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青神天聖電影院網購

青神天聖電影院網購

發布時間:2022-12-09 20:58:54

① 請問我用百度天聖卡,在百度里收索看電影,是免流嗎

免流范圍包括:
a)通過搜索(試用版)打開並跳轉的網頁
b)個性化資訊推薦板塊(基本全部免流,動漫、逛逛、暢聽以及少部分第三方小說不免流;廣告不免流)
c)其他用戶自主進入頻道(右上方)
小說觀看文字和在線高質量閱讀(個別第三方內容有提示不免流)
免流不包括:
a)通過搜索(試用版)打開的以下內容:

1) 通過搜索打開的所有音頻文件;
2) 通過搜索進行下載的文件、圖片、音頻、手機應用(調起前往網路助手下載的除外)等下載類目;
3) 其中蘋果系統IOS11以下(不包含IOS11),11.3以及以上不在免流范圍內;即只有IOS11.0-11.2版本可以免流量。
b)其他用戶自主進入頻道(右上方):
音樂、地圖、糯米等等

② 中國古代第一座亭誰造的

第一座亭已經無從考證,下面是一些有名的亭:
四大名亭 :愛晚亭(湖南長沙)、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湖心亭(杭州西湖)
安徽滁縣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一)歐陽修與醉翁亭——琅邪山
我們的滁州之行,完全是為了憑吊歐陽修的醉翁亭。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把我們一個個弄得神魂顛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高論,更使我們對醉翁亭的仰慕不斷升溫。

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東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會合肥130公里,因其與城西南的琅琊山諸峰相連,城山一體,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琅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時琅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駐蹕於此,故後人改名為「琅琊山」。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郁,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琅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築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據史書記載,琅琊名勝,自唐刺史李幼卿始開於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禪堂、琴台」。繼李幼卿之後,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物、獨孤及、李紳、李德裕、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築城池樓館,開發山川名勝,傳下眾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歐陽修謫知滁州期間,修建了醉翁亭、豐樂亭,寫下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琅琊山聲名日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徵明、李夢陽、王世貞等著名詩人、文學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跡,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約有數百處之多。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的美妙,在於她悠然於喧囂之外;琅琊山的雅緻,在於她融合自然山水與建築為一體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連忘返。(孫明皋)

(二)歐陽修與醉翁亭——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琅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醉翁亭因此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揮發得淋漓盡致。亭內有聯對此亦作了點評:「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致,亭台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現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里古樹婆娑,亭台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後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土、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佔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餘五家都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於元佑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築。泉水從牆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里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幹粗70多厘米,蒼顏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於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後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春天,「野芳發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雲淡,「風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三)歐陽修與醉翁亭——豐樂亭
豐樂亭建於琅琊山風景名勝區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里。這裡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景十分佳麗。關於豐樂亭的興建,歐陽修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於(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於泉側。」而民間傳說卻略有不同:據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一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仆從只好以實相告。歐陽修當即偕客去豐山,見這里不但泉好,風景也美,於是在此疏泉築池,闢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還以《豐樂亭游春》一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況:「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後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於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一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璧合的稀世瑰寶。

豐樂亭亭前有山門,亭後有廳堂,還有九賢祠(又名危樓,內供與滁州有關的九位賢人畫像)、保豐堂等,四周築以圍牆。豐樂亭內有蘇東坡書刻的《豐樂亭記》石碑、吳道子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保豐堂內有明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碑刻,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

豐樂亭以北原有一條「西澗」,與豐樂亭一山之隔。唐代詩人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曾為這里優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詠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之後,人們依韋氏詩意在這里建起了野渡橋、野渡庵、飛泉覽勝亭等建築。建國以後,政府為治理水患,開發水利,在西澗上建造了攔河大壩,形成了一個山間水庫,稱為「城西湖」,使許多景點沉沒湖底,但出現了另一種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環抱,中間碧水漣漪,山明水秀,魚躍鳥飛,風光無限,生機盎然。

(四)醉翁系滄浪 歐蘇共風流
亭子本是一種有頂無牆的建築物,自古以來,凡有些名氣的亭子多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稱的醉翁亭、滄浪亭、陶然亭和愛晚亭,無一不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蘊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愛晚亭建於清代,亭名分別出自白居易「與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愛晚亭還以毛澤東早年讀書處聞名當代。而最具歷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滄浪亭則以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蘇舜欽之名傳譽千載。

醉翁亭、滄浪亭同建於慶歷六年,分別位於當時的淮南滁州和吳中蘇州。兩亭雖隔江相望,遙距數百里,卻緊密聯系著歐、蘇二位文學巨擘的不朽友誼,並進而成為後人景仰和神往的勝跡。人們都知道,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他的身邊,蘇舜欽以卓越的文才、詩才成為這場運動的急先鋒和中堅。蘇舜欽還是歐陽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詩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堯臣)。

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失敗後,歐、蘇同受牽連。歐陽修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知滁州;蘇舜欽則被所謂「奏邸之獄」所陷,放廢為民,流寓蘇州。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餘,陶醉於「環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屬留連於琅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術文章和道德人品,特於山中建亭為他的游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並由此創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當時他正值中年,「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四十猶未老,醉翁偶題篇」,從中可見他心境之一斑。而報國無門的蘇舜欽,索寞一人躑躅蘇州,他常出城閑游。一天,他在郡學東側看到一片三面環水的空闊廢地,此處草木蓊鬱,有雜花修竹環繞,尚存園囿遺意。經訪舊老,知是前人池館,便毅然購下,重置水石,理水疊石,建樓閣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辭》「漁父」篇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為滄浪亭,寓意自己與世浮沉,幽閑獨放的懷抱。

