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位大佬有阿卡丁先生Mr.Arkadin(1955)奧遜·威爾斯導演的高清百度雲資源
《阿卡丁先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2tpnVD36pv2LMvONi2kSw
導演:奧遜·威爾斯
編劇:奧遜·威爾斯
主演:奧遜·威爾斯/邁克爾·雷德格瑞夫/帕特麗夏·梅迪納/阿基姆·坦米羅夫/米沙·奧爾
類型:劇情/犯罪/黑色電影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西班牙/瑞士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55-03
片長:93分鍾/France:95分鍾(CannesFilmFestival)/USA:98分鍾(TCMprint)/USA:105分鍾(2006RestoredVersion)
又名:密謀/阿卡汀先生/ConfidentialReport
主人公阿卡汀權可傾國,一個陌生男人成功接近他的女兒,並發展戀情。阿卡汀要除去這個男人,以失去記憶為借口,委託男人調查他的過去。男人發現每個相關人物都逐一被殺,才驚覺自己墜進死亡迷陣之中。
『貳』 人文科幻的鼻祖:威爾斯的《世界之戰》
雖然科幻這一題材跟現實主義題材相比非常年輕,只有兩百年的歷史,然而卻誕生了很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尤其憑借特效技術的發展,科幻題材在如今的影視類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
最為人熟知的早期科幻小說家要屬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恐怕是很多學生科幻題材的啟蒙讀物,即使當時是放在「外國名著」的分類下閱讀的。
凡爾納筆下的很多想像已經成為了現實,如「鸚鵡螺號」潛艇、飛行器等等。
與凡爾納相比,與他同時代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對於國內讀者來說卻並不熟悉,威爾斯著眼於科技與人類的命運。如今人們熟知的「月球生物」「時間機器」「隱形人」等主題,都是威爾斯開創的。
而他的《世界之戰》,更是影視改編的寵兒,十幾年前有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今年有兩部不同背景的電視劇,更有被無數西方人視為「童年經典」的Jeff Wayne改編的音樂劇,這部第一部描寫外星人入侵的科幻小說,在末世氛圍中彰顯了濃郁的人文關懷。
小說以第一人稱開始,男主「我」是一名記者,在喜好觀測天文現象的鄰居那裡發現了火星的異常。
幾天之後,一個巨大的球狀物體降落在喬治所在的小鎮的郊外,人們紛紛圍攏過去。最初球狀物體一直沒有動靜,然而卻在有一天突然打開,裡面出現了噴射巨強「熱波」的高大的火星人,殺死了周圍的圍觀者。
有主角光環的男主自然是倖存者,他逃回家,租了一輛馬車把妻子送到哥哥那裡,自己卻駕馬車回去送還租借的馬車。此時小鎮的人們已經發現了事情的不對,紛紛逃亡。
逃亡的人們只當是一次平常的戰爭,還在堅信「周日(安息日)不會打仗」。直到幾個火星人的襲擊才讓眾人如夢方醒,機智的男主又逃過一劫。
男主被困在一個屋子裡不敢出去,正當彈盡糧絕、命懸一線之際,發現火星人偃旗息鼓,因為不適應地球上的細菌,入侵的火星人自己滅亡了。
如果單純以情節來看,小說不算吸引人,看到結尾的時候有一種「什麼?這就結束了?」的感覺。
的確,在見慣了外星人入侵,甚至人類可以和外星人交流、戀愛的現代人眼裡,這個科幻小說的鼻祖確實乏善可陳。除了主人公的主角光環依舊閃亮之外,人們期待的人類與火星人的終極戰爭並沒有出現,能進行星際旅行的火星人卻敗於地球上的細菌,讓人覺得缺乏說服力。
但從小說的創作背景來看,倒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這部小說寫作的年代沒有先例可考。要知道,威爾斯寫就登錄月球的年代,距離人類登月成功還有五十年,而他設計的時間機器利用「四維空間」時空轉換的原理更是早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20年。
在《世界之戰》問世的1898年,當時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馬車,人類還從未發射過飛行器,在面對火星人根本毫無抵抗力可言。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治學嚴謹的理科生,威爾斯只能借鑒歐洲歷史上「黑死病」的傳播才能讓人類在這場毫無希望的戰爭里取得勝利。
