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渤所在劇組在深圳一小區拍攝時因疫情被業主趕走,影視人未來的路在何方
黃渤所在劇組在深圳一小區拍攝時因疫情被業主趕走,影視人的未來應該分兩個部分來討論:就拍攝來說,必須遵守當地的疫情防控規則,加快拍攝進度以減少疫情壓力。就拍攝的作品上映來說,如果不局限於本次拍攝受限,拍攝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作品應該尋求更多播放渠道盈利。
就上映而言,如果不局限於黃渤本人拍攝的這種電視劇作品,那麼上映渠道應該努力拓展。以電影業為例,由於疫情影響,大量電影院已經不能營業了,而且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也銳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電影放映從線下挪到線上就很有必要,這樣能解決客流量的問題,同時也能夠通過低付費、高流量以及多拍廣告的模式開源節流。至於說電視劇作品則是增加網上院線頻道,通過付費實現盈利。總的來說,影視業只有保證盈利才能夠維持生計,畢竟藝人有錢可以度過寒冬,但是眾多影視行業低收入群體不能。
② 可口可樂公司收入銳減28%,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可口可樂公司收入銳減28%,這是由於疫情造成的。根據可口可樂公司發布公司財務報表,裡面披露了可口可樂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達到71.50億美元,同比上季度營業收入下滑了28%。可口可樂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二季度疫情爆發的期間,中國採取了封城,隔離封鎖等多種措施來避免人群聚集,影院關門,KTV關門,劇院餐館關門,以及許多娛樂場所都停止了營業。採取這樣措施的不僅僅是中國,在全球多個國家都採取了同樣的措施,這也是營收下滑28%的重要原因。
可口可樂作為一個碳酸飲料,它的業績大部分都是需要依靠其他的行業來創造,例如電影院,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去看電影爆米花和可樂是必備的看劇零食,又例如餐館,吃飯的時候不僅會喝酒還有備有可樂讓不喝酒的人喝,還有KTV唱歌喝酒是一般的消費,但是有不喝酒的人,那麼就必須要備可樂。這些行業都是帶動可樂銷量的大渠道,但是由於疫情都沒有開門,因此也是造成了可口可樂業績下滑這么嚴重的重要原因。
③ 為什麼內地電影院總是沒有獲得國外電影的內地上映許可
和蟹問題
加上不確定看電影票房,如果買了回來沒人看,就會虧
香港就不會,電影文化很重和沒有限制
如果你今天有興致跑到香港看電影,你還可以看到早在10月底就開始公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說不定還可以碰上《逃離德黑蘭》(港譯:Argo救參任務,內地未引進)。在奧斯卡分別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之前,這兩部電影的排期已逐漸減少,但在少量影院卻一直有排,得獎後,香港各院線平均每天有25塊銀幕分別重映這兩部影片,超過八成是中型影廳,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重映高峰期有超過10家戲院在放,每天總場次達數十場。
去年上映18天後收獲261萬港元的《逃離德黑蘭》,當時的場次已經銳減,但經過少量影院長達四個月的超長放映,及得獎後多家影院重映,截至3月21日,該片在香港收獲的總票房已達到437萬港元。
其實在香港,一部電影能獲得三四個月甚至更長的映期,《少年派》和《逃離德黑蘭》不是特例,《悲慘世界》到本周也已經放了足足三個月。但在中國內地,且不說一些賣相一般的文藝片難以長線放映滿足部分觀眾的需求,且達到票房緩慢穩步增長的目標,連曾經熱賣的《少年派》在得獎後都無法循眾要求重新上映。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影院就不行?南都記者采訪了廣州本地兩家影院的經理以及資深院線工作人員,聽聽他們述說的難處;我們亦向香港百老匯院線、嘉禾院線、UA院線及《逃離德黑蘭》的香港發行方華納公司了解情況,看看內地影院面臨的難處,他們是否也遇到了,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內地困難
A 映期有協定,重映哪有那麼簡單
