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部外國的電影名叫什麼
印度神明 Krishna Aur Kans (2012)?
又名: 奎師那 / 克里希納神
Ⅱ 柬埔寨宮廷舞蹈有哪些歷史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也稱為高棉古典舞,不僅具有象徵作用,而且體現了柬埔寨優雅的傳統價值觀。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藝術文化與傳入的宗教有密切的關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國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崇拜對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鳥、獸。大約在公元1世紀,古老的印度文化傳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印度文化,因此當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印度傳入的婆羅門教。公元6世紀後的真臘王朝時期,柬埔寨已經成了東南亞佛教的中心,在這個造就了吳哥燦爛文化的時期,婆羅門教與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興盛。在閣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國王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興建了大量廟宇,重修了吳哥城,可見當時人們對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中,自然無法抹去宗教的影子,從宮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繹和姿態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類形象為原型的。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雛形,古典宮廷舞蹈逐漸形成。吳哥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舞蹈藝術繁榮,宮廷和寺廟里養了一大批舞蹈家和樂師,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貴,如今在柬埔寨舉世聞名的吳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薩拉女神舞姿浮雕,這些雕像體態優雅、美麗動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來源於印度的宮廷舞,在許多印度神話中,傳說有專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薩拉就來源於印度神話,阿普薩拉舞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傳統舞蹈,音樂歡快,舞姿美麗動人。阿普薩拉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世紀。在吳哥,許多寺廟的牆上都雕刻著佩戴金色頭飾和穿著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據估計,12世紀,柬埔寨宮廷里約有3000名阿普薩拉舞蹈演員,她們用無聲的動作和手勢講故事,她們微微一笑,從不開口。柬埔寨的宮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勢,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從小經過嚴格訓練的,舞者除了需要獨具天資和美貌外,無一例外都需要有一雙靈活優雅的雙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訓練與芭蕾舞訓練一樣,它需要多年的實踐和基礎的訓練。高棉古典舞蹈與觀眾的交流方式是復雜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例如,表示笑或飛行的手勢,這些手勢不同方式的運用取決於不同類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外,華麗的服飾也能具體地體現意義。高棉古典舞一直與宮廷密切聯系,在加冕、婚禮、葬禮等傳統的皇家儀式上演出。歷史悠久的宮廷舞蹈不僅是柬埔寨的藝術瑰寶,也是全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視文化藝術,19世紀,安東王繼位後,復興了當時瀕於消亡的宮廷舞,並對它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聖、端莊的基礎上,消減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軟和纖巧,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優雅。後來的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也對宮廷舞蹈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哈努克親王從小就生活在宮廷之外的鄉村,他一直都非常熱愛藝術,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對音樂、舞蹈、薩克斯和電影的學習,他還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攝影家。西哈努克的母親尼亞里麗王後和大女兒黛維公主都曾擔任過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團長,西哈努克的母親西索瓦·哥沙曼·尼亞里麗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發展中一個重要人物,19世紀中葉,她支持高棉藝術和舞蹈的發展,20世紀中期,她不僅促成了高棉傳統舞蹈研究的復甦和發展,而且還幫助宮廷舞蹈推廣和宣傳。