與小說情節相比,在火星人入侵背景下,男主的逃亡之路上的經歷倒更令人回味。
在事件爆發伊始,男主驚訝地發現出了鎮子,他所描述的一切關於火星人的事情,在別人眼裡都是談資,是笑話。
沒人把他的話當真,酒吧里歌舞昇平,一切如常。
一開始人們並不相信,後來即使確定了有事發生,也以為只是一場戰爭,英國軍隊一定能取得勝利,一定能保護他們。
這非常符合常人的習慣,遇到難以理解的事情,人們總會用慣有思維去解釋、去接受,有些人在遇到實在無法解釋的困難的時候才會跳出自己的思維方式,而有些人,則一生都困在自己的邏輯里看世界。
男主先是遇到了一個軍人。這個人在與火星人交戰之前信奉軍隊的統治,然而在實力懸殊軍隊慘敗之後,躲進了自己建立的避難所。
在遇到男主之後,他非常興奮終於在廢墟之中遇見了同伴,他拿出珍藏的食物、美酒招待男主,興致勃勃地向男主講述著打敗火星人的計劃。
然而男主慢慢發現,此人對於這個計劃更多是一種幻想,一種談論的快感,並不要真的實施。
其實生活里這樣的人有很多,尤其是臨近新年或者整數生日之際,有些人特別喜歡許下各種宏願,然後滔滔不絕跟別人去講,在講的過程中,能看見他的興奮,就像計劃已經實現了一樣。
男主面對的這個人就是這樣,在他的規劃里,他已經打敗了火星人。然而實際上,他的計劃就到此為止了,只是一種幻想甚至發泄,從來沒有執行的過程。
而真正能夠執行計劃的人,很少對人滔滔不絕地闡釋。
心理學有個理論說,對別人描述自己計劃的時候,講述者已經腦中體會了實現的快感,導致現實里實現目標的快感大大降低,極大削弱了執行力。
與那些對別人暢談自己計劃的人相比,什麼都不說卻默默實施的人,更有機會實現目標。
小說里這個有著宏大計劃的人對男主產生了巨大影響。本來男主是去尋找自己的妻子,目標非常明確,然而遇到此人之後,被美酒、橋牌所吸引,停下了自己的步伐——誰不願意在亂世有個安穩的避難所呢?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趨利避害的本能會驅使人們選擇躲避進自己或別人構建的「舒適區」,屏蔽外面的挑戰。
幸而男主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後,繼續尋妻之路。
面對無法解決的困境,信念顯得更為重要。
小說里一個助理牧師非常有代表性。
在遭遇末世之初,他篤信上帝,念叨著上帝會保佑人們,然而見識了人間慘劇之後,又懷疑了上帝,覺得被上帝拋棄了。
倒是男主一直處於冷靜之中,對牧師說:
在與男主意見分歧時,助理牧師毫不客氣地攻擊男主的軟肋:你的妻子早就已經死了,不可能活著。
這簡直可以說是惡毒,然而在生活里這樣的人又很常見,」你不同意我,我就不讓你好過。」
在和男主躲在一個有食物的房子里的時候,危險暫時解除,助理牧師又重新回到了「上帝」的懷抱,覺得這是恩賜,意味著自己可以得救。
找回「信仰」之後的牧師,不顧男主對食物份額的劃分,只想著「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思來日。
不得不說,威爾斯塑造的這種「豬隊友」太形象了。很多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功利性地求神拜佛,未果之時破口大罵,而有一點起色之際又滿口感謝。
想來好笑,如果神明有知,也不會想要如此膚淺的信仰者吧。
信仰不是天然的,是需要維護的。
人要不斷鞏固自己的信念,堅定信仰,在生活的風浪中抓緊自己的救生筏。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還可以是任何讓人堅信的東西,那些艾略特《荒原》里的」支撐著我的斷壁殘垣」的片斷。(Thes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
小說結尾,男主終於堅持到了火星人被細菌殺死,找回了自己的妻子和日常的生活。
然而小說沒有就此結束,反而展開了一番更深刻的思考,對於火星人的,對於人類的思考。
這也是這部小說影視化之後好評不多的原因,影視作品無法還原小說的反思性。說到底,火星人入侵只是個背景,威爾斯真正的目的是對末世之下的人生百態的描繪與探究。
畢竟無論什麼環境下,最令人恐懼的終究是人心,而不是科技或者外星人。
『叄』 跪求好心人分享奧森·威爾斯:死後被愛2018年上映的由彼得·博格丹諾維奇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奧森·威爾斯:死後被愛They'llLoveMeWhenI'mDead(2018)》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導演:摩根·內維爾
