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盧米埃爾對電影的貢獻是什麼
路易·盧米埃爾原是一位攝影師,因此,他沒有為完成自己的電影機而去長期研究「走馬盤」的必要。他的影片具有一種特別的風格,即它們是一種有系統的「活動照片」。 1895年攝制了將近12部影片的路易·盧米埃爾是以業余攝影家(這些業余攝影家曾使他所經營的照相器材廠發了財)的方式來選擇他的影片題材的。但他的攝影技術卻很精湛。他是當時傑出的攝影師之一,擅長快速攝影,對於主題的組織和構圖都具有傑出的見識。 路易·盧米埃爾的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可以說是一部宣傳片,曾在討論法國照相企業發展問題的講演會上公開放映過。片中那些頭戴羽帽、腰系圍裙的女工們和推著自行車走的男工們,至今還使人感到一種樸素的魅力。影片在表現工人以後,接著表現一輛由兩匹駿馬拉著的馬車載著廠主們馳進工廠,然後司閽把工廠大門關閉起來。 盧米埃爾這位里昂的工業家還把他的工廠中一些別的題材攝成影片,如:《木匠》、《鐵匠》、《拆牆》等等。此外他還非常喜歡攝制一些業余攝影家的主題,即表現家庭生活的安靜樂趣。屬於這類主題的影片有:《嬰兒的午餐》、《金魚缸》、《兒童吵架》、《海水浴》、《玩紙牌》、《下棋》、《釣蝦》等等。 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冊,同時又象無意中拍下來的一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個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紀錄片。盧米埃爾拍下了一些很成功的情景,使觀眾在銀幕上能夠看到象自己一樣的生活,或者他們所嚮往的生活。 這些家庭場面,有一部分是在蕭塔鎮上盧米埃爾的父親的一所漂亮房子里拍攝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①在蕭塔曾拍過《燒草的婦女們》,很成功地利用濃煙的效果使放映出來的活動形象產生一種縱深感。路易·盧米埃爾在那裡拍攝的《出港的船》,是一部在攝影方面很成功的作品,背光的反射作用,賦予海浪以一種立體感,獨出心裁、非常巧妙地設計的構圖把兩位盧米埃爾夫人和他們的嬰兒安排在畫面的上角,使畫面帶有濃厚的詩意。
『貳』 盧米埃爾在電影美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功績是奠定了什麼
盧米埃爾在電影美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功績是奠定了紀實主義美學。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地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
(2)盧米埃爾電影節怎麼樣擴展閱讀:
主要發明:
1、電影機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
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
2、三色照片
1907年6月10日,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三色照片製作工藝。這種在法國他們家開辦的工廠里研製出來的方法是以利用被拍照的景象的三種分離的影像為基礎的。
三種影像中的每一種,被使用適當的濾色器,來製作基本紅、綠、藍中的一種顏色的底片,然後將微粒網屏放在三色底版上,當網屏被加在上面,並使燈光照射它們時,出現的是全色圖像。
『叄』 路易·盧米埃爾的作品特點
在盧米埃爾所拍攝的作品中,就題材和內容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方面:
勞動和工作的生活
被稱作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的《工廠大門》,是以設在里昂的盧米埃爾兄弟自己家的工廠作為背景,拍攝下來的工人下班的景象。當工廠的大門打開,系著圍裙的女工們和騎著自行車的男工們有說有笑地從工廠里出來,隨後,廠主乘坐著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駛進工廠,大門又重新關上。平凡的形象,活動的人群初次出現在銀幕上,令人們感到萬分驚奇。而那自然、朴實的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景象,即使是今天的人們看上去,也會被其樸素的藝術魅力所感染。在以後的作品中,盧米埃爾更是以那些普通的勞動者作為拍攝對象,熱情地表現了他們的生活。比如:《木匠》、《鐵匠》、《拆牆》、《燒草的婦女們》、《照相師》、《水澆園丁》以及《消防員》(四部)等等。
家庭生活情趣
薩杜爾曾對這些影片做出過這樣的評價:「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冊,同時又象無意中拍攝下來的——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個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記錄片。盧米埃爾拍下了一些很成功的情景,使觀眾在銀幕上能夠看到同自己一樣的生活,或者他們所嚮往的生活」。這些富有情調和詩意的影片,洋溢著家庭生活的情趣,同時充滿了資產階級的鬧情逸致。
政治、文化、新聞
