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入圍片單
《45年》導演:安德魯·海格(出品國家/地區:英國)
《沙漠女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女僕日記》導演:伯努瓦·雅克(出品國家/地區:法國/比利時)
《聖杯騎士》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愛森斯坦在瓜納華托》導演:彼得·格林納威(出品國家/地區:荷蘭/墨西哥/比利時/芬蘭)
《計程車》導演:賈法·帕納西(出品國家/地區:伊朗)
《電子雲層下》導演:小阿列克謝·日耳曼(出品國家/地區:俄羅斯/波蘭)
《我們做夢時》導演:安德里亞斯·德里森(出品國家/地區:德國/法國)
《火山下的人生》導演:加伊羅·布斯塔曼特(出品國家/地區:瓜地馬拉/法國)
《身子》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出品國家/地區:波蘭)
《大爸爸,小爸爸及其他》導演:潘黨迪(出品國家/地區:越南/法國/德國/荷蘭)
《維多利亞》導演:塞巴斯蒂安·施普爾(出品國家/地區:德國)
《一步之遙》導演:姜文(出品國家/地區:中國)
《喝彩》導演:拉杜·裘德(出品國家/地區:羅馬尼亞/捷克)
《珠扣》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出品國家/地區:法國/智利/西班牙)
《俱樂部》導演:帕布羅·拉雷恩(出品國家/地區:智利)
《天之茶助》導演:SABU(出品國家/地區:日本)
《處女之誓》導演:勞拉·比斯普瑞(出品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法國/瑞士/義大利) 《埃爾塞: 將近改變世界的人》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出品國家/地區:德國)
《一切都會好》導演:維姆·文德斯(出品國家/地區:德國/加拿大/瑞典/法國/挪威)
《福爾摩斯先生》導演:比爾·康頓(出品國家/地區:英國)
《灰姑娘》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國:李睿珺導演)
『貳』 柏林電影節的水晶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來歷含義: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坎城影展及威尼斯影展合稱國際三大影展,於1951年在東西兩大交界的西柏林創立。最初於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間展開,自1978年起,改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舉辦,影展時間為期2周。由於柏林市徽為熊,柏林影展的大獎便稱為金熊獎。影展除競賽部份外,另有非競賽影片及青年電影以及各項回顧展。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獎項設置: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歷史影響:
柏林電影節對東西方電影的對話,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2010)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 《蜂蜜》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口哨》
最佳導演銀熊獎 羅曼·波蘭斯基《捉刀手》
最佳編劇銀熊獎 《團圓》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格里高利·多比亞津 蘇格·普斯科帕里斯 《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的》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寺島忍 《毛毛蟲》
攝影機獎(榮譽獎):《弟弟》(日本) 傑出藝術成就(攝影)銀熊獎:《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的》(俄羅斯)
終身成就獎:漢娜·奇古拉、沃爾夫岡·科爾海斯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口哨》(羅馬尼亞/瑞典)
其他單元獲獎中國影片
新生代單元
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中國香港)
特別獎:張律(《河》)(中國)
青年導演論壇
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中國台灣)
『叄』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蜂蜜》 土耳其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弗洛林·塞爾班《想吹口哨我就吹》 羅馬尼亞
最佳導演銀熊獎 :羅曼·波蘭斯基《影子寫手》 法國
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 中國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吉格利·多布根,蘇格·普斯科帕里斯《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的》 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寺島忍《芋蟲》 日本
傑出藝術成就(音樂)銀熊獎 :《如何結束這個夏天》 俄羅斯
終身成就獎:演員漢娜·許古拉(Hanna Schygulla) 德國 編劇沃夫岡·柯爾海斯(Wolfgang Kohlhaase) 德國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Sebe》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弗洛林·塞爾班《想吹口哨我就吹》 羅馬尼亞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銀行事件》(Händelse Vid Bank) 瑞典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海耶利達》(Hayerida) 以色列
觀眾獎第1名: 《垃圾場》(Waste Land),巴西,英國,2010 導演:露西·沃克(Lucy Walker)、Joao Jardim以及凱倫·哈利(Karen Harley)
觀眾獎第2名:《布德魯斯》(Budrus),美國,2009 導演:朱莉婭·帕夏(Julia Bacha)
觀眾獎第3名: 《Daniel Schmid - Le chat qui pense》,瑞士,2010 導演:帕斯卡·霍夫曼恩(Pascal Hofmann)、班尼·雅貝格(Benny Jaberg)
金熊獎得主——《銀行事件》(Händelse Vid Bank), 導演:魯本·奧斯陸(Ruben Östlund),瑞典,12分鍾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海耶利達》(Hayerida) 導演沙爾·梅德津思(Shai Miedzinsi),以色列,20分鍾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短片獎——《克利維亞》(Colivia) 導演:亞德里安·斯塔魯(Adrian Sitaru),羅馬尼亞/荷蘭,17分鍾
歐洲電影學會短片獎提名——《對抗維納斯》(Venus vs Me) 導演:娜塔莉·迪爾林克(Nathalie Teirlinck),比利時,26分鍾
王全安憑《團圓》收獲最佳編劇獎
水晶熊獎最佳影片: 《歲月神偷》 導演:羅啟銳
新生代單元(Generation Kplus)單元獲獎名單: 《歲月神偷》
特別致意最佳影片最佳影片: 《THIS WAY OF LIFE》
最佳短片特別獎: 《Franswa Sharl》
最佳影片特別獎: 《INDIGO》
新生代單元(Generation 14plus)單元獲獎名單: 《NEUKOLLN UNLIMITED》
特別致意最佳影片最佳影片: 《DOOMAN RIVER》