《少年派》於香港、台灣等地掀起重映熱潮,但內地的影迷的「重映」呼聲並未成為現實。南都記者了解到,《少年派》作為進口分賬大片,內地發行方和國外的製片方會就上映期限做出一個出於版權保護的協定,所以「重映」並非把電影在大銀幕上一放那麼簡單。進口片「映期延長」或「重映」要走的程序,與國產片相比,要復雜一些。
一部電影,尤其是進口大片的上映期限還會受到諸如不成文的「國產片保護月」、國產片票房要達到多少多少的相關政策「宏觀調控」,並非完全由市場做主。
B 密鑰有限制,申請延期得走程序
在內地,即使市場反響熱烈如《泰坦尼克號3D》及《西遊降魔篇》映期也只是在兩個月左右,這期間片方已經多次把「密鑰」延期。密鑰是各影院要放映一部數字電影需要輸入的密碼,密鑰的有效期一般是一個月,若發行方、製片方見市場反響熱烈決定把密鑰延期,則需要花一些時間和手續讓製作密鑰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去完成。業內人士介紹,像《人再囧途之泰囧》(去年12月12日上映)一直到今年2月10日春節前後仍有影院上映,票房成績非常好,如果還有影院聯系片方表示希望延期,片商一般都會同意,他們也想沖票房紀錄。「但有時候片方不延期,即使是熱門影片,影院想繼續上映都沒有辦法。」
香港辦法
A 映期好商量,美國片方樂意重映
在香港,一部電影的映期長短、是否重新上映,基本不受政策「調控」,完全由市場及影院的經營策略決定;而進口片的上映,也沒有一家壟斷公司左右其中。「在香港,片商在國外電影節看中一部電影,買下版權,回港後通過政府電檢的分級就可以上映,在這過程中片商需要支付一定的審查費用。」香港百老匯院線方告訴南都記者,香港政府只負責為電影分級,基本不會對電影內容進行限制,在排期上亦不會做出太多干涉。
和內地一樣,《少年派》在香港重映,同樣也涉及到和國外製片方的協調。百老匯院線接受南都采訪時介紹,奧斯卡頒獎後他們與20世紀福克斯公司提出重新上映《少年派》,「美國方面很樂意重映。香港重映程序比較簡單,直接和發行商聯系,他們都會很樂意做重映或延期。」
B 密鑰好延期,談好價錢手續簡單
本來「密鑰」是為了避免片源外泄而出現的保護措施,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同樣受「密鑰」的保護,密鑰也是有時間設定的,但只要「影院和發行商談好價錢就可以順利延長密鑰」。嘉禾院線表示,發行方是非常樂意做長線放映的。「2011年香港票房第一的電影《那些年》在嘉禾上映超過7個星期。延期的程序比重映簡單。有時影片的口碑好或關注度高,片商會主動聯系問需不需要延期。」香港UA院線介紹:「在香港,電影放映一般沒有限期,基本上不怎麼提及『密鑰延期』。映期視乎市場反應。不過有時候因為要在電影光碟的發行之前下線,映期一般就會被局限在六個月內。」
內地困難
C 新片非常多,不可能拿舊片「炒冷飯」
觀眾求之而不得,更多時候表現為一些有一定觀眾群、出品不俗的文藝片才上映幾天就看不到了,比如去年的《浮城謎事》和《萬箭穿心》。站在內地院線的角度,要求匿名的曾經理表示,每月本來就排好的電影非常多,有國產片有進口片,排不上的國產片更多,所以不可能突然拿《少年派》出來「炒冷飯」。而新片多得排不過來,也解釋了一些有影迷想看但總體觀眾不多的文藝片為什麼就匆匆下了畫。盡管截至2012年底國內的銀幕數多達1.31萬塊,但各院線還在進行著「無差異」經營,大家放的片子基本都一個樣,新片擠破頭、舊片趕下畫,那些優質文藝片便更難覓蹤影。
D 影院成本高,每天計算著觀眾人次
內地的影院想來不青睞獲獎影片。從《一次別離》、《大藝術家》到《鐵娘子》,在國外各大獎上頗受關注的作品在內地的排期只能用「慘淡」來形容。像這些引進嚴重滯後的獲獎影片,感興趣的影迷也許早就通過其他渠道看過了,而其他人氣欠佳的國產文藝片,主創常念叨的「長線放映」也只是一廂情願。影院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排期完全由市場決定,沒幾個人買票自然就把場次排給其他反響更熱烈的片子」。影院租金高企,燈油火蠟都要錢,投資影院的老闆給影院下達的票房任務能否完成,讓經理們不得不每天計算著入場觀眾有多少,說到底還是盈利的問題。
香港辦法
C 新片也不少,不同院線分著上
香港是沒有進口片配額制度的,每個月在香港擠著上映的新片也不少。香港不少影院會通過大小影廳的調配,來讓仍然有觀眾要看的舊片有排映空間。百老匯院線介紹:「當發現一部電影快到下檔期限但仍頗受歡迎時,我們會將其改在迷你影廳放映。」嘉禾院線也表示「如果新片排期很滿我們也無法保留舊片,但《逃離德黑蘭》上映那陣剛好不是最旺的時間,所以獲得較長線的排映空間。」此外,院線間的差異化經營也讓大量新片在不同的影院間分流。據記者觀察,四個月來一直放映《逃離德黑蘭》的是MCL州立院線,後來嘉禾院線加入重映行列;而《少年派》在MCL州立院線、百老匯及嘉禾院線有放映,UA院線並沒有。
D 成本也不低,影院競爭得費點心
