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蕪湖市有口子酒總經銷嗎地址在哪裡
茶
在西六安,金寨,霍山縣金寨縣旗山雲霧「最好的質量,特別是從在大別山六安瓜片,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生產」岐山雲霧「瓜片,超過3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是貢品。1949年後,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單葉茶製成的產品,不包括萌芽狀態,茶梗,形狀,直順,葉邊背卷平分秋色,像種子,明亮的彩寶文采。
黃山毛峰美味的茶,中國十大名茶黃山之一。黃山毛峰外形美觀,每片茶葉約半英寸,綠色,略泛微黃,油色澤鮮艷坐落葉,芽尖,酷似雀舌整個身穿白色天鵝絨美分,低於其他茶。黃山毛峰皇帝的貢茶的名字命名。自1949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的外事活動禮品大使禮品茶。
祁門紅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著名的中國功夫。原產地的祁門,東至,貴池,石頭,:沉默縣。已知的為「茶英雄」和「最」群芳。祁門紅茶優良的品質,精湛的製造工藝。索緊細,色澤烏潤,湯色紅艷,喝酒,回味胡安厚。國際叫做「祁門香。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茶,說世界三大高香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太平猴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黃山市黃山區。由於其卓越的品質,被稱為「冰山的地名,因此得名」太平猴魁「茶頭目,被稱為握住每一朵花,茶是兩葉一芽,芽藏,但他說,兩次拍攝剪輯「。 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和贊揚。
屯溪綠茶傳統的中國茶,被稱為「屯綠」,「綠色黃金」之譽皖南綠茶中的集體縣的數量。黃山市司法管轄區清縣和相鄰縣的綠茶舊的平均每天在屯溪茶市總經銷轉口,所謂的「屯溪綠茶,黃山市大宗出口產品,是一類炒不育拉的皮革品種。
涌溪火青說,一個鷹巢岩茶「,產於安徽宣城縣,在中國最好的綠茶之一,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顆粒的外觀,像螺旋形壓實細,有光澤,暗綠色白毫,香氣鮮爽一個強大的,獨特的花朵。
產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敬亭綠雪敬亭山。敬亭綠雪久負盛名。宣城郡「這樣的描述:」在明,清,年貢300磅之間。清康熙年間(1662-1722),宣州詩人施閏章,京都國子監李秀明歷史,喝敬亭綠雪,他們寫了一首詩贊美:「薄卷如花乳,湛湛雲別有用心,在處理摘要昂貴的液體...我真的不是越貴。「明,清兩代被列為貢茶。
主要產於六安市霍山的霍山黃芽。歷史,「壽州霍山黃芽」,記載於唐代,明代王象亞洲群芳譜「也被稱為」壽州霍山黃芽分享「。第密切條狀,形如雀舌,色澤金黃,白毫發現湯色黃,綠,滋味醇厚,甜美,清爽,板栗香氣。
酒
古井貢酒,中國在亳州市石固精的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貢酒釀造的古井彈簧,以及三國時代遺址,以及水,稱為甘露,乳白色系。天然甜的井水,導致顏色的葡萄酒是清澈的水,香氣,如藍色,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它也有一個喉止渴,通功能的胃謝勞動,是宴會的國內外賓客的珍品。
孔在淮北市灘溪縣,系濃香型白酒生產中的酒。在葡萄酒釀造歷史的孔。據傳說,在戰國時期,宋遷都象山,大量的醞釀。孔的葡萄酒持續了幾千年,素有「名馳冀北三英里,無知,江南」的美譽。神酒人口無知道甘美的飲料情緒的孔准確,被稱為「千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
吸煙
安徽煙有很多,我不知道
其他特色菜有
蕭縣葡萄酒
水東蜜棗
懷遠石榴
碭山酥梨
青陽摺扇
舒城涼席
靈璧岩
惠州漆
蕪湖鐵畫
徽油墨
宣紙等。
最後,我祝你在安徽的樂趣
B. 蕪湖市東方紅郡春暉幼兒園這種做法讓人氣憤
這話講的有點~~~~小孩子過於去攀比這有意思嗎?難道不去攀比過得就不開心嗎?難道這樣大費周章的去做這些孩子就能很開心嗎?估計這是做場面吧,吸引更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那裡去吧!難道就不能用更佳好的方法或者形式來讓孩子開心嗎? 其實小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不需要去做那麼多多與的事情。還有每年幼兒園收的錢就不能拿出來辦嗎?非要這樣做,搞什麼公開「捐款」。呵呵~~真心感到悲哀~~~
C. 西漢有多少個郡
一級政區:郡(國)漢初年有60多個郡,2年共103郡、國。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
《漢書•地理志》郡國列表
刺史部 郡名 縣數 郡治 下轄縣、邑、道、侯國
司隸校尉部
(京畿)[1] 京兆尹
(渭南郡) 12 華陰縣[2] 長安縣、新豐縣、船司空縣、藍田縣、華陰縣、鄭縣、湖縣、下邽縣、南陵縣、奉明縣、霸陵縣、杜陵縣
左馮翊
(河上郡) 24 高陵縣[3] 高陵縣、櫟陽縣、翟道、池陽縣、夏陽縣、衙縣、粟邑、谷口縣、蓮勺縣、鄜縣、頻陽縣、臨晉縣、重泉縣、郃陽縣、祋祤縣、武城縣、沈陽縣、褱德縣、征縣、雲陵縣、萬年縣、長陵縣、陽陵縣、雲陽縣
右扶風
(中地郡) 21 郿縣[4] 渭城縣、槐里縣、鄠縣、盩厔縣、斄縣、郁夷縣、美陽縣、郿縣、雍縣、漆縣、栒邑、隃麋縣、陳倉縣、杜陽縣、汧縣、好畤縣、虢縣、安陵縣、茂陵縣、平陵縣、武功縣
弘農郡 11 弘農縣 弘農縣、盧氏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丹水縣、新安縣、商縣、析縣、陸渾縣、上雒縣
河東郡 24 安邑 安邑、大陽縣、猗氏縣、解縣、蒲反縣、河北縣、左邑、汾陰縣、聞喜縣、濩澤縣、端氏縣、臨汾縣、垣縣、皮氏縣、長脩縣、平陽縣、襄陵縣、彘縣、楊縣、北屈縣、蒲子縣、絳縣、狐讘縣、騏國
河內郡 18 懷縣 懷縣、汲縣、武德縣、波縣、山陽縣、河陽縣、州縣、共縣、平皋縣、朝歌縣、脩武縣、溫縣、野王縣、獲嘉縣、軹縣、沁水縣、隆慮縣、盪陰縣
河南郡 22 雒陽縣 雒陽縣、滎陽縣、偃師縣、京縣、平陰縣、中牟縣、平縣、陽武縣、河南縣、緱氏縣、卷縣、原武縣、鞏縣、谷成縣、故市縣、密縣、新成縣、開封縣、成皋縣、苑陵縣、梁縣、新鄭縣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韓國) 20 陽翟縣 陽翟縣、昆陽縣、潁陽縣、定陵縣、長社縣、新汲縣、襄城縣、郾縣、郟縣、舞陽縣、潁陰縣、崈高縣、許縣、傿陵縣、臨潁縣、父城縣、成安國、周承休國、陽城縣、綸氏縣
汝南郡 37 平輿縣 平輿縣、陽安縣、陽城國、㶏強縣、富波縣、女陽縣、鮦陽縣、吳房縣、安成國、南頓縣、朗陵縣、細陽縣、宜春國、女陰縣、新蔡縣、新息縣、灈陽縣、期思縣、慎陽縣、慎縣、召陵縣、弋陽國、西平縣、上蔡縣、𥧲縣、西華縣、長平縣、宜祿縣、項縣、新郪縣、歸德國、新陽縣、安昌國、安陽國、博陽國、成陽國、定陵縣
沛郡 37 相縣 相縣、龍亢縣、竹縣、谷陽縣、蕭縣、向縣、銍縣、廣戚國、下蔡縣、豐縣、鄲縣、譙縣、蘄縣、𧈬縣、輒與縣、山桑縣、公丘國、符離縣、敬丘國、夏丘縣、洨國、沛縣、芒縣、建成國、城父縣、建平國、酇縣、栗國、扶陽國、高國、高柴國、漂陽縣、平阿國、東鄉縣、臨都縣、義成縣、祈鄉國
梁國
(碭郡、呂國) 8 睢陽縣 碭縣、甾縣、杼秋縣、蒙縣、已氏縣、虞縣、下邑、睢陽縣
魯國
(薛郡) 6 魯縣 魯縣、卞縣、汶陽縣、蕃縣、騶縣、薛縣
冀州刺史部 魏郡 18 鄴縣 鄴縣、館陶縣、斥丘縣、沙縣、內黃縣、清淵縣、魏縣、繁陽縣、元城縣、梁期縣、黎陽縣、即裴國、武始縣、邯會國、陰安縣、平恩國、邯溝國、武安縣
巨鹿郡 20 巨鹿縣 巨鹿縣、南䜌縣、廣阿縣、象氏國、廮陶縣、宋子縣、楊氏縣、臨平縣、下典陽縣、貰縣、郻縣、新市國、堂陽縣、安定國、敬武縣、歷鄉國、樂信國、武陶國、柏鄉國、安鄉國
常山郡
(恆山郡) 18 元氏縣 元氏縣、石邑、桑中國、靈壽縣、蒲吾縣、上曲陽縣、九門縣、井陘縣、房子縣、中丘縣、封斯國、關縣、平棘縣、鄗縣、樂陽國、平台國、都鄉國、南行唐縣
清河郡 14 清陽縣 清陽縣、東武城縣、繹幕縣、靈縣、厝縣、鄃縣、貝丘縣、信成縣、𢘿題縣、東陽國、信鄉國、繚縣、棗強縣、復陽縣
趙國
(邯鄲郡) 4 邯鄲縣 邯鄲縣、易陽縣、柏人縣、襄國縣
廣平國
(平干國) 16 廣平縣 廣平縣、張縣、朝平縣、南和縣、列人縣、斥章縣、任縣、曲周縣、南曲縣、曲梁國、廣鄉縣、平利縣、平鄉縣、陽台國、廣年縣、城鄉縣
真定國 4 真定縣 真定縣、稿城縣、肥累縣、綿曼縣
中山國 14 盧奴縣 盧奴縣、北平縣、北新成縣、唐縣、深澤縣、苦陘縣、安國縣、曲逆縣、望都縣、新市縣、新處縣、毋極縣、陸成縣、安險縣
信都國
(廣川郡) 17 信都縣 信都縣、歷縣、扶柳縣、辟陽縣、南宮縣、下博縣、武邑、觀津縣、高堤縣、廣川縣、樂鄉國、平堤國、桃縣、西梁國、昌成國、東昌國、脩縣
河間國 4 樂成縣 樂成縣、候井縣、武隧縣、弓高縣
兗州刺史部 東郡 22 濮陽縣 濮陽縣、觀縣、聊城縣、頓丘縣、發干縣、范縣、茬平縣、東武陽縣、博平縣、黎縣、清縣、東阿縣、離狐縣、臨邑、利苗縣、須昌縣、壽良縣、樂昌縣、陽平縣、白馬縣、南燕縣、廩丘縣
陳留郡
(濟川郡、濟陽國) 17 陳留縣 陳留縣、小黃縣、成安縣、寧陵縣、雍丘縣、酸棗縣、東昏縣、襄邑、外黃縣、封丘縣、長羅國、尉氏縣、傿縣、長垣縣、平丘縣、濟陽縣、浚儀縣
山陽郡
(昌邑國) 23 昌邑 昌邑、南平陽縣、成武縣、湖陵縣、東緍縣、方與縣、橐縣、巨野縣、單父縣、薄縣、都關縣、城都國、黃國、爰戚國、郜成國、中鄉國、平樂國、鄭國、瑕丘縣、甾鄉國、栗鄉國、曲鄉國、西陽國
濟陰郡
(定陶國) 9 定陶縣 定陶縣、冤句縣、呂都縣、葭密縣、成陽縣、鄄城縣、句陽縣、秺縣、乘氏縣
泰山郡 24 奉高縣 奉高縣、博縣、茬縣、盧縣、肥成縣、蛇丘縣、剛縣、柴縣、蓋縣、梁父縣、東平陽縣、南武陽縣、萊蕪縣、巨平縣、嬴縣、牟縣、蒙陰縣、華縣、寧陽國、乘丘縣、富陽縣、桃山國、桃鄉國、式縣
城陽國
(劇郡) 4 莒縣 莒縣、陽都縣、東安縣、慮縣
淮陽國
(陳郡) 9 陳縣 陳縣、苦縣、陽夏縣、寧平縣、扶溝縣、固始縣、圉縣、新平縣、柘縣
東平國
(濟東國、大河郡) 7 無鹽縣 無鹽縣、任城縣、東平陸縣、富城縣、章縣、亢父縣、樊縣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19 平原縣 平原縣、鬲縣、高唐縣、重丘縣、平昌國、羽國、般縣、樂陵縣、祝阿縣、瑗縣、阿陽縣、漯陰縣、朸縣、富平國、安德縣、合陽國、樓虛國、龍額國、安國