歐、蘇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帶來了文學上的收獲。《醉翁亭記》、《滄浪亭記》均成為文學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記》以情寫景,不僅精彩地描繪了琅琊山中四時不同、朝暮變幻的景色,還以「樂」為文眼,抒寫出作者與賓從僚屬的游賞、吟詠、宴飲、弈射之樂,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歐公仁民寬政的風范和瀟灑風神。全篇共用二十一個「也」,風格獨特,一唱三嘆,韻味無窮,歷來有絕唱之稱。蘇舜欽《滄浪亭記》卻是另一種情形:作者「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蘇舜欽善處逆境,生活恬淡自適,在虛僻、瑩凈的滄浪亭畔,他感受到脫去仕籍,並非個人的不幸。他在記文中寫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詩人長於議論,這里以激切的語言,直抒胸臆,體現出他對官場生活的鄙夷。

從歐、蘇兩人的文集中,還可獲知當時他們友好的交往。蘇詩記錄歐陽修在滁州建豐樂亭並與民眾往游其間的生動情形,「構亭於其間,四面開軒墉。名之豐樂者,此意實在農。」他還用「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濤翻」的詩句,描寫歐陽修用三頭牛拖著二輪大車運送菱溪大石穿城而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趣事。歐陽修也寫了題寄滄浪亭的詩:「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寄我滄浪吟,邀我共作滄浪篇。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雖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無限關懷和不盡的思念,流露出摯友真情。

如今,滄浪亭有一幅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此聯為歐、蘇詩句的集句聯,詩意相諧,對仗工整,如出一人。這一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歷史名人的友誼永遠留在一個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摘自《蘇州雜志》)

(五)醉翁亭名聯賞
並未成翁,到處也須杖履;
不能一醉,此來辜負山林。

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尊等閑拋卻;
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那個醒來。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在滁縣琅琊山下,北宋琅琊寺僧智仙所建。醉翁,歐陽修自稱。修,字永叔,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初文壇領袖。所謂「醉」,乃是「飲少輒醉」;所謂「翁」,即其《贈沈蓬》詩所謂「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爾」。其所作《醉翁亭記》,猶為有名。「翁去八百年」,歐陽修卒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約歷八百年。「醉鄉」,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記》原狀旬,指由釀泉至尊亭影不孤。從有形的方面說,建亭以來,遊人甚多。周圍還陸續增添了許多建築物,如二言堂、隱香亭、醒園等;從無形的方面說,他領導了北宋古文運動,散文、詩、詞皆所擅長,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全聯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個字,而且把寫聯時間、亭的位置,歷史與現狀,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動及其身後對社會的影響概括無遺,「醉翁猶在」、「亭影不孤」,既寫景,又飽含對前哲不可磨滅的影響的追懷與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煉,耐人回味。

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市南二環陶然橋西北側。全園總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1952年建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其地為燕京名勝,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年代久遠,史跡斑駁。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這里。秀麗的園林風光,豐富的文化內涵,光輝的革命史跡,使她成為旅遊觀光勝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築了一座小亭,並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這座小亭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更被全國各地來京的文人視為必游之地。清代200餘年間,此亭享譽經久,長盛不衰,成為都中一勝。

陶然亭周圍,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勝跡。西北有龍樹寺,寺內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名流常於此遊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後,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窯台;東北有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這些歷史勝跡產生年代多早於陶然亭,有的甚至早於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詠的歷史,曾現過各領風騷的輝煌時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著光輝的歷史篇章。「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曾先後來陶然亭進行革命活動。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與「輔社」在京成員,集會商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會後在慈悲庵山門外大槐樹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覺悟社」、北京「少年中國學會」等進步團體,在北廳討論「五·四」以後革命斗爭的方向以及各團體聯合斗爭的問題。1921年7、8月間,李大釗通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陳愚生,以其夫人金綺新葬於陶然亭畔守夫人墓為名,租賃慈悲庵南房兩間,在此進行秘密活動,到1923年間,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常來參加會議。

園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樓閣參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山,與陶然亭成鼎足之勢。錦秋墩頂有錦秋亭,其地為花仙祠遺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為原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亭北山麓靜謐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有覽翠亭,與錦秋亭對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於此望湖觀山,最為相宜。亭北山下為常青軒。

1985年修建的華夏名亭園是陶然亭公園的「園中之園」。採用集中旅遊資源的方法,精選國內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蘭亭」、「鵝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滄浪亭」、「獨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餘座。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結合,相得益彰。流連園內,有如歷巴山楚水之間,或游吳越錦綉之鄉的感覺,歷史文化內涵更加深邃。

今昔陶然亭
亭,是我國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樣式。北京的名亭不少,如頤和園的知春亭,北海公園的五龍亭,景山公園的萬春亭,香山公園的閬風亭等,都廣為人知。但以亭命名的公園卻不多,最為著名的要數位於城南的陶然亭公園。

最早的陶然亭,其實無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剎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間敞廳,供臨時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佳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陶然亭」。習慣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這里的「亭」,用古代「道路設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義,「亭」與「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並非作為園林景觀的「亭」。故有「江亭無亭」之說。

