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柏林電影節獲獎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大盤點!
2月19號柏林電影節剛剛落幕,趁著這個熱乎勁我來盤點一下,曾在柏林電影節獲獎的國內文學作品改編電影。
01.《紅高粱》
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88年,根據莫言中篇小說改編、張藝謀導演《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登頂金熊獎,成為首部榮獲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電影由姜文、鞏俐主演,是老謀子的導演處女作。
電影以回憶「我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九兒的視角,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曲悲歌。此片中張藝謀對黃色和紅色的運用是片中的一大看點,同時也表明了人物的身份給整個影片一個一氣呵成的基調。
而莫言也成為這部電影背後的功臣。《紅高粱》是對深厚沉澱的文化肯定,也是對生命贊美傳統文化的共鳴。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小說中「尋根」元素著重體現在中國勞動人民那種傳統的堅韌的「生命意識上。通過文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和舒展。
02.《本命年》
第4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
由謝飛執導,根據劉恆小說《黑的雪》改編,姜文、程琳、蔡鴻翔等人主演的《本命年》獲1990年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影片講述了姜文扮演的亡命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遭遇愛情、友情和生活等多方面挫折,最終在街邊被少年搶劫刺死的悲慘經歷。
它是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代表作,其中長鏡頭跟拍、還原真實的布景和黑色電影似的布光十分鮮明,反映了一代年輕人心中對沒有歸宿感的焦慮和掙扎。
03.《香魂女》
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謝飛繼《本命年》後的又一力作,改編自周大新的同名中篇小說,斯琴高娃、伍宇娟、雷恪生、陳保國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塑造了圍繞在事業、家庭和情人間的傳統婦女香二嫂的悲情故事。電影蘊含了濃厚的東方神韻,同時流露出對傳統女性的同情,它和《喜宴》一起奪得了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04.《紅粉》
第4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視覺銀熊獎
根據蘇童同名小說改編,由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獨具特色的女將李少紅導演。講述了由王姬和何賽飛飾演的一對青樓姐妹花,因為王志文飾演的男主角的緣故,陰差陽錯地衍生出不同的人物命運。通過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輪廓,電影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成就銀熊獎,李少紅同時憑藉此片獲得第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05.《太陽有耳》
第46屆柏林電影節導演銀熊獎
香港導演嚴浩執導《太陽有耳》,根據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紅綢》改編,由尤勇、張瑜主演,這也是張瑜歸國後第一次投資製作並主演的影片。它講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黃土高原上,被黃埔軍校除名後當上土匪頭子的潘好和年輕農婦油油間愛恨交織的往事。在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太陽有耳》在眾多參賽影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導演銀熊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同年獲得金熊獎的電影是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06.《我的父親母親》
第50屆柏林電影節導演銀熊獎
張藝謀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由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影片通過優美的鄉土畫面,訴說了一段難以割捨、跨越年代的愛情故事,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導演用黑白表現現實,用彩色代表回憶,將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回憶區分開來。這也是章子怡登上國際舞台的開山之作,她在片中梳著辮子、穿著棉襖一路小跑的鏡頭十分經典。電影獲得了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導演銀熊獎,還在金雞獎、百花獎中有所斬獲。
07.《盲井》
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貢獻銀熊獎
海歸導演李楊的處女作,根據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講述了兩個靠騙人賺錢的礦區閑人,因對謀殺一個小男孩產生異議,最終反目成仇自相殘殺。劇組條件十分艱苦,甚至會連續在地下工作二十餘個小時。李楊幾乎用紀錄片的方式去敘述故事,獲得了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藝術貢獻銀熊獎的肯定。被導演戲稱為「原生態」的憨頭憨腦的王寶強,摘得當年金馬獎的最佳新人獎。
08.《白鹿原》
第62屆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根據茅盾文學獎力作、陳忠實的同名小說改編,在王全安的再創作下,電影變得鄉土味十足,而且慾望橫流。不管是段奕宏與張雨綺的偷情戲,還是張豐毅、劉威及吳剛等一眾老戲骨飆演技的橋段,都讓這部災難味道濃厚史詩之作顯示出香艷感。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對傳統中華文化秦腔的展示十分獨特。2012年,《白鹿原》獲得第62屆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根據以上文學和電影的關系總結了以下幾條,僅供參考。
1、經典小說為影視提供了創作藍本
將當下備受關注的經典小說搬上熒幕是如今眾多電影製作人樂於做的事,有很多作家兼職編劇、製作人、導演等,同時很多導演、編劇也都在寫小說,這正是反映了小說等文學作品與影視劇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2010年—2014年《盜墓筆記》、《鬼吹燈》以連載的形式在80、90年的心中確立了地位。隨後,2014年——2016年其電影、電視劇等以不同形式相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017年,這兩部小說轉化勢能還在持續上升。電影技術的發展也同步促進了文學作品轉化為電影的范圍,在形式上呈現內容的多樣性。
