有多痛??就像鋒利的刀緩緩的劃過心口,留下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那一刻,阿修羅作為人的一部分徹底死了。阿修羅作為佛的一部分覺醒了。宗教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重新塑造人性。但是,宗教終究也改變不了那苦難深重之地。當電影點題「世界因此而美麗」時,我頗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