千乘郡 15 千乘縣 千乘縣、東鄒縣、濕沃縣、平安國、博昌縣、蓼城縣、建信縣、狄縣、琅槐縣、樂安縣、被陽國、高昌縣、繁安國、高宛縣、延鄉縣
濟南郡
(博陽郡、呂國、濟川國) 14 東平陵縣 東平陵縣、鄒平縣、台縣、梁鄒縣、土鼓縣、於陵縣、陽丘縣、般陽縣、菅縣、朝陽國、歷城縣、猇國、著縣、宜成縣
齊郡 12 臨淄縣 臨淄縣、昌國縣、利縣、西安縣、巨定縣、廣縣、廣饒縣、昭南縣、臨朐縣、北鄉國、平廣國、台鄉縣
北海郡 26 營陵縣 營陵縣、劇魁國、安丘縣、瓡國、淳於縣、益縣、平壽縣、劇國、都昌縣、平望國、平的國、柳泉國、壽光縣、樂望國、饒國、斟縣、桑犢縣、平城國、密鄉國、羊石國、樂都國、石鄉國、上鄉國、新成國、成鄉國、膠陽國
東萊郡 17 掖縣 掖縣、腄縣、平度縣、黃縣、臨朐縣、曲成縣、牟平縣、東牟縣、㡉縣、育犁縣、昌陽縣、不夜縣、當利縣、盧鄉縣、陽樂國、陽石縣、徐鄉縣
甾川國 3 劇縣 劇縣、東安平縣、樓鄉縣
膠東國 8 即墨縣 即墨縣、昌武縣、下密縣、壯武縣、郁秩縣、挺縣、觀陽縣、鄒盧縣
高密國
(膠西國) 5 高密縣 高密縣、昌安縣、石泉縣、夷安縣、成鄉縣
徐州刺史部 琅邪郡 51 東武縣 東武縣、不其縣、海曲縣、贛榆縣、朱虛縣、諸縣、梧成縣、靈門縣、姑幕縣、虛水國、臨原國、琅邪縣、祓國、櫃縣、瓶國、邞縣、雩假國、黔陬縣、雲國、計斤縣、稻國、皋虞國、平昌縣、長廣縣、橫縣、東莞縣、魏其國、昌縣、茲鄉國、箕國、椑縣、高廣國、高鄉國、柔國、即來國、麗國、武鄉國、伊鄉國、新山國、高陽國、崑山國、參封國、折泉國、博石國、房山國、慎鄉國、駟望國、安丘國、高陵國、臨安國、石山國
東海郡 38 郯縣 郯縣、蘭陵縣、襄賁縣、下邳縣、良成國、平曲縣、戚縣、朐縣、開陽縣、費縣、利成縣、海曲縣、蘭祺國、繒縣、南成國、山鄉國、建鄉國、即丘縣、祝其縣、臨沂縣、厚丘縣、容丘國、東安國、合鄉縣、承縣、建陽國、曲陽縣、司吾縣、於鄉國、平曲國、都陽國、陰平國、郚鄉國、武陽國、新陽國、建陵國、昌慮國、都平國
臨淮郡 29 徐縣 徐縣、取慮縣、淮浦縣、盱眙縣、厹猶縣、僮縣、射陽縣、開陽縣、贅其縣、高山縣、睢陵縣、鹽瀆縣、淮陰縣、淮陵縣、下相縣、富陵縣、東陽縣、播旌縣、西平縣、高平國、開陵國、昌陽國、廣平國、蘭陽國、襄平國、海陵縣、輿縣、堂邑、樂陵國
楚國
(彭城郡) 7 彭城縣 彭城縣、留縣、梧縣、傅陽縣、呂縣、武原縣、甾丘縣
泗水國 3 凌縣 凌縣、泗陽縣、於縣
廣陵國 4 廣陵縣 廣陵縣、江都縣、高郵縣、平安縣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36 宛縣 宛縣、犨縣、杜衍縣、酇國、育陽縣、博山國、涅陽縣、陰縣、堵陽縣、雉縣、山都縣、蔡陽縣、新野縣、築陽縣、棘陽縣、武當縣、舞陰縣、西鄂縣、穰縣、酈縣、安眾國、冠軍縣、比陽縣、平氏縣、隨縣、葉縣、鄧縣、朝陽縣、魯陽縣、舂陵國、新都國、湖陽縣、紅陽國、樂成國、博望國、復陽國
南郡
(臨江國) 18 江陵縣 江陵縣、臨沮縣、夷陵縣、華容縣、宜城縣、郢縣、邔縣、當陽縣、中廬縣、枝江縣、襄陽縣、編縣、秭歸縣、夷道、州陵縣、若縣、巫縣、高成縣
江夏郡 14 西陵縣 西陵縣、竟陵縣、西陽縣、襄縣、邾縣、軑縣、鄂縣、安陸縣、沙羨縣、蘄春縣、鄳縣、雲杜縣、下雉縣、鍾武國
桂陽郡 11 郴縣 郴縣、臨武縣、便縣、南平縣、耒陽縣、桂陽縣、陽山國、曲江縣、含洭縣、湞陽縣、陰山國
武陵郡 13 義陵縣 索縣、孱陵縣、臨沅縣、沅陵縣、鐔成縣、無陽縣、遷陵縣、辰陽縣、酉陽縣、義陵縣、佷山縣、零陽縣、充縣
零陵郡 10 零陵縣 零陵縣、營道、始安縣、夫夷縣、營浦縣、都梁國、泠道、泉陵國、洮陽縣、鍾武縣
長沙國 13 臨湘縣 臨湘縣、羅縣、連道、益陽縣、下雋縣、攸縣、酃縣、承陽縣、湘南縣、昭陵縣、荼陵縣、容陵縣、安成縣
揚州刺史部 廬江郡 12 舒縣 舒縣、居巢縣、龍舒縣、臨湖縣、雩婁縣、襄安縣、樅陽縣、尋陽縣、灊縣、皖縣、湖陵邑、松茲國
九江郡 15 壽春邑 壽春邑、浚遒縣、成德縣、橐皋縣、陰陵縣、歷陽縣、當塗國、鍾離縣、合肥縣、東城縣、博鄉國、曲陽國、建陽縣、全椒縣、阜陵縣
會稽郡
(荊國、吳國) 26 吳縣 吳縣、曲阿縣、烏傷縣、毗陵縣、余暨縣、陽羨縣、諸暨縣、無錫縣、山陰縣、丹徒縣、餘姚縣、婁縣、上虞縣、海鹽縣、剡縣、由拳縣、大末縣、烏程縣、句章縣、餘杭縣、鄞縣、錢唐縣、鄮縣、富春縣、冶縣、回浦縣
丹揚郡
(故鄣郡) 17 宛陵縣 宛陵縣、於朁縣、江乘縣、春谷縣、秣陵縣、故鄣縣、句容縣、涇縣、丹陽縣、石城縣、胡孰縣、陵陽縣、蕪湖縣、黝縣、溧陽縣、歙縣、宣城縣
豫章郡 18 南昌縣 南昌縣、廬陵縣、彭澤縣、鄱陽縣、歷陵縣、余汗縣、柴桑縣、艾縣、贛縣、新淦縣、南城縣、建成縣、宜春縣、海昏縣、雩都縣、鄡陽縣、南野縣、安平國
六安國 5 六縣 六縣、蓼縣、安豐縣、安風縣、陽泉縣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12 西城縣 西城縣、旬陽縣、南鄭縣、褒中縣、房陵縣、安陽縣、成固縣、沔陽縣、鍚縣、武陵縣、上庸縣、長利縣
廣漢郡 13 梓潼縣 梓潼縣、汁方縣、涪縣、雒縣、綿竹縣、廣漢縣、葭明縣、郪縣、新都縣、甸氐道、白水縣、剛氐道、陰平道
蜀郡 15 成都縣 成都縣、郫縣、繁縣、廣都縣、臨邛縣、青衣縣、江原縣、嚴道、綿虒縣、旄牛縣、徙縣、湔氐道、汶江縣、廣柔縣、蠶陵縣
犍為郡 12 僰道 僰道、江陽縣、武陽縣、南安縣、資中縣、符縣、牛鞞縣、南廣縣、漢陽縣、𨚲䣕縣、朱提縣、堂琅縣
越巂郡 12 邛都縣 邛都縣、遂久縣、靈關道、台登縣、定莋縣、會無縣、莋秦縣、大莋縣、姑復縣、三絳縣、蘇示縣、闌縣、卑水縣、灊街縣、青蛉縣
益州郡 24 滇池縣 滇池縣、雙柏縣、同勞縣、銅瀨縣、連然縣、俞元縣、收靡縣、谷昌縣、秦臧縣、邪龍縣、味縣、昆澤縣、葉榆縣、律高縣、不韋縣、雲南縣、嶲唐縣、弄棟縣、比蘇縣、賁古縣、毋棳縣、勝休縣、健伶縣、來唯縣
牂柯郡 17 故且蘭縣 故且蘭縣、鐔封縣、鄨縣、漏卧縣、平夷縣、同並縣、談指縣、宛溫縣、毋斂縣、夜郎縣、毋單縣、漏江縣、西隨縣、都夢縣、談稿縣、進桑縣、句町縣
巴郡 11 江州縣 江州縣、臨江縣、枳縣、閬中縣、墊江縣、朐忍縣、安漢縣、宕渠縣、魚復縣、充國縣、涪陵縣
武都郡 9 武都道 武都道、上祿縣、故道、河池縣、平樂道、沮縣、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
涼州刺史部 隴西郡 11 狄道 狄道、上邽縣、安故縣、氐道、首陽縣、予道、大夏縣、羌道、襄武縣、臨洮縣、西縣
金城郡 13 允吾縣 允吾縣、浩亹縣、令居縣、枝陽縣、金城縣、榆中縣、枹罕縣、白石縣、河關縣、破羌縣、安夷縣、允街縣、臨羌縣
天水郡 16 平襄縣 平襄縣、街泉縣、戎邑道、望垣縣、罕開縣、綿諸道、阿陽縣、略陽道、冀縣、勇士縣、成紀縣、清水縣、奉捷縣、隴縣、豲道、蘭干縣
武威郡 10 姑臧縣 姑臧縣、張掖縣、武威縣、休屠縣、揟次縣、鸞烏縣、撲𠟼縣、媼圍縣、蒼柗縣、宣威縣
張掖郡 10 觻得縣 觻得縣、昭武縣、刪丹縣、氐池縣、屋蘭縣、日勒縣、驪靬縣、番和縣、居延縣、顯美縣
酒泉郡 9 祿福縣 祿福縣、表是縣、樂涫縣、天䧇縣、玉門縣、會水縣、池頭縣、綏彌縣、干齊縣
敦煌郡 6 敦煌縣 敦煌縣、冥安縣、效谷縣、淵泉縣、廣至縣、龍勒縣
安定郡 21 高平縣 高平縣、復累縣、安俾縣、撫夷縣、朝那縣、涇陽縣、臨涇縣、鹵縣、烏氏縣、陰密縣、安定縣、參䜌縣、三水縣、陰盤縣、安武縣、祖厲縣、爰得縣、眴卷縣、彭陽縣、鶉陰縣、月氏道
並州刺史部 太原郡 21 晉陽縣 晉陽縣、葰人縣、界休縣、榆次縣、中都縣、於離縣、茲氏縣、狼孟縣、鄔縣、盂縣、平陶縣、汾陽縣、京陵縣、陽曲縣、大陵縣、原平縣、祁縣、上艾縣、慮虒縣、陽邑、廣武縣
上黨郡 14 長子縣 長子縣、屯留縣、余吾縣、銅鞮縣、沾縣、涅氏縣、襄垣縣、壺關縣、泫氏縣、高都縣、潞縣、陭氏縣、陽阿縣、谷遠縣
雲中郡 11 雲中縣 雲中縣、咸陽縣、陶林縣、楨陵縣、犢和縣、沙陵縣、原陽縣、沙南縣、北輿縣、武泉縣、陽壽縣
定襄郡 12 成樂縣 成樂縣、桐過縣、都武縣、武進縣、襄陰縣、武皋縣、駱縣、定陶縣、武城縣、武要縣、定襄縣、復陸縣
雁門郡 14 善無縣 善無縣、沃陽縣、繁畤縣、中陵縣、陰館縣、樓煩縣、武州縣、𣷪陶縣、劇陽縣、崞縣、平城縣、埒縣、馬邑、強陰縣
代郡 18 代縣 桑乾縣、道人縣、當城縣、高柳縣、馬城縣、班氏縣、延陵縣、狋氏縣、且如縣、平邑、陽原縣、東安陽縣、參合縣、平舒縣、代縣、靈丘縣、廣昌縣、鹵城縣
朔方刺史部 北地郡 19 馬領縣 馬領縣、直路縣、靈武縣、富平縣、靈州縣、昫衍縣、方渠縣、除道、五街縣、鶉孤縣、歸德縣、回獲縣、略畔道、泥陽縣、郁郅縣、義渠道、弋居縣、大𦥼縣、廉縣
上郡 23 膚施縣 膚施縣、獨樂縣、陽周縣、木禾縣、平都縣、淺水縣、京室縣、洛都縣、白土縣、襄洛縣、原都縣、漆垣縣、奢延縣、雕陰縣、推邪縣、楨林縣、高望縣、雕陰道、龜茲縣、定陽縣、高奴縣、望松縣、宜都縣
西河郡 36 平定縣 富昌縣、騶虞縣、鵠澤縣、平定縣、美稷縣、中陽縣、樂街縣、徒經縣、皋狼縣、大成縣、廣田縣、圜陰縣、益闌縣、平周縣、鴻門縣、藺縣、宣武縣、千章縣、增山縣、圜陽縣、廣衍縣、武車縣、虎猛縣、離石縣、谷羅縣、饒縣、方利縣、隰成縣、臨水縣、土軍縣、西都縣、平陸縣、陰山縣、觬是縣、博陵縣、鹽官縣
朔方郡 10 朔方縣 三封縣、朔方縣、修都縣、臨河縣、呼遒縣、窳渾縣、渠搜縣、沃野縣、廣牧縣、臨戎縣
五原郡 16 九原縣 九原縣、固陵縣、五原縣、臨沃縣、文國縣、河陰縣、蒱澤縣、南興縣、武都縣、宜梁縣、曼柏縣、成宜縣、稒陽縣、莫䵣縣、西安陽縣、河目縣
幽州刺史部 涿郡 29 涿縣 涿縣、逎縣、谷丘縣、故安縣、南深澤縣、范陽縣、蠡吾縣、容城縣、易縣、廣望國、鄚縣、高陽縣、州鄉國、安平縣、樊輿國、成國、良鄉國、利鄉國、臨鄉國、益昌國、陽鄉國、西鄉國、饒陽縣、中水縣、武垣縣、阿陵縣、阿武國、高郭國、新昌國
勃海郡 26 浮陽縣 浮陽縣、陽信縣、東光縣、阜城縣、千童縣、重合縣、南皮縣、定國、章武縣、中邑、高成縣、高樂縣、參戶國、成平縣、柳國、臨樂國、東平舒縣、重平縣、安次縣、脩市國、文安縣、景成國、束州縣、建成縣、章鄉國、蒲領國
上谷郡 15 沮陽縣 沮陽縣、泉上縣、潘縣、軍都縣、居庸縣、雊瞀縣、夷輿縣、寧縣、昌平縣、廣寧縣、涿鹿縣、且居縣、茹縣、女祈縣、下落縣
漁陽郡 12 漁陽縣 漁陽縣、狐奴縣、路縣、雍奴縣、泉州縣、平谷縣、安樂縣、厗奚縣、獷平縣、要陽縣、白檀縣、滑鹽縣
右北平郡 16 平剛縣 平剛縣、無終縣、石成縣、延陵縣、俊靡縣、薋縣、徐無縣、字縣、土根縣、白狼縣、夕陽縣、昌城縣、驪成縣、廣成縣、聚陽縣、平明縣
遼西郡 14 且慮縣 且慮縣、海陽縣、新安平縣、柳城縣、令支縣、肥如縣、賓從縣、交黎縣、陽樂縣、狐蘇縣、徒河縣、文成縣、臨渝縣、絫縣
遼東郡 18 襄平縣 襄平縣、新昌縣、無慮縣、望平縣、房縣、候城縣、遼隊縣、遼陽縣、險瀆縣、居就縣、高顯縣、安市縣、武次縣、平郭縣、西安平縣、文縣、番汗縣、沓氏縣
玄菟郡 3 高句驪縣 高句驪縣、上殷台縣、西蓋馬縣
樂浪郡 25 朝鮮縣 朝鮮縣、𧦦邯縣、浿水縣、含資縣、黏蟬縣、遂成縣、增地縣、帶方縣、駟望縣、海冥縣、列口縣、長岑縣、屯有縣、昭明縣、鏤方縣、提奚縣、渾彌縣、吞列縣、東暆縣、不而縣、蠶台縣、華麗縣、邪頭昧縣、前莫縣、夫租縣
