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動畫電影是怎麼贏利的什麼模式
照搬別的電影宣傳模式,一樣的,只不過國外電影已經成為工業,市場也成熟,有一整套的體系,如公仔,模型,網路虛擬互動等等。國外人家掙錢多電影票便宜,國內掙錢趕不上人家零頭,票價還普遍偏貴,有這錢的一般都看進口大片了,所以不如國外盈利很正常
㈡ 日本原創動畫片的經濟收益一般來自哪些方面
一般來自電影、圖書等各種各樣的衍生品。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動漫產業超級厲害,小到出生幾個月,大到成人,各種年齡階段都有日本動漫的忠實粉絲。龐大的粉絲數量意味著龐大的市場,意味著經濟又有更大的拉動。在我國市面上,動漫的收益遍布很多方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除此之外,還有像連載畫。有的不能按時看電視,又想和同學討論,就拿著幾塊錢的零花錢去買連環畫。拿到手的連環畫還會和同學一起分享,誰不小心弄壞了都心疼不已,所以說,日本動漫對我們的影響是從小就開始的,我們購買它的周邊產品會在一生中都會延續,動漫經濟自然也好得不得了。
㈢ 一部動畫電影能掙多少錢
看情況了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千萬,而且是在盈利的情況下
㈣ 國內播出一部動畫電影的成本有哪些
我們發現,一部每分鍾投資超過3000元人民幣的動畫片,無論質量多好,題材如何,都很難在國內收回製作成本。目前國內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買片政策,十分不利於國產動畫的投資者。例如一部11分鍾的動畫片,如果在全國100家電視台發行,每家電視台每分鍾平均支付30元人民幣的播放費用(這在實際操作中其實是不可能的)播放權全部賣掉,並足額支付的話,方能收回成本。各位很清楚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辛。可以想像,3000元一分鍾的動畫片尚且如此,八九千元的片子呢?有人會說,我們可以從相關產品上收回投資,我們經過論證和計算發現,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這種情況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片子的總長度不能低於208集,因為任何相關產品的運作,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生產和宣傳期,而動畫片在各地方電視台播放也有一個時間差。片子的長度不足,就不會給經營人員提供足夠的運作時間,而運作時間不足,就無法將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我們目前的投資規模是否能允許策劃長達208集的動畫長篇,成為了動畫片市場化運作的瓶頸之一。同時也成為我們策劃時主要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談不上動畫片的市場化經營,更談不上動畫精品的製作。這個問題不重視,我們辛苦製作出的片子,就只能是無法收回成本。我們認為,不考慮市場的動畫片,在目前情況下看,就不是好動畫片。只有動畫片的投資人,真正能利用動畫完成經營的良性循環,國產動畫片才真正能得到發展。
國產動片市場簡介:
國產動畫片在國內電視台的播放,按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是享受政策傾斜待遇的。然而,近年來,隨著電視收視率的爭奪日趨激烈、主管部門監察調控失衡。各地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播放傾斜政策幾乎已不復存在。全國每年動畫片播出量約需30000分鍾,但是,國產動畫片年實際製作量不足6000分鍾,巨大的供需失衡導致地方電視台「名正言順」 的採取一些特殊手段鑽空子超比例播放進口動畫片。
直接導致地方電視台選擇進口片的原因有以下3點:
1. 進口動畫片可選擇的餘地大,整體製作水平高。(收視率有保障)
2. 購買價格極低,進口動畫片全國電視播放版權費不足10000元人民幣/集。
3. 廣告商在廣告運作上相對容易。
電視台的這種選擇直接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
a) 製作公司利用資金優勢大量發掘和演繹中國內容動畫題材,導致國內動畫公司的投資無法及時准確和安全的用於中國傳統題材動畫片的製作。
b) 由於進口片在國外已經收回成本,為了盡快佔領中國市場,國外製片商不惜以低於國內動畫片成本發行價幾倍的價位傾銷播放權。
c) 國外製片商在佔領一定市場份額之後,將動畫節目整合成為固定的電視欄目,徹底而又長期的播放自產進口動畫片。(當然,這種運作是以國內文化公司的面目出現的)
目前,國內電視台買片價格(國產片)已經一降再降,達到平均不足30元/分鍾的歷史新低。形式特別嚴峻的是,真正購買國產動畫片的地方電視台已不足100家了。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即使一部動畫片在各個城市同時發行出去(操作上可行性不強),可以回收的播放費僅是3000元/分鍾。對於動輒投資超過萬元/分鍾的國產動畫來說,這點兒回報也是微不足道的。