西哈努克親王的大女兒帕花·黛維公主對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極高的造詣,她在劇團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後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優美動人,在手勢和眼神上的細膩傳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戴維公主還是王家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數十年來也一直為王室管理芭蕾舞團,公主的母親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國王西哈莫尼從小聰穎好學,不僅與姐姐學習柬埔寨的宮廷舞蹈,還將宮廷舞蹈與法國芭蕾結合起來。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不僅在宮廷舞蹈的修復上作出了努力,還不斷地向世界展示這門有魅力的藝術。柬埔寨歷來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在1957年,應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西哈努克親王帶著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團73人到中國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讓「柬埔寨的明珠」,當時年僅14歲的帕花·戴維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這次訪問表演了柬埔寨傳統的《仙女舞》、《扇舞》、《雄雞舞》以及神話傳說《黑猴與白猴的戰斗》等作品,當時中國文藝界還對戴維公主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1960年,西哈努克親王再次帶著皇家芭蕾舞團15名演員到中國訪問,1963年又帶著舞團30人到中國,包括他的女兒戴維公主,舞團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歡樂舞》等經典作品,西哈努克親王家族為保護和發展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多次訪問世界各國,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藝術瑰寶。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傳統宮廷舞劇目有《百花園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劍舞》等,而在舞蹈劇中的宮廷舞還有《羅摩衍那》、《黑猴與白猴的戰斗》、《伯雷阿·金納鳳的神話》、《雷木·愛索與莫尼·麥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許多宮廷舞蹈也來源於戲劇史詩,如《摩訶娑羅多》。這是在公元4世紀時形成的古印度大型敘事詩,其中包括克里希納神的故事《哈里萬夏》和印度教的經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們都被稱為印度教神話的源頭,這一史詩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內部斗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間的斗爭,以不斷抗爭惡勢力,譴責惡勢力對人民的傷害,堅持為正義力量戰爭到底為內容,表達人民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統一天下的憤怒情感,這部作品以各種藝術形式傳播至東南亞,同時也對當地文學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柬埔寨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弦樂和五聲音階的蘆笛為輔,其中弦樂大眾性強,蘆笛樂是宮廷舞蹈的重要樂曲之一。聰穎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樂曲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這些樂曲會在不同的節日中使用,如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適合在歡樂的節日中使用,而節奏平緩、悲涼的樂曲適合在痛苦的場景中使用。
Ⅲ 印度超人克里希納 電影 有字幕
這個電影好像出三部了吧,我都看過,快播里應該有。
Ⅳ 好像有部印度電影講訴上帝幫一個走投無路的人到法院起訴自己(求片名)
《偶滴神啊》。是這個吧?
一個賣宗教神像的商人坎吉,因為地震商店塌了,結果保險公司說因為不可抗的原因所以不給賠償,於是坎吉就走上起訴神明,要求神明給予賠償的道路。而克里希納神化身為凡人住進坎吉的家裡幫助他。。。
Ⅳ Deepavali是什麼意思
屠妖節(Deepavali)的字面意思即為「排燈」,它是全世界印度教徒最為重要的印度教節日。在新加坡,屠妖節也稱為「排燈節」。2011 年的屠妖節將於 10 月 26 日舉辦,是一個公共節假日。
屠妖節是人們慶祝正義擊敗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日子。關於屠妖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廣為流行的傳說講述了納拉卡蘇拉(Narakasura)如何千方百計贏得上帝的垂愛,最終成為一個王國的統治者。他以暴政統治自己的國家,最終迫使他的臣民不得不求助於聖明的馬都拉王國統治者——卡克里希納神(Lord Sri Krishna)。在後來的戰役中,納拉卡蘇拉終被卡克里希納神所殺。克里希納神凱旋而歸之時,正值新月之夜,整座城市一片漆黑。為了慶祝卡克里希納神勝利歸來,人們紛紛點燃油燈,共同慶祝。時至今日,印度人仍保留著點油燈的傳統,用以紀念這位戰勝了納拉卡蘇拉國王的卡克里希納神。
在屠妖節期間,人們將身著新衣,分享糖果與點心。許多印度社區也常常以吉祥為由將屠妖節視為財政年度的起始時間。想要在新加坡感受傳統地道的屠妖節?不妨將自己的雙手紋上鳳仙花彩繪。這種植物的花朵可以用來染繪皮膚、頭發、指甲甚至皮革與羊毛。許多當地的藝術家都可為遊客免費紋飾這種非永久性紋身。
在屠妖節期間,小印度的大街小巷到處陳列著鮮明而艷麗的拱門與彩燈,營造出濃濃的藝術氣息與五彩繽紛的節日氣氛。此外,節日期間還會舉辦熱鬧的節日集市以及豐富的文化活動,例如印度文物及工藝品展、街頭遊行、倒計時音樂會等等。節日攤檔上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如禱告時使用的香花和花環、傳統的油燈、圖案精美的紗麗服、以及熠熠生輝的寶石。當然,色彩艷麗的印度服飾、做工精細雅緻的時裝首飾、傳統的藝術品與工藝品也有出售。