廣陽國 4 薊縣 薊縣、方城縣、廣陽縣、陰鄉縣
交阯刺史部 南海郡 6 番禺縣 番禺縣、博羅縣、中宿縣、龍川縣、四會縣、揭陽縣
鬱林郡 12 布山縣 布山縣、安廣縣、阿林縣、廣郁縣、中留縣、桂林縣、潭中縣、臨塵縣、定周縣、增食縣、領方縣、雍雞縣
蒼梧郡 10 廣信縣 廣信縣、謝沐縣、高要縣、封陽縣、臨賀縣、端溪縣、馮乘縣、富川縣、荔浦縣、猛陵縣
交阯郡 10 羸𨻻縣 羸𨻻縣、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於縣、龍編縣、朱䳒縣
合浦郡 5 合浦縣 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臨允縣、朱盧縣
九真郡 7 胥浦縣 胥浦縣、居風縣、都龐縣、余發縣、咸驩縣、無切縣、無編縣
日南郡 5 西卷縣 朱吾縣、比景縣、盧容縣、西卷縣、象林縣
D. 我們常說的江南,指的是哪裡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風光,美不勝收。江南,是中國的重要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有著特殊的地位。近代以來,江南一般指長江下游以南地區,亦即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較狹意義上的江南則指鎮江市以東的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北部地區;更加狹義的范圍,則僅指太湖流域。而從古代到現代,江南一詞的涵義卻在經過了長期曲折的變化以後,才最終得以相對固定下來。
秦漢時期,江南主要指長江中游以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有「……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正在今天的湖南省西部。秦亡之後,項羽將楚義帝遷至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史記》中載此事作「徙都江南郴」。新莽時期,曾改夷道縣(今湖北省宜都市,曾改為枝城市)為江南縣,亦足以說明其時江南之所指地域。
漢代的江南概念較前朝為寬泛,已將豫章郡、丹陽郡甚至會稽郡(又稱吳郡)的北部,即今天的江西省及安徽省、江蘇省南部一帶包括在內。漢初,劉濞被封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因吳國兼有長江以南的會稽郡和丹陽郡之地,從今天的揚州至鎮江的南北交通遂成為渡江要道,在此情形之下,以會稽郡北部為江南的概念應運而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時的江南仍以指稱長江中游地域為主,東漢人又往往用江南來指稱荊州一帶,甚至連位於長江以北的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也不例外。因而,當時習慣上所稱的江南並非嚴格地以長江為北界。
今天的皖南、蘇南一帶在秦漢時期並不叫做江南,而被稱為江東,原因是長江在今安徽省蕪湖市至江蘇省南京市之間為西南——東北走向,渡江者自然視此段長江兩岸為東岸與西岸。三國時期,江東又常被用來指代偏居東南一隅的吳國。按照背北面南的傳統習慣,江東又可被稱為江左。到了南北朝時期,已多用概念大得多的江南一詞來代替江東與江左。如顏之推《家訓》中就有多處將江南與河北對舉,用以比較南北方風俗的差異。
到了唐代,按照山川形便原則將全國分為十道,長江以南從今湖南省一帶向東直至海濱為江南道,江南成了區劃專名,是時較為確切的以長江為界的江南概念得以形成。唐代習稱的江南一般指長江以南地區,如白居易《輕肥》中有「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句子,衢州在現在的浙江省。然而在實際使用時,唐代江南一詞的涵義卻常常超出長江以南的范圍。韓愈所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實際上指江淮以南、南嶺以北的整個東南地區。在唐代,江南地區已經出現繁盛富庶的局面,江南一詞也已家喻戶曉,並成為眾多詩詞歌詠的對象,甚至出現了「憶江南」的詞牌名稱。韋蟾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中就以「塞北江南」贊譽經濟文化的發達。今天狹義的江南,在唐代則仍經常用江東、江左來表示。
宋代以降,江東、江左的說法已漸不用,而多以江南為稱。編於南宋的《南唐書》就載有「……亂兵焚揚州,民皆徙江南」。兩宋時期,今天鎮江市以東的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全境被劃為兩浙路。該地區由於經濟高度發展,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的核心。南宋時就有「蘇(州)湖(州)熟,天下足」的口號。明代以後,兩浙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明代大學士丘浚曾說「(賦稅收入)浙東西居江南之十九」。兩浙地區中以太湖流域最為富庶,故丘浚又說「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由此可見,以太湖流域作為最狹義的江南概念,其含義已不僅是地理區域,而已是一定的經濟區域了。今天的上海市和江蘇省的蘇錫常地區、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區依然是全國工農業最為發達和文化高度發展的地區。只是杭州在太湖流域之外,故而相應地被排除在最狹義的江南概念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開始,位於江北的揚州一直被當作江南看待。此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揚州之名首見於《禹貢》之「淮海惟揚州」。自三國東吳以後,作為行政區劃的揚州,治所長期固定在江南最大的城市今南京市,因而江南揚州的概念根深蒂固。隋代將揚州駐地遷至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以後,揚州仍然代表著江南文化。唐代揚州的經濟十分繁榮,時有「揚一益二(益指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說法。著名詩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雲:「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揚州之江南風情依稀可見。直到清代前期,由於控扼京杭運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鹽業的興旺發達,揚州的經濟優勢仍未盡失,城市相當繁華。此時揚州在文化心理上依然維持著江南之格局。
狹義的江南:大致指蘇南和浙北地區,但具體范圍並不很明確。這個概念大概從唐末開始,到明清時期成型。最明確的江南核心地帶,大致只包括太湖周邊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帶,但由於南京的語言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官話(江淮官話),吳語區對南京的江南認可度並不高。上海的行政歷史比較短,但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現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納入小江南范圍。
而並非長江流域卻多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等城市。長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樣由於江北話的緣故,狹義江南也並非一直包括揚州和鎮江。
E. 繁昌縣簡介
繁昌是一座立縣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充滿生機活力、富有現代氣息的新興城市。地處皖南北部、長江南岸,隸屬蕪湖市,現轄6鎮101個村(居)委會,人口32萬,面積604平方公里。
繁昌歷史悠久。240萬年前,亞歐大陸的古人類就是在這里和曙光第一次相擁。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群聚居繁衍,並創造了燦爛的繆墩文化。西漢武帝元封二年(—109)立春谷縣,三國時期東吳將軍周瑜曾任春谷長。公元318年,晉元帝司馬睿率其子民千里南遷,定居於此,這片沃土始得大規模開發,並有了一個頗具魅力的名字——繁昌,沿用至今。歷代著名詩人王維、李白、梅堯臣等都曾行跡於此,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和動人的傳說。境內出土的春秋早期青銅器、楚銅貝范及宋代瓷窯器等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繁昌窯遺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4月,解放大軍揮師南下,繁昌作為渡江第一船登陸處,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史冊。
繁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處皖南北部,其北臨長江,南望九華,東接長江金三角,西通中部腹地,素有「皖南門戶」之稱。浩浩長江,由西向東,穿山越嶺,奔騰而來,在這里形成一條寬闊平穩可行駛萬噸級船隻的「黃金水道」。滬銅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宛如兩條巨大的動脈,將繁昌同富饒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廣大內陸腹地連接起來。由繁昌前往南京祿口、合肥駱崗機場也非常方便,車程不到一個半小時。
繁昌資源豐富。604平方公里錦綉山川蘊藏著豐厚的各類資源,尤以礦產資源為最,儲藏著燃料、金屬、化工、冶金輔助材料等7大類33種礦產。繁昌屬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態的地形,暖濕適宜的氣候,使這里生活、生長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馳名中外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螃蟹)即產於此。