動畫片的相關產品收益一直是投資人關注的重要回報內容。但是,由於國內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推廣尚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動畫作品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能真正從市場中得到應有回報。一次又一次在實際操作中出現嚴重虧損,導致國內社會投資資金信心喪失。從而進一步使得市場中出現的「商業片真空」問題愈加嚴重。
由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2002年中國動畫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頹勢。主要投資人由過去的三家,減為目前的兩家(中央台、上海美影)。北京電視台已經不再對動畫片進行投入了。其餘社會投資也出現了逐步減少和持幣觀望的趨勢。以北京為例,2001年全市約有10家規模超過50人的國產動畫生產企業,2002年底,全市超過50人規模的國產動畫製作公司減少為4家。
中國動畫行業的發展,一直享受著政府部門的傾斜性政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國外動畫片播出限制的減少,動畫片市場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大量國外動畫片播放權低成本的傾銷給我國國產動畫片的銷售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將西方的價值觀、世界觀灌輸給了我國的青少年。由於東西方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從小灌輸的思維方式和娛樂習慣造成了很多青少年嚴重的思想問題和行為錯誤。與此同時,帶有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動畫片因為資金、市場等原因無人投資,無人策劃,無人製作。長此以往,我們將很難在中國的電視銀幕上看到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卡通形象了!
有人質疑3000元/分鍾的動畫片是不是能做出來,在這里,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但能做出來,好像還有賺頭?
當然,這種動畫片因為是低成本片,所以在各方面的製作就不能像所謂常規動畫一樣,到處糟賤錢……管理水平的高下,是最終能否成功實現預算的關鍵!
A工序:
1/策劃2/編劇3/美術設計4/造型設計5/分鏡頭6/導演、執行導演7/製片8/原畫9/動畫10/修型11/上色12/合成13/剪輯14/配音15/配樂16/動效17/背景;
B按照工序順序作的說明:
1/因為是自己的片子,策劃酬金很少;
2/編劇,每集1000元左右,因為長期合作,所以並不覺得少;
3/美術設計,一般是把背景繪制也交給他,所以美術設計一般是不要錢的;
4/造型設計,一部片子全算下來一般是20000左右,因為造型相對簡單,合作時間長,平時還能介紹其他工作給他,所以還是對此滿意的
5/分鏡頭,一般是按集算,每集(11分鍾)1500元左右;
6/導演,執行導演,每集1000;
7/製片,負責的東西比較多,包括製作省了的放大稿,每集500;
8/原畫每秒15(難度低,有些20)
9/動畫每張1.5;
10/修型每秒5元;
11/12/13/上色連合成輸出剪輯每分鍾800元;
14/配音,每人每天200;
15/16/配樂、動效一部片子25000到50000不等(52集的)
怎麼樣?觸目驚心吧?這其中有些還可以省:
1/每集片子15%同用(一定要跨集同用,同集同用就看出來了……)
2/片頭片尾可以有1.5分鍾不用畫,但是按照行規同樣算錢
3/等等
這么算下來,每集片子有個30000左右做下來都有富裕……11分鍾涅!片子的質量不會差,我的朋友製作的片子曾經被上海美影評為當年最好的2部片子之一。
所以,說3000還做不下來的同志們要好好檢討一下了,是不是工序加得太復雜,是不是按照所謂的行情給錢給虧了?特別提醒的是:我這里指得是長期製作的公司,小公司做一部片子的很難做到這個價錢。咱們上街買菜都知道——羅卜論堆兒的買最便宜!要想降低成本,信譽是關鍵……而且,千萬別外發,外發之後不但價錢會提高,質量也得不到保障。最後,自己的原畫都會不穩定。原因很簡單,你的公司一直有活,有保障,自己的原畫圖穩定都會干,你外發,活就有接不上的時候,一旦你叫原畫覺得出去反正也能回來接活兒,還不如先出去找活,不行了再回來。你的單價就下不來了…………
我覺得,在開正式發票的前提下,動畫片的利潤達到20%—25%左右就算不錯了。動畫公司不能太黑了。要想法設法的叫投資人能收回投資,這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等到自己公司有實力投低成本片了,一定要自己闖一闖市場……
ε□з 逆臣� 4級 2009-08-21
那要看是什麼動畫了,基本都是大手筆,也有私人操作的,比正規的會節省很多。但也是萬字輩的。。。
㈤ 中國動畫片的運作模式、如何盈利
說句不中聽的話,閣下要研究中國動漫滯後的原因,卻來這里問這些問題,正是我朝動漫產業落後的重要表現之一...