江亭位於紫禁城外的遠郊區,地勢低窪,積水成湖,蘆葦叢生,草木豐茂,空曠清悠,富於田園風味和山村野趣。清代的文人雅士,常在此把酒吟詩、流連山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如林則徐、龔自珍、秋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都曾登臨此處,或憂時傷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會、共謀變法。「五四」運動前後,革命先驅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曾在此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北京地區早期的共產主義者高君宇烈士與他的女友、作家石評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島上的蒼松翠柏之中,他倆的墓碑,如兩柄寶劍,指向蒼穹。早年,在這荒郊野地上,還有清末名妓賽金花的墓地,其旁不遠,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滿清朝和北洋軍閥時代的黑暗腐敗,佯狂裝瘋,謾罵當局,歌哭於市,在京城有一定影響。此外,還有鸚鵡冢、香冢……1924年,文學家俞平伯所寫的《陶然亭的雪》一文,詳細地追憶昔年跟朋友一道在雪天游覽陶然亭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在「白蓑衣廣覆著的田野之間,望望這里,望望那裡,」「竟不見有什麼亭子」,「只見拙鈍的幾間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見那時的陶然亭已是殘破不堪了。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人民政府在整頓社會秩序和恢復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2年即將陶然亭辟為公園,清除淤泥,遷除墳地,廣植花木,修建亭舍,使原來破舊的面貌煥然一新,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處休閑娛樂的場所。1954年周恩來總理和梁思成先生親臨選址,將原來中南海內乾隆時代的宮廷建築雲繪樓、清音閣遷來此處,與慈悲庵內的陶然亭比鄰而居、隔水相對,成為亮麗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戲曲學校、北京舞蹈學校、中國戲曲學校,相繼在陶然亭公園附近建校。這幾所藝術學校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一個個如龍似虎、如花似玉,經常在公園內喊嗓練功,優美的旋律和舞姿,回盪在湖光山色之間,為寂靜的園林平添幾多生機和活力。白淑湘、陳愛蓮、劉長瑜、李維康、張學津、李崇善……這些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藝術家,大概不會忘記在陶然亭畔走過的花季。六七十年代,在西湖邊的坡地上還有露天電影院,夏天的晚上,沐浴著習習涼風,花上幾分錢,就可以看到你中意的電影。《英雄兒女》、《青年魯班》、《錦上添花》、《甲午風雲》、《早春二月》……一部部題材各異、風格不同的影片,看得人心潮起伏,熱血沸騰,以致久久不願離開這塊空曠之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湖心亭上還不時舉辦水上音樂會,一些著名歌唱家和樂團輪流到此演出。如今,上述幾所藝校早已升格為學院,國家投資另選新址興建了漂亮的新校舍。原來放映露天電影的地方,也蓋起了壯觀的電影院,因觀眾稀少,又已改成了娛樂城。水上音樂會也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陶然亭公園為了突出亭文化的特色,於1985年開始,在公園西南一角,佔地十公頃,修建華夏名亭園。這座由北京市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園中之園,本著「名亭求其真,環境寫其神,重在陶然之意,妙在薈萃人文」的宗旨,從全國各地選擇和仿建十餘座名亭,如位於湖南汨羅紀念詩人屈原的獨醒亭,浙江紹興紀念「書聖」王羲之的蘭亭碑亭和鵝池碑亭,四川成都紀念「詩聖」杜甫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蘇無錫紀念「茶神」陸羽的二泉亭,江西九江紀念詩人白居易的浸月亭,安徽滁州紀念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四川眉山紀念文豪蘇軾的百坡亭,江蘇蘇州紀念詩人蘇舜欽的滄浪亭,以及由園林設計院設計的紀念「詩仙」李白的謫仙亭,等等,一座座造型各異的精美建築,或依山崖,或臨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迴路轉,錯落有致,各呈異彩,互為映帶,為整個園林,增添了無限風光。由古今書法名家題寫的匾額、楹聯以及《琵琶行》、《赤壁賦》、《醉翁亭記》等經典之作,鐫刻在相應的亭畔,向遊人訴說著一個個文物典故和佳話傳說,極大地提高了審美內涵和文化品位。加上原來遍布各個角落的瑞像亭、望瑞亭、錦秋亭、南屏晚眺亭、覽翠亭、風雨同舟亭等大小不同的、有名無名的亭子,約數十處之多,如朵朵奇葩,四處綻放,如顆顆珍珠,撒落滿園,這方寶地簡直稱得上展示亭文化的博物館和大觀園。漫步在華夏名亭園中,我忽發奇想:這些歷代先賢、詩聖詩仙,如今跨越時空、比鄰而居,在「菊黃佳釀熟」之際,聚會一堂,聯袂唱和,把酒吟詩,舉杯邀月,該是何等壯美的畫面,何等浪漫的情懷,何等令人心馳神往的境界啊!

這幾年來,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陶然亭公園更滾動著銀發浪潮。大批離退休老人盤旋於此,各找其樂,各得其所。你看,棋迷們圍在石桌旁,楚河漢界,殺得正猛;戲迷們聚集在柳蔭下,鑼鼓鏗鏘,絲竹悠揚,京戲、評戲,唱得正歡;湖心島上,爺爺奶奶們學著年輕的舞伴,翩翩起舞,彷彿減去了幾十歲;月季園邊,一群群、一隊隊歌唱愛好者,引吭高歌,隨著《敖包相會》、《紅莓花兒開》的旋律,重溫逝去的青春年華;而在幽靜的垂釣區,一個個垂釣者,氣定神閑,怡然自在,靜等魚兒上鉤;愛好武術的小夥子更在廣場上一展矯健的身手,……如今這座城市園林,真正成了老小咸宜的休閑場所,普通百姓的歡樂海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在陶然亭旁邊工作和生活了幾十年,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退休之後,同老伴一起,每天必來此溜達一圈,健身強體,放飛心情,更對它充滿眷念和感激之情。我收藏有關它的歷史記憶,享受它帶給我的幸福時光,我為它的發展變化感到欣慰,更為它的美好明天深深祝福。(陳培仲)