改革開放以來,繁昌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優勢,始終堅持「以工強縣、以農安縣、以商富縣」的發展方向,縣域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對外開放日趨活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縣已形成以水泥建材、紡織服裝、冶金機械、船舶製造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以蔬菜、水產、油菜、棉花為主產的優勢農業板塊,以房地產開發、現代物流、旅遊、保險、金融、中介為重點的服務業體系,以繁昌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孫村服裝工業園、荻港建材工業園等為支撐的特色園區。縣域綜合實力位居安徽省前列。200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1億元,同比增長18.1%;完成財政收入6.41?不含基金7800萬),增長28.2%,比「九五」期末增長2.46倍;全社會固定資產蹲?2億元,增長70%;在崗職工年均工資20441元,增長3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增長15.8%;農民人均純收入4514元,增長16.9%。
「十五」期間,繁昌先後躋身於「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達標縣」、「全國計劃生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安徽省綜合實力十強縣」、「安徽省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等行列。
「十一五」時期,繁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更快更好地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人民生活為根本出發點。強工業、優農業、興三產,加快工業化進程,建立合理的三次產業結構;推進城鄉統籌,加快城市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化科教興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堅持東向發展戰略,強化招商引資。力爭到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收入18億元,年均增長22.9%;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0億元,年均增長20%;在崗職工工資年均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0%。力爭把繁昌建設成為經濟更具實力,發展更具活力,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的工業強縣,奮力爭當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行政區劃
繁昌縣錄屬安徽省蕪湖市,現轄六鎮(繁陽、荻港、孫村、平鋪、新港、峨山)。全縣面積604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
【繁陽鎮】縣城所在地,轄城北、城東、城南、新建、龍亭、雲路、繁陽、西苑、新化、馬壩、橫山11個居委會和范馬、鐵門、陽沖、城西、華陽、鐵塔、戴店、三元、棗園、新合、橫山、橫東、西街、庫山、大陽、茶山、馬廠、缸窯18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128.9平方公里,人口10.2萬。
【荻港鎮】位於縣城西部,轄德遠、中街、南橋、桃街四個居委會和桃沖、鵲江、楊灣、楊山、慶大、新河、渡江、筆架、赭圻、潘沖10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87.75平方公里,人口4.3萬。
【孫村鎮】位於縣城西南部,轄橋西、黃滸2個居委會和長寺、長壠、犁山、九連、梅沖、水口、楓墩、金嶺、龍華、義興、感定、汪洋、萬里、順風、大沖、中分、八分、張塘、代亭、汪沖、赤沙21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153.52平方公里,人口5.8萬。
【新港鎮】位於縣城西北部,轄2個街道居委會和新東、荷圩、克里、克山、義合、磯山、泥埠、草山、裕民、白象10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77.1平方公里,人口5.25萬。
【平鋪鎮】位於縣城東北部,轄1個街道居委會和五華、寒塘、平鋪、新牌、龍崗、馬仁、新林、茶沖、山河、新塘、郭仁、蔡鋪、官塘13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89.6平方公里,人口3.2萬。
【峨山鎮】位於縣城東部,轄象形、灣店、童壩、鳳形、沈弄、千軍、東島、柏樹8個村委會,行政區劃面積76.6平方公里,人口2.5萬。
繁昌歷史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縣,屬丹陽郡。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地屬故彰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屬宣城郡。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司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縣(故址繁陽亭在今河南臨穎縣西北30里)之民因避戰禍,從帝渡江,流聚春谷,遂於春谷地僑置襄城郡繁昌縣,是時春谷、繁昌兩縣並立。成帝咸和四年(329)僑置淮南郡,領春谷、繁昌等縣。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改春谷為陽谷。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陽谷入蕪湖縣,又省蕪湖入襄垣縣。自是春谷廢,唯繁昌存。
南朝宋邦武大明六年(462),淮南郡並入宣城郡,繁昌縣屬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復屬淮南郡。梁武帝天監元年(502),以陽谷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鎮)。
隋開皇九年(589),罷南陵郡置南陵縣,廢繁昌等縣更置當塗縣,是時繁昌縣闕,南陵縣治赭圻,屬宣州。
唐武後長安四年(704),移南陵縣治於青陽域(即今南陵縣城),屬宣城郡。
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割南陵五鄉,復置繁昌縣(治屬在縣西北延載鄉,今新港辦事處),屬江寧府。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繁昌縣屬宣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東道太平路,升為太平府。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隸京師。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太平府,繁昌屬之。英宗天順元年(1457),繁昌縣知縣王旬,因縣治瀕大江之沖,據南畿上游,往來供遞鉅劇,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議朝廷改遷,邑人中丞吳琛贊之,始遷縣治於金峨上鄉(即今繁昌縣城),以延載鄉故城為舊縣鎮。
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縣先後隸屬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
中華民國初,繁昌屬蕪湖道。民國16年(1927),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1年(1932)屬第九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當專區,1950年上半年轉轄於池州專區,1952年劃歸蕪湖專區,1981年上半年屬宣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屬蕪湖市。
自然地理
動物資源
【獸類】境內有鹿、獐、、獾(有豬獾、狗獾)、麂、野豬、穿山甲(又稱鯪鯉)、楊子鱷、白鰭豚、江豚(江豬)、狐、竹狗(豹狗)、果子狸、刺蝟、白石、松鼠、兔、山貓(也稱狸貓、豹貓)、黃鼬(俗稱黃鼠狼)、褐家鼠、田鼠、蝙蝠等出沒,水獺(俗稱水獺貓)罕見,狼少見,梅花鹿、野山羊基本絕跡,虎,1952年後至今未見,金錢豹,1977年後至今未見。
【禽類】候鳥有雁、天鵝、燕子、鳧(一名野鴨,有綠翅、花臉、綠頭野鴨之分)、寒鴨(俗稱雪老鴨)。非候鳥有:雉(俗稱野雞)、鴿、畫眉、雀(有雲雀、山麻雀、家麻雀之分)、喜鵲、山和尚、鴝鵒(也稱八哥)、白頭翁、斑鳩(鵓鴣)、大杜鵑(也稱布穀)、竹雞、苦鴨、啄木鳥、翠鳥(俗稱綠翠)、鶇雞、鷺、鸕鶿(俗稱魚老鷹、魚老鴨)、烏鴉、鵪鶉、貓頭鷹、老鷹、白鷳、白頸長尾雉等。舊志記載有鴛鴦、山凰,今未見。
【魚類】已記錄的有62類,隸屬11目,20科,主要有:鱭(刀魚)、鰣魚、河豚、青魚、草魚、鰱、鱅(胖頭魚)園尾斗魚、沙魚、刺鰍、青鱒、黃條、吻蝦虎、黃鱔、胭脂魚、鯉、鯽、鱖魚、泥鰍、麥穗魚、中華鱘等。舊志載,隱靜山(五華山)碧霄峰下涌珠泉出金鬣魚,今無。
植物資源
【樹木】常見的樹木有:馬尾松、杉、法國梧桐、側柏(扁柏)、檜柏(刺柏)、檀樹(有黃、青兩種)、洋槐、樟、梧桐(俗稱青桐)、楓楊、楓香、白楊、烏桕、柳棟、麻棟、小葉棟、桷櫟、化香、茅栗、板栗、柞樹、棕櫚、皂莢、苦櫧、冬青、檫木、合歡、黃荊、枸骨(也稱鳥不宿、枸橘子)、山楂、栲木、椿(香椿)、樗(臭椿)、榆、銀杏(白果)、女貞、木荷、野柿、桑、黃連、梔子、紫薇、臘梅、烏榕、喜樹、水杉、枸樹(也稱谷樹)、水樺、算盤球、杜鵑、勺樟、鹽膚木等。此外,馬仁山有百畝左右楠木林,極為罕見,荻港板子磯有500年以上古樹銀杏1棵。
【竹類】竹以栽培為主,主要種類有:毛竹、桂竹、紫竹、水竹、澹竹、老竹、木竹、慈竹、苦竹、斑竹、雷竹等,其中毛竹面積最大。