香港尺金寸土,經營壓力誰都有。在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旺地的影院仍把大量排期貢獻給熱賣新片。香港UA院線就表示,因為互聯網、電視上能看到的電影都緊貼大銀幕的映期,所以重新上映的電影很少,「UA院線是純商業運作經營,首先必須求存。」不以盈利為目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介紹,「在每年全港院線的票房排名中,電影中心總是在倒數位置。我們把影迷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只要影片有口碑,我們都會盡量延長上映時間,為藝術片留點生存空間,哪怕每天只有一場。」差異化競爭要求院線或影院多花一點心思。同樣是純商業院線的嘉禾參與了《逃離德黑蘭》的重映:「這部電影剛開始上的時候規模不算大,之後在奧斯卡獲獎的呼聲很高,所以我們決定重映,一場場慢慢做。」
記者觀察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不行?說到底還是大環境的問題:分賬進口片的引進及發行被壟斷、「上頭」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各院線千篇一律的片源、無差異的競爭讓影院省去了挖掘特色市場的心思……一些影院都曾另闢「藝術影廳」,但長久下來也是形同虛設。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還不會那麼快出現特色院線。因為某類影片的特定受眾無法在短期內累積。」
但其實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4年前已經開業,百老匯院線介紹,「之前安排了一部西藏影片《尋找智美更登》還有紀錄片《歸途列車》上映,反應都很不錯。我們也常安排影迷與導演交流的活動,內地的觀眾非常會提問,可以看到大家對文藝電影的渴求度很高。香港觀眾因為不缺選擇,我們要特別注意文藝片的包裝才能吸引他們買票入場。但在內地,不需要包裝就會有不少支持者。」
④ 香港電影好鼎盛是什麼時候,有哪些比較經典又有代表性的電影
發展
* 1950年代:倫理
* 1960年代:粵語片:胡楓、謝賢、呂奇;《黃飛鴻》系列
* 1970年代:邵氏武俠片;功夫電影─李小龍、成龍;許氏兄弟喜劇系列
* 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英雄電影─《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喜劇電影─《最佳拍檔》、《精裝追女仔》;成龍動作電影
* 1990年代:周星馳無厘頭電影;成龍動作電影;古裝電影─《倩女幽魂》系列;三級電影
* 2000年代: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代表作仍屬周星馳系列,如《少林足球》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香港電影於70年代播種,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豐收:廣東話的獲勝、新式的電影院誔生、東亞市場的超強地位、和西方對香港電影的關注。
[編輯] 新藝城與德寶的興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漸漸退出電影製作。以雷氏家族為首的金公主影線,拉攏奮斗公司的黃百鳴、石天、麥嘉改組成新藝城公司,新藝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檔大收旺場,擊敗了嘉禾的龍少爺,於是嘉禾領先的優勢被新藝城所威脅。新藝城製作了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電影。在整個八十年代風光一時。
八十年代中業,潘迪生與邵氏院線合作,結成了德寶,形成第三勢力。
[編輯] 國際市場
當時,香港電影工業雖然面對好萊塢日益壯大的全球影響力,仍然能夠茁壯成長。事實上,香港在所在的地區,擁有媲美好萊塢的支配地位. 這地區的觀眾一向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不過現在香港電影比之前更受歡迎。不論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 和韓國. 台灣 市場和香港本土市場同樣重要. 在90年代初,台灣電影業十分蓬勃,可是在入口的香港電影猛攻之下,差不多消失(Bordwell,2000)。日本電影業己高度發展而且實力雄厚,日本觀眾又酷愛美國電影;然而香港電影在日本市場也能占據次要的立足點.成龍在日本尤其受到歡迎.