陶然亭名聯賞
窗前綠樹分禪榻;
城外青山到酒杯。

萬荷倒影月痕綠;
一雨洗秋山骨青。

雲里帝城雙鳳闕;
雨中春樹萬人家。

憑高喜見諸天日;
入座微聞百合香。

破除相思鵝兒酒;
妝點新聞燕子錢。

喜得故園桑落酒;
陶然共醉菊花杯。

載酒重來,問舊游幾輩青雲、幾輩黃土;
拈花一笑,看今日滿城風雨、滿城江湖。

十朝名士閑中老;
一角西山恨里青。(稚辛題)

四面時常對屏嶂;
眾仙同日詠霓裳。(趙曾望題)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閣道回看上苑花。(王以敏集句題)

穿狄小車疑泛艇;
山林高閣當登山。(曹學閔題)

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
煙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風。(沈朝初題)

客醉共陶然,四面涼風吹酒醒;
人生行樂耳,百年幾日得身閑。(蔡錦泉題)

爽氣抱城來,拄笏香山宜此地;
綠蔭生晝靜,憑欄覓句幾閑人。(盧禪普題)

爽氣挹山嵐,萬葦清風帶古寺;
高蹤懷水部,一輪明月照江亭。(張照珏題)

長戈滿地,一亭獨幽,客子河梁攜手去;
把酒問天,陶然共醉,西山秋

③ 《李小龍傳奇》中秦小曼,黃皮小子的扮演者是誰呀我覺得他們演得也很棒!

「秦小曼」扮演者是邊瀟瀟,「黃皮小子」扮演者是李炳淵。

1、邊瀟瀟

邊瀟瀟,1981年10月6日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1級表演系,2002年秋,還在讀大二的邊瀟瀟出演戚健執導的劇情片《荷香》,在片中飾演美麗的村姑荷香,而這也是邊瀟瀟的首部影視劇作品,在2007年,主演李文岐執導的勵志動作劇《李小龍傳奇》,飾演影視明星秦小曼。

2、李炳淵

李炳淵,原名李淵,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首都體育學院武術專業。李炳淵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因為哥哥從小習武,所以他也因此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小時候看功夫片,更使自己堅定了學習武術的信念。

李炳淵從11歲開始正式習武,之後進入首都體育學院學習,並多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獎,取得過全國傳統武術錦標賽醉劍對練第一名、北京大學生武術錦標賽劍術第一名。之後,李淵還和哥哥先後做過李連傑的替身。

(3)青神天聖電影院網購擴展閱讀:

李炳淵演藝經歷——

2006年,出演都曉執導的古裝武俠劇《少林寺傳奇》,在劇中飾演喜歡抱打不平、仗義相助的二師兄惠石,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2007年,出演陳國坤,米雪兒·朗、王洛勇主演的動作劇《李小龍傳奇》,在劇中飾演與男主角李小龍在街頭打架斗毆的黃皮小子 。