【葯用植物】縣內葯用植物計約166科,788種,其中大宗葯材有:丹皮、明黨參、紫黨參、仙鶴草、蘆根、益母草、藕節、墨旱蓮、香附、漬竹葉、半邊蓮、紫地花丁、銀花、茵陳、敗漿草、地榆、蕪花、旋復花、何首烏、白芍、覆盆子、徐長卿、夏枯草、白茅根、玉竹、雞內金(動物科)等。
名貴葯材有:枯梗、半夏、太子參、金蟬花、辛夷、麥冬、靈芝、石耳、貝母等。
引種葯材有:杜仲、厚朴、貝母、紅花、玄胡、白木、生地、板蘭根、大黃、山茱萸等。
【經濟植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小麥、玉米、大麥、紅薯(山芋)、洋芋、花生、甘蔗、雷竹、蔬菜、瓜果、茶葉、食用菌類等。
蔬菜類主要有:結球白菜、普通白菜、結球甘藍、芥菜、花椰菜、春白菜、苤藍、菜苔、菊花心、蘿卜、胡蘿卜、蕪菁、茄子、西紅柿、辣椒、黃瓜、南瓜、冬瓜、絲瓜、瓠瓜、筍瓜、苦瓜、菜瓜、地瓜、四季豆、豇豆、扁豆、毛豆、豌豆、蠶豆、刀豆、綠豆、韭菜、大蔥、蒜苗、洋蔥、馬鈴薯、生薑、芋艿、菠菜、芹菜、莧菜、萵苣、茼蒿、芫荽、藕、菱角、荸薺、茭白、菱角菜、雞頭菜、金針、竹筍、香椿、穭蒿、薺菜等。
瓜果類主要有:西瓜、香瓜、棗、蘋果、梨、桃、桔、李、柿、杏、葡萄、核桃、櫻桃、草莓、板栗、石榴等,其中繁昌長棗個大、皮薄、核小,其製成的「金絲蜜棗」,名列全國「八大名棗」之一,為清時貢品。
地形氣候
繁昌地勢西南高面東北低,地貌類型多樣,山、圩、洲、灘兼有,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東南部,一般在400米以下;北部和東部為平原,海拔7—30米。
境內主要山嶺有:寨山、紅花尖、馬仁山、五華山、浮山,分布在縣境西北部。
寨山:曾名覆釜山。位於縣城西北11公里,地處荻港和新港地界,呈東西走向。主峰高程477.2米(1956年黃海高程系,下同),為縣內最高點。
紅花尖:一名紅花山。位於縣城西偏北7公里,地處繁陽、孫村地界,主峰高程450米,與長壠山構成東西走向山脈。
馬仁山:位於縣城南偏14公里,地處孫村與南陵縣地界。山脊線呈「W」型曲折,與朝山頭一脈相承,主峰高程316.1米。
五華山:曾名隱靜山。位於縣城東南8公里,地處平鋪、峨山毗連地帶。山脊線南北走向,與尖山、諸侯嶺一脈相承,主峰高程279.5米。
浮山:曾名隱玉山,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地處峨山、峨橋毗連地帶,為一侵入構造孤山,三面圩區環繞,唯南向一線余脈和千軍嶺相連,主峰高程431.6米。
境內平原按其特徵分為圩區平原和少量河谷平原。圩區平原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水網密布,一般標高6—10米,是我縣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分布在縣境漳河系統及北部橫山河和西部黃滸河流域。河谷平原,俗稱「沖田」,面積約39平方公里,一般高程8—30米,包括孫村赤沙河流域龍塘灣至九連圩一帶、水口山至九連圩一帶以及荻港古家沖、繁陽長形沖、范沖、峨山毛塘等地。
境內主要河流和地表水系有:長江、漳河、峨溪河、泊口河、黃滸河、龍窩湖、蘇伍灘和中塘。
長江:自西南向北斜貫縣西、北邊界,境內流程近30公里,水面寬1至2.5公里,最窄處800米(荻港鳳凰磯)。
漳河:源於南陵縣綠嶺荷花塘和戴家匯的水漣洞,流經我縣平鋪鎮肇埠後,環繞縣境東部,於魯港入長江,境內流程近20公里,河寬30至105米,其支流有峨溪河和泊口河。
峨溪河:源於繁陽范沖,流經縣城南門橋(古稱上峨橋)於峨橋(古稱下峨橋,現屬三山區)並入漳河,全程約23公里,河寬5至60米,屬季節性河流。
泊口河:源於平鋪鎮荷花嶺,自南向北,與龜山附近湖窪融成一片,至峨橋泊口闡泄入漳河,流程近9公里,河寬5至20米。
黃滸河:源於南陵縣韭菜崖和銅陵縣水龍山,為我縣西南與銅陵縣毗鄰界河,經孫村赤沙灘,沿孫村、荻港西注長江,境內流程約27公里,河寬15至34米,屬季節性河流。
龍窩湖:為長江彎道形成的牛扼湖,地處三山區境內(現歸我縣管轄),面積近10平方公里,水面近萬畝。龍窩湖屬富營養型湖泊,天然餌料豐富。湖中魚類資源眾多,是我縣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
蘇伍灘和中塘:位於平鋪鎮境內,原為相連水域,面積近2平方公里。清道光六年《繁昌縣志》稱:「首受繁南兩縣諸山之水,長闊無際,水漲時一望如湖」,現僅存中塘水面約0.5平方公里。
繁昌位於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南緣,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44.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68.3小時,年均無霜期231天。
地理位置
繁昌縣位於皖南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30度37分至31度17分,東經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間,面積615平方公里。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縣域西南向東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版圖近似彎月,鑲嵌在美麗的長江之畔。
礦產資源
繁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根據地質勘探境內擁有金屬、非金屬、燃料、化工、冶金輔助材料等七大類34種礦產品。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鋅、銅、金、銀等;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沸石、瓷土、膨潤土、花崗岩、大理石、紫墨玉、磚瓦粘土等;燃料有煤、泥煤、天然氣;化工原料有硫、硫鐵礦、石膏、重晶石等。
金屬礦產中鐵礦石儲量最多,保有儲量約4000餘萬噸,並且含鐵品位高,有害元素低,伴有自熔或半自熔礦物。主要礦床有長龍山鐵礦床、白馬山鐵礦床、順風山鐵礦床、小陽沖鐵礦床、鐵山坡積鐵礦床。縣內已形成上規模的開采企業有荻港楊山鐵礦集團公司、孫村磁墩頭鐵礦公司、蘆南大元旦鐵礦、俞沖鐵礦等。此外還有國有馬鋼桃沖鐵礦、國有銅陵順風山鐵礦等。其次是鋅礦,礦石量7.55萬噸,金屬量0.67 萬噸,分布在峨山鄉隨山、繁陽鎮陽沖等地。第三為銅礦,儲量約4000噸。
非金屬礦產中以石灰石儲量最豐富,地質儲量17億噸,含氧化鈣50-55%,全縣年產350萬噸以上;沸石礦地質儲量約1.5億噸, 沸石礦物一般含量40-60%;膨潤土幾千萬噸以上;花崗岩分布面積15平方公里,約10億立方米;紫墨玉分布在荻港、孫村等地;紫砂陶土分布在平鋪、峨山等地;高嶺土(瓷土)儲量相當豐富,而且質地優良,澤白似玉,結構細膩,是製造瓷器的上等原料,暢銷江浙。
燃料主要是煤的儲量較為豐富,據現有資料統計約1500萬噸左右;泥煤儲量約6000萬噸;還有天然氣估計儲量約4500萬立方米。
化工原料主要為硫、硫鐵礦,現探明的儲量為1000萬噸。
經濟建設
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4.84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億元,同比增長8.3%;第二產業增加值25.30億元,增長26.3%;第三產業增加值14.55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結構為11.1:56.4:32.5的水平。
從各產業對GDP的貢獻來看,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7%、75.7%和18.6%,其中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64.2%;分別拉動GDP增長1、13.9和3.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GDP增長11.7個百分點,經濟運行總體態勢發展良好。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通過調整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環境、優化服務,提高農業的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6年,全縣認真貫徹落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以產業化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全面發展。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4365公頃,比上年減少68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2707公頃,比上年減少4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230公頃,比上年減少315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598公頃,比上年減小196公頃。實現農業總產值8.61億元,比上年增長7.2 %。其中養殖業的比重由上年的27.9%上升到29.6%,種植業的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平穩推進。
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7.48億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10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7.47億元,比上年增長35.0%。規模以上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1.3%,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2006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3.12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51.3%。 年末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8家。