由於70年代的功夫狂熱受到關注,香港電影更深入西方.香港電影在唐人街的電影院放映或在影帶店租售,令到西方的電影愛好者有機會接觸香港電影,從而被當中的「異國情調」吸引. 並由此,在之後的時代逐漸形流行文化。
⑤ 萬達旗下的美國最大連鎖影院破產了!萬達撐不下去了
據外媒消息,萬達旗下的美國最大的連鎖影院AMC因為疫情原因營收銳減
持續的虧損也讓萬達集團支撐不起了,最近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來緩解萬達債務負擔
說起這個美國最大的連鎖影院AMC,已經有92年的 歷史 了
在1920年在美國成立第一家影院,曾是美國第二大影院
除了美國業務, 加拿大,在英國、法國、中國香港等地區都有影院。
AMC公司旗下擁有347家影院,共計5048塊屏幕,還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運營公司。
AMC公司擁有的影院集中在北美大型城市中心地帶,擁有北美票房最多的前50家影院中的23家。
除了首次引入多廳概念外,還有很多影史第一。
例如,將座位扶手設為可調節式,將扶手抬起來就變成情侶座;
扶手上設置一個杯托,以更方便觀眾放置飲料。
在2010年,萬達便與AMC就並購協議展開談判
經過兩年的艱難談判,2012年的5月22日萬達終於以26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AMC,
包括購買100%股權和承擔債務兩部分。
當初做地產的萬達為何要買下AMC?這樣的跨界為何隱患重重?
萬達並購AMC主要就是為了占據全球20%的電影市場
其次就是王健林對影視產業有著不同尋常的興趣,甚至超過地產業務
第三點就是萬達准備將企業戰略重心由地產轉移到文旅
按照王健林的轉型計劃,到2020年萬達商業地產的收入比重將降到50%以下
到2020年,占據全球電影市場20%的市場份額。
但很遺憾,文旅出海計劃失敗了
占據這么大的電影市場,為何就到了申請破產的地步呢?