主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艾倫·卡明、諾曼·福斯特、丹尼斯·霍珀、丹尼·赫斯頓、約翰·休斯頓、亨利·雅格洛、皮特·傑森、奧雅·柯達、瑞奇·雷托、弗蘭克·馬歇爾、斯碧爾·謝波德、奧遜·威爾斯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8-09-01(威尼斯電影節)、2018-11-02(美國)
片長:98分鍾
又名:我死期到時他們才會愛我(港)、奧森·威爾斯:死後他們就會愛我(台)、奧森·威爾斯:死後成名、死時受愛戴關於傳奇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的紀錄片。曾憑借《離巨星二十英尺》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的導演摩根·內維爾執導,透過本片講述傳奇導演奧遜·威爾斯生平最後15年耐人尋味的故事。拍攝《公民凱恩》的「奇跡小子」(威爾斯到了1970年風光已不再,成了一位漂泊不定的藝術家,力圖以《風的另一頭》重回好萊塢電影圈。他花了幾年的時間拍攝電影,描述一位年邁的電影導演努力完成人生最後一部大作。全片採用游擊式拍攝手法,威爾斯和一群肯為夢想奉獻的年輕人一起面對混亂的窘境,同時與金主周旋,不肯向命運低頭。1985年,威爾斯去世,這部遺作也成了電影史上最為人知的未竟電影,底片放在一處地窖至今幾十年。
《死後被愛》集結昔日與威爾斯合作的夥伴,包括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弗蘭克·馬歇爾、奧雅·柯達和威爾斯的女兒畢翠絲·威爾斯。他們現身分享無人知曉的內幕,接力講完電影史上最偉大導演的人生終章,...
『肆』 石家莊威爾斯馬場俱樂部,貌似在建華南大街上的, 請問有沒有這個地方
石家莊威爾斯馬術俱樂部,在建華南大街與南二環交口南行200米路西。目前馬場門口是一個在建的高樓,直接開車往西走就可以了,馬場的門口雕塑著一匹馬,很好找
『伍』 請問有贗品1973年上映的由 奧遜·威爾斯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
《贗品Véritésetmensonges》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AdQEPMMMSRYVi-K2bw0Cg
厭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贗品畫家艾米爾•德霍瑞(ElmyrdeHory)於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維薩島,成為島上名人,並結識了美國作家克利福德•艾爾文(CliffordIrving)。導演奧遜•威爾斯在介紹艾米爾•德霍瑞的同時穿插講述了曾轟動一時的克利福德•艾爾文造假美國飛行業大亨霍華德•休斯自傳案,隨後又杜撰了女友歐嘉•蔻達(OjaKodar)與畢加索之間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奧遜•威爾斯提出了「藝術是什麼」與作品歸屬權的問題。
『陸』 《審判(1962)》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奧遜·威爾斯導演的
《審判》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acp-XQOMsdzXVYC1Q5yqQ
導演: 奧遜·威爾斯
編劇: 奧遜·威爾斯 / 弗蘭茨·卡夫卡
主演: 安東尼·博金斯 / 讓娜·莫羅 / 奧遜·威爾斯 / 羅密·施奈德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 犯罪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 西德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2-12-21
片長: 118分鍾 / 107分鍾(美國電視版)
又名: The Trial
改編自卡夫卡的存在主義小說,以《觸目驚心》(1960)成名的安東尼.柏堅斯飾演異境人物「K」,一朝醒來便發覺警察在旁,說他要接受審判,但無人告訴他干犯何罪。為了表示清白,K試圖挑戰司法制度,但悲劇人物始終逃不過卡夫卡式幽閉夢魘。影片卡士龐大,威爾斯依舊粉墨登場,還有法國 大美人珍.摩露,負責拍攝的是布紐爾的御用攝影師。影片以黑白菲林呈現超現實的封閉時空,威爾斯在影像實驗中繼續瀟灑前行,從龐大的布景和眾多的群眾演員中,說明了他如何精心籌劃出電影的無邊國度。威爾斯自言這是他的最佳電影。
『柒』 各位大俠,急求印度孟買介紹!