2009年,出演都曉執導的古裝武俠劇《少林寺傳奇2》,在劇中飾演王世充的義子王仁義,這是他首次在影視作品中嘗試反派角色。

2010年,出演李連傑、周迅、陳坤主演的武俠電影《龍門飛甲》,在片中飾演除暴安良且不畏強敵的江湖俠客令國洲。

④ 歷史上的三蘇是哪三個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蘇生平記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蘇洵生。
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有「君以疾卒,實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語,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蘇洵二歲。
妻程氏生。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終於鄉里……年四十八」。本此,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蘇洵三歲。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蘇洵四歲。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蘇洵五歲。
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生,蘇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後餘五年」語。
石昌言舉進士,蘇洵戲於父側,昌言以棗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蘇洵六歲。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蘇洵七歲。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蘇洵八歲。
天禧元年丁巳(1017):蘇洵九歲。
天禧2年戊午(1018):蘇洵十歲。
天禧3年己未(1019):蘇洵十一歲。
天禧4年庚申(1020):蘇洵十二歲。
天禧5年辛酉(1021):蘇洵十三歲。
眉州有所謂茅將軍神顯聖,洵父蘇序毀其神像,拆其廟宇。
乾興元年壬戌(1022):蘇洵十四歲。
天聖元年癸亥(1023):蘇洵十五歲。
蘇洵之仲兄蘇渙「始就鄉試」。
天聖2年甲子(1024):蘇洵十六歲。
蘇渙與蘇洵之妻兄程?同科進士及第,父蘇序至劍門迎蘇渙,再毀茅將軍廟。
天聖3年乙丑(1025):蘇洵十七歲。
天聖4年丙寅(1026):蘇洵十八歲。
天聖5年丁卯(1027):蘇洵十九歲。
娶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生十八年歸蘇氏」語。
天聖6年戊辰(1028):蘇洵二十歲。
長女夭折。蘇洵《極樂院六菩薩記》:「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歲前四五年,可見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聖7年己巳(1029):蘇洵二十一歲。
天聖8年庚午(1030):蘇洵二十二歲。
蘇洵游成都玉局觀,得張仙畫像,祈嗣。
天聖9年辛未(1031):蘇洵二十三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二十四歲。
蘇洵之母史氏卒,事見前天聖6年譜。蘇渙去官,回家居母喪。
明道2年癸酉(1033):蘇洵二十五歲。
蘇洵始知讀書,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景皊元年甲戌(1034):蘇洵二十六歲。
蘇洵長子景先生於此年或其前後。
景皊2年乙亥(1035):蘇洵二十七歲。
蘇洵始大發憤,刻苦讀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
蘇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詩並序》有「壬辰之歲(1052)而喪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語,自壬辰上推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蘇洵二十八歲,蘇軾生。
蘇軾生於12月19日,蘇軾《送沈逵》有「嗟我與君同丙子」語,《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語。
景皊4年丁丑(1037):蘇洵二十九歲,蘇軾二歲。
長兄蘇澹卒。蘇洵舉進士再不中。
寶元元年戊寅(1038):蘇洵三十歲,蘇軾三歲。
蘇洵長子景先卒,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有「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語。
寶元2年己卯(1039):蘇洵三十一歲,蘇軾四歲,蘇轍生。
蘇轍生於2月20日,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蘇洵三十二歲,蘇軾五歲,蘇轍二歲。
慶歷元年辛巳(1041):蘇洵三十三歲,蘇軾六歲,蘇轍三歲。
蘇洵幼姊卒。
慶歷2年壬午(1042):蘇洵三十四歲,蘇軾七歲,蘇轍四歲。
蘇軾開始讀書,其《上梅直講書》有「軾七八歲始知讀書」語。
慶歷3年癸未(1043):蘇洵三十五歲,蘇軾八歲,蘇轍五歲。
蘇軾入小學,其《記陳太初》有「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語。
慶歷4年甲申(1044):蘇洵三十六歲,蘇軾九歲,蘇轍六歲。
蘇洵與郫縣處士張俞交遊。蘇轍亦入天慶觀小學讀書。
慶歷5年乙酉(1045):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
蘇洵教蘇軾作文,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有「東坡十來歲,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語。
蘇洵舉制策,東游京師,見石昌言於長安,與魯人顏醇之、僧保聰等游。蘇洵游學在外,母程夫人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洵次女卒。
慶歷6年丙戌(1046):蘇洵三十八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舉茂材異等,不中。
慶歷7年丁亥(1047):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
蘇洵下第,南遊廬山、虔州。父蘇序卒於家,洵匆匆返蜀。悉焚舊稿,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精心培養二子,作《名二子說》。命蘇軾擬作《謝宣詔赴學士院表》。
蘇渙亦赴喪返蜀,蘇軾兄弟始識伯父,渙教育他們要「師其寡過」。
慶歷8年戊子(1048):蘇洵四十歲,蘇軾十三歲,蘇轍十歲。
蘇洵杜門家居,其《憶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語;以己學行授二子,以明其學。
蘇軾兄弟就學於城西劉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蘇洵四十一歲,蘇軾十四歲,蘇轍十一歲。
蘇洵杜門家居,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皊初」語。
蘇軾兄弟等在學舍作《雨中聯句》詩。
皇皊2年庚寅(1050):蘇洵四十二歲,蘇軾十五歲,蘇轍十二歲。
蘇洵拜見知益州田況。蘇洵幼女八娘十六歲,適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蘇洵四十三歲,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蘇洵兄弟居父喪期滿,蘇渙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蘇洵四十四歲,蘇軾十七歲,蘇轍十四歲。
蘇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蘇程兩家遂絕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蘇洵四十五歲,蘇軾十八歲,蘇轍十五歲。
至和元年甲午(1054):蘇洵四十六歲,蘇軾十九歲,蘇轍十六歲。
蘇軾娶青神貢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張方平鎮蜀,訪知蘇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蘇洵四十七歲,蘇軾二十歲,蘇轍十七歲。
蘇洵作《上張益州書》,並謁張方平於成都,又至雅州,訪知雅州雷簡夫。張方平薦蘇洵任成都學官,朝廷未作答復;雷簡夫致書張方平,稱蘇洵「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勸張再薦蘇洵(邵博《聞見後錄》卷15)。蘇洵送吳照鄰赴闕,吳攜蘇洵文致歐陽修。
蘇軾亦以所作文謁張方平,其《樂全先生文集敘》雲:「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蘇軾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硯以贈蘇轍,蘇轍作《缸硯賦》。
蘇轍娶妻史氏,其《寄內》詩有「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語。
嘉皊元年丙申(1056):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
蘇洵作《張益州畫像記》、《上張侍郎第一書》,書中表示將送二子入京應試。
3月,三蘇父子至成都,拜別張方平,蘇轍始見張;張盛贊蘇軾兄弟,謂「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蘇洵父子攜張方平致歐陽修,雷簡夫致歐陽修、韓琦推薦蘇洵的信離成都,經閬中,出褒斜谷,過長安、澠池,於5月抵京師開封。8月舉進士於京師,蘇軾兄弟皆入選。
蘇洵上書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歐陽修激賞蘇洵之文,「目為孫卿子(荀子)」,並薦蘇洵於朝。蘇洵遂成為歐、韓之座上客。時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為歐陽修門人,但因見解分歧,蘇洵拒絕同王交遊,王亦屢詆洵於眾。