投資規模平穩增長。2006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8億元,比上年增長62.8%。在投資總額中,城鎮投資23.35億元,增長95.3%;農村投資4.93億元,下降0.4%。從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21.54億元,增長73.5%;第三產業投資7.96億元,增長39.4%。從行業看,工業投資增長73.8%,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74.7%;交通運輸業、水利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及社會保障和福利業投資分別增長89.9%、39.0%和291.5%。
房地產開發穩中有升。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1.30億元,比上年增長2.7%。房屋施工面積23.3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7%,竣工面積5.07萬平方米,下降54.4%。商品房銷售額14739萬元,增長72.9%。
計劃總投資50億元的蕪湖海螺水泥項目,有3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投產,當年完成投資10.9億元。新增水泥熟料生產能力450萬噸。
消費市場穩中趨旺。200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8.69億元,增長18.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1億元,增長1.7%。分地區看,縣級消費品零售額7.49億元,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9%、21.6%。
利用外資水平穩步提升。2006年,全縣共引進內資項目126個,其中投資超億元的5個,實際利用內資25.87億元,增長12.6%;實際利用外資5478萬美元,增長45.8%,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419萬美元。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6年全縣進出口總額達16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出口1604萬美元,同比增長27.1%。
繁昌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准按省級開發區籌建,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編制了綜合工業園7.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規,投資1.2億元實施了2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工作。孫村輕紡服裝工業園完成基礎建設投資2497萬元,配套功能不斷增強。荻港新型建材工業園規劃正在編制。開發區當年引進項目70個,引進資金12.6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4億元。
旅遊業高速發展。2006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6.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3.9%,其中,接待海外遊客0.04萬人,比上年增長73.4%; 2家旅行社國內組團1.61萬人次,增長106.1%。全年實現國內旅遊總收入1.40億元,增長28.2%。馬仁奇峰躋身4A級旅遊景區行列。年末星級酒店1個,客房總數208間。
F. 到蕪湖許德公保健服務總心坐多少路公交車
101路
38分鍾 | 5.3公里 | 步行740米
信達藍湖郡
步行 420米
蓮塘新村站 上車
101路 10站
鳩江飯店站 下車
步行 320米
許德公養生保健服務中心
G. 馬鞍山市當塗的前身在古代屬於什麼地方
西周時當塗屬吳國。春秋戰國先後為越、楚屬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縣制,置丹陽縣(治今當塗丹陽鎮),屬會稽郡。秦末或楚漢之際改屬鄣郡。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以淮南50縣置荊國,丹陽縣屬之。十年(前197),易荊國為吳國。景帝三年(前154)改吳國為江都國,丹陽縣先後屬吳國、江都國。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析江都國置丹陽、秣棱、湖熟等侯國,丹陽縣屬丹陽國。元封二年(前109),國除,隸丹陽郡。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丹陽郡隸揚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14),並丹陽、秣棱二郡置宣亭郡,更始元年(23)復為舊制。
東漢建武六年(30),丹陽郡移治宛陵(今宣州),丹陽縣屬之,仍隸揚州。建安三年(198),孫策封吳侯,丹陽郡為吳領地。
西晉太康二年(281),分丹陽縣為二,置於湖縣(今當塗城東南38里處)。
東晉咸和四年(329),江淮間戰亂,民多南渡。於江南僑立當塗縣及淮南郡,以置流民。當塗縣置名源於古塗山氏國,《尚書·益稷篇》有禹取塗山氏女的記載。後國除為縣。縣名取地處臨淮塗山之意。義熙九年(413),割丹陽郡於湖縣屬淮南郡,分於湖縣南為當塗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縣幅員)。至是,僑置淮南郡,當塗縣 始有實南朝宋、齊、梁、陳間,丹陽縣屬丹陽郡,於湖縣屬淮南郡。
隋唐5代
隋開皇九年(589),省丹陽郡置蔣州;廢淮南郡,並襄垣、於湖、繁昌及西安4縣更置當塗,徙縣治姑孰,屬蔣州,自是姑孰之當塗縣始定;又並僑置當塗、浚遒等縣置宣城縣,屬宣州。十一年(591),廢丹陽縣,以其地及溧陽縣一部置溧水縣,隸蔣州,大業三年(607),復改蔣州為丹陽郡,轄當塗、江寧、溧水3縣。
唐武德元年(618),當塗縣改屬宣州。三年(620),復丹陽縣,屬揚州。貞觀元年(627),設江南道,宣州屬之;後又廢丹陽縣,以其地入當淤,為屬鎮。開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設東、西兩道,宣州屬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割宣州之當塗縣屬升州。上元二年(761),復歸宣州。大順元年(890),合宣、歙2州為寧國軍,當塗改屬升州。天佑四年(907),割當塗縣南境5鄉、宣城西境2鄉立蕪湖縣,隸宣州。
五代吳武義二年(920),改升州為江寧府,領10縣,當塗縣屬之。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當塗縣為建平軍,保大末年又改作雄遠軍。
宋元明清
宋開寶八年(975),改雄遠軍為平南軍。太平興國二年(977),昇平南軍為太平州,立當塗為附郭,隸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蕪湖、繁昌2縣屬太平州。至道間(995~997),改屬江南路。天聖八年(1030),分江南路為東、西2路,屬江南東路。南宋時州縣如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江浙行中書省,縣如故。元貞元年(1295),太平路隸江東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採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為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平府直隸京師。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府縣隸屬如故。
清順治二年(1645),改南直隸為江南省,設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屬之。十八年,分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寧,太平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寧,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慶,府縣均未變。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廢太平府,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設蕪湖道,當塗縣屬之。民國17年8月道廢,復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0月,劃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12月,日軍侵佔當塗,縣政癱瘓。翌年10月,於縣境大官圩恢復縣政,屑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8月,縣政府寄駐宣城縣沈村,改屑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1年8月,新四軍在橫山地區組建當塗、江寧、溧水三縣行政委員會,翌年冬改為橫山縣。民國34年9月,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11月,新四軍北撤,橫山縣廢。
建國後
1949年4月,當塗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縣、市同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專署駐當塗市。1950年5月,撤當塗市入當塗縣,為第一區。不久,蕪當專區撤銷,當塗縣改屬宣城專區。1952年2月,劃屬蕪湖專區。1971年3月,蕪湖專區更名蕪湖地區,縣隸屬關系不變。1980年1月,蕪湖地區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蕪湖遷宣城,當塗縣屬之。1983年7月,大橋公社全部劃歸蕪湖市,當塗改為馬鞍山市屬縣。