◆ 孟買介紹
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 603 平方公里,人口 1.256 千萬( 1991 年人口普查),目前約有 1400 萬。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環境最好、潛力最大。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地位和作用獨特,發展我國與孟買領區經貿往來,對於落實中央對印度工作方針,改善中印關系,發展雙邊經濟貿易,具有戰略意義。
孟買原英文名為 BOMBAY ,馬邦政府於 1995 年改名為 MUMBAI 。
從海上來到孟買,首先看見海濱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壯觀的拱門建築,它面對著浩瀚的印度洋,背後則是幅員遼闊的印度原野。這座建築就是蜚聲全球、象徵印度國門的 「 印度之門 」 。人們一邁入印度之門,就標志著已經踏上了印度的國土。
早在 300 年前,孟買還是一個高里族漁民居住的海島小村莊,它距離大陸 16 公里 ,不被人們所關注。 1534 年,葡萄牙人佔領這里。 1664 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轉讓給英國,自此成為英國統治印度的重要據點之一。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孟買成為來自西方遠洋貨輪的第一個停靠站,它地位日漸重要,曾為英國海外最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
孟買最初是由大小七個島嶼組成,市區最初建在 65 平方公里的孟買島上,隨著城市擴展及墾荒規劃的實施,於 19 世紀將鄰近的 7 個玄武岩小島由堤道、防洪堤聯成一體。其後,市域北展到撒爾塞特島與南亞次大陸相連接,成為伸入阿拉伯海中的半島 —— 大孟買。今日的孟買已躋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為印度第一大海港。
孟買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西海岸最有活力及最具國際性的大城市,號稱印度 「 西大門 」 ,是外來文化與傳統的南亞文化最初結合地,它以古老而新穎的風韻展現在世人面前。除本國民族外,孟買還有大約 60 多個國家的僑民,人們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活動把世界各地的語言和風俗帶進了這里,使孟買不僅包容了整個印度的文化風貌,而且超出了印度的范圍,所以人們給孟買冠以 「 小印度 」 的稱號。早在 20 世紀初期,孟買就存在有 62 種語言和方言且不斷增多,現在,孟買 3/4 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它 9 種主要語言,如英語、印地語、古吉拉地語、坎那達語、康卡尼語等,居民使用的方言和土語更是多不勝數。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像孟買一樣有如此眾多的宗教,民族和復雜的文化,因此,人們稱孟買是 「 人類學的博物館 」 。孟買半數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孟買市內,印度教廟、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大禮堂,還有佛廟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孟買還是拜火教的聖地,雖然拜火教分布於全世界,但教徒極少,全世界不過 10 萬教徒,而其中孟買就有 6 萬。多少年來,生活在這座海濱城市的不同宗教的信徒們,一直堅持保留著自己的宗教特色,他們盡管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孟買始終沒有成為一個 「 熔爐 」 ,將他們 「 熔 」 為一體。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是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進出口銀行總部所在地,集中了全國 50 %的現金流量,全國 70 %的股票交易在孟買股票交易所進行;是西部鐵路、航空樞紐,瀕臨阿拉伯海,是天然良港,全印 60 %的集裝箱進出口通過孟買港,印度百強企業中的 52 家以及全國最有影響的商會聚集於此。 2002 年 1 月份,印商會在孟買成功地為朱總理舉辦了有 400 名企業家參加的工商午餐會。目前,孟買工廠總數佔全國的 15 %,紡織業佔全國的 40 %,外貿佔全國的 50 %。機械工程、汽車、化工、石油製品、造船、制葯、膠卷工業發達。在孟買的特隆貝,有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和核電站。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設在孟買。