蘇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蘇軾書之。
冬,張方平返京,蘇洵作《上張侍郎第二書》。時蘇洵雖名動京師,但求官未遂,盼張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蘇洵四十九歲,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歐陽修知貢舉,疾時文之弊,凡怪奇艱澀之文皆黜,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
蘇軾上書謝歐陽修、梅摯、范鎮、韓絳、梅堯臣等。蘇轍上書韓琦,提出文氣說,強調閱歷對養氣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於家,三蘇父子匆匆返蜀,蘇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銘》、《老翁井》詩。
蘇洵老友史彥輔去世,洵為之立後,治喪,作《祭史彥輔文》和《與吳殿院書》,求吳照鄰照護史沆遺孤。
蜀州新建絕勝亭,蘇轍作《絕勝亭》詩。
嘉皊3年戊戌(1058):蘇洵五十歲,蘇軾二十三歲,蘇轍二十歲。
蘇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詩和《木假山記》,有鬱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簡夫書,聞將召試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蘇洵上書仁宗,又致書雷簡夫、梅聖俞,拒不赴試,謂「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答梅聖俞書》)
王素知成都,蘇軾往見,並作《上知府王龍圖書》,論治蜀難易。
蘇轍謁見益州路轉運使趙?。
嘉皊4年己亥(1059):蘇洵五十一歲,蘇軾二十四歲,蘇轍二十一歲。
6月召蘇洵赴試之命再下,梅聖俞作《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勸洵入京。蘇洵作《上歐陽內翰第四書》,表示將攜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詩,哀其幼女之死;作《極樂院六菩薩閣記》,紀念已死之親人。10月三蘇父子及其家屬沿岷江、長江而下,一路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於12月8日抵達江陵,並在江陵度歲。
匯途中所作詩為《南行前集》,蘇軾作《南行前集敘》。
嘉皊5年庚子(1060):蘇洵五十二歲,蘇軾二十五歲,蘇轍二十二歲。
正月5日三蘇父子離江陵,陸行北上,2月5日抵京,匯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後集》,蘇轍為作《南行後集引》。
3月蘇軾兄弟以選人至流內銓,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蘇轍授河南澠池縣主簿。因舉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貧,投杞辟糠?」(蘇轍《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蘇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縣。
6月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歐陽修、趙?之薦,以蘇洵任秘書省試校書郎,洵有《謝相府啟》和《謝趙司諫啟》。
嘉皊6年辛丑(1061):蘇洵五十三歲,蘇軾二十六歲,蘇轍二十三歲。
正月蘇軾兄弟因舉制策,移居懷遠驛,見蘇軾《感舊詩並敘》。
蘇洵上書韓琦,對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滿。7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
8月仁宗御崇政殿試所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問。蘇軾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進策》、《進論》和《御試制科策》中,系統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張。蘇軾入第三等(一二等為虛設,實為一等),蘇轍因極論朝政之失,宮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蘇轍《遺老齋記》)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後,蘇軾除大理評事、鳳翔簽判。蘇軾兄弟即將離別,有感於韋應物「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而相約早退。
11月蘇軾赴鳳翔簽判任,蘇轍送至鄭州西門外,「話別鄭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從此,兄弟二人離別之日多,相聚之日少,開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蘇洵五十四歲,蘇軾二十七歲,蘇轍二十四歲。
蘇洵在京修纂禮書,蘇軾簽判鳳翔,蘇轍在京侍父。
2月蘇軾往屬縣減決囚犯,作《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蘇轍次韻。4月,楊畋卒,蘇轍作《楊樂道龍圖哀詞》。8月,伯父蘇渙卒。蘇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知制誥王安石以蘇轍「右宰相專攻人主」,不肯草制,轍遂求留京侍父,從之。10月,蘇軾有《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歲暮,蘇軾作《矷歲》、《別歲》、《守歲》詩,蘇轍作《次韻子瞻記歲暮鄉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蘇洵五十五歲,蘇軾二十八歲,蘇轍二十五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繼位。韓琦為山陵使,厚葬仁宗。蘇洵作《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力主薄葬。是歲,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蘇洵獨不往,作《辨奸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蘇洵五十六歲,蘇軾二十九歲,蘇轍二十六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12月罷鳳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蘇洵五十七歲,蘇軾三十歲,蘇轍二十七歲。
正月蘇軾還京,差判登聞鼓院,2月直史館。蘇軾兄弟匯集數年詩作為《岐梁唱和詩集》。(蘇轍《次韻姚孝孫見還岐梁唱和詩集》)3月蘇轍始仕,出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蘇轍《潁濱遺老傳》)5月蘇軾之妻王弗卒於京師,年二十七。(見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9月四日蘇洵等編成《太常因革禮》100卷。9月蘇洵參加韓琦家宴,韓作《乙巳重陽》詩,蘇洵作《九日和韓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蘇洵五十八歲,蘇軾三十一歲,蘇轍二十八歲。
蘇軾續娶王閏之,蘇軾《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義君(前妻王弗),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王弗卒於2年5月,蘇洵卒於3年4月,王弗「沒不待年」而蘇軾續娶王閏之,可知當娶於2年底或3年初。
春,蘇洵病。歐陽修多次致書問病情。(歐陽修《與蘇編禮啟》)4月25日蘇洵卒於京師,朝野之士為作哀詞銘誄者百三十有三人。(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蘇軾兄弟護喪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蘇軾三十二歲,蘇轍二十九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繼位。軾兄弟在蜀居父喪。8月葬蘇洵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蘇軾三十三歲,蘇轍三十歲。
4月王安石越次入對,並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續資治通炮》卷66)冬,蘇軾兄弟居父喪期滿,挈家還京,在長安度歲。
熙寧2年己酉(1069)。蘇軾三十四歲,蘇轍三十一歲。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參知政事。創制置三司條例司,開始變法(《續資治通炮》卷66)。蘇軾兄弟於2月到京後,因王安石不滿蘇軾議論異己,仍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王安石欲變科舉,神宗召兩制三館議。蘇軾上《議學校貢舉狀》,安石不悅,命軾攝開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轍在條例司亦與王安石意見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條例司乞外任狀》,全面批評新法,且請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陳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寧3年庚戌(1070):蘇軾三十五歲,蘇轍三十二歲。
正月張方平出知陳州,奏改辟蘇轍為陳州教授,轍有《初到陳州》詩。上元節有旨市浙燈。蘇軾上《諫買浙燈狀》,詔罷之。軾驚喜過望,又作《上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全面批評新法。殿前策進士,士子附和王安石,爭言舊法不是,軾作《擬進士對試策》一道諷神宗。王安石黨大怒,御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居喪,往復賈販。詔湖北運司查核。窮治無所得,軾無一言自辯,乞外任避之。(《續資治通炮長編》卷214)
熙寧4年辛亥(1071):蘇軾三十六歲,蘇轍三十三歲。