其實將AMC歸咎到疫情其實不完全准確
在疫情爆發的前幾年,AMC就陷入財務困境
截至2019年,AMC的賬面負債已達到 47億美元,每年的利息支就高達出約為2.92億美元。
在經歷了幾年的收入增長停滯和幾年的盈利能力下降之後,這筆錢剛剛足以讓公司陷入赤字。
在今年7月份,AMC獲得了4.6億美元的融資,但這點錢無異於杯水車薪,只不過是延緩了AMC的破產速度
除了因疫情導致的影院關閉的因素外,其次就是各大視頻軟體的興起,嚴重沖擊了院線市場
在第二季度,AMC債務高達55億美元,已經存在有債務違約的可能性
4月份,AMC就申請破產保護聘請了一家美國律師事務所來洽談此事,但AMC就此事暫無回應
⑥ 電影節越來越多了,這只是圈內人的狂歡嗎
一度被疫情所影響的業界各類活動和獎項都逐步恢復。過去的國慶檔,8天39.5億票房創造檔期歷史第二的成績,我們熟悉的電影市場好像回來了。而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似乎來得更加集中一些。
在陝西西安,開幕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已經進行到了後半段,周冬雨受邀擔任本屆電影節青年大使,而在開幕式上,閆妮也攜電影作品《我和我的家鄉》受邀亮相。
(舉辦了一屆之後就“隱退”了的上合組織電影節)
的創始初衷就是持續發現與推選青年電影人首作及早期電影作品。選片質量也很高,近幾年,《心迷宮》導演忻鈺坤、《八月》導演張大磊、《北方一片蒼茫》導演蔡成傑等優秀導演也是從FIRST走出。雖然業內已經有一定口碑和影響力,但仍處於圈地自萌的狀態,難以出圈。
無論如何,電影節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依舊要靠獨特創新的理念,和堅持對優秀作品的渴求和鼓勵來逐步建立,希望層出不窮的電影節都能發現自己特色。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⑦ 3D的技術分類
3D顯示技術可以分為眼鏡式和裸眼式兩大類。裸眼3D當前主要用於公用商務場合,將來還會應用到手機等攜帶型設備上。而在家用消費領域,無論是顯示器、投影機或者電視,當前都是需要配合3D眼鏡使用。
你知道當前主流的眼鏡式3D技術有哪些嗎?
在眼鏡式3D技術中,我們又可以細分出三種主要的類型:色差式、被動偏光式、主動快門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時分法。
色差式3D技術
色差式3D技術,英文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紅-藍(或者紅-綠、紅-青)濾色3D眼鏡。這種技術歷史最為悠久,成像原理簡單,實現成本相當低廉,眼鏡成本僅為幾塊錢,但是3D畫面效果也是最差的。色差式3D先由旋轉的濾光輪分出光譜信息,使用不同顏色的濾光片進行畫面濾光,使得一個圖片能產生出兩幅圖像,人的每隻眼睛都看見不同的圖像。這樣的方法容易使畫面邊緣產生偏色。
由於效果較差,色差式3D技術沒有廣泛使用。
被動偏光式3D技術
偏光式3D技術也叫偏振式3D技術,英文為Polarization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偏光眼鏡。偏光式3D技術的圖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鏡成本也不算太高,當前比較多電影院採用的也是該類技術,不過對顯示設備的亮度要求較高。
偏光式3D是利用光線有「振動方向」的原理來分解原始圖像的,先通過把一副圖像分割為奇數行和偶數行配合4/1偏光膜將奇數行和偶數行畫面分別以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進行透射,然後3D眼鏡左右分別採用不同偏振旋轉方向的偏光鏡片,這樣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隔行顯示的2組畫面,再經過大腦合成立體影像。
當前在偏光式3D系統中還分為分時變偏振和分光偏振兩種,電影市場中較為主流的有RealD 3D就是採用的分時變偏振技術,這個技術杜絕了普通分光偏振技術導致2D畫面清晰度降低(PR Film 黑條現象)和3D畫面效果隔行顯示只能達到1080線的一半高度的弊端。通過偏光完美呈現了全高清畫質。但是這項技術還尚未在市面上的電視產品中使用,只在電影院內採用。市面在售的偏光產品都是分光偏光產品,在圖象清晰度和3D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當前,LG、康佳、TCL、海信、創維等品牌都有採用分光偏光3D技術的產品。
優點:易佩戴,眼鏡成本低
缺點:貼附偏光膜,需要更高的背光亮度才能保證3D畫面鮮明,提高了電視功耗;
2D畫質有損失(PR Film 黑條現象);
3D畫面隔行顯示解析度減半,播放3D 1080P電影只有540p。
前後觀看距離有嚴格限制,前後低於2米畫面重影。上下低於10度畫面重影。左右超過70度3D效果銳減。
快門式3D技術
快門式3D技術,英文為Active Shutter 3D,配合主動式快門3D眼鏡使用。這種3D技術在電視和投影機上面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而且圖像效果出色,受到很多廠商推崇和採用,不過其匹配的3D眼鏡價格較高。
快門式3D主要是通過提高畫面的刷新率來實現3D效果的,通過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對應左眼和右眼的兩組畫面,連續交錯顯示出來,同時紅外或者藍牙信號發射器將同步控制快門式3D眼鏡的左右鏡片開關,使左、右雙眼能夠在正確的時刻看到相應畫面。這項技術能夠保持畫面的原始解析度,很輕松地讓用戶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而且不會造成畫面亮度降低。
一般情況下,3D液晶電視屏幕刷新頻率達到120Hz以上,也就是讓左、右眼均接收到頻率在60Hz以上的圖像,才能保證用戶看到連續而不閃爍的3D圖像效果。
當前,包括三星、TCL、松下、索尼、海爾、夏普、海信、長虹等品牌推出的3D電視,都是採用主動快門式3D技術。
