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

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

發布時間:2023-01-05 02:14:13

A. 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送別歌》

填詞:李叔同

譜曲:安東尼,德沃夏克

編曲: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1)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擴展閱讀: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該歌曲的其他版本:

1、由歌手朴樹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送別》中,發行於2013-03-29,該專輯中共包含1首歌曲。

2、由歌手區瑞強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鼓浪嶼》中,發行於1983-01-01,該專輯中共包含12首歌曲。

B. 《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陳綺貞的《送別》 http://www.bingling.net/blog/UploadFiles/2008-3/42213325010.mp3

C. 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叫什麼名字啊

送別,挺好聽的,我們音樂課上還學來著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D. 城南舊事中為什麼總是放《送別》這首歌

因為《城南舊事》中,英子所在的學校送別六年級的同學時 每年都要唱一首相同的《送別》歌。用於表達對畢業同學的留戀,分別的痛苦。《送別》是《城南舊事》主題曲兼插曲。整首歌曲主題與電影主題相近,尤其結尾英子的爸爸去世。所以《城南舊事》中經常出現《送別》。

另外《送別》出現在多部影視中作為主題曲或插曲。如:《光榮時代》《守歲》《廚子戲子痞子》等。

《送別》,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4)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擴展閱讀

《送別》的各種版本

1、朴樹演唱的《送別》,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朴樹工作室公司發行於2013-03-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韓紅演唱的《送別》,話劇《守歲》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肆想文化公司發行於2018-01-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3、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演唱的《送別》,《光榮時代》電視劇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光榮時代 電視劇原聲帶》中,由上海希瓜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發行於2019-12-02,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E. 《城南舊事》主題曲是誰唱的

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作曲者是美國的J·P實德韋,它是一首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採用歐美、日本等國歌曲的既成曲調填寫而成。《送別》後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此時作者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

F.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6)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G. 城南舊事的插曲

一、豐子愷版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二、林海音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 」。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三、陳哲甫增續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李叔同 的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H.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出自於什麼年代

李叔同的《送別》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送別》,系五四時期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於1910年前後所作,是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的曲調填以新詞而成的新歌。

這首《送別》歌,在解放前的知識界幾乎無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戶曉,數十年中,成千上萬的大、中、專學生,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母校、老師,走向社會的。正因為如此,它先後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還作為影片的主題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麥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這麽個簡單的短歌,為什麽具有這麽大的魅力、幾乎不受時間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作者在創作這首歌詞時,借鑒、學習、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學而化之,更上一層樓。大家如果注意,就會發現,李叔同在這首歌的創作上,無論在遣詞造句上,還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范仲淹《蘇幕遮》和《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影響。我們不妨將《西廂記》有關段落引證如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在夢也難尋覓。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綉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再來看范仲淹《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大家只要稍做對比,就可以發現《西廂記》的長亭送別的意境渲染完全繼承了范詞的上半闕,只不過把「別離」明確地融入了意境,不想范詩那樣藉助意境表達思念之情而已。而李叔同繼承了上述兩者的手法,在造句遣詞上借鑒也很明顯,三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只不過李的歌詞,將《西廂記》情人相別的內容上升、擴展到了學子告別朋友、師長、母校的離請別緒,進而引申到對生命、自然、宇宙和時間的思考。

我們不是說要繼承傳統文化麽?這就是一例典型的繼承!

第二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作者在創作上,屏棄了政治的說教,而是緊緊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時間、階級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樣永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抓住這個「別」大做文章,還專門寫了個《別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別」,是人類經常遇到的東西,它觸及了人類最為敏感的情愫,撥動了人性最為敏感的神經。通過這個「別」,人們往往會涉及到生命與時間、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許多重大問題的思考,宇宙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是刻骨銘心的。文藝作品如能准確反映人類在此時的人性的特徵和要求,都會成為不朽的作品。

這就是李叔同《送別》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時在網上看到的一些詩歌,它們的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就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為了使自己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顯得作者「憂國憂民」,經常給自己的詩歌強行加上政治色彩,從而使自己的詩歌變成另一種情況下的「標語口號」,乾巴巴的沒有絲毫生命力。