很簡單的道理,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首先應該是業內人士來做的,起碼要是了解這方面的人來做,您對動漫知之甚少,為做課題臨時抱佛腳又怎麼能做好這個課題呢?
但是既然您問了,我還是要回答的...
我朝動畫,從策劃伊始就伴隨著漫無止境的審批,有任何審批部門認為「不好」的東西,就都要進行修改,好好的一部動畫,可以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一陣子的《太空歷險記》就是個例子,且不說這動畫明擺著山寨,就這名字就是在侮辱我天朝的語言文字審美能力...
我朝動畫的劇本是有專門的編劇寫的,另外,寫劇本跟是不是漫畫改編沒有關系,在日本漫畫改編動畫雖然很常見,但並不是大部分的動畫都是漫畫改編的...
投資是由企業來做的,國家不可能去投資動畫,最多就是所謂的政策扶持...
動畫片的盈利靠周邊產品,這是鐵定的,即使是純藝術動畫...
廣電的要求和限制...根本就沒有要求和限制,只要是他們不喜歡,就審批不通過,就像上面說的《太空歷險記》,他們就是覺得這種NC名字好你也沒辦法...
動畫的主題...同樣沒有要求,同樣只要是他們不喜歡,同樣就審批不通過...
不管國營還是個體,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做...
最後談談我個人對天朝所謂「動漫」的看法,我朝謂之動漫,無非是綁架了一個大家對動畫和漫畫的習慣性統稱。確切的來說,我們國家的所謂動漫,其實指的是「兒童動畫」,自始至終我們一些個領導,一些個所謂的「磚家」,還有一些個「主流媒體」,都在灌輸和宣傳他們認為的兒童動畫的合理性,長久以來也就造就了一批「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根本不看動漫,一個產業要發展,首先就是要適應市場,適應消費者,我20好幾的人會去看什麼X貓O兔的兒童動畫?對動漫膚淺而幼稚的認識,也就造就了天朝動漫的膚淺與幼稚,當國外動漫向著深度和廣度邁進的時候,天朝動漫則越發的向牆角畏縮;當國外動漫將各種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融入作品中的時候,天朝動漫則將藝術水準極高的水墨動畫都丟到一邊;當大家都在探討押井守對動畫電影高水準節奏把握的時候,天朝則只能聽到小朋友對著喜羊羊純真的笑聲...
以上...
