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屏幕是21比9還是16比9
這樣是因為可以使拍攝的場景更加廣闊,在電影院中播放時會更有氣勢,對於家庭的平板電視的話16:9更好些,這就是為什麼電影21:9寬屏居多,電視劇基本採用16:9的原因。
電影畫面比例:
一、早期電影的銀幕比例為1.33:1(4:3):
1、在電影剛剛出現的年代,所有電影的畫面大小形狀都是差不多的。我們一般把畫面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畫面比例)。
從19世紀末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幾乎所有電影的畫面比例都是標準的1.33:1(准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准來說統稱為1.33:1)。
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這種畫面比例後來被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所接受,稱為學院標准(Academy Standard)。
2、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電視行業面臨著採用何種屏幕比例作為電視標準的問題。為了方便把電影搬上電視屏幕,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NTSC)最後決定採用學院標准作為電視的標准比例,這也就是4:3電視畫面比例的由來。這個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電視的主導標准。
二、變形寬銀幕的出現:
1、隨著電影通過電視屏幕迅速進入家庭,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發現電影院里的觀眾開始大量流失。為了讓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他們想出了新主意:立體電影和寬銀幕電影。
這兩種電影的試驗實際上從2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視。當然立體電影並未真正的成為大眾消費的主流,寬銀幕卻一直傳承下來;
2、變形寬銀幕電影是指用變形球面鏡頭拍攝,把圖象在水平方向擠壓,使得畫面能適合於1.37:1的膠片,如果對著光源直接看電影膠片的話,圓體看起來就會象又瘦又長的橢圓型。
當播放影片時,就用帶有變形鏡頭的電影播放設備,利用光學原理重新把圖象拉寬放映,使圖象回到原來的縱橫比。其他畫面比例還有1.66:1和2.20:1(70毫米膠片)等,但我們的介紹集中於1.85:1和2.35:1就行了。
3、實際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況:你在4:3的電視上能看到比寬銀幕電影更多的內容。這是因為有些導演(包括詹姆斯·卡梅倫)會使用超級35毫米攝影機來拍電影,這樣得到的原始膠片就是4:3的,在電影院里用寬銀幕格式放映的時候實際上是裁取了4:3畫面的中間一塊。
4、等到製作DVD的時候使用的是原始膠片,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比電影院中更多的東西。畫面中的白框顯示了2.35:1的畫面所裁切的部分;目前來說採用4:3銀幕比例的電影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台,現在主流的電影以2.35:1居多。
⑵ 電影院的大小如何選擇
電影院的規模按照觀眾廳的容量可以分為幾個等級:特大型,容量在1801座以上或者擁有11個以上的放映廳;大型,容量在1201座到1800座之間或者有8到10個放映廳;中型,容量在701座到1200座之間或者有5到7個放映廳;小型,容量在700座以下或者有4個放映廳。
電影院是專門為觀眾放映電影而建造的場所。電影在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地方放映的。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專門的電影院。從最初的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再到立體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甚至穹幕和環幕,電影院的規模、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電影院的設計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需求,確保觀眾能夠獲得良好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電影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選擇電影院基地時,應根據當地城鎮的建設規劃進行合理布置,並遵守以下規定:首先,主要入口應靠近城鎮的道路、廣場或空地。其次,主要入口前的道路寬度不應小於安全出口寬度的總和,小型電影院的道路寬度不應小於8米,中型電影院不應小於12米,大型電影院不應小於20米,特大型電影院不應小於25米。再次,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對於中、小型電影院應按每座0.2平方米計算,大型和特大型電影院除了滿足這一要求外,深度還不應小於10米。此外,對於有多 個放映廳的電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應按實際分配的最多人數計算;總座位數達到2000座以上的電影院宜分數處集散。最後,位於交叉口的電影院還應滿足城鎮有關交通車行視距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