優點:不用貼附3D偏光膜,杜絕2D畫面損失和3D畫面損失。(PR film 黑條現象)
不用增加背光亮度,低碳低功耗。
可視角度不受限制,前後,上下,左右任何角度都能隨意觀看。換角度觀看3D效果損失較少。
缺點:
1、戴上眼鏡之後,會存在亮度衰減;
2、快門3D眼鏡在正視電燈等光源觀看時因為快門技術開合現象原因會產生輕微閃爍,但是在觀看3D影像時不會有任何閃爍感;
3、快門式3D眼鏡因為控制晶元和液晶片的支持來實現3D效果,所以售價相對較貴,並且需要電源供電。
3D技術對比
根本沒有一家檢測機構去檢測出有輻射,都是人雲亦雲出來的。如果是正常家裝環境情況下,是感覺不出閃爍來的,閃爍本身就是賣場光源布置不合理的結果。如果你想追求3d效果的話買快門式的,買個眼鏡帶著輕;有那麼點3d的意思的話,就用偏光的,個人愛好。
⑧ 把RMVB格式的電影轉換為3GP後,質量銳減,很不清晰,我這時候再把它轉回去
RMVB的碼率比3GP的高很多,播放時的速率也快
,當RMVB(高碼率)轉換為3GP(低碼率)時,會自動丟棄很多幀碼率的,所以文件才會變小,反過來轉換時,因為丟失源文件的很多碼率,所以視頻質量自然就模糊了,總的來說,就是只能高轉低,不能低轉高
⑨ 求電影市場定價策略的案例
在網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與此有關的文章,但太長了,摘抄部分如下,具體的鏈接過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電影放映市場現狀
電影,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就要贏利。不僅僅如此。有了市場還要追求更大的市場,爭取讓我們的商品滲透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的商品才有價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成長。同樣,有了利潤還要追求更大的利潤,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利潤。只有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商品的價值。
但是,目前「電影」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卻越來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在逐漸縮小,它的觀眾在逐漸減少,觀眾離影院越來越遠,電影正在與觀眾背道而馳。
為什麼?
主要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高,遠遠超出了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讓大批的電影愛好者望而卻步。調查發現80%的觀眾認為幾十元票價經濟上難以接受。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如果電影票價低一些還是願意經常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但是普遍認為花十元錢看平庸的國產片是不值的,偶爾看一些進口大片還可以湊合,更何況少則30元、40元,多則80元、90元呢?消費者說這些話表明他們對於電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實。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後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電影院掛出的《天下無賊》票價是48元,《加菲貓》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這兒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這還是普通票的價格,如果你想在貴賓廳看電影,價格還得翻番。此外,影城門口有告示牌,不讓外帶食品,消費影城的大杯可樂8元,爆米花10元,讓人感覺進了候機廳。
與票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為例,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這樣算下來我國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我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之間,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票價高了,觀眾怕了,進影院的人少了,觀眾人數自然大幅下降了。以電影重地上海為例,其電影觀眾人數上世紀90年代4500萬人次,但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電影院越來越留不住人,這已經成為困擾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瓶頸。
觀眾人數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價很高。1989年時,電影票價為每張0.25元,全國票房總收入為25億人民幣。現在,電影的票價上漲了大約100倍,全國總票房收入卻只有10億人民幣。而依我看來,考慮到物價指數上漲的因素,實際上現在每年的票房總數10億人民幣,只抵得上1989年時市值的5億元以下。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的票房總值還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這就是我國電影放映市場現在的生存狀況。票價居高不下、觀眾逐年銳減、票房無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壓在電影放映市場及其經營者的肩上。又像一個魔咒緊緊環繞在他們身旁使他們寢食難安。
我們的電影放映市場該怎麼辦?