㈥ 動畫片電影多少票房能保本
根據國內的分賬比例,一般是票房要達到總成本的三倍左右,才能持平。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絕對數值,也要根據不同電影的投資組合來計算。
例如一部國產電影含明星片酬的製作成本1千萬,宣發2百萬,總成本就是1千2百萬。現在國內分賬比例一般是片方拿43%,但這是從總票房裡扣除5%的專項基金和5%左右的稅以後的43%,實際上也就是總票房的39%左右。粗略估算差不多是三分之一。 (如果要細算還有資金佔用成本等等,這個就比較復雜了,需要請專業製片人過來細講了。)
那麼一般來說,1千萬成本的電影,基本要到票房3千萬左右的時候,片方才開始賺錢。如果有前期的廣告植入、贊助或音像版權預售等,那麼這個盈虧平衡點就可能降低一些。
㈦ 動畫電影IP能佔到百分之多少的票房收益
首先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國內還是國外,是多大的IP,兩千萬只是製作費還是含宣發等,這兩千萬是否能完成所有製作,除了錢,貴公司還能出哪些,動畫預計什麼時候完成、周期是多長、上映日期是什麼時候,以上但不限於以上所有的細節都會影響你的最終票房佔比。
這里放一個案例,國內非常成功的動畫IP《十萬個冷笑話1》,聯合出品公司包括萬達影視和有妖氣,明顯IP是有妖氣的,投錢的是萬達。最後產出了1.2億總票房,其中片方分賬票房佔比37.18%(4446萬),影院拿走52.27%(6250.8萬),宣發等拿走10.55%(1261.9萬),最後兩家出品方是要分成那4446萬的,具體如何分成很商業機密,我並不知道,知道也不能說。所以參照下《十冷》這個項目,如果前期投資2千萬,票房賣到1億左右才能回本,顯然萬達作為金主,肯定是靠之後的2、3回收的,如果貴公司不是如此計劃,可能就要慎重考慮投資額度和回收佔比了。
再就是要非常專業的評估下IP的質量和含金量,最終投放到市場能獲得多大關注,能搶到多少份額,都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票房。所以IP的實際價值是影響最終票房佔比的關鍵因素,還是具體談的好,以上只做交流,不具備建議性。
㈧ 請問動畫片的製作成本、製作周期和發行利潤是多少
動畫片前期製作的任務和具體內容
●前期:是一部動畫片的起步階段,前期准備充分與否尤為重要,往往需要主創人員(編劇、導演、美術設計、音樂編輯)就劇本的故事、劇作的結構、美術設計的風格和場景的設置、人物造型(相當演員的選取)、音樂風格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反復的探討、商榷.首先要有一部構思完整、結構出色的文學劇本,接著需要有詳盡的文字分鏡頭劇本、完整的音樂腳本和主題歌。以及根據文學劇本和導演的要求確立美術設計風格,設計主場景和人物造型。當美術設計風格和人物造型確立以後,再由導演將文字分鏡頭劇本形象化,繪制畫面分鏡頭台本。
動畫片與所有影視作品一樣,其製作環節通常從人們常說的:「劇本乃一劇之本」開始。「一劇之本」指得就是文學劇本,它保證了故事的完整、統一和連貫,是影片創作的基礎,同時提供了未來影片的主題、結構、人物、情節、時代背景和具體的細節等基本要素,一般由編劇來完成。動畫片劇本與普通影視劇劇本有所差別,需要文學編劇在撰寫故事構架的同時能夠更多地考慮動畫片製作的特點,強調動作性和運動感,並給出豐富的畫面效果和足夠的空間拓展餘地;接著就是文字分鏡頭劇本,它一般由動畫導演親自撰寫,有提示畫面、機位的角度,以及使用何種剪接手法,色彩、光線的處理等等的提示作用。
音樂腳本一般多用於要求先期音樂的動畫片,而主題歌的風格往往決定了整部作品的音樂基調,所以對具有先期音樂的動畫片來說音樂腳本和主題歌的確立都是非常關鍵的。
前面講述了先期音樂,有先期音樂也就存在後期配樂。後期配樂是指:先製作好畫面在根據畫面的節奏和感覺,配以相應節奏和旋律的音樂。盡可能地達到音樂與畫面上動作節奏的和諧、統一。達到音樂配合畫面動作、色彩、意境的效果。
美術設計師依據劇本和導演的要求,設計和確立美術風格,設計完成主場景與主場景色彩樣稿,以及人物造型、人物造型的色彩指定(這些場景和場景色彩樣稿、人物造型以及色彩指定的設計直接關繫到整部動畫片的整體視覺效果和藝術風格。