2、影視作品有著文學反思的作用
這里的文學反思指的是對小說文學中一些不合理的情節、感情或理念的一種反思。小說與影視劇的相互作用,小說為影視劇提供了素材,影視劇也為小說充當了一個反省思考的媒介。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影視作品相對於文學作品更有群眾性,它對畫面的表現和對情感的震撼突破了小說文字的限制,影視劇可以結合現實社會,比小說等文學更精準和敏銳,能合理的反映復雜的生活現象。影視劇的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說的關注度。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影視劇就是把能被廣大觀眾接受的一個「哈姆雷特」展現出來。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文學改編的電影不僅獲獎更多的是給大眾帶來身心靈各不同的觀感。
2. 柏林電影節將新增最佳劇集獎,這個獎項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中,一共有四部影片入選,分別是《綠皮書》、《被偷走的那五年》、《兩天一夜》和《無間道》。這四部影片分別是法國導演阿爾貝·加西亞諾執導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德國導演阿爾伯特·迪克執導的《消失的愛人》、韓國導演金敏喜執導的《第二天一夜》和韓國演員朴贊郁主演的劇版電影。不過,這些影片中並沒有關於「第二天一夜」的介紹。
《綠皮書》,這是一個講述種族平等的故事,《消失的愛人》,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雖然沒有關於愛情與婚姻的答案,但是《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故事,我們對一個國家進行過探索,我們對這個國家進行過反思。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這樣的評價還不能作為最主要的評判標准,它只是成為最佳劇集獎的評判標准之一罷了。就目前來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它不是最好的,它就不是最好的。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評判標准。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個獎項?我是小 K電影君,期待你來分享你的觀點!
3. 柏林電影節將增加「最佳劇集獎」,此前最出圈的獎項是什麼
近日,有消息指出柏林電影節將會增加一個“最佳劇集獎”,這個獎項應該是專門給電視劇和網劇准備的,按理來說柏林電影節是電影類的獎項,不應該給劇類頒發獎項,不知道此舉到底是為何。而在柏林電影節中,最出圈的獎項其實就是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其次便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剩下的獎項其實很少有人關注。
最後,柏林電影節作為國際最高電影節之一,其實也就是影帝、影後、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是最具有含金量的,大家最關注的也就是這四個獎,如果要說大家最關注的獎項,那必然還是影帝和影後。
4.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5. 柏林國際電影含金量
含金量很高。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電影獎分別是奧斯卡金像獎、戛納、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藝術代表性和影響力極高,是影視行業人士最嚮往的獎項。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於1951年成立,於每年2月在德國柏林舉辦,有著非常高規格的藝術水準,也很好的促進了世界電影工作者之間的友好交流,以及提升藝術水平。
華人在此獲獎的次數也非常之多,比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我的父親母親》、《英雄》,以及李安導演的《喜宴》、《理智與情感》等等。
6.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引言:近日,第七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出爐,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三、總結
柏林電影節,是世界上廣受關注的一場電影節,在這場電影節,會有很多電影界的大咖,和巨星,前來參加,此前,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熊獎。
7.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有:三個和尚、鷸蚌相爭、紅高粱、晚鍾、本命年、阮玲玉、香魂女、喜宴、紅粉、女人四十等。
1. 三個和尚
導演:徐景達/馬克宣
片長:20分
參賽時間:1982年
榮譽:第32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銀熊獎。
2.鷸蚌相爭
導演:胡進慶
參賽時間:1984年
榮譽:第3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銀熊獎。
3.紅高粱
導演:張藝謀
片長:91分
參賽時間:1988年
榮譽: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4.晚鍾
導演:吳子牛
片長:90分
參賽時間:1989年
榮譽: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5.本命年
導演:謝飛
片長:107分
參賽時間:1990年
榮譽: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個人成就獎銀熊獎。
6.阮玲玉
導演:關錦鵬
片長:154分鍾
參賽時間:1992年
榮譽: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張曼玉)。
7.香魂女
導演:謝飛
片長:105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8.喜宴
導演:李安
片長:106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9.紅粉
導演:李少紅
片長:110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視覺效果獎銀熊獎。
10.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片長:101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蕭芳芳)。
8. 柏林國際電影節有什麼獎項
柏林電影節獎項設置: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9. 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有哪些獎項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