H. 客家人這個稱謂最早出於何時文獻
客家民系與客家文化的形成,經歷了個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其成型的過程中,由於大規模的流動遷徒和環境的險惡,迫使他們摒棄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員,並以堅忍卓絕的精神和鬥志開拓著自我的生存環境,從而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實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產生於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於今日粵、桂、台、閩、贛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帶有中原文化的印痕,雖然歷時久遠,但他們代代相習,不斷傳遞們,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客家文化是演變、遞嬗了的中原文化,由於它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態,所以,從文化淵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資料來源和活化石。
沒有中原地區移民的流動和南下就沒有客家民系,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遷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戰亂、國破家亡,這就使得遷徙帶有被迫的性質和悲愴的色彩;也正因為如此,這種流動也使他們更加看重舊有的文化基礎和觀念形態。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識和人文精神時時振動著這些移民的靈魂,使得他們在觀念上和漢文化精神始終難以分離。另一方面,完全改變了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又迫使他們改變著舊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變),必須建立一些適應新環境、新形勢的新文化而對過去有所揚棄。這樣,客家文化必然具有兩重性:一是有意識地對舊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動性地對舊文化進行改革,這成為客家文化的格調,也成為客家文化的特質。不管是對舊有文化予以保留還是進行改革,也都無法脫離中原文化這個母體來源。
一
所謂「客家」,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客」,指外來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舉家遷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門望族。
從歷史上看,客家先民多為中原地區、尤其是豫州的居民。其遷徙最早始於西晉末、東晉初。《晉書·地理志》豫州條雲:「永嘉之際,豫州淪於石氏。元帝渡江,於春谷縣僑立襄陽郡及繁昌縣。成帝又僑立豫州於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陽,僑立淮南郡,居於湖口。又以當陽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並淮南、廬江、安豐,並屬豫州。」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下,最後一舉滅掉西晉,中原震動,豪門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場大變動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帶的士族豪門。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他們紛紛遷移南下,而東晉政權為了延攬和照顧這些士族,開始在南方設立這些外來移民的居住僑郡,並以北方地名來命名這些僑郡,以照顧他們的意識和心理。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所設僑郡中規模最大的是「豫州」。由此可見從河南地區來的移民人數最多,勢力最大;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這些貴族的利益,東晉又設立了「給客制度」,它直接演化成為「客家」這一稱謂,並為客家民系的組織制度和社會結構輸入了更大的活力。《南齊書·州郡志》雲:「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當時,北方大姓幾乎全部南移,由於受到東晉政權的保護,這些遷移的北方人並未衰微,反而日漸興盛,這就為後來的屢屢南移提供了一定的動力源。
從整個客家人的遷徙路線來看,按照歷史的劃分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五次:第一次是東晉初期的「中原望族,相率南奔」。他們來自中原,大多落在江淮一帶,至皖贛者為多。這次南迂,由於有著東晉政府的種種照顧政策,很快趨向於穩定,並一直保持了五個世紀。唐末社會動盪不安,黃巢農民起義軍的兵鋒縱橫南北,這些名門望族受到極大的威脅,客家先民第一次逃難後的落居地正當黃巢起義軍展轉往復的要沖,在這種情況下,遂開始第二次遷移,即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時期落居地,再遷至皖南及贛東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地區。第二次遷移後穩定了三百年。後來,金、蒙古相繼佔領北方,並日益南侵,客家先民不得本又一次遷移,這第三次遷移乃是一部分由第二時期舊居,分遷至廣東東部和北部。經過五百餘年之後,客象人又開始了第四次遷移,時在明末清初之際,滿清人南下入主中原,受禍烈最為嚴重的部分客家人,從第二或第三次遷移舊居,分遷至粵中部和濱海地區及川桂湘台等地,一小部遷至貴州南邊及雲南。客家的最後一次遷移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部分客家人又遷至粵南及海南島,有的流寓海外。至此,經過五次遷移,客家人的居住范圍已基本穩定,表現出現今所呈現的客家分布態勢。
由於中原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不斷顛沛流離十使得客家人最重家世譜牒,這數次遷移的始因和路線都十分詳盡地記述在他們的譜牒中,不管如何遷移,他們始終都對自我的起源地難以割捨忘懷,常常「述本源流」。在現今所能覓到的客家人族譜中,總是對先世的故居極盡緬懷之情,而他們的祖籍大多在中原地區,其中以河南較多。
客家的概念和群體是歷史上中原部分居民經過不斷遷徙和流動形成的,是歷史所造就的一種文化人文現象。然而,從中原人到客家人畢竟還有一個契合點和轉折點。由於客家的概念主要是居住地點的變更,那麼,這個轉折點也體現在其遷移過程中的中轉環節。考察客家人的遷移,可以發現,福建寧化石壁鄉是客家遷徙的中轉環節,是中原移民轉化為客家人的里程碑。從大量族譜和方誌記載來看,寧化石壁鄉在客家遷徙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客家人稱道和記銘之所在。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幾乎都經過了寧化及其石壁。寧化西北有武夷山脈作為屏障,自外入閩又有一條較為平坦的狹長地帶作為通道,而中原移民在這里集結、休養整息之後形成了較為整體化的移民集團再向閩粵等地整股流寓,從而開始了真正的客家人時期。因此,凡流寓這里,並在這里認定共同族系的中原移民就轉化為客家人及其後裔,它成為客家人的界定尺度和標准,而在歷史實際上也確乎如此。
客家人的稱謂形成於唐宋,《舊唐書·食貨志》、《太平寰宇記》、《元封九域志》、《輿地紀勝》等書中都曾」提到「客」、「客人」、「客家人」、「客族」。記述客家人經過寧化石壁的一些重要譜牒文獻,如梅縣《丘氏族譜》、嘉應《劉氏族譜》、興寧《廖氏族譜》、平遠《姚氏族譜》等,記其經寧化也是在唐宋這兩次遷徙時期,無論是在概念上還是在實體上,客家民系在這個時期已經形成,並由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二
客家文化是在遷移過程中,根據環境的變化需要而成型的文化,它秉承著中原文化的主核,而延伸著新環境新條件下的文化需求,從而既創造一些新文化內容,同時也恪守著中原文化傳統。由於客家人在流動中始終是集團式或家族式的遷移,有著相對封閉和單一的生存空間,又由於這些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區具有較高文化知識的名門望族,所以,由他們所保存下來的一些中原文化,也相對較為原型和純正。
恪守禮教,重倫理、倡道德,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點。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帶的高知識階層,自然極為重視這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內容,所以特別重禮教、倡文風,古樸求真,發憤求學,勇於進取。台灣學者陳運棟先生對此總括為:「客家雖自中原南遷,然其重道德、重義氣、重禮節、重理智、性剛強,仍具古風。保存漢族血統,最為純粹。語言風俗習慣,猶是中原遺風。其守禮節、重道義、好學問、講倫理,均表現中原民族氣質……客家,就其語言與精神表現,均具中原古風」。著名學者羅香林在其《客家源流考》中指出,這種「客家精神」乃是「中原精神」的最好體現和發揚。客家人集中的嘉應地區《嘉應州志》卷八禮俗引《大清一統志》雲:「民俗質實尚勤儉,重本薄末,地狹民瘠,尚氣輕生。君子質木,小人悍蔽,俗稱謹願。」又引王志雲:「溫飽之家益敦儉素,輸賦奉公,不事鞭撲。士喜讀書,多舌耕,雖困窮至老,不肯輟業。」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渭:『梅人無植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可見州士之讀書,自宋已然。」這種情況與中原古風如出一轍。