Ⅵ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對印度的什麼感興趣
西方對印度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很感興趣,拍攝了以印度為題材的電影,此時期有《濕婆神之舞》和《太陽神》,在外國票房成功之後又引進到了印度。《濕婆神之舞》表現了阿西爾特爾和一個寺院舞女的愛情,女主角由法國女演員扮演;《太陽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國觀眾和報刊認為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優秀的印度故事電影。
電影在印度受到歡迎是有群眾基礎的,此前傳統民間的消閑方式都已經沒落,普通民眾沒受過教育,電影適應了民眾的需求。1901年10月孟買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學院放映了《基督傳》,巴爾吉正是看到了這部電影受到了啟發拍攝了印度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國王》,並於1913年5月3日於皇冠影院放映,印度電影才算正式誕生。
巴爾吉在歐洲受過西方文明洗禮的石刻家,結合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和印度神話故事,巴爾吉拍攝的全部電影均取材於印度的神話故事改編,拍攝的電影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並取材於印度本土文化取材於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榮的歷史,喚醒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電影配上了英語和印地語的解說字幕,便於人們觀看,不僅是在孟買等大城市,甚至在加爾各答、浦那、蘇爾特等邊遠城市也放映了並受到熱烈歡迎。巴爾吉致力於拍攝民族電影,在海報中宣傳:"題材選自印度神話故事,富有教育意義,由印度本土拍攝,投入巨額資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攝了聖城貝拿勒斯的實景,印度的觀眾一定會贊賞這部電影。"
帕坦卡爾三友電影公司由帕坦卡爾和兩個好友組建而成,拍攝了《什里亞爾國王》、《賈米尼》和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而成的《羅摩的流放》三部商業電影,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經過擴建,在巴爾吉的電影公司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斯坦電影製片公司,在納西克製片孟買銷售,拍攝了一系列賣座的電影。取材於印度神話的《克里希納的誕生》,電影講述了克里希納的誕生以及殺死惡魔坎斯等情節,製片人巴爾吉和扮演克里希納兒時的巴爾吉的小女兒曼達基尼獲得了亞歷山大里亞電影公司和特羅爾城塔果爾授予的金質獎章。
1919年,拍攝了神話劇《克里希納大神的童年》,講述了克里希納兒時殺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麗雅》講述了忠貞的阿希麗雅向羅摩施禮而得到了解救;《烏夏的夢幻》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尼魯特劫走烏夏公主的愛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期巴爾吉寫了《舞台》藉以諷刺戲劇和電影節的內幕。
1919年,印度南部電影中心馬德拉斯也開始了電影的拍攝。馬德拉斯的納特拉吉·穆達利耶爾拍攝了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的電影《謀殺基切克》,電影講述了隱居山村的班庫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為了保護妻子殺死舅父的故事。馬德拉斯的《郵報》評價其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十分細膩動人,吸引了很多觀眾",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傑姆拉吉·弗拉姆吉·馬登創辦了馬登電影公司,拍攝了電影《忠誠的蘇爾達斯》,電影表現了中世紀受人尊敬的盲詩人,劇中妻子莫欽塔尼由女演員高赫爾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習俗,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Ⅶ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是怎麼來的
關於這座神廟的來歷各家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黑天神克里希納的兒子薩姆巴患上了麻風病,在太陽神的治癒下才日漸好轉,為答謝大陽神的救命之恩,克里希納建立了這座廟宇,取名科納克爾,意思是「太陽之鄉」。這個小鎮也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13世紀的卡靈伽國王納拉辛哈·德瓦為了祈求太陽神治好他脊柱變形的毛病而修建了此廟。而現今的考古學家推論:當時奧里薩地區戰亂連綿不絕,國王納拉辛哈·德瓦修建此廟,是為了慶祝打敗穆斯林入侵者、感謝太陽神的凱旋紀念碑。
神廟如今大部分受到摧毀,只剩下原來的一半,但這些留有殘垣斷壁的建築仍然不失其當年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
Ⅷ 中央六套電影克里希納神
大黑天神廟位於班加羅爾市中心的一座山上,是一座著名的印度教神廟廟宇,是印度最大的哈瑞奎師那神廟之一,有美麗的神像,每天接受成千上萬的信眾的朝拜
Ⅸ 印度(電影中)集體舞蹈的起源和文化