文學不是政治,一般來說,文學家也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而強說政治,難免就會有不倫不類的作品。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作者受現代評論家影響太深,都想作個辛棄疾那樣的「豪放派」詩人,但是又沒有人家大詩人那種血與火的生活實踐,於是就靠酒呀,夢呀,藉此說說大話,他們以為這樣一來,就「豪放」了,就不同於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創作的大忌。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意象,沒有情節,沒有意境,初讀覺得不錯,讀完了了無印象,除了「大』和「狂」,你從這樣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東西,千篇一律,彷彿用計算機程序編寫出來的「機器詩詞」。在這樣的作品中,人的本質屬性——人性,幾乎銷蝕殆盡,還怎麽去感動人呢!

恩格斯在給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說過,作者的政治動機愈隱蔽愈好。作家的立場是通過真實的再現生活來表達的。可見馬克思主義從來就是反對「標語口號」式的文學的。文學的生命在真實,一旦玩虛的,文學的生命也就完結。即使是革命家的宣傳,玩虛的也不行,宣傳一旦成為「宣傳」,宣傳就失去實際意義了。歷史上,每一個革命階級初起時,他的口號都能打動人心,就因為那時它必須說真話,人們一聽就懂;待到宣傳變成人們不懂的「官話」,離人性的要求愈來愈遠,這時候,不管是文學還是宣傳,都不過是「自言自語」而已。

友人送俺李叔同的《送別》,聽了很感動,寫了上面一些話,給自己也給朋友們作個小小的借鑒。

I. 浮塵舊夢

放學路上,肩上的書包讓我有些不堪重負,只得拿出耳機,緩解一下壓力。聽著《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看著夕陽下的學校和街道,我竟有些淚目。

我從小就在城南上學,跟英子一樣,南城記錄著我們一去不復返的童年。上一年級時,是因為看見它的名字里有「城南」所以就買了它,可後來就沒怎麼碰過。到四年級時,我在家整理書架,翻到了《城南舊事》。它早已落滿灰塵,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我輕輕擦去灰塵,認真地閱讀後,只覺得故事很真實、很有趣。五年級,我看了《城南舊事》的電影,感覺也許這就是文學與影視、音樂最好的交融。它的主題曲很悠揚,很悲傷。在這種音樂的托下,英子坐著洋車,殘破的陽光從樹枝間灑下來,就像童年一樣,只剩下一點點余暉,因為她該長大了。雖然英子不停地回頭看著她曾經住過的家,可是那也變成了過去式,変成歷史了。小時候曾天天盼望長大的我們,在長大以後,是不是也盼著哪天能回到童年呢?這也許就是長大的標記吧。到了六年級的畢業季,我和同學們都分開了,東奔西走,去不同的地方,完成各自的夢想。站在校門口,回頭看著空盪盪的校園,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人最害怕的不是黑暗,不是孤獨,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離別。

《城南舊事》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我讀過千百遍,從不覺得枯燥無味。每當我突然不想讀書的時候,拿起它,就找回閱讀的快樂。同時,也讓我知道了長大的腳步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人的離去。

過去的,只是浮塵舊夢。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合適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體嬰電影美國 瀏覽:348
幽默電視電影 瀏覽:974
病毒2016年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萬達電影城今日影訊 瀏覽:861
電影院影廳有哪幾種 瀏覽:469
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有哪些 瀏覽:402
一百電影院 瀏覽:604
秋霞電影院tv版 瀏覽:904
土匪電影大全經典 瀏覽:168
在線觀看線電影網 瀏覽:206
韓國電影美女主管 瀏覽:846
2021春節檔電影票房創紀錄 瀏覽:644
2018最新恐怖電影大全 瀏覽:546
完美韓國電影 瀏覽:243
李瑋電影網電影頻道 瀏覽:995
日本出會系列電影 瀏覽:828
美國早期光頭電影 瀏覽:607
家教教師電影日本電影 瀏覽:331
有方天龍的是哪個電影 瀏覽:111
美國女性大片愛情電影 瀏覽:953