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3D電影看著那麼逼真
導語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里用他們發明的「活動電影機「首次放映了《火車進站》《拆牆》《嬰兒的午餐》《水澆園丁》《工廠的大門》等影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電影的公開放映。在放映《火車進站》時,當觀眾看到火車開進車站,似乎要穿透銀幕碾壓過來,有人竟然嚇得起身逃竄。
今天,電影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今天的電影已經步入了3D時代。電影遠比100多年前要更逼真。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這是給眼睛變的魔術。
大家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在桌上立起一支筆,閉上左眼,單獨用右眼看一下這支筆的位置;然後閉上右眼,睜開左眼,再看一下筆的位置。如此左右眼交替多做幾次,發現沒有,這支筆的位置看上去似乎微微晃來晃去。
對於面前的這支筆,其實它只有一個位置,可是我們的左眼和右眼相隔幾厘米,因此各自看到的位置會稍稍不一樣。為了避免兩隻眼睛打起架來,大腦指揮部要進行「調停」,把左右眼看到的東西合成為一幅畫面。聰明的大腦不僅沒有讓合成後的畫面晃來晃去,還可以根據左右眼的位置差別,判斷出這支筆離你有多遠。我們可以輕松看到眼前萬物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種「雙眼效應」。
近些年深受歡迎的IMAX-3D電影,像大家熟知的美國電影《阿凡達》,3D效果正是利用了這種「雙眼效應」。普通電影提供給你的是同樣的內容,可是3D電影讓你的雙眼分別看「不同的電影」。也許你會說,我也戴過3D電影眼鏡,可沒發現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呀?當然,你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電影畫面是一樣的,只是電影畫面上的物體的位置和大小稍稍有所不同,大腦把兩個視角的電影畫面結合到一起的時候,眼前就會呈現出如同親臨現場、站在阿凡達身邊一般感覺的立體圖像。3D電影相比於普通電影,拍攝的時候要用至少兩台攝像機,分別代表兩隻眼睛的視角,拍攝的畫面還要通過計算機處理,最後將這「兩部電影」精心製作並顯示在屏幕上。
那副眼鏡又為什麼那麼神奇,讓左眼和右眼看到的東西各異呢?常見的3D電影眼鏡的鏡片既不是近視鏡,也不是遠視鏡,而是一種叫偏光片的材料。3D電影屏幕上發出的光線也是非同一般的,叫圓形偏振光,光一邊向前傳播,一邊在自己繞著自己轉圈兒,屏幕上發出播給左眼看的畫面的光是逆時針轉的,播給右眼看的畫面的光是順時針轉的,而左側眼鏡偏光鏡片恰好只讓逆時針旋轉的光通過,右側偏光鏡片只讓順時針旋轉的光通過。如果光旋轉的方向不能被鏡片識別,就會被過濾掉,這樣保證了左右眼看到各自需要接收的圖像,不會混到一起。
除了偏光眼鏡以外,還有一種眼鏡被稱為「快門眼鏡」。戴這種3D電影眼鏡的時候,電影屏幕上快速交替顯示左眼需要的畫面和右眼需要的畫面,間隔只有零點零幾秒。眼鏡的鏡片也跟著在變,如果屏幕上顯示的是左眼需要的畫面,左側鏡面是透明的,右側鏡面卻會被「關掉」,變成黑色,把右眼臨時擋住;接著屏幕上顯示右眼需要的畫面的時候,右側鏡面透明,左側變黑,把左眼擋住。如此一來,由於變換很快,你完全覺察不到每次都有一隻眼睛被擋住了,其實是兩隻眼睛在輪流看,合成後卻同樣是流暢的立體圖像。
如果不戴3D電影眼鏡,還能不能看3D電影、電視畫面呢?當然可以了,那就要靠裸眼3D技術了。既然我們可以讓人的眼睛戴上眼鏡,為什麼不可以給屏幕「戴上眼鏡」呢?當然,目前裸眼3D游戲機和手機比較多,而裸眼3D電視機和電影還不是很普及。
裸眼3D技術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過科學家還有一門更炫的技術,那就是全息電影。前面涉及的電影,無論是用3D眼鏡還是採用裸眼3D技術,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其視角是固定的。無論電影的立體感多強,電影導演的鏡頭給你看阿凡達的臉,你就只能看阿凡達的臉,給你看阿凡達的手,就只能看手,如果想繞到阿凡達的身旁去看一看,有沒有可能呢?全息電影就允許你從各個角度看電影,電影不再是一幅畫面,而是一個擺在你面前的從前後左右都可以看的虛擬物體,它的立體感會更強。
設想一下,在一個小小的房間內,足不出戶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點一下「撒哈拉沙漠」,眼前就會出現漫天黃沙,耳邊縈繞著呼嘯的風聲,腳下也會製造出踩著沙子的感覺,你彷彿真的置身於沙漠之中,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點一下「紐約街頭」,眼前立刻是高樓大廈,耳旁響起繁忙的人流車流聲。如果點一下森林,眼前就會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樹木,伴隨著鳥語花香。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全方位的體驗可以讓你親身感受虛擬世界發生的一切,完全置身於其中。我們可以設想,未來的電影技術一定會勝過現在的《阿凡達》很多倍。
② 3D電影為什麼屏幕亮度比較低,比較模糊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在眼鏡式3D技術中,我們又可以細分出三種主要的類型:色差式、被動偏光式、主動快門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時分法。