蘇轍任陳州學官。蘇軾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陳,謁張方平,看望蘇轍,留七十餘日。(蘇軾《記鐵墓厄台》)9月蘇軾兄弟同赴潁州,謁歐陽修,並別於潁。蘇軾沿途遊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靈隱、上天竺,訪僧惠勤、惠思、辯才。除夜,軾作《都廳題壁》詩。
熙寧5年壬子(1072):蘇軾三十七歲,蘇轍三十四歲。
蘇軾通判杭州。8月鄉試,蘇軾監試。赴湯村,開運鹽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吳中田婦嘆》等譏刺新政之詩。
蘇轍任陳州學官,8月赴洛陽考試舉人,繼游嵩山,沿途有詩。
熙寧6年癸丑(1073):蘇軾三十八歲,蘇轍三十五歲。
蘇軾通判杭州,協助知州陳述古修復錢塘六井成,作《錢塘六井記》。冬,赴常、潤等地賑飢。
蘇轍任陳州學官,夏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9月李師中知齊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轉運使題名記》。
熙寧7年甲寅(1074):蘇軾三十九歲,蘇轍三十六歲。
4月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
蘇軾通判杭州,納妾朝雲。5月被命知密州,9月離杭,11月到任,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師中知瀛州,有《送李誠之知瀛州》詩。3月李肅之知齊州,有《齊州代李肅之諫議謝表》。與李遵度游,為作《洛陽李氏園亭記》。
熙寧8年乙卯(1075):蘇軾四十歲,蘇轍三十七歲。
2月,王安石復相。
蘇軾知密州,有《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作《江城子·記夢》,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詩紀行。李肅之建閔子廟,蘇轍為作《齊州閔子祠堂記》。知歷城施辯建濼源石橋,蘇轍為作《齊州濼源石橋記》。蘇軾在密州建超然台,蘇轍為作《超然台賦》。
熙寧9年丙辰(1076):蘇軾四十一歲,蘇轍三十八歲。
10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從此閑居金陵。
蘇軾知密州。建蓋公堂並作《蓋公堂記》,希望無為而治。又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念蘇轍。12月移知河中府,離密州。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公擇代李肅之知齊州。10月蘇轍罷齊州任還京,暫寓范鎮東齋,作《自齊州回論時事書》,批評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舊術而不改」。
熙寧10年丁巳(1077):蘇軾四十二歲,蘇轍三十九歲。
蘇轍改官著作佐郎,張方平辟為南京簽書判官。2月蘇轍自京往迎蘇軾,相會於澶、濮之間。抵陳橋驛,告下,蘇軾改知徐州,不得入國門,遂居郊外范鎮東園。為長子蘇邁娶石昌言之孫女,蘇軾《與黎希聲書》雲:「向自密將赴河中府,至陳橋驛,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留城東景仁園中。」王文浩《蘇詩總案》卷15載:「邁時年十九,其婿於誰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蘇符行狀》,其「婿於誰氏」已可確考。《蘇符行狀》雲:「先公姓蘇氏,字仲虎,諱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諱洵,王父諱軾,父諱邁,母石氏,故中書舍人昌言之孫。」
4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留百餘日。中秋夜,蘇軾兄弟作《水調歌頭》話別。8月十六日蘇轍離徐,赴南京簽判任,不久,張方平告老,龔鼎臣知南京。
黃河決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蘇軾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豐元年戊午(1078):蘇軾四十三歲,蘇轍四十歲。
蘇軾知徐州。為防水之再至,蘇軾組織徐州軍民修築外城,並建黃樓。重陽日在黃樓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蘇轍任南京簽判。5月龔鼎臣移知青州,陳汝羲知南京。9月蘇轍原擬參加黃樓落成,並作《黃樓賦》,因事未成行。蘇轍之女適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與可知湖州》詩。
元豐2年己未(1079):蘇軾四十四歲,蘇轍四十一歲。
蘇軾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於陳州。3月以蘇軾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蘇轍,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謗訕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
蘇轍任南京簽判。4月有《代張方平乞致仕表》,7月張以太子少師致仕,有《代張方平謝致仕表》。蘇轍作《為兄軾下獄上書》,乞納在身官為贖兄罪,坐貶監筠州鹽酒稅。
元豐3年庚申(1080):蘇軾四十五歲,蘇轍四十二歲。
正月蘇軾離京過陳州,蘇轍自南京來陳,3日而別,2月1日蘇軾到達黃州貶所,初居定惠院,後徙城南臨皋亭,時游武昌寒溪、西山。黃州守徐君猷待軾甚厚。
蘇轍離南京,赴貶所,張方平凄然不樂,口佔一絕為別,已而泣下。5月底蘇轍先送蘇軾家室至黃州,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貶所。時毛維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豐4年辛酉(1081):蘇軾四十六歲,蘇轍四十三歲。
蘇軾貶官黃州。故人馬正卿為蘇軾請得城東營房廢地數十畝,蘇軾躬耕其中,並自號東坡居士。伯父蘇渙之孫,東坡之侄蘇安節赴舉報罷,赴黃見軾,軾有《侄安節遠來夜坐》等詩。
蘇轍貶官筠州。女婿王適赴舉,蘇轍有《送王適徐州赴舉》詩。
8月被差入筠州試院評定考卷,有《戲呈試官》等詩。是歲作《廬山棲賢堂記》、《筠州聖壽院法堂記》、《筠州聖祖殿記》、《黃州師中庵記》等文。
元豐5年壬戌(1082):蘇軾四十七歲,蘇轍四十四歲。
蘇軾貶官黃州,在東坡築雪堂,自書東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至蘄水,作《浣溪沙》(「山下蘭芽短侵溪」)。7月和10月兩次游赤壁,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轍貶官筠州,3月作《上高縣學記》。毛維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還鄉》詩。蘇軾建武昌九曲亭,蘇轍為作記。婿王適應舉落第,至黃州看望蘇軾後歸筠州。
元豐6年癸亥(1083):蘇軾四十八歲,蘇轍四十五歲。
蘇軾貶官黃州。巢谷因韓存寶案,遁跡江淮,來黃州,蘇軾以子蘇迨、蘇過從之學。朝雲生子蘇?,作《洗兒》詩。滕達道自安州赴闕,作《與滕達道書》,勸滕以言為戒。
蘇轍貶官筠州。國子監司業朱服言,權筠州州學教授蘇轍所撰州學試題乖戾經旨,候有新官令罷。蘇轍乞本路別差官管勾,從之。
元豐7年甲子(1084):蘇軾四十九歲,蘇轍四十六歲。
蘇軾貶官黃州,4月量移汝州。蘇軾赴汝途中,繞道筠州訪蘇轍,有《端午游真如,遲、適、遠(皆蘇轍之子)從,子由在酒局》詩;游廬山,作《題西林壁》;游石鍾山,作《石鍾山記》;過金陵,訪王安石,相與唱和。幼子蘇?夭折於金陵。年終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蘇轍貶官筠州。9月以蘇轍為績溪令,12月離筠州赴績溪任。過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閣。除夜泊舟鄱陽湖口,遇大風雪。
元豐8年乙丑(1085):蘇軾五十歲,蘇轍四十七歲。
3月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後聽政。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
蘇軾赴汝途中,於2月抵南都,謁張方平。告下,允軾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
蘇轍到績溪任後,卧病五十餘日。8月以校書郎被召還朝,赴京途中,繞道杭州,訪蘇軾遺跡,然後北上。
宋哲宗元皊元年丙寅(1086):蘇軾五十一歲,蘇轍四十八歲。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馬光去世。
蘇軾還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學士、知制誥。蘇軾基本支持司馬光廢新法,逐新黨,但反對盡廢新法,特別是免役法,主張兼用其長。
蘇轍北上途經南都,謁張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諫,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書舍人,蘇轍任右司諫的半年中,上奏狀七十餘篇。約占蘇轍現存奏狀的一半,內容涉及元皊之政的各個方面。
元皊2年丁卯(1087):蘇軾五十二歲,蘇轍四十九歲。
蘇軾任翰林學士,蘇轍任中書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內外製。針對高太後無意用兵,蘇軾兄弟就擒獲鬼章事上章,主張加強戰備,因事正法。因政見不同,逐漸形成以程頤為首的洛黨,以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劉摯為首的朔黨,黨爭日演日烈。11月,蘇轍除戶部侍郎。
元皊3年戊辰(1088):蘇軾五十三歲,蘇轍五十歲。
蘇軾任翰林學士,蘇轍任戶部侍郎。3月蘇軾權知禮部貢舉,蘇轍、王欽臣等為武舉考官。5月1日蘇軾兄弟同轉對,各條上三事,並有詩記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孫覺和蘇轍等考試制科舉人。12月因周銼上疏請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蘇軾上章劾周銼。
元皊4年己巳(1089):蘇軾五十四歲,蘇轍五十一歲。
蘇軾連章請郡,3月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5月