印度電影聞名於世,而印度的許多電影都是在孟買拍攝的,故孟買有 「 印度的好萊塢 」 之稱。印度絕大多數電影製作廠都設在孟買,如拉傑格普爾製作廠、迦爾製片廠、菲勒密斯坦製片廠、摩合布薄製片廠等,一些電影單位和報刊雜志也設在這里。在市區西郊 40 公里 處,有一座被稱為 「 寶萊塢 」 ( Bollywood )的電影城,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好萊塢,但它建於 1947 年,佔地 615 公頃 ,是個電影拍攝基地,每年拍攝電影、電視千餘部。令孟買人自豪的是被稱為 「 印度電影之父 」 的狄拉吉 · 戈溫特 · 巴爾吉( 1870—1994 )誕生在孟買,他用電影技術生動地表現了印度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他拍攝的影片深受各階層觀眾的歡迎。走在孟買的街頭,到處都是掛有五光十色的電影海報的大小電影院,據說,孟買普通市民一年要看 50 場以上的電影。
印度孟買景點介紹
象島
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
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里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所謂象島石窟,通常特指這座岩鑿濕婆石窟神廟。洞內有許多大型石刻,刻畫了有關濕婆神的種種傳說,包括關濕婆神同帕爾瓦蒂女神的婚禮,以及濕婆神戰勝蘭卡魔王的故事。
開放時間:除周一外,每天對遊客開放。
進島遊船時間:第一班船9:00開船,最後一班船14:30開船;返程第一班船12:30開船,最後一班船18:00開船。
印度門
位於孟買城阿拉伯海濱,孟買西郊40公里處。1911年為紀念英國王
喬治五世在此登陸而建。為古吉特拉式建築,頂部有4座高聳的塔樓。
印度門是游覽孟買的必到之地,此門是孟買的象徵。其建築設計融合了
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與法國凱旋門極為相似。現在已成為印度的標
志性建築,也是政府迎接各國貴賓的重要場地。
海濱大道
環繞貝克灣的海濱大道一向是最讓人嚮往的地方。印度稱孟買是「印度城市中的皇後」,而聞名遐邇的海濱大道就是「皇後的項鏈」。建於1920年,面對著阿拉伯海,形似一彎新月,鑲嵌在美麗的海灘之上。大道兩旁是截然不同的風景:一邊是錯落有致的高達二三十層的樓群,組成了人造的懸崖峭壁;另一邊則是茫茫的阿拉伯海,波光粼粼。這一帶是繁華的商業區,商店餐廳鱗次櫛比,小推小販隨處可見。
海濱大道是一個消閑的絕好去處,那數公里長的海灣大堤吸引著無窮無盡的人流。每日今傍晚時分,人們紛紛擁向這里,在輕松乘涼的同時,還可享受一番孟買海灣獨有的風情。
阿旃陀石窟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丘陵地帶。曾是佛門弟子在雨季修身養性、研讀經書的地方。直到1819年,被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阿旃陀石窟的風采再度蜚聲於世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壁畫主題是宣揚佛教。除此以外,壁畫中所描繪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畫面還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這種種描繪戲劇性的時代生活場景,無不以明快、生動的筆觸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
維多利亞火車站
位於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建成於1887年,至今仍在使用中。
維爾斯王子博物館
在威靈登環回區(Wellingdon Circle)北面,建於1905年,以威爾斯王子(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得名,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該館為英國建築師設計,具有16世紀穆斯林建築風格,主體結構為三層穹頂式建築,主體部分以玄武石為建材,宏偉壯觀。博物館坐落在花園之中,環境優美。
館內收藏著印度各個時期的古典藝術品和雕刻,展館分為,考古文物、藝術品及繪畫、外國文物等幾大部分,其中將我國及日本的珍貴文物單獨陳列在一個展廳內,據說在印度尚屬首例。
開放時間:10:00-18:00,星期一休息。
門票:2盧比,星期二免費。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是英國殖民時期在一座漁村的基礎上填海建立起來的。這里高樓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文字介紹
孟買原為一個小漁村,由7個島嶼組成。英國人通過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填海把七個島嶼連接成了一個半島,並修建城堡和商港。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在孟買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種,國際色彩濃厚,堪稱為民族的大熔爐。除了本國民族成份外,還有大約六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在語言上,3/4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他9種主要語言,而在成年人中,各種方言土語更是數不勝數。孟買有半數的居民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市內可以看到印度教廟、基督教大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佛教寺廟等。因而孟買素有「小印度「之稱。