盧米埃爾和他所培養的攝影師們,還將攝影機鏡頭對准了那些具有社會政治、宗教文化、實事新聞等方面的內容和狀態進行拍攝,表現出了他們開闊視野和廣泛興趣。比如:《耶路薩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日本內宅》、《代表們登陸》、《一艘新的船下水》等等。這些影先以不同的景別、角度,准確地拍攝出那個時代異國政治、文化的色彩與特徵。同時,就今天而言,這些作品也是人們了解、認識上世紀末的最直觀、最真實可信的例作。
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
戶外實景拍攝是盧米埃爾作品的主要特徵。在這一部分作品中,盧米埃爾更出色地表現出了一個攝影師的才華和他對電影的思考。作品:《出港的船》、《火車進站》、《警察遊行》、《街景》、《騎兵表演》,以及由盧米埃爾的兩個攝影師分別拍攝的兩部影片《在美國拍攝的39個景象》和《威尼斯景象》等等,真實、自然地「抓住了生活實景」,記錄了人類所生存的富有魅力的自然空間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狀態。在影片《出港的船》中,出海的人迎著沖向岸來的一次次波浪,艱難地把船劃出去。畫面右上角,站在堤壩上的盧米埃爾夫人和孩子,迎著海風向劃船人揮動著手帕,衣裙也隨風飄動。盧米埃爾使用逆光拍攝,使整個畫面詩意盎然。在這一部分影片中,攝影機位的安排和畫面構圖的處理上都十分的考究,盧米埃爾更多的運用景深、移動攝影等方式進行表現,使他不愧為贏得早期電影最出色的攝影師的美譽。
在盧米埃爾所拍攝的不足50部的短片中,他還為人們顯示出電影所具有的創造不同的表現手段、不同的敘事形式的可能性。其中,
《代表們登陸》被稱作是「新聞片」:1895年6月,法國攝影協會議在梭園河上的維爾市召開一次照相會議,盧米埃爾便將與會代表離船上岸的瞬間拍了下來,井在24小時之後,影片和代表們見了面。為此,盧米埃爾被稱作為新聞片的先驅。
《消防員》被稱作是「記錄片」:這部由《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火災》、《拯救遭難者》(每部一分鍾》4個片段組成。受當時的放映設備、膠片長度的限制,只得將作品分切開來。而後再將作品重新連接起來,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地點拍攝下來的里昂街頭消防隊員救火、救人的動人情景,卻形成了一種「蒙太奇」形式,產生了富有戲劇性的變化。
「有名的《水澆園丁》是一部蘊含著噱頭的、萌芽狀態的喜劇片」:影片取材於一套連環畫,規模很小但包含著許多的喜劇因素,是「後來出現的一切喜劇片的胚胎和原型」。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還可以發現其它不同樣式的表現,比如:《假膝行人》就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追逐片」的雛形;而由盧米埃爾的攝影師梅斯吉希拍攝的《在美國拍攝的39個景象》(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華盛頓、尼亞加拉瀑布),又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旅行片」的先聲,等等。
藝術形式
在形式上,盧米埃爾的影片,大都是由一個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而成的。當然,這里不包括以後的幾部由盧米埃爾的攝影師們藉助於交通工具拍攝的、具有移運效果的影片。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攝影機架在站台上,朝著遠處延伸的火車軌道。站台上空無一人,景深處一列火車迎面駛來,火車頭駛出畫左沿站台停下,旅客們上下火車,其中有一位少女在攝影機前遲疑地經過,並露出自然、羞澀的表情。火車離開站台駛出畫左,影片結束。在這部影片中,物體與人物時遠時近,不同景別的視覺變化,形成了縱深的場面調度。這恰恰是人們今天通常使用的「長鏡頭」的拍攝方法,即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下來的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連續體。有意思的是,讓一呂克·戈達爾在他的影片《卡賓槍手》(1962年)中,對《火車進站》做了又一次幽默的模仿。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在景深鏡頭的運用上《代表們登陸》和《假膝行人》等,同樣是極其富有特點的作品。
盧米埃爾的絕大多數影片都是在記錄著周圍世界的運動,他無意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梅斯吉希曾談到:「盧米埃爾兄弟已經很恰當地規定了影片的真正領域。小說、戲劇主要是表達人類的心靈。至於電影,它所表現的乃是生活的動態、自然界和它的現象、人群和人們的變動。凡是運動的東西都在電影機的拍攝范圍之內。電影機的鏡頭是向世界開放的」。這段話既准確地概括了盧米埃爾的電影觀念,同時也體現了電影與生俱來的記錄的本性。
可是,對於這一點電影理論界和電影史學界開始給予應有的重視,卻是50年代以後的事情。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和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主張從「電影本體論」出發,深入探索電影美學,並將盧米埃爾「活動電影」所具有的「當場抓住的自然」的「照相性」,視為電影的本性。從此,人們對於盧米埃爾的影片才有了更為恰當的評價。盡管電影藝術的歷史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不斷地向著探索「人類的心靈」的方向發展。然而,盧米埃爾的「電影機的鏡頭是向世界開放的」這一點,卻為我們研究電影美學奠定了更為廣闊的、更為科學的基礎。