(二)與以往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業開始復甦,看電影是人們娛樂消費的主流,那時電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場場爆滿。而在今天,電影「高票價」導致的電影消費貴族化,則在使電影觀眾嚴重走失。同時,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們分別從票價、觀眾和票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來看票價:
建國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個別影院20元)
以均價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計,現在的票價較之漲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價格漲幅遠遠低於電影票價的漲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現在每市斤0.85元,漲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豬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現在每市斤6.5元,漲幅8倍左右。
再看觀眾數量:
1989年我國電影觀眾有293億,1999年只有3億人次,這說明1999年,我國看電影的人次僅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經降至2.2億。我國電影重地上海,電影觀眾上世紀90年代是4500萬人次/年,而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年。
最後來看票房: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5億元人民幣,1999年我國票房收入為8.1億元人民幣。票房收入為過去的1/3。據官方統計的結果,2004年一年,我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億圓人民幣,這其中還包括電影頻道給一些不在院線上映的電視電影的錢,如果單純考慮影院票房,連10億元都沒有。
票價、觀眾數量和票房的如此懸殊的對比,說明高票價已經成為困擾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三)與國外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的電影票房動輒上億美元;中國人也愛看電影,但中國的電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過2.5億元人民幣罷了。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人也有條件看電影,中國人愛看電影,但中國人卻沒有條件看電影。這真是讓人覺得可悲。
美國1990年電影票房是47億美元,以後連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94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時也超過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紀錄—2002年的93億美元,從而創造了美國電影票房新的最高紀錄。而中國近年來則呈下降趨勢,1992年是19.9億元人民幣,1999年以後就一直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下徘徊。
美國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約3000美元,而美國的電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國人均年收入2004年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這樣算下來,中國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中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以上是我國和美國的比較,下面再看與其它國家的比較:
韓國:電影票價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韓國的票價由發行方、投資方及影院三方來維持,三方從市場經濟規律考慮提出一個適當的價格,根據地方差異有所不同,偏遠地區比這個價格還低。
日本:電影票價一般為成人票每張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為了留住觀眾,日本女人看一場電影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幣,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萬元,可以買1600張電影票。
法國:巴黎一般工薪階層的月均收入為2000歐元(1歐元約等於10.5元人民幣)。在香榭麗舍大道的UGC影院,三個放映廳的普通票價分別定為8.6歐元、8.2歐元和7.3歐元,學生票為6.7歐元,中午12時開映的影片票價為5.5歐元,12歲以下兒童票價為5.1歐元,另有三人聯票等優惠價。票價的靈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經營者經常用的手段,「辦卡觀影」活動在法國較為普遍,18歐元月卡和230歐元年卡很受觀眾歡迎。
義大利:羅馬已實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納一定量的購卡費用,在年內觀看任何場次的電影,只要每次交納1歐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龍被問及票房問題時,則表現得非常激動。「我最不願意就是談到票房的問題,我們中國有13億人,票房上了1億元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韓國只有4600萬人,卻有1億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們中國人都去看盜版了。而看盜版的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貴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地方,票價太貴,導致人們選擇看盜版。所以呼籲一些地方降低票價,讓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票價高了,進電影院的人數就少了,在電影院進行消費的人數也就少了。在中國的電影院里經常可以見到只有8、9個人的情況。即便是100元一張票,也不過8、9百元。如果票價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買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會有1000元的營業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電影管理者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措施,讓更多的人能進電影院,讓人們能看到更多的電影。這可能是振興中國電影放映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