印度的舞蹈歷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樣,舞蹈的產生也是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而且越傳越玄。不過,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印度的舞蹈源於古時候人們對神的崇拜。由於人們為了取悅於神,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祭祀禮儀,天長日久,祭禮活動逐漸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廟中,還是在工藝品店,一個十分常見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濕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當有舞蹈演出時,濕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這尊舞蹈中的濕婆神像不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採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徵創造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徵可以毀滅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自由;右腳下踏一魔鬼,象徵善戰勝惡;左腳上抬,象徵超凡脫俗,升騰不息;周圍裝飾,則是象徵養育人類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僅其舞姿優美動人,引人人勝,其舉手投足間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體現了印度舞蹈的豐富內涵。
印度舞蹈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尤其是手語更是變幻莫測。據說,舞蹈演員單手可做出28種姿勢,雙手可做出24種姿勢。再加上首、頸、臂、腿和腳的配合,其姿勢就不可勝數了。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種種舉動,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晝和黑夜等自然現象。總之,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動作中表露無遺。
印度舞蹈還講究手、眼、心、意的統一。簡單地說,就是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可以充分表達出舞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體語言體現出8種「拉斯」,「拉斯」意即「味道」。這8種拉斯分別是:斯楞嘎爾(愛)、哈謝(詼諧)、格魯楞(憐憫)、勞得爾怒入威爾(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茲(輕蔑)、阿得浦得(驚愕)和尚德(安詳)。當然,這8種拉斯還含有多種多樣的變化,比如:愛就包括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情人之愛。對一個舞蹈演員來說,要想完美地體現出各種拉斯,需要十分艱苦的訓練。
此外,印度是一個「宗教王國」,方方面面無不折射出神的靈光。舞蹈當然也不例外,在各種各樣的傳統舞蹈中,關於神的傳說往往是永恆的歌頌主題。所以,如果對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對印度教的各種傳說有所了解的話,傳統舞蹈就不難看懂了。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這種舞蹈多用於頌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廟外。
婆羅多舞講究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手語變化莫測,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舞一般由1名演員獨舞,台側有另外5人協助演出。這種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願整個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詞伴舞。第二段叫做「賈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調」。這時開始有音樂伴奏,舞蹈正式進入情節。第三段叫「沙達姆」,意即「述說」。第四段叫「瓦爾納姆」,意思是「敘事」,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為「表現」。第六段叫「提拉姆」,意為「結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帶,內容多取自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這種流派的舞蹈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演員的面部濃妝艷抹,遠勝於中國的京劇。他們的臉譜是用米糊、綠葉、顏料、油煙和白紙為原料繪制而成。每次化妝都有專業化妝師製作,演員要平躺於地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演員一上場,從其面部化妝即可分出誰是英雄,誰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極濃的鄉土氣息。演出也不受場地限制,有一塊空地就行,人們只要聽到開演前的震天鼓聲,就會循聲而來,然後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一些以講述兩大史詩糊口吃飯的民間藝人的表演。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宮,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卡塔克舞十分講究舞步緩疾的變化。演員跳舞時,腳上系有小銅鈴。隨舞蹈節奏的變化,銅鈴時而響聲大作,猶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又只有一兩個銅鈴作響,恰似輕聲細語。所以舞蹈演員要有極高的腳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於印度東北曼尼普爾地區的民間舞蹈。關於這種舞蹈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它是印度教大神濕婆和雪山女神創造的舞蹈;有的說,它是克里希納神和拉達談情說愛時創造的舞蹈;也有的說,古代曼尼普爾地區的一位國王夢見一種優美的舞蹈,於是教其女兒學會此舞,隨後便流傳民間。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發展為一種表達克里希納神和拉達愛情故事的抒情舞蹈。這種舞蹈動作歡快,音樂簡單而清新,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