「雖然,盧米埃爾兄弟依然認為自己是製造家、科學家,而不是藝術家」。他們使用「活動電影機」拍攝和放映影片,更多的是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學發明及其機器的性能。他們始終沒有改變「風吹樹葉,自成波浪」的記錄景緻的方法和目的。但是,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卻無可否認的存在著一種潛能,即電影可以運用於敘事,可以變為一種講故事的工具。因此,電影便很快地被藝術家們所利用。
『肆』 法羅島電影節是啥電影節
法羅島電影節是盧米埃爾電影節。盧米埃爾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
法羅島電影節
電影節是一項旨在推動電影藝術發展,提高電影藝術水準,獎勵有價值、有創造性的優秀電影作品,促進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平台的重要藝術活動。
電影節通常設立各類獎項,對優秀的電影作品和電影創作者給予獎勵。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
『伍』 69屆戛納電影節舉辦中心場館叫什麼
法國戛納電影宮盧米埃爾廳是第69屆戛納電影節舉辦中心場館。
戛納電影節是法國於1946年首度舉辦於城市戛納,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共有1869部報名,最終21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 。2016年5月11日-22日在法國戛納舉行,該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22日晚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廳舉行,5月23日凌晨,為期12天的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
『陸』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這天公開放映電影的什麼被稱為電影之父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柒』 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和喬治梅里埃的影片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
喬治·梅里愛:用一種重誇張的動作、手勢,不重表情的表演來扮演無聲片里的角色,用他喜歡的自然光線構圖。他把攝影機架在舞台對面的套間里,然後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拍下整部戲劇。
喬治·梅里愛人物經歷:
1895年,盧米埃爾的電影首映時,梅里愛也花了1法郎走進了「印度廳」,他馬上就被這些「活動的畫面」深深吸引,忍不住要拿出兩萬法郎購買「電影機」,但遭到了婉言回絕。
34歲的梅里愛年輕氣盛,立志經營電影,就從倫敦的光學家那兒買來一台由羅勃特·W·保爾製造的攝影機並開始拍攝電影(這台攝影機能裝用愛迪生「KINETOSCOPE」規格的膠片,接著他和兩位工程師一起,在他劇院的工場里幾經改進,終於造出了一台自己的攝影機,並於1896年申請了專利)。
他先是模仿盧氏兄弟(les freres Lumiere)和愛迪生,所拍的80多部短片都無新意可言。1897年,他在自己美麗的庄園用8萬法郎建築了攝影場之後,才開始注意到特技攝影,並逐漸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
『捌』 為什麼電影在盧米埃爾的時代還不能稱為一種藝術
不夠。
這部電影是一部紀錄片,他為了進行的是記錄,才是主要,並不是藝術。
路易·盧米埃爾,男,是一位化學家和大企業主,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1895年2月13日他們兄弟倆獲得了電影專利證書。這包括了電影攝影機、放映機和電影銀幕。在研製放映機時,盧米埃爾兄弟從縫紉機得到啟示,採用抓片爪抓膠片,以兩個扇形瓣組成圓盤遮片裝置,巧妙地解決了膠片間歇通過片門的問題;他們還設計了每秒鍾16個畫格的放映速度,解決了放映畫面的清晰度問題。這樣,「活動電影機」就宣告誕生。
『玖』 國際四大電影節對入選影片都有什麼要求
一、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土的一個電影獎項而已,和中國的「華表獎」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個本土的電影獎項,但從他沒有「最佳外語片獎」來看他也不是國際性的,而電影節的定義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
20176eaaccc7cd98d109d21"/>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