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電影城南舊事和小說的不同

電影城南舊事和小說的不同

發布時間:2022-12-07 18:59:03

① 電影《城南舊事》和書中的場景有哪些相同,那些不同

書中的場景有「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得花兒落了」五個篇章。
電影中沒有寫「蘭姨娘」這個片段。蘭姨娘和得先叔的片段沒有寫,只是在英子父親的墳墓前出現了,也就是電影的最後。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這兩個篇章在電影中敘述的很詳細,台詞幾乎一模一樣。
「驢打滾」宋媽的故事是略寫,並沒有寫宋媽和英子一起去找女兒。

② 城南舊事 和 童年 有什麼不同點

一、小說內容不同

1、《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2、《童年》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該作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二、創作背景不同

1、《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2、《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所在的義大利卡普里島公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三、藝術特色不同

1、《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2、《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

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隻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里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並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

③ 城南舊事 電影 原作區別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張豐毅 張閩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影片發展了原著抒情風格和懷舊情緒,將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展現在觀眾面前,是一部極有意境的散文式的電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看後之有產生一股「揮之不去」的惆悵。該片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配角獎(鄭振瑤)、最佳音樂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鷹獎,1984年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1988年厄瓜多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電影劇情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及其主要內容和小說有什麼不同。

小說中英子的爸爸是吸食鴉片死去的,電影里是生病死去的。

⑤ 原著的《城南舊事》與它的電影有那麼不同

故事情節不同啊 -爸爸的花兒落了 還有宋媽走的時候的情景也不同啦 而且又多了一些畫面-抓罪犯的

⑥ 城南舊事原著與譯本的區別

  1. 區別:

    原著語言晦澀難懂,比較偏向於舊時文言文,不易讀懂;

    譯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讀起來更有趣味。並刪減了部分內容,但基本無太大變化。

  2.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3.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的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思康暗中相愛,後來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英子對她非常同情,於是答應幫秀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經意間發現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極其相似,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但最終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一同喪命於火車下。英子發著高燒,昏迷了十天,差點丟了性命。後來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便衣警察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因為失去了一個朋友。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態度不對,英子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後來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被淹死,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最後,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為爸爸的離開,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

  4. 評價

    畫家關維興:《城南舊事》之所以能夠感動許多讀者,關鍵在於寫實的表達,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誠與溫度。

    導演吳貽弓:小說《城南舊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人心,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影視演員沈潔:林海音的作品其實更適合拍成電影。因為她的作品故事很簡單,沒有什麼修飾,所以在改劇本時編劇很注重加強節奏和情節性。

  5. 作者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 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3歲隨父母返台灣,因台灣被日本控制便舉家遷往北京,度過了難忘的童年生活。25年後英子與夫君何凡扶著媽媽,攜著、背著、抱著三個孩子。1948年舉家遷往台灣,在台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絡了大批在台灣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台灣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的祖母級人物」,1998年榮獲「終身成就獎」。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夏承楹)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 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台北振興醫院病逝,享年83歲。

⑦ 城南舊事電影版與小說版的區別

針對小說版本的《城南舊事》和電影版本的《城南舊事》這兩個文本的各自特點進行簡述,分析兩者的文本區別,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小說文本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原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小說,它有五個獨立並列的短篇,即《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以及《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連綴而成。這5個故事獨立存在,又以小女孩兒英子的視角一一展開,勾畫出一幅幅二三十年代北平的風物人情以及歡樂與哀傷、微笑與哭泣的人生戲劇。

這部作品有著強烈的自敘色彩,可視為一種“成長小說”,成長的時光與故鄉的歲月相交織,故鄉的世事悲歡、各色人物不僅促使小說主人公的成長,故鄉也成為她成長的見證。古老北平的各色風土人情作為承載成長的生活背景,被細膩的文字一一刻畫: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供給生活用水的水井水槽,無一不展現當時的風情。除此以外,作品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當時人們生活的悲喜,因此,盡量避開了“是非”、“對錯”和“好壞”,從而使讀者的眼光不停留在具體事件的道德評判中,而著眼於小女孩兒眼中的風景和情感。作品中以一個孩子懵懂而稚嫩的觀念來摒棄成人世界根深蒂固的偏見,以童真的目光來看待瘋女人秀貞和妞兒、為資助弟弟而盜竊的偷兒,將人類本性的善良和單純坦然地呈現出來。這種在平淡的生活中抒發情感,又從動情的往事中尋覓詩意,並在精心尋求和表現詩意的過程中去追求情緒統一的文本,賦予了影片詩的意境和耐人尋味的情緒韻味,提供給觀眾別樣的詩電影的審美體驗。