⑤ 「三蘇」是指哪三位人物他們的資料分別是什麼

1、三蘇指

①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

②蘇洵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

③蘇洵的兒子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

2、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資料: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參考資料:三蘇_網路

⑥ 地球最後的夜晚有哪些不錯的演員

堅持做文藝片的年輕導演畢贛,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雙手獻上了自己精心打磨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看起來不善言辭的他為了這部作品的宣發,甚至頂著頭皮上了某脫口秀節目,可見,這部在戛納電影節、台灣金馬獎上備受關注的文藝電影,對他的分量之重。

閱讀全文

與青神天聖電影院網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電影研究生排名 瀏覽:209
美國電影一切的一切演員表 瀏覽:980
美女國外被綁架他爸是黑幫老大電影 瀏覽:394
driven美國電影2018 瀏覽:453
2015年大閱兵電影版 瀏覽:1000
一個動作看完一部電影 瀏覽:941
吉林大學生電影節 瀏覽:905
南瓜電影美劇推薦 瀏覽:99
媽媽愛日本電影 瀏覽:691
發電影短視頻如何找片源 瀏覽:811
國外情侶該看的電影 瀏覽:226
美國轟炸東日本的電影 瀏覽:827
如何查找老電影的名字 瀏覽:85
劉德華與日本黑幫的電影 瀏覽:742
童年動畫電影 瀏覽:337
關於滑板的泰國電影 瀏覽:938
小孩變假面騎士電影大全 瀏覽:752
2020年好看的香港動作電影 瀏覽:723
黑迪加奧特曼大電影 瀏覽:247
電影插曲有誰唱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