重禮教、喜讀書是一種文化習慣,它的實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尤其是對傳統學術的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最高體現,而客家人也把儒學奉為經典。在客家人的較大聚居點,幾乎都修建有學宮和奉祀孔於的場所,歲時祭拜。對於傳統學術,客家也不乏儒學鴻師。據有關史書所記,客家人為碩儒者,在宋有長汀楊方、寧化張良裔,俱人史書儒林。明代理學大盛,客家人研究理學而有成就者更多,著名的如惠陽葉春芳、葉天佑,信豐俞溥,龍南月華,南康劉昭文,興寧張天賦,長汀揚昱等數十人,俱名重一時。清代及近代,客家的經師及學問家、文學家、詩人、書畫名筆更層出不窮,形成了有著自身特徵的學術流別。
客家人恪守禮教,自有一套與之相符的倫理道德。環境的變遷和條件的困難使他們更為重視家庭,關系和家族團體,中原文化的人文精神時時深化著家群觀念。作為社會最基本單位的家庭是他們精神和生活上的直接寄託和依靠,對家庭的依賴成為他們的生存意識而滲入心理。在這種心理意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品格——忠於家庭、孝順父母、悌友兄弟、和睦毗鄰也成為客家人倡導的倫理規范。
客家人最講「木本水源」,他們對於自己祖先的經歷如數家珍,永不忘懷,並由此而尊奉家族制度。客家人尊奉並大力提倡數世同堂,早在唐、宋時,這種情況就十分明顯;《資治通鑒·唐紀》記客家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其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宋史·孝義傳》記客家人陳兢「長幼七百餘婦,不畜卜妾,上下姻睦,人無間言,每食必群坐廣堂,未成人者別為一席……鄉里率化,爭訟稀少」。這種家族群體在客家人的生活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對內謀求經濟的自給自足,養老撫幼,教育子弟,祭祀祖先;對外則防禦外侮,以集體的力量保護家族的安全。在客家的大家族中,分工細致合理,行業完備,若一行失敗,則可由它行彌補,不致空缺。大家庭內由家長主持,如家長健在,雖子孫滿堂也不分家。人數增多則營造房舍,逐漸形成「圍壟房屋」,這一被日本藝術大學茂木計一郎教授所稱頌的「自天而降的黑色飛蝶」顯示了客家人居住文化的基本特色,被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這種具有居住功能和安全功能的房建群,也反映了客家人的濃重家族觀念及其親和力。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至今仍然如此。正月祭祖,供品須擺至十五天才撤去。守歲之夜,全家聚集在祖先靈位前,老人給兒孫講述祖先功績,教諭後輩,通霄達旦。《中華舊禮俗》引客家人節日歌雲:「正月是新年,燒香奉祖先」。祭祖活動既有隆重庄嚴的儀式,也有熱鬧歡快的祥和氣氛。節日期聞如初二回娘家、臘八和祭灶等,仍明顯體現著中原文化的風彩。
幾次遷徙也使客家人處於大型或小型的流動狀態。在遷移時,不管多麼艱難險惡,他們往往把祖先的骸骨出土背著出走,到新住處時,再按禮重新安葬,在遇到危難時,如兄弟被迫分離,則必分抄族譜,牢記宗系,以備將來「敬宗睦族」;它無一不是由血緣關系紐帶長期締結成路中原人文的延續。
客家人的婚禮和喪禮也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徵。人種的蕃延和個體的死亡是人類社會中永遠出現和重復的事實,是無論任何民族或部族都不可避免的,而由於生產方式、經濟來源、生態環境、人文心理的不同,婚喪禮儀也千差萬別。在這兩則永恆主題上抽象出來的禮儀,也顯示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質子對於客家人來說上無論怎樣顛沛梳離,對以保證自身蕃延的婚禮和人生歸宿的喪禮,都依然遵奉祖先的垂訓,體現著「中原人」的行為習尚。台灣學者鄧迅之先生稱:「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而且歷代都保存中原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氣習的影響;也就是說,客家人的婚姻觀念,仍以傳統的『傳宗按代』為目的」。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客家的婚姻禮儀,基本上都按照著中原古禮中的婚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親迎六禮來進行。在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之前,基本上遵循著舊式婚禮和舊式程序。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使當中原地區的婚禮隨時代變化也簡單化和自由化之後,客家的婚禮仍然據中原古禮進行。在這方面,由於生存的內向性,他們所體現的中原文化傳統甚至比中原地區還要明顯,客家人的喪禮也和中原古札難分軒輊,從人彌留之際到成服、守靈、入葬和服喪,都保留著中原文化的傳統習慣。這種庄嚴肅穆的哀禮加上客家人的細心和恰到,往往把親屬的悲哀宣洩得淋漓盡致,客家人既恪守風習又十分懂得使用感情。
以上我們林林總總所述的一些客家文化現象,顯露出明顯中原文化特徵。但這並不是因客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所致,而是客家文化本身就是中原文化的一種推進形式,上述只是與中原古文化相比,在推進過程中依然恪守和保留的東西。由於諸多原因,客家文化對傳統的保留甚至比中原地區的保留更正統、更純執。不過文化本身畢竟是隨著生存環境而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客家人畢竟已遷出中原而定居在與中原風物有很大差異的生活空間,必然對自身原有文化、特別是物質文化進行改造和更新。例如飲食文化,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土質生態物產的改變,要想保留中原的傳統膳食結構已不可能。其它諸如居住、營生、新的神祗崇拜、衣服被飾等等,也與中原同類文化發生了重大差異甚至大相徑庭,這是文化發展中的必然情況和正常現象。
三
語言是顯示一種類型文化特點的重要方面。客家浯言是維系客家群體的意識憑籍和精神力量,幾乎成為是否客家人的界定。而客家由於源於中原,故客家語言又是中原古音的直接展現。
從民族源流而論,客家就是漢族,而且就是居住在中原的漢族大姓,由於漫長的封閉狀態,他們的漢族血統似乎更為純正。語言是居住共同體內交流思想感情、生產生活的第一文化要素,這些清高孤傲的貴族後裔,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徵。所以在客家語言中保留著許多漢語古音,尤以唐宋之際為最多。陳灃《東塾集》稱:「嘉應之話,多隋唐以前古音。」章太炎《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廣東惠、嘉應二州,潮之大埔豐順,其民自東晉末逾嶺,宅於海擯,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
語言的傳布不外有兩個途徑,一是自小學語的生活語言;,一是授書課讀的書面語言,客家人的祖先有較高文化水準,接受的書面語言更多。這在古代被稱為「雅言」。所謂雅言,是相對摒除了「俚語」的那些文明語。在現今所能得知的客家語言中,仍保留著大量的這些古代雅言,它們往往可以在古語中找到一致的對照。如客家語中,稱我為吾,你為若,他為其,他的為厥,太陽為日,姐為姊,沒有為無,吃為食,喝酒為飲酒,稀飯為粥,漂亮為艷,骯臟為垢膩或穢,胖為肥,散亂為闌珊,好了為好矣,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是古代正規的文學用語。我們只要稍稍涉獵一下古代漢語,便會發現古漢語傳承至今的各方語系中,它的最佳保存者便是客家語言。諸如此類的用語在客家話中比比皆是。實際上,在真實的文化生活中,客家應用雅言所達到的口語化程度和古代相差無幾。其實,在古代中原地區,也恐怕只是知識分子在寫作時才用,這些雅言詞彙。而有著較高知識水平的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面對南方陌生的語言環境,為了准確一致地名物狀義,往往把中原雅言有意識地推廣到、固定到生活口語之中,並成為一種傳統。它無形中使中原古語—脈相繼地沿續下來,成為客家語言的重要內容。
客家話也是中原古音的最佳保留者。這種保留的程度比現今的中原音系更正統、更規范。例如《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部分出自中原。既然是詩歌,尾字總要韻,但用現今時普通語音來說,卻不盡然。《詩·齊風·南山》:「葛履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盪,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其中的雙、庸、從應該葉韻。但由於中國語音至唐一大變,開始分韻,所以現今中原乃至大半中國,已很少保留隋唐以前古音,而在客家話中,卻對中原古音多有保留,如以客家話誦讀上詩,卻可以琅琅上口,韻切分明。
客家語言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專門化、難度很大的課題。從總體來講,無論是從音韻學方面或訓詁學方面,方言學家都認為客家方言與中原古語,尤其是中州河南的古漢語最為相近,它保存著許多古中州音韻語匯,有濃厚的古中州風俗色彩。其實,這些說法只是泛指,客家方言中的中州古語,並非單一時代空間內的古音語匯,而涉乎自先秦至唐宋的中原古音韻語匯,它與客家先民南遷的不同時代、不同出發點及所經歷的站點密切相關,之所以能保存著這些古音,則主要由於客家人的「寧賣祖宗田,毋忘祖宗言」的文化心理,也由於客家人「多居山地」,處於封閉的生活環境。而這種語言的形成,則是客家人向客家群體歸屬的基本條件。客家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於客家民系的總體文化之中,昭示著自己祖先、來源的一面明鏡。
客家文化與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客家部類文化中梳理追溯,總可以找出中原文明的某些原型或是影子。但是,從客觀的文化形成而論,客家文化畢竟是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另一類文化形式,它也不能描述成派生出來的中原亞層文化。客家文化就是客家實體文化,它是在中華民族大文化背景,社會歷史變化中的產物,是局部文化運動嬗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