正是由於這種強調詩意化意韻而非意識形態的特點,使這部作品恰好與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風格相吻合。導演吳貽弓和編劇伊明將其拍成電影,在國內取得了很好的評價,並成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作品。
作為電影文本的《城南舊事》
第四代導演很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追求中國寧靜致遠的詩意化風格,懷念過去純美的日子。所以,小說的內容、風格以及所想表述的情感,都與第四代導演的風格特徵非常吻合。電影也是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跟隨原著小說的串珠式結構,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詩意化影片。

影片一開始就用了一組空鏡頭,來展現枯草遍地的秋天、蜿蜒輾轉的群山和長城、安靜而又有生氣的胡同、掛著鈴鐺吃草的駱駝等富有時代背景特徵的畫面,將整個電影定下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詩意化風格基調。

隨著故事的慢慢展開。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也被呈現出來。導演在塑造小英子的角色時,另外添加了一些表情和動作的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比如小英子望著吃草的駱駝,調皮地學著駱駝吃草,反映了孩子的天真可愛;第一次看到妞兒被人欺負,馬上奪過碗,一句“憑什麼!”脫口而出,小大人的樣子馬上顯露出來;看到偷兒時露出天真甜美的笑容,這是只屬於孩子的單純。正因為此,那隻屬於小英子的童年記憶,就像一個引子,把觀眾存在於腦海中的童年時代的記憶之門,給慢慢開啟了,懷舊情懷也從人們心中一點點地流露出來。導演吳貽弓也和觀眾一樣,藉由小英子的童年,想到了自己單純美好的童年時光,才將這份情感拍得如此真實而深沉。

除了人物語言的內向化和心理化處理外,歌曲、音像也作為抒情寫意的手段,將詩意化風情娓娓道來。影片開場,伴隨著老年的“小英子”那深沉的旁白——“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呀,而今或許已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見清晰起來……”——畫面中蜿蜒的長城古道延伸開來,好像將思緒也慢慢拉向了遠方;“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在影片中多次響起;影片結尾處,和宋媽離別時人物又沒有一句台詞,將濃濃的相思和哀婉不斷彌散開來,使中國特色的韻致像茉莉花茶一樣慢慢沁入人的心脾。
電影的改編與原著作的異同
電影在把“文字”改編為“影像”的過程中,一方面保持了原著的特色和情感基調,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上做了一定的改動和弱化。下面則簡要分析一下“兩個文本”的不同,即電影對原著刪改和增添的部分,以及電影改編改變了哪些小說主題和精神。

1.《蘭姨娘》的刪除。關於這個節段的刪除,評論界給出了不同的猜測:猜測一是“為了電影整體結構的考量,希望劇情更加緊湊,不要有太多枝蔓”;猜測二是“蘭姨娘這個姨太太形象過於負面,她是風塵女子,又是姨太太,兩者都是封建社會產物,與電影整體形象氣氛可能格格不入”。本文比較贊同第二種猜測。導演吳貽弓曾說:“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確這么一點,導演想表現的主題就是鄉愁和哀思。這樣,蘭姨娘這個角色與其他正面角色放在一起就很突兀,也不符合電影的主題。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小說中的一些描述,如蘭姨娘如何巧手為父親燒煙,父親酒後對蘭姨娘的暖昧眼神,都會破壞電影中所設定的模範家庭父親形象,也離電影想表達的主題甚遠。