孟買的亮點要數可拉巴地區。入夜後的可拉巴,一片燈紅酒綠,暗巷中陳舊的古董小鋪,堆滿了18世紀皇家望族沒落後流散的珍奇異寶;18世紀末頹廢派的沙龍餐廳內部飾以嵌鏡的大理石;老裁縫店仍為顧客設計縫制馬褲、領帶、領結。這些街頭小店對於傍晚漫步其間的遊人來說,彷彿時空錯置的奇景。
『捌』 沙盤游戲療法<4>
第二章 沙盤游戲療法的形成
瑞士榮格分析心理學家多拉·卡爾夫(Dora Kalff)是沙盤游戲療法的正式創立者。在心理分析之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在「沙盤」(sandtray)中發揮原型和象徵性的作用,實現心理分析的治療效果,便是沙盤游戲療法的基本特徵。1985年國際沙盤游戲治療學會成立,也標志著沙盤游戲治療體系的成熟,其中已經是包含了數十年的積累與准備,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三位主要奠基者來回溯其歷史演變的過程。
一、沙盤游戲的創意:威爾斯與《地板游戲》
就卡爾夫所建立的沙盤游戲而言,其最初的創意,不僅僅是受榮格和洛溫菲爾德的影響,而且可以追溯到威爾斯的「地板游戲」。盡管威爾斯並非專業的心理學家,但是通過沙盤游戲的發展,他也為當代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的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地板游戲》
威爾斯(H.G. Wells)曾以其《時間機器》(1895)一書而成為有名的作家,同時也曾以其《世界史綱》(1920)而奠定了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地位和聲譽,但是人們一般卻並不太注意他在1911年出版的《地板游戲》。而正是此書,開始了有關「沙盤游戲治療」的歷史。
在《地板游戲》一書中,威爾斯描述了他和他的兩個小兒子的游戲過程,尤其是他們所玩的「地板上的游戲」,用各種各樣的玩具,在地板上搭建不同的游戲內容。孩子們玩得開心而投入,表現出了令人興奮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威爾斯在其書中曾描述道:就在這地板上,不斷涌現著數不清的富有想像力的游戲內容,它們不但使孩子們每天都在一起玩得高興,而且還為他們以後的生活建立了一種廣闊的、激勵人心的思維模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這幼兒游戲的地板上獲得啟發與力量。
《地板游戲》封面
《地板游戲》的初版(1911)是一種大開本的較為原始的印刷,直接使用了威爾斯自己勾畫的許多圖案,以及他兒子在玩地板游戲時的實際照片。就當時的情形來說,這地板游戲也具有一個容納性的空間,地板和地毯,並且具備了裝有房屋、人物、建築建材、交通工具和各種動物模型或玩具的許多箱子。於是,一旦這地板游戲發生,也就把一個普通的「地板空間」,轉化成了探險的島嶼和想像的城堡。而島嶼與城堡,也正是威爾斯在其《地板游戲》中所側重介紹的兩類游戲主題:「神奇島嶼游戲」和「城市建築游戲」。在介紹其地板游戲的過程中,威爾斯還對游戲中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各類城堡、發生過的戰爭、使用的玩具模型、游戲環境本身等許多細節作了獨到的描述與分析,甚至還闡述了自己鼓勵孩子們玩這些游戲的理由。
威爾斯與妻子簡,觀望兩個兒子在玩地板游戲
《地板游戲》出版的時候,威爾斯的大兒子吉波(George Philip) 10歲,小兒子弗蘭克(Frank Richard)8歲。如此生動的親子活動與心理游戲,應該對當事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際上,兩個兒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都與陪同他們玩地板游戲的父親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吉波後來成為專業的動物學家,在倫敦的一所大學任教多年。弗蘭克則成為專業的電影人士。回憶其親身經歷的童年游戲,兩人都給予深切的懷念,深感欣慰和幸運。
(二)《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
就在威爾斯出版其《地板游戲》兩年之後,他還有另外一部富有創意的作品,那就是《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在該書的扉頁上,出版商介紹效爾斯的時候稱其為《地板游戲》的作者,並且為這《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作了這樣一個解說:「這是男孩的游戲,適合12歲到150歲的年齡,也適合喜歡男孩游戲和男孩書的高智商的女孩。」
實際上,《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更是具備了「沙盤游戲」的錐形。包括從「地板」移到了「桌面」,游戲中的「模型」更像以後使用的沙盤玩具,威爾斯曾在其作品中表達過這樣的信息:「形成與順利發展,或者是前苦與忍受現狀(shape up or sulfer)。」當成爾新的「游戲」演化為治療工具的時候,這簡單的話語便具有深刻的心理分析的內涵。