畫面分鏡頭台本的繪制,是由導演將文字分鏡頭劇本的文字變為畫面,將故事和劇本視覺化、形象化,不是簡單的圖解,而是一種具體的再創作。它是一部動畫片繪制和製作的最主要依據。中後期所有的環節都是依據這份畫面分鏡頭台本進行的,都必須嚴格服從台本的要求。我國著名的電影導演鄭洞天曾經在《電影導演》一書中說:「電影是通過集體創作達到個人風格的藝術。如果說,導演創作的基礎是文學劇本、那麼,各個部門創作的基礎是導演構思,即對未來影片的情節、人物、畫面、音響、節奏、色彩等等的總體的設想。否則,就會各行其是,使一部電影拍成不倫不類的東西。」所以分鏡頭台本的繪制非常重要,它是中、後期各個環節的一個指導樣本。所有環節都必須依據和遵循分鏡頭台本的要求。
1.2、動畫片中、後期製作環節和任務
●中期:主要任務是具體繪制和檢驗等工作。也就是:設計稿、原動畫和背景的繪制,檢查及校對等。中期是一部動畫片製作的關鍵部分,也是工作量和人員投入最多的環節。需要參與繪制的人員具有較高的繪畫基本功和藝術修養,以及創造力、責任心和巨大的耐心和毅力。
設計稿:是根據動畫片畫面分鏡頭台本中每個鏡頭的小畫面放大、加工的鉛筆畫稿。是動畫設計和繪景人員進行繪制的依據
設計稿又分為:角色設計稿和背景設計稿。
1、 角色設計稿按確定的規格畫出角色在畫面中的起止位置及運動線,角色最主要的動態和表情,角色與背景的關系。簡單鏡頭一般只畫一張角色設計稿,復雜鏡頭畫兩張或兩張以上角色設計稿;
2、 背景設計稿按規定的規格畫出景物的具體造型、角度、光影方向、移動或推拉鏡頭的起止位置。有前層的要分開繪制或用紅色標出,有對位線的地方要用紅線標出。
背景:動畫畫面中角色所處的環境。可採用鉛筆畫、水彩畫、水粉畫、油畫、中國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在畫紙或賽璐珞片上繪制,有單層背景和多層背景之分。隨著近十年電腦工藝介入動畫製作領域,目前也有大量背景是將美術設計在畫紙上繪制好的鉛筆畫稿通過掃描進入電腦,再由背景繪制人員在電腦中運用軟體繪制的電腦背景
動檢:在動畫畫稿繪制完成後由專人對動畫畫稿的動作進行檢查的工種。
校對:亦稱「檢查」,是在動畫片畫稿拍攝或掃描前的准備工作之一。當動畫畫稿完成後,就成為動畫片動體部分的成品。動畫成品均集中於校對部門,由校對人員對每個鏡頭逐張檢查,並與彩色背景合成,檢查角色與背景的位置關系,透視角度,對位是否准確等畫面的總體效果,經導演同意後進行拍攝的最後准備工作。
中期工作量巨大,環節復雜,人員眾多,一個高效的、懂得動畫片製作環節的,具有責任心的製片和製作監督是必不可少的。製片的任務是協調前、中、後三個環節的工作,監督各流程、各工種的進度,並與前期的導演和其他主創人員以及後期製作人員就成本的控制與藝術、技術等問題達成一致而有效的協議。確保整部動畫片的製作周期和成本核算。
●後期:是一部動畫片的收尾階段,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繫到動畫片的最終播放效果。
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將中期完成的畫稿進行上色、校色,進而與背景一同進行拍攝(膠片工藝)、掃描合成(電腦工藝)並最終剪輯、配音、配樂等工作。從而高質量地最終完成一部或多部動畫系列片。
在傳統膠片拍攝的動畫片中,一般採用傳統手工描線、上色等工藝,首先需要大量的透明膠片(即賽璐珞片),描上工人先將已經校對好的原、動畫畫稿用黑色或彩色墨水按原樣描到賽璐珞片上,待干後再在反面用毛筆沾上專門的動畫顏料進行上色,待全部顏色干透後將賽璐珞片翻過來使用。而近十年來隨著電腦後期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後期特技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手工上色和繁復的膠片特技拍攝已逐漸或完全退出動畫後期領域。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後期動畫軟體是USA,它具有上色便捷、速度快,效率高,色彩漂亮等特色,對於大規模生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使用一系列已經編排完善的特技程序來處理動畫片中特技鏡頭,也簡化了以往的動畫特技拍攝中的工作強度和難度,使疊化、淡出、淡入、閃光、溜光、變焦等特技成為最基本的技巧,增加了後期製作的方便與快捷。