2.秀貞男人變為革命新青年。原著中,只是說秀貞男人是被家裡人叫回去後就沒有再回來,從而造成了秀貞的悲劇。但電影改編中,則是將他變成了一個叫“思康”的北大學生,最後是由於政治原因才沒能回來。不管是因為何種考慮將這個地方做了修改,影片的情節都是有邏輯問題的。因為秀貞曾說過:“那天夜裡,都後半夜了,來了好些人,我睡得死死的。突然帶走了好幾個學生,把你思康叔也帶走了……只聽我爹說,外頭風聲很緊,北大已經抓走了不少人,等著過堂呢!”而在電影這個故事的結尾處,卻是秀貞和女兒要一起到天津找爸爸去。按理來講,秀貞是不可能知道她男人被抓後到了哪裡的,卻做了這樣一個知道下落的結尾,所以使情節看上去不連貫,也不完整。

3.口音全為地道的京片子。原著小說的一開場,就用了幾句客家話和閩南腔來傳達他們是外鄉人的背景,如宋媽是順義縣的人,說“惠安館”時,她說成“惠難館”,母親說成“灰娃館”,爸爸說成“飛安館”。這本來是小說中非常重要的特色,可是在電影中,裡面的人物說的全是地道的北京話。盡管電影基本上拍出了原著的總體情感,但在這些細節處理上,則削弱了他們的鄉音本色,從而使原著的藝術性或寫實性打了折扣。

4.片頭的女聲旁白。林海音在看過這部電影後曾說“我哪裡有那麼老啊”,不去細究這聲音是否和現實中的人物相對應,電影人物作為藝術化的塑造,進行誇張的處理是理所當然的。從藝術手法上來看,這部分開場白的增添是非常必要且到位的。一是巧妙地說明了這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故事,二是隨著略帶滄桑的聲音,配合著古老建築的畫面,將人們的思緒很自然地帶到了那個年代。這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這十字基調就順理成章地貫穿到整個影片中了。

5.影片結尾的改變。原小說里,最後一個場景應該是小英子聽到父親的噩耗,看著年幼的弟妹,勇敢而堅強地面對即將改變的生活,是她真正懂事並承擔生活的開始。原小說本來是想突出小英子最後面對成長的堅強和勇氣,在電影中卻改成在父親的墳前與宋媽離別,最後坐著人力車慢慢遠去。雖然這樣的處理能使整個電影的詩意化風格貫穿始終,但在某個角度上來看,是削弱作者意圖的,也減少了原著精神內涵的表達。

猜你喜歡

1. 《城南舊事》電影名作簡要賞析

2. 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經典語錄

3.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

4. 經典小說城南舊事的好詞好句摘抄

⑧ 以小說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試比較小說《城南舊事》與同名電影的異同,並就改編的成功與否給予分析和評。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希望採納

⑨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⑩ 電影城南舊事中三個故事是以什麼視角展開的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導演吳貽弓,由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中國內地上映。

這首優美的經典歌曲被幾代中國人所傳唱,歷久彌新。

電影《城南舊事》這讓人懷舊的電影片名、女主角小英子看世界時的天真無邪的大眼睛、以及李叔同作詞的主題曲《送別》,使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令中國觀眾難以忘懷的經典之作。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舊事和小說的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電影研究生排名 瀏覽:209
美國電影一切的一切演員表 瀏覽:980
美女國外被綁架他爸是黑幫老大電影 瀏覽:394
driven美國電影2018 瀏覽:453
2015年大閱兵電影版 瀏覽:1000
一個動作看完一部電影 瀏覽:941
吉林大學生電影節 瀏覽:905
南瓜電影美劇推薦 瀏覽:99
媽媽愛日本電影 瀏覽:691
發電影短視頻如何找片源 瀏覽:811
國外情侶該看的電影 瀏覽:226
美國轟炸東日本的電影 瀏覽:827
如何查找老電影的名字 瀏覽:85
劉德華與日本黑幫的電影 瀏覽:742
童年動畫電影 瀏覽:337
關於滑板的泰國電影 瀏覽:938
小孩變假面騎士電影大全 瀏覽:752
2020年好看的香港動作電影 瀏覽:723
黑迪加奧特曼大電影 瀏覽:247
電影插曲有誰唱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