《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封面
盡管威爾斯並非專業的心理學家,但是他對於幼兒自發的游戲和創造性想像很感興趣,並且付諸了大量的考察與研究。他在其獨立的研究中發現,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能夠提供對於他所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的合理解釋。而通過他自己的獨立研究,也能提供許多支持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的依據。1923年,榮格在英國講課的時候,曾與威爾斯共進晚餐,一起分享與探討了有關的研究與思想,彼此都有著很深的印象與啟發。於是,30年後作為分析心理學學生的卡爾夫再度發現威爾斯的意義,本來也是有著內在的學術上的淵源的。
《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扉頁
(三)威爾斯傳奇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布羅姆利,自幼聰慧好學,一生勤奮著述。除了 《地板游成》和《小小戰爭:男孩的游戲》之外,他還有《時間機器》(The
Time Mucdine)、《隱形人》(The ltvisible Man)、《人類復制島》(The Is land of Dosctor Moreu)、《大戰火星人》(The Wa.r fthe Worlds)和《月球上最早的人類》(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等傳奇佳作,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堪稱學術經典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他也曾參與起草《人權宣言》,那是今天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藍本。
威爾斯,1866-1946
威爾斯的《世界史綱》
威爾斯曾隨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治學,並深受其影響。赫胥黎是近代傑出的進化論學者,素有「達爾文鬥士」之稱。「我是達爾文的鬥犬,我准備接受火刑,如果必要!」這便是世人永遠不能忘卻的赫胥黎。1897—1898年嚴復所翻譯出版的《天演論》,便是赫胥黎的名作:《進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 and Ethics,1894)。該書被康有為推崇為「中國西學第一者」,對於中國的學術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事實面前要像小孩子那樣老老實實地坐下來,准備放棄一切先人之見,謙卑地追隨大自然引向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深淵,否則,你什麼也學不到。」這是赫胥黎的教海,也是達爾文的精神,我們也可以在威爾斯身上有到這種精神的發揚,成爾斯本身在晚年享有極高的聲譽,被稱為「英語世界的智者」、「人類進步的探素者」和「時代進步的代言人」等,著實度過了充滿傳奇的一生。
『玖』 有沒有死後被愛的電影資源,跪求
《死後被愛》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f0zQt8Rn3v_HNDbbglIVg
關於傳奇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的紀錄片。曾憑借《離巨星二十英尺》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的導演摩根·內維爾執導,透過本片講述傳奇導演奧遜·威爾斯生平最後15年耐人尋味的故事。拍攝《公民凱恩》的「奇跡小子」(威爾斯到了1970年風光已不再,成了一位漂泊不定的藝術家,力圖以《風的另一頭》重回好萊塢電影圈。他花了幾年的時間拍攝電影,描述一位年邁的電影導演努力完成人生最後一部大作。全片採用游擊式拍攝手法,威爾斯和一群肯為夢想奉獻的年輕人一起面對混亂的窘境,同時與金主周旋,不肯向命運低頭。1985年,威爾斯去世,這部遺作也成了電影史上最為人知的未竟電影,底片放在一處地窖至今幾十年。《死後被愛》集結昔日與威爾斯合作的夥伴,包括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弗蘭克·馬歇爾、奧雅·柯達和威爾斯的女兒畢翠絲·威爾斯。他們現身分享無人知曉的內幕,接力講完電影史上最偉大導演的人生終章,帶領觀眾認識這位才華洋溢、不落俗套、勇於反抗而不輕易屈服的導演。
『拾』 飛奔去月球為什麼懷念奧黛麗威爾斯
因為這是她的遺作,而且製作這部電影也是為了紀念她。
奧黛麗·威爾斯女士已經故去了,雖然她作為一個外國人肯定會有很多地方對中國的理解是有偏差,不是完全到位的,但這也正常啊,而且一個美國人能想到創作遙遠東方的神話故事,想必也是一位有情懷的人吧。
飛奔去月球是一部2020年美中合制的電腦動畫歌舞冒險片,由葛連·基恩和約翰·卡爾斯執導,奧黛麗·威爾士編劇,東方夢工廠和索尼圖形圖像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