綜上所述製作一部動畫片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需要經過眾多環節,合作的人員也很龐雜,完整、清晰地了解一部動畫從前期到中、後期的整個製作流程對今後從事動畫片製作和策劃、乃至投資等領域的人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㈨ 美國3D動畫電影收益如何
2009年,由於《阿凡達》的出現,3D電影火遍全球,全球3D電影票房達到25億美元。
但報告顯示,2009年3D電影票房僅佔全球電影總票房的8.6%,2010年升高到19.3%。盡管世界其他地區的票房增速很快,但是美國仍然以絕對的優勢占據3D電影票房的首位。
從2010年的票房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的3D電影票房佔全球總票房的36.1%,達到20億美元,但是這一數據對於美國而言也許並不算樂觀。因為相比2009年(佔全球42.3%),北美3D電影市場已經縮水。同時,世界其他地區的3D電影票房還在不斷增長,兩年來,已從14億美元飆升至39億美元。
報告也指出,全球3D電影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日本。2010年日本3D電影票房總量已增長至4.71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阿凡達》、《愛麗絲夢遊仙境》以及《玩具總動員3》分別占據了日本3D電影票房前三甲。
㈩ 求解!冒昧打擾,想問一下貴團可有人知道真人電影和動畫電影哪個製作成本高一些,哪個利潤高一些呢
真人電影製作成本高是實話,但不像樓上說的那麼恐怖,演員片酬占的比重其實不算高的。
《阿凡達》投資五億美金,而影片男一號在這部電影之前都是在電影中客串,片酬不高,資金大部分都用於CG製作。但憑借出色的製作,本片票房27億美元!
《富春山居圖》一開始擁有兩條主線,一條奪寶,一條兩男兩女的感情線,幾次粗剪都超過三個小時!馮小剛毫不客氣地批評孫健君「一部電影什麼都想要怎麼行」!於是東剪西剪,又花錢補拍戲份,才終於理出一條奪寶主線,而最終投資也直飆1.6億人民幣。最終還是靠著各種各樣的營銷手段才好歹拿到接近3億人民幣的票房,但口碑大家有目共睹,影片從頭到腳被批得體無完膚!
《少年派》的男一號之前甚至沒有演出經歷,是李安導演一眼相中,片酬較低(個人猜測),影片成本1.2億美元,相信大部分都花在特效部門身上。影片拿獎無數,好評連連,但最終票房也就1.327億美元。
【可見真人電影成本普遍高,但利潤確實是動畫電影更高】
《里約大冒險》製作成本九千萬美元,但最終全球票房8.8億美元!
《卑鄙的我》成本6900萬美元,票房5.43億美元啊!
且動畫電影良莠不齊,2D動畫製作成本更低,詳見喜羊羊系列大電影,但他每一部都賺錢了,而且是賺大錢!這很大程度和受眾群體有關。所以動畫電影是最容易高利潤的!
真人電影也有以小搏大的例子,拿大家非常熟悉的《東成西就》說,這是劇組拍《東邪西毒》時面臨資金問題時臨時讓王家衛劉鎮偉弄出來的片子,裡面的演員幾乎零片酬演出,特效也是能簡就簡,但最終票房口碑雙豐收,電影公司和觀眾都其樂融融。
但這種真的是極端個例,低成本的真人電影一般都是文藝電影。在特效大片當道的今天,文藝電影的影院之旅是非常困難的,要麼不過審,要麼影院就排了一天的片就匆匆下線,很難收回成本。香港導演許鞍華就是這個例子。她的電影感情十分細膩,但票房真的不高,都收不回成本。最出名的《桃姐》也是在內地乃至國際市場都「叫好不叫座」,十分遺憾。
因此,在以統一規格(真人大片VS動畫大片)為前提的比較下,其實真人電影成本高,利潤而言動畫電影更客觀。這利潤不能看數字,得看成本與收入的比值。
【純】【屬】【手】【打】,作為參考吧,也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