色差式3D技術,英文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紅-藍(或者紅-綠、紅-青)濾色3D眼鏡。這種技術歷史最為悠久,成像原理簡單,實現成本相當低廉,眼鏡成本僅為幾塊錢,但是3D畫面效果也是最差的。色差式3D先由旋轉的濾光輪分出光譜信息,使用不同顏色的濾光片進行畫面濾光,使得一個圖片能產生出兩幅圖像,人的每隻眼睛都看見不同的圖像。這樣的方法容易使畫面邊緣產生偏色。
由於效果較差,色差式3D技術沒有廣泛使用。
被動偏光式3D技術
偏光式3D技術也叫偏振式3D技術,英文為Polarization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偏光眼鏡。偏光式3D技術的圖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鏡成本也不算太高,目前比較多電影院採用的也是該類技術,不過對顯示設備的亮度要求較高。
偏光式3D是利用光線有「振動方向」的原理來分解原始圖像的,先通過把一副圖像分割為奇數行和偶數行配合4/1偏光膜將奇數行和偶數行畫面分別以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進行透射,然後3D眼鏡左右分別採用不同偏振旋轉方向的偏光鏡片,這樣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隔行顯示的2組畫面,再經過大腦合成立體影像。
目前在偏光式3D系統中還分為分時變偏振和分光偏振兩種,電影市場中較為主流的有RealD 3D就是採用的分時變偏振技術,這個技術杜絕了普通分光偏振技術導致2D畫面清晰度降低(PR Film 黑條現象)和3D畫面效果隔行顯示只能達到1080線的一半高度的弊端。通過偏光完美呈現了全高清畫質。但是這項技術還尚未在市面上的電視產品中使用,只在電影院內採用。市面在售的偏光產品都是分光偏光產品,在圖象清晰度和3D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請點擊【我回答下】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相互支持,相互幫助,O(∩_∩)O謝謝~
同求資源者請滑鼠放在我賬號上點擊【求助知友】按鈕jzq0511 ,向我提問~
如果收到求助會第一時間幫大家解答(*^__^*) ~
〓來自知道團隊【數理化夢之隊】〓
③ 成都春熙路裸眼3D大屏幕中的特效,到底有多令人驚艷
目前根據成都同學反饋的消息來看,3D效果真的很不錯的,從視頻上看非常逼真。國慶假期,成都太古里又火了。作為成都非常有名的購物中心,太古里是成都人必去的一個度假勝地。這一次,太古力3D飛船足夠驚艷了。這個3D屏幕掛在屋頂的外牆上,據
當然從我的角度來說,畢竟我是二手,在拍攝工具的影響下會有一些失真。我同學在成院讀書,從她的描述來看,確實不錯。她在現場的時候,周圍的人都驚呆了,大家都在看視覺盛宴。所以這種3D效果是值得稱贊的,無論是直觀感受還是大眾反應。
說到這個,我又想到我到成都求學,第一次到春熙路,當時真的是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拿起手機在拍,我以為肯定是哪個大明星來了,我的目光就在尋找大明星,可是順著大家手機拍攝的角度看過去,原來是一個大屏幕,很大的一個,裡面的人物真的就向我走來一樣,可把我驚艷到了,後來打聽才知道,那個是裸眼3D大屏幕中的特效。
④ 為什麼去電影院看3D的時候畫面有點看不清(帶了3D眼睛)
首先是光的問題,眼鏡會濾去一部分光,看到的變暗了;然後是3D立體會有聚焦的問題,有景深,對好焦的地方就會看得很清楚,沒對好的就不清楚。其實跟人眼看東西是一樣的,你看清楚近處的東西時,其他地方就感覺只有個影。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3D眼睛實現的就是這個功能。
⑤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⑥ 為什麼 在電影院看3d 電影 畫面黑暗
曾經看到過這種帖子,說是有的電影院為了節約成本,放映時調低亮度,說不定好點的電影院這種情況會少點吧
⑦ 3D電影的畫面是怎樣的
立體電影(ANAGLYPH):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⑧ 電影院放映的3D電影,是利用什麼原理播放的
電影業在最近幾年內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快速的了。而隨著前些日子電影院的復工,也使得人們對電影的關注越來越高。我們現在在電影院看到的電影主要分為兩種:2D電影和3D電影。2D電影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普通的熒幕電影,而3D電影則不同,3D電影就是使我們所看見的物體有延伸出屏幕的效果,進而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立體影像。相對於2D電影來說,3D電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真實感。那麼很多人就好奇,熒幕是一個平面,怎麼會將畫面延伸出屏幕呢?其實這主要是利用了我們兩隻眼睛的成像不同的原理。通過特質的鏡片,使得我們接收到的畫面彷彿是在現實中一樣,會有更加逼真的觀影體驗。
以上就是關於3D電影製作原理的介紹,歡迎各位補充。
⑨ 請問3D電影院的屏幕是液晶的還是投影的
3D電影院都採用
3D投影
放映機
,並且都是
偏光
方式的3D放映,即同一畫面由兩幅偏振畫面組成,觀眾需要佩戴
偏光眼鏡
,才能看到3D效果。
由於電影院的屏幕面積巨大,現有的
液晶技術
無法製造出這么大尺寸的屏幕,所以3D電影院的屏幕不可能是液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