最佳短片特別獎: 《ASK THE WIND》
最佳影片特別獎: 《OUT OF LOVE》
最佳影片: 《孩子沒問題》The Kids Are Right
最佳紀錄片: 《LA BOCCA DEL LUPO》
最佳短片: 《THE FEAST OF STEPHEN》
泰迪評審團獎: 《OPEN》
『肆』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 ,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每年八月至九月在麗都島舉行。最高榮譽獎是金獅獎,聚焦於各國電影實驗者。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由此可見他們的態度有多麼認真了。威尼斯電影節支持創新,對於那些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孕育了很多世界電影大師。
其實這三大電影節的品味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旨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地域限制,入圍電影、導演、演員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三大電影節雖然初衷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看重高關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個性和創新是他們的口味。這一點奧斯卡電影節就不同了,它比較看重商業和政治因素。
『伍』 柏林電影節反響怎麼樣
北京時間2月25日凌晨,第68屆柏林電影節舉行閉幕頒獎典禮,揭曉了主競賽單元各獎項歸屬者。湯姆·提克威領銜的主競賽評審團將最佳影片金熊獎授予了羅馬尼亞影片《不要碰我》,該片同時也獲得了最佳處女作獎;影帝影後分別花落《祈禱》男主角Anthony Bajon、《女繼承者》女主角Ana Brun;韋斯·安德森憑借為本屆柏林電影節揭幕的動畫片《犬之島》獲最佳導演獎。
新晉影帝影後都是生面孔,影帝之前只演過幾次小配角,影後更是第一次演電影。雖說今年主競賽單元好片子不多,但畢竟演員方面還是有於佩爾阿姨這樣大咖坐鎮的,但最終柏林還是大膽地將桂冠授予了兩位新人。
『陸』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6)柏林電影節羅馬尼亞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柒』 柏林電影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捌』 那個柏林電影節的金熊銀熊獎還分很多個分類嗎
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2010)
1.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 《蜂蜜》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口哨》
最佳導演銀熊獎 羅曼·波蘭斯基《捉刀手》
最佳編劇銀熊獎 《團圓》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格里高利·多比亞津 蘇格·普斯科帕里斯 《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的》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寺島忍 《毛毛蟲》
攝影機獎(榮譽獎):《弟弟》(日本) 傑出藝術成就(攝影)銀熊獎:《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的》(俄羅斯)
終身成就獎:漢娜·奇古拉、沃爾夫岡·科爾海斯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口哨》(羅馬尼亞/瑞典)
2.其他單元獲獎中國影片
新生代單元
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中國香港)
特別獎:張律(《河》)(中國)
青年導演論壇
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中國台灣)
還有它的獎項設置的詳細介紹這里有: http://ent.sina.com.cn/m/2006-02-08/1341979509.html
『玖』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它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9)柏林電影節羅馬尼亞擴展閱讀:
獎項設置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整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49年開始設立,用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電影長片)、「銀獅獎」(非正規獎項,通常頒發給最佳導演或者最佳短片)、評審團大獎、評委會特別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新演員將等;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最佳短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
此外還設置了終身成就獎和「未來之獅」的獎項,前者用以獎勵世界范圍內為電影事業奉獻終身並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後者則為「最佳處女作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拾』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入圍作品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批入圍名單:
主競賽單元:
《應許之地》(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
《惠媛》(韓國》導演:洪常秀
《天堂:希望》(奧地利/法國/德國)導演:尤里西·塞德爾
《葛洛莉》(Gloria,智力/西班牙)導演:Sebastián Lelio
《孩子的姿勢》(Child』s Pose,羅馬尼亞)導演:Calin Peter Netze
非競賽單元:
《克魯德一家》(美國)導演:科克·德·米科、克里斯·桑德斯
特別單元:
《不可能的救贖》(Redemption Impossible,德國,紀錄片)導演:Christian Rost,Claus Strige
全景單元:
《白夜》(White Night) 韓國
導演:Hee-il LeeSong
《地毯的褶皺》(A Fold In My Blanket) 喬治亞
導演:Zaza Rusadze
《鏡頭背後》 韓國
導演:李在榮
《遲到》(Belated) 阿根廷、哥倫比亞、挪威
導演:Barbara Sarasola-Day
《唐璜之癮》 美國
導演: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弗蘭西絲·夏》(Frances Ha) 美國
導演:諾亞·鮑姆巴赫
《外國人哈比》(Habi, The Foreigner) 阿根廷、巴西
導演:Maria Florencia Alvarez
《若能所願》(Inch′Allah) 加拿大
導演:Anas Barbeau-Lavalette
《荊棘花》 韓國
導演:李敦九
《游泳池》(The Swimming Pool) 古巴、委內瑞拉
導演:Carlos Machado Quintela
《拉芙蕾絲》 美國
導演:羅伯·愛潑斯坦、傑弗瑞·弗里德曼
《我的妹妹》 德國
導演:Lars Kraume
《搖滾卡斯巴》(Rock the Casbah) 以色列
導演:Yariv Horowitz
《許多水》(So Much Water) 烏拉圭、墨西哥、荷蘭、德國
導演:Ana Guevara Pose,Leticia Jorge Romero
《破碎之家》 比利時
導演